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网>

初步认识教案

初步认识教案

发布时间:2024-01-29
1 小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通用(7篇)
分数教案
小学分数初步教案
小学分数初步认识教案
小学分数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按要求每个老师都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 创新的教学课件制作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好工具范文网小编为您整理了这篇“小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相关的资料,感谢您选择阅读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开拓您的视野!

小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概念。

2、会借助实物或图形比较两个分子是1的分数的初步概念,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培养学生在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中,正确地理解分数的概念。

4、培养学生探索、创新意识,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并能借助实物或图形比较两个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对“几分之一”内涵的认识,会比较两个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教学关键:使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并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的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及纸片

学生准备:

纸片及各种实物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起冲突

1.体验分数的产生过程。

谈话:同学们,两个小朋友为春游了一些东西,想请你们来帮他们分一分。 (课件出示4个苹果,两个小朋友)

(1)提问:如果把4个苹果分给2个人,怎么分才公平合理?(指名反馈) (2个.同时课件出示:每人分2个。)

(2)如果只有2瓶水要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又分几瓶呢?(课件出示:每人分1瓶。)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什么?(板书:平均分)

(3)如果只有1个披萨还能平均分吗?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一半)会分吗?如果请你来分你打算怎么分?拿手指指披萨的一半在哪里?一半该用什么样数表示呢?谁知道?

揭示课题:其实,象1/2这样的数就是分数。((若生说出1/2,则直接揭示课题;若生不能说,师则介绍说:一半可以用这样“1/2”的数表示,象这样的数就是分数。我们今天就来认识这样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2.认识二分之一。

(1)(课件演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把一个披萨平均分成2份,一半正好是披萨中的一份,这一份我们就说它是整个月饼的二分之一。(师边说边指月饼图) 谁会读?还有谁会读?咱们一起读。(师板二分之一)

提问:左边一份是这个披萨的 1/2,右边一份呢?(也是1/2)。

小结:也就是说,把一个披萨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这个披萨的1/2。

(2)现在你能说说我们是怎么得到披萨的1/2的吗?同桌互相说一说。你还能得到什么的1/2呢?(示西瓜、桃子、蛋糕、绳子分一分)

(3)1/2怎么写呢?请孩子们认真观察。

伸出食指跟老师写一遍:先写“—”表示平均分,再写平均分的份数,最后写表示其中的份数。再来一遍:1/2。

二、活动——建构

(一)操作感悟。

1.折长方形的1/2。

(1)认识了月饼的1/2 ,(师出示长方形纸片)那这个长方形的1/2又该怎样表示呢?请看要求:先折一折,然后把它的1/2...

查看更多
2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乘法初步教案
乘法初步认识教案
乘法教案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1】

学情分析:

学习本小节后,对后面学习较难的6、7、8、9的乘法口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且对于学生的运算能力、推导能力有进一步的帮助。学生能够背诵2、3、4的乘法口诀,能够掌握“读作”“写作”的不同要求并能够理解每个乘式的含义。本节的内容在教材中起着主导的地位,在此之前,已经学过了5的乘法口诀,而在此后,又要学习更难的6、7、8、9的乘法口诀,所以这节既有承前的作用,又有了启后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悉2、3、4乘法口诀,初步记住2、3、4的乘法口诀。

2、初步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乘法计算。

2、进一步明确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沟通与加法的联系。

巩固2~3的乘法口诀,达到熟练运用。

用新颖的复习手段,来帮助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

1)两个因数都是5,它们的积是多少?

2)摆一个需要根小棒,摆这样的3个要多少呢?

用文字或直观图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a、2乘3得几?

b、3个4是多少?

c、5个3的积是多少?

d、两个因数都是4,积是多少?

e 、一个因数是4,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多少?

此练习是为巩固乘法名称及表示的意义。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2】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数与算的过程,体会乘法产生的必要性以及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乘法计算的简捷性,初步有符号感。

3.体验乘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个性化学习及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合作意识。

4.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生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通过探究使学生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加法和乘法间的转化。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刘谦的魔术表演吗?魔术表演不仅非常神奇,在魔术表演的过程中还隐藏着很多数学知识呢,我们今天就来一起研究隐藏在魔术表演中的数学问题。

2.学生观察信息窗,搜集有关信息。

师:从舞台上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3.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师:看魔术师的表演,你能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根据信息提出的数学问题。

2.初步感知加法算式的繁琐:魔术师变出了这么多宝葫芦,在列式计算时你有什么感觉?

初步思考:魔术师如果变得串数更多呢?比如8串呢?

3.明确探究问题。

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在板书时,老师故意写成9个5相加。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因数、会读写乘法算式。

操作、比较、合作、交流等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4、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和...

查看更多
3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初步教案
初步认识教案

学生们能够在一个有趣生动的课堂中学习,这离不开老师提前准备好的教案和课件。现在,大家可以开始撰写自己的教案和课件了。在设计内容时,请确保学生能够快速理解各个知识要点。如果你对于“角的初步认识教案”的知识点有疑问,编辑为你推荐了这篇文章供你参考。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用,请不要忘记与你的朋友们分享!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篇1】

(一)教材内容: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学生通过折角、做角等实际操作活动认识角的基本特征。如果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会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做出一个角,能初步比较角的大小,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中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特点,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情景教学法。在教学中,我注重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把角的认识和生活情景紧密的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引导探究法。智障学生的知识和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大部分学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不能很好的有机结合。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引导探究法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

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是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让他们在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系列活动中感知角的基本特征。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首先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同时,教师创设宽松、民主、活拨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精神振奋,这种积极的情绪很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

第二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课标》指出“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

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因此,本环节的教学我分两个活动来进行探究:

1.联系实际指角—-建立“角”的表象。

(1)以红领巾上的角为例,质疑:红领巾为什么是三角形呢?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指角。

通过指角活动,明确角在学生脑子中的印象。

(2)观察课本主题图,把你找到的角,指给同学们看一看。这个练习,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又让学生感受到角就在我们身边。

这是教学的重点。心理学家表明: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所以,此活动我的设计是以学生的动手操...

查看更多
4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优选
分数初步教案
分数初步认识教案
分数教案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p91--103)

教学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1、学生回顾落实有关的分数的意义、结构、大小比较、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等基础性知识。

2、能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二、发展性目标:

1.通过动手、观察、思维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及学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2.学生主动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使他们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能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难点:

重点:

回顾落实有关的分数的意义、结构、大小比较、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等基础性知识。

难点:

培养学生利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师:今天和同学们在一起学习,老师非常高兴!同学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看哪个同学坐得最好,听得最认真。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老师给你们说一个谜语来猜猜,看哪个同学最聪明。

四角方方,薄面白净,传播知识,它打先锋。(猜一学习用品)

生:纸。

师:你真聪明。(出示纸)如果把纸对折,就是把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再对折就是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它的(),再对折就是平均分成(8)份!每份就是它的(),。。。。。再折下去还可以得到更多。

师小结:如果把一个物体或图形等平均分的时候,就会产生分数。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分数的初步认识。

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复习课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谜语导入本堂课的内容,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谜底是纸,为下一个环节的折纸做铺垫。)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一)初步构建知识网络

仔细观察下面几幅图,看看哪些能用分数表示?请同学们把手中的学习纸折一个下面你喜欢的图形,涂上颜色,这个图形表达是哪个分数?把它写下来、并和同学交流这个的分数是怎样得到的。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直观的理解分数的组成,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抽取其中一个分数指名让学生读,并说一说意义。

2、在说意义的基础上引导板书分数的结构。

3、比较大小

问:你能比较上图中哪两个分数的大小?(生自由比较)

问:你是怎样比较这些分数的大小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分数的读、写,分数的结构及意义等基础知识,根据自己的折纸涂色,来比较分数的大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进行活用。)

①分母相同的分数比较。

图3与图4的大小比较,指名让学生比较,并说明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复习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明确份数相同,取的份数越多,分数越大。)

②分子相同的分数比较。

图1与图2的大小比较,指名让学生比较,并说明你发现 请word版精品试题: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复习课教案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2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三上第92--93页例1、例2、例3。

二、教学目标:

1、通过...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