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理想的下午读后感经典

2024-02-27 14:45:07 理想的下午读后感

【#实用文# #理想的下午读后感经典#】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情节不断深入人心,引人深思。通过读后感分享您对图书的深刻理解,今天推荐一篇网络文章介绍的是“理想的下午读后感”的相关内容,为了方便日后访问请在浏览器中添加本页收藏!

理想的下午读后感 篇1

吕姝怡妈妈吕庆峰

早晨,读完了舒国治的《理想的下午——关于旅行,也关于晃荡》,一本小书的最后两页。翻开扉页处,初阅此书的时间竟是九月十九日晚,一本二百五十页不到的小书,看完它竟然历经了五个日子。这随性而安然的五日,饿时吃,困时睡,赖床看书常有,不担忧体重,不担忧眼下即便担忧致死也解决不了的事情。

不过,这也颇符合该书作者凡事要完全顺乎己意的生活主张,也颇符合近几日我美其名曰、顺其自然实则是糊里糊涂、偷懒至上的生活。

每看一书,我总不免要暗暗感叹自己早年读书太少,总有荒废无数少年时的深深悔恨。只是生活的现在是由前面无数个时间点一点一点地积累到今的,起点在**,下一个点只能挨着它排列,而不能去往他处。虽然其中有个人意志的力量,但客观条件造成的现实引力基本上是无法摆脱的。

所以我该庆幸,我终于开始真心读书,而“迟”总是比“无”好的。好在已经开始,再不能总是妄自菲薄地狠狠然于过往的不足。

话说舒国治先生,真是有概括的天才。他将自己旅行地的特色总结得简直史无前例地准确,让你觉得这就是该地最标准的特征和最精确的特征概括。比如,他说日本是“气氛之国,无怪世界各国的人皆不能不惊迷于它。

而京都,是气氛之城。”说瑞典,“冷冷幽景,寂寂魂灵”及“无声无臭之清净”。说纽约,“太多概念”,“以至于抽象”。

而“英国的全境,只得萧简一字。而古往今来英国人无不以之为美,以之为德;安于其中,乐在其中”。我没有去过日本,也没有去过瑞典,亦没有去过美国、英国,但据过往从各个渠道得到的信息形成的印象来看,这些地方就是舒国治所说的那个样子,感觉他一下子说到了你想说但是没有或者说不出来的意思。

这大概是许多作家共同的本领,是不是也叫“共鸣”?就是作者的文字引起了读者的共鸣。比如读者身体内虽也蕴含着感知**的能力,但是不能敲出精确的鼓点,而经乐师这样精准的一敲,霎时唤起你体内潜藏的能力,继而很自然地随之起舞。

这应该是最成功的写作和最成功的阅读。读者对作者的共鸣越多,他们吸收的知识就越多。

读一本喜欢的书一般至少会有几处让你即便不回顾也记忆深刻的语句。除了他说的那些有关城市印象的精准概括外,他的见解让我深表赞同的还有以下几处。

第一是关于赖床。他不但深深同意并且热爱赖床这件事情,还理直气壮地说“早年的赖床,亦可能凝熔为日后的深情。哪怕这深情未必见恤于良人、得识于世道”。

读到此处不禁感叹,omgd!这简直千古知音啊!这不说到俺心坎里去了吗?

原来俺多年就有的这个习惯竟然是优点啊,这多让人增添自信啊。从此做这件事便更加地理直气壮。

第二是关于任性。“人要任性,任性,任性。如今,已太少人任性了。

不任性的人,怎么能维持健康的精神状态?他总时在妥协和克制自己。他的不快乐或忍耐能持续多久?”“自己要做得了主”。

“不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不会时间到了叫吃饭就吃饭、叫洗澡就洗澡,完全不倾听自己的灵魂深处召唤。不会睡觉睡到没自然足够便爬起来。

睡眠是意志力的最佳表现。一个人必须知道任性的重要性。岂不闻日谚:愈是恶人睡得越甜。

吾人有时亦须做一下恶人。”

说到这两点是读这本书印象最深刻之处,再转回头一看,这两点竟然说得归根到底还只是一种脾性,就是任性。这个是俺最具有的特性,大概也因为此才对这段话印象最为深刻。

但从另一方面来想想的话,读书或者说获取信息,我们真的是在大量吸收新的信息么?或者只是选择性地吸收你想相信的信息?大概这方面的原因也是有的。

但是既然这样的事情不是一个人以为如此,一贯任性又常常反省的人不免又多一份继续任性的顽固。

第三是关于逛书店和买书。舒国治说他到**都改不了去逛逛旧书店的毛病,他说真正皓首穷经的学者是不会老去逛书店买书,那些经常买书逛书店的人多数都不会是皓首穷经的人,而只耽于买书淘书的乐趣而已。这倒又说中了俺的最新恶习,看来俺也不具备皓首穷经学者的素质,只是耽于买书淘书的乐趣而已。

不过每买一本书俺可是都想着其有朝一日要好好地读它的。想想看,一本书多少钱,十几元二十元,一斤糖炒栗子算一本好书,你不想吗?而且,我总觉得,一本书,其中只有一句,哪怕只有一句话让你受了益,这价值就绝对不是买书时付出的那一点**所能比的。

花几百元把一位著名学者的研究成果全部搬回家,真是便宜。所以,我买书,从来不手软,遇到喜欢的就果断出手。更重要的是,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是因为人在身体的基础上有精神追求。

肉体的成长维持靠每日三餐,而精神的成长靠什么?人能每日买菜岂能不经常买书乎?

但买书容易,读起来难。买书如山,读书如线。买书速度太快,而读书的速度太慢,又不太有明确的体系。到目前为止,除了工作需求的读书外,读业余的书俺是兴趣在**阅读就到**,不那么严格要求自己,读书没有明确的功利性和目的性,估计也就不会太有皓首穷经的成就。

但这种阅读恰恰是最吸引人的阅读,也是阅读的最大乐趣。

还有他说的关于旅游者所真正需要的旅游指南的写法,如果有朝一日有需求要去编写这样的小册子,便可记得要符合他说的那些要求。

对我来说,理想的下午是做完家务,洗手,捧一本喜欢的书,泡一壶香茶,在阳台上暖和,懒洋洋的,只是想一想。

理想的下午读后感 篇2

近日阅读了舒国志的《理想的下午》,作者以一种“晃荡”漫游的旅行方式,尽显生活品味与人生哲理,也发人深思:旅行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是你所向往的生活?

一、旅行的意义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都提倡旅行,我们常常听到“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等等。对于远方的憧憬,以及暂时摆脱现实桎梏的向往,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旅行,显然,旅行已成为一种时尚。但不难发现,现在的旅行越来越形式化,旅行打卡让人身心疲惫,“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停车尿尿”、“人人从从众众旅游盛况”已成的常态,可是,这是我们想要的旅行吗?真正的旅行是什么?

旅行是为了摆脱生活的“惯性”。舒国治在《理想的下午》中这么描述:“当日复一日的报纸来得太快,而仓促间人依然接受其重复,且囫囵吞下;当电视所呈总是各台一同,连珠揿按遥控器只益发多次温习同一昨日今日明日皆必有的事件;当老友相聚几要聊及新话题,却一岔上社会一径存在的话题,随后一整个晚上终究是老调重弹而人恍不能觉;这样的日子,显得很快,眼看周末又到了,而孩子又提议吃麦当劳,吃完逛店买HelloKitty,竟然也是上个、前个、大前个礼拜同样的节目;如此日日月月下来,不知是否暗示着人应该出趟远门了。”在我们千篇一律的生活中,出远门是摆脱现实生活固化的一种方式。法国女作家萨冈也曾写到:“所有漂泊的人生都梦想着平静、童年、杜鹃花,正如所有平静的人生都幻想伏特加、乐队和醉生梦死。”因此,愈与众不同,愈心向往之。

旅行是一种学习与磨砺。詹宏志在《旅行人在路上与在书上》的演讲中提到:“标准的欧洲的大学的教育的过程,第一个阶段去学校上课,第二个阶段找一个地方做实务上的实习,第三个阶段到别的国家去旅行,所以这就是今天毕业旅行的由来。”旅行其实是一种游学,通过旅行来了解所在地方的人文历史、文化习俗、社会规范等,这是一种很好的扩展知识的方式。同时,旅行也是一种冒险,陌生的语言、文化和食物,陌生的自然环境,陌生的相处方式和社会规范都需要我们勇敢地尝试和适应。旅行的过程充满未知,对于旅行者而言,这是对未知生活的挑战,尤其对“穷游”者而言,旅行更是一种身心的磨砺。

旅行是人生的.扩大,是另一种生活的体验。旅行能够让人体验和认知另一种生活、另一种社会、另一种状态,是一种人生的扩大。当人生活在固有的社会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身边的环境、家庭、国家、时代都已经决定,然而,旅行和读书可以打破这种固化,带来体验另一种生活的可能。诚如詹宏志所言:“我的旅行目的是短暂地脱离我自己,脱离我的家乡、我的社会、我所熟悉的体系,希望能够短暂的变成另外一个人,让我有机会窥见或者接近别人的生活,或者真的活在别人的生活里。”这或许是旅行更深层次的涵义,感知感悟另一种生活。

二、慢生活与理想生活

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快餐文化已走进人们的生活,这是一种只求速度不求内涵,只求其名不求其实的生活方式,如同吃快餐一样,只能填饱肚子,读后感却没有太多的营养,吃多了有害健康。快餐文化的追逐者们往往追求一种即效反馈,如“抖音”“火山”“快手”这种通俗影视剧、已成流星的流行音乐等精神和内涵空虚的作品,带来社会的浮躁。如何摆脱社会浮躁之气,寻找自己的本心?这就要求我们慢下来。

慢生活是相对于当前匆忙、纷扰的社会快节奏生活而言的另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生活态度,积极的心态。于舒国治而言,旅行真谛是一种散漫的“晃荡”,理想的下午是泛看泛听,浅浅而尝,漫漫而走,这种漫无目的地晃荡,这其实就是一种慢生活。这里的“慢”不是磨蹭,不是懒惰,而是一种生活的品味,意境和自然的回归。

在现代的快节奏生活中,人们往往用‘忙’的借口来回避生命的本真状态。米兰·昆德拉曾在《慢》反问:“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古时候闲荡的人到哪儿去啦?民歌小调中的游手好闲的英雄,这些漫游各地磨坊,在露天过夜的流浪汉,都到哪儿去啦?他们随着乡间小道、草原、林间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吗?”这是他对回归慢生活的一种呼唤,他对‘缓慢’的发现,希望能警醒现代人重新审视生活观,重新建构一座轻与重的天平,汽车、别墅、权势、金钱各种名利场与真正宁静的心灵、自由的空间、温馨的情感和从容的境界的天平到底孰轻孰重?

慢生活体现了我们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而理想生活应当是一种回归,遵循本心,慢慢品味,漫漫而走,不断地体验与感知。如同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意地栖息;如同木心的《从前慢》“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朴素、沉静而美好。

在这快速的时代,愿你我都能保有一颗沉静而不浮躁的“初心”。

理想的下午读后感 篇3

买来读这本书是十多年前了。那时觉得文字还好,但很不喜欢他的为人态度,感觉对人生和亲人不负责任。

但是今天偶然地听了他11年的演讲,无关流浪,但是有关晃荡,却令我对他的状态心生向往了。全因为他的一个切入点,过不完的逃课的青春,不由地想到了自己刚工作那些年,休息时常常游荡的日子,觉得这种不为了房子票子的漫无目的,是种美好。

我这个人似乎有个毛病,总认为别人的追求或境界,更好些。不过这也怪我自己本身比较无趣和肤浅吧?谁知道呢?总之是喜欢奉行一套他人的价值,视为别开生面的境界。其实倒是合乎人性的。不过,全都要倚赖行动嘛,做过了倒底是否殊途同归才知道。

不过这个思路,确实让一门心思只想成功,只想走回乖乖上班的老路的我,有了别的角度。再想想自己一直想要的证明自己,是否只是一种执念呢?

我们是怎样的,无需证明。想要证明的其实是自己的经历和能力,而这些全都是靠做的,你做过了,你经历了,你思考了,自然就会成为你的一部分,无需证明,它们也在。

而用固定的模式框住自己,显然就不太可能有多大的成长。而自由职业,可能就是那些人想多些自由空闲的时间吧。

其实上班跟自由也不矛盾,有了固定收入才好有基础小小游荡对吧?

我现在只想慢一些,少一些也可以,但鉴于我已经囤了这么多东西,还又有新的欲望会冒出来,所以可能不会太少。毕竟,我喜欢新鲜感。不极简呢,也是为了想寻求新鲜感时,已有的东西里扒拉出一件,已能满足我了,哈哈,所以何苦简了又买呢?

或许,学习什么,不是为了急于成功吧,而是想让自己的脑子充实有货,但是不勉强,喜欢的,才去做!

不知想说什么,想到哪儿说哪儿。

理想的下午读后感 篇4

这几天,阅读了舒国治的《理想的下午》。

下午,就着最后一缕阳光,读完最后一篇《我是如何旅行或者写作什么的》。合上书本,一阵惬意自骨子深处缓缓渗出,似乎喝了一杯清茶,干燥一冬的心霎时得到了滋润;似乎遇到一缕阳光,局促一冬的心霎时得到了温暖;似乎有熨斗从心头熨帖地走过,被尘俗砥砺得满是褶皱的心顿时舒展如初

喜欢它,自从看到这个名字《理想的下午》。拿着书,不舍得打开,闭上眼进行想象:理想的下午应该是怎样的?它至少这样:暖暖的太阳,一杯清茶,一个知己,一番推心置腹的话,或者什么也不说,就那么坐着,一个下午,在不知不觉中度过,谁也没有感到时间长得难以打发。总之,一个理想的下午定是一个缓慢而温暖的下午,一个心灵舒展而充满惬意的下午。

打开书,端起一杯清茶,坐在阳台上,读起。这天,恰有阳光洒下,暖暖的,那一刻,甚至想外出买一把藤椅,总觉得,这书应该坐在藤椅上阅读。

舒国治的文字,行文简洁随意,似乎没有章法,随到之处,娓娓道来。但,正是这毫无雕琢之文阅读起来才让人如沐春风、如饮甘露。台湾人的国学造诣确实深厚,既有古朴简练的文风,又有独到的简介,舒国治,用他的文字再次印证了这点。

读完这本书,最喜欢的是舒国治这人。在《我是如何旅行或者写作什么的》这篇文章中,舒国治不写他人,不写景物,而是写自己。写他的童年,写他的懒,写他看电影,写他怎么写作,写他的任性,言语之间还有着对任性的得意,把一个性情中人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也许就是文人的癖好,在芸芸众生中,保留着属于自己的气味

读完这本书,最欣赏的是《理性的下午》这篇文。在他的笔下,理想的下午有赖理想的下午人。这类人乐意暂且搁下手边工作,乐意走出舒适的厅房,关掉柔美的音乐,合上津津有味的书籍,套上鞋往外而去,泛看泛听,浅浅而尝,漫漫而走

读完这本书,最想去的是台湾那个最远的咖啡馆。那个咖啡馆,让人舒坦,说不出原因的舒坦。让人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却完全没想到要起来,也没想到要换地方,像是这世界上没啥事要处理似的。是的,一个充满灵气的地方,总能教人忘记自己有多重要

读完这本书,最想修炼成那个十全老人。那个吃饭多在家中,肉是点缀,时蔬杂备,葡萄常吃到酸的,香蕉总吃弯瘦的,西瓜不吃无籽的老人;那个住居在瓦顶泥墙房舍中,木窗木门,开门可见山,闭门无需思过的老人;那个行路安步当车,观风赏光,随遇而安的老人;那个穿衣惟布,夏着单衫,冬则棉袍的老人;那个度日爱打呵欠、伸懒腰的老人;那个凡写,必以笔的老人;那个凡看电影,必进电影院的老人;那个听戏曲音乐,多在现场的老人

读完这本书,最想做的是好好赖床,好好任性,不赚不想赚的钱,不做不想做的事,要任性、任性、再任性

读完这本书,才知道:人长着两腿,不只是为了从甲地赶到乙地,更是为了途中

一个下午,一个人,一杯茶,一本书,很安静,很温暖,很充实,很惬意。郁闷已久的心灵豁然开朗,不由感叹:这,本身就是一个理想的下午

理想的下午读后感 篇5

内容简介:信步由之,放眼而望,清风明月时时得于道途,却无须拥有也。本书以一种超俗的眼光,与闲散的人生情怀,讲旅行、讲山水,看待周遭、寻觅佳境。自十年前在台湾出版后,风靡了无数文艺游子,几乎人手一册。此次发行简体版,篇幅扩大增加,喜好旅行文学者,不可错过。

理想的下午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看《理想的下午》,明知道不可能成为舒国治这样的人,也明知道不可能过像舒国治一样的生活,可向往归向往,却不会使人生出过多的非份之想,也只是淡淡地羡慕着,脉脉地安心着,仿佛天高地远。 他的那份通透总让我想起很心仪的木心先生,而走上旅行写作的道路,用他自己的话说,不过是当时想要拥有的东西,比别人要飘渺些罢了......

理想的下午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舒国治的文字一清如水,所到之处,形诸文字,寥寥几笔,便能得其神韵,不由得让读者羡慕起来。身在人世间,却无烟火气,像个神仙,云游四方。 读这本书,文字赏心悦目自不必多说,一字一词,一句一段,都有节奏,有用心的安排,文字之间也有呼吸吐纳,跟着这节奏进去,细细体会作者笔下的一人一地一风景,真是无一不佳美,掩卷之余,恨不......

理想的下午读后感 篇6

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快餐文化已走进人们的生活,这是一种只求速度不求内涵,只求其名不求其实的生活方式,如同吃快餐一样,只能填饱肚子,却没有太多的营养,吃多了有害健康。快餐文化的追逐者们往往追求一种即效反馈,如“抖音”“火山”“快手”这种10几秒的小视频能够在短时间内满足个人视觉和猎奇心理,同时即时地转发与点赞也会给发视频的人极大的心理满足。但无疑是时间的杀手,大部分人会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消磨了时间,所以说“中了抖音的毒”形容得非常贴切。同时,快餐文化还体现在人们追求速成的心理,比如精简版名著,5天速成班等。也催生越来越多地通俗小说、通俗影视剧、已成流星的流行音乐等精神和内涵空虚的作品,带来社会的浮躁。如何摆脱社会浮躁之气,寻找自己的本心?这就要求我们慢下来。

慢生活是相对于当前匆忙、纷扰的社会快节奏生活而言的另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生活态度,积极的心态。于舒国治而言,旅行真谛是一种散漫的“晃荡”,理想的下午是泛看泛听,浅浅而尝,漫漫而走,这种漫无目的地晃荡,这其实就是一种慢生活。这里的“慢”不是磨蹭,不是懒惰,而是一种生活的品味,意境和自然的回归。

在现代的快节奏生活中,人们往往用‘忙’的借口来回避生命的本真状态。米兰·昆德拉曾在《慢》反问:“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古时候闲荡的人到哪儿去啦?民歌小调中的游手好闲的英雄,这些漫游各地磨坊,在露天过夜的流浪汉,都到哪儿去啦?他们随着乡间小道、草原、林间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吗?”这是他对回归慢生活的一种呼唤,他对‘缓慢’的发现,希望能警醒现代人重新审视生活观,重新建构一座轻与重的天平,汽车、别墅、权势、金钱各种名利场与真正宁静的心灵、自由的空间、温馨的情感和从容的境界的天平到底孰轻孰重?

慢生活体现了我们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而理想生活应当是一种回归,遵循本心,慢慢品味,漫漫而走,不断地体验与感知。如同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意地栖息;如同木心的《从前慢》“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朴素、沉静而美好。

在这快速的时代,愿你我都能保有一颗沉静而不浮躁的“初心”。

理想的下午读后感 篇7

舒国治好像就是个闲不住的人,走过南闯过北。

看他的文章有种古风,却又没有那么冗繁难讲。行文简洁,下笔又不冷僻。很是让我欢喜过一阵。

首次接触舒国治的文字全依赖道长梁大哥的开卷8分钟。那时候介绍的《流浪集》和《穷中谈吃》听得我如痴如醉啊——自己随即到处寻觅舒氏之文字。

去年终于受不了,在**买了一本台版《流浪集》,读完大呼过瘾。流浪的他文体松散,却炼字煅句一般,用简短的行文表达一种飘逸的情怀。

举例:人能生得两腿,不只为了从甲地赶到乙地,更是为了途中。

言走路,是言其趣味,非言其锻炼也。倘走路没趣,何必硬走。-摘自走路

小雨时,淋著多麼舒服,避著不淋,多可惜。大雨,固令人全身尴尬,然身体有大郁结、心理有大愁闷者,偶得痛快一淋,最是有冲刷涤荡之无比功效。-摘自淋雨

短短篇幅,不过200来页。字距不大也不小。适合散步,开车,无聊时消磨时间。文中说的是闲逛,走路,喝茶睡觉等琐事。

但琐事却也趣味多多,看后还纳闷:松垮的精神就那么和着他的用笔尖迈开的步子走了下。

日前,我们听说舒国治和***的书登陆大陆图书市场。无疑让这个春天里的假期更多了打败吃喝玩乐的信心。敛了个日子,抱着一本好书去过个松垮的下午多么让人神往。

遂在网上下单,也快速的收到这本书。

读这书的心情切忌那么多的迫不及待。虽然他的书早来,却也不必惊喜异常。用颗平常心,不必吆五喝六,不必心旷神怡。

一个懒散的周末下午:不用围着炉子,不用烧香洗手。靠在沙发上,伸直双腿或高跷,找到最舒服的姿势。

如果有件小薄被正好搭上:双腿间不冷 ,脚上不热。捧着读来——打发时间刚刚好,没有刺眼的阳光就那么自然的任时光偷溜过去。

看舒国治谈瑞典人的独立生活,自然;谈纽约人的地铁风光,便宜的热狗。谈谈如何从北京租车到北方名山或小寺庙旅游。谈到如何区分床上和床下——我一直认为这本书是舒国治在床上写的,他说:

“便因赖床,使人隐隐然想要创作”。也的确“赖床,是梦的延续,是醒着来做梦。是明意识却又半醒半朦地往下胡思乱想,却常条理不紊而又天马行空意识乱流东跳西蹦地将心思涓滴推展”。

谁又说这《理想的下午》不是他在半梦半醒的床第之间用刹那之间的一点灵光在胸中翻滚数次如星火燎原般让我等神思梦想那?

他有点像杰克?克鲁亚克笔下的达摩流浪者般的生活,只是更绝于他的在路上——完全没有牵挂。走路吃饭,睡觉打盹,全不为了什么。

让我们知道理想的生活:是路上的风景吗?不在于你口袋中的contax t3或背包里的“无敌兔”。

理想的下午读后感 篇8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都提倡旅行,我们常常听到“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等等。对于远方的憧憬,以及暂时摆脱现实桎梏的向往,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旅行,显然,旅行已成为一种时尚。但不难发现,现在的旅行越来越形式化,旅行打卡让人身心疲惫,“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停车尿尿”、“人人从从众众旅游盛况”已成的常态,可是,这是我们想要的旅行吗?真正的旅行是什么?

旅行是为了摆脱生活的“惯性”。舒国治在《理想的下午》中这么描述:“当日复一日的报纸来得太快,而仓促间人依然接受其重复,且囫囵吞下;当电视所呈总是各台一同,连珠揿按遥控器只益发多次温习同一昨日今日明日皆必有的事件;当老友相聚几要聊及新话题,却一岔上社会一径存在的话题,随后一整个晚上终究是老调重弹而人恍不能觉;这样的日子,显得很快,眼看周末又到了,而孩子又提议吃麦当劳,吃完逛店买HelloKitty,竟然也是上个、前个、大前个礼拜同样的节目;如此日日月月下来,不知是否暗示着人应该出趟远门了。”在我们千篇一律的生活中,出远门是摆脱现实生活固化的一种方式。法国女作家萨冈也曾写到:“所有漂泊的人生都梦想着平静、童年、杜鹃花,正如所有平静的人生都幻想伏特加、乐队和醉生梦死。”因此,愈与众不同,愈心向往之。

旅行是一种学习与磨砺。詹宏志在《旅行人在路上与在书上》的演讲中提到:“标准的欧洲的大学的教育的过程,第一个阶段去学校上课,第二个阶段找一个地方做实务上的实习,第三个阶段到别的国家去旅行,所以这就是今天毕业旅行的由来。”旅行其实是一种游学,通过旅行来了解所在地方的人文历史、文化习俗、社会规范等,这是一种很好的扩展知识的方式。同时,旅行也是一种冒险,陌生的语言、文化和食物,陌生的自然环境,陌生的相处方式和社会规范都需要我们勇敢地尝试和适应。旅行的过程充满未知,对于旅行者而言,这是对未知生活的挑战,尤其对“穷游”者而言,旅行更是一种身心的磨砺。

旅行是人生的扩大,是另一种生活的体验。旅行能够让人体验和认知另一种生活、另一种社会、另一种状态,是一种人生的扩大。当人生活在固有的社会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身边的环境、家庭、国家、时代都已经决定,然而,旅行和读书可以打破这种固化,带来体验另一种生活的可能。诚如詹宏志所言:“我的旅行目的是短暂地脱离我自己,脱离我的家乡、我的社会、我所熟悉的体系,希望能够短暂的变成另外一个人,让我有机会窥见或者接近别人的生活,或者真的活在别人的生活里。”这或许是旅行更深层次的涵义,感知感悟另一种生活。

推荐阅读

上一篇: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经典13篇 下一篇:新疆小学教案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