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分米的认识的教案#】接下来是小编为您精心准备的“分米的认识的教案”。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每天老师要有责任写好每份教案课件。教案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有效途径。期待这些研究能够支持你的工作成果!
分米的认识的教案【篇1】
设计者 胡为梅 年级 一年级 第 4 课时 / 总 8课时
目 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认识=、>、<表示的意思及用法,学会比较5以内的数的大小。
2、发展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喜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一、情境导入,诱发参与。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那些小动物?有一天,森林里热闹起来了,原来呀--“森林运动会”开幕了。
瞧,有那些小动物组队参加了比赛?你能知道他们每对各有多少名队员吗?(学生数一数汇报)小朋友们,你们从中能知道些什么呢?(松鼠最多,小熊最少,小兔和小猴同样多)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
刚才有小朋友说小兔队和小猴队同样多,是不是这样的呢?让我们将它们排一排、比一比就知道了。
提问:4和4相等,那么可以在4和4中间用什么符合来表示呢?有知道的吗?
学生操作:先摆几个○,再对应摆同样多的△,然后写一写,说一说几等于几。
2、教学>
我们知道小兔和小猴同样多,现在再让我们看看松鼠和小熊的情况。
指明贴出松鼠的只数,再一一对应贴出小熊的只数,让学生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松鼠比小熊多,反过来还可以怎么说?
提问:4和4同样多,可以用等号来表示,那么5比3多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有知道的吗?
提问:让我们闭上眼睛想一想>的哪一边对的数大,哪一边对的数小呢?(学生讨论交流)
3、教学<
刚才同学们说,松鼠比小熊多,反过来可以说小熊比松鼠少,也就是几比几少?
3比5少可以表示成3<5(手指<)你知道叫什么?
提问:让我们闭上眼睛想一想,<的哪一边对着的数大,哪一边对的数小?
1、做“想想做做”第一题。
指名填空,其余学生在书上练习。
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提问: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你认识了哪几位新朋友呢?你学到了那些本领呢? 嘴巴朝哪哪边多
计 认识=、>、<
分米的认识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经历毫米产生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毫米,明确长度单位之间的联系。
2.结合实际测量和具体的生活情境,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在具体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体会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以及积极参与测量的愿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毫米和分米长度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
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
课件、厘米尺、学生尺、1分硬币、身份证、2张长度不同的金箍棒纸条(5厘米7毫米、1分米)、米尺、高度约为1分米的纸杯。
学具准备:
厘米尺、学生尺、1分硬币、身份证、2张长度不同的金箍棒纸条(10厘米、5厘米7毫米、1分米)、高度约为10厘米的物体2个。
教学过程:
聊天:你知道今年是什么年吗?(猴年)
说道猴年,你想到了哪个神话人物呢?(孙悟空)
孙悟空有个宝贝金箍棒。
一、情境导入
看,陈老师今天跟大圣借了这个宝贝,(看表演),这根金箍棒大约多长?(1米)板书(米)
米是我们的一个老朋友了,这是一把长度为1米的米尺,通常我们用它来测量长一点的物体长度,
当金箍棒缩小后,我们测量时就要用厘米来作为单位。板书(厘米)
二、你说我讲
1.认识分米
(1)认识1分米
师:看,现在金箍棒变到小朋友的桌上了。根据你们的经验能测量出它有多长吗?快从红包里拿出1号金箍棒纸条和这把尺子(厘米尺)量量吧。
学生测量出这根金箍棒纸条的长度正好是10厘米。
课件出示图1,呈现出学生测量的结果。
师:这10厘米就是1分米,1分米也就是10厘米。分米是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用dm表示。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分米,(板书)现在,老师在黑板上画出1分米,这1分米也就是多长?(10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一起来读一读。
师:拿出你的尺子,找出1分米,指给同桌看看。
你是怎么找到的?
学生回答:在直尺上从0刻度线到10是1分米。你还能找出其他的1分米吗?
(2)感受1分米
比一比
师:大家都在尺子上找到1分米了,你能用手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给老师看看吗?
学生比划。
师:你们比划的长度是1分米吗?小组之间用尺子量一量看谁比划出的1分米更准确,然后调整一下。
学生用尺子测量、调整。
找一找
师:大家都认识了1分米,看一看、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1分米?
学生可能会想到:纸杯的高度大约是1分米;铅笔盒的宽度大约是1分米
老师这里也带来了一些长度为1分米的物体。
画一画
现在大家已经能够准确的比划出1分米了,你能画出1分米的线段吗?画在作业纸上。
学生动手画,画完同桌互换,看看他画的准不准。
(3)利用1分米估测
看来大家对1分米已经有了准确的认识,你能用这样的感觉去估测一下桌面的长度吗?
师:哪位同学介绍一下你的估测结果和方法?
学生可能会利用自己的手长或桌上的纸杯进行估测,桌面的长大约6分米。
师:我们估计的准不准呢?谁愿意来亲自量一量?
学生到黑板前用米尺进行测量,汇报测量结果。
师:咱们同学真的很厉害哦!它的长度正好是6分米。
(4)明确米和分米的关系
师:我们知道10厘米也就是1分米,分米和米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为了方便大家观察,老师把1米放大到屏幕上,你能找到1分米吗?(课件动)这就是1分米。
那么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呢?
学生可能会想到:1米里面有10个1分米。
让我们再数一次,发现1米=10分米。
教师板书:1米=10分米
2.认识毫米
(1)经历毫米产生的过程
师:看,孙悟空的金箍棒变短了,现在有多长?拿出2号金箍棒纸条,用这把尺子(厘米尺)你能又快又准量出它有多长吗?
课件出示图2
学生可能出现的测量结果:①5厘米多一点;②大约6厘米;③5.7厘米。
师:5厘米多,不到6厘米,这可不是一个准确的结果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学生可能想到:①这根金箍棒不是整厘米长;②5厘米多,多了多少用这把只有厘米刻度的尺子量不出来。
师:多出来的这一部分不够一厘米,看来用这把只有厘米的尺子不能准确的量出这张金箍棒纸条到底有多长,那多出来的这一部分到底怎样表示呢?各小组一起商量商量,看看能不能想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师:同学们的想法虽然不太一样,但是都想到了小格。王老师的这把尺子也能分出许多小格,你们相信吗?仔细看,看到什么了?
教师在实物展台前演示变尺子的过程(如图3),把原来只有厘米的尺子,变成有毫米的尺子。
(2)初步建立毫米概念
师:为了方便观察,我们把它放大,(课件出示图4),尺子上1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朋友毫米(板书:补充课题)
师:你们的尺子也会变,想不想试试?
学生动手操作,经历变尺子的过程。
师:看来咱们同学和孙悟空有得一拼了,把这把只有厘米的尺子变得和我们平常用的尺子一模一样了。在尺子上多找几个1毫米,指给同桌看看。
学生在尺子上找1毫米,并指给同桌看。
师:尺子上1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毫米用mm表示。老师现在想把1毫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板书:1毫米)
教师拿着学生尺,在黑板上画1毫米,学生观察发现1毫米实在太短了,不容易画出来。
师:是啊,1毫米真的太短了,但在生活中还是随处可见,仔细找一找,看一看你能不能找到1毫米。
学生能在准备的学具中找到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引导学生测量。课件出示图5.
师:这么一量,我们就知道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数一数
数学书上数出10张纸,它的厚度也是1毫米。
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1毫米吧,像老师这样: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1分硬币或身份证,两个手指不要动,用另一只手慢慢的把硬币或身份证抽出来,现在你两个指缝之间的长度就是1毫米了。你感觉到了吗?你想对1毫米说点什么?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感受1毫米,能想到:1毫米太短了。
(3)明确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师:我们知道尺子上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认真观察尺子,想想厘米和毫米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同位互相观察尺子,全班交流,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学生根据课件演示一起数,教师小结并板书:1厘米=10毫米。齐读。
(4)借助毫米准确测量
师: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知道了1厘米=10毫米,现在你能准确的测量出这根金箍棒到底有多长了吗?课件出示图6
学生操作,全班交流,汇报测量结果。
师追问:怎么知道是5厘米7毫米?
学生能想到:5厘米多了7个1毫米,所以是5厘米7毫米。5厘米7毫米也可以写成57毫米。
师:1毫米虽然很短,但是在准确测量中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练习:(2)你能说出它们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吗?
3.建立长度单位间的联系
师:现在,我们一共认识了四个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这样的联系:(指黑板)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齐读)
课件演示
师小结:我们再来看一看,为了便于观察,这是老师放大的1米,这里是1分米,1米=10分米,
这些长度单位每相邻的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现在你知道这根金箍棒的长度还可以怎么表示吗?
100毫米10厘米1分米
师:同一根金箍棒,却有这么多种表示方法,是因为我们用的单位都不一样。下面就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这些单位吧!
三、自主练习
1.基本练习
(1)现在,我们一共认识了毫米、厘米、分米、米,你能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与同桌交流。
有了这样的感受,你能想象出下面各个物体的长度吗?
综合练习:
1、在()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学生能结合生活经验和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交流时,说说自己的想法。
同学们的生活经验真的很丰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下世界之最吧!
2、读一读
(指名读)
四、回顾反思
师:同学们,回想一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能想到
(1)认识了毫米和分米,知道了1毫米和1分米有多长;
(2)知道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1毫米、手长大约1分米;
(3)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4)会用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进行测量
师:孙悟空的金箍棒还能变得更长,直插到天上去,要测量这个高度,就要用到比米更高级的长度单位,比如:千米;金箍棒也能变得更短,变得像一张纸的厚度,变得肉眼几乎都看不到,要测量这个长度,就要用到比毫米更低级的长度单位,比如:微米,纳米。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研究。
分米的认识的教案【篇3】
《认识毫米》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版三年级第3卷第3单元例1并做。
【课本解析】《认识毫米》是人民教育版三年级数学三年级第三单元的第一课。学生已经知道长度、厘米和米这两个单位。本课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在教材例1中,要求学生进行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让学生明确毫米的含义,然后用学生尺让学生认识毫米,理解毫米和厘米的关系。并通过一分钱帮助学生树立1mm长度的概念。自己动手和实际测量等活动进一步强化了这一部分。很好地理解本课程的内容是以后学习长度单位、估计和实际测量的重要基础。 【学习情况分析】《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本课程的内容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安排的。的。在知识方面,学生以对米和厘米的理解为基础。经验方面,学生经常使用学生尺,也有使用尺子测量的经验。但是,学生对物体测量的认知仅限于整米和整厘米的数量。如果不是整厘米的度量,则必须使用小于厘米的新长度单位——毫米。在这种认知冲突下,学习“了解毫米”自然可以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更完整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验观察、手势、测量等学习活动,理清毫米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了解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并树立1毫米的概念,能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单位,可以掌握毫米和厘米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发展动手能力,可以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培养估计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学习数学的积极情绪。
【教学重点】树立更准确的“1毫米”概念。 【教学难点】了解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比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毛钱,一毛钱,一元硬币,一张公交卡,一张银行卡,一张CD;学生准备一把尺子和一张蜜蜂卡。 【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识,介绍新课程
1.我们学到了什么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表示1米和1厘米有多长吗?
2.请同学们看看,先估计一下我们数学书的厚度?想知道它有多厚吗?你能告诉我测量时要注意什么吗?要求学生用尺子测量数学书厚度的实际长度。 作为一个小组,交流测量结果。数学书厚度: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 (学生:1厘米左右) 3、书的厚度能用米还是厘米准确表示?测出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怎么办? (此时,我们将使用一个新的小于厘米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对毫米的理解)
二、动手操作,理解新知识
1.建立“1毫米”的表示,认识厘米和毫米的关系。
(1) mm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疑问:你现在对毫米了解多少? (学生思考和交流)
(2) 现在看看你的尺子,你能找到什么? (同桌交流)
①很多1厘米。 (0-
1、1-2都是1厘米)除了厘米刻度外,1厘米中间还有一个较小的格子。
②每个单元格的长度为1毫米。寻找标尺上的小网格。
③一个小方格用一个小方格(一毫米乘一毫米)来算,10个小方格就是1厘米。 1cm中有10个1mm。 (板书:1cm=10mm,1cm=10mm)。
④考你:4个小格子是多少毫米? 6个电池有多少毫米? 9个小细胞? 2个细胞超过1厘米,多长? (1 厘米 2 毫米)是 1 个细胞小于 3 厘米,它有多长? (2 cm 9 mm) ⑤填写:2 cm = ( ) mm 3 cm 5 mm = ( ) mm
70 mm = ( ) cm 54 mm = ( ) cm ( ) mm 说点你怎么思考?
⑥你现在能用毫米测量书的厚度吗? (6 个小格子,即 6 毫米)测量数学书的长度并报告回来。
2.深刻领悟1mm的长度,形成1mm长度的概念。
(1) 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长度接近1毫米的物体? (小蜜蜂卡厚度、公交卡厚度、银行卡厚度、光盘厚度)
(2)拿出一张小蜜蜂卡,看看摸摸。这张小蜜蜂卡的厚度约为1mm。 (小魔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小蜜蜂卡片,然后慢慢拉出来。拇指和食指之间的间隙大约1mm宽。让学生反复做,加深对1mm的理解。 ) 闭上你的眼睛 想象 1 毫米长度并做手势,然后谈谈你的感受。
(3)生活中的毫米:①1分硬币和1元硬币的厚度约为2毫米。 ②人的手指甲大约10天长1毫米,脚趾甲大约20天长1毫米。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毫米。
(4)思考:生活中什么样的物体更适合用毫米来测量?师: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以毫米为单位。当需要更精确地测量时,还需要以毫米为单位。
三、解题、拓展练习
1.在括号内填写适当的长度单位或数字。 一只蚂蚁大约有 3 ( ) 长。
一本字典大约有 70 ( ) 厚,也就是 ( ) 厘米。一块橡皮长约 5 ( ) ,厚约 15 ( )。您的拇指指甲大约 ( ) 毫米宽。
2.学生根据本课新内容完成“做与做”的问题
1、2。 第一题要求学生根据图片读出用标尺测量的物体的长度。
更方便快捷的说清楚前1厘米和1厘米,小于1厘米的按1毫米和1毫米计算。学生阅读并按姓名报告。
第二个问题要求学生先估计,然后测量,然后集体修正,并说出原因。 3. 动动手:
拿出你喜欢的文具或物品,量一下它是多少毫米?
四。总结
你对这节课满意吗?告诉我你得到了什么?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长度的单位是毫米,一分钱硬币、磁卡等物体的厚度在1毫米左右。当我们知道测量的结果时长度不是整厘米,我们可以用毫米来表示;我们也知道厘米和毫米的关系是:1厘米=10毫米。)
分米的认识的教案【篇4】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2.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你们会算吗?”
1.教学例l。
(1)谈话:分桃的事引出了一个数学问题。如果问题是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我想你们都会说出结果。现在的问题是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这就要把4个桃看做一个整体(把4个桃圈起来)。下面请你们帮助小猴分一分,看看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2)师生归纳得出: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就要把4个桃看成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一份,就是这盘桃的四分之一。
2.教学“想一想”。
(1)谈话:如果把这4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谁会分?
(2)汇报结果。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分的。
(3)师生归纳得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是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师生共同小结:只要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师生共同小结:这两幅图都是把12个小方块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不同,用以表示其中一份的分数也不同。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让学生先根据分数的含义平均分一分。
(2)让学生看每份是几个,然后在图中适当的部分涂上颜色。
(3)集体反馈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让学生拿出12根小棒放在课桌上。
(3)提问: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一人提要求,大家拿小棒。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独立思考,画出图来。
分组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体会其含义。
学生动手画一画、分一分。
小组合作,交流分法。
学生理解记忆。
让学生自己先填写,填完后再交流一下是怎样想的。
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
学生完成下面的习题。
1.能运用生活经验和分数的知识,借助对图形的观察或实物操作,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合理性。
2.在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实际含义,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有一天猴妈妈从树上摘了几个新鲜的桃子装在盘子里,你们看,一共摘了多少个?(学生观察得出,一盘有4个桃子。)猴宝宝看见了都连忙跑过来,嚷着要吃桃。老大说:“我可以分得这盘桃的四分之一。”老二问:“这盘桃的四分之一是几个呀?”
二、主动探究,感悟新知’
学生先独立思索操作,然后四人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1)分组展示交流。
想法一:用学具分一分。把4个桃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l份是1个。教师可以让学生上台演示分的过程。
想法三:联系分数的含义想到:4个桃的四分之一,就是把4个桃,平均分成4份,每份1个。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请每一位汇报的学生讲清自己的想法。如果出现最后一种方法,要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用4除以4,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2)比较方法。
提问:这几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最简便?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3)小结。.(动态演示)老二说:“现在我知道了,原来要知道这盘桃的四分之一是几个,是要把这4个桃平均分成4份,看一份是多少,可以用4÷4=1(个)的除法算式来算出结果。谢谢同学们帮我解决了难题!”
3.尝试练习。
(动态演示)猴老大说:“桃真好吃,要是我能吃这盘桃的二分之一就好了。,’教师谈话引出问题:这盘桃的二分之一是几个呀?请同学们用刚才得出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学生尝试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1.操作游戏。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①指名读题后,要求学生在书上画竖线分一分,然后独立填写算式。
②集体订正后提问:12个草莓的三分之一和12个草莓的四分之一哪个多?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教师说要求,学生先操作,再列出算式。
摆8个圆片,拿出它的二分之一。
摆12个圆片,拿出它的二分之一。
提问:都拿出圆片的二分之一,为什么个数不一样呢?
2.列式解决问题。
(1)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说说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2)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直接列式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4.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尝试做思考题。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请大家先自己思索一下,这盘桃的四分之一是什么意思?再想想怎样解决问题,可以借助学具帮帮忙,也可以想其他的方法。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看哪个小组讨论得最好。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重点让学生说说4÷2=2(个)表示的意义.
学生思考,交流。
学生先操作,再列出算式。
尝试直接列式解答,在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全订正。
1.结合具体情境在初步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认识几分之几。
2。发展动手操作、与人合作交流以及表达能力。
3.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1.出示例题的场景。
1. 教学例题。
2. 提出问题。
谈话:听,猴妈妈有提出新的问题.:我的每个孩子分得这盘桃的四分之一,可是一个小孩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呢?这可难到了我.你能帮助猴妈妈吗?
(1)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2)学生拿出学具,动手分一分,然后讨论每只小猴分得几分之几,3只小猴一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2教学”想一想”
问题:猴妈妈有10个桃,平均分给5只小猴,3只小猴一共分得几分之几?
3.小结:把一些东西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一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几份就是它的几分之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要把几个看成l份,在图上分一分。
(2)各自填写分数,指名说出结果。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引导学生看清每幅图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占这样的几份。
(2)各自填写分数。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涂色,然后与同桌交流。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1)提问:是分别把这堆小棒平均分成几份,有这样的几份呢?
(2)学生动手摆一摆、试一试,得出结果。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谈谈自己本节课有何收获。
学生观察,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学生操作,并思考问题。
演示分得的过程.
学生用学具分一分.
集体交流.
演示分得的过程.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解题时的思路。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利用直观教具正确地用分数表示相关的数。
2、能利用分数知识将低级单位的长度、钱币换算成高级单位,并用十分之几的分数表示,为下面认识小数打下基础。
600÷3 320÷4 690÷3 720÷9
60×4 0×78 89+25 72-56
80×60 80+60 15×6 16×5
提问:为什么第一个括号填写1/10,第二个括号填7/10?
教师在线段上再任意表上几个括号。
出示放大图。
这把尺总长是几厘米?也是几分米?看着直尺说一说1厘米是1分米的几分之几?为什么?也就是几分之几分米?3厘米和7厘米呢?
4、做“想想做做”第9题。
学生先在书上独立练习,然后让学生说说各涂了几个小方块,为什么这样涂。
学生先说说图意,然后再练习。
让学生填写。
让学生说说这把尺上面的数据以什么为单位的?
学生回答。
学生在书上独立练习,然后交流反馈,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先让学生弄清题意,然后按照书上要求做游戏并做好记录,最后回答书中的问题。
1、运用生活经验和分数的知识,初步学会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解决这类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合理性。
2、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获得与他人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经历,体会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价值和作用,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同学们,今天是小白兔的生日,她请来好朋友灰兔们一起庆祝。出示挂图。
2.提问:从画面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哪些数 学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板贴:
小白兔吃了几个蘑菇? 分给小灰兔们多少个蘑菇?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2)根据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
2.列算式。
谈话: 谁能把刚才动手分蘑菇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呢?
3.比较感悟。
小白兔吃了几个蘑菇? 分给小灰兔们多少个蘑菇?
(1)提问:仔细观察黑板上的内容,你发现了什么?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一听。
1.做“想想做做”第1~3题。
2.谈话:读一读“你知道吗”,你能解决其中的问题吗?
学生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独立解决。
学生用学具摆一摆、分一分,得出结果。
学生独立尝试列算式解决,小组内交流这样列式的理由。
1、通过综合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并学会用分数来表示达信息,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的含义;
2、能利用分数的知识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一或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25×8 960÷3 806-236 486+99
240+60 4200÷6 20×50 4×38
25×4 24×5 620-80 603÷6
2、 做“想想做做”第2题。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1)6分米是几分之几米?6厘米是几分之几米?
(2)4角是几分之几元?4分是几分之几元?
(3)3分是几分之几时?5千克是几分之几吨?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先指导学生想12小时的1/3、3/4、5/6各是几小时?再想时针从12起走到了哪里。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按要求对折后,要把纸打开,数一数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并填在表里,
观察记录的数据,看看自己有什么发现,(对折的次数每增加一次,它所对应的平均分的份数,就是它前一次的2倍。)
学生先在书上填上适当的分数,然后说说为什么这样填。
学生独立练习,交流分法。
学生口答后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学生在钟面上画出时针的位置。
先让学生看题,说说题目的要求。
分米的认识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组织有效的活动,激活参与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学具准备:
每人一条1分米长的纸条,1分硬币,磁卡,1厘米、1米的纸条,直尺,白纸1叠、米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身高图。
问:你知道这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吗?(量身高)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小朋友的身高是多少,齐读:1米32厘米
这里面用到了两个什么单位?(长度单位)分别是什么?(板书:米厘米)
2、复习米和厘米。
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贴出1米纸条。问:你感觉1米比较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贴出1厘米的纸条。问:你感觉1厘米的长度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厘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导入。
我们感觉1米和1厘米的长度相差太大了。如果我们要去量课桌的长,用米作单位太大了,用厘米作单位又太小了,所以我们今天要认识米和厘米之间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板书)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一)认识分米
1、师贴出纸条,指出:这张纸条的长就是1分米。
请学生也拿出相同的纸条,问:这张纸条的长就是什么?
2、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举例说明。(插座的四条边、软盘的边)
3、师:分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那么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怎样证实你的猜测?用直尺量一量纸条。得出结论,板书:1分米=10厘米
4、判断:读:我的文具盒,长大约20厘米,宽大约10厘米。你能换种说法吗?
5、你能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指名在实物投影仪画线段。
问:1分米可以从刻度0画到刻度10,还可以几开始画?如果从2开始呢?从3呢?
6、用大拇指和食指在直尺上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比划给同桌看,让同桌用尺量一量,看看估计得对不对。
7、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剪下1分米,再量一量,看看自己估计得对不对,还差多少。
8、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的关系,那么分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在米尺上能不能找到1分米呢?出示米尺图,指名回答。
数一数,米尺上一共有几个1分米?出示:1米里面有()个1分米。回答后演示:10。
指名说说米和分米的关系。板书:1米=10分米
(二)认识毫米
1、导入。
师:你能说说数学书厚多少吗?
师演示操作方法,学生合作量一量。得出结论:数学书厚度不到1厘米。
2、揭示。
为了看得更清楚,老师拿来了一个放大镜(出示),发现数学书的厚度连一厘米都不到,说明我们还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毫米。板书:毫米。
3、认识。
放大1厘米。
师:在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一些比较短的刻度线,把1厘米分成了一些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演示从刻度线0到第一根小短线就是1毫米。
4、进率。
一格一格数,数到5毫米时停下,问:这根刻度线有什么不同之处?指出:从刻度线0到这根刻度线就是5毫米。演示5毫米。继续往下数。填空:1厘米里面有()个1毫米。
你知道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了吗?板书:1厘米=10毫米
在你的直尺上找一找1毫米,你感觉1毫米比较怎样?怎样数比较方便?(用笔尖数)学生数一数。
5、举例。
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呢?
师示范量1分硬币的方法,学生同桌合作。用同样的方法量1元硬币、银行卡的厚度,再量一量多少张白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1、2、3题。
(1)说出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想想怎样看更方便。
(2)第2题,量出下面图形每条边的长。
学生独立测量。
汇报交流。
(3)第3题。先估一估自己的课桌和凳子的高大约是几分米,然后小组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各接近几分米?
2、想想做做第4题。
先估计,再测量,把数据记录下来。
(1)学生测量,记录数据。
(2)汇报交流。
3、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铁钉长2()。
(2)床长2()。
(3)大米宽2()。
(4)黄瓜长2()。
让小朋友独立选择,在交流时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自己选择的长度单位,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为何选这样的`长度单位。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都是什么单位?它们之间的关系你知道吗?读一读。
五、板书设计:
认识分米和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1厘米=10毫米
分米的认识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立 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
理解1米=100厘米。(调整为:建立1米的正确认知)
教师准备:
1支7cm长铅笔、12把米尺、学生尺、1根长绳、1根1米长绳子、双面胶、剪刀。
学生准备:
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所得数据要用什么作单位?
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学生在投影上演示,教师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二、设计意图: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既复习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又 为接下来的测量黑板的长度打下基础。
教后思考:通过对厘米和厘米尺的复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认知,另一方面可以为新课学习做铺垫,达到“教结构用结构”的作用。这两节课的教学结构基本上都是:情境导入——认识工具(米尺或厘米尺)——认识米(或厘米)——通过测量充分感知1米(或1厘米)有多长,进而建立1米(或1厘米)的实际观念。
三、引入新课
1.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小动画:量黑板的长度。(先是用厘米尺量,后改用米尺量)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物体的不便利,从而产生困惑,积极主动认识米。
教后思考:这个环节原打算让一个学生来讲台上实际操作,但在上课之前又觉得有点费事儿,于是改成了观看动画。相比之下觉得改变后虽然节约了2分钟左右时间,但给孩子们留下的印象不足够深刻。根据研讨中小组其他成员的建议,若改成师生比赛或是两个学生比赛,应该可以更高效一些。
2.点明课题
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米 用米量”。(板书:认识米 用米量)
四、探究新知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并贴上标签)。
教后思考:这个环节耗时很长,而且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应该是以下几点:一是铺垫不足,要求不够明确,以至于一开始孩子们根本不知道我的意图何在;二是老师的身高对孩子们来说是陌生的,1米65厘米看似是一个估测的依据,但实际上孩子们并不知道如何去使用这个数据,于是就干脆不用;三是这一环节中孩子们更多的是关注于贴在老师身上的彩色纸条,而忽视了问题多本质——一米有多高。这一环节如果能够从孩子们自己的身高入手,这样的话效果可能会好一些。
那怎么才知道谁估的最接近呢?
(生:用尺子量。)
师:用哪把尺子呢?是大家手中的厘米尺吗?
(生:不是,应该用米尺。)
师:好,那接下来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米尺”。
设计意图:从估测老师的身高中的1米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教后思考:整个环节孩子们确实挺活跃的,但是由于操作不当(演示时大部分学生看不到;活动组织不严谨导致有的孩子趁机开小差),导致部分孩子无法完全参与进来,进而转移注意力。结合小组研讨中各成员的建议以及自己的思考,这个环节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设计:
设计一:先让孩子们报自己的身高,再根据自己的身高估测1米的高度,然后引入测量工具——米尺,之后再利用米尺准确测量,明确1米的高度,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大致思路基本上和我原有设计相同,是先估测,再认识米尺,最后准确测量,再联系生活寻找1米,只是主体由“我的身高”换成了孩子们自己的身高,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该效果会好些。
设计二:在认识米尺之后,直接用米尺准确量出自己身高中1米的位置,建构1米的认知表象,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的确有助于较好的建立1米的认知表象,而且会更高效,但是缺少了估测的环节,原本孩子们就缺乏“估测意识”,估测能力的培养应通过不断地渗透,一点点培养起来。
2、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
(1)谈话:每个小组的桌上有1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厘米尺,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数字相同,都是从0开始,从小到大排列;刻度线相同,两根长刻度线之间相距1厘米,两根长刻度线之间有9跟短刻度线,其中正中间一根稍微长一点。不同之处就是厘米尺较短,数字较少,而米尺较长,数字也较多。)
(2)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个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教后思考:通过对 米尺和厘米尺的对比观察,孩子们对米尺和厘米尺基本上都有了较清楚的认识。
3、用米尺量。
(1)提问:到底老师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直。(课件演示)
(2)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自己身上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先看一下老师身上的1米的标签,自己估一估,然后再同桌合作用米尺量一量。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高?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3)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同桌合作量一量。
(4)交流。现在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再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之后,全班交流。
(6)估一估,量一量:黑板大约长几米?
(7)小结: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较长的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并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教后思考:整个设计应该和“估计1米是多少”部分融合起来,可以采用前面提到的“设计一”或“设计二”。
五、活动巩固
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带来了一卷绸带,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当学生喊停后剪下,贴到黑板上。指着黑板上的丝带问: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
方法一:直接量黑板上的丝带,长或者短了,再追问:那1米到底有多长?再剪一根1米长的丝带贴上去,对比。
方法二:再剪一根刚好1米的丝带贴上去,直接对比。
设计意图:通过剪丝带的游戏进一步感知1米有多长,进一步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六、方法应用。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排大约有3人。再实际排一排)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教后思考:“剪丝带”和“1米大约有几步”这两个活动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行。
3.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1米的大概长度,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1米的圆。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后思考:由于前面少了“剪丝带”、“1米大约有几步”这两个环节,孩子们脑子中的1米还停留在“比自己的身高矮一些”和“比一庹短一些”这样的“身体”的层面,无法降落到地面,所以最初在站的时候并不是很顺利。另外这个活动只能少数十几个学生参与,学生参与面不是很高。如果这样修改一下:每3个小组为一大组,请一位同学先站好,听口令其他同学站到距他1米的位置。这样每个孩子都可以参与进去,学生积极性会更高,而且每个同学都能建立1米在地面上的长度这一认知。
七、梳理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八、课堂检测
A卷: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1)量一把牙刷的长,用()做单位。
(2) 量篮球场的长,用()做单位。
(3) 从直尺的0—1是()厘米;从直尺的0—5是()厘米。
3.在()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9() 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 课桌长50()
B卷:
1、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 厘米
铅笔长18() 一棵大树高10() 一张床长2() 教室长10()
桌子高90() 操场长200() 一个杯子高10() 桌子长100()或是1()
2、判断:
(1)小红身高是145米。()
(2)操场上的跑道长300米。()
(3)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
(4)因为 1米=100厘米,所以长度单位厘米大于米。()
(5)一根跳绳长3厘米。()
(6)一枝铅笔长13米。()
(7)有三条带子,第一根长6米,第二根长6厘米,第三根长60厘米,哪根最短?()
教后思考:课堂检测部分分了两个层次,这是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一样,有针对性的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收获。这份练习题课堂上没来得及做,留作了看下作业。
九、布置作业。
分米的认识的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
2、能力训练点:
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注意培养观察、分析、综合、动手、迁移、推理创造等能力。
3、德育渗透点:
启迪学生主人公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通过教学,初步渗透由量变到质变的辨证思维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概念,理解单位间的进率;
2、难点:用毫米和分米作单位准确测量。
三、教具、学具准备:
1分硬币、米尺、纸条(待量)、电脑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提问:请同学们拿出米尺,找找上面有我们学过的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同桌互相用手比比看。
2、提问:我们在表示什么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用厘米呢?为什么?
3、出示1分硬币,它的正面是什么形状?(圆形)请你来量量这个圆形最宽的地方大约是几厘米?谁来指指它的厚度是哪?够不够1厘米?
4、引出课题,看来光有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还不够用,我们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或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还需要一个更小的单位,谁知道是什么?(可能有学生能回答出毫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认识毫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电脑出示米尺放大图。
提问:你能找到1毫米吗?请认识的几名同学上台给大家指指看。引导学生说出厘米中间的每1小格就是1毫米。
(2)初步感知:
这幅图上的每1毫米都是放大的,实际的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尺子看一看。同桌互相看看。
(3)用1分硬币帮助建立毫米概念:
拿出1分硬币,把1分硬币的厚度对准尺子上的1小格,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四人小组讨论:怎样测量比较准确?学生回答出步骤,说不全可互相补充。师强调:硬币与尺子一定要垂直。先把硬币捏在指间,再把硬币慢慢从指间抽出,指名说说指间留下的小缝大约有多宽?再把硬币塞回去检查一下。把硬币再次抽出,同桌互相看看,说说这条小缝的宽约是多少?
(4)小组活动:
数一数每一厘米有多少毫米?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得出:1厘米=10毫米,还能怎么说?(10毫米=1厘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5)画一画:在纸上画出1毫米有多长。最后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6)电脑出图,看米尺填数。在纸上完成,指名回答。
(7)完成60页3题,看图说出别针和钉子的长度。
(8)量数学书的厚度,指名汇报,说说产生误差的原因。(书纸厚度不同)强调:量时从尺子的0刻度线量起。
2、认识分米:
(1)提问:量数学书的长度时用毫米作单位合适吗?为什么?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再大一些、比米再小一些的单位就好了,让学生猜一猜有没有?如果有知道的,可以请同学告诉大家。
(2)小组活动:量指定纸条的长度(10厘米),师说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二位新朋友分米,1分米就是10厘米。让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是多长,用手比比,说说1分米是几厘米,再闭上眼睛想一想。(板书:1分米厘米)
(3)提问:请你用1分米纸条与米尺比比,猜猜1米里有几个1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4)画一画:在练习本上1分米长的线段。
(三)巩固练习。
1、量一量彩带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填上合适的单位。
床长2( ) 桌子高( ) 从家到学校500( )
橡皮长30( ) 文具盒厚4( ) 楼房高30( )
小组活动:借助绳子作工具,量出杯子侧面一周的长度。师巡视,指名汇报方法。
2、电脑出图:小蚂蚁爬房顶(三角形边长分别为1米5分米,90厘米,9分米),一共走了多长?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毫米 分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分米的认识的教案【篇8】
教学内容:教材P22~27,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
2、在实际的测量活动中,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记忆部发展估测意识。
3、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和好奇心,以及积极参与测量的愿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法:
启发引导法、示范法、教授法
学法:
合作学习法、自主练习法、观察比较法、实际操作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准备:
学具、投影、情境图
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学生活动
关注要点
活动一:
师:同学们喜欢孙悟空吗?今天让我们看看孙大圣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有趣的问题?
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解决同学们提出3个问题。
学生看图,找出图中的信息。
学生自由交流。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通过欣赏图片,产生学习兴趣,为学习知识打好基础。
鼓励学生按顺序找出数学信息。
活动二:
1、1毫米有多长?
师:请同学们观察小尺,你有什么发现?
直尺上1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用mm表示,它是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想一想,毫米和厘米有
什么关系。
师总结:1厘米就是10毫米,也可以说10毫米是1厘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用手比划一下。你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用毫米表示合适?
2、1分米有多长?
师:你知道一分米有多长吗?观察直尺,找到10厘米,10厘米的长度就是1分米,或者1分米就是10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呢?
3、1千米有多长?
1米有多长?用手笔划一下。1千米就是1000个1米这么长,也就是1千米是1000
米,也可以说1000米是1千米。
板书:1千米=1000米
千米也可以叫公里,想一想你在什么时候看到或听到过这个词?
总结:今天我们学的毫米、分米、千米,还有前面学的厘米、米,他们都是计量物体长度的单位,叫做长度单位。
学生观察小尺,交流发现。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巩固厘米和毫米的关系。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相互交流,最后合作。
利用直尺,让学生找到1分米的尺度。直观认识1分米。
学生自由猜测,寻找生活中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
学生想象1米的长度,联想1千米。
学生回答
学生记熟,并能明确长度单位有哪些?
通过观察,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是否用自己的语言表述1厘米和1毫米的关系。
空间感受1毫米的长度,进一步巩固1毫米的概念。
直观感受1分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直观性。
联系生活巩固掌握分米的概念,体验生活中学数学的乐趣。
学生能否准确说出1米的长度。
活动三:
自主练习:
1、第1题:用手势表示长度。
2、第2题:估一估,量一量
3、第3题:填一填
4、第4题:在( )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5、第6题:简单计算
学生小组先练练,后指名活动。
学生说估测的`方法再进行实际测量。
学生先独立解答,全班交流,换算法。
学生先介绍动物,然后选择合适的单位。
学生小组讨论计算方法,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度单位,加深认识。
培养学生的实际测量和估测的能力。
体会高级单位名数和低级单位名数互化的方法。
使学生了解关于动物的常识,对学生进行爱护动物的教育。
学生能否用正确的方法解答,是否明确换算。
活动四:
课外实践:
教师因地制宜,选择身边感兴趣的物体实行实际测量。
我学会了吗?
1、你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长度单位吗?
2、你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量一量、说一说。
3、有关长度的知识你还知道哪些?
学生课外活动,整理数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获得有关测量方面的知识。
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五:
师:说一说你今天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学生对整堂课的学习内容作简单回顾。
能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
分米的认识的教案【篇9】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6~2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各单位间的进率。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 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米尺、一分硬币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请同学们猜一猜,沈老师的身高是多少?
学生猜完后,教师说明自己的身高并板书。
谈话: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手势比画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再比画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要求:明天就是三八节了,老师制作了一张贺卡,你知道这张贺卡的长和宽各是多长吗?请同学们拿出这样的一张贺卡,用尺量一量。(长20厘米,宽10厘米)
讲解:10厘米就是1分米,20厘米就是2分米。分米也是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就先来认识分米。(板书:分米)
二、 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 认识分米。
(1) 找一找。
1分米有多长呢?我们大家一起看着尺子数一数,10厘米就是——1分米,1分米就是——10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直尺,除了0~10厘米之间一段是1分米之外,你还能找出1分米吗?
学生在直尺上找1分米,并组织交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只要是10厘米长就是1分米)
(2)画一画。
谈话:你们能画出长1分米的线段吗?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画好后,小组里的同学互相检查。
提问:画长1分米的线段要注意什么?(沿着直尺的边,从0画到10;两个端点不能漏了;画好后要标好长度)
谈话:请同学们用拇指对准线段的左端,用中指对准线段的右端,比画一下,看1分米有多长?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
(3) 说一说。
提问:你们能说说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吗?(学生举例)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1分米,你知道1米是几分米吗?小组合作在米尺上数一数,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小组内活动,教师组织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米=10分米。
(4) 量一量。
谈话:用米尺来量一量课桌和椅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大约各是几分米。
学生测量后,组织交流。
2. 认识毫米。
(1) 谈话:我们每天上课都要用到数学课本,你知道数学课本的长和宽是多少厘米吗?自己量一量。
提问:那数学书的厚是多少呢?请同学们用尺量一量。
提问:在量的过程中你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数学书的厚度不满1厘米)是的,用厘米不能准确地量出数学书的厚度,这就需要比厘米小的单位——毫米。下面我们就来认识毫米。(板书:毫米)
(2) 谈话: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线以外,还有刻度线吗?
指出:直尺上1厘米中的每1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谈话:那1厘米中有多少毫米呢?我们一起数一数。(出示放大了的尺)这里为了让大家看清楚,老师把刻度放大了。(师生共同从1数到10)
谈话:刚才我们数了从0~1这1厘米间有10毫米,除了这个1厘米外,你还能找到另一个1厘米,学着刚才那样,用铅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吗?
反馈:谁来汇报一下自己数的结果。也就是说10毫米的长度和几厘米一样长?(1厘米)所以1厘米=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谈话:再用尺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是多少毫米?(6毫米)
(3) 谈话:请同学们再用尺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几毫米?(大约是1毫米)
谈话:那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夹住1分硬币,再用左手慢慢地把硬币抽出来,在拇指和食指之间的长度大约就是1毫米。
提问: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长或厚大约是1毫米,你能举个例子吗?(学生可能想到:银行卡、电话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0张白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提问:你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呢?
(4)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老师量出了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你能说说它们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吗?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并说说自己的方法。
反馈:你是怎样看出橡皮长35毫米的?
结合学生回答,讲解: 5毫米的地方有一根比厘米刻度线稍短一点的刻度线,因为它在5毫米处,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称为5毫米线。
再问:这根回形针的长度是多少毫米呢?你又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今天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两位新成员: 分米和毫米(完成课题板书),还知道了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为了使用方便,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
三、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 小明的日记。
谈话:学习了数学知识,就要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一(3)班小明写的一篇日记,记录了为妈妈过生日的事,想看看吗?
出示:
20xx年3月7日 晴
明天是妈妈的生日,我要为妈妈买些礼物。一早,我从2( )的床上爬了起来,到卫生间,拿起1( )长的牙刷,刷完牙吃完早饭,急忙来到超市。超市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 )。一走进超市,我就看到了滚着烤的肉肠,每根都长约1( ),真馋人!逛了一会儿,我选了一条妈妈最喜欢的小方巾,边长约是5( )。我付了款,高高兴兴回家了。
提问:小明不知道括号里应该用哪个长度单位,你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吗?
2. 量一量。
谈话:请每位小朋友拿出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在小组里讨论一下,选哪个单位合适,然后量一量橡皮的厚度和铅笔的长度大约各是多少?填在练习纸上。
四、 课堂总结(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