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句子

王阳明名言

2023-11-07 10:09:35 王阳明名言

【#句子# #王阳明名言#】欲拓宽视野和思维方式吗?那绝不能错过王阳明名言这本书。虽然与情感的欢愉不同,但它同样是七种情感之乐的范畴之内。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名人的格言也越来越被运用,这些格言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自我,找到自己的独特之处,并向读者传授新的知识和收获。

王阳明名言(篇1)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盘针,万化的根源总是在心里。但是笑过去颠倒过来,枝叶外寻。-王阳明

2、体会到的与听来的不同。我当初给你讲时,知道你不明白,没有体会到什么。只有进入体会,深入体会,每天才会有不同的认识,才会知道这是没有穷尽的。

3、人只在性善上是相同的。人刚出生时,善原本是相同的,但气质阳刚的人受善的影响则表现为刚善,受恶的影响则表现为刚恶;气质柔的人受善的影响则表现为柔善,受恶的影响则表现为柔恶。所以,就越来越不一样了。

4、问君为什么日期盼?烦恼场错用功。莫道圣门没有公式,良心二字参与。-王阳明

5、在一时一事上的中和,不是大本达道的境界。大本达道语出《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常人的本体虽时时显现.但往往时断时续、时明时灭,不是心的本体的全体所用。无时无刻没有不中才叫大本,无时无刻没有不和才叫达道。

6、恒定是心的本体,也就是天理。动静变化只是源于本体的现象在不同时空里的表现。

7、人如果知道这良知的秘诀,不管有多少邪念私心,有自己的良知察觉,自然会消除。可谓一粒灵丹。

8、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

9、精一之精以理言,精神之精以气言。理者气之条理,气者理之运用。无条理则不能运用,无运用则亦无以见其所谓条理者矣。精则精,精则明,精则一,精则神,精则诚:一则精,一则明,一则神,一则诚,原非有二事也。

10、天地间万事万物也如花草,哪里有善恶的区分?赏花时,就以花为善,以草为恶。想用草时,反过来以草为善。

11、王阳明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他认为个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对整个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12、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灭了,光光只是心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此便是寂然不动,便是未发之中,便是廓然大公。自然感而遂通,自然发而中节,自然物来顺应。

13、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鼻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14、心是一个整体的一,以它所有的恻隐之情而言就叫作仁,以它完全合乎时宜而言就叫作义,以它有条有理通畅无比而言就叫作理。

15、人不真正下功夫,就会自认为已知道如何做学问,觉得只要遵循过去知道的方法去做就可以了,却不知道自己的私欲天天生长,就像地上的灰尘,一日不扫就又积一层。而真正踏踏实实地下功夫后,才会发现天理、道的深奥是无穷无尽的,永无止境,越探究就越感到深奥,所以必须使自己的心纯正、精确明白到没有一丝一毫不干净透彻才可以。

16、心不可以动静为体用。动静,时也。即体而言用在体,即用而言体在用,是谓体用一源。若说静可以见其体,动可以见其用,却不妨。

17、王阳明认为人人皆知善恶,只是有的人无法正确地去行动,他提倡人们要以善行来实践自己的理想和信仰。

18、诚意之说,自是圣门教人用功第一义,但近世学者乃作第二义看,故稍与提掇紧要出来,非鄙人所能特倡也。

19、理全在人心,不格此心,无物可格。细微至发梢,宏大至天地、世界、宇宙乃至万物皆为思维心力所驱使。

20、虽然天堂和地球很大,但是有一个好主意,而心灵是众所周知的,虽然圣人可以是圣人。

21、就学习、询问、思考、分辨、笃行的功夫而言,虽然有的人资质比较低,需要付出比别人多百倍的努力方可,但努力到极致,到达彻悟本性、明了宇宙规律(尽性知天),也不过是尽自己的本心良知罢了。

王阳明名言(篇2)

22、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哲学,他希望人们能通过实践和自我反省,实现个人的道德境界和人生价值。

23、阴阳一气也,一气屈伸而为阴阳;动静一理也,一理隐显而为动静。

24、人必须在具体实践中、通过具体事物磨炼自己,才能站得稳、立得住,才能静止时、行动时均能合乎天理。静亦定、动亦定语出《河南程氏遗书》第二卷: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

25、心印语出佛教禅宗,谓不用语言文字,直接以心相印证,以期顿悟。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

26、有一位长期听讲的下属,他说:这个学说很好,只是要处理的诉讼案件、文件太繁多,没时间去学。先生听了后,是这样回答的:我什么时候教你离开诉讼案件、文件而凭空求学的?你既然有诉讼案件要处理,就要从诉讼案件上求学,才是真正的格物。比如,审理某一诉讼案时,不能因当事人行事或说话无礼,而升起个发怒的心;不能因当事人说话办事委婉周密,而升起个欢喜的心;不能因讨厌当事人托人说情,而故意加倍惩罚当事人;不能因当事人的哀求,而不经意屈从当事人;不能因自己的事务烦杂,而随意断案;不能因旁人的故意罗织罪名和诽谤陷害,而随那些人的意思处理之。

27、良知是心的本体,所谓不动之恒照者。心的本体无所谓开始不开始。人即使产生妄念,但此时良知也未曾泯灭,只不过人一般不知道该时时存养良知,于是有时就会失去良知。人虽然有时昏庸闭塞之极,但其良知未尝不明觉,只是人们不能体察良知,时而被私欲遮蔽。虽有时失去了良知,但良知的本体并未消失,存养它就可以了。虽然有时受到私欲遮蔽,但良知的本体仍旧光明,体察它就可以了。如果认为良知也有个开始处,那么就是认为它有时不存在,这样理解良知,良知就不是心的本体了。

28、应不停顿地时时反观,就是要去掉内心的邪念,保全内心本体的纯正和中正。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29、去得人欲甚难,故识天理甚难,故认为人生只有一事去私欲,存天理,或致良知格物诚意正心集义必有事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均为一事。

30、良心,孟子所谓‘每个人都有是非之心’人也是。是所谓的良知,是非之心,不用担心,不用学习。-王阳明

31、廓然大公,方是心之本体。知此,即知未发之中。

32、功夫不由人急心,认得良知头脑是当,去朴实用功,自会透彻。到此便是内外两忘,又何心事不合一?

33、理无动者也,动即为欲。

34、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个明明德,虽亲民亦明德事也。明德是此心之德,即是仁。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

35、史书的目的是明辨是非善恶、总结经验教训的。

36、欲求宁静,欲念无生,这正是自私自利、刻意寻求的病痛,所以欲念越生心越是宁静不了。

37、种子将自己,德国必须有一颗心。

38、凌崖望双峰,苍茫在哪里?崇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雾——王阳明

39、自是好名之病,先生屡责之……因喻之日:此是汝一生大病根。譬如方丈地内种此一大树,雨露之滋,土脉之力,只滋养得这个大根。四傍纵要种些嘉谷,

40、本心之外没有事物,例如,我心中产生孝敬父母亲人的念头,那么,孝敬父母亲人就是事物。

41、人之本体,常常是寂然不动的,常常是感而遂通的。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

42、有人问:晚上怕鬼,怎么办?先生说:只是因为平时不能存养善良的德行或心性,心中有所愧疚,所以才怕鬼。如果平时行事一言一行本来就合乎天理神明,那还有什么好怕的?又有人说:正直的鬼自然不用怕,但邪恶的鬼不管人的是非善恶,可能对好人坏人都要伤害,所以难免让人害怕。先生说:哪有邪鬼能迷惑正直的人?仅仅这一怕,就证明心之不正。之所以被鬼迷惑,不是鬼迷惑人,而是心自己迷惑。就像人好色,就是被心的色鬼迷;好财,就是被心的财鬼迷;不至于发怒时而发怒,就是被心的怒鬼迷;不至于害怕时而害怕,就是被心的怕鬼迷。

王阳明名言(篇3)

43、启发者开始,沃克知道。

44、意不会凭空存在,必附着于事物。所以要诚意,格物就要随着意所指向、涉及的事物去推究,去掉私欲而恢复和归于天理,那么人在此事上就不会受到蒙蔽,没有蒙蔽就可以致知了。这就是诚意的功夫。

45、王阳明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6、良知即一,一生二生三生万物,就其奇妙无穷的作用而言可称为神,就其无限流行运用而言可称为气,就其凝聚而言可称为精,无以论其壮,无以求其态。

47、乐是心之本体,虽不同于七情之乐,而亦不外于七情之乐。

48、一就是天理。主一就是一心一意专注在天理上。如果只知道主一,不知道一就是天理,那么有事时就变成了追求物欲,无事时就变成了凭空臆想。

49、天理本体自有它的限度,几时、凡事都不可太过分。人一旦认识、体悟到心体,自然就会知道它丝毫不能增减。

50、无声无臭独知时,这是乾坤万有基础。抛开自己无尽的藏身,沿门持钵效贫儿。-王阳明

51、人心的本体是寂然不动、随感应相通的。人心的本体在意念未发动时是隐藏的,在意念发动后显现,未发动和已发动是互相包含的关系,而不是先后的关系。

52、无善无恶是心的本体,有善有恶是意的发动,知善知恶的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53、把良知认识透彻,不管千言万语,是非真假,一看就明白。符合的就对,不符合的就不对,类似佛家说的心印。

54、往往那种一味求静的人和情况,看似收敛,实属放纵、沉溺。

55、凡作文字要随我分限所及。若说得太过了,亦非修辞立诚矣。

56、即使在忧愁苦闷和迷茫丢弃的时候,真正的本体的快乐依然存在,只要一念明醒觉悟,返求自身的虔诚,就会发现这种快乐。

57、有人问:好色、好利、好名等心,肯定是私欲,但那些闲思杂虑怎么也叫私欲呢?先生说:任何闲思杂虑都是从好色、好利、好名这些根上缘起的,从根源上找就能看清各种私欲的本质。

58、王阳明指出,心性即为良知,每个人都有内在的良知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只要听从内心的声音,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59、良知或本体本来就是无知无不知的。比如太阳未尝有意去普照万物,但实际上太阳无物不照。无意去照而无所不照,这就是太阳的本体。良知本体原本是无所谓要知的,现在却要它知;本体本来无所不知,现在却要怀疑它有所不知。这只是对良知或本体不理解、不坚信罢了。

60、王阳明提倡了内在价值的追求,他认为个人的价值不仅仅来自外部的物质享受,更重要的是内心的精神追求和成长。

61、王阳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认为只有放下自我欲望,顺应天理,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意义。

62、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王阳明名言名句 | 王阳明的厉害之处 | 王阳明真的那么厉害吗 | 王阳明为什么是圣人
上一篇:勤俭节约短句子 下一篇:有关空气的环保标语汇集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