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梯形面积教案集合6篇#】好工具范文网的编辑倾情推荐一篇精彩的“梯形面积教案”文章,这篇文章会是您的良师益友相信一下。老师在上课前需要有教案课件,通常老师都会认真负责去设计好。写好教案课件,可以避免老师忽略重要内容。
梯形面积教案 篇1
一、“学、做、测、”教学模式
1、指导思想
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课堂的主要行为是学。
2、教学策略
① 每堂课规定,学生自学、教师导学控制在15分钟以内。
②灵活运用“学、做、测”的教学模式。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内容,不同基础,适当调整。该少讲的不多讲,不需要讲的可以不讲。③学生自学前有自学提示,自学后有交流总结,逐渐地形成良好的自学方法和自学习惯。
3、模式解读
①“学”,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提出思考题,规定自学内容;确定自学时间。
②“做”在自学的基础上,学生进行教学第二部分做一做,通过板演教师巡回发现问题个别指导,板演完毕,进行小结,对学生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通俗有效的重点指导。
③“测”,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情应用所学过的知识有选择的独立解决问题,当堂消化知识,当堂完成作业。
二、《梯形的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梯形面积时的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
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地进行梯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投影、小黑板、若干个梯形图片(其中有两个完全一样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我们学习过哪几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计算公式分别是什么?
2、你能说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吗?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呢?
3、创设情境:
投影显示:
启发谈话:同学们能依照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板书课题)
二、学
1、操作探索
⑴拼一拼,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动手拼一拼。⑵看一看,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出示小黑板:自学提示
1、你拼成了什么图形,怎样拼的?
2、你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间的关系了吗?
3、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4、想一想:梯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学生讨论,指名回答,师板书。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师:(上底+下底)表示什么?为什么要除以2?
2、拓展延伸
师:如果我们手中只有一个梯形,你们能不能自己动脑想出别的计算方法推导它的公式?下面小组讨论。分组汇报:
生1:做对角线,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如下图⑴:
生2: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做另一腰的平行线,把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如上图⑵。
生3:从上底的两个顶点作下底的垂线,把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如上图⑶。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好多种方法,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不管采取何种方法都可以得出梯形的面积是“上底与下底的和乘以高再除以2。”
3、抽象概括
师: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下底和高,那么梯形的面积你会表示吗?
生:S=(a + b)h ÷24、学生自学例3
注意事项
三、做
完成课本P81做一做(一人板演)
四、测
1、判断(错误并找出原因)
1)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
2)、梯形面积公式用字母表示是:S=(a+b)×h
3)、两个梯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4)、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P82第1、2、3、4题
教学后记:
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以实践操作为切入点,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积极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拼一拼、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获得感性材料,为概括出新概念、总结新方法打下基础。在教学是我注重了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梯形面积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2.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3.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自主探索中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能理解和运用梯形面积公式。
【教学准备】
尺子、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纸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出示堤坝横截面,感受求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说一说:如何求出图中梯形的面积?
预设:联想到三角形等面积公式推导方法,可尝试把梯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再比较转化前后图形之间的关系,也许就能求出梯形的面积。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并比较转化前后图形的面积。
(1)预设一:把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发现:一个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加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
推导: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得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预设二:可以把梯形通过“割补”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发现: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加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高的一半。
推导: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得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2.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
(1)通过比较转化前后图形之间的关系,得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2)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公式“S=(a+b)×h÷2”
(3)运用公式求出堤坝横截面的面积“(20+80)×40÷2=2000m?”
3.师生小结。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升。
1.滑梯侧面的形状是一个梯形,已知梯形的上底是2m,下底是5m,高是1.8m,求出它的面积。
2.在方格纸上画一个梯形,高是4cm,上底是5cm,下底是7cm,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每个小方格的边长表示1cm)。
3.先测量,再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并与同伴交流。
四、全课总结,强化延伸。
这节课,我们运用拼组法、割补法等,通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再一次感受了“转化”的思想。
梯形面积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88页和89页
教学目标:
(1)探究梯形面积计算,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3)进一步渗透旋转、平移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用多媒体课出示:王大爷家有一块果园地(梯形地上底300米,下底200米,高100米),如果每棵桃树占地10平方米,那么王大爷家这块果园地里一共有多少棵桃树?
问:同学们这块地是什么图形啊?
生1:这是一个梯形。
问:要想求果园地里一共有多少棵桃树,必须先知道什么呢?
生2:必须先知道梯形的面积。
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板书)。
二、探究新知。
(1)、铺垫孕伏。
组织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及过程,
重点突出旋转、平移、割补的数学思想。
(2)、协作研讨,探求方法
1、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4至6名学生,每个小组发给若干张梯形纸(上底3厘米,下底5厘米,高4厘米)。
师:谁能介绍一下这个梯形?
生3:这个梯形的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
师:下面我们各小组利用手中的工具来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哪个小组协作能力最强!
2、教师用课件出示探究要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师注意合作方法的指导,要求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合作,把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小组汇报给同学听,把计算过程写在本子上,最后推荐代表进行汇报。每一次汇报,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小结。)
生4:(3+5)42=16(平方厘米)
生5:542+342=16(平方厘米)
生6:(5+3)42=16(平方厘米)
生7:(5-3)42+34=16(平方厘米)
生8:(5+3)(42)=16(平方厘米)
生9:(3+5)24=16(平方厘米)
生10:34+(5-3)42=16(平方厘米)
师生交流、点评……
3、总结规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师: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生11:结果都是16平方厘米。
生12:每种方法的计算过程中都用到3、4、5、2这几个数字。
师:这几个数字和梯形有什么关系吗?
生13:梯形的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
师:现在谁能猜一猜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生14: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师:如果用字母S表示梯形的面积,a表示梯形的.上底,b表示梯形的下底,h表示梯形的高,那么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
生15:S=(a+b)h2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回到课堂初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帮王大爷计算果园地里一共有多少棵桃树。
生16:(300+200)100210=2500(棵)
2、学生完成基础变式练习:“做一做”和练习十八的1~3题。
3、提高能力练习:共同探讨练习十八的第四题。
四、知识小结,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反思: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这节课上完以后我觉得有成功,也有一些不足:
一、动手操作,培养探索能力
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首先让学生说说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然后学生思考讨论:想想转化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达成了教学目的。
二、发散验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拼、剪、说”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拼一拼、剪一剪以及推理归纳的学习过程中,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缺少学生之间的互动。数学课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个活动不仅仅表现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上,更重要的还应该表现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上。反思本课的教学,在学生向全班汇报了转化过程及计算方法后,急于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同学与老师展开了一对一的交流,老师忽视了对其他学生的关注。这样不利于培养了学生与学生之间提问题的能力与意识,不利于形成了生生交流的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再有这节课在把梯形转化成各种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方法很多,学生的很多想法出乎我的预设,问题就是在黑板上展示多种方案中,从原先的设计中,是将重点放在“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案上,并让学生多多互动交流;然而,从试教的实际效果上看,学生还是最喜欢的并不是这种方案。那么,到底将学生全员参与的活动安排在哪里呢?
我觉得课堂中反问和追问的艺术很值得研究,从教学语言可以窥出一个教师调控课堂有效展开的功力,然而,我却发现现在的我却在教学语言上显得贫瘠繁琐,尤其是这些空间图形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否有效展开往往会成为评定一堂课是否精彩的重要筹码。纵观整堂课,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活动探究得更加有效?活动的时间如何控制?这些还是我要亟待改造的地方。
梯形面积教案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梯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多边形面积计算中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梯形面积的计算是这部分内容的基础和重中之重,学生只有掌握了这部分内容,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分析
对于梯形,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认识,如何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适时进行数学化,让学生经历实际操作、合作交流、归纳发现和抽象公式的过程,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重点: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梯形面积公式中为什么要除以2的道理。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以下的教学方法:
1、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根据图形面积计算之间的内在联系安排教学顺序,以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图形内在联系为线索,以未知向已知转化为基本方法开展学习。
2、体现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采用让学生动手实验,先将图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再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索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联系,发现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一个过程,同时按照学习的先后顺序,探索的要求逐步提高。
3、注意练习的探索性,形式多样化,以促进学生对计算公式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三、说学法
1、重视动手操作与实验。本单元面积公式的推导都是建立在学生数、剪、拼、摆的操作活动之上的,所以操作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既要做好引导,又要注意不要包办代替,一定要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操作,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2、引导学生探究,渗透“转化”思想。
3、注意培养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注意不要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种固定或简单的途径或方法上,要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和角度去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请大家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割补法和拼摆法可以把一些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师出示一辆小汽车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车窗的玻璃是什么形状,接着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上能找到梯形,并设问:怎样计算这些梯形面积?
引入本课教学并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动脑筋想办法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与同桌交流想法。教师巡视,个别交流、辅导,注意发现不同的推导方法。
(三)拓展延伸,深化提高
师:谁能说说梯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你是怎样推导出这个公式的?
指名汇报,注意让学生汇报不同的推导方法。
学生可能汇报以下三种推导方法,教师应予以肯定。
方法一:(拼的方法)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得出结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方法二:(剪的方法)把一个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得出同样的结论。
方法三:(剪的方法)把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得出同样的结论。
全班交流时,如果学生还能提供其他推导方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和鼓励。
师:用字母表示公式S=(a+b)×h÷2
(四)、作业设计
1、先量出图中有关数据,再计算图形面积。
2、解决问题
(1)一个零件的横截面是梯形,上底是8厘米,下底是12厘米,高是4厘米,这个零件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方厘米?
(2)、一块白菜块的形状是梯形,它的上底是12米,下底是10米,高是15米,如果平均每平方米种白菜12棵,这块地里一共可以种白菜多少棵?
(五)、全课总结。
本课主要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试着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以及利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梯形面积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掌握转化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可以相互转化的。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每人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有等腰、直角、一般梯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之前我们学过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是如何计算的?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也就是S=ah。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也就是S=ah÷2。
2、指名让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师:根据前面的学习,我们把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就能找到所求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梯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转化呢?下面我们就来实践操作一下吧。
二、探究
1、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梯形,这些梯形有什么特点?
生:各种梯形,每种两个。
提出要求:(1)选择自己喜欢的梯形把它拼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2)想一想,拼成怎样的图形,是利用怎样的方法拼成的?
(3)它们的高与梯形的高有怎样的关系?它们的底与梯形的上、下底有怎样的关系?它们的面积与梯形的面积有着怎样的联系?
2、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把转化前后的图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找准。
3、师:(出示课件)现在画面展示的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重叠在一起,哪个小组能说一说刚才你们将其拼成了什么图形?是怎样拼的?
各小组推选1人向全班汇报过程与结果。(教师逐一配以课件演示)
三、汇报
四、总结
师:学完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呢?跟大家说说吧!
学生讨论。
老师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经历了梯形的转化过程,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梯形面积教案 篇6
一、基于课程标准
本节课的内容标准是:能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学段目标规定为:
1、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位置关系,再认梯形,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探索出解决梯形面积的有效办法。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相关。
二、基于教材
《梯形面积》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以及理解梯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内容,既发展了学生空间观念,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面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打好了基础。因此我把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本节课教材第88页,由车窗玻璃抽象出梯形,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接着88页中间,通过不同的剪拼的方法,自己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材89页的例3是对梯形面积公式的应用,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89页的“做一做”是求车窗玻璃的面积,和本节课的导课前后呼应,更贴近生活。
三、基于学生经验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学生已经了解了梯形的特征,理解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初步感受到“转化”的数学思想。但是,本节课不仅让学生利用一种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而且还要感受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的多样化,这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所以理解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的多样化就成了本节课所要突破的难点。
四、叙写学习目标
1、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通过自主探究,能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并能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通过合作、观察、比较,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自己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在学生的展示和教师的讲解中运用课件,把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生动、形象、直观的呈现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对公式各种推导方法的理解,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五、评价设计
本节课我采用的评价方式是交流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应用式评价。根据确定的学习目标,力求评价的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针对目标1,我采用交流式评价和应用式评价,评价任务是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和会求梯形的面积。
针对目标2,我采用交流式评价和表现式评价,评价任务是利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针对目标3,我采用交流式评价和表现式评价,评价任务是渗透转化、迁移的数学思想方法。
下面我就结合我的课堂教学实践将本课的教学媒体应用以及效果向大家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六、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演示课件),我先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以及它们的推导过程,使学生再次感受转化的数学思考方法,为新知学习及知识的迁移作好充分的铺垫。然后利用汽车窗户的形状抽象出梯形,导入新课。
(二)猜想验证,探究新知。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应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先让学生大胆猜想梯形可以转化成以前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然后再动手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把自己的推导方法演示给大家。学生推导的方法是具有局限性,这时教师用课件将多样化的推导方法演示出来: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是大部分同学都用到的方法,课件的演示使学生直观的看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两个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加下底,高就是梯形的高,因此就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还有一些方法在课堂上出现的较少,用一个梯形通过剪拼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就等于梯形的面积;还可以先找到两腰的中点,连一条线,沿线剪开,通过翻转,把它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等等。课件图文并茂的演示,使学生清楚的看到转化后的图形和梯形之间的关系,弥补了学具展示不够规范、清楚的不足;避免了讲解抽象,学生难以形成清晰、完整表象的弊端。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习兴趣,也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应用公式,巩固新知。
习题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练习,利用公式直接求出梯形的面积。二是利用所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求水渠、河坝的横截面积,机翼的面积,圆木总根数,这些习题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课件真实的再现生活情景,从而帮助学生弄懂了题意。三是拓展练习,寻找合适的条件,求出图形中梯形的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