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10篇#】我们生活中离不开“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前辈告诉我们,做事之前提前下功夫是成功的一部分,每个老师都已经将教案准备工作作为自己的常态工作。教案突出了老师的教学重点,有助于老师把握上课内容的侧重点。希望阅读本文能够提高您的判断力!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篇1】
设计说明
“亿以内数的读法”这节课是在学生具备了认识亿以内数和读万以内数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要注意突出以下两个方面:
1.温故知新,做好铺垫,实现知识的良好迁移。
本节课的设计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复习数级、读数等知识,勾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为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做好铺垫,并在知识的迁移中使学生在思维能力、迁移类推能力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2.关注过程,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先教学整万数的读法,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按个级的读法来读,后面加读一个“万”字;在此基础上进行非整万数读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并突出哪些0该读,哪些0不该读这一读数中的难点;最后总结出读数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数位顺序、表计数器
学生准备
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个级上的数位有()、()、()、();万级上的数位有()、()、()、()。
2.读出下面各数。
3612236112366123
师:上面每个数中的3各表示多少?6在每个数中各表示多少?1呢?2呢?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数的分级和万以内数的读法,突出个级数的读法,有利于把个级数的读法类推到万级,为本节课学习含有两级数的读法做好铺垫。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今天上课前我想考考大家。
(课件出示)一次数学测验中,班级平均分是90分,你猜猜这个班的马莉莉同学可能会得多少分?为什么?(小组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师:班级平均分是马莉莉的实际分数吗?如果不是,你知道“班级平均分是90分”是什么意思吗?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播放例子)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板书:平均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读情境图,你能找到哪些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在情景图中会表示出“同样多”吗?师:你是怎样表示出“同样多”的?
生: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达到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还可以怎样说?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就是平均每人收集到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
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师:请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14+12+11+15)÷4=52÷4=13(个)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师:谁能总结一下平均数的求法?
生: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叫先合后分计算。
2、进一步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出示教材第91页情境图和统计表)
师:读图表,你能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已知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成绩表。
生2:所求的问题是男、女两队,哪个队成绩好?
师:“哪个队成绩好?”是什么意思?用什么成绩来比较?(预设答案,既可以用平均数来比,页可以用总数来比)
生:如果比较两队的总成绩,有失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比较两队的平均成绩比较公平些。
师:你能说出总成绩、每队人数和每队的平均成绩之间的关系吗?(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每队的总成绩除以每队的总人数等于每队的平均成绩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19+15+16+20+15)÷5(18+20+19+19)÷4=85÷5
=76÷4=17(个)=19(个)17<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练习二十二第1—3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篇3】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复习已学的四则运算的知识的基础上,对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进行概括。
二、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1.借助解决问题经历概括总结加、减法意义的过程,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通过比较、概括等活动,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通过数学学习活动,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复习已学的四则运算的知识的基础上,对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进行概括。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以“加减法”这一主要内容贯穿全文,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就是对加减法探究总交给每个学习小组,来达成教学目标。本课还会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情感的多媒体情境,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探究性教学活动。而且,本节课信息技术成为创设情境的工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信息加工的认知工具,从而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供教师使用的资源:自制ppt课件;
供学生使用的资源:课本,练习本;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情景导入
1、借助课件与描述,展现我国铁路建设的发展,突出西宁至格尔木,再由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线。
2、回答上面叫“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它们之间的关系?
3、以铁路建设的发展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用简洁的语言谈话明确学习任务,为发展开学习活动做好准备。
二、新知探究
1、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千米,格瑞姆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千米。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加减法的问题。
2、根据提供信息提出用加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3、放手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激活学生对加减法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概括总结意义打好基础。
三、理解深化
(1)法的意义
1、借助814+1142=1956,请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2、然后提出:什么样的运算叫加法?请生思考交流。
(2)概括减法的意义
(3)比较加减法的关系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比较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归纳得出:加法是减法的逆运算。
“逆运算”是数学中一个重要概念,这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先由学生进行回顾、观察、比较、交流,再由教师归纳整理,得出加法是减法的逆运算的结论。先让学生经历从加法到减法,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感悟理解数学结论的过程。
四、巩固运用
1.择交流(练习第1题)
2填填说说(练习第2题)
3.猜一猜(练习第3题)
完成练习第1、2、3题
引导学生根据交流,突出不同思路。
五、总结提升
请生谈谈收获与提高。之后,归纳学生的收获。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篇4】
小学数学四年级苏教版《认识平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情景,体验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关系;
2.使学生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能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
3.使学生能根据直线平行的意义,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索和掌握用直尺、三角板画平行线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地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4.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形成平行线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了解生活里的平行现象,产生学习图形位置关系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情景,体验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关系;
2.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索和掌握用直尺、三角板画平行线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地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教学准备]游戏棒、A4纸、记号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看(拿出一根游戏棒),这根游戏棒,你能想象出这根游戏棒所在的直线吗?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借助游戏棒来学习一个新知识。
3、怎么玩游戏棒呢?请大家听清要求:同桌合作,一人撒小棒,一人把这两根小棒所在的直线画在白纸上,注意,每张白纸上只画一种情况,画的时候要用直尺和黑色水笔。可以多撒几次,画出不同的情况。
4、学生动手活动,教师参与活动。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篇5】
一、教学内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二、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出示:
口算:
73+27、138×100、100-64、64×1、8×9×125、(4+40)×25
(二)、新授
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出示102×()
学生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
老师迅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
出示:计算102×43小组讨论完成。
学生可能出现:
(1)(100+2)×43、(2)102×(40+3)
在对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练习:
(1)计算102×24
出示:9×37+9×63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2)9×37+9×63
=333+567
=900
(3)9×37+9×63
=9×(37+63)
=9×100
=900
找出不同的方法,进行板演。
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方法,重点理解、说明第二种方法。
小结: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算式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在两个乘法算式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那个数。
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一般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练习:(80+8)×25、32×(200+3)、35×37+65×37、38×29+38
讨论:这个题目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吗?你能把它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吗?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订正时,说明怎样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
引导学生小结:我们运用乘法分配律间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观察算式的特点,有的不能直接简算,只要将题型稍加改变,就能进行简算。
(三)、巩固练习
1.师生对出题。
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对出题,你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乘法算式,但这两个算式合起来要能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算式用“=”连接起来。
23×12+23×88、(35+45)×12、(11×25)×4、25×(4+40)
讨论:2、3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的算式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应该怎么改?
3.P38/5
(四)、小结
谈收获。
(五)、作业:P38/6—8
课后反思: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篇6】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感悟、体验、猜想、观察、验证、应用等学习过程,使学生理解、
掌握商不变性质,学会应用商不变性质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结合教学过程、学习材料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并渗透变与不变
、对立与统一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商不变性质的理解、掌握及应用。
教学总体设想: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
的学习过程,通过学生有序的观察、比较,充分运用讨论手段,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让每个学生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在观察学习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得出结论。让学生在不断的碰撞与交流中获得知识的理解与深化,自主建构新知识,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促进合作与讨论,评价与发展,切实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学过程基本设计:
一、课前游戏:1听口令做动作(坐下、起立);2听口令做相反动作(坐下起立
,起立坐下);3看手势做动作(手正面起立,手背面坐下);4看符号做动作(1手
正面,2手背面)。后问:这当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渗透变与不变、对
立与统一等辨证思想。
二、本节课我们要学会这样的探究学习法ABCDEFG型学习法。这是一种什么样的
学习方法呢?你们想知道吗?课上完了,你们也肯定知道了。
三、揭题提问
1、84=2你能举例商等于2的算式吗?(学生说)
⑴、从这么多的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
⑵、是啊,这些算式为什么都等于2呢?难道这里边有什么决窍吗?我们今天就来共同研究这一个问题。
2、揭示课题商不变性质。
⑴、你已经知道了有关商不变性质的哪些知识?(学生说)
⑵、看到这一课题,你想提些什么问题?
⑶、学生思考。指名说(学生提问题)。
3、根据学生提问,教师积极引导,即时概括,并板书有价值的问题。诸如:
⑴、什么是商不变性质?
⑵、在什么条件下商不变?
⑶、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商不变?
⑷、学习商不变的性质有什么用?
四、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⑴、大家提的问题都很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我们先来看第⑵、⑶这两个问题,好吗?谁能大胆地猜想一下,到底在什么条件下商不变?也就是说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商才不会变呢
⑵、先让学生独立猜想。
⑶、指名学生说。(教师注意倾听、激励评价,并板书重点意思的词)
如:同时加上
同时减去
同时乘以
同时除以
⑷、大家说得好,都有自己的想法。下面我们就以168=2为例(或让学生自己主动设计来进行验证),请大家努力思考,充分发挥小组的智慧,分别举例验证这几种猜想。研究一下,究竟在什么条件下商才不会变呢?你们能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2、验证猜想。
⑴、学生小组间共同合作学习。
⑵、哪一小组先来交流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相同的数这种情况?
⑶、小组交流。(教师板书)这样的式子写得完吗?怎么办呢?(用表示写不完。)
⑷、大家仔细观察以上这些算式,从验证的过程与结果来看,说明了什么?(商不变。)商
不变,什么在变呢?(被除数和除数在变。)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商不变?(同时乘以
一个相同的数,)师板书商不变。(这一验证的结果重在让学生主动交流与补充,不
必一问一答,重点抓住以上几项。)
⑸、师小结。然后提问: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商又是怎样的?(学生交流)
⑹、现在谁能把商不变的两种情况连起来说一说?(师板书完整)(学生说。)或者你
是怎样理解的呢?谁还想再说一遍?
⑺、继续验证同时加上、同时减去两种情况。学生间展开交流。提问:商不变,这说明了什
么?
⑻、现在谁能回答第二个问题了?(即在什么条件下商不变?)学生互说,全班交流,
教师进行激励评价。
⑼、说得真好。现在大家对于商不变的条件还有没有问题?(如果学生在此前主动发现了
0要除外,则完整了。如没有发现就引导学生发现0除外,除以0,不行,那么乘以0行吗?)
⑽、咱们再来完整地回答第二个问题。(学生说)讲得太棒了,这就是今天我们自己共同
探究出来的商不变性质。
五、明理内化
1、商不变性质还可以怎样说呢?(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轻声朗读,再次体会并理解。
2、你在体会的同时,觉得要提醒大家些什么呢?为什么?(0除外、同时、相同、扩大、缩小)
3、大家理解得真好,下面我们一起来测试一下自己掌握的水平,好吗?
基本练习。填空,(从①②中任选其一,或都选)并且感悟从中又有什么体会?
①、1173=(1179)(3□)
35400300=3540□=354000□
②、30060=(300□)(60□)
248=(244)(8-□)
244=(24+□)(4+□)
1005=(100-□)(55)
六、组织第二次探究活动。
1、继续探究。下面我们继续研究第4个问题。
⑴、先请你再来猜猜,学习商不变性质什么作用?(指名说)
你能举例说明使计算简便吗?(指名说)怎么算的?根据呢?
⑵、还能再举些例子吗?(指名说、互说)
⑶、你在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时,有什么决窍吗?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2、引导学生小结:当被除数和除数未尾有0时,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可使一些除法计算简便。(关键:以未尾0少的为标准。)
3、综合应用。
⑴、根据144001200=120很快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144012=14400000120000=2880002400=
你们自己也能设计这样的题目吗?(学生设计,小组内验证)
⑵、①很快说出下出各题的得数,并说出道理。
45002592000125
交流与反馈:关键的思考(45004)(254)或(45005)(255);(920008)1
258)。
②、在□里填上合适的数。59535=5950(35□+□)
七、激励评价,拓展学习思路。
1、学生相互评价(小组内评价为主),出示评价基本标准,等级为棒极了、优秀、良好、需努
力四个等级。
2、针对刚才相互间的评价,请你说说今天这节课中你有些什么新的收获,对老师、自己和同学们有些什么建议,想与他们说什么呢?
3、你还有什么问题?(学生说)这些问题中学生能回答的让他们回答,如遇到较复杂的或是今后学习的问题,则建议:这些问题我们在课后去研究,好吗,(可以设想一下:你准备怎样么去解决这些问题呢?)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篇7】
平行与橡胶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教材按这样的线索来组织教学内容:先教学平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境,在识别直线相交和不相交的基础上认识平行线,学会画平行线;再教学垂直,从生活中选取两条直线子昂叫成直角的特殊位置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垂线,学会画垂线,并结合相互垂直的关系,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机器应用。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中,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教材在编排上也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教材从生活中选取大量的平行或垂直的现象作为认知的现实背景和有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经历概念抽象的过程,以此来理解平行与垂直的概念。例如,第39页的例题分三步呈现,首先呈现一组照片,在这些照片中用不同的颜色线条勾画出两条边,这些勾画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根据3张照片中的彩色线条分别画出3组直线,从现实情境和具体物体上提取需要研究的对象。最后,让学生讨论这3组直线哪些相交、哪些不相交,展开数学思考。第42页例题的呈现也作了相似的安排。另外,教材在建立数学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现象,在现实的素材中寻找平行线和垂线。在这样的实物和图形的反复转换中,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发展了空间观念。
让学生画平行线和垂线不单是操作方法的教学和操作技能的培养,还是数学概念的具体应用,在应用中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例如,第40页例题要求学生想办法画一组平行线,第43页例题要求学生想办法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这两道例题都是学生初步认识平行线或垂线之后安排的,都不是叫曹指导他们怎样做,而是让学生想办法画,在画的活动中继续体会胡下岗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的内涵。
教材选取了大量生活的例子,让学生运用知识对相关现象作出简单的解释。如穿过马路的.最短路线、怎样从大街边上把自来水引到小明家等问题,让学生带着初步形成的数学概念去观察生活,进行解释与应用,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实际来组织教学活动,以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点、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有关特征,这些都是本单元的知识基础。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已经感受了平行与垂线等现象的存在,只是这种感受是肤浅的、零散的和模糊的,是能意会而不可言谈的。因此,我们应该将充分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和垂线作为教学重点。此外,本单元安排了大量较为复杂的操作活动(需借助多个工具才能完成),如作图活动有画平行线和垂线等,测量活动有量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等,而在此之前,学生的作图和测量机会不多,经验很少,所以,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和垂线,能确定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应该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需要教师加强指导和训练。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篇8】
教学目标
线段、射线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尺子画角.
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生学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角的概念、用尺子画角.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演示动画角的认识.
2.师: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角.
(揭示并板书课题角的认识)
二、引导探究
演示动画直线、射线、线段
(太阳光射出来的光线都可以看成是射线.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看作射线呢?
(线段、射线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联系:都是直的,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区别:端点数不同,线段的测量长度直线、射线是无限长的,无法测量)
2.初步认识角
(
提问:①你能从中找出多少个角?(最多
②如果只想得到一个角?该怎么办?
(2)板书: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3)继续演示课件角的认识,演示角各部分名称.
(4)引导学生利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小钉子摆角.
教师引导学生边操作边思考:
①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角?
②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大的角?
③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小的角?
3.联系实际,深入感知.
(1)提问:联系实际想一想,生活中哪有角?
(2)启发学生用不规则的纸折出或剪出一个角.
全班进行比赛,看谁的角最标准.
摸一摸自己得到的角的顶点和边、感受角,教师选择有代表的角巾在黑板上展示.
(3)观察黑板上的角,按照角的大小请同学们排出顺序.
(
4.讨论尝试,比较大小.
(1)演示动画角的大小比较.通过故事,引出问题.
(尝试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3)继续演示动画角的大小比较.
(4)由学生小结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先把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然后看另一条边的位置,哪个角的另一条边在外面哪个角就大.如果另一条边也重合,说明两个角相等.)
5.体验画角.
(1)由学生尝试用尺子画角,教师巡视.
(
三、巩固练习
完成第126页第1题.
下面的图形,哪些是直线?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线段?
2.比一比看谁的眼力好.哪些是角?哪些不是?
剪去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四、质疑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射线、线段、什么叫角,角的各部分
名称、比较两角大小的方法和角的画法)
课后总结.教师出示顺口溜:
小小角,真简单,
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牢记,
先画顶点后画边.
五、布置作业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篇9】
【教学目标】
1.掌握梯形的特征,能辨认梯形,知道梯形的各部分名称,会画梯形的高。初步了解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的特征。
比较等沟通梯形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借助多媒体手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升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掌握梯形的特征,能运用梯形的特征辨认梯形。
【教学难点】
画梯形的高
【教学准备】
教具:等腰梯形、直角梯形、一般梯形图片各若干张
学具:三角尺、课堂作业纸
【教学设想】
《认识梯形》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上年级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按教材进度第一次系统认识梯形,要求学生不仅能根据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特征直观判别,而且能与前面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进行比较和沟通。基于这样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一、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与联系,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
对梯形的特征研究,我努力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课的引入,采用了把一个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重叠,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所形成的重叠部分会是什么图形?让学生初步感知梯形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边不平行。在建立梯形表象过程中,让学生不断把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进行比较,加深两种图形之间的区别,也为学生沟通四边形之间的联系作好铺垫。课的结尾,把课本练习十一第长方形等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二、精选习题,整合知识点,用足用好每道习题。
本节课的知识点是比较多的,包括梯形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的特殊性、画梯形的高等,以及沟通四边形之间的联系。为此,该如何能够选好习题,整合知识,给学生留足思考和探究的空间,显得尤为重要。
整节课由3道习题构成,而每道习题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
如第一题由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重叠得到的3个梯形来探究梯形的特征,在学生经过讨论得出梯形的特征后,继续利用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重叠,通过任意旋转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思考:重叠部分的图形为什么一定是梯形。
第二题从判断是否是梯形开始,到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及高,再通过分类认识两种特殊梯形,进而认识到特殊梯形的底、腰及高的特殊性。
第三题从静态地找梯形,到动态地观察图形之间的关系,从而巩固新知识的学习,提升数学思考力。
【教学过程预设】
一、由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重叠,引入新课。
1. 把一个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重叠在一起,如果重叠部分是四边形,会是什么四边形?
重叠出几个不同形状的梯形。
2. 揭示课题。原来把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重叠在一起,可以产生一个新的图形----梯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梯形。
二、掌握梯形特征,形成清晰表象。
1.感悟梯形特征。
(
预设:四条边,四个角;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你怎么肯定这组对边一定平行,另一组对边一定不平行?
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梯形是由三角形和长方形重叠得到,在平行四边形上的这组对边一定平行,在三角形上的这组对边一定不平行。
到底什么样的四边形,才叫做梯形?
讨论得出: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2)变式判断:继续让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重叠出梯形。
a.平行四边形不动,三角形继续旋转,构造新梯形。
b.三角形不动,平行四边形旋转,构造新梯形。
思考:为什么这些也都是梯形?
引导学生发现:不管怎么变,都是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3)生活中的梯形
生活中见过梯形吗?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常见梯形。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新版《认识梯形》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新版《认识梯形》教学设计学生汇报,对有争议的图形进行讨论。
(2)出示梯形各部分名称。
这些梯形的底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腰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观察得出:平行的一组对边是梯形的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是梯形的腰。
(3)画高
两条底之间的距离叫梯形的高。学生独立画高。
练习反馈,引导发现:梯形的高有无数条。
等腰梯形。
(
学生汇报,移一移,分一分。
a.按有没有直角: 6,认识直角梯形。
了解直角梯形的特殊性:腰垂直于底边,同时也是梯形的高。
b.按是否有一组对边相等,或按是否对称 7,认识等腰梯形。
了解等腰梯形的特殊性:两腰相等;轴对称;底角相等。
三、巩固提高,沟通梯形与四边形之间的联系。
1.已知 a//b,下图中有几个梯形?把它们找出来。
2.学习梯形各部分名称及作高。
(1)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梯形?哪些不是?为什么?
你能找到几个梯形?用4个顶点字母表示梯形,写一写。
思考1:你怎么肯定这些都是梯形?
思考2:这些梯形形状都是不一样的,但有什么是相等的?
2.几何画板:出示图
根据第1题拿出其中一个梯形AEFB, F点喜欢在b这条线上动来动去。想象:随着F点的左右移动,会变成哪些图形呢?
(1)往右移,都是梯形。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两次停留思考:第1次,差不多是平行四边形时;第2次, F点接近是E点,是什么图形?
(3)如果能动2个点,还能得到什么图形?
(4)如果F点能随意动,会变成什么图形?
四、课堂总结
看来四边形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我们以后的学习,你会发现它们更多的秘密。
板书设计
梯 形
上底
一组对边平行 底 下底
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腰
直角梯形 等腰梯形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篇10】
小学四年级《手拉手》教学设计模板
小学四年级《手拉手》教学设计模板
手拉手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完了小数的认识和小数的加减法及小数乘法的意义、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的。
能根据“手拉手”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体会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体会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的运算中仍然适用,并能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能利用学过的小数乘法和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使学生经历举例验证的数学活动过程,初步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能主动运用有关的运算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有关的运算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师:刚才的游戏大家都玩得非常开心,我们每天在这样明亮宽敞的教室里学习,有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同学们知不知道,在一些贫困山区的孩子,有的用着破旧的课本,有的用树枝在地上写字,他们眼里充满了对学习的渴望。)
师:同学们,看到这幅图你有什么感想?
生1:这些山区的孩子太可怜了,条件这么艰苦。
生2:在这么艰苦的环境里,他们还刻苦努力,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生3:我们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实在太幸福了,和他们比起来,真是天上地下。
生4:老师,我们应该给他们捐钱捐物,让他们用上新的课本和文具。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生活在这么优越的环境中,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我们不能忘记,在一些贫困的地方,还有许多上不了学的孩子,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看望他们,我们应该尽我们的所能去帮助他们,我们要和他们“手拉手”。
师:老师先带你们去超市选购一些学习用品。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仔细阅读图上的文字,看图上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活动一:小组间互相提数学问题,体会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师:谁能根据这个情境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他俩每人要花多少钱?
师:这位同学提的问题非常好!如何解答呢?
请同学们针对这个问题列式解答。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有什么好方法?
活动二:解决“买三个书包和三个文具盒要花多少元?”验证小数的乘法分配律。
师:你们提的问题都很简单,老师给你们提个难点的“赠送给这3名同学每个一个书包和一个文具盒,一共要花多少元?”
生:列式解题,请学生上台演示,然后讲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引出乘法分配律律。
活动三:连连看
活动四:学习大闯关
师:同学们学得很好。现在有几道题,请同学们做一做。
× ×+× ××4
师:先请同学们观察这几道题,看一看这几道题有什么特点。
生1:这些题都可以用简便方法做。
生2:这些题都可以用我们以前学的乘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
师:下面请同学们做这几道题,看哪些同学的方法最简便。
小组汇报交流,说出各自的意见。
×13+×7
×× ×+×
师:要求学生能用简便方法的尽量用简便方法做。做完后同伴两人相互交流。
课本练习,解决实际问题
请学生说说学习这一课的收获和感想。
生1:我学会了在小数乘法中也可以用到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
生2:这节课我的收获很大,我不仅学到了小数乘法的知识。同时,我也知道还有许多贫困山区的孩子在那么艰苦的环境里努力学习。
师:同学们,你们说得太好了,看来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都很大,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去帮助人和关心人。今后,我们也要向实验小学的同学学习,为贫困山区的孩子献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