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理想国读后感(系列5篇)

2024-02-10 07:06:04 理想国读后感

【#实用文# #理想国读后感(系列5篇)#】阅读是一种拓展视野的方式,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获得很多新知识。而读后感则是对书籍内容的总结和思考,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学对人类精神的影响。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参考一些作品的文案模板,这些模板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指导。今天栏目小编就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理想国读后感"的相关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不妨收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理想国读后感 篇1

《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等,是柏拉图最重要的著作,也是西方知识世界的必读书。这本书内容丰富。它分为十卷,涉及国家问题、正义与不正义问题、善恶问题、教育问题、男女平等权利等诸多问题。这本书对哲学史乃至人类思想史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对此前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作了最为完整系统的表述,而且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一个完整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构成了以后各种作为社会政治理想而提出的乌托邦案的开端。本书还提出了以培养哲学之王和灵魂转向理论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并制定了一套实施这种教育的课程体系。

柏拉图在这本书中指出,良好的教育可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优秀公民、医生、法官等专业人才,改造一个国家的人性,使人们成为理性健全的人格。这是国家的执政者所要考虑的大事。

柏拉图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把知识灌输到人们的头脑中,而是把人们的灵魂转化。获取知识是人天生的能力,但是只有当人的身体和灵魂转变方向,从黑暗的王国转到光明的国度时,人们才能看到实在,认识真理和善的理念;否则,人们便如洞中的囚徒,永远生活在影子的虚幻世界里。教育的最高和根本任务是使人们摆脱桎梏,远离黑暗和阴影,走向光明和现实,从而实现最高的理想——善。

柏拉图吸收和发展了智者的“三艺”及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课程,也总结了雅典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的概念,其后,便成了古希腊课程体系的主干和导源,支配了欧洲的中等与高等教育达1500年之久。柏拉图认为,每门学科均有其独特的功能,文法和修辞是研究哲学的基础;算术是为了锻炼人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学***、天文,对于航海、行军作战、观测气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学***则是为了培养军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同时,他还十分重视对语言、故事、神话、史诗等多种教材的选择和净化,使之符合道德要求,促进儿童心灵的发展。他提倡身心和谐发展,这些体育思想对后世体育的发展也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为了发展理性,他设立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以学生的心里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其具体要求是:0~3岁的幼儿在育儿所里受到照顾。3~6岁的儿童在游乐场内要受到保姆的监护,汇集在神庙里,进行游戏、听故事。

七岁以后,孩子们开始学习中国共产党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阅读、写作、计算、骑马、射击、射箭等。17~20岁的青年升入国立的“埃弗比”接受军事教育,并结合军事需要学习“四科”知识。从20~30岁,那些对抽象思维表现特殊兴趣的学生进一步学习“四科”,以锻炼他的思考能力,使他开始探索宇宙的奥妙。

30岁以后,优秀的学生需要5年的哲学研究,才能成为统治国家的哲学之王。由此形成其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最终目标。他认为关于理性的知识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感觉的功能仅限于对现象的理解,不能作为获取思象的工具。

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集思广益,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从一个想法到另一个想法,最后归结到这个想法。教师要善于点悟、启发、诱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使他们在“苦思冥想”后“顿开茅塞”,喜获“理性之乐”。这与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教学方法上,柏拉图遵循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把回忆已有知识的过程看作是一个教学和启发的过程。他反对强制灌输知识,主张以问答的形式提出问题,揭露矛盾,然后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理想国》可谓是西方思想史上理想社会的开篇之作。今天我们再来读睿智的经典作品,不单纯是为了知道柏拉图的思想,以及他想要说些什么。更重要的是思考他所提出来的问题。

用书中的思想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正如智者柏拉图在全书的最后所言:“让我们坚持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与智慧!”

理想国读后感 篇2

正义永远是快乐的,而不正义反之,王政最好,寡头政治、民主政体、僭主政体都不如以哲学王做统治者更符合正义的定义。针对社会,讨论还涉及了女子教育、儿童的生育与培养等问题,并且含有男女平等的民主辉光,一个国家里也能够造就出类拔萃的女人,他们也可以去守卫城邦。“理念”说也是柏拉图思想的一个重要支撑部分,他认为哲学王应该成为正义城邦的统治者,因为他可以“把握永恒不变的事物”,“永远酷爱那种能让他们看到永恒的不受产生与灭亡过程影响的实体的知识”“天赋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

”文中“苏格拉底”用船长的譬喻说明一个真正哲学家在城邦的处境。

读到中后部分,我的脑海里似乎才开始勾画出“苏格拉底”所描绘的“理想国,”可是就他自己来看,“只有在某种必然性碰巧迫使当前被称为无用的那些极少数的未腐败的哲学家,出来主管城邦,并使得公民服从他们管理时,或者,只有当当权的那些人的儿子、国王的儿子或当权者本人、国王本人受到神的感化,真正爱上了真哲学的时候,”城市、国家才能完善,才能成为理想国。同时,柏拉图还运用了一系列的隐喻来表现可知世界和感性世界,这似乎时柏拉图哲学的出发点和原则。于是我也深刻的体会了所谓的“日喻”“线喻”和“洞喻,”柏拉图建构起了他的理念世界。

理想国读后感 篇3

柏拉图在这本震古烁今的书里谈及了道德问题、教育问题、**问题、民主问题、**问题、共产问题、文艺问题、宗教问题以及男女参军、男女参政、男女平权等等问题,涉面之广、言论之深,无不让人拍掌叫好。如果亚里士多德的知识被划分为不同的分支,那么柏拉图的理论是全面的。这里,仅想通过《理想国》中的几卷文字,谈谈“正义”。

“什么是正义?”《理想国》一开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

柏拉图从第二卷开始论述城邦正义,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一个好的城邦应该有勇气、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其城邦的三个阶层(统治者、守卫者和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时候,这个城邦才具备了“正义”的美德。

然后,他从城邦的正义类比地推出个人的正义,认为那是“大”与“小”或“外”与“内”的关系。个人的正义就是“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

”同时,“在挣钱、照料身体方面”或“在某种政治事务或私人事务方面”,保持符合协调的和谐状态的行为,就是正义的好的行为。正义的人是快乐的,不正义的人是痛苦的。

政体中王政或贵族政体最好,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和僭主政体都不如哲学王做统治者的智慧王政体更符合正义。所以从第五卷起,讨论中涉及到了儿童教育、教育的立法和妇女儿童如何共有的问题,而且颇具戏剧性。

既然在建议的可行性上达成一致,那么这个建议是否是最好的呢?一个国家里能够造就出类拔萃的女人和男人,他们去守卫城邦,没有什么事情比这个更好的了。因此,苏格拉底说,这个建议不仅可行,而且有益。

在第六、七卷中,柏拉图提出了自己的思想理论和认识论,论述了哲学王与城邦的关系以及哲学王的形成。在一个正义的城邦里,哲学王应该成为统治者,因为哲学王是“能把握永恒不变事物的人”,“永远酷爱那种能让他们看到永恒的不受产生与灭亡过程影响的实体的知识”,“天赋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而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我认为如果一个人真的有这些品质,即使是玛妈也不能挑三拣四。

此时,阿得曼托斯也参与其中,提出哲学家对城邦是怪癖和无用的观点。苏格拉底用上尉的比喻来说明一个城邦里真正的哲学家的处境。在现实中,哲学家之所以不受欢迎,一方面“哲学这门最可贵的学问是不大可能得到反对者尊重的”而这些反对者掌握着城邦的统治;一方面,“使哲学蒙受最为巨大最为严重毁谤的还是那些自称也是搞哲学的人”,他们玷污了哲学的名声,自然也搞臭了哲学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成为一个哲学家是要具备天性的,勇敢、大度、聪敏、强记是这种天赋所必具的品质。如果一个人具备所假定的哲学家的天赋,并且得到了合适的教导,必定会成长而达到完全的至善,然而,这些配的上哲学的人会受到环境的败坏,因而离弃了哲学,“使她孤独凄凉”。所以,“剩下来配得上研究哲学的人就只有其中微乎其微的一部分了:

他们或是出身高贵又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处于流放之中,因而没受到腐蚀,依然在真正地从事哲学;或是一个伟大的灵魂生于一个狭小的城邦,他不屑于关注这个小国的事务;少数人或许由于天赋优秀,脱离了他所正当藐视的其他技艺,改学了哲学;还有一些人,也许是我们的朋友塞亚格斯的缺陷束缚了他们,须知就塞亚格斯而言,背离哲学的所有其他条件都是具备的,但是他病弱的身体使他脱离了政治,没能背离哲学。”

那苏格拉底所谓的“理想国”是不是现在不会有,过去不曾有,将来也决不可能有的呢?针对众人的疑问,苏格拉底给出了其“理想国”存在的可能条件:“只有在某种必然性碰巧迫使当前被称为无用的那些极少数的未腐败的哲学家,出来主管城邦(无论他们出于自愿与否),并使得公民服从他们管理时,或者,只有在正当权的那些人的儿子、国王的儿子或当权者本人、国王本人,受到神的感化,真正爱上了真哲学时——只有这时,无论城市、国家还是个人才能达到完善。

”第六卷的末尾和第七卷的开头,苏格拉底用一系列的比喻来论证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把世界划分为可知世界和感性世界,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于是有了著名的日喻、线喻和洞喻。

“日喻”即太阳之喻。犹如可感的事物世界由太阳所主宰,可知的理念世界由“善的理念”所统治。 “线喻”即线段之喻。

在“日喻”之后,柏拉图进一步用“线喻”形象而明晰地说明了两个世界及其关系:“用一条线来代表它们:把这条线分成不相等的两部分,然后把这两部分的每一部分按同样的比例再分成两个部分。

第七卷的开头便是最为精彩的“洞喻”。“洞喻”即洞穴之喻。

可见,“洞喻”与“线喻”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论证两个领域及其各自等级层次的区分。

柏拉图通过一系列的论证和隐喻,最终完成了对两个世界的区分,从而确立了他的思想世界。人们要获得美的认识,就不能靠美的人物、美的木偶、美的建筑、美的风景或美的图画等事物,因为它们总是相对的,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永远美丽,只有去把握美自身即美的理念,它才是永恒的、绝对的、无限的。

“一切以人为本”,要建立柏拉图心目中的那种理想国,非得有哲学王诞生不可。应该如何进行教育才能培养出哲学家来实在是个让人头痛的问题,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第七卷里为那些将来要成为哲学家的好苗子们,列出了一张从初等到高等教育的课程表:

文学体育基础教育→代数→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天文学→辩证法。学习辩证法是最重要的。以上都是学习辩证法的准备工作。只有辩证法有能力让人看到实在,辩证法是唯一的这种研究方法,能够不用假设而一直上升到第一原理本身,以便在那里找到可靠根据的。

当灵魂的眼睛真的陷入无知的泥潭时,辩证法可以轻轻地把它拉出来,引导它向上,并利用上面列出的学习科目来帮助完成转化过程。

相传柏拉图所建学园的门楣上写着这样的铭文:“不懂几何者莫入此门”,可见柏拉图对数学这门“自然科学的皇后”、“大脑理性思维的体操”科学的重视。在谈论**时,他提出“应该用心灵听**,而不是耳朵”,我想,单用耳朵听**,会错过**的深邃;单用心灵听**,会失去**的激情和灵魂。

当柏拉图的理想国——正义的城邦建立完毕,他终于可以提出自己思想的核心了:“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地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利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

”我想到,如不是生活在古希腊那样盛行辩论的国家,又怎能出如此英才。古希腊人讨论哲学问题,追昔抚今,而现代的一些人整日为名利所累,真令人扼腕叹息。《理想国》这本书应该是常读常新的,当我经历了许多事,见过了许多美好的和丑恶的事物,心情变得苍凉起来时,相信对这本书的理解一定会更加深刻.

更可以读出深刻的感受.辨证的看待,坚持矛盾的方法也许是很好的做法,相信以后定会读出更多的内涵。

理想国读后感 篇4

畅游乌托邦:理想与现实之间

——读柏拉图《理想国》有感

公元前4世纪问世的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乌托邦思想的经典之作。其中描述的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乌托邦本意为“没有的地方”,是对美好却无法实现的理想社会的描述,子虚乌有,无所寄托,即乌有之乡。

在乌托邦思想方面,东西方古代文化探索形成了经典著作。东方有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礼记》,西方有《理想国》、《乌托邦》等。由于文化背景和理论基础的不同,东西方的乌托邦思想也不尽相同。

如《礼记》“大同社会”推崇德治,所主张的和谐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基础上的和谐;而《理想国》重视智治,所主张的和谐是建立在神本主义基础上的和谐。

作为西方的乌托邦经典之作《理想国》历来是众多学科所列的经典,是西方知识界必读之书。哲学、政治、伦理学、教育学、文学等许多学科因其博大精深的内容,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它们的渊源。一本著作能够达到如此境界,必定有其独到之处。

带着对乌托邦的向往,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开始了《理想国》乌托邦之旅……

《理想国》以问答的对话形式写成,此乃柏拉图著作一贯风格。对话充满了诗意、神话、隐喻、戏剧性和想象力。它充满了假设、归纳、演绎等辩证思维,反映了思想的碰撞和引人入胜。其中,通过心理助产的方法,层层设问,循序渐进地指导,找到答案,最后把重点讲清楚。

这种教育思想在教学实践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当今的启蒙教育中,这种方法有效地调动了师生的主动性和互动性,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本人在一开始读的时候,把握不到主旨,总感觉思维在不同说话者之间不断地跳跃,后来才逐步进入柏拉图所设定的思路中。

其实书中的每一卷都有一个主题,如第一卷叙述苏格拉底和他的朋友关于“正义”问题的一场讨论;第二卷从个人的正义转入城邦的正义,引出城邦的定义并提出建立一个城邦需要什么人;第三卷讨论城邦中谁当统治者,人们如何划分等级以及实行共产同住的问题等等。在当今的现实中,人们越来越重视以案例教学和无领导讨论的形式来讨论问题。通过不断的讨论和频繁的提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是《理想国》对世人的其中贡献之一。

《理想国》是柏拉图基于一种对希腊政治危机的现实关切而提出的从个人到社会的第一救国方案。对社会未来的憧憬必然来源于对现实的不满。理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正如托马斯·莫尔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方式的不满,撰写《乌托邦》。当然,柏拉图通过自己的哲学思考,提出了理想国家的理念,这也源于他对生活的理解和对时代的反思。《理想国》传达了他的政治理想。

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实质应该是封建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国家,主张统治阶级在维护“秩序”的借口下,可以采取一切措施无情镇压一切“犯上作乱”的人,主张推行文化专制主义,鼓励相互告密,恐怖统治。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在这个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为三等:

掌握哲学的贵族统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阶级,以及作为奴隶的平民。柏拉图认为国家的权力应该掌握在哲学家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智慧和能力保护国家的人,也必须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城邦的正义。勇敢的战士应该努力维护城市的安全和统治者的任何决定。

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在所有权方面,柏拉图共和国的基本特征是财产原则上属于国家,即属于整个统治阶级。但是,统治阶级的个人成员(包括两级统治者和辅助者)不允许拥有私有财产。他指出,理想国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统治阶级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过简朴的苦行僧生活。除了最基本和必要的生活手段外,他们不允许拥有任何私人财产。

要告诫统治阶级,谨防金银财宝玷污人的灵魂,否则国内仇恨就会滋生和激化矛盾,导致国家崩溃。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知识理性及相关的教育、智慧和科学受到了高度的重视。柏拉图认为,“至善”是一切知识的根源,同时也是宇宙万物存在和本质的创造者,教育成为实现理想国、培养下一代统治阶级维持理想国的重要手段。

在柏拉图看来,仅仅通过立法,而不是主要通过教育,是不可能实现理想国家的。强调统治阶级的头等大事是抓教育。同时,教育要重身化,统治阶级要从一开始就重视产前教育,教育内容要多样化,包括数学、体育、军事、天文等。

柏拉图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终身教育”这些思想无疑是正确的、积极的,甚至是天才的,但是他的教育观念仅仅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仅仅是为奴隶主贵族的集权制服务的。柏拉图《理想国》的内容丝毫未提及个人的权利或对个人的尊重,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人的个性、人的尊严、人的价值都被漠视,人只是任由统治者支配摆布的工具。

柏拉图的理想蓝图充满了憧憬,为后来的乌托邦所向往。即便是乌托邦,那么对现实社会有没有可鉴之处?《理想国》看似空远,但实际上对政治充满着现实关切和终极关怀,对欧洲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影响极大极深。

从古希腊文化、中世纪神学乃至文艺复兴和当代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思想观念的根植性。另外,《理想国》虽然不能与空想社会主义相提并论,更与共产主义理论有原则区别,但它毕竟启发了莫尔、康帕内拉等一代空想社会主义者。我国政治法制改革的实施和加强法治道德建设也给了一些启示。

而且,柏拉图“理想国”中终身教育的理念,优生优育的观点在中国乃至世界仍然具有极其可贵的借鉴价值。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大工程。当今,和谐社会建设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人类对美的向往和追求从未停止过。面对历史进程和条件变化,社会在曲折中前进。理想的国家吸引人们,引导他们如何更好地走向和谐。这是一本值得常阅常新的经典著作。让我们坚持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与智慧!

理想国读后感 篇5

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宝。这个学期,我用心的读完了这本《理想国》,感觉既有启发又有异议。

读这本书,你会被苏格拉底睿智而深刻的思想所淹没。他的诡辩不仅让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者难以跟上他快速机智的思维。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一步步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理想国》传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在柏拉图看来,乌托邦的本质应该是封建贵族的奴役状态。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

在这个理想的城邦里,人们被分为三类:掌握哲学的贵族统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阶级和广大的平民奴隶。柏拉图认为国家的权力应该掌握在哲学家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智慧和能力保护国家的人,也必须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城邦的正义。

勇敢的战士应该努力维护城市的安全和统治者的任何决定。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柏拉图的理想蓝图充满了憧憬,为后来的乌托邦所向往。

而读到这部分,我却觉得很多说法都似曾相识,早在中国的夏商周时期,就有用系统的礼制来约束臣民的做法,分封制要求奴隶服从统治,诸侯享有封地上一切努力的劳动所有,但有义务向君主定期朝贡、纳税,君王号召时要集合军队保护君主。中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儒家文化与柏拉图的许多思想相似。君主对整个国家的思想,用道德和礼仪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用武力都属于当权者,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和思考,我明白了:

这些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的需要。在这一系列的教育中,只有一个终极目标,即道德约束和神性意治的伪装。那就是维护封建**,愚弄人民。所以,通过书中的政治辩论,我发现了很多我不同意的柏拉图的观点。例如:

为维护统治,掌权者可以用假话欺骗民众,甚至编造所谓的“腓尼基人的传说”,假借神意来证明人生来就有贵贱之分,“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宝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军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铁和铜。

”这些都体现了柏拉图所倡导的“理想国”的实质——封建贵族专职的奴隶制国家,特权横行、等级森严,压迫沉重,人与人之间严重不平等。在我看来,柏拉图出生在这样一个时代。他是一位具有创新意识、远见卓识和改革思维的智者。但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以及阶级的局限性,柏拉图代表的是封建贵族的利益,这决定了他的政策主张都是为封建贵族服务的,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客观性和公正性,有很多的主张都不见得是正确的,他的主张也不见得是真正正义的。

看这本书,不仅能了解古希腊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风俗人文等,还能跟着苏格拉底的辩论培养一些哲学思维,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同时也能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我收获良多。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教育理想国读后感 | 理想风筝读后感 | 棒棒老师系列读后感 | 《雪国》读后感
上一篇:圣诞节的日记怎么写3篇 下一篇:关于除夕夜的日记4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