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笨狼的故事读后感受1000字

2024-03-13 22:21:03 故事读后感

笨狼的故事读后感受【篇1】

最近,我在书香江苏网上阅读了《中华历史故事》。书中,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一件件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都在震撼着我,教育着我。《中华历史故事》中一个个历史故事:齐恒公九合诸侯、勾践卧薪藏胆、屈原沉江、廉颇负荆请罪等。它们让我知道了中国的悠久历史,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晏子使楚》。我佩服晏子善于言辞的本领,他话中有意,意中有话。他刚到楚国,见到楚王有意不开城门,让他钻狗洞。但他对接待的人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我在这里等一会儿,你们去问问你们的楚王,楚国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家。”这短短的几句话中竟含着楚国开城门是国家,开狗洞是狗国的意思。楚王肯定知道如果不开城门的话,他就成了狗国的狗王。楚王迫于无奈,为了能保住楚国和自己的尊严,楚王只好吩咐下人去开城门,把晏子迎接进来。

读了《中华历史故事》,让我明白了祖国三千年的困难历史。每一次读它,都仿佛是打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的历史画卷,收获很大。现在,我不知不觉已经被这本书深深地迷住了。 我以前从不看关于历史的书籍,看见历史不经有些头痛,可是这本书却让我爱上了历史,爱上了古典文学,而不是天天只知道看漫画和小说,读这本书仿佛能让我们回到了过去,历史的经验我们要学习,历史的教训我们要铭记!

笨狼的故事读后感受【篇2】

《艺术的故事》,这本书主要讲的是西方艺术的历史,以及作者对于艺术的认识概括,具体内容不加评判,只想说一下个人感受。

1、感受

首先直观的阅读感受是历史感,整个人类历史浩浩汤汤几千年,多少伟大人物、思想、创造、艺术,最终又尘归尘土归土,只留下一粒尘埃。经历过无尽的痛苦,也创造出无尽的辉煌,人类认为无比重要的执念,又如此的微不足道。

用一句话来概括(引用):存在的,都是必然的存在,并在将来永远存在。

2、艺术的个人理解(概念、现象、结构、功能、关系)

从书中艺术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出艺术实际是人类对事物的认知方式。也就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是如何认识这个世界、自然、社会、人,或者看待他的方式。艺术其实是在社会普遍认知的基础上在不断探索新的认知方式。

对于艺术的历史可以概括为5个阶段:概念、现象、结构、功能、关系。首先是埃及艺术的概念阶段,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起于概念阶段,艺术表现的同样是存在于大脑中的概念,与现实中的客观存在关系不大。第二个阶段是希腊时期现象阶段,对于世界客观表象的详细观察,通过阴影,缩短透视等对世界无比真实、详细的表现。第三个阶段是英国、北欧的结构阶段,人们不再满足知道事物外表多么详尽的变化,而是去探索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结构。第四个阶段是美国为首的功能阶段,我们不再对事物的外表及内部结构感兴趣,只关注它的作用和价值。第五个阶段是我自己添加的关系的阶段,我们的认知从独立的个体扩展到整体关系,事物是由本身内部各种关系组成,同时受外部各种关系影响。

举个苹果的例子:概念阶段是对大脑中想象的苹果进行表现,例如圆圆的红色;现象阶段是如实的表现苹果样子,包括颜色的变化、精准的形状、阴影。结构阶段是苹果解构,苹果核、苹果皮、果肉等,所有的苹果具有同样的结构,不去认识各种各样不同的每个苹果。功能阶段是对于苹果味道营养的认知,我们不仅要知道它的形状和结构,我们更想知道他是甜的还是酸的,是脆的还是软的,营养元素是否健康。最后是关系阶段,我们发现苹果形状味道不仅和树木品种、树根、树叶、树干有关系,还和土壤、水、阳光、温度等等很多事物存在无比复杂的关系。这就是五个不同阶段对于事物的认知方式,艺术同样是在探索认知事物的方式并进行表现传达。

所以当前不管是什么艺术或者设计,只要是在探索关系,就是处在符合时代的最新趋势之上。

笨狼的故事读后感受【篇3】

星期六的下午妈妈带我去书店,无意间我看到了一本《名人故事》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觉得非常有意思就买回了家。

在《名人故事》这本书里讲述了岳飞、孔子、李白、曹植、白居易等等好多名人的故事。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岳飞,他7岁就能写诗。当年的.小岳飞家中没有钱读书,更没有钱给他请老师。略通诗文的妈妈就教他读书写字。没有钱买纸笔,小岳飞就折几根杨柳枝做笔,在沙上写字,没有学上,他就在窗外听老师讲课。可见岳飞是多么的爱好读书呀!

有一天,学馆的老师外出。临行前,他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每人写一首诗。几个公子哥儿在座上抓耳挠腮,怎么也写不出来。而岳飞一书而就在墙上写道:

怀诗

投笔由来羡虎头,须教谈笑觅封侯。

胸中浩气凌霄汉,脚下青萍射斗中。

英雄自合调羹鼎,云龙风虎自相投。

功名未遂男儿志,一在时人笔敝裘。

老师回来得知是一个7岁幼童岳飞写的,惊讶的不得了。于是老师不假思索的免费收下了岳飞。后来岳飞成了一位文武双全的大英雄。不幸的是在他39岁那年被投降派秦桧害死,真是千古遗憾!

我以后要好好读书,像岳飞一样做一位国家栋梁之材。

笨狼的故事读后感受【篇4】

《艺术的故事》是贡布里希爵士编的,书中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20世纪前半叶的实验艺术发展历程。里面的内容很多,绘画、雕塑、建筑均有所涉及。倘若是其它艺术史类的著作,六七百页厚的书籍细看下来多少是需要些勇气的。还好本书通俗易懂,简明晓畅的语言就能表达严肃的题目。与一般美术史不同,这本书既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也不是用一些抽象难懂的“主义”来概括美术史,而是描述了一系列的“问题情境”。贡布里希认为艺术的发展是在艺术家不断解决由社会和艺术传统自身所提出的问题过程中形成的。在导论中,他就骇人听闻地说:“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当然,当我们大致读过他所讲述的历史,再看到他说艺术的故事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故事”时,就会真正明白他的意思。

一般公众已经安于一种观念,认为艺术家就应该创作艺术,跟鞋匠制作靴子没有多大差别。这种观念等于说,一个艺术家应该创作他曾看见过被标名为艺术的那种绘画或雕塑。人们能够理解这个含糊的要求,但是遗憾,那正是艺术家唯一做不到的事情。以前已经做过的东西不再出现任何问题,也就没有任何任务能够激发艺术家的干劲。但是批评家和“博学之士”有时也有类似的误解之过。

实际上根本没有艺术其物。只有艺术家,他们是男男女女,具有绝佳的天资,善于平衡形状和色彩以达到“合适”的效果;更难得的是,他们是具有正直性格的人,绝不肯在半途止步,时刻准备放弃所有省事的效果,放弃所有表面上的成功,去经历诚实的工作中的辛劳和痛苦。

贡布里希的讲述完美而亲切,平易近人的作品,艺术理论被以通俗的方式叙述出来,作为例子的艺术品的选用真的很合适。读者和作者也可以取得较好的互动。他所要阐释的是人们不是为了响应某种潜在的“精神”的呼召去改变传统,而是情境的改变使其不得不然。例如说到具有强烈世俗倾向的荷兰绘画,他认为是由于经过了宗教改革,从而使新教统治区内的艺术家已经没有什么自由再画祭坛画了。无论哪种社会,贡布里希所关心的是艺术家所面临的“问题情境”。不是一个统摄一切的“时代精神”,而是许许多多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吸引着艺术家奉献他们的才智与精力。我们应当感激各个时代的艺术家,正是靠他们的辛勤劳作,解决了审美领域中那些潜在的问题而汇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艺术世界。

读完了这么厚厚的一本书,看了上万言的东西,露出的却只是冰山一角。越学习就发现自己的无知,我看到了自己的严重不足,整个人不像以前那么浮躁了,也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艺术的故事》不仅教给人们欣赏艺术,它还让人们欣赏了知识和智慧的魅力。这本书非常值得深入一读。

笨狼的故事读后感受【篇5】

每一个不在沙漠居住的人,都跟我提到水的问题,却很少有人问我----在那么浩瀚无际的沙海里,没有一条小船,如何乘风破浪地航出镇外的世界去。

长久被封闭在这只有一条街的小镇上,就好似一个断了腿的人又偏偏住在一条没有出口的巷子里一样的寂寞,千篇一律的生活,没有过分的欢乐,也谈不上什么哀愁。没有变化的生活,就像织布机上的经纬,一匹一匹的岁月都织出来了,而花色却是一个样子的单调。

这是不同的,在文明的社会里,因为太复杂了,我不会觉得其他的人和事跟我有什么关系,但是在这片狂风终年吹拂着的贫瘠的土地上,不要说是人,能看见一根草,一滴晨曦下的露水,它们都会触动我的心灵,怎么可能在这样寂寞的天空下见到蹒跚独行的老人而视若无睹呢?

我一向最不喜欢看马戏班里的小丑,因为看了就要难过,这一次也不例外。

偶尔看到在天边的尽头有一个小黑点在缓缓地移动着,总也不自觉地把飞驶的车子慢了下来,苍穹下的背影显得那么的渺小而单薄,总也忍不下心来,把头扬得高高的,将车子扬起满天的尘埃,从一个在艰难举步的人身边刷一下开过。

早晨的沙漠,像被水洗过了似的干净,天空是碧蓝的,没有一丝云彩,温柔的沙丘不断地铺展到视线所能及的极限。在这种时候的沙地,总使我联想起一个巨大的沉睡女人的胴体,好似还带着轻微的呼吸在起伏着,那么安详沉静而深厚的美丽真是令人近乎疼痛地感动着。

总也忘不掉他那双白手套,这个大孩子,终年在不见人烟的萧条大漠里过着日子,对于他,到这个破落得一无所有的小镇上来看场电影,竟是他目前一段生命里无法再盛大的事件了。

这条荒漠里的柏油路,照样被我日复一日地来回驶着,它乍看上去,好似死寂一片,没有生命,没有哀乐。其实它跟这个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一条街,一条窄弄,一弯溪流一样。载着它的过客和故事,来来往往地度着缓慢流动的年年岁岁。

我们在这一带每天借送无数东西给撒哈拉威邻居,但是来回报我的,却是一个穷得连身体都不属于自己的奴隶。

几个年轻人上去捉住哑奴,远远吉普车也开来了,他茫茫然上了车,手紧紧地握在车窗上,脸上的表情似悲似喜,白发在风里翻飞着,他看得老远的,眼眶里干干的没有半滴泪水,只有嘴唇,仍然不能控制第抖着。

车开了,人群让开来。哑奴的身影渐渐地消失在夕阳里,他的家人,没有哭叫,拥抱成一团,缩在大红的毯子下像三个风沙凝成的石块。

我的泪,像小河一样地流满了面颊。我慢慢地走回去,关上门,躺在床上,不知何时鸡已叫了。

世界上没有第二个撒哈拉了,也只有对爱他的人,它才向你呈现它的美丽和温柔,将你的爱情,用它亘古不变的大地和天空,默默地回报着你,静静地承诺着对你的保证,但愿你的子子孙孙,都诞生在它的怀抱里。

黄昏了,太阳正落下地平线,辽阔的沙漠被染成一片血色的红。这时鼓声响了起来,它的声音响得很沉郁,很单调,传得很远,如果不是事先知道是婚礼,这种神秘的节奏实在有些恐怖。我一面穿毛衣一面往罕地家走去,同时幻想着,我正跑进天方夜谭的美丽故事中去。

笨狼的故事读后感受【篇6】

国王的女儿非常美丽,有一个巫师听说了公主的美貌,就想要公主嫁给他。

一天晚上,趁公主睡着的时候,巫师把公主带到一座阴森的高塔上。公主醒来后,非常害怕,但是她还是静下心来,想着该如何逃脱巫师的魔掌。

巫师要公主跟他结婚,否则就把公主的国家毁灭掉。公主听了非常担心,她不想嫁给巫师,但是想到父王母后,伤心地哭了。

公主伤心地说:“巫师逼迫我和他结婚,不然,所有的人都会死去。”

小精灵说:“不要怕,你先假装答应巫师。我给你一把匕首,当他走近你的时候,你把匕首插入他的心脏,杀死他。”公主答应了。

巫师来了,公主笑着说:“我答应你。”巫师非常高兴,走到公主的身边,公主趁他不注意,拿出匕首,刺进了巫师的心脏。

公主逃离高塔,来到森林里,她走着走着,迷路了。这时,一位王子在森林里打猎,看到了公主,他立即被公主的美貌吸引了。公主此时已筋疲力尽,累得快要摔倒了。王子及时抱住了她。

王子把公主放在马背上,带回了王宫。他向父王母后请求,要和公主结婚,国王答应了他的要求。

公主醒来后,发现自己睡在一个漂亮的新王宫里,王子正笑容满面地看着自己,公主也爱上了王子。从此之后,公主和王子快快乐乐地生活了一辈子。

笨狼的故事读后感受【篇7】

驾一叶之扁舟于书海中,游览那奇山异水,心领神会。在这浪漫而含蓄愉悦的寒假期间,我在书海里扑捉到了三毛《撒哈拉的故事》这一本书,让我发掘了书中的沙漠精神,在这短暂的阅读时间里,品起色,闻其香。

三毛、三毛这一个名字也许在我的脑海里出现过多次了,到底三毛是一个怎样的作家呢?她的写作背景和写作习惯又是怎样呢?也许在我未读她的著作前,只不过是盲目的听别人说。如今我第一次捧起她的书,第一次从她的故事中感受到这样一个独立而敢于探索的女子。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描述了三毛与荷西在沙漠里的所见所闻,记载了他们多姿多彩的经历,从中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了三毛的乐观、热情、快乐的心境。

三毛的文字从感觉上让人觉得很舒服,就像一阵微风吹过,有一种清爽的感觉,却不留痕迹。我一直都很排斥那种用华丽的辞藻堆积起来的文章,因为那样读起来相当的枯燥无味,如同三月不知肉味的感觉罢了,,华丽但没有实际的意义,印象中,真正的好文章即使只是用最平淡的文字也能感受到作者心中的波澜壮阔。

这一本书开篇就引用了三毛母亲的一封信,这一封信也许许多人都会有所了解,因为天下的父母没有那几个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三毛的母亲起初对三毛的外出是不赞同的,但是考虑到一个人的一生应该多出去走走,就放松了对三毛的照看。由此,我可以推断出大多父母的心都是着重于孩子的内心世界,他们都很在乎孩子的未来。正所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我们中国传统俗语的一句代名词。恰恰三毛的父母也是因为这样,促使了三毛的旅途。

精读这一本书中的篇目,让我想起了沙漠精神这一个词语,激发了我心中的烈火,让我看到了三毛的勇气,志气,骨气。要想在沙漠中存活下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了,但是三毛却是在沙漠中开了间中国饭店,他不仅打破了中国女子的种族保守,而且还将自己的饮食习惯分享给别人,让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食文化广为人知。简单的家庭生活,在乐观的三毛笔下却呈现生趣:窄小的家是他们“沙漠中的饭店”,荷西上班回家,三毛亲自下厨做菜,还将普通的菜肴冠以美名,如“粉丝煮鸡汤”称作“春雨”,引得憨厚的荷西接二连三地要吃,还惊叹中国美食的浪漫;她将“粉丝、菠菜和肉绞碎放在一起做饼馅”,让荷西误以为是用昂贵的“鲨鱼的翅膀”做馅;三毛将紫菜包成饭团,吃得津津有味,却捉弄荷西说是复写纸,吓得荷西担心她会中毒……真是乐不可言。孤独或是寂寞这类字眼,在整本书中几乎都没有出现,但沙漠里的三毛一定真切地感受到。她愿意帮助沙漠里的人们,教她们读书写字,为她们治病施药,却从不被她们顽固、落后的思想和行为所同化,她自始至终保持着自己心灵的自由与纯净。如果要一个平白无事的人走在沙漠中,她的精神会被刺激到,因为他根本就找不到沙漠中的生活节奏,只是在那像一只无头苍蝇乱撞,碰碰巧合罢了,那样迟早会被沙漠中的万物所淘汰,成为自然界的奴隶

《撒哈拉的故事》讲述的是三毛在偏远沙漠所经历的一系列有趣的生活故事。酷热难耐、物资匮乏又偏僻落后的撒哈拉,她与荷西竟能活得如此有滋有味,乐趣横生。我想,这都源于她对生活的热爱吧。她用廉价的小艺术品把沙漠中的陋室装扮成宫殿,用自制的木头家具组成一个温馨的家。其实三毛也只是普通人,在《白手起家》一章中,讲述了她刚来到这个陌生的小镇,刚踏进这个不能再简陋的小屋的失落和灰心,那儿物资非常欠缺,一切物品都贵得惊人,特别是水,而她们也并不富裕,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但勇敢的三毛很快就对新生活燃起了希望,白天荷西在外工作,她,单独一个人去市场拖回别人扔在路边的木料,每隔几个小时便去守着它们,殊不知这些木材原是装棺材的木箱,得知真相后,她俩哈哈大笑,反而更喜欢自家特别的新桌子。

推荐阅读

上一篇:最新市场局工作总结精选13篇 下一篇:养狗的感悟说说3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