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4篇

2024-03-09 17:42:07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实用文#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4篇#】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应该怎样入手?阅读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不禁令人感慨良多。 不妨写下你的阅读体验,与其他读者分享,现在为您提供的是栏目小编整理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篇1】

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不管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荒凉”的村庄,每个人都可能会被身外的声、色、名、利所牵引,做出违背自己本心意愿的事情。

在为了解除自身的困惑也避免自己在当下、以后、《知行合一王阳明》度阴山版。

首先,王守仁出生于1472年。因为他曾在会稽山阳明洞造房,所以被学者称为阳明子,又称王阳明。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作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他是陆王心学的大师。他精通儒、道、佛。《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讲述的就是王阳明的生平和他创造心学的经历过程故事的一本书。

无论是在古代的生活中还是在资源、情感丰富的现代,都要做到知行合一

1、 良心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只有懂得了知易行难的道理,才能深刻认识道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只有坚持要成为自己的主人,才有意识先修身养性,修养先于自己的思想。多读好书,多向好人学习,以免被是非、名利所困扰。

当感觉自己身处是非之中,坚持修身修心,不慌不燥,听从自己的良知的指引,听从自己的内心的声音(第一感觉,不被杂念干扰过的第一丝良知心声)。

在王阳明的《大学问》中,有这么一段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从这个角度讲,止于至善,坚持中庸之道,才是行为准则。

在《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中也道出了体现王阳明三观的他所留下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无善无恶心之体——阳明心学世界观

1. 心是万物的尺度

2. 心即世界

3. 善恶只是一物

有善有恶意之动——阳明心学人生观

1. 人人皆可为尧舜

2. 意志独立方有自尊

3. 内圣外王

4. 不过度,不执着

5. 有善有恶是习气所染

知善知恶是良知——阳明心学价值观

1良心是道德和智慧的直觉

2知行合一是提高效率的法宝

为善去恶是格物——阳明心学方**

1. 四事规: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2. 静坐:独处时的自我管理

3. 事上练,就是练心,知行合一的去事上磨练,就是要到人情事变上去练心。

王阳明在最后要离世时有人问他还有什么遗言他也只留下了这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如果你看完这本书能达到王阳明的心境:

工作即修行,这也正如稻盛和夫所说的,工作中修行是帮助我们提升心性和培养人格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我们用心去工作,就是用工作来磨练我们的心,提升我们的灵魂层次,光明我们的良知;放下“我”,简言来说就是“别把自己太当回事”遇事要懂得用身处事外的态度思想来考虑问题;责人与责己,责人与责己是中国传统道德的老话题,在古人看来,圣贤和普通人的重要的一点区别就是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其实就是宽以待人,严以律己。还有他那由知行合一的致良知所修炼来的“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功夫,不动心和即动心的功夫。

了解王阳明就是读懂了心。它会让你再次体会到心。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篇2】

文|大山洞社区服务中心刘新萍

看了《知行合一王阳明》,方知知行合一的内涵,首先先了解王阳明,王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

在野外的龙场,王阳明体会到了圣人之道。我是自给自足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良知。

在血雨腥风的战场和危机四伏的朝廷中,龙场道真正发挥作用的是知行统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才能达到内心的宁静和外在的无敌状态。

如果说心的学习是圣人的工作,那么知识与行动的统一就是世界的智慧。

知行合一并非是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水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

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

王阳明以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连发几封信,进行了一次火攻,35天内平息了宁王的叛乱。

王阳明以知行合一的力量,从根本上清除了困扰明**多年的广西部族土匪。

通过讲述王阳明的光辉传奇,可以分析知行统一的无穷力量。

明正德三年1508年,心理学大师王守仁在贵阳文明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统一的理论。

所谓知识与实践的统一,不是知识与实践的一般关系。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因此,知与行的关系,即道德意识与道德实践的关系,也包括一些观念与实际行动的关系。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

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因为从道德教育德教度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离不开道德意识。

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

道德知识和道德意识必须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我们不行动,那就不能被视为真正的知识。

王守仁认为良知。

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

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王守仁说,知是行的理念,行是知的工作;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结果。

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

在封建道德德指引下,思想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要求的行为是良心的完成。

读了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才真正理解贵阳市委把知行合一,协力争先作为贵阳城市精神加以培养其中的内涵,是有着充分的学理依据。

贵阳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美丽美丽。它被称为森林之城和避暑胜地。对生存环境的严重和持续的破坏是令人憎恶的。

作为贵阳人民的我们首先得热爱我们自己的家园,要有建设家园的热枕,要同心、协力、争先,遵从**制度,宣扬阳明文化,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小孩子到大人,人人做到保护环境,爱护卫生,提升自身素质、修养。

我们的城市选择了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就是选择了美好的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关乎全人类的未来,人天合一大生态,大易本是生态书,呼吁贵阳市民认真学***合一,协力争先做到大有所为,大有作为,为生态建设竭尽全力,我们每个人要努力实践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贵阳城市精神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自承担起建设文明的责任。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篇3】

蔡远飞说实话,刚拿到公司寄给我们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这两本书的时候,我心里是有点拒绝的,因为觉得现在工作那么忙,哪来的时间来看书。但出于好奇,我不明白为什么领导会向我们推荐这本书。它的魅力是什么?于是我翻开了书籍,看了简介,慢慢的就被这本书所吸引了。

每天睡觉前或休息时翻几页,让你的心慢慢平静下来。也许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

看了这本书之后,我了解到王阳明虽出自书香门第,富有才情,但是他的一生却历经坎坷。多次参加会试都榜上无名,这在当时对读书人来说是奇耻大辱,但是他却认为“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心动为耻”。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性。无论是痛苦还是幸福,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不需要太在意。

只有调整心态,才能解除痛苦,享受幸福。其实这种观点,正是体现了王阳明立身之本。他在被贬谪贵州龙场驿丞期间,通过“龙场悟道”,彻底领会了儒家“格物致知”的要旨,彻悟了“知行合一”这种天地间的终极智慧,从而创立了影响极为深远的一门学问—心学。

知行合一,就是说知行是不可分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这一观点完全纠正了朱熹的知行观。

致良知的道路又是什么呢?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的,是“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真骨血”。良知人人都有,致良知就是让心回到“无善无恶”的本真状态,通过主体意识达到自我道德修养,规范自我行为。

这是心学的核心部分。

王阳明知行合一是从知善到行善的过程,要求人们将道德知识付诸实践,从而提高道德人格,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世界的了解越来越多,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将自己的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实践,王阳明的知行统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

现代人缺乏的不是道德知识。我们缺乏的是把道德知识付诸实践的具体行为。道德不能只停留在文字和书本上,而应该体现在我们的实际行为中。这个社会并非要求每个人都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我们所要做的只是点滴的小事,把自己的道德认知落实到道德实践中,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扭转目前社会上的一些病态风气。

王阳明知行合一,对于唤起人们的道德良知,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做为新三科技设计公司的一名员工,我们要在“笃行”上求实效。“知行合一”的重点是“行”,而不是“知”,它彰显的是一种实践精神。根据我们设计分公司今年的经营数据分析,我们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成本比较高,付款比较慢。

对我们来说,要把工作中积累的好思想、好思想、好经验转化为实际效果,产生实际效果。我们应该尽量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收款率。要坚持问题导向,想实招、出硬招,强化执行落实,努力把本职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搞明白、解决好,让实践在问题的解决中落地生根。

要勤于积累、多做、少说,善于在实践中反刍、提炼、创新,不断形成促进公司发展的新方法、新思路,真正实现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运用相结合。

我们还要在“善成”上见真章。善做善成是“知行合一”的境界追求和鲜活体现。做为公司大家庭的一员,要发扬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进取精神,立足本职,坚持卓越,追求好的开始、好的结果,为公司带来最大的效益。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篇4】

前段时间,我刚从喜马拉雅山听说,王阳明这本热书,在书店里长期占据着显赫的地位。王阳明这个名字最早就是在初中政治书和历史书见到过,那时的概念他就是唯心主义的代名词,没想到有一天居然会在这个唯物主义至上的社会里摆在书店最显眼的位置,所以不得不读一下。

该书大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王阳明的事迹,最后一部分介绍他的学术观点。

听完播音略带伤感的声音讲完他生平时,是有些难过的,王阳明辉煌一生,两次平定匪患,一次平定叛乱,龙场悟道创立心学,门徒遍布天下,却终落得客死异乡,且有功不奖反被罚的下场,虽几十年后被平反重新获封,但于他来说已是无用。我相信大多数人看完也会是同样的感觉,肯定作者也是这感觉,所以才会把读者带入。但王阳明本人或许不这么认为,他早年熟读儒学,佛学,道学,直至龙场悟道创立心学,追求致良知,知行合一,其实他早就没有了功利之心,他只追求做的能对的起自己的心,这也是他心学的核心内容。

他的心学理论是良知至上,即人的思想是世界上唯一的存在,所以人们应该遵循自己的思想。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比如他说天地厚。如果没有人去看和感受,会不会有天地厚的概念?对于一个死人来说,不会有天地厚的概念。再如他对学生讲,假若面对一件需要用生命来捍卫良知的事,你就该无畏生命的付出。

他本人就做了很好的诠释,如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明知道身体承受不了远征的劳累,但他义无反顾接受任命,离家到广西平定匪患,最终还是落了个客死异乡,但他的任务已经胜利完成。

但王阳明的心学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注定只能被少数人掌握,因为他太注重跟随心走了,如果一个人的心智不全,甚至心术不正,那么他跟随心走的必定是一条错误的道路,而只有心智成熟的人才有能力有机会跟随自己的心走出一条正确的道路。所以王阳明的心学盛行的时间注定长不了,而朱熹的理学虽然刻板一点,但格物致知更像是现在的唯物主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更容易掌握,所以最终还是朱熹的理学更胜一筹。

王阳明心学的诞生并不是偶然,这其实也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王阳明自幼便聪慧异常,早早读完各家经典,同时对军事也有异常的天赋,经常和小伙伴们玩排兵布阵,而对佛教、道教文化他也是颇有造诣,所以后面的剿匪、平叛乃至龙场悟道都和他的这些积累分不开。但他本人似乎走入一个误区,他创立心学后否定了其他一切学问。殊不知天下没有完美的东西,每种学问都有其优劣,心学其实是吸取了其他各家学问所长而成,其本身也不是完美的。

心学讲究知行合一,要求所学一定要在实践中验证,这一点很好,有利于社会进步,所以这也是现在很推崇他的原因。而他后来很看不起佛教和道教,认为不作为,其实也是不对的,他能有后来的成就,其实不光有儒家的功劳,也有佛家和道家的功劳。道家讲究遵循自然,阴阳调和。

佛家讲究众生平等,看破虚妄。道家的格局其实很大,佛家的理论也很智慧,关键学偏了就容易走偏了。大多数人把道教和佛教称为迷信,因为他们只看到烧香拜佛的表面,而不真正了解别人的真相。

实际上,中医是道家的东西。我想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而道家源于易经,这可能很多人知道,但很多人不知道是儒家也是源于易经,韦编三绝这个词就是说孔子读易经,把牛皮绳都翻断了,最终从易经中获得了大量的智慧创立了儒家学说。所以其实道和儒本是同宗没有谁对谁错一说,不同的只是看它们的人的角度。

推荐阅读

上一篇:出差工作总结汇编十篇 下一篇:班长自我鉴定(汇编15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