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叩问课堂读后感精华

2024-03-02 10:39:06 叩问课堂读后感

【#实用文# #叩问课堂读后感精华#】这篇精彩的“叩问课堂读后感”我们认为绝不只是一篇普通的文章,作品令许多人心中五味杂陈。在读后感里我们可以记录对书籍的具体分析,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你解决问题谢谢浏览!

叩问课堂读后感(篇1)

有色小学黄燕

内容简介

此书为周彬教授课堂三部曲《叩问课堂》、《课堂密码》、《课堂方法》的靠前本,主要是对课堂教学的内在机制进行深入思考,探寻期间的规律,是一本对课堂教学十分有益的书。它分为五个部分:教师与教学、学生与学习、教育得分与教育、课堂与课程、表现与成长。

“教师与教学”是以“莫把课堂当秀场”为基础编写的;“学生与学习”则以“让学生学习走出迷失之境”为中心;“育分与育人”“课堂与课程”主要是论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成绩与成长”则提出了“考试成绩究竟是谁的命根”这一现实问题。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问题都是平时存在但我们没有思考过的,或者从没有用周彬教授这样的角度去思考,抑或思考但没究其根本……所以它带给了我们很多全新的启迪,也使我们找到了很多问题的内在原因。

作者简介

周彬,男,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教育学系教授。 著有《叩问课堂》、《课堂密码》、《学校法制:

理论与案例》和《教育考试与评价政策》等专著,在课堂教学、学校管理领域有独到的研究。他曾经担任海宁高中的校长,201x年在他的倡导下海宁高中就为在校学生进行生涯教育和指导,顾名思义,就是对学生的人生规划进行指导。而我省的高中今年才开设这门课程,提出要注重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培养,这说明周教授的教育理念是非常先进的,也是具有预见性的。

叩问教师

尽管我们每天上课,但我们很少问谁是谁?为谁上课这还是问题吗?老师不是为了学生每天上课吗?

然而,教师是否只为学生上课?当老师认为教学是为了学生的时候,他们会认为只要他们每天完成课,批改作业,辅导贫困学生,他们就可以负担得起学生。至于自己每天是否过得有意义,自己在每堂课中是否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与爱戴,自己是否能够从每堂课中完成经验的总结与提炼,自己是否能够从每堂课中获得成就感,就另当别论了,是当然更好,不是也无所谓,只要对得起学生就可以了,至于是否对得起自己,并不重要。

可是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往往会因为错失更好的学习机会而对不起学生,也会因为浪费自己的青春和智慧而对不起自己。教师不仅仅是照亮学生的蜡烛,更应该是照亮自己的明灯,因为只有这样,你的光芒才会更加明亮,才会最终入驻孩子们的心间。

叩问师爱

周彬教授在书中说:“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学生是否愿意读书,并不是因为家长与教师对他付出多少,而是看学生对家长与教师是否有真爱。也就是说,不是教师爱学生,而是学生爱教师,这才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真正前提。

”如此,老师要做的不仅仅是付出爱,更重要的是要努力让自己获取更多的来自学生的爱。当然,获得爱的前提可能是给予爱,但目的应该是让学生爱自己。这不是自私,而是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为了学生。

当教师对学生的爱不能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爱时,教师就是在浪费宝贵的情感资源。因为学生不仅无法体会到你的爱,还可能将教师的行为从爱诠释为束缚甚至是纠错。这种爱,老师付出的越多,学生的反感就越强烈,师生关系就越紧张。

彼此的委屈和抱怨会逐渐增加。因而我想,教师的爱大概不必润物无声,尽可以让学生看见,让学生听见,爱到学生的心坎里,爱到让学生爱上自己。学生不再厌学,老师不再厌教。

叩问课堂

”既然课堂中只允许有一位主人公,那教师就必然面对‘进’与‘退’的选择。如果我们只是论述课堂这个舞台,那教师的‘退’就成为一种必然;如果教师利用自己学科知识的优势占据这个空间,那么学生永远都只能仰视教师,把他当成是无法企及的演员……当教师在课堂中总是急于将备课内容讲完时,当教师总是急于将自己的精妙的解题方法演绎出来时,教师就成为了这堂课的主人,学生只是欣赏教师的观众。……当教师在课堂里为学生让出一条道来的时候,冲锋陷阵的是学生,摇旗呐喊的是老师,最后的胜利者是学生,同时也造就了教师的成功。

……”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发现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让学生获得学习动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为了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实现自我实现的价值,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本身具有内在的价值和乐趣。

二、给学生表达自己学习方法与能力的机会。

3、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

4、 善于用学习的进步来激励学生。我们知道课堂教学中,真正具有生命活力的还是学生,我们不应该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而要引领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把课堂当成自己的学习乐园。

叩问“差生”

平时的教学中,每个班都有学习好的孩子和学习差的孩子,由此在教师的眼里也就出现了“好学生”和“差学生”之分。在我眼里也不例外。当我读到书中“好生与差生:

只是教师的一种观念”的观点时,让我深有感触。什么学生是差生? “差生”不等于样样都差,成绩仅反映的是孩子的某一方面而不是全部。

古今中外的事实证明,贫困生也可以成为优秀人才。例如,伟大的德国诗人海涅,是学校里有名的后进生;达尔文读中学时,因成绩不良而被教师、家长视为“智力低下的人”;当伟大的诗人拜伦上小学时,他的年绩也是全班最后一个。

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人才,每个人都应有各自的工作位置,学生也是如此,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文中还有段话特别令人深思,与老师们共享:当我们用年长者的心态,以一个学科专家的身份去俯视我们的学生时,他们都是笨蛋,除了极为少数的几位天才,因为他们这么小的年龄就可以超越我们多年的知识积累。当我们用朋友的心态,以一个共同遭遇者的身份去仰视我们的学生时,他们都是聪明的,除了极为少数的几个笨蛋,因为他们居然和我们自己一样笨。

只是我们的笨,表现在无法教会这些笨蛋;而他们的笨,表现在无法领会我们给他们的“教”。换一种眼光看差生,给他们的是另一片天空,给自己的是一份豁然。

叩问课堂读后感(篇2)

经学校推荐,我拜读了周彬博士写的《叩问课堂》第二版一书,这本书写出了作为一线教师的我的许多心声,这使我有些激动,可是继续看下去后,我又陷入了无尽的沉默与反思中。

周博士的一句“为课堂而沉沦的教师”是那么的写实,他写出了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及我们的可悲的发展趋势甚至是可悲的职业结局。每当我们提到教师,就会联想到无私与奉献。

“当我们说‘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时,强调的是如何通过燃烧自己来达到照亮别人的目的,而不是去追问,为什么过了这么多年,我们在照亮别人时,还在使用如此落伍的‘蜡烛’;为什么过了这么多年我们还没有开发出一种既让自己得到成长,又让学生得到发展的新的教育教学技术来。这难道不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吗?”确实值得我们反思,这么多年来我们也只是倾其所有一味的付出,并未曾更好的塑造自身的专业修养,更广泛的开拓自我的视野,更全面的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更丰富的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我们自己都没有一个精彩的内涵,又怎么去感染自己的学生呢?

自己的积淀都不深,又拿什么来输送给学生呢?人们常说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可是,教师现在的情况是自己桶里的水给完了,却没有及时补给,这不是面临枯竭吗?所以,我们一线教师在拥有无私与奉献的精神的同时,更要有注重自己、提升自我、充实自身的意识。

“上一堂课,并不是什么莫大的牺牲,上一天课,也不是什么莫大的牺牲,但天天都上课,教师牺牲的就不仅仅是自己的时间与精力,还有自己的专业与未来。当老师总以为学生的心态一天比一天好上课时,上课本身就是一种高尚的行为,只要下课了,就可以请得起学生。如果只是一堂课,或者一天的课,教师有这种想法,那么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如果堂堂课都是为了学生,天天上课都是为了学生,那就意味着教师除了享受‘为了学生’这点道德优越感之外,将一无所获。

如果把每堂课都上了,把每天的课都上了,就应该对得起学生了,但如果每堂课、每天的课都没有对自己产生影响,那就意味着每堂课都只是对前面课堂的重复,每天的课都只是对昨天的课的重复。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而且会使他们的教学生涯陷入每节课、每一天的重复之中。”想想任英语教师的自己,一天要在几个班上同一节课,这是机械的‘重复’呢?

还是各有收获呢?自己只是清晰的记得在各个班上完课后的心情不同,有时是哼着儿歌回去的,有时是满脸通红、眉毛都拧到一处回去的。每当学生没有达到自己的期许时、每当学生课上调皮捣乱时,我同样会用这样唐僧似得口吻语重心长的对学生说着‘都是为了你’,其实自己更应该意识到每上一堂课,都是对自己备课的实践,对自己课堂教学设计的检验,对自己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时应急能力的培养,更是自己学习、巩固知识的很好的机会。

对于教师来说‘教学相长’贯穿于每一堂课,教师与学生应该是一样的,每堂课都要有收获,这样我们的教学生涯才不会沉沦。

总之,这本书不仅是对课堂的探究,也是对我们老师的心灵的探究。我们要在它的指导和引导下,在实践中认真思索、思考、探索,做到无愧于自己的专业,更好地为学生创造美好的天空。

叩问课堂读后感(篇3)

最近,我阅读了周彬博士的《叩问课堂》。几天的时间,将221页的文字读尽。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情不自禁地用笔勾勒出触动心弦的文字。

阅读后,作者兴奋不已,从一个远离课堂的旁观者的独特视角,解读了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看完之后,你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理性思考、简单的分析、生动生动的比喻以及他长期的关注&&

本书是周彬博士以再版为契机进行的系统调整。全文分为四个部分:教师与教学、学生与学习、教育得分与教育、课堂与课程、成就与成长。他打算全面系统地思考课堂,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

全文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尤其是作者采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作者将教师这一职业和医生、驾驶员作了很多精彩的类比,印象颇深。

在课堂教学中,有两个行为主体。其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在现实的课堂中,我们的教师往往抓住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课堂就变成了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厌倦了教学,学生努力学习。

我们常常会遇到吃力不讨好的样子,觉得这些学生真的很傻。当我们责怪学生的愚蠢时,其实我们并没有研究他们的内心世界,不是因为他们愚蠢,而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参与到课堂中。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去照顾一下他们,课后也去和他们多交流,其实他们都是很想学好的,而且上进心很足的,只不过是心里绕不过一道坎常年被在身上的差生的标签,但是长期游离课堂之外的他们,这需要教师足够的耐心才行。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是学生的帮手,但事际上我们不是一个好帮手。所谓帮手应该是在学生需要时,随时出现在他们身边。我们是配合学生,而不是要学生时时配合我们。

莫把课堂当秀场一节中很好地指出了,今天的公开课已经成为尽人皆知的表演课,不但备课内容要在组里共同商议,就连上课的环节与细节也都是备课组里事先敲定的,甚至教师为了保证公开课的成功,上课教师往往要在同一年级的班级巡回演出若干场,然后再挑选同一年级最好的班机进行正式表演,这样的过程可以锻炼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与此同时,使得公开课失去了日常性和真实性,学生毫无生机的配合着教师,学生会是课堂的主体吗?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有时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与学生分享我们的发现时,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兴奋和兴奋。学生是活生生的主体,他们有思想,他们习惯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引导他们思考,完善和丰富,让他们找到答案,总结结论。

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周老师说: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脸面,还是学生的脸面,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脸面。因为课堂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课堂教学质量成为教师生存的决定性力量。

为了让课堂教学这张脸有生机,有活力,永葆青春亮丽,我们会想尽办法去修饰、去装扮。我们知道这张脸红润美丽。仅仅靠装饰是很难维持的。这取决于身体的营养平衡。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课堂教学的真正美是一种和谐美和一种回味美。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领导者,我们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自我修养。周斌先生把教室里的师生关系比作汽车和司机之间的关系。在汽车跑动的过程中,不管司机如何的驾轻就熟,但真正让学生移动的,永远是汽车的内动力。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管教师是多么的敬业,也不管教师个人对学科知识的把握如何的精到,真正改变学生自我的,永远是学生自己的行为与行动。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是课堂教学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我看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不是一天一夜的事情。它要求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拥有成功的经验和快乐。

首先,学生要乐于学习课堂中学习内容。如果学生愿意学习,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采取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形式,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灵活的方法和足够的教学智慧作为支撑。另外,如果老师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那么老师自己的笔墨也会影响学生。

第三,教师要与社会多接触,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摆脱终结性评价的束缚,抽出身来,回归大自然,回归社会,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悟传授给学生,这样课堂教学追求的成绩才会是学生的成长,这样的成绩才会是学生需要的成绩,这样的教师才会是受学生爱戴的教师。

叩问我们的课堂,真正的体现新课改倡导的理念的有多少,我们每天在叫喊着新课改,但是行动却很迟缓,这是学生不乐学的一个重要原因,课堂教学中,真正具有生命活力的是学生,我们把学生不仅仅当学生,我们要把学生当作我们的合作伙伴,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当成一个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独立个体,引领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深入课堂,把课堂变成学生成长的乐园。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何尝不是教师展示个人魅力、实现个人价值的主阵地,是教师增强教学能力、提高专业水平的主渠道,让我们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离课堂远一点,再远一点,我们就能把课堂看得更加清楚明白,让我们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更加理性的看课堂观察课堂,去实现我们教育的双赢。

叩问课堂读后感(篇4)

本学期借了一本书,书名《叩问课堂》,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但有些观点我却并不赞同。教育上的问题并不是选A答案或选B答案那么简单的。 书中写到:课堂,犹如人的脸面,不能有丝毫污点。看了这句话感想颇深,心里不禁想我们的课堂又像什么呢?它能作为什么?看来确实需要好好“叩问”一番,看了此书不禁对自己的教学开始反思。

我个人觉得中小学老师看这本书的收获是各异的,由于书中观点较为偏激,但又能激起一线教师的共鸣,因而是否能够辩证地吸收专家的意见就看各位的出发点是什么了。

本书对课堂中“期望效应”、“学生差异”、“好生差生”等常见的问题加以思辨,给人启迪。本书有其独到见解。本书一共五部分。第一部分:莫把课堂当秀场。第二部分:让学生学习走出迷失之境。第三部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进退之道。第四部分:课堂教学何以为师生共享。第五部分:考试成绩究竟是谁的命根。

我们来看现实:课堂教学一定程度上是教师的的名誉、还是学生的名誉的出处,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脸面。正因为课堂教学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成为教师生存与否的决定性力量。正因为课堂教学如此重要,教师敬畏课堂教学,学校紧盯课堂教学。教育领导提出很抓教学质量,重点抓课堂教学效率、品质课堂,就深刻体现这一点。

然而如何抓好课堂教学?在教室里虽然只有教师和学生,可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却是纷繁复杂的。教师拥有课堂,但他对课堂教学并没有绝对的主观决策权,因为教师必须遵守教学法规,得按照课堂标准来决定教学进程,得根据考试大纲来决定教学内容;特为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工作还得根据学校的成绩考核标准来决定。但不管有着怎样的外因与内因,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备课的具体实施和再现过程。它绝不是课本内容的重复,也不是机械地照本宣科,这是毋庸置疑的'。教师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避免无效劳动,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率。那么我就不得不想到下面这几点了。首先,教师的教学思想要端正,教风要严谨,要正确处理教书育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教与学的关系。其次,教学目标要明确,要符合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教学活动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第三,教学过程要和谐,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课堂结构要合理,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疑点,深度适宜,衔接自然,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第四,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是精讲多练。实践证明,精讲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关系,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有效地学习。

以上所谈只是说明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很重要的,不能看轻了课堂四十五分钟的质量。如果一味在课后补,不仅浪费学生时间,也是抹杀学生学习兴趣,那就是害人了。相信自己是爱脸面的,那就尽力去做吧。

叩问课堂读后感(篇5)

这段时间,我有幸拜读了周彬老师的着作,被《叩问课堂》一书里的教育理念深深地吸引着。周彬老师的观点总是那么入木三分,就像对面与你娓娓道来。观点鲜明,畅所欲言,毫不避讳。他的看法实在,只有一线的老师才能体会到“那就是心声”。

本书一共五辑,第一辑:莫把课堂当秀场。第二辑:让学生学习走出迷失之境。第三辑: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进退之道。第四辑:课堂教学何以为师生共享。第五辑:考试成绩究竟是谁的命根。在这五辑内容中,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书中的“并非只有师爱才能催生教育”提到决定师生关系的并不是教师是否应该爱学生,而是教师对学生付出的爱,能够换回学生对教师的爱的比率。可是真正提高这个比率,需要的是教育智慧,而不是简单地增大感情投入。可我一直以来,以为只要爱学生就能更好地催生教育,所以总会在工作中产生莫名的烦恼,为什么有时爱学生却不能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读了才知道教师对学生的爱,真正起到教育效果的却是学生真正能产生多少对老师的爱。爱他人是学生敞开学习心灵的前提,如果学生爱戴教师,他就会发自内心地拥护这位教师,并进而将这种拥护转化为学习动力;而且只要学生爱戴教师,他就会因为这份爱戴的存在而喜欢上学习,而不去追问这份爱戴是来自何处,也不去追问教师是否为他付出了多少关爱。

“好生与差生:只是教师的一种观念”当中的观点最让我感触。什么学生是差生?在当今“分数高于一切”的指挥棒下,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是差生。那么,学生表现的好坏,也会在教师的眼中形成完全不同的观念。对学生的评价也有所不同。学习不是人生的全部,“差生”不等于样样都差,成绩仅反映的是孩子的某一方面而不是全部。有些学生虽成绩不好,但大脑却非常灵活,交际能力强,善于处理人际间的关系。

古今中外的事实证明,差生同样也可以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大诗人拜伦在小学读书时,成绩也是全班倒数第一;德国大诗人海涅是学校里众人皆知的后进生;达尔文读中学时,因成绩不良而被教师、家长视为“智力低下的人”;数学家巴比基和文学家玛阿特因为成绩差常被罚站在椅子上任人取笑,但后来,却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物;爱迪生在读小学时被誉为“爱捣蛋的孩子”……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人才,每个人都应有各自的工作位置,学生也是如此,而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作为教师,我们在上好自己课的同时,还要时刻懂得如何关心差生、尊重差生和热爱差生。教师要像爱护自己子女那样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和他们交朋友、鼓励他们大胆发问,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从内心深处注意发现他们的难处和可爱之处,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及时地发现他们的进步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找回自尊、树立信心。作为教师应该有一种观念:在任何一个集体中,所有的人都不可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总会有优、中、差的区别。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因材施教,树立每个学生能成才的观念,想办法尽一切努力教育学生。

叩问课堂读后感(篇6)

正值暑假,我有幸认真拜读了周彬老师的《叩问课堂》。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情不自禁地用笔勾勒出触动心弦的文字,认真地写下笔记。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教育研究者对现代课堂教学的观察和思考,以及一位教育传播者对教育教学的热情和看法。

这本书共分五辑,从“教师与教学”、“学生与学习”、“育分与育人”、“课堂与课程”、到“成绩与成长”。他们都充满了周斌老师的教育智慧和教学见识,体现了他浓厚的教育情怀和人文情怀。

《叩问课堂》对课堂进行多方位的、系统性的思考,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课堂。仔细读来,真是受益匪浅、影响深远。

一、如何正确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

课堂是我们进行 “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场所,是我们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偏离了我们的教育实质,这些老师没有认真地研究教学内容和我们的学生,没有正确地理解我们的教育理念;也没有深入地钻研我们的教学方法.他们往往把课堂教学当作是一场教学秀,在课堂中进行大量的表演和游戏,让人感觉课堂中气氛浓烈,同学们个个争先.

但细细体味学生似乎没学到任何有用的东西,我们的教学目标更是无从实现.还有些教师还是保留着以前的教学模式,一切以知识教学为中心.同学们从这些老师的课堂中学到了大量的课本知识,但却存在着无法弥补的精神缺损,其实我们的教学课堂不仅仅是让同学们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的场所,更是我们进行德育教学,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主阵地.

我们只有在课堂教学中给给予同学们精准详实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同学们的的精神文化,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才能让从我们课堂中走出来的学生将来成为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有高尚道德品质,能够传播正能量的人才.

以上是我的一点儿粗浅认识,离周老师思想精髓还差深远,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深入的去思考,去领会,并在每堂课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自己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感受到作为教师的尊严和幸福。

叩问课堂读后感(篇7)

扣问课堂是一本好书,它为我照亮教育中前进的道路,解开我心中困惑的结,让我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方向。这本书从不同的角度深刻剖析课堂之病症,让我陷入沉思,并获得心灵的顿悟。

书中阐述的一些观点让我耳目一新,并有了新的认知。

观点一:跳出课堂看课堂。课堂对于教师而言,犹如人的脸面。如果就课堂论课堂,抛开课堂背后的本质,就会背离教育,渐行渐远。这如同仅从美化脸面上做文章,涂脂抹粉,而不顾及人的内在品质。我们应该跳出课堂看课堂,离课堂远一点,才能把课堂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就会消除对课堂已充溢的感性,培育更多的理性,即从自身专业素养、外部条件等课堂外的宏观认识上去理性思考,这样也许会对课堂教学问题认识得更深刻、更持久。像这样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老师换个角度看自己的课堂,作为一个旁观者理智的分析自己的课堂,换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自己。为我们的反思成长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

书中帮助我们分析了课堂效率低下的原因:(1)教师教学思维不够清晰与接受的逻辑训练有关。这是教师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疏忽而导致的。书中告诉我们,哲学课程与教育学课程都以培养教师的教学逻辑思维能力为主,为我们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指明了方向。(2)课堂教学中重点知识与非重点知识的混淆,在于教师对学科知识与教学大纲的理解不够。很显然作为一个专业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要在专业上过硬。

观点二: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爱”的“教师对学生的爱”才可能提高课堂效率。是的,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搞不好会“因爱致恨”,如果把“关心学生”转换成“关心学习”,在学生看来是功利的表现,对于考的差的学生他们或许不需要教师讨论成绩好坏,而是需要教师理解他本人的辛酸。同时作者还告诉我们,教师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给学生以尊重和关爱,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会爱上教师。决定师生关系的并不是教师是否应该爱学生,而是教师对学生付出的爱,能够换回学生对教师的爱的比率,要想提高这个比率需要的是教育智慧,而不是简单的增多感情投入。因为感情投入越大,感情的使用率越低,学生的反感就越厉害。为了让学生喜欢老师、喜欢学习,我们应该采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的方法。

从书中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实质上,学生无心于课堂的责任还在于教师。我们的课堂就好比一个剧场,不管上演的是多么精彩的剧情,旁观者注定是要离场的。学生如果当不上导演,甚至连群众演员也当不上,也就注定了他们离场的必然。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尽量让每一个孩子参与课堂,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只要能让孩子有所收获,参与课堂,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人,课堂就是属于孩子自己的,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如今考试成绩不仅仅是学生的命根,她还是教师的命根、学校的命根、家长的命根。问题在于,一旦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了他人的命根时,学生也就成了追求考试成绩的工具与手段。所以,把考试成绩作为他人,而非学生的命根,这才是应试教育的病根。正是考试分数主体多元化、考试分数功利化与教育教学眼前化等现象,异化了当前的教育教学。我们教师无力改变大环境,可我们有责任把自己的课上好,并潜移默化地调整学生的态度和思想。当教师是一份良心活,我们既为人师,就要用心搞真教育,走真正的育人之路。

社会上每个人都应有各自的位置,而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作为教师,我们在上好自己课的同时,还要时刻懂得如何关心差生、尊重差生和热爱差生。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必将使差生在学习过程有良好的心境、愉悦的情绪来激发积极认识和意志活动。教师要像爱护自己子女那样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和他们交朋友、鼓励他们大胆发问,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从内心深处注意发现他们的难处和可爱之处,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及时地发现他们的进步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找回自尊、树立信心。

这本书,耐人寻味,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给我带来深刻的震撼和洗礼。

叩问课堂读后感(篇8)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叩问意思|叩问课堂读后感7篇参考,供大家参考。

当你觉得在课堂上不能发挥得淋漓精致时,当你在教学中觉得有困惑时,当你对学生的表现感到失望时,当你觉得很迷茫时,不妨看看《叩问课堂》这本书,它从课堂,学生,考试几方面,深刻彻底得分析了几乎所有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并有很多的见解,读了它会让你心灵震撼,有所感悟。”实现师生共享”是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如果你认真研读了,你就会从中学到很多的课堂教学策略,这会让你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烈,学习效率大增。

读着它,回想着自己两年半来的课堂,有点零散与应付的感觉。当接触的学生纪律好时,自己上课的心情就会舒畅,内容就会丰富,方法多样,活动形式丰富的体育课堂深受学生喜欢;当班级中有个别学生捣乱,影响自己得上课情绪,那么可想而知,这堂可就在“阴沉沉”的气氛中结束;当轮到上公开课,学生的情绪就会紧张,这时的课堂教学是最有效果的,学生的学习气氛浓烈,态度认真,练习积极,教师讲的方法和内容,学生都能听进去并付出实际行动,但这样的公开课不能多上,多了学生反而会反感;当接近学期结束时,学生的心思都花在考试上,体育课也不会再到室外上,此时的体育课已经变味了……回想着几年来的教学,带着满腔热情,信奉教师对学生应有无私的爱,无私的奉献精神,一直以要让学生喜欢体育为目标,时时激励自己。一直以为付出了真情与爱心就能换得学生的学习热情。但看到周老师说中写的一段话,我觉得自己又错了。周教授说:“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学生是否愿意读书,并不是因为家长与教师对他付出多少,而是看学生对家长与教师是否有真爱。也就是说,不是教师爱学生,而是学生爱教师才是真正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原来要让学生喜欢自己,喜欢自己的课,不仅要付出爱,更重要的是努力让自己获取更多的来自学生的爱。

获取学生的爱的为前提就是要自己先付出爱,要用心去上好每一堂课,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不会错的。如果当自己对学生的爱没能得到学生肯定时,这是你只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而已。学生不但没有体会到你的爱,甚至可能将你的爱解读成束缚甚至是找茬。这样的爱,教师付出越多,学生反而越反感,师生关系越紧张。所以教师付出的爱要到学生的心坎里,要爱到让学生爱上自己。

其实我喜欢站在讲台上而不是操场上,站在讲台上讲解,学生们端端正正的坐着,认真的眼神,热烈的回应让我感到很有成就感。但在操场上,学生们只会听,只会练习,不能回应我的提问,总觉得没有在教室里上课感觉好。我经常喜欢在教室里给学生讲技巧动作,等学生们全都明白后再去操场练习,我觉得这样的教学很有成就感。”课堂教学的目的并不是教师的表演,而是学生的成长。”书中的这句话让我沉思了。原来自己一直引以为荣的教学,只是一种表演,对学生的成长很不利。

再次想到自己的课堂,精心准备的内容真是学生需要的吗?还是为了教学需要,不得已而为的?或是为了能够在课堂上表现自己而已?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能产生掌握了知识后的成功的喜悦心情吗?我想可能性很小。学生能力的提高,才是教师应该重视的内容。

扣问课堂是一本好书,它为我照亮教育中前进的道路,解开我心中困惑的结,让我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方向。这本书从不同的角度深刻剖析课堂之病症,让我陷入沉思,并获得心灵的顿悟。

书中阐述的一些观点让我耳目一新,并有了新的认知。

观点一:跳出课堂看课堂。课堂对于教师而言,犹如人的脸面。如果就课堂论课堂,抛开课堂背后的本质,就会背离教育,渐行渐远。这如同仅从美化脸面上做文章,涂脂抹粉,而不顾及人的内在品质。我们应该跳出课堂看课堂,离课堂远一点,才能把课堂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就会消除对课堂已充溢的感性,培育更多的理性,即从自身专业素养、外部条件等课堂外的宏观认识上去理性思考,这样也许会对课堂教学问题认识得更深刻、更持久。像这样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老师换个角度看自己的课堂,作为一个旁观者理智的分析自己的课堂,换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自己。为我们的反思成长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

书中帮助我们分析了课堂效率低下的原因:(1)教师教学思维不够清晰与接受的逻辑训练有关。这是教师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疏忽而导致的。书中告诉我们,哲学课程与教育学课程都以培养教师的教学逻辑思维能力为主,为我们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指明了方向。(2)课堂教学中重点知识与非重点知识的混淆,在于教师对学科知识与教学大纲的理解不够。很显然作为一个专业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要在专业上过硬。

观点二: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爱”的“教师对学生的爱”才可能提高课堂效率。是的,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搞不好会“因爱致恨”,如果把“关心学生”转换成“关心学习”,在学生看来是功利的表现,对于考的差的学生他们或许不需要教师讨论成绩好坏,而是需要教师理解他本人的辛酸。同时作者还告诉我们,教师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给学生以尊重和关爱,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会爱上教师。决定师生关系的并不是教师是否应该爱学生,而是教师对学生付出的爱,能够换回学生对教师的爱的比率,要想提高这个比率需要的是教育智慧,而不是简单的增多感情投入。因为感情投入越大,感情的使用率越低,学生的反感就越厉害。为了让学生喜欢老师、喜欢学习,我们应该采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的方法。

从书中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实质上,学生无心于课堂的责任还在于教师。我们的课堂就好比一个剧场,不管上演的是多么精彩的剧情,旁观者注定是要离场的。学生如果当不上导演,甚至连群众演员也当不上,也就注定了他们离场的必然。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尽量让每一个孩子参与课堂,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只要能让孩子有所收获,参与课堂,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人,课堂就是属于孩子自己的,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如今考试成绩不仅仅是学生的命根,她还是教师的命根、学校的命根、家长的命根。问题在于,一旦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了他人的命根时,学生也就成了追求考试成绩的工具与手段。所以,把考试成绩作为他人,而非学生的命根,这才是应试教育的病根。正是考试分数主体多元化、考试分数功利化与教育教学眼前化等现象,异化了当前的教育教学。我们教师无力改变大环境,可我们有责任把自己的课上好,并潜移默化地调整学生的态度和思想。当教师是一份良心活,我们既为人师,就要用心搞真教育,走真正的育人之路。

社会上每个人都应有各自的位置,而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作为教师,我们在上好自己课的同时,还要时刻懂得如何关心差生、尊重差生和热爱差生。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必将使差生在学习过程有良好的心境、愉悦的情绪来激发积极认识和意志活动。教师要像爱护自己子女那样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和他们交朋友、鼓励他们大胆发问,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从内心深处注意发现他们的难处和可爱之处,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及时地发现他们的进步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找回自尊、树立信心。

这本书,耐人寻味,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给我带来深刻的震撼和洗礼。

读了周彬教授的叩问课堂,文章处处引人思考,直言不讳解读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现象,令人深思。本书倡导了广大教师莫把课堂当成作秀和审视了学生为什么不愿意读书,从而提出可实行的办法,让学生走出迷境。交给教师课堂中的进退的办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耐人寻味的案例小故事,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是教育工作的一盏启明灯。

课堂是什么?这个最近简单的问题是《叩问课堂》直击的主题。到底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还是学生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刚刚参加工作时,在教学中总是要按照着事先备好的课按部就班的教学生,总认为把预设好了的内容教会学生,这就算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在课堂上,我成为了主角儿,自导自演。学生的思维被我束缚,积极性慢慢减退。当学生提出质疑或者疑问的时候,总不能第一时间给学生最好的解答。更不用说抓住生成性的问题,进行引导。既然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那应该怎样表演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不是训练学生的场所,那怎样在有效的40分钟内让学生都有所收获,能力都有所提高,如果只是单纯的对学生进行引领,能将知识学习扎实?这种种的问题一直伴着我,在矛盾和反思中一直迫切想知道答案。本书直面抨击了,课堂重要的地位,对全盘否定了传统教育,带有西化味道教育观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倡导让每位老师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离课堂远一点,消除对课堂已经充溢的感陆,反对华丽,讲求朴素务实;不论传统现代,讲求实事求是。从而让我明白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课内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规范行为。

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总是不自觉的给学生贴标签,他是学习好的孩子,还有一些直接被归为差的学生的行列。《叩问课堂》一章中提出:“好生与差生:只是教师的一种观念。”当今社会,考试成绩仍然占领着指挥棒的位置,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种统一而单一的传统书面考试评价制度,抹杀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致使因材施教成为空话。教师在学生心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标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教师这种以“听话”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的现象,这种情感上的偏好是教师无意识的表现出来的,但它的确存在。本书揭示了这种评价标准产生的危害,即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束缚了学生质疑的精神、影响学生个性的形成。其实每一位学生都是想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赞美,而每一位孩子也都有自己的优势。教师就需要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发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循循善诱的对学生进行教导。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爱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基本需要,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育无小事,教师无小节,教师要严于律己,言行一致,处处用道德规范要求自己。教师是学生最亲近最尊重的人,教师往往成为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教师的崇高人格,就会像一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

教师的劳苦功高是我们承认的,学生的勤奋苦读也是我们理解的,可课堂教学中暴露出来的现实问题却是不容忽视的。课程既要体现共同性,也要体现差异性。新课程从课程目标到教材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现代教育中教师所承担的教育任务已由传授知识型教育转变为能力素质培养型教育。教师素质对学生有着决定性影响,只有德才兼备的教师,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信,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反复阅读周彬老师的《叩问课堂》一书,越读越有味,越读感触越多。因为我发现书中提到的问题,自己在工作中也不止一次的想过,深思过。如:“莫把课堂当秀场”“为什么学生不愿意读书?”……

“学生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怎样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这是我读书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这本书的封底有这样一段话,似乎与我有“不谋而合”之处。”学生喜欢的课堂只有两种:一是学生能够真切地参与课堂,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越深,就越喜欢课堂;二是学生意识到课堂是‘自己的’课堂,学生对课堂的主人翁意识越浓,就越喜欢课堂。”

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我的理解是一方面是从行动上参与,不是走过场。小组交流,小组合作学习,一定是真正的合作,不是演戏给大家看,一定是有目的的,确实为学习而交流,去合作,不是为了合作而去合作。另一方面是思维上的参与。教师提的问题,能引起每个同学的思考,学生愿意思考,不仅仅是几个爱学习的同学在思考,不是为提问而提问。

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提问,针对文本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提出自己想不明白的问题,我想课堂上谁是主人?不问自明了。课堂上到底谁该向谁提问,这个问题,在我们的现实课堂上,一直是老师问,学生答。到底谁有不懂的问题呢?大家是否弄反了呢?

是啊,叩问我们的课堂,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深思。学生为什么厌学?好生与差生,只是教师的一种观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越读这本书,越觉得惭愧。平日备课,只想怎样教?这样教效果如何?学生乐于接受吗?这方面的问题“备”的太少!

“以学生主体”不仅仅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而应体现在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教师要为学生服务,无论是课堂还是课下。

老师们,我们不能随波逐流,我们要从孩子健康成长出发,从孩子的未来出发,发挥教师的真正作用:传道、授业、解惑也!

最近,我阅读了周彬博士的另一本好书《叩问课堂》。浅浅地一看,心情激动;仔细品味又一阵汗颜;认真反思,又有一种无奈的感觉。看完之后,对周彬博士自序中的第一句话有了更深的感悟:“如果远离课堂,似乎我们无法畅谈教育;如果置身课堂,却又无法直面教育。”

但话又说回来,我们是一线的教师,每天都必须“置身于课堂”,又怎能不“直面教育”!

“置身于课堂”,我们该如何去让学生喜欢我们的课,喜欢我们所创设的课堂氛围?或许我们该用博学多识、用旁征博引去吸引学生;或许我们该用我们的慈爱去赢得学生对我们课堂的爱;或许我们用我们的知识再加上一定的教育教学技巧去吸引学生?或许……

“置身于课堂”,天天面对学生,一届又一届,时间久了,我们更习惯于随意地讲那些烂熟于心的教材内容,而对讲台下的一茬又一茬学生熟视无睹。”旧调重弹”、“老调常弹”,必然让人生厌,别人厌自然导致自己烦,怎么办?或许我们该象学生那样多补补课,充充电,不让自己的教学资源枯竭?或许我们应该象驾驶员,虽然技术一流,但只要一上路,面对高速路、山路、弯路、滑路,要有不同的应对方法,我们面对不同的学生也应有不同的方法的技巧、甚至教学的要求,可能的话,我们可以减慢“车速”,或许那样学生会学得更愉快,车子开得更平稳,走过了泥泞,说不定师生齐心协力,教学的效果会惊人。

“置身于课堂”,我们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几十双求知的眼睛。从理论上讲他们都想学好,我们也希望他们个个都很强,可现实并不是这样的,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个样,就有多少种思想,但我们的要求是:做得最好,争得第一!于是望着几十双眼睛,我们的眼神是不一样的、心态是不一样的,对成绩好的、成绩差的、调皮捣蛋的……我们会用不同的眼神不同的心态去对待他们。他们也是聪明的,对于我们的所说所做,他们是心领神会的,他们在我们的眼神暗示下做着自己该做的事,做着我们“期望”的事……。事后想起来,我们真的希望他们那样吗?不是的!看来是我们的要求出差错了?或许,面对几十个学生,我们应该让他们“差异发展”;或许我们的要求应该是:只要你做得更好!那样学生就会笑了,我们也会笑了。

“置身于课堂”,我们有很多的无奈:我们要进行大考、小考,去折磨学生也折磨我们自己;我们必须把“公开课”当作“作秀”,我们还不得不……由于社会的需要、由于功利的思想深入到学校这块净土,我们有许多的“不得不……”。

“置身于课堂”我们去《叩问课堂》,真的有许多疑问、许多问题难以直面,不过读了《叩问课堂》,让我看到了自己想说又说不出来的问题,想答又答不上的一些问题,更多的是让我从这些问题中更深地思考我该怎么做,怎样才能改变我自己。我想这应该是我最大的收获。作文

关于教育的书实在是太多了,可是喜欢读的好书实在是太少了,今天我读到了一本好书《叩问课堂》,文章处处引人深思,充满的理性的思考。也许很多语文老师会觉得太理性,其实中国的老师,尤其是我们小学老师缺少的不仅仅是读书,更缺少的是理性的思考。刚读了个开头,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周老师在自序中说:如果远离课堂,似乎就无法畅谈教育;如果置身课堂,却又无法直面教育。那么处于一线教师的我们,是把自己置身课堂,还是让自己远离课堂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在真实的课堂中,我们教师往往抢占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乎课堂变成了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教得累,学生学的辛苦。教师付出多,而学生未必领情。教师要完成教的任务,学生未必能完成学的任务。

当我们埋怨学生笨的时候,其实我们并没有去研究学生的内心世界,不是因为学生笨,而是因为学生根本没有参与课堂。

课堂教学中,我们理应成为学生的帮手,但事实上我们没有当好一个帮手。所谓帮手应该是在学生需要时,随时出现在他们身边。我们是配合学生,而不是要学生时时配合我们。我们应引导他们去思考,去完善,去充实,答案让他们自己去找,结论让他们自己去总结。

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什么好的方法吗?阅读《叩问课堂》,似乎就能找到答案。周老师说: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脸面,还是学生的脸面,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脸面。正因为课堂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成为教师能否生存的决定性力量。为了让课堂教学这张脸有生机,有活力,永葆青春亮丽,我们会想尽办法去修饰打扮。但仅靠修饰是难以维持的。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课堂教学真正的美是一种和谐美,是一种让人回味的美。

课堂教学中,真正具有生命活力的是学生,我们把学生不仅仅当学生,我们要把学生当作我们的合作伙伴,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当成一个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独立个体,引领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深入课堂,把课堂变成学生的乐园。

认真地研究课堂,我们会发现,课堂上教师付出越多,收效越低。课堂上,我们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表达,学生在课堂上是部分参与,还是全员参与,这将直接决定课堂上的效果。

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离课堂远一点,再远一点,我们就能把课堂看得更加清楚明白。

课堂教学对我们好象永远都是一个谜,只有不断走进课堂,研究课堂,不断去发现问题,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同时,又不得不作为一个旁观者,去审视课堂,思考课堂,方能揭开课堂教学的谜底。

《叩问课堂》这本书,我觉得很多话说到了我们一线教师的心里,所以决定:一定好好地读读这本书。仔细、认真地阅读了《叩问课堂》的一些篇章,心情也不断地变化:浅浅地一看,心情激动;仔细品味又一阵汗颜;认真反思,又有一种无奈的感觉。

周老师在自序中说如果远离课堂,似乎就无法畅谈教育;如果置身课堂,却又无法直面教育。那么处于一线教师的我们,是把自己置身课堂,还是让自己远离课堂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在真实的课堂中,我们教师往往抢占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乎课堂变成了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教得累,学生学的辛苦。教师付出多,而学生未必领情。这样的课堂对谁更重要呢?教师要完成教的任务,学生未必能完成学的任务。

当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时,我们未必尊重了教学规律,也未必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或者说忽视了部分学生的认知水平。当我们埋怨学生笨的时候,其实我们并没有去研究学生的内心世界,不是因为学生笨,而是因为学生根本没有参与课堂。最近在部分学生身上做了试验,我吃惊的发现,那些所谓的差学生,当我不断给他机会,让他展示自己的时候,他的表现竟会如此出色。但是长期游离课堂之外的他们,这需要教师足够的耐心才行。

当我们能够这样去做、这样去想的时候,就说明我们能够理智地思考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了,我们何苦束缚于课堂之中,为何不尝试走出课堂之外,看看课堂之外的精彩呢?

“爱”永远是我们生命中的主题,爱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我在看周老师书的时候,我也在想,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爱就一定有教育吗?问题是这样的爱于学生而言,有没有意义,没有意义的爱,让学生无法感知的爱,又如何演生教育。

教师的爱是泛爱,教师要爱所有的学生,特别是所谓的“问题学生”,当我们的爱能够润物细无声地传达给学生内心世界时,并因此能够产生共鸣时,教育也就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反之我们对学生的爱无法与学生产生共鸣,又如何有教育的作用。也许我们会由爱生恨。

“爱”让课堂教学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爱让心与心靠得更近,爱让师生关系更融洽,爱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和谐。教师的爱使教师对学生、对课堂、对教育更投入,而学生的爱才能真正让课堂永葆青春活力。

这样看来,课堂教学对谁更重要呢?我想,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很重要。对教师而言,教师在课外的所有投入,都在课堂教学上得以体现,教师的人生价值在这里升华,教师的人格魅力在这里得以体现,教师的教学技艺在这里充分展示,当我们能够以愉悦的心情结束课堂的时候,当我们能够微笑着走出教室的时候,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成功的。

对学生而言,课堂是自我表现的舞台,课堂是自己解决疑问的地方,课堂是交换意见的地方,课堂更是求知的地方,当教师能够引领自己在知识的殿堂里遨游,当自己的智慧能够最大限度发挥的时候,学生是快乐的。这样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能不重要吗?

可是,课堂教学对我好象永远都是一个谜,我只有不断走进课堂,研究课堂,不断去发现问题,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同时,我又不得不作为一个旁观者,去审视课堂,思考课堂,方能揭开课堂教学的谜底。尽管如此,面对课堂教学,我想我永远都是一个学习者。

总之,这本书,耐人寻味,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是一把打开高效课堂教学之门的金钥匙。这本书,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必然给每一位教师带来深刻的震撼和洗礼。

叩问课堂读后感(篇9)

当你觉得在课堂上不能发挥得淋漓精致时,当你在教学中觉得有困惑时,当你对学生的表现感到失望时,当你觉得很迷茫时,不妨看看《叩问课堂》这本书,它从课堂,学生,考试几方面,深刻彻底得分析了几乎所有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并有很多的见解,读了它会让你心灵震撼,有所感悟。“实现师生共享”是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如果你认真研读了,你就会从中学到很多的课堂教学策略,这会让你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烈,学习效率大增。

读着它,回想着自己两年半来的课堂,有点零散与应付的感觉。当接触的学生纪律好时,自己上课的心情就会舒畅,内容就会丰富,方法多样,活动形式丰富的体育课堂深受学生喜欢;当班级中有个别学生捣乱,影响自己得上课情绪,那么可想而知,这堂可就在“阴沉沉”的气氛中结束;当轮到上公开课,学生的情绪就会紧张,这时的课堂教学是最有效果的,学生的学习气氛浓烈,态度认真,练习积极,教师讲的方法和内容,学生都能听进去并付出实际行动,但这样的公开课不能多上,多了学生反而会反感;当接近学期结束时,学生的心思都花在考试上,体育课也不会再到室外上,此时的体育课已经变味了……回想着几年来的教学,带着满腔热情,信奉教师对学生应有无私的爱,无私的奉献精神,一直以要让学生喜欢体育为目标,时时激励自己。

一直以为付出了真情与爱心就能换得学生的学习热情。但看到周老师说中写的一段话,我觉得自己又错了。周教授说:“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学生是否愿意读书,并不是因为家长与教师对他付出多少,而是看学生对家长与教师是否有真爱。也就是说,不是教师爱学生,而是学生爱教师才是真正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原来要让学生喜欢自己,喜欢自己的课,不仅要付出爱,更重要的是努力让自己获取更多的来自学生的.爱。

获取学生的爱的为前提就是要自己先付出爱,要用心去上好每一堂课,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不会错的。如果当自己对学生的爱没能得到学生肯定时,这是你只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而已。学生不但没有体会到你的爱,甚至可能将你的爱解读成束缚甚至是找茬。这样的爱,教师付出越多,学生反而越反感,师生关系越紧张。所以教师付出的爱要到学生的心坎里,要爱到让学生爱上自己。

其实我喜欢站在讲台上而不是操场上,站在讲台上讲解,学生们端端正正的坐着,认真的眼神,热烈的回应让我感到很有成就感。但在操场上,学生们只会听,只会练习,不能回应我的提问,总觉得没有在教室里上课感觉好。我经常喜欢在教室里给学生讲技巧动作,等学生们全都明白后再去操场练习,我觉得这样的教学很有成就感。“课堂教学的目的并不是教师的表演,而是学生的成长。”书中的这句话让我沉思了。原来自己一直引以为荣的教学,只是一种表演,对学生的成长很不利。

再次想到自己的课堂,精心准备的内容真是学生需要的吗?还是为了教学需要,不得已而为的?或是为了能够在课堂上表现自己而已?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能产生掌握了知识后的成功的喜悦心情吗?我想可能性很小。学生能力的提高,才是教师应该重视的内容。

推荐阅读

上一篇:爱好特长及自我评价(系列九篇) 下一篇:汇报演出主持词结束词5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