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精选(4篇)

2024-02-07 23:36:04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乡土读书笔记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篇1】

编者按:《乡土中国》这本书叙述了乡村和城市之间的差别,此书值得那些对中国乡村社会感兴趣的以及对社会学感兴趣的人一读。

中国乡村的社会结构是什么样子的呢?——《乡土中国》书评

《乡土中国》一书通过社区分析的比较研究方法对中国乡村的社会结构进行了分析,它阐述了中国乡村独立和不流动的特点,并且乡村基层人与人之间是熟人社会,对文字的间接沟通需求并不大,这和现代大都市陌生人之间通过白纸黑字记录下关系截然不同。乡村人和城里人差别是知识的多寡而非智力差距,并且每个人都是以自己为中心如同石头掉入水中激起的一圈圈波纹向外展开,人们根据关系的远近决定行为的标准,因此儒家的人伦尊卑思想在此体现出来,例如:君与臣,父与子,兄与弟,夫与妻之间尊卑的差序,这就是著名的中国乡村的“差序格局”。

在这种“差序格局”下,乡村人之间的道德体系出发点是修身,并且对于每个人的价值标准都无法脱离差序的人伦而存在,根据对象与自己关系的远近决定道德标准。乡村是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每个人家的组成是以父子、婆媳为主轴纵向一贯的家族结构,男女之间缺少求同形成男女有别的安稳社会。例如:在乡村,男女是授受不亲的,并且分工经营着家庭,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

乡村基层社会流动性较小,村与村之间相对独立,因此一旦同村之人发生一般的冲突,都是调解解决,由村中有威严的长者对冲突双方进行批评教育。因此,传统能够维持稳定的乡村,依据传统人们可以获得有效的应对方法。例如:对于乡村的耕作,年轻的人学习老农对四季更换的应对之道可解决如今的生活问题。只环境不变,没有新的变迁,依据传统总是有效的。比起现代社会,乡村社会用来维系秩序的是礼治的教育作用,例如通过学礼来让人自动地守规矩,即要求每个人身内的良心达到维持秩序的效果。但在现代社会,人们注重个人的权利不受侵犯,法律的价值就在于厘清义务与权利,维护权利和社会安全。

如果直接将现代社会的法律运用于中国的乡村社会,会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在乡村因妻子偷情丈夫打伤奸夫,于法律偷情无罪,伤人却犯法,丈夫在乡村理直气壮,但对法官该如何判决呢?未处理好此类事情,则会破坏乡村的礼治秩序。

对社会冲突一方面,维护阶级统治的力量是支配的一方,被支配的一方处于在下的一方,这种权力可称为横暴权力,横暴权力和经济利益紧密相连;对社会合作一方面,都期望每一个人都能按照他们的社会分工安于其位,维护这种状态需要大家遵守共同认可的工作,这种维护的权力可称为同意权力,同意权力立足于社会分工。乡土社会是一个小农经济,每家可自给自足,社会分工不大,乡土社会并不依赖同意权力维持,并且横暴权力受制于经济利益,因而乡土社会追求“无为政治”的理想。在此,可看到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是松弛的,微弱的,挂名的,是无为的。

虽然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微弱,但是乡土社会存在教化性的权力,这种权力对未成年的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通过教化,孩子迅速学会顺服和遵循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这种统治乡土社会的模式可被称为长老统治模式。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生于斯,长于斯”将人与地绑定,因此地缘是血缘的投影。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人们之间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是契约关系的基础。从血缘结合转变为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的一个大转变。

社会变迁发生在在旧社会结构无法应对新的环境,需要有人发明新的方法,而推动人们适应新的环境的力量可称为时势权力。时势权力对于整个社会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一个领导的阶层如果能追得上社会变迁的速度,这个社会也可以因避免社会变迁而导致混乱。可时势权力最不发达的是在安定的社会中,因此在乡土社会,建立在教化作用上的长老统治权力通过变动注释来谋求与变迁的社会相适应。例如:在思想史定于儒家一尊后的历代王朝,通过采取注释的方法求和社会的变动某适应。但由于长老权力不容反对,时势权力与长老权力之间的对抗导致名实分离,在中国旧式家庭中表现为口是心非,面子上不违背,但实质上已经歪曲家长的意志,其实是一种无可避免但又是需要的虚伪,最终导致名实分离。

在乡土社会中,人可以靠欲望去行事,但现代社会中欲望并不能作为人们行为的指导,于是产生“需要”,因之有了“计划”。乡土社会中个人的欲望常合于人类生存条件,例如爱情,好吃是欲望,这些欲望满足乡土社会的延续。因此乡土社会的欲望是文化事实而非生物事实,文化存在精华与糟粕之分,适于生存条件的文化淘汰不合于生条件的文化,因而乡土社会中的欲望经过文化的陶冶可以作为行为的指导,结果是印合于生存的条件。社会变迁越快,原来的文化已经不能满足生活,需要时势权力引导人们依据他们的需要去做计划,因此社会变迁使社会越来越理性和科学。但乡土社会人们是靠长老统治的,它不必计划,各人依着欲望活动就足够了。

《乡土中国》一书并非社会学著作的“完稿”之作,它在序言就已经讲明。但它的价值在于打开了另一扇睁眼看世界的窗户,透过这扇窗,社会因被“看穿”而焕发出勃勃生机,因此本书值得那些对中国乡村社会感兴趣的以及对社会学感兴趣的人一读。

作者:贰h

公众号:彭坤荣的每日书评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篇2】

首先是一个人为中心的框架型社会关系。在乡土社会中的社会关系,是以个人为中心而发散出去的一系列社会关系。社会没有给人安排具体的权利义务,在这个基础上由个人自主形成各种社会关系,而是安排了一个框架,每个人把不同的人往这个框架上放。每个人都有父子,母子关系,但是每个人又都是不一样的。社会对具体的社会关系进行管理,是通过对一类社会关系制定了规则来实现的。儿子必须顺从父亲,但是不会说某个人必须顺从自己的父亲。典型代表就是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一种等级秩序的体现,但从本质上说就是这个社会的规则,规范着所有人。在这个基础上又进一步衍生出了远近亲疏。春秋战国时的”礼“要求别内外,定亲疏,序长幼,明贵贱,这就要求在社会中分出远近亲疏,即区别对待。在《红楼梦》中,贾宝玉说林黛玉和他是姑表,而薛宝钗是姨表,所以林黛玉不薛宝钗亲,可见远近亲疏的深入人心。

其次是无诉。在古代,进衙门先打三十大板,刑讯逼供更是常事,善恶全凭那个高高在上的县老爷的眼睛。乡土社会的人怕打官司,出了官司不好打外,更重要的是几乎没有官司可打。由于生活在熟人社会中,谁是谁非大家自有明鉴,有过错的人必然要受到舆论和道德的谴责,所以打官司几乎没有必要,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都不会进衙门打官司,法律也因此而失去了生长的土壤。

再次是男女有别。男女有别是保持男女之间的距离。大家子的男女分分房别院的居住,平时也很少往来,像贾宝玉那样的则叫封建社会的叛逆,在日常生活中也是男女授受不亲,否则就是越礼。在农村中则表现为不可偈越的男女分工,女的就呆在家里干活,交往的永远都是婆婆大娘之类的人物,男的有空时也很少呆在家里。在中国社会中同性关系亲密,异性生疏,在西方社会是恰好相反的。

最后是“长老制“。长老制的普遍体现就是”孝“,家里的老人永远都是最高权威,任何人不得侵犯。在一个家族,就体现为族长,从以前那些浸猪笼的事例来看,族长的权力是非常大的,而且这种私刑也是受到官方认可的。在一个乡里,则表现为那些特别有权威的人,比如说阿Q正传中的赵老太爷等人物,他们没有任何职位,却人人都听从他。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国固然不能再叫乡土中国,但中国的乡土性却依然存在,特别是农村,依旧还是熟人社会。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篇3】

《乡土中国》这本书是值得并且需要读第二遍甚至第三遍的。我习惯读一本书的时候先了解作者作这本书的年代和时代背景,我认为,无论什么样的作者,在写书的时候,其背景对其影响一定是很重要的,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根据自己在抗日战争期间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当时的期刊报纸上的小文章所综合的,时代背景是处于极度艰难的抗战时期。而也恰巧是研究之艰难,信息流通之不便,也使得费孝通先生的研究结果具有很鲜明的个人特点和创新的视角。费孝通先生研究的对象是中国社会,他所著《乡土中国》,估计中国已经没有什么时候能够比起那个时代更乡土的了。

《乡土中国》一书还是比较全面的讲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方方面面的。费孝通先生言之“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一总结,加之后面的各项阐述,很具有总结性。不仅在那个年代,即便是现在,所谓的现代化已经得到一定发展了,我认为,中国社会乡土性的烙印还是很深的,现在的内陆地带,现在的农村,还是有很多保持着一贯的乡土性。而中国人的很多性格也是乡土性而造成的。

人制与法制,究竟哪种更适合?社会主要依靠道德还是依靠法律?想必很多人觉得该依靠法制,但是对于主要依靠道德还是依靠法律这一点上肯定会有很多争辩。费孝通先生指出,中国的社会是一个“无讼”的社会。比之于西洋几乎可以用诉讼解决所有问题,中国社会是很少想到用打官司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西洋遇事,可能很快想到诉讼,而中国人却往往只会在其他所有办法解决不了的情况下才会去打官司。因为,在西洋人看来,打官司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式,而为被告为原告也都很可以理解,成为被告的不一定会受到道德上的谴责。中国就不一样了,即便是在现在,打官司的被告基本首先就会给人以坏形象的印象,很多时候都会受到很多谴责的,而原告也不一定好运,人们也可能会说“破大点事就打官司,难道没有别的解决方式了吗?”。

中国司法制度的推行不力,不仅仅是因为腐败和权钱当政的原因,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与已经保持了几千年的乡土“礼治秩序”的冲突的。譬如说,妻子与外人通奸被丈夫发现,丈夫动手打了奸夫,最后法律判过来,无法给奸夫和妻子以任何处罚,却可以拘留甚至刑罚于丈夫,但是以所有人的道德和“礼治秩序”的处理方式,丈夫打人是无可厚非的,妻子和奸夫会受到惩罚和谴责,丈夫却没事,两种方式结果截然相反。作为旁观者,你是如何看的呢?群众的看法和抉择就会直接决定最后选择的社会秩序的方式,所以法制的推行阻力重重,社会原因是占很大比重的。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篇4】

《乡土中国》这本书的作者是费孝通,此书收集的是他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根据其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乡土中国的读后感5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乡土中国读后感篇1夕阳西下,五六岁的小女孩拿着一个瓢,紧紧的跟在拎着水桶的爷爷后面,舀起一瓢水,浇在绿绿的叶片上,水混合着金色的阳光,缓缓流下。小女孩再蹦蹦跳跳的去舀一瓢水,继续轻轻的浇灌在下一株秧苗上……这是我三十余年的生活里,每每想起都觉得温暖的回忆。这回忆里有中国人最离不开的土地,有温暖的夕阳,有前面引着路带着我走过沟壑的爷爷,还有那些待熟的秧苗,以及对成熟的果实的向往。看《乡土中国》,最难忘的便是“乡土本色”。无论现在我在哪里,无论我生活在怎样的圈子,乡土才能给我最为温暖而安定的回忆。乡下人离不了泥土,而我,故土难离。读大学之前,我没有想过我会到一个乘火车需要近30个小时才能抵达的城市读书。考研究生的时候,我没有想过毕业后我会到一个离家两千多公里的城市定居。如今,我生活在一个小城,城市边缘有大片大片的耕地,一年四季各种农产品交替上市,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本地出产的特色产品,说起的时候脸上就满是自豪。冬天,冬笋破尖而出,挖出几颗,煎炒烹炸,任君选择。春天,枝头上桃花烂漫,等着夏季的成熟与甜蜜。夏天,杨梅、桃子、蜜梨、葡萄轮番登场,家家户户的餐桌上总是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土地带给乡村人的满足,从餐桌上延伸到生活中,走亲访友时带的特产是熟人社会最常见的亲情友情交流方式。土地带着乡村人的留恋,是无论距离故土多少公里,总有一碗菜让你马上能想起家乡。随着网络时代的兴起,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在网上下单买到各地特产,前不久我在网上订购了家乡特产红肠粉肠,欣喜的等着收货,切片,开吃,但又总觉得吃到的好像不是那个味道。是的,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哈尔滨,而现在我生活在几千里之外的浙江。再多好吃的海鲜水果也总是抵不过我对地三鲜锅包肉的想念,再多的美丽的风景也无法让我忘记家里午后的葡萄藤。虽然我只在乡村生活过短暂的几年,但是故土难离,那些土地带给我的回忆总是无法忘记,那些回不去的地方,是故乡。乡土中国读后感篇2刚刚接触到这本满是学术言论的书,我是抵触的,觉得这书不是与我“同一世界”的事物。但毕竟是必读书目,在老师的引导与同学的陪伴下,我慢慢靠近它,渐渐发现自己改变了对《乡土中国》的看法。它不像我以为得那样生涩难懂。文中常有生动的实例,如“文字下乡”一篇提到,教授的孩子虽在学校成绩好,被夸聪明,但与乡下孩子在一起捉蚱蜢时,却远不及他们灵活敏捷,这有力阐释了一个人的知识文化水平与个人所处环境的需要有关,乡下人也并非愚的道理。它不像我以为的那样远离生活。“差序格局”一篇中提到“我们的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想想自己的生活,的确拥有与自己关系远近不同的人形成的如“波纹”般的交际圈。它更不像我以为的那样平淡无趣。这本书充满了富有浪漫亦或哲理意味的句子。“从个人说,这个世界不过是个逆旅,寄寓于此的这一阵子,久暂相差不远,但是这个逆旅却是有着比任何客栈、饭店更杂复和更严格的规律……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一个孩子在一小时中所受到的干涉,一定会超过成年人一年中所受社会指摘的次数。在最专制的君王手下做老百姓,也不会比一个孩子在最疼他的父母手下过日子为难过。”……它们激起我对此书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发了我更深刻的思考。“我敢于在讲台上把自己知道不成熟的想法,和盘托出在青年人的面前,那是因为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教育办法。我并不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在传授已有的知识,这些学生们自己可以从书本上去学习,而主要是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通过此书我也了解到,作者费孝通先生,原来是这样一位富有勇气与探索精神的开拓者,着实令我敬佩不已。在这本书中,还有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话:“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在如今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乡土社会这种中国人民世代繁衍生息形成的固有结构,是保存还是被改变……大概会引起很多人的沉思吧!《乡土中国》一书,让我收获了很多,在我的学习生涯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乡土中国读后感篇3大家就是大家,这么谦逊,这么年轻的时候为讲课写的稿子都能成书,还是经典的社会学启蒙书籍,真是让人再次感慨:自古英雄出少年。对于书里面讲的差序格局代表什么,具体如何推理的还是有点不理解。我觉得中国人还是很讲究天下为公的,对民族大义这类的道德感还是很强烈的啊,总之就是不太理解为什么用这一套理论解释为什么中国人经常公和私不分,界限模糊。这不是后面一章讲“系维着私人的道德”里应该讲解的吗?对于中国的婚姻关系讲的很对,就是干事业型的,男女结合为的是传承血脉,抚育子女,而感情的波动对稳定婚姻关系不利。所以当我们现在也学着让理解和亲密关系成为婚姻的基础时,离婚率越来越高。这种变化到底给个人带来的幸福更多还是不幸更多呢?其实很难讲,太复杂了,每个人所拥有的资源不同,也决定了新的变化对他个人是更幸福还是更不幸。时代的潮流永不停歇,个人为了活的更好只能适应,而且还不能适应的太慢,不然就会被时代的车轮压过!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虽然乡土社会残留的特质还在中国依旧强大,但也继续在走向衰退,这证明了文化基因和传统的强大惯性,也说明我们终究会创造新的传统来应对这个陌生人的现代社会。乡土中国代表着中国的传统社会,这是我们文化的起源,那是一个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农社会,社会结构变化很小,人们根据上一代的经验就可以活的很好,老人也有了长老的地位。可怜以后的老人真的是没什么用处了吧,我们的孝文化还能传承下去吗?乡土中国读后感篇4某天,我得到一本书。封面是庄严而古朴的红,历史将它装点得如此沉重,时代和乡土的气息萦绕着它,让它显得那样严肃,我有点望而却步。扉页间却传来阵阵的邀请声,是沙哑的乡音,是热情的方言……封面上的费孝通先生微笑着,那似乎也是一种诚挚的呼唤。《乡土中国》——它邀请我去重新了解一个我所谓熟悉的社会,而我,欣然前往。我本是农村的孩子,但却生活在城市。记忆中的乡村,只剩下时间潦草勾勒的几笔,勉强留存下了一些浅淡的痕迹。《血缘与地缘》——它将我尘封的记忆唤醒,那个热闹的熟人社会在我的脑海中生动起来。费孝通先生的语言十分专业,对于我来说不免有些障碍,但又恰恰给了我更多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像文中作者写到的他的女儿一样,我也在“籍贯”上填写那个其实并不怎么熟悉的地方,我从未细想过这个问题,更从未将其与“血缘”挂钩。作者逻辑分明的论证,公式化的语言,却弥漫出一股淡淡的人情味儿。随着阅读的深入,一个喧闹的乡土社会在我的眼前逐渐放大、清晰,它带着亲切的邻里,带着繁华的集市向我走来——那是我的家乡。我的心开始不能平静,也许这就是血缘,会在某个时刻勾起根植心底的对乡土的眷恋。无论我在哪儿,都永远属于那片土地,并随时会为之感动。《礼治秩序》至《长老统治》系统地展示了中国乡土社会的规则;《文字下乡》科学论证了文字下乡应注意的问题;《差序格局》清楚地展现了中国乡村的社会结构。还有很多很多,《男女有别》《从欲望到需要》……《乡土中国》这样一本学术著作,不仅让我了解到了乡土社会的许多知识,也带给了我情感上的诸多触动。掩卷,手里的书又“厚重”了许多。乡土中国读后感篇5于我而言,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并不陌生——在高中历史主观题的题干中,这本书的内容常常会被引用到。另外,老家在乡下,翻阅过程中,恍惚间能从字里行间里看到那个苏北小乡村的影子。可以说,乡土社会是传统社会。传统源于经验的累积,累积的是一套留给下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一套经历了自然选择、淘汰了有悖于“丛林法则”条条框框的生活方式。因此,上一代人累积起来的经验尽可能用来做新人的生活指南,愈是前代生活中证明为有效的,便愈值得保守。于是在一定意义上,在每个人尚未出生之前,就已经有人替他们准备好方式方法以应付人道路上有可能发生的问题。另外,乡土社会中的“人情味”似乎同新时代我们追求建构的法治社会的“冷血无情”相矛盾。这种矛盾让我想到辈际间的矛盾:长辈们觉得我们怎么可以不按照“正常”的路线走,而我们却觉得他们都过了时,或激进一点,认为教育好长辈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我们得承认,无论这个时代怎样发展,在可以预见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不能完全摆脱乡土社会的影响,国人都将永远带着乡土性。现在想想,若要了解人情世故,单单读懂心理学是远远不够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等方方面面都应被纳入考虑的范畴,从这几个维度考量,《乡土中国》无疑是很好的选择。

推荐阅读

上一篇:大学顶岗实习报告(5篇) 下一篇:普通员工写辞职信集锦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