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落叶松毛虫发生情况调查报告8篇

2024-03-30 23:57:05 落叶松毛虫调查报告 松毛虫调查报告

【#实用文# #落叶松毛虫发生情况调查报告8篇#】好工具范文网编辑为您整理了以下与您需求相关的信息:“落叶松毛虫发生情况调查报告”。一般而言,有付出才会有回报,每当我们完成一项任务时。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撰写报告,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环节。必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内容!

落叶松毛虫发生情况调查报告【篇1】

名称:落叶松毛虫

学名:Dendrolimussuperans(Butler)

类属:鳞翅目枯叶蛾科

分布与危害

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superans(Butler)]属鳞翅目枯叶蛾科,国内分布于北京、东北、内蒙古、新疆北部,是我国东北林区的重要害虫,除为害落叶松外,也为害红松、油松、樟子松、云杉、冷杉等针叶树种。

为害特点食害针叶,爆发时吃光针叶,使枝干毕露形同火烧,严重时使松树成片枯死。

形态特征

成虫体色变化较大,由灰白到棕褐色。体长25-45mm,翅展69-110mm。前翅外缘倾斜度较小,中横线与外横线深褐色的间隔距离较外横线与亚外缘线的间隔距离为阔;外横线呈锯齿状,亚外缘线有8个黑斑排列呈3字形。小抱针长过大抱针的1/2,中前阴片接近等腰三角形,中央凹下部分明显。老熟幼虫体长63-80mm。头褐黄色,中后胸节背面毒毛带明显,体侧由头至尾有一条纵带。各节带上白斑不明显,每节前方由纵带向下有一斜斑伸向腹面。

发生规律

1年1代,少数2年1代。以3-6龄或5-6龄幼虫在树干基部枯枝落叶丛中卷曲过冬,次年4-5月份上树为害。6-7月份老熟幼虫结茧化蛹,7-8月份羽化为成虫,数天后产卵,经过10-12天孵化成幼虫,8-10月份新生幼虫为害。11月份下树越冬。幼虫昼伏夜出,白天下树躲藏,晚间上树为害。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营造针阔混交林,改造人工纯林为混交林,做好封山育林,防止强度修枝,提高林木自控能力;注意修剪有虫枝,在害虫蛹期(6月下旬),人工摘茧,幼虫盛发期人工捕捉毛虫,捕捉时注意毒毛。

(2)物理防治。

在成虫羽化盛期,设置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

(3)化学防治。

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4)生物防治。

①人工挂鸟箱,招引益鸟,如大山雀等,5个/hm2。

②每年7月上中旬,在成虫产卵盛期,释放赤眼蜂,以虫治虫,用量40-60卡/hm2。要在无大风的睛天,上午9时左右挂卡。每公顷放蜂点50处,蜂卡固定在背荫处。

为全面掌握落叶松毛虫越冬情况,确保下一年度预测预报有序进行,阿里河林业局森防站十月初开始组织技术人员集中开展落叶松毛虫越冬调查工作。

落叶松毛虫多发于背风、干燥稀疏的落叶松纯林内,结合今年发生、危害情况,调查以固定标准地1m×1m的方式进行,技术人员用专业工具扒开枯枝落叶层查看落叶松毛虫越冬幼虫数量、分布范围,计算有虫株率及虫口密度,并详细做好记录,为明年落叶松毛虫的发生发展趋势,提供了科学防治依据。

落叶松毛虫发生情况调查报告【篇2】

一、落叶松毛虫发生区区划

依据林区自然条件,尤其是气候条件,综合分析人工林分布类型及落叶松毛虫发生历史等情况,参考其发生量、危害程度及发生频率将林区划分为常灾区、偶灾区和无灾区。

1.常灾区

落叶松毛虫经常发生并给林木生长带来重大影响,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域。其特征:落叶松毛虫种群密度大、增殖扩散快。该区共性是温度较高,春季长期干旱少雨,有利于落叶松毛虫生长繁衍,同时抑制寄生性病原微生物的增长;有大面积的落叶松纯林,有充足的食物,下树转移方便等特点,历史上曾几次大发生并造成一定的危害。根据上述特征,划定内蒙古大兴安岭南部的阿尔山、绰尔、绰源三局为常灾区。

2.偶灾区

落叶松毛虫偶尔发生,也给落叶松林木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扩散速度及范围相对小,有小面积成灾。该区位于温凉多雨区,温度稍低,但仍有利于落叶松毛虫生长。有一些人工林但面积不大,集中连片的相对少,绝大部分为天然落叶松林或混交林,也有局部小气候特别适合落叶松毛虫大发生的林分。可以划入此区的局有中部的乌尔旗汉、库都尔、图里河、伊图里河、根河及东部的阿里河、大杨树、毕拉河林业局。

3.无灾区

历史上虽有落叶松毛虫的存在,但种群数量始终低于防治指标,对树木生长影响极小,从未暴发成灾。这些地区寒冷多雨,林份以天然混交林为主,人工林少,人为干扰破坏小,内蒙古大兴安岭的东部的克一河、甘河、吉文、北部的得耳布尔、莫尔道嘎、金河、阿龙山及满归局划为此区。

二、落叶松毛虫防治决策系统管理

落叶松毛虫做为本土危害严重的有害生物之一,根据森林昆虫种群生态学原理,以落叶松毛虫预测预报为前提和基础,建立微机决策系统(见图1)。通过预测受害程度,采用综合管理优化决策(见图2)控制落叶松毛虫种群数量,达到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实现促进森林健康的目的。

三、落叶松毛虫的无公害防治技术方案

落叶松毛虫综合管理优化决策,以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为目的,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降低灾害损失。

1.无灾区即安全区发生落叶松毛虫、偶灾区小面积发生时不进行药物防治。在虫口密度较低林龄较大的林分,可设置人工巢箱招引益鸟,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及恢复能力。同时辅以物理机械防治及信息素干扰交配防治落叶松毛虫。常灾区在未进入发生周期低虫口状态时也采取以鸟治虫的生物防治措施及灯光、信息素诱杀,维持有虫不成灾。

2.偶灾区、常灾区在大发生初期防治小面积虫源地或在松毛虫上树或下树时,可以使用无公害化学药剂树冠喷雾、喷洒毒环等毒杀幼虫,迅速压低虫口。当虫口密度不断增加,有扩散蔓延趋势或造成局部危害时常灾区集中连片可考虑飞机防治,大面积喷洒阿维菌素、苦参烟碱等无公害农药,降低危害损失的同时,兼顾保护林下植物及生物多样性;偶灾区则应该采取无公害农药放烟、喷烟、喷雾等方式控制虫源地,保护天敌,使落叶松毛虫种群密度自然下降。在虫口密度虽然大,但松针被害率达80%以上或松毛虫寄生率高,虫情处于下降趋势情况下,不进行药物防治(图3)。

参考文献:

[1]李国英,任瑞艳,刘朝晖.根据立地类型划分判断松毛虫发生类型.辽宁林业科技.1997,(1):42~44.

[2]黄政龙.马尾松松毛虫危害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初探.中南林学院学报.xx,24(1):106~108.

落叶松毛虫发生情况调查报告【篇3】

为做好鄂温克旗落叶松毛虫的调查工作,该旗林草局森防站和各林场、苏木抽调的专业技术人员10人组成落叶松毛虫调查小组,对该旗落叶松林地病虫害发生情况开展调查。

调查组采取全面踏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工作。在对全旗落叶松林病虫害发生情况踏查的基础上,针对落叶松疏林及密林林缘地进行重点调查。先后设立了100m100m的大监测样地6块,25m25m的小样地50块,用对角线法选择调查样株,并用振落法进行详查。

调查发现,在该旗莫和尔图林场落叶松人工林内有落叶松毛虫发生。发生面积共222.3亩,其中:中度发生面积为122.3亩,平均虫口密度为56条/株,轻度发生面积为100亩,平均虫口密度为25条/株,受虫害率仅为0.3﹪,且均在林缘发生较重。

旗森防站及时制定防治落叶松毛虫应急处置方案,并做好化学药品和施药器械的准备,确保落叶松毛虫发生时,可以及时利用绿色威雷、氧化乐果、溴氰菊酯类农药进行喷雾或者烟雾防治,降低虫口密度。

通过对落叶松毛虫的调查,进一步了解该旗落叶松毛虫的分布情况、发生面积、危害程度,为下一步做好防治工作打下了基础。

落叶松毛虫发生情况调查报告【篇4】

重点介绍黄翅大白蚁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希望你对黄翅大白蚁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帮助你以后遇到黄翅大白蚁知道怎么处理。

名称:黄翅大白蚁

学名:MacrotermesbarneyiLight

类属:等翅目白蚁科

分布与危害

广布于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南方省区,可为害杉木、水杉、刺槐、泡桐、板栗等多种树木,房屋及家俱。

白蚁营巢于土中,取食树木的根茎部,并在树木上修筑泥被,啃食树皮,亦能从伤口侵入木质部为害。苗木被害后常枯死,成年树被害后,生长不良。此外,还能危及堤坝安全。

形态特征

多型性昆虫。

有翅成蚁头、胸和腹背面红褐色,前胸背板中央有一淡色的“+”形纹;翅黄色,足棕黄色。

兵蚁大兵蚁头部特别大,最宽处位在头壳的中后部,深黄色;上颚粗壮、镰刀状,黑色,右上颚无齿。小兵蚁体形比大兵蚁小得多,体色较淡;头卵形,后侧角圆形。

工蚁大工蚁头圆形,棕黄色;胸腹浅棕黄色,前胸背板宽约为头宽的一半,前缘翘起;腹部膨大如橄榄形。小工蚁体色比大工蚁浅,其余与大工蚁略同。

蚁后头、胸部黑褐色,无翅,腹部椭圆形,红褐色。

发生规律

白蚁属于具有社会性组织的害虫;常在地下筑巢,蚁巢有主、副巢之分,副巢大小不等,分布于主巢周围,主、副巢之间有蚁路相通。一巢中有不同形态的个体群,而且有明显分工。兵蚁负责保卫蚁巢,工蚁负责筑巢、采食和抚育幼蚁,蚁后和蚁一繁殖兵蚁和工蚁。除王族和补充王族只有一对或数对外,其余的兵、工蚁常有数百或数千至数百万头不等到。

在地下1-2m深处营巢,每年4-6月,有翅繁殖蚁进行分群繁殖,一般分飞5-10次,多在闷热或大雨前后的傍晚分飞出巢。经短期飞翔、脱翅、配对,然后在适当的地方入土筑新巢。营巢后6-7天开始产卵,卵期40天左右,若蚁经4个多月发育成工蚁,经7-8个月发育成有翅成蚁。有翅成蚁有趋光性。

白蚁类活动隐蔽,喜欢阴暗温暖潮湿的环境。在干旱季节,白蚁以取食植物、啬取食量来补充其所需的水分,因此,干旱天气白蚁为害严重。凡属于红、黄壤土的果园,白蚁易发生,受害较重;新荒地的果园,白蚁发生量大,受害较严重。

白蚁的为害和树木体内所含的物质如单宁、树脂、酸碱化合物的状况以及树木生长好坏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黄翅大白蚁一般对含纤维质丰富,糖分和淀粉多的植物为害严重,对含脂肪多的植物为害较轻。树木本身对白蚁有一定的抗性,即是白蚁嗜好的树种,生长健壮,白蚁也很少为害。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适时适地中暑,在种植坑穴中施放适量石灰、草木灰或火烧泥土,可减少白蚁侵害苗木;根据其被泥蚁路、分飞孔,在树下、树干地下部分等处,寻找蚁路挖毁蚁巢。

(2)诱杀白蚁。

①灯光诱杀。在4-6月,掌握白蚁分飞时,安装灯光诱杀有翅繁殖蚁。

②土坑诱杀。每667m2挖10个土坑,坑深30-40cm、长宽各40-50cm,坑内放松木皮、桉树皮、甘蔗渣、木薯茎等,并洒上稀的红糖水(或加少量洗米水),然后用松针或稻草盖上,再用泥土铺平,以作诱饵。每10-15天检查一次,发现有大量白蚁时,即搬出烧掉,另换放新材料继续诱杀。若不般走烧掉,可直接喷洒杀虫药剂,让白蚁带回蚁巢,使毒剂传至整个蚁群。

(3)保护与利用天敌。

(4)药剂防治。

加强监测,一旦发现有蚁害,及时用药喷淋蚁巢、蚁路或受害植株根茎,或喷在土坑中的诱饵上。有效药剂有:80%敌敌畏乳油500倍液,或50%氯丹乳油或25%七氯1000倍液,或40%辛硫磷乳油500-6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1000-1500倍液,或喷灭蚁灵、砷剂灭蚁粉、60%-70%开蓬粉剂或自配的药粉(亚砷酸3.5份、水杨酸1份、红铁氧0.5份,或用亚砷酸8份、水杨酸1份、升汞0.5份、红铁氧0.5份)。

落叶松毛虫发生情况调查报告【篇5】

落叶松和油松是乌兰察布市山区主要造林树种,现有落叶松油松2.87万多hm2,多为中幼龄,分布于阴山山区的大青山、蛮汉山、苏木山等山区,多数林区交通不便,坡度在20xx00之间,林分集中连片,90%以上属于人工纯林,这种林分结构极易造成落叶松毛虫扩散蔓延成灾危害.20xx年发现落叶松毛虫危害到目前全市分布面积1.87万hm2,轻偏中发生0.7万hm2,局部危害严重,落叶松毛虫种群发展处于增值阶段.采取科学有效防治措施防控落叶松毛虫扩散蔓延,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将落叶松毛虫危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小程度,是当地森防部门的重要工作.经3a多的治理摸索总结出适合当地防治落叶松毛虫技术路线及措施.

1. 技术路线

1..1 加强虫情监测,掌握落叶松毛虫发生规律

一是建立监测网络,科学开展预测预报工作,建立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县级测报点和乡镇虫情监测点组成的论文范文监测预报网络对害虫进行适时监测,及时掌握落叶松毛虫种群动态和发生规律.具体做法:一是由专业技术人员采用松毛虫性信息素引诱办法,划定落叶松毛虫分布区域.二是林场护林员和虫情监测员常年监测,发现落叶松毛虫及时报告森防部门,专职测报员深入虫害发生现场进行实地调查,确定害虫的危害程度,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二是准确发布虫情预报,科学指导防治.通过对标准地和线路调查的数据、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及时准确发布虫情预报,为防治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1..2划分类型,分类施案

根据地形地势、林分结构、落叶松毛虫发生状况及危害特点,划分三种发生类型即常发区、偶发区和无灾区.对不同的发生区实施不同的防控措施.

1..2.1 常发区

主要在低海拔丘陵区,纯林树种单一,林分结构简单,地被物少,立地条件差,人畜活动频繁,落叶松毛虫猖獗危害成灾.对这类地区,在及时压低虫口密度的同时,采取封山育林,林分改造等营林措施和生物防治措施来改善生态环境条件,提高林分自身抗虫能力,达到长期控制灾害的目的.

1..2.2偶发区

主要在丘陵山区或近远山区,虽然属落叶松纯林,但由于立地条件较好,天敌种类较多,落叶松毛虫只在个别年份爆发成灾.这类地区要加强虫情监测,采取治点保面的方法适时防治,控制虫源地,尽量避免使用化学农药,保护天敌,提高封山育林效果,稳定低密度虫口.

1..2.3无灾区

主要在高海拔山区,由于地形地势和环境的影响,低温低湿,不利于落叶松毛虫的生长和发育,一般情况不易发生灾害.此类地区通过封山育林措施,促进混交复层林的逐步完善,来巩固和提高森林的自控能力,要加强护林员的监测能力,一旦发现灾情及时控制.

2. 主要技术措施

2..1 塑料胶带阻隔法

2..1.1适宜林分

主干明显,1Oa生以上由落叶松同一树种组成,林相整齐,林冠下无幼树.

2..1.2防治时间

3.4月越冬幼虫上树前完成.

2..1.3操作方法

先进行整枝,将胸高以下的侧枝全部修掉,并清理树干周围其它桥接物.为了使胶带和树干紧密粘合,在胸高处要用刀具刮去树干上翘裂的松表皮,以树干平滑又不损伤木栓层为度.用宽10~15 cm胶带在刮去表皮的树干上紧紧缠绕一周,接口处要重叠对齐,逐株缠绕不得漏株.这种方法安全环保,不伤害天敌,同时对林木进行了抚育,防治效果很好.经观察,越冬幼虫向上爬到胶带纸边缘时,由于胶带光滑无法越过,只能在胶带纸以下乱串继续寻找上树路径,林内逐株全部缠绕了胶带,林下又没有幼树和桥搭物可供幼虫上树,幼虫完全被阻止在树冠下,71Od后全部被饿死.

2..2搂树盘法

此法为破坏越冬场所,使越冬幼虫暴露冷冻失水而死.于12月一翌年1月组织人力在落叶松毛虫发生地翻动地表的枯枝落叶和地表物,把越冬幼虫搂挖暴露出来冻死.

2..3保护天敌招引益鸟

鸟类在控制松毛虫大发生方面有明显作用,森林中捕食松毛虫的鸟类很多,要尽量设法使他们能定居繁殖,捕食松毛虫.利用人工巢箱招引益鸟;在繁殖期间不能破坏鸟巢和损害幼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等措施来保护益鸟.

2..4人工捕杀

在人口较多林木较低矮虫灾面积零散的地区,组织劳力采卵摘茧或捕杀幼虫.

2..5加强经营管理,提高林分自控能力

通过各种经营管理措施,改变森林环境,促进林木健康生长,创造不利于松毛虫发生的生态环境,以抑制或减轻虫害.大力提倡封山半封山育林,全面管护,禁止放牧恢复植被维护生态平衡.抚育时要防治过度间伐和修枝,林内要适当保留杂灌木和植被.对现有疏林地进行改造,补植一些灌木,如山杏、沙棘等,形成复杂的生物群落环境,以利于天敌的繁衍抑制松毛虫发展.

2..6营造混交林,合理密植

大面积纯林是病虫害发生蔓延的温床,合理的混交林是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自身具有较强的抗病虫能力,根据立地条件本地区落叶松可以和云杉、柠条、沙棘、山杏等混交,并适当密植促使提早郁闭.

2..7灭幼脲类和苦参碱药物防治,控制松毛虫高密度种群

一是灭幼脲类药物杀虫原理是破坏、抑制幼虫的蜕皮激素,造成幼虫死亡,因而有高度的特异性,且用量少,效果高,对人畜安全.可采用超低量、低量、常量喷雾防治幼虫.

落叶松毛虫发生情况调查报告【篇6】

20××年春季,落叶松毛虫在我暴发成灾,危害及为严重。灾情发生以后,林业局在森防总站、森防站的指导下,采取了地面喷药、人工摘除虫茧、赤眼蜂卵期生物防治、1-2齡幼虫期利用杀虫烟剂化学防治等措施进行了防治,防治效果明显,但虫口基数仍然较高,明年还有大面积暴发成灾的趋势。为准确预测明年落叶松虫发生情况,提前做好防治准备及拟定防治措施,按照林业厅检[20××]588号《林业厅关于做好落叶松毛虫发生情况调查和防治准备工作的紧急通知》文件精神要求,我在全范围内针对落叶松毛虫寄主林分进行了全面调查,现将落叶松毛虫调查及发生情况报告如下:

一、落叶松毛虫调查领导保障措施

我政府及林业局对此次落叶松毛虫调查工作极为重视,政府责成林业局按照厅文件要求全面落实好此项工作。

局及时转发了《林业厅关于做好落叶松毛虫发生情况调查和防治准备工作的紧急通知》文件;政府下发了《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落叶松毛虫发生情况调查和防治准备工作的紧急通知》文件;林业局下发了《林业局关于加强落叶松毛虫发生情况调查和防治准备工作的紧急通知》文件。确保落叶松毛虫调查工作及时、有序、准确的开展。

林业林业局成立以孙国臣局长为组长的“落叶松毛虫调查和防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森防站,贾中鹏站长任办公室主任。召开了全各林场、林业站领导和森保员参加的落叶松毛虫调查落实工作会议。

二、落叶松毛虫调查工作的布署及开展情况

1、森防站对林场、林业站的主管领导、森保员、技术员进行了落叶松毛虫调查培训,从寄主林分的登记、调查方法、发生情况统计标准进行了详细讲解;场、站森保员对虫情调查员进行培训。

2、森保员对辖区内的寄主林分以小班为单位进登记,按照登记地块逐小班进行标准地调查。采取树上调查虫茧和地面调查幼虫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

3、森防站领导及技术人员深入到各林场、林业站,随机抽查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并现场讲解落叶松毛虫的调查的方式和方法。

4、为方便地面调查,使调查结果更加高效、准确,森防站为各林场、林业站制作了1000件调查工具。

三、落叶松毛虫调查结果

1、此次调查工作,对全22117.1公顷落叶松毛虫寄主林分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覆盖率100%。

2、落叶松毛虫在我分布面积为14536.4公顷。其中低虫口面积11163.7公顷;发生面积3372.7公顷(其中:轻度发生1074.5公顷、中度发生890.8公顷、重度发1407.4公顷)。

落叶松毛虫发生情况调查报告【篇7】

黑龙江省尚志国有林场管理局根据省林草局的相关要求,于近日完成了2020年秋季落叶松毛虫下树情况的调查工作。

尚志管局8个国有林场在2018年和2019年两个年度个别地块松毛虫发生严重甚至成灾,今年松毛虫发生面积减少、发生程度降低,但是,尚志管局仍然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防治。在松毛虫的不同虫态,分别采用了释放烟剂、无人机防治、绑塑料环、杀虫灯诱杀、释放赤眼蜂、人工摘茧等多种措施进行了的全力防治。经过防后效果调查,防治效果显著。为了更加详细地掌握松毛虫的越冬情况,秋季各单位又组织人力对松毛虫发生严重地块的越冬虫口密度进行了调查。通过对包括红松和落叶松林在内的21440亩林分、25块标准地中松毛虫下树情况调查,发现落叶松林中越冬松毛虫要比红松林中严重一些。其中,红松林中最大虫口密度为9头,平均虫口密度1头,有虫株率30%,平均有虫株率5%;落叶松林中最大虫口密度为22头,平均虫口密度2.9头,有虫株率50%,平均有虫株率17%。共计发生面积为2200亩。

尚志管局将根据越冬代松毛虫的虫口密度,对2021年的松毛虫发生情况进行科学研判,对发生面积、发生程度、发生范围进行科学预测,并提出合理化的防治建议。

落叶松毛虫发生情况调查报告【篇8】

摘要:落叶松是我国东北地区分布广泛的松树品种,具有耐寒、耐旱生和长速度快等优点成为东北地区绿化和营林的主要松树品种。落叶松毛虫是落叶松的主要病害,由于林地品种单一、林下杂草茂盛、林间生态结构失衡以及防治措施不力等因素导致落叶松毛虫病害的发生,落叶松对于东北区域有重要生态意义和经济价值,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落叶松毛虫的研究工作。本文简述了落叶松毛虫的危害,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了落叶松毛虫病害综合治理的措施。

关键词:落叶松毛虫生物学特征危害症状发生原因防治措施

东北是我国林业资源主要集中区域,同时也林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在科学和集约化发展的大前提下,东北地区林业需要更快更好的提升。由于经济和历史上的综合原因,东北地区林业欠账较多,表现为林业资金投入长期不足,林业资源日益减少,因此,新时期应该加强东北地区的林业资源的恢复工作,通过营林和生态建设,转变目前林业发展的困境,落叶松、红松和樟子松是我国东北地区分布广泛的松树品种,具有耐寒、耐旱生和长速度快等优点成为东北地区绿化和营林的主要松树品种。落叶松毛虫是落叶松、红松和樟子松的主要病害,在林地品种单一、林下杂草茂盛、林间生态结构失衡以及防治措施不力等因素影响下落叶松毛虫病害的发生就成为必然,出于落叶松、红松和樟子松对于东北区域有重要生态意义和经济价值的考虑,有必要加强对落叶松毛虫防治的研究工作,应该从科学认知落叶松毛虫入手,了解落叶松毛虫产生的危害,并在此基础上,找到综合防治落叶松毛虫病害的措施,保护珍贵的落叶松、红松和樟子松资源,增加林业发展基础。

1、落叶松毛虫的概述

1.1落叶松毛虫的生物学简介

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superans(Butler)]是落叶松、红松和樟子松的主要害虫,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幼虫体灰黑色,体侧有长毛,两侧密被灰白色绒毛,老熟的虫体长54cm一70cm,一年两代。以4龄或5龄幼虫在树干基部的树皮中及树木根际周围的杂草或裂缝处越冬,次年4月上旬越冬幼虫开始上树危害。6月中旬结茧化蛹,7月上旬开始羽化成虫。

1.2落叶松毛虫的危害

落叶松毛虫在幼虫时期主要啃食落叶松、红松和樟子松松叶,在一定区域内落叶松毛虫过多将导致大片落叶松、红松和樟子松的针叶被其吃光,若连续多年在同一区域内发生病害,将会导致大量落叶松、红松和樟子松死亡。

1.3落叶松毛虫病害的原因

首先,人工造林的过程中,纯林面积过大,落叶松、红松和樟子松广泛分布的区域落叶松毛虫发生的概率就比混交类型的林地要大得多。其次,林下植被主要是杂草,将导致落叶松毛虫的生存和繁衍空间扩大,极易产生落叶松毛虫病害。其三,林间生态食物链失衡,特别是大面积人工林,在林间没有完整的食物链系统,松毛虫的天敌赤眼蜂数量不足,不能抑制落叶松毛虫大量繁殖。最后,对森林病虫害的总体防治措施不力,由于林业病虫害资金保障不力,防治力量不足,不能做到预防、观测和治理的体系化工作,导致落叶松毛虫病害长期、大量和反复性发作。

2、落叶松毛虫的危害及其综合治理

2.1加强对营林工作的管理

首先,用营林的手段防止落叶松毛虫的危害就是要创造不适应落叶松毛虫生长、繁衍的环境和条件,抑制落叶松毛虫病害的发生和蔓延。其次,有目的地营造针阔混交林地。针阔混交林对减轻松毛虫危害有明显作用,应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营造针阔混交林。但在松毛虫猖獗发生的年份,如不采取其他防治措施,松毛虫仍能蔓延成灾。因此,营林措施必须与其它防治措施相结合。其三,加强林间经营管理。松毛虫的生长发育要有良好的通风透光环境,因此,合理密植,加强抚育管理,保护灌木及地被物,促进林木速生、郁闭,避免一次性强度间伐。最后,参与林间生物群落建设,创建不利于落叶松毛虫生存而有利于其天敌的栖息的生态环境。

2.2运用生物的手段防治落叶松毛虫

首先,用落叶松毛虫的寄生性天敌和捕食天敌防治病害,松毛虫平腹小蜂、松毛虫赤眼蜂、松毛虫绒茧蜂、松毛虫狭颊寄蝇、马蜂和黑蚂蚁等都是落叶松毛虫的天敌,可以通过投放和引诱的方式增加林地内落叶松毛虫天敌的数量。其次,用易致病细菌抑制落叶松毛虫繁衍,东北地区可以喷洒苏云金杆菌防治落叶松毛虫。最后,用捕食性鸟类防治落叶松毛虫,在东北地区捕食落叶松毛虫的鸟类有四声杜鹃、麻雀、喜鹊等多种。

2.3综合性防治措施

首先,灯光诱杀落叶松毛虫。利用落叶松毛虫成虫向光的特点,诱杀林地内落叶松毛虫成虫,降低林地内虫口的密度,一般采用黑光灯、高压汞灯等做光源诱杀落叶松毛虫成虫,抑制成虫数量。其次,在面积小、林木较矮,虫口密度大的林区,可采取人工捕杀,这种方法迅速有效,适于落叶松毛虫幼虫时期灭虫,人工捕杀时应该做好防护工作,幼虫及虫茧的表面有一般有毒毛分布。其三,应用性外激素阻断落叶松毛虫的繁衍过程,对落叶松毛虫性外激素的提取和应用将会引诱落叶松毛虫雄蛾,阻断落叶松毛虫的繁衍过程。最后,采用水盆型诱捕器与灯光诱杀结合使用,能显著提高灯光诱杀雄蛾的能力。

3、结语

综上所述,落叶松、红松和樟子松是我国东北地区分布广泛的松树品种,落叶松毛虫是落叶松、红松和樟子松的主要病害,在林地品种单一、林下杂草茂盛、林间生态结构失衡以及防治措施不力等因素影响下落叶松毛虫病害的发生就成为必然,应该了解落叶松毛虫产生的危害,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强营林管理、运用各种手段,使用综合性防治的办法,保护珍贵的林业资源。

参考文献

[1]李惠兰,闫志刚,郭宝刚,刘世民.牡丹江市城区落叶松毛虫天敌寄生的自然控制作用[J].中国林副特产.xx(03)

[2]毕湘虹,李俊,于军,李文宝,高俊平,曹丽萍.内蒙古牙克石林区落叶松毛虫天敌种类调查[J].森林病虫通讯.1997(04)

[3]余恩裕,尹泰龙.落叶松毛虫虫情预测的研究——食叶量、残害量、总危害量及林分针叶蓄积量的测算[J].吉林林业科技.1980(02).

推荐阅读

上一篇:物业辞职申请书通用 下一篇:幼儿园工作鉴定精选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