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范例十篇)#】静下心来阅读一本书时,就会在其中收获感悟与体会,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大家都感受颇深。望着桌上的笔,种种情感在心里交织,不禁想要倾诉。您的需求是我们的动力我搜集到了这些内容:“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希望您能在本文中找到所需的答案!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篇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雏形
622《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可以说,地位崇高,全文只有1400字,这给了我阅读这部划时代哲学著作的勇气和好奇心。
公平地说,我不熟悉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我只知道他的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但唯物主义本身已经被马克思所借鉴。看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个题目,我就想到了里边有对费尔巴哈哲学的评判和肯定,也有马克思自己的观点,“提纲”一次说明文章必然高屋建瓴,大气磅礴,不拘小节。当然,也可以想到,可能只是笔记性质,是断断续续随手写的,不整理完善的话,难登大雅之堂,不过这《提纲》似乎字字如金。
没有读过专业哲学著作尤其不了解费尔巴哈的我,自然看不出这一千字的玄妙所在,细节也很多不懂的,但凭借我高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了解以及大学对生命系统的研究,我也读除了一些东西,至少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雏形,看出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又多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发展过程的一个瞬间。
为了更好的理解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观点,我重新复***下发展到了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用思维导图画了下面的图。这样比照《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的比较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时期和现在的成熟时期的变化和共性。
《提纲》第一条开头即指出了“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开宗明义,直击要害,提出了“实践”的观点,在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观点依旧是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上面整理的图中把实践仅仅归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中显然是不切当的,实践的思想融入了整个思想体系,意识的能动作用、社会的本质等问题的讨论必然离不开实践的观点。根据后面的描述,我了解到由于以前的唯物主义对实践本身认识的缺乏导致唯心主义凭借关于意识能动的理论大行其道。
《提纲》提出的科学实践观,从根本上揭露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根本缺陷。
第二条原文是“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在实践中,人们应该证明自己思想的真实性,证明自己思想的真实性和力量,及自己思想的彼岸。论证无实践思维是否现实,是一个纯经院哲学的问题。
”这里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实践是认识的**、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以及认识的目的。在马克思看来,实践被界定为有着“主观”、“能动”内涵的“人的感性活动”,亦即人的对象化活动。物化是指人的预期目的在其存在的客体上的实现,即它蕴含着人性化的意义。
实践既然有了人的对象化,也便有了主体性的意味,因而实践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和思辨哲学上,更多的是社会性和人的主体活动当中。
第三,它更有趣,体现了辩证思维,让我想起了生命系统中的一些知识。“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这里讲的其实可以理解为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也可以理解为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总之,马克思看到了人的能动作用。
在生命系统中,有许多相似的现象,例如生物体需要适应环境,也就是说,环境决定了生物体的生存状态,但实际上生物体可以改变和影响环境,生命和环境的进化就是其中之一。像其他反馈调节一样,世界上也存在这样的辩证联系,我们应该有一个辩证的视角。
后面的马克思依旧以实践的观点观点《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但转向了历史唯物观,这里,第一次建立起完备的实践概念,初步完成了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与综合,在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上确立了牢固的实践观点,从而为马克思在后来的著作中中进一步把实践观点贯彻于历史观,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作了理论上的准备。此处,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界说,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强调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的本质也是具体的、历史的。他认为,我们应该从社会和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人和人性;不仅如此,还要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等一系列我们现在熟知的观点的雏形。
马克思在该提纲的最后一节进一步强调了他的哲学与以往的哲学的根本的不同,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最后,要用哲学来指导世界的变革,并付诸实践。否则,哲学只是一场智力游戏。
至此,我也理解为什么有人称马克思的哲学为“实践主义”。哲学不是诡辩。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理解。虽然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不准确,但我更赞同马克思主义哲学。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篇2】
*** 政务学院孙启蒙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誉为在其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提纲》中,马克思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或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就是科学实践观,平全面系统的阐释了科学实践观的内涵,运用科学实践观揭示了唯物史观的一系列的基本观点。
首先,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即“从前的一切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其结果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相反,发展了动态的方面,但只发展了抽象的方面,因为唯心主义本身并不了解真实的现实、感性的活动。
”马克思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他指出要正确理解实践的意义,从而正确的解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马克思反复强调指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即我们并不能单单从唯心主义来理解人的单纯能动性,也不能单单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人的单纯受动性,而是要结合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人既受自然性的支配,同时又能以自己的能动性来改变自然,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
其次,马克思在“提纲”中还提到这样几个观点: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看到了“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张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其思维的客观真理性。
接着,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宗教观进行了批判,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和由此产生的抽象宗教观。它在肯定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同时,批判了宗教只能把人理解为人与身体、精神状态内在的、沉默的、主观的分离,批判宗教否定了人改变世界的可能性。同时指出,宗教不是人与自然永恒的本质,而是人类社会一定阶段的产物。
最后,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於改变世界。”实践是革命的,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
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人类的不断进步反应了这样一种观点。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篇3】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是不断发展的,是在吸取了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特别是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
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使用了费尔巴哈的人的类、类本质等概念来描述人的本质,认为人的类特性是劳动或者实践。《手稿》中,马克思肯定了人是类存在物,人具有其特殊的类本质,他指出:“人是类存在物,不是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这只是同一种事物的另一种说法——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
”而“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的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也就是说,作为一种有意识的存在,它的这种特征在于生命活动的自由性和自觉性。“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活动。”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人的本质的规定克服了《手稿》中“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的不足,不仅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而且还把现实中的人与人区别开来,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揭示。
在《提纲》中马克思首先批判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是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问题上的一大贡献。但费尔巴哈对人性的理解是错误的。首先,费尔巴哈的人性是建立在抽象人的基础上的,他人为人性是以个人抽象出来的共性。
其次,关于方**,费尔巴哈是一个孤立而抽象的考察,不是从历史发展过程中来的。第三,费尔巴哈认为人是孤立的、抽象的,属于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和一定的社会制度。
针对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上述理解,马克思在《提纲》中,确立了实践的观点,认为人是社会存在物,应该从社会关系角度,以实践为基点进行理解。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同人的社会实践相联系,在实践中、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及人与人的关系中考察人,规定人的本质,这种人是具体的、现实的、富有生命活力的。马克思认为,人之所以是人,人之所以区别动物,在于人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劳动。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建立了所有基于生产关系的复制的社会关系。
所以人本是是实践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产物。离开一定的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去论证人的本质,只能是对人的自然属性的抽象。
综上所述,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是通过对旧哲学,特别是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和扬弃,他为我们科学地理解和把握人的本质问题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和理论基础。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篇4】
其次,《提纲》指明了人的本质世纪上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提纲》第六条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是因为他抛开历史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情感。社会是由个体构成的,个体是社会的一员,个体活动应该也必须社会化。从现实的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每个个体的活动都具有社会性,这是它的本质属性,虽然我们依然还有相对孤立的生活。
作为单一个人,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接触的人和事,相对来说是比较局促狭小的,这样的生活如果没有着意去拓宽就会变得僵化,人身处于社会当中,活动却局限于社会的一个微小的角落,显然人只是这沧海一粟,晦朔相比于春秋。在这里,我们强调人的认识对象和人的存在对象的不可分割性,它不会影响客体的客观实在及其规律。恰恰相反,我们是把“客观实在性”从旧哲学所想象的纯粹自在的领域归还于人的现实实践之中。
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最根本的而且唯一的“实在”。既为“实在”,就有一个需要、也能够对之加以认识和把握的问题,也就有一个认识是否符合对象、正确地呈现对象的问题。因而作为“求是”对象的规律,也同样表现为本质特性、客观联系等等,也同样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
但这里的“本质”,是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特性;这里的必然性、规律性,是人的活动内部以及不同活动之间的内在必然关联。中国哲学中有所谓“理在事中”,强调的就是规律乃是人之“实事”中的“理”。
最后,《提纲》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认为《提纲》第十一条也是最后一条是本文的精粹之一,虽然只有简短的十多个字,但是却引人深思,纵览各种哲学书籍,不难发现更多的哲学家致力与解释这个世界的各种规律及其存在性,而马克思提出了现在的问题是在于如何改变世界。改变世界,即马克思的实践原理。
因此,一切认识与思考都必须围绕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实践而展开。“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很早就用这句话明确地表示了他对“离开实践的思维”不感兴趣。
这是一个肩负“改变世界”使命的人自然而必然的思维倾向。我认为我们的实践应该以“致用”为终极目标和最后归宿,即必须以能作用于原有的实践结果为目标,对现实的人生和全人类从物质或精神两个方面有益处为衡量标准,“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任何无助于现实生活向前、向上的改变不应看作有效的实践,比如“永动机”只是天才的幼稚的火花,终于会在现实面前破灭。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主客体之间的认知关系是不可避免的。
认知关系是在转化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和作用于转化关系的。我们从外部选择各种信息,首先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思维甚至理论,然后了解自己在现实生活环境中的行为实践、反馈和反应。前者是自身思维、精神部分的革命,也就是“解释世界”,后者是非自身思维方面的现实行动,我把它理解为改变世界;只有把“主观能动性”和“现实操作性”两者结合,实践才可以说是完整的,具有真正改变现实的革命意义。
关掉网页,头脑中依旧浮现着《提纲》的各种内容,久久不能散去。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也应该注重视践,而不是盲目地努力学习。马克思提出的时间理论是改变世界的必由之路。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追寻马克思的足迹,在未来前进!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篇5】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它内容简要,思想深刻。提纲有11条大纲我们先尝试对各条大纲指出其要点:
《提纲》第一条:阐明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对立的思想根源,一词打开新世界观的本体论境域。这一条具有总论的意义。
《提纲》第二条:在通过第一条已经确认了实践之建构感性世界的前提下,转向真理问题,把真理问题从传统的理论领域里解放出来,亦即将其从思想自身内部的范围里解放出来。
《提纲》第三条:揭示旧唯物主义学说在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上所陷入的悖论,以及在此悖论中所包含的唯心主义倾向,用“革命的实践”这一历史的基础性过程来消解这一悖论。
《提纲》第四条:指明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只是看到了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而没能进一步看到宗教世界的根源是世俗基础本身的自我矛盾。
《提纲》第五条:再论费尔巴哈不懂得直观派生于感性活动。
《提纲》第六条:批判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抽象的,非历史的观点。
《提纲》第七条:上承第六条,指出费尔巴哈哲学的对象、题材,如他所观察的宗教感情、他所分析的抽象个人,并不是思想自身所面对的超历史的课题,而是历史的产物,即“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提纲》第八条:指出宗教思想和唯心主义哲学自身的社会历史根源---人类实践因其历史性而形成的特定方式。
《提纲》第九条:指出费尔巴哈的直观的唯物主义因为不能理解人类感性是实践的,所以仍然在其根基处于它的敌人---唯心主义哲学---共有对现实世界的抽象的理论态度,这就使它的最高成就停留在对它所身处其中的资本主义现实作单纯的直观的描述和理论确认上,而不可能对之形成真正的批判。
《提纲》第十条:上承第九条,明确指出一切近代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与新唯物主义有着截然不同的社会生活基础。
《提纲》第十一条:概括对于西方整个哲学传统的批判。马克思在这一条中表达了他的哲学观。
马克思既已把一切概念的知识归结到它们在人的感性活动中的起源,他自然要求对整个哲学传统包含的纯粹理论态度和形而上学的思辨方式进行批判,认为哲学在这种态度和方式中只是解释了世界(并且可以有多元化的解释方案),却忽略了哲学作为真理的事业的根本任务。只有抓住历史运动对人的感性实践的珍惜,才能完成这一任务。因此,哲学必须扬弃自己的抽象的理论态度与方式,从而去打开一条能够理解并引导感性实践的新道路。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是从唯物主义原则出发的,同时,他的唯物主义也是以“人本学”立论的,这就使他在本体论上超出了先前的唯物主义。对此,马克思是予以高度评价的,即使在后来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仍说他“比‘纯粹的’唯物主义者有巨大的优越性。”但是,尽管如此,马克思却还是将它列入了“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之中。
这也就是说,在写了《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和《未来哲学原理》的费尔巴哈那里,哲学改造其实并未真正发生。这个基本批判是耐人寻思的。寻思之所向,当是去理解在马克思的新世界观中所包含的对西方整个哲学传统的批判,以及由此而来的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这一传统中的对立所作的根本性判决(见《提纲》第一条)。
虽然有了“唯物---唯心”之传统对立判决和扬弃,马克思的新世界观仍然称为“唯物主义”,马克思自己称为“新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新在哪里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正是马克思在《提纲》中的这十一条论纲的主题。
费尔巴哈称自己的哲学是“新哲学”,这个“新哲学”的新,在于它是以感性的实在性来讲唯物主义本体论的。费尔巴哈这样说:“具有现实性的现实事物或作为现实的东西的现实事物,乃是作为感性对象的现实事物,乃是感性事物。
真理性、现实性、感性的意义是相同的。只有一个感性的实体才是真正的、现实的实体。只有通过感觉,一个对象才能在真实的意义之下存在。
”这样的唯物主义不是凭着那脱离了人的感性存在的纯粹的“物质实体”来论说的,而是把人的“感性对象性存在”看作是唯物主义原则真理性根基。这是唯物主义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突破,其意义是,把人类感觉的类存在和类性质以及与人类感觉的类性质相应的整个感性的自然界,(不是抽象的“物质世界”)当做实体。
从思辨的抽象中产生的“物质实体”就此被取消的。它确实应该取消,因为它实际上是根据思想本身的现实性来确定的思想对象的现实性,而这样一个对象的现实性并不属于对想本身,也就是说,它不是真正的对象,而是超感官范畴的现实性。“物质实体”是一个范畴,不是感觉的对象。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评论这种物质观是“抽象物质的、或者毋宁说唯心主义的倾向。”“抽象物质”不是人类的感性生存所栖居其上的大地,它是在超感性的、形而上的世界里的。
简要说来,费尔巴哈的“新哲学”即“新”在这里。但马克思仍认其为“旧”,认其属于“旧唯物主义”。它旧在哪里呢?
旧在把人类感性实体化了,或者更确切地说,把人类感性中所包含的“类直观”实体化了,因此终究要返回到思辨那里去,亦即返回到人类感性之类直观的抽象解说那里去。费尔巴哈对“人性”或“人的本质”的理解,最终诉诸的是“最高的直观”和理想的“类的平等化”,这正是再度把感性思辨化了。
被思辨化了的人类感性,是知识之客体,让然处在思想的范围内,因此仍然需要先行设定知识之主体,即使费尔巴哈已经认为知识源于“类直观”,即认为知识在本质上是感性的。但是,人作为“类直观”的主体,却还是纯思之主体,因为这种主体具有能够看出事物的“真正本质”的“高级的哲学直观”主体。这是一种超越历史的人的主体。它本质上是超感性的,归根结底还是唯心论的存在。因此,它也与费尔巴哈感性本体论的前提相冲突。
因此,如果以脱离现实历史的感性为本体论基础,它就会回归到唯心主义。
唯有历史的感性才是真实的感性。如果唯物主义不能抓住历史的感性,它就不能使自己坚持到底。但要把握到历史的感性,就需要本体论思想上的革命,即突破传统本体论一贯遵循的“知识论路向”。
超历史感无法解释历史与人类先是的异化。费尔巴哈把宗教的异化归结为人性的异化,但无法解释人性异化的根源。如果人性是感性的(这是非常正确的),那么感性本身又是如何异化的呢?费尔巴哈除了将此解释为理性之脱离感性而在思辨中被误用意外,别无他法。
感性的异化被归因于理性的异化,归因于人类认识的一个错误,这就是费尔巴哈所能达到的最后的思想境域,它表明费尔巴哈仍然处在传统哲学的范围之内。
对这一基本问题的思考以及由此出发的、从本体论上对费尔巴哈新哲学实行的根本性批判,是马克思的这一《提纲》的主线。
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止步的地方,正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开始的地方,新唯物主义是把握到了“历史感性”的唯物主义,这一把握根据于本体论上的新境域,即,把感性理解为“知识前地”创立着和改变着现实的感性世界的活动。这就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起点。
这个起点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它包括两个本质上相通的命题:1.感性是实践的;2.
实践是感性的。前者批判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后一个命题批判了唯心主义。
这两个方面的批判即是《提纲》第一条的内容。
实践是马克思的整个新世界观的基础性概念,贯穿了整个《提纲》。《提纲》的十一条论述的每一条都是对实践所作的本体论阐明,并据此来评判费尔巴哈的“抽象感性”的本体论,所以,各条的内容是相互关联的。但是,第一条仍然具有根本意义,这是每一条的共同基础。
综上所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哲学的若干最基本的问题上勾勒了人类思想的新坐标,在这新坐标上,思想才有希望真正回到自己的事情本身中去,因此,这一文献具有哲学史上划时代的不朽意义。社会是由个体构成的,个体是社会的一员,个体活动应该也必须社会化。从现实的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每个个体的活动都具有社会性,这是它的本质属性,虽然我们依然还有相对孤立的生活。
作为单一个人,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接触的人和事,相对来说是比较局促狭小的,这样的生活如果没有着意去拓宽就会变得僵化,人身处于社会当中,活动却局限于社会的一个微小的角落,显然人只是这沧海一粟,晦朔相比于春秋。
在这里,我们强调人的认识对象和人的存在对象的不可分割性,它不会影响客体的客观实在及其规律。恰恰相反,我们是把“客观实在性”从旧哲学所想象的纯粹自在的领域归还于人的现实实践之中。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最根本的而且唯一的“实在”。
既为“实在”,就有一个需要、也能够对之加以认识和把握的问题,也就有一个认识是否符合对象、正确地呈现对象的问题。因而作为“求是”对象的规律,也同样表现为本质特性、客观联系等等,也同样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但这里的“本质”,是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特性;这里的必然性、规律性,是人的活动内部以及不同活动之间的内在必然关联。
中国哲学中有所谓“理在事中”,强调的就是规律乃是人之“实事”中的“理”。
为此,我们需要以高远的视野把宇宙浓缩,把活动放到更广阔的现实中去,这个活动包括间接的和直接的,间接的方式是通过各种媒介获取海量的信息,直接的方式指亲身实践,尝尝梨子的滋味,前者主要是“读万卷书”,当然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不止是是读书了,后者主要是“行万里路”,自然也不仅指行路一途,通过两种方式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可以使得我们的思维更加的全面、灵活、精深,使我们的实践活动更加合乎科学,更具革命性。
马克思在文中提到:实践是革命的。而最后一条纲要引起了我最大的共鸣: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它改造着自然界,改造着社会,改造着人们之间的关系和人自身。
人类发展史表明,没有实践,就没有历史进步和人类自身进步。
马克思的全部思考既是围绕“改变世界”——即“实践”而展开,而不是对思想史上某种问题作纯学理的逻辑推演,因此,一切认识与思考都必须围绕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实践而展开。“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很早就用这句话明确地表示了他对“离开实践的思维”不感兴趣。
这是一个肩负“改变世界”使命的人自然而必然的思维倾向。
社会是由个体构成的,个体是社会的一员,个体活动应该也必须社会化。从现实的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每个个体的活动都具有社会性,这是它的本质属性,虽然我们依然还有相对孤立的生活。作为单一个人,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接触的人和事,相对来说是比较局促狭小的,这样的生活如果没有着意去拓宽就会变得僵化,人身处于社会当中,活动却局限于社会的一个微小的角落,显然人只是这沧海一粟,晦朔相比于春秋。
在这里,我们强调人的认识对象和人的存在对象的不可分割性,它不会影响客体的客观实在及其规律。恰恰相反,我们是把“客观实在性”从旧哲学所想象的纯粹自在的领域归还于人的现实实践之中。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最根本的而且唯一的“实在”。
既为“实在”,就有一个需要、也能够对之加以认识和把握的问题,也就有一个认识是否符合对象、正确地呈现对象的问题。因而作为“求是”对象的规律,也同样表现为本质特性、客观联系等等,也同样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但这里的“本质”,是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特性;这里的必然性、规律性,是人的活动内部以及不同活动之间的内在必然关联。
中国哲学中有所谓“理在事中”,强调的就是规律乃是人之“实事”中的“理”。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篇6】
最近我学了一篇课文叫《全神贯注》,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做一件事一定要全神贯注,不然就不会成功。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了他的挚友斯蒂芬·茨威格到他家里做客,但是他却因为对工作的全神贯注遗忘了他的挚友,这让他的挚友明白了做什么事情,只要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我觉得像罗丹这样全神贯注的去做一件事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这又让我想起了前几天,我无意从网上看见的俩件事:第一件讲安培还在童年时,他就显出了很好的数学才能,12岁时便拜著名的数学家拉格朗日为老师,13岁时就发表了数学论文。安培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善于思索。有一次,他在街上边走边思考,突然想出了一个电学算式,急着想把式子列出来,正巧前面停着一辆马车,就把马车的车厢当黑板了。马车走,他也走,马车越走越快,直到追不到马车时,他才停下来,这时街上许多人都已经被他这种失常的行为笑的前仰后合了。
另一件事是几十年前,波兰有一个叫玛妮雅的小姑娘,学习非常专心。不管周围怎样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一次,玛妮雅在做功课,她的姐姐和同学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戏,玛妮雅就像没有看见一样,在一旁专心地看书。姐姐和同学想试探她一下,她们悄悄地在玛妮雅身后搭起几张凳子,只要玛妮雅一动,凳子就会倒下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玛妮雅读完了一本书,凳子仍然竖在那儿。从此,姐姐和同学再也不逗她了,而且像玛妮雅一样专心读书,认真学习。玛妮雅长大以后,成为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她就是居里夫人。
是呀,要想把事情做好,获得成功,就必须要全神贯注!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篇7】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篇文章很简短,与想象中的长篇大论相差甚远,阅读提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清思绪去理解马克思的思想。众所周知,马克思是当代最先进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弥补了以往哲学家的不足,使哲学充满了活力。
在高中的课本上曾介绍过费尔巴哈,他曾经是“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但是在1839年,他发表《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对黑格尔的唯心论作了分析批判。事实上,在某些方面,费尔巴哈的思想也包含着唯心主义,他不是一个完全的唯物主义者。早期唯物主义哲学家有一个共同点:
他们不能把自然和社会都纳入唯物主义的行列。他们总是认为自然是上帝创造的,因此陷入了理想主义的困境。
唯物主义的发展阶段可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生活在18、19世纪,那个时候正是处在工业革命时期,物理和化学领域发展迅速,机械唯物主义取代了古人摸索出来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这是哲学史上的一个进步,可是它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因此,处于这个时代的哲学家们不可避免地在历史观上会陷入唯心主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哲学纲领性的文件之一,马克思早年曾信仰黑格尔哲学,深受其思想的影响,后来又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但是由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并不是完全的唯物主义,他没有认识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并没有从社会实践出发去看待事物,抽象地谈人的本质,把它认为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因此,这个提纲是马克思为批判费尔巴哈及其同时代人旧唯物主义的不完全性和主观性,批判他们的唯心主义而写的。在提纲的开头,马克思指出了过去唯物主义的缺点:
对于事物,现实和感性,我们只是以对象或公正的管理的形式来理解,而不是把它们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实践活动,而不是主观方面,所以唯心主义以抽象的方式发展了能动方面。马克思说费尔巴哈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却没有准确的把握住,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意义。马克思主要强调实践的重要性。社会生活是实践性的。实践实践验知识真实性和合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中,所有的认知活动才能得出结论。
马克思纠正了feuerbach对社会实践的错误认识和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
在这个纲要中,马克思反复强调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人的本质。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不是一个人的内在抽象,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这里强调人的社会性。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所以人的本质也是特定的历史。
他认为,应该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人和社会生活的本质。最后,马克思强调哲学家不仅要解释世界,而且要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思想是贯穿全文的主旋律,反复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这个提纲,我回忆起了许多高中时学过的哲学知识,生活中处处都有哲学,今天学校组织大一学生去义卖报纸帮助残疾人和留守儿童,这不仅是人的主观活动,更是客观的社会性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我们检验出了它的客观真理性。马克思哲学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指出了无产阶级的目标和方向,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秘密,提出了我们的最高目标是建设共产主义社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基本思想原则,着力于经济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
最后,我衷心希望我们的祖国能发展得越来越好,在世界名人中独立自主。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篇8】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我们熟知的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先生的作品,是1845年马克思先生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亲自手写而成,当时并未发表,是在其逝世后,恩格斯先生整理其资料时发不了该遗稿。本文主要反应了对费尔巴哈哲学体系(旧唯物主义)的批判。
我们知道马克思先生是很伟大的,他的最大的成就,被我们熟知的,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提出,其中他就是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但是这种吸取不是简单的相加,是批判继承和有机的结合,是一种革新,而这里所提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就是马克思先生对费尔巴哈唯物论(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继承。
马克思的文章主要扮演四个角色
1、 它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理论起点,确立了完整的实践观。
二、根据对实践的这种理解,马克思先生进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建立在实践观点之上,确立了能动反映论的基本思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马克思先生进而立足于实践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
4、 最后,马克思先生要求我们以社会实践为基础来理解人类历史,强调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文章围绕最中心的就是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提出的科学实践观,从根本上揭露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根本缺陷。马克思先生提出,旧唯物主义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意义,因而不能正确地解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更看不到主体基于实践基础上的能动性,因而在本质上是一种消极、直观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先生指出旧唯物主义最明显的缺点就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那么结果如何呢?唯心主义似乎更具活力,而唯物主义则相反。其实,唯心主义只是抽象的发展,马克思先生指出并纠正了这一缺点,马克思先生指出,由于缺乏完备的实践的观点,旧唯物主义单纯从经验出发,把认识对象仅仅理解为外在于人的、感官直观的对象,而把人理解为单纯直观的、受动的存在,从而把人的认识活动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照镜子式的直接映现活动,完全否认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否认了认识的能动性、辩证性。
马克思先生进一步从实践观点出发指出,人绝非单纯消极被动的存在,对象、自然也绝非仅仅是外在于人的客体,直观的对象。人首先是作为能动感性活动的存在,对象首先、而且从根本上始终是人的感性活动的对象,主体的对象。认为唯物主义应该认实到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的客观表现,因此唯物主义实践观就是科学的实践观。
马克思先生在文章中还提及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判断人的思维真理性的问题,马克思先生指出这不是理论问题,相反,这其实是一个实践问题,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检验思维的真理性,这就是有实践的客观性,人们只有在实践是才能看出思维的正确与否。实践之所以可以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由真理的性质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质来看,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本质在于主客观的统一;其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就是说人们遵循一定认识去实践,就能把主观的东西变成客观的,实践充当了主观与客观连接的桥梁;第三,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马克思先生在书中还提到的许多关于“宗教”的东西,究其本质,在全文中,马克思先生始终是围绕着旧唯物主义的缺点——直观性和受动性猛力批判,并且确立了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实践观点。
马克思先生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实践观,为马克思先生后来把实践观运用于历史,创造历史唯物主义铺上了一条光明大道。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篇9】
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恩格斯在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过程中,特别是通过对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和《精神现象学》的批判,已经提出了一些重要观点,但它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交织在一起。真正作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其中,马克思对实践作了科学的解释,批判了否认实践能动性的直观唯物主义,也批判了抽象地发展能动性的唯心主义;用革命的实践观点解决了旧唯物主义者难以解决的二律背反——“环境决定人”和“人改变环境”,揭示了产生宗教神秘主义的秘密;指明人的本质实际上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1847年《哲学的贫困》的出版和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出版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正式问世。马克思没有写过专门论述唯物辩证法的著作,但是,他写的《资本论》是成功地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范例,具有普遍的哲学意义。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中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对马克思主义产生40年来的哲学斗争作了科学的总结。
19世纪末,德国工人哲学家狄更斯在总结实践经验和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发现了唯物辩证法。狄慈根和德国的f.梅林、k.
考茨基,法国的p.拉法格,意大利的a.拉布里奥拉,**的普列汉诺夫等人积极地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批判了庸俗唯物主义、新康德主义、马赫主义以及种种修正主义、机会主义哲学,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
虽然,他们中间某些人的某些著作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早期传播和发展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日益激化,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社会发生剧烈动荡。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面临许多新问题。此时,第二国际社会出现了修正主义倾向。列宁和他的战友坚持和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批判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理论和形形色色资产阶级思潮,从哲学上对这些理论和思潮进行了清算,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列宁十分重视总结自然科学的新成就,他揭示了物理学危机产生的原因,彻底地批判了与物理学唯心主义紧密相关联的马赫主义及其修正主义理论,指出克服危机的途径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去代替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列宁制定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一定义不受人们对物质结构的具体历史认识的限制。它反映了无限丰富多样的物质表现形史的共性和深刻性,并在现代科学发展中不断得到证实。
列宁深刻具体地分析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各种复杂矛盾,批判了修正主义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捍卫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他提出了两种发展观的重要原理,批判了否认事物内部矛盾,把事物的运动看作是由外力推动的纯粹量变过程的形而上学发展观,指出辩证的发展观把对立统一规律看作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看作是客观世界和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认为发展是一个充满丰富内容的事物自己运动的过程。列宁批判了把辩证法当作实例的总和,把辩证法和认识论割裂开的错误,指出辩证法就是认识论,辩证法的科学性要靠人类全部认识发展史来验证。
他强调了生活实践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观点,指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辩证过程,是从现象到本质、从第一本质到更深本质的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是从相对到绝对的辩证过程。列宁提出辩证逻辑的基本原则,强调真理的具体性,指出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他还发挥了辩证法、逻辑与认识论的统一的思想,对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辩证法作了透彻的论述。
列宁在其著作中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许多原则和范畴进行了深刻的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通过自己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总结科学发展的新成果,为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特别重视普遍真理和具体实践的结合,特别强调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批判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创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在其著作中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
他着重地阐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强调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发展的动力,同时是认识的目的以及检验真理的标准,指出正确认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毛泽东阐述并发挥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他着重论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强调了研究矛盾特殊性的极端重要性。
他指出,不能把辩证法看成是一个僵化的公式,而应与实践和调查紧密结合,灵活运用;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式解决。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毛泽东使哲学成为无产阶级和人民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利器。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沿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条思想路线前进,不断地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到丰富和发展。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篇10】
在读完这十一条简明扼要的提纲后,我非常佩服马克思,他可以用这么少的文字把问题,而且是这么深奥的问题说的清楚明白。
我认为本文的中心思想是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因为实践是马克思思想的总体思路。费尔巴哈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巢臼。
马克思是对费尔巴哈的观点进行了扬弃,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观点: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是一个现实问题;环境的变化与人类的活动是一致的,两者都是实践活动;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在第二条中他提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在实践中,人们应该证明自己思想的真实性,证明自己思想的真实性和力量,及自己思想的彼岸。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唯一的存在或者实在。实践就是存在。实践之外没有存在。马克思的实践存在主义认为,客观存在是实践的内在要素,相应的客观规律是实践的内在联系。
这是因为人的任何认识活动所面对的任何“客观对象”实际上都已经处在实践的“域内”,因而总是已经有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其中。这不仅是一个认识受认识主体的意识主观性影响的问题,而且是认识的对象包括“规律”本身就是人的活动的问题。
我们确实可以在认识过程中尽量去排除不同认识主体的意识主观性的干扰,努力争取使“主观符合客观”,把握客观规律:但我们却无法将人的存在,为满足其要求从客观对象中排除,因为任何客体对象都只能是在人的自为存在背景上呈现出的。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所寻求的客观规律就已经具有了某种“实践的规律”甚于“意识本身的规律”的意义了。
在第三条和第六条中提到:“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和: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於人的本质。然而,人的本质并不是一个人所固有的抽象。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个实践是最广义的,它涵盖了“社会化了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自然人体对周围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对人的作用,以及人的思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实践本身就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概念:
人的一切活动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可以作为一个外在因素而作用于他人,而同时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有特殊的感性和情感,因此,人的客观真理性仍然需要通过来实践证明。马克思很明确地写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真理作为人类思维中的经验性事物,必须通过实践来证明。
金融071
丁拓 071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