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岩石书课件#】经过整理,好工具范文网为你呈上“岩石书课件”。老师会根据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成教案课件,需要我们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教案的编写需要注意教师的教学态度和风格。热烈欢迎您来到这个网站希望您在这里收获知识和快乐!
岩石书课件 篇1
岩石学是地质学中重要的一门学科,研究地球表层和岩石中的矿物、岩石的组成、结构、形成和变化过程。它不仅为地质学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知识,而且对于石油、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利用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岩石学的相关内容,以便广大读者对这一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一部分:引言
岩石学是古老的一门科学,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的学者们开始对地球中的岩石进行观察和分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显微镜的发明和应用,岩石学得以快速发展。现代岩石学已经成为独立的学科体系,其研究内容包括岩石的基本特征、分类、成因、演化和利用等方面。
第二部分:岩石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岩石是由一个或多个矿物组成的固体物质。矿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颗粒,而岩石则是由这些颗粒聚集而成的。岩石根据其成分、结构和形成过程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岩浆岩是由岩浆在地壳或地下形成的,如花岗岩、玄武岩等;沉积岩是在地表或水体中通过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如石灰岩、砂岩等;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有岩石发生形态变化而形成的,如片麻岩、千枚岩等。
第三部分:岩石的成因和演化
岩石的成因是指岩石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岩浆岩主要是由地幔中的岩浆冷却凝固而成;沉积岩则是由物质在地表或水体中沉积和固结而成;变质岩则是由原有岩石经历高温高压作用而形成。这些成因过程包括岩浆的形成、岩浆的运移和喷发、沉积物的沉积和固结以及原有岩石的变质等。岩石演化是指岩石在地质历史长期作用下的变化过程。通过研究岩石的成因和演化,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地壳运动的规律。
第四部分:岩石的利用
岩石学对于石油、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石油勘探中,岩石学可以通过对地下岩石结构的分析来确定油气藏的类型和分布;在矿产资源的开发中,岩石学可以通过对矿石的成分和结构的分析来确定矿床的形成条件和富集规律。此外,在工程建设中,岩石学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工程师们评估岩石的强度和稳定性,以便设计出更安全可靠的建筑和基础设施。
第五部分:结语
岩石学作为地质学的重要分支,为我们深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通过对岩石的研究,我们可以揭示地球表层和岩石内部的奥秘,从而为石油、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希望通过本篇文章的介绍,广大读者对岩石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进一步开展相关的研究和应用工作。
岩石书课件 篇2
一、设计理念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本节课开展的一系列探究活动,就是为了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看待自然的观念,使他们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索身边的自然现象。
二、教材分析
《各种各样的岩石》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由“开个石头展览会”、“给岩石分类”两个主要内容组成,通过学生亲历搜集、观察、比较、分类等活动,引领学生进入五彩缤纷的岩石世界,经历探索岩石奥秘的过程。
1、教学目标
①让学生知道岩石是一种天然的物质,每块岩石都有自己的特征,并能根据一定的标准分类。
②让学生经历观察岩石特点和给岩石分类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和分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学会科学的思维方式。
③体验探究过程中获得丰富研究成果的愉悦情感,培养学生对岩石探究的兴趣。
2、教学重难点
①重点:让学生遵循“从观察岩石――认识岩石特征”的逻辑关系。
②难点:尽可能多地提出给岩石分类的标准。
三、教学策略
由于四年级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所以我采用了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流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总把学生视为科学探究的主体。他们对岩石并不陌生,充分利用本地的岩石资源进行教学是我在教学设计上最大突破。课前我安排以小组为单位去户外采集岩石,让学生对岩石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课中对岩石进行充分的合作探究,旨在让学生对岩石形成科学的认识;课后,制作各种各样的岩石标本,让课内研究向课外延伸。
四、探究过程
(一)收集活动信息,激发探究欲望。
1、出示岩石,明确研究对象。
开课时,直接出示观察对象,并告诉学生,它的科学名字叫岩石,让平时游戏的道具进入课堂,使学生对岩石探究的兴趣十分浓厚,对岩石的交流活动就此展开。
2、了解岩石分布情况。
让学生说说“我们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岩石?”(课件回放,学生课前采集岩石的情景。)课前我和同学们在清江河边采集鹅卵石、去大龙潭寻找云锦石、还到菊花石工厂参观.有了亲身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身边到处是岩石,为研究岩石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3、交流课前搜集岩石的文字资料。
让学生说说“关于岩石我们知道些什么?”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交流搜集岩石的文字资料,丰富各种信息。
(二)设计研究主题,确立探究方法。
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怎样研究岩石,大家准备采用什么方法研究呢?”
2、分小组讨论:确定一种研究方法。
同学们通过近两年的科学学习,对综合运用感官直接观察某物体的特征的方法,如“看、闻、摸、拈”等已经初步掌握,教师适时提供一些辅助工具:钉子、水、放大镜,再探讨其它研究方法:刻、泡、摩擦、敲打等。有层次的指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岩石的方法,明确观察岩石哪些方面的特征。
(三)组织探究活动,了解岩石特征。
1、第一次实验
(1)各小组按照自己选择的一种方法展开研究,看看有什么发现?(时间2分钟。)
(2)收集整理信息,交流研究成果。
学生亲历了第一次实验探究活动后,各小组准备按照“观察方法――观察结果”的这一顺序进行汇报。如,“我是用什么方法对岩石进行观察的?”“我观察到了岩石的哪些特征?”
让学生交流发现了什么?体现了科学课教学的特点,即不仅要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还要让学生展示、交流、共享研究成果。
2、用多种方法进行验证。
(1)其他小组交流。
导入:大家刚才用自己选择的一种方法进行研究都有所发现,其他小组有这些发现吗?
其他小组发现岩石的特征我们能确定吗?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教师引导:科学是严谨的,我们在没有亲手验证之前就下结论为时过早。
(2)用多种方法对其它小组的结论进行验证。
对结果进行验证是科学探究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为同学们提供一些研究工具,让他们用多种方法对其它小组的结论进行验证,看看和别人的发现是否一样?
(3)全班交流岩石的研究发现。
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汇报:“大家刚才有这么多发现,你对岩石有什么看法?”在充分探究验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对岩石的研究发现。通过交流,同学们发现了岩石在颜色、花纹、颗粒大小及手感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
3、演示实验
(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刚才用了许多研究方法发现了岩石的许多特点,老师准备了一块从火山口捡来的一块特别的岩石,它有什么特点呢?”
(2)演示实验。
(3)学生汇报交流。
通过演示,学生观察到岩石放进水里有大量气泡冒出,说明岩石里有空气。由此看来,我们用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岩石,能发现岩石不同的特征。
(四)整理探究成果,形成科学概念。
1、指导分类方法。
教师提问“你们能根据我们的研究把这些岩石分一分吗?”
2、给岩石分类。
出示分类提示:你们组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还可以怎样分?
3、汇报交流分类结果。
让学生明白我们的分类方法不同,分得的种类也不一样,同一块岩石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这一部分的内容是观察岩石的延续,目的在于让同学们研究一组岩石的共性特征。
4、拓展延伸
(1)欣赏恩施岩石风景区。
(2)将采集的岩石制成标本。
(3)探究这些岩石是怎么形成的?
让学生在分享研究成果喜悦的同时,感受岩石的神奇与美丽。同学们情不自禁地发出疑问:“这些岩石是从哪儿来的呢?”我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再去进行研究,鼓励学生搜集并制作岩石标本,激发学生不断地去探究新知,让课内研究向课外延伸。
的科学结论是遵循了“观察方法―观察结果”的顺序,是由感性到理性,让学生一目了然。
岩石书课件 篇3
《岩石书》这篇课文,通过小朋友川川和磊磊跟勘探队员的对话,讲述有关岩石书的故事。课文是以对话的形式来写的,于是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上。但课文中对话的提示语有的在前,如:磊磊说“这书上有图画吗?”有的提示语在中间,如:“太好了,太好了!”川川和磊磊一齐跳起来,拍着手说,“我长大了,也来读这本大书!”有的提示语在后,如:“这书上写着什么呢?”川川和磊磊一起问。有些对话没有提示语,如2、3、4、5自然段的对话。所以,在分角色朗读之前,要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读懂那句话是哪个角色说的,特别对没有提示语的对话,要引导学生通过说话的内容来确定是谁说的话。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分角色试读。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读、师生分角色读、小组派代表到讲台上赛读等形式进行朗读训练。
我注意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当角色朗读的机会,激发他们朗读的兴趣。通过朗读,使学生懂得了为什么叫“岩石书”,岩石书上“写”着什么,告诉我们什么,读了这本“书”有什么作用等等。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科学,爱地质科学的兴趣。
岩石书课件 篇4
朱老师的这堂课教学思路清晰,较好的达成了教学的`三维目标。针对其中的细节部分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教师要善于概括学生的汇报。如前面老师问学生关于岩石,你们知道什么?学生已经提到很多类型、品种等,这时就可以顺着学生的意思揭题:可见岩石是各种各样的。再如:学生在交流时提到“凹凸不平”等词,可以追问提升为“粗糙度”,使学生对科学词汇的掌握在在自然中认识并接受。
二、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交流。学生在交流自己观察的岩石时,基本上以颜色为主要特征,其他学生即使猜对了,教师也需要让别的学生再补充完善,主要才能让学生的观察方法和内容更加丰富,也有利于他们养成科学的观察方法。
三、尝试组间交流要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小组同学在个人观察基础上再交流,有利于学生对信息的整合,也为下面的全体交流作铺垫。但因为组间交流尝试并不多,所以要想使这种交流有效,应该要教师亲自到各组中听听学生们的交流情况,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岩石书课件 篇5
说教法、学法:
本课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采用看图——赏石头——设质疑——引导提问题
通过学生的观察,了解岩石分布——接触自己搜集的实物赏识自然美——产生质疑
第二部分:采用设计研究方案——选择实验方法——组织分工——分组操作——观察讨论——组织交流——比较分类
第三部分:采用与信息技术课相结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查阅资料
教学过程
一、关于岩石的话题
1、课件出示图片,学生欣赏后提问:从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欣赏完图片,同学们会产生疑问:这些美丽石头哪来的?
出示另一幅图告诉大家: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水覆盖,有的地方被土壤裹上“薄毯”,有的地方却裸露在外,这种裸露在外的物质,就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岩石,刚才我们看到了美丽石头都是岩石。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常见岩石。
2、了解学生对岩石的已有认识,学生欣赏自己搜集到的石头
提问:(1)关于岩石,你都知道些什么?通过这个活动了解学生对岩石已有的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调节、调整教学预设的方案。(2)关于岩石,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3、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板书
二、研究各种岩石的特征
1、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先对岩石的特征进行研究。
2、你们打算采用什么方法对这些岩石进行研究呢?
引导学生回顾三年级水、土壤的研究方法,让他们自己说出观察岩石的方法,进一步巩固、深化三年级下册所提出的用多种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的手段。学生会提出用放大镜看,用手摸,用刀刻,把岩石放入水中等方法,这些方法我们以前都已接触过,不必作详细指导,只要提醒大家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
岩石书课件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覆盖在地球表面通过图片导入,提出问题“对于岩石,你了解多少”?为后面学习岩石的特征,岩石的种类建立联系,作好铺垫;第二部分:引导学生仔细研究各种岩石,多角度了解岩石的特征,并对岩石进行分类;第三部分: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本单元属于“地球与宇宙”部分的内容,是小学科学教材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地球运动和地表变化”作好铺垫。
二、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目标:
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岩石,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岩石的一些特性;
2.能够用相关的分类标准(如颜色、形状、软硬等)对岩石分类;
3.能查阅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有关资料;
4.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实验等探索性活动。
(二)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等方面的不同和遇酸反应中的不同特征;
2.认识岩石有三种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喜爱祖国山水的美好情感;
2.意识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通过对岩石的收集、观察、分类形式的研究,认识岩石的特征。
(二)难点:鉴别身边的岩石。
四、教学法
(一)教法:多媒体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案例教学法;
(二)学法:主动学习法、合作谈论法、协作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谈话引入。
老师看到你们带来了许多岩石,说说你们是从哪里找到的?
2.教师课件出示梵净山风光图,导入岩石的分布,让学生欣赏自然界美丽的岩石。
3.讲述: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有些岩石裸露在空气中,更多的岩石被水或泥沙、土壤覆盖。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常见的岩石。(板书课题)
(二)识别岩石
1.介绍岩石的用途。
谈话:岩石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你们知道哪些呢?(学生汇报、交流)出示岩石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的图片,教师进行小结。
2.辨别岩石与非岩石。(教师课件出示)
提问:岩石不但分布非常广泛,而且它们的样子也是各种各样的。今天老师就来考考你们,请你们识别它们(老师指着六种物体),并说明理由。
师:它们都是岩石吗? (学生讨论辨别)
教师小结:岩石一定是天然形成的,像砂岩、砾岩;而不是人为加工后的混合物,像烧制的方砖、水泥块、玻璃块;岩石也不是地质变化后的矿产,像煤。
(三)观察岩石,认识主要特征。
1.介绍岩石。
师:每个小组都带来了一些岩石,谁来说说自己小组的岩石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你们还想研究岩石的哪些方面的'问题?
小组同学讨论:准备研究岩石的哪些问题,需要选择什么工具,使用什么方法。小组内要发挥好团结协作精神,认真完成观察任务。
根据学生的描述,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初步确定指导的方向。
(让学生初步观察、描述岩石的一般特征。)
2.谈话:盐酸是具有很强腐蚀性的化学药品,同学们实验时要特别小心,注意安全。操作时先用滴管吸少量盐酸,再滴2~3滴在岩石上,立即观察现象。千万不要把盐酸滴在手上或衣服上。实验时不要忘记把你们所有的发现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大约4分钟后,材料员整理观察工具和岩石,小组内的同学可以交流自己的观察发现。
3.岩石观察描述。
师:谁先来说说自己的观察发现!学生汇报岩石观察发现。
要求同组学生对他的观察方法和观察结果进行补充或质疑。
(四)给岩石分类
1.同学们已经对这些岩石进行了研究,大家能不能按自己的方法对这些岩石进行分类呢?
2.学生分类
3.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充分把自己的想法描述出来
4.刚才这是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标准给岩石进行了分类,有谁知道科学家对岩石是怎样分类的吗?
5.出示课件: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科学家根据岩石的生成方式把它们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大家是不是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知识呢?这些岩石又有什么用呢?
(五)课外活动:
1.完成模拟变质岩的形成实验。
2.拓展、查阅资料,指导学生寻找到自己想要查阅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把岩石作成岩石标本或编写一张科学小报。
教师要能够通过展示各种各样岩石的方式,激起学生对岩石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认识了岩石,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
岩石书课件 篇7
教学目的:
科学概念:
让孩子经历调查研究活动,探究生活中、身边的岩石和矿物。
过程与方法:
让孩子在经历查阅资料的活动过程中,增加对岩石、矿物用途的进一步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孩子初步树立起保护、利用岩石和矿物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岩石和矿物对人类的作用。
教学难点:
会整理自己调查研究活动的资料。
教学准备:
以小组或个人为形式,课前开展孩子调查研究生活中的岩石、矿物活动;同时鼓励孩子们带着问题从科普读物等书或网上查阅相关文字资料。教师收集相关采矿、用岩石与矿物制成的物品等图片资料或实物。
教学过程:
1、课前调查研究活动。
2、课堂进行资料整理活动。
3、科学讨论会开始。
“猜一猜”活动。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岩石与矿物,请你介绍一块最感兴趣的岩石或矿物,请大家猜猜它的名称。
说说岩石与矿物在家庭和学习生活中的应用。
介绍岩石与矿物在其它生产领域中的`应用。
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由介绍,主动讨论,教师的角色应该只是“主持人”的身份。
4、保护我们的岩石与矿物
你知道岩石与矿物是怎么开采出来的吗?
尽可能让学生多说说,教师适当也可以出示矿石开采的图片,帮助学生了解。
矿物开采完后,还有可能再产生出来吗?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提供一些由于乱开采而带来生态破坏的场景图片或录像,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5、总结
教学反思:
很多同学在课前对岩石、矿物和我们的关系认识得不够。认为岩石、矿物都在野外。通过课件让同学们知道岩石、矿物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学生知道了我们住的房子,我们用的笔,我们的很多生活用品都有岩石和矿物质的成分。从而对岩石和矿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下来的游戏我把同学们熟悉的岩石的特征慢慢报出来。学生知道答案就可以抢答。最后让学生看一些图片,让他们知道这些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很好地保护、利用岩石和矿物。
岩石书课件 篇8
在教授科教版小学四年级《岩石书》这一章节时,笔者做了充分的备课,自以为在讲课时能够收获较好的效果。首先,考虑到岩石是最常见的一种自然物质,因此就以描述、激趣的方式点出本课的主题:因为岩石随处可见,地上、河边、海底等分布着各种各样的岩石,大家如何把这些岩石分成不同的类别?随即,少数学生积极发言,但更多人却陷入沉默,似乎对这一问题难以作答。而学生的回答大多是根据书中介绍援引得到的。这就使我意识到,这节课的导入环节是存在不足的。
接下来,在肯定部分学生善于预习的好习惯后,我就正式讲解常见岩石的类别。通过让学生比较不同岩石标本的差异,提示他们可以从颜色、形状、光泽、颗粒大小等方面进行粗分。如果“看不出”,就接着“动手辨”,可以通过听声音、比硬度、滴稀盐酸的方法来辨别。最后引导学生阅读资料,让他们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是按成因划分的三类岩石。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包括:
第一,关键概念引导得突出,基本知识讲解得较为全面。如认识岩石,就是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岩石的基本特性,从多方面描述,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
第二,教学过程体现了由易到难范文九九网、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反映了科学学科的基本能力、方法要求,便于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课内到课外,逐渐深化认识。
第三,本节课较好地渗透了热爱科学、发现自然之美、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标。
第四,这堂课由于深入把握了学科知识背景,使授课思路比较清晰,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师生互动也十分密切。
当然这节课也并非完美无缺,其不足之处包括:
第一,课程导入环节存在情景设置不当问题。
第二,在课堂探究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不足,主体性偏弱。虽然一系列的观察、实验都由学生亲身经历,但最初的定义和最终的结论却是教师提出的,忽视了学生的归纳讨论。
第三,现代教学设备使用不足,一些教学内容难以较好呈现。
三、本课引出的科学教学方式的思考
教学反思的根本目的是为今后的教学活动提供参考和依据,因此,针对一堂课的课后反思,可以推动一门学科教学方式的改进。
本节课我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书本知识,还让他们了解了贵州特产的岩石:马场石、钟乳石、贵州龙化石、海百合化石。
一、创设情境,走进学生,调动学生原有知识。
一开课我给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乡以及家乡的奇石,达到走进学生的同时,也激起学生对岩石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活动主动建构的。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因此,在观察前,还出示的观察要求,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工具、材料,大量的时间进行认识岩石的特征,并随时作好记录,我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方法。在交流讨论岩石的特征时,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评价、完善对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认识。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从而使学生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认识了岩石,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五、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学法、懂法、用法。
四、不足之处:
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由于这节课的容量比较大,如果把“给岩石分类”的活动放到第二课时,让学生在本节课中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岩石的基本特征,这样也许会让学生更有收获。
2、没有及时抓住课堂的闪光点。在让学生观察完岩石的特征,并请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时,有学生很快举起了手,但是我由于担心后面的活动时间不够,没有给机会让其他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新发现,而是匆匆把这一环节过了。课后想想,这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形被我打击了,课堂上最闪光的地方没有让我抓住。
3、在调控课堂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方面做得不到位。
4、观察材料准备得不充分,使学生分类时类型少。
五、再教设计:
如果有机会再教,我会注意学生交流观察记录时语言的表达能力。我会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记录每节课学习探究科学的收获,以此来规范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还会准备有特色的有代表性的岩石分发给学生,比如页岩、板岩、砂岩、石灰岩、花岗岩、大理岩等让学生观察,相信学生的分类会更多一些,学生的视野也得到了开阔。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在教学中一定存在着我看不到的一些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让我得到提高和进步,谢谢!
岩石书课件 篇9
《岩石书》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这是语文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文章。课文内容是讲述一位科学家在勘测一块化石时。告诉孩子们这块岩石也是一本书,它告诉我们很多上万年前的事。课文语言简洁明快,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想象奇特,充满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思维方式以直观、形象为主,但同时又存在理解能力较弱、注意力一般等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读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刨根问底”、“宝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2、过程与方法
(1)在拼读与游戏中掌握生字、新词。
(2)在自读与合作中了解“书”指什么,有什么内容。
(3)在朗读与想象中感悟“书”的巨大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阅读的兴趣,鼓励有独到的读书见解。
(2)激发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探究自然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抓住“书”一字,在师生轻松愉悦的交谈中自然过渡到新课学习。
2、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鼓励学生想怎样读就怎样读。、
(2)再读课文,在文中圈记生字。
(3)在游戏中师生识记生字,认读新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理解“刨根问底”。
(4)引导学生读句自主发现“藏”的不同读音。
3、细读课文
(1)带问题通读全文。
a、读题质疑:为什么“书”字要加引号呢?
b、默读课文,放手让学生尝试带问题读书。
(2)读1~4自然段。
a、引导学生读书解疑后,电脑显示:
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岩石就是书哇!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b、指导学生抓住“!”和“?”感情朗读,从而感悟“书”即岩石,因此,“书”字要加引号。
c、大屏幕显示配乐插图,师生在情境中分角色朗读1~4自然段,在感情朗读中体会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
d、小结,补全课题,师生再读题。
(3)读5~11自然段。
a、角色转换激发学生分组合作读文。川川问:“这本岩石书有字吗?有图吗?有用吗?”这时候,如果你是地质勘探队员,该怎样告诉他呢?请拿起书,和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吧!
b、交流汇报,相机指导读句:借助课件感知地壳变化,结合上下文理解“宝藏”,在读中领悟大自然的奇妙和地质勘探的意义。
(4)读12自然段。
a、观看录像,了解地质勘探工作者为祖国做出的巨大贡献。
b、自读自悟第12自然段。
4、课中活动
a、说理想:川川长大想干什么,你长大想干什么?
b、自由组合分角色读全文。
c、自由选择研究小组进行研究后交流。
①组读课后知识。
②组用放大镜观看石头。
③组上网查阅资料。
5、课外延伸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跟着父母,约上朋友,到大自然里去读这本最大的书。师生齐读课题。
五、教学体会
1、《岩石书》这篇课文主要让学生懂得岩石是一本特别的书,人们能通过它了解地质的变动,还能帮助祖国寻找宝藏。学了课文后,学生觉得太奇妙了。于是,我又趁机让学生补充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特别的书,如:树的年轮可以告诉我们它的年龄,循着胡杨树可以找到地下水等等。学生听后,教室里的惊呼声此起彼伏,“哇,太神奇了!”“大自然真是太奇妙了!”……看着一张张涨红的小脸和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激情高昂地说“是呀,孩子们,宇宙中有多少特殊的书呀!
2、在教学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充分利用语文教育资源的重要性。能实现课内外的联系,使学生在较大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因此我相机开展了说、写、画、唱等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并要求学生到课外书中查找资料,给学生创设多种语文实践的环境,达到丰富知识,增长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岩石书》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下册)]
岩石书课件 篇10
很多同学在课前对岩石和矿物认识得不够。认为岩石、矿物都在野外。针对这个情况,通过课件让同学们知道岩石和矿物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学生知道了我们住的房子,我们用的笔,我们的很多生活用品都有岩石和矿物质的成分。从而对岩石和矿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下来的游戏我把同学们熟悉的岩石的特征慢慢报出来。学生知道答案就可以抢答。最后让学生看一些图片,让他们知道这些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很好地保护、利用岩石和矿物。
课堂教学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每堂课下来都有一些闪亮的地方,遗憾和不足之处,需要教师在课后自觉地进行深刻的“反思”,挖掘隐藏在各种现象背后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行为等方面的种种问题。
《岩石书》这节内容本身比较枯燥,岩石的作用虽然被大家所接受和认识,然而就课本上的内容,能帮助学生了解的知识非常有限,因此我就学校本身的资源,拍摄校园内的岩石景观引入课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学生的兴趣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加强进一步有利于问题的形成
在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在课前收集的有关矿石和岩石用途,再组织同学进行交流和展示,在学生的发言的过程中有不够清楚或错误的地方,课有学生进行提问与插话,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岩石和矿物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很广,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岩石和矿产资源。从而很自然的引出岩石和矿物的保护和利用。我接着说: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岩石和矿物的作用很广,那么人们从哪里得到岩石和矿产呢?为什么说矿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呢?然后,引导学生分组汇报,学生由于对岩石和矿产的形成不很了解,不能很好的回答,我给予了必要的补充,并建议学生很好地利用课本资源,认真阅读资料库。
深入挖掘教材知识的内涵适度扩展其外延。在课堂上我呈现大量情景,让学生都想学,都会学,都学会。为此我大量收集各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信息,既有学生熟悉的乍浦建筑,也有学生不熟知的大峡谷,内容多样,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也让学生充分了解到生活环境中离不开岩石和矿物。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无论课堂的设计如何完善,教学实践多么成功,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难免有疏漏之处,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等。教师每天所从事的教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似乎在重复劳动,其实不然。因为教育对象是鲜活的,教育的目标是随时代变化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上要求新求变。我们可以根据课堂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的多样性,可以改变单调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能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科学成绩毕竟不作特色班招生的分数统计,估计没有学生会回家做什么预习、复习,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时间内提高效率,用新颖独特的个人魅力,把学生的精神集中到科学学习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