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模板

2024-01-24 14:41:13

【#实用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模板#】有些作品的价值绝不仅限于在创作时期,它们能够通过时间的洗涤和磨炼,留下深刻的印象。相信大部分人,在阅读完这些作品之后,都会从中获得很多启发和收获。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应该考虑到实际情况和具体细节,避免故意曲解作者的原意。或许你想了解一些优秀的读后感是如何撰写的,所以来到了我们的网站。非常感谢您的访问,我们将为您提供优质的内容!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篇1

我女儿小时候不爱吃虾,你跟她怎么说,这多么有营养,总不见效。一次,我们吃酱爆香螺,用牙签一个一个挑着吃,她非常感兴趣,吃了很多,我们非常高兴。回来以后,我买了一盒牙签,每次吃虾的时候,给她用牙签扎着吃,渐渐地,他特别喜欢吃虾。

原来只是这样做了,没有考虑太多,在读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之后,才知道原来这就是心理效应在起作用,这就是牙签效应,其本质就是改换一种新颖的方式,满足人类求新、求异的思维需求,以获取较好的效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一些心理效应的影响,甚至也在自主不自主地运用一些心理效应来处理问题。尽管我们不是心理学家,但是,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掌握并运用一些有效的心理效应,对孩子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因为只有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才能真正打开孩子的心扉,才能触及到灵魂深处。

在读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中的“鲇鱼效应”后,我感悟颇多。

鲇鱼效应——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尤其是鲜活的沙丁鱼,渔民们如能将活的沙丁鱼带到市场,不仅能吸引人们争相购买,而且还可以卖出高价。为此,许多渔民虽然想尽了办法,但总不成功。然而有一条渔船让沙丁鱼成功地活了下来,由于该船船长将其视为秘密,不准船员外泄,所以外人一直不知道其做法。待他去世后,奥秘才被揭开。原来他们在鱼槽中放了一条以沙丁鱼为食的鲇鱼,当刚捕捞上船的沙丁鱼放入鱼槽后立即发现了鲇鱼,非常紧张,于是左冲右突,跳跃不停,这么一来,沙丁鱼活蹦乱跳地被运回渔港,从而使人们大饱口福,也使渔民有了丰厚的回报。这就是著名的“鲇鱼效应”。

科学家计算过,倘若地球上的鱼一年之内产的鱼仔都能成活,都能顺利长成成鱼,可以把地球上江湖河海都塞满,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从鱼仔到成鱼,要经历千百次的自然和自身的淘汰。最优秀的和最适应的才能留了下来。自然界要维持其自身的平衡功能,都是在各种压力下完成的,否则生物就会逐步退化。孩子的成长也应该如此,当有的'爱对孩子来讲是不愿承受的负担时,就可以要求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里承担不同的责任,适当、适时的压力也是孩子成长的强大动力。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这么脆弱,这是因为我们进行的激励教育和挫折教育做得的不够,以此培养的“吃苦耐劳”精神以及面对挫折的忍耐能力太差。据英国报纸推销站联合会统计,全英国约有50万送报童。稍大一些的中学生打工也是寻常现象,而且都得到家长的支持。大家想一想,在我国是什么情况呢?

小孩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仅仅从说教的角度来进行,往往难以奏效。自我监控能力,说到底,就是小孩抵抗失败,抵抗挫折,达到自我管理的能力,因此,以挫折教育为突破口,提升小孩的学习自我监控能力,不失为一种新的策略。

挫折教育根本实质就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小孩在不断碰到失败,感受失败,克服失败的过程中,逐渐养成心胸开阔、灵活勇敢、坚毅顽强对抗挫折的品质。这种品质,是意志的体现,是成熟的表现,是成功的呈现。这种品质的养成,必须要在师长的有意识的指导下,周密的安排下,持之以恒地训练,才有可能培养起来,巩固下来。

一道难题的解决,往往需要用许多时间,花费许多精力。这个过程,是一个艰苦劳动的过程,没有坚韧的耐力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出些有一定难度的智力题,让小孩去攻坚、去考究,不失为一个挫折教育的好方法,

例如,一位教师给学生出示了下面一道题:

“有8个人在一起过生日,主人要求用3刀将蛋糕分成8份,而且每份都要均等,请问该怎样切才行?”

选取10位被老师公认怕做难题的学生,让他们去攻坚,可以请教别人,可以查阅资料。2天后,发现有9位学生做了出来,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完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难题并不是想像中的那么可怕,只要想办法,耐心地去探索,就一定能克服困难,获得成功。

俗话说,斗勇不如半智。而要战胜挫折,则必须智勇双全。勇,是勇气斗志、决心;智,是智慧、机灵、创造力。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迎难而上的坚强信念,而且要培养他们运用创造的方法,机智地克服困难。

我们都听说过《詹天佑》的故事,作为一名爱国的工程师,詹天佑对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绝对有誓死完成的决心,但怎样才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克服那么多的困难,顺利完成修路工作呢?成了困扰詹天佑的最大问题。詹天佑毫不畏缩,冷静思考,运用他非凡的创造力,巧妙利用中间两端同时开凿法,迅速凿好了居庸关隧道;面对八达岭青龙桥段坡陡的地形,首创“人”字形铁路,顺利拿下这一难关。正是由于詹天佑既勇又“智”,才克服种种挫折,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条自行设计、施工的铁路。

创造力不单能帮助学生冲破挫折的困扰,更重要的是它还能预防挫折,减少学生的挫折感。因为一个有创造力的学生,他成功完成各种任务的机会要大得多。

请看下面一个设计:

“对象:小学中年级学生

主题:买东西

内容:马铃薯150克,铁钉50克,感冒通1盒,电脑用小风扇1个,《格林童话》1本,给一张公交车用IC卡充值50元。

给予钱财:130元”

让学生运用自己能力,通过乘公共汽车、走路、问路等方法,分别到不同商店,买好上述东西。当然,在出发前要做好安全教育,授予他必要的求生、防御技能。出发后,父母或老师可以采用暗地跟踪的方式,观察小孩完成任务的经历。

很明显,这个任务对一名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有一定难度,他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一个很好面对挫折,冲开挫折的过程。除了买东西训练外,还可以设计取东西,找东西,问东西等多种形式的任务完成训练。

弹簧只有在力的作用下才能显示其能量的大小,对孩子而言,适当的压力,才会激发起他的斗志。本真的生态环境是不需要、甚至是要无情淘汰弱者的,我们的社会也如此,要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就必然经历挫折和困难,而这些往往是以压力的形式展现出来的。

还是给孩子来些具有“生态”意味的锻炼吧!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篇2

目前,高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目前以发展性咨询为主,治疗性咨询为辅。

成长性团体辅导,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辅导形式。在人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个体都会遇到该阶段可能面临的困惑。大学阶段是大学生面临的人生转折期,他们会遇到的很多常见的发展性问题,如果能够通过健康的方式克服或解决这些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困难,大学生就能获得心智的成长。基于这样的理念,发展性团体辅导的重点是大学生的自我成长与自我完善。

(1)团体辅导在大学生人际适应和人际交往中的应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学新生的人际适应和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困惑是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人际适应不仅影响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而且更会延伸到毕业后的社会适应和生活质量。为此,每一名大学生都需要良好的沟通技巧,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大量的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与人际适应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梁丽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团体辅导对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水平有明显助益,促进了大学生促进了人际交往行为,改善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情感体验。张文海在探索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研究中发现,参与团体辅导组在自尊、羞怯、自信和社交与感情孤独方面比对等控制组的贫困生获得显著的改善。

(2)团体辅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中的应用。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体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与职业方向的过程。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在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几乎没有接受过任何指导,所以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就表现出较多的盲目性。研究表明,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团体辅导能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性格特点与职业之间的匹配,以及自身的能力。掌握就业技巧,制定生涯发展规划,从而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自我规划和就业竞争能力,团体辅导模式是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

(3)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压力和情绪管理中的应用。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大学生面临各种新的理念的冲击。同时,由于高校的扩招,大学生进校的同时也就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为此,很多大学生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特别是来自农村和家境不好的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空前大。而大学生的情绪、情感特别丰富,面对压力,在情绪上和行为上易产生过激反应,结果对自己和他人都是一种伤害。因此,大学生急需要在情绪方面的引导和压力的管理,以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团体辅导活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情绪管理有作用,能够较为有效地调节大学生的情绪状态,改善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压力管理团体心理辅导对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增强大学生抗压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4)团体辅导在大学生恋爱问题中的应用。大学生恋爱是大学校园的普遍现象,但较多研究资料显示,我国大学生因缺乏恋爱心理辅导与性教育,不少大学生存有恋爱情感的困惑和性心理困扰。恋爱引发的心理问题(如性暴力、自伤、自杀等),严重影响到了大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因此,重视大学生性与恋爱观的健康教育与辅导已刻不容缓。杨婉秋等人对大学生恋爱问题的团体心理辅导表明辅导增强了大学生应对感情事件的信心、促进了对“爱”的理性思考,降低了恋爱事件对大学生造成的人际与健康的压力,提高了自尊水平。针对性的团体辅导是促进大学生恋爱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方式,对性与恋爱心理困扰的大学生有明显的干预效果。研究表明,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恋爱观也具有显著的影响。(5)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学习问题中的应用。在我国,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模式与高中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可自己把握的时间大量增加,而对专业的选择在进大学之初考虑并不成熟,和现实往往有较大差异。为此,大学生在学习上会出现较多的困难与不适应,甚至出现学业的倦怠。研究表明,团体辅导的实验教学确实能改善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整体水平,并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促进学生适应学校的教学模式方面卓有成效,认知行为取向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学业倦怠具有显著的干预效果,并能极大地促进其自主学习。

治疗性团体注重成员经验的深层解析、人格的重塑与行为的重建,这类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涉及不多,但是针对一些特殊的学生以及在特殊情况下,高校内仍然需要启动治疗性团体辅导。

(1)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抑郁的干预。抑郁是大学生群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消极情绪状态,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自杀行为的发生。近年来,大学生因为抑郁引发的自杀行为的报道屡见不鲜,给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带来重大损失。研究表明,团体心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大学生的抑郁水平和改善抑郁状况。

(2)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在我国,大学生是互联网使用的数量最多的群体之一,对互联网的依赖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部分学生的正常生活及学业的完成,有的甚至导致人格扭曲。网络依赖使得大学生变得孤僻,人际关系淡漠,社会适应性较差,在学业及个人发展问题上存在障碍等问题。团体辅导对网络依赖、网络成瘾大学生有明显的干预效果,能增强积极人格特征,削弱消极人格特征,以及减轻自觉症状等,以人际互动为主的团体辅导对游戏成瘾大学生具有积极的干预效果。

目前,国内高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较多仍然是用于科学研究,并未普遍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究其原因:其一,专业师资缺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中,真正能够开展团体辅导,特别是治疗性团体辅导的老师数量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加大、加快对心理健康老师的辅导迫在眉睫。其二,认识误区。较多的大学生仍不能科学、正确地看待心理辅导,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团体活动时害怕被同学嘲笑和攻击,因此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同时,有的同学在团体中涉及有关自己隐私的时候更是畏首畏尾,因此难以取得很好的效果。所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能够科学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化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心理健康的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取得了较大的成效。虽然目前还存在较多问题和不足,但是其前景广阔。相信团体心理辅导作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也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篇3

忙里偷闲,认真拜读了领导推荐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儒德编著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里面数以百计的心理效应对我们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善意的提醒,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惊喜地发现,平时的日常琐事原来都有心理效应的存在,这本书好像洞悉我们的一切心理活动,把所有的现象用不同的心理效应归纳了出来,同时指引我们如何去做。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的故事早已为大家所知,但这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心理学家称之为超限效应。回忆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我们何尝不是再犯如牧师同样的错误呢?当学生无意或有意做错事时,当学生因粗心经常出错时……为了确保他能够记住并且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于是不厌其烦、不辞辛苦、苦口婆心的讲解这样做的危害……而学生则听之任之,收效甚微。

读罢《给学生留点空白——超限效应》一章,心中豁然开朗。殊不知,超限效应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作祟。是啊,学生犯了错,如果我们宽容他,理解他,少批评,变换角度、方法,点到为止,适当的留点空白,让他们自己来思考、反思,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超限效应告诉我们,在表扬学生的时候,我们应该批评学生多少,应该把握一定的尺度,否则我们就太过分了。表扬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但表扬也要适当,要注意,过度的表扬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同样,在课堂教学中也要避免认知超载的超限效应。如果老师拖沓上课,布置太多作业,就会造成认知超载的问题。这些不应该随时提醒我们调整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观念吗?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导学育人的对策宝典,它更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让我们少走弯路,为我们指点迷津,《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已俨然成了我们的良师益友,更是我不可多得的枕边书。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篇4

这个寒假期间我有幸读到了一本好书,这便是刘儒德教授主编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书中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试验以及鲜活的案例介绍了心理学的一些规律,64条心理效应分别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这一个个生动的情景让人感觉在欣赏一本精彩的故事书,一段段富有哲理的分析让人茅塞顿开,让我找到了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一些方式方法的理论根据,也让我明白了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心理学规律的有效应用,让心理学规律成为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中创造更多的惊喜和成功。

这本书没有教条式的说理与那些难懂的术语,辞藻简易朴实、平铺直叙,实在让人通俗易懂。更可贵的是,刘教授将这些心理学中的效应真实地与各种教学教育情境相联系,通过一些心理学上专业有针对性的知识来解读与剖析那些十分普遍的教育现象与常规,更好地帮助了我们这些教育人,用更科学与更正确的方式来处理与学生和家长的方方面面,从而指引与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实际情况,实在不能不说是教育的福音,是我们教师的良师益友。读罢全册,太多的案例与分析让我受益匪浅,而最难忘的是这样一篇《教育无小事——蝴蝶效应》。

什么是蝴蝶效应,或许人们都不太明白。但说起教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不惹眼的小事与小举动,或许你便轻车熟路。毛爷爷曾经说: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便告诉我们,不要小看发生在你、你学生之中的一个小小举动,或许这便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或是一种牢固的思想。而所谓的蝴蝶效应也同样告诉我们:

应特别注意初始状态的微小变化,这种变化应高度敏感。拿我们教育来说,别看孩子个子小,现在的孩子都是人小鬼大,自尊心都很强呢。时常老师的一个不经意举动,早已被他们看在眼里,甚至牢记于心。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孩子犯了错误,就迎来了老师的批评,这是应该的。但如果你没有问明原委,劈头盖脸则是一顿责备,倘若只是无心之过,那这样的批评便在孩子心中烙印了一个伤疤,或许还会发生更糟糕的事情;而同样的一件事情,另一个老师则心平气和地与之分析,面带微笑,或许可以拍拍他的肩,摸摸他的头,即便是错误,也给孩子犯与改的机会,那孩子的心里一定是不一样的滋味。可见,教师所采取的教育引导的方式和方法,在孩子的成长和学习中似乎微不足道,但实际上却非常重要。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个道理就告诉我们教师一定要对学校中的每一次偶然事件保持敏感,找到教育事件中的支点善于利用,清除教育事件中可能存在的“蚁穴”,用最阳光明媚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每一位莘莘学子,不再让一只“蝴蝶”骄傲地影响一个气象。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篇5

王洁总觉的应该读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但她不知道如何选择。今年寒假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正好是雪中送炭。

初读几页书,书中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介绍和演绎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就将我深深吸引。在阅读中,我充分激活自己所熟悉的知识和经验,加以解释和建构,产生自己的理解,从而受到智慧的启发,受到心灵的震撼。所以我忍不住把我的一些想法分享给微信朋友圈和家长微信群。

很多家长和朋友好奇地问这是什么样的书,他们想买。可见,好书的香味是无法抵御的。

第一个系列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书中对记忆的诠释,即位置效应、第一因果和近因果、遗忘曲线的系列。这几个效应直接影响孩子的学***和情绪,而且其中 “7加减2”的组块记忆法更是让我知道如何教给学生记忆方法。

具体说来:

序列位置效应告诉我,记一一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效果比记一中间的效果好。所以,课堂上把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开头和结尾。不要让宝贵的前10分钟浪费在找书和练习上,也不要让最后10分钟浪费在无所事事上。

新课学***不宜过长。第一效应和近效应告诉我,第一效应对陌生人和熟人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信息呈现的顺序影响人们对事物的看法。

遗忘的发展规律是先快后慢,这就是著名的ebbinghaus遗忘曲线。**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不要等墙倒塌了再来造墙。

所以要及时复***常新,不总是从零开始。

在阅读中,我也发现超限效应是最值得我们反思的。我们需要给孩子、家长、自己自我沉淀的过程,俗话说:“过犹不及”。

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的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牧师讲了太久,这使的马克吐温想把所有的钱都捐出来,不仅没有捐,还偷了他两个硬币。所以,不要让说教与批评出现超限情况。

人们的心理和情绪是复杂而尖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底线。过了线,所有的好心、语重心长都将成为反感,甚至是反抗。或许在小学,孩子不会有明显的反叛,但孩子一旦大一些,这种由“超限效应”带来的心理、情绪累计是可怕的。

这一效果不仅值得我们在教学中反思,也值得我们在管理中反思。好的管理者不会让这种过度的累计情绪扩散。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篇6

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两情相悦,在人际交往中,这是一种很自然的心理规律。后被人们归纳为: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你想让得到人们的欢迎,或者支持、同意你的观点、行为,仅仅提出良好的建议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人们喜欢你。

最近,我遇到了这样的教育难题。一天,轮到我去四班看午写。刚到班上,小王还在和同学在开着玩笑。我有点生气,让他赶紧安静下来。小王突然来了一句,“不喜欢历史老师”。这句话,一下子让我听蒙了。仔细想了想,这孩子应该是觉得我在针对他。本来,小王是我的科代表,但由于做事比较拖拉,爱表现,常常在课堂上插话。我多次找他谈话,效果不佳。后来我只好把他换下来。结果,他表现就更不好了,上课常常和我作对似的,老说一些让同学听了会发笑的话。哦,“互悦机制”,让我突然明白了“不喜欢历史老师”背后的含义——他以为我不喜欢他。

于是,我试着改变与小王相处的模式。首先,我私下找到小王,真诚地告诉他,老师是一视同仁的,并没有专门针对他。而且他对历史很感兴趣,历史知识储备很丰富,老师是很喜欢你的。不过,有时,你也不能和老师太较真哦。他答应我以后会好好表现。其次,当小王上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而不是在课堂上插话时,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他脸上的笑容也变多了。最后,当他的作业有错题不会时,我会在课间把他叫到办公室,耐心引导,及时纠错。让他感受到老师是非常关心他的。

慢慢地,小王对我的态度悄然发生了变化。课堂上不再与我针锋相对,学习效率也得到了大大地提高。这次月考,他的历史取得了满分的好成绩。我深深地感受到“互悦机制”的重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育的前提。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篇7

人文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类似于病人和医生(访客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选择自己未来的生活,并度过难关。学生都能解决自己的学***,关键是在他有困难时,要有人给他同情、认可和鼓励,促使他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教师要扮演的,其实就是这样的同情者、认可者和鼓励者的角色。

作者所选出的这 64条效应都具有现实的意义,“专家记忆的优势效应” 给我们指明了一条将学生记忆的东西凝成意义组块以提高记忆效率的捷径;"超限效应”给我们说明了在教育中要把握好“度”的问题,"过犹不及”与"物极必反”都不会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霍桑效应” 告诉我们只有真正关注学生才能使学生真正投入地学习,提高学***率,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强烈地感受到这其实也是一个照镜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有哪些是真正从学生的心灵深处出发,并取得切实效果的;有哪些是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教育的名义做了反教育的事情的。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教师地位认识的不断提高,教师单纯“教好书”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现代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这就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心理学素养。时代赋予了教师更为艰巨的历史任务和使命。教师要掌握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发展,在良好的心理素养基础上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而其中《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就是一本好书。

好书是一杯好酒,一杯好茶。它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精神的食粮。它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篇8

学生年轻,无知,冲动。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如果你想生气和生气,你几乎每天都无法阻止。但我也尽量培养自己,少生气,少关心孩子,尽量让孩子自己辨别是非。记得去年接手时,为了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每天早上的早读都是由值班小干部和当天班长共同管理的。他们将早读不认真学生的名单记在黑板上,谈话课时我进行处理。

可为了维护面子,这些上“黑名单”的同学总是东找理由西找理由,甚至还有学生说自己读得也很认真呀,所以,处理起来不仅花时多,效果也不好。后来,我换了一种方式,请值周干部和一日班长将早读认真学生的名单大大地写在黑板上,我到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请这些早读“光荣榜”上的同学起立,表扬他们学习认真,懂得珍惜时间,并且约定,三次上早读“光荣榜”的同学可以奖励一张蓝星卡。学生个个很高兴,早读“光荣榜”上的同学名单越来越多了,老远就能听到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并多次受到值周老师的表扬,更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都能以愉悦的心情迎接一天的学习和工作了!

是的,“数其之过,不如奖其一长”,面对犯错误的孩子,教师对他们多一份宽容和理解,让他们能自发自省、催我自新,才能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看罢此书,真切感受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谓的成功,那是因为在合适的时间运用合适的方法做对了合适的事情!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篇9

林清玄说:“最好的表达是沉默,而不是语言。”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对此深以为然。有句俗话说得好:“两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我们往往说太多,而忽视了安静的力量。古人说“静以修身”,安静的时候才会关照内心,才会有深刻的思考。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通过小事例来展示原理,浅显易懂,实操性很强,每个心理效应都写得有趣又实用,工作中非常值得借鉴。今天我想交流的是令我印象很深刻的两个效应——超限效应、齐氏效应。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使人感动,就准备捐款,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钱。过了十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款,相反,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

这就是超限效应。小故事令人发笑之余,更引人深思:在工作中,教师要管好自己的嘴。

学生犯错在所难免,教师应尽量保持一颗平常心,批评学生一定把握好一个度,有些错误,点到即可,不妨留一些思考的余地给学生。话说多了,往往适得其反,不仅不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效果,甚至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传授知识同样要注意课堂留白,灌输多了,也伤人胃口,不如多一些互动与交流,让智慧的火花在思考中迸发。我们的实践课堂,更要讲得精炼,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去探索。还有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不要害怕学生完不成任务,因为根据齐氏效应:人们对那些没完成的任务,印象反而会更深刻。

在齐氏效应部分讲了这么一件事儿:一个美国考察团到上海访问,希望听一节有中国特色的公开课。听完之后他们的反应却出乎我们的意料,他们问: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节课还上它干什么?

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反思的一个问题。怎样的课才算是成功的?究竟该如何评价我们的课程?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不断生成的过程,教师可以有预设,但更应注重引领学生思考,并具备随时沉着、灵活地处理生成性问题的能力,我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也是衡量一位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方面。自如应付生成性问题,除了教学经验,其实最根本的是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所以,还是老生常谈:教师必须热爱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成长,让自己拥有的是智慧之泉,而不是一潭死水。

最后,用咱们读书记录上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交流:“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共读、共行、共悟、共成长!”这句话我非常喜欢,拿来与大家共勉!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篇10

沉锚效应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教育心理名词。初看书时,接触到这个名词,觉得它怎么会和教学扯上关系呢?仔细阅读了刘教授的书,认真听了他的讲座后,才发现这个名词看似陌生,其实和我们的教学息息相关。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经常用到它。

沉锚效应它会有正负两种作用产生。我们要想办法避开它带来的负面效应。记得三上《习作2》时,让写一篇文章介绍一下自己的长处或本领,选择自己最得意的一方面写下来。在写之前的前一天,我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学生写出自己的优点、长处,并让家长也写出了对孩子的评价,主要也是优点。第二天上作文课时,我先检查了一下他们完成的情况,然后问他们,如果一个人说他跑得快或力量大,你信不信?学生说,不信,也可能半信半疑。这个时候就需要举两个具体的事例来证明他跑得快或力量大。我又挑了三位同学站起说说自己的长处是什么,通过哪件事来证明。为了让他们更有思路,我又读了两篇范文,然后让学生开始写。一节课四十分钟,有三十四个同学完成了习作,四个同学课下完成了。后来我批改草稿时发现,大部分孩子写得较为成功,但有七、八个同学写得几乎和范文一样,显然思维受到了束缚,也许是他们认为范文比自己构思的好,就记得格外清楚,范文中的成语、比喻句也用上了。如果在考场上,这样的作文也未必不好,但这显然不是我这节作文课想要的结果。我想看到的是他们自己的创作,原生态的作文。但读范文又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让他们的思路更宽阔,也可以学学别人的新颖的构思、开头和结尾。

后来,我在第一节课除了评讲前一次作文和本次作文要求外,挤时间读了三、四篇范文,在扩宽他们思路的同时,也强调要会把自己的观点用通顺生动、形式新颖的句子写出来,或者把别人的东西化作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可以借鉴范文的形式,不要照搬范文的内容。这样强调引导之后,像后来的习作:用上合适的象声词写一篇文章,xx的自述,写得都很成功,雷同作文已很少出现,有的同学写作时还能模仿范文写个题记,三部曲等。在作文课堂教学中,锚要抛好,同时还得提前预设好可能会出现哪些不良反应,及早避开,提高课堂效率比辛苦的补课要强得多!

在日常教学中,除了运用自己吸取和积累的优秀经验外,还得不停的学习、创新,不能因循守旧。要不断成长,永远做一棵慢慢成长的树,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于是我们就可以以一棵正在成长的大树的身份来言传身教也正在成长的小树!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篇11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

刘教授的这本书,恰如春天的细雨,久逢干旱的清流,让我眼前为之一亮,很严肃的文字却被现在一些简单的文字、案例、故事所替代,让人有一种一口气读下去的欲望。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此书共分三辑,从心理学的规律和效应中整理了64条,而且主要围绕了教学、教育、管理三个部分来写。在每一篇文章里都有一个经典的故事、或者实验、或者情境,让我们把它所提到的知识和我们已有的知识相结合,产生一种共鸣,也让我们有一种想要读下去,好好研究的欲望,而且丝毫没有累得感觉。

读了书中的“给学生留点‘空白’——超限效应”这一篇,让我有很深的感触,很大的收获。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曾在教堂听过一位传教士讲道。起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很感动,准备捐款。

十分钟后,牧师还没说完。他不耐烦,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说完,所以他决定不捐一分钟。当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大论,开始筹款时,马克吐温很生气,从盘子里偷走了2元钱,而不是捐款。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为“超限效应”。 在教育教学中要避用“超限效应”,比如“超限效应”中的“认知超载”。

在书中,我们终于可以用通俗易懂的理性话语来解释原始现象。例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遇到学生背课文,总有一些同学只记得课文的头尾,而中间部分却怎么也记不得的现象,而且现在就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了,他就是u形记忆——系列位置效应,通过学习,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也会注意安排我的教学,把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开头和结尾部分,因为最重要的事情才能占据最重要的时间,这样可以使我的教学能更有效。在后面的背诵中,我可以在前面的背诵结束后,适当安排学生从中间背诵,以克服一系列位置效应造成的中间部分记忆率低的问题。

例如,如果单词巩固的练习只是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听写,只会浪费时间,收效甚微。我们安排的每一次听写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有些平时掌握字词比较扎实的学生,在全班性的听写中能够获得通过的,下一次就不需要再听写了,他们可以把时间花到自己相对薄弱的环节中去。

有些基础不扎实或者记忆力不太好的孩子,他们需要听写,但是要针对个人,对的字词说明已经掌握了,他们的难点在于写错的字需要反复强化。而这种强化不是一味的靠抄写,靠听写,如果方法是如此单一,学生的心理会有抵触的情绪,可能会认为自己就是掌握不好,怎么听写还是错的想法。实践中要处理好量与质的辩证关系。

只注重训练,但缺乏一定数量,无法达到巩固知识、掌握技能的目的。相反,只求量而不注重实践的重复实践,不利于能力的培养。这是徒劳的,也会挫败学生的性学习。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篇12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聂云婷深知心理学对教育教学的帮助,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学,是思想教育和与孩子沟通的法宝。可是不论是到书店还是在学历自学教材上看到的心理学大多是一些理论性的,概念太多,严肃的学术面孔让人望而生畏。直到在一次教职工会上学校给一部分教师发了一本《教育中的心理学》。

当时,我看到了这本书的书名,觉得这是一些难懂的理论。当我打开它时,我被书中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图案和生动的案例所吸引。我打开书看了看。本书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鲁德主编。我认为学校推荐的这本书真的很好,有很大的阅读价值。

《教育中的心理学》这本书先后介绍了64个心理效应,分为三辑,分别是教学中的心理效应,管理中的心理效应和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本书把严肃的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介绍、演绎,阅读时能充分激活自己熟悉的先前知识经验,从而受到智慧的启迪、心灵的震撼。这些看似神秘的心理知识很容易与自己的实际工作联系起来。

读完一篇文章,在学习心理学知识时,我们常常会有一种顿悟的感觉。比如,我们每天都要用表扬、奖励、批评和惩罚。我们经常少花钱多办事吗?

读读这本书中的“禁果效应”、“南风效应”、“霍桑效应”、“扇贝效应”、“图形-背景现象”,就会知道增加学生的积极行为,减少学生的消极行为,原来竟有那么多的诀窍!

以下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几个效应摘录即感悟

1、 遗忘曲线——我们每个人都有遗忘的经历,她将陪伴我们一生。然而,遗忘是学习的敌人。如何对抗遗忘?最基本的方法是复习何重复你所学的东西。重复是如何工作的?

就要用到遗忘规律。德国艾宾浩斯得出的遗忘曲线告诉了我们这个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记忆的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一定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说,遗忘的发展规律是先快后慢。

这条规则是在师范生学习心理学时学会的,我自己也学过。但当我还是老师的师后,我总是忘了让孩子们及时复习。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我总觉得有很多新的知识点需要学习。我只想赶上进度。有时我不愿意在期中考试时复习。我总是想等到我完成进度。无论如何,我会忘记过去的。等匆匆跑完全程,快考试时回过头从第一课开始复习,感觉孩子们课文也很生,听写也是错字百出,其实不用说学生,自己反过头来,第一课都学过近半年了,从不复***生吗?

复***时费力不讨好。今年我重新对这一做法作了修改,哪怕慢一点赶进度也要及时复习,当天的课文生字当天晚上听写一次,第二天再做课堂作业巩固一遍,隔上一两周,利用周日再系统复***,到复***觉学生掌握牢固得多,除特别差的几个孩子,经过复***出错率大大降低,我感觉只要科学地把一些规律用在教学中,效果是很明显的。

2、 近因效应:在形成一般印象的过程中,新获得的信息比以前获得的信息具有更大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近邻效应。

在沟通的艺术上,也能体现出近因的作用。如果你鼓励你的学生或孩子,你会说以下哪一个?

“随便考上一个学校,该没有什么问题吧?虽然录取率那么低。”

“虽然录取率那么低,总能考上一个学校吧?”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因为句子的顺序不同,印象也不同。前者给人悲观的印象,而后者给人乐观的印象。也就是说,有时候即使你有心说些好听的话,如果最后一句是悲观的语气,整句话就呈现出悲观的气氛。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批评孩子的时候,应该注意一点艺术吗?在批评结束时,如果我们再加上一句:“……也许,我的话讲得重了一点,但愿你能理解我的一番苦心。

”“……很抱歉,刚才我太激动了,希望你能好好加油!”

因此,知道了批评中的近因效应,就要在一巴掌之后赶紧给他揉一揉,使他忘记前面的一巴掌之痛。孩子可能更容易记住你的训话。

我还记得全国优秀班主任任小艾也见过自己教育经验,批评孩子之后再从抽屉里拿块糖给他,孩子会记住老师的话,不会和老师志气,反而觉得老师对他好。我们平时因为孩子犯错一时冲动对孩子进行严厉的批评,有时候孩子回家对家长说的不清不白,很容易造成误会,如果处理好了,维持友好的师生关系,就应该按科学的方法批评孩子,既不让孩子生老师的气,又要让孩子记住自己犯的错误。 我在平时批评学生时尽量用这种方法,甚至在家庭中对自己的孩子批评也是采用此方法,效果还是较好的。

3、 归因偏差现象——当你成功时,你会发现主观原因,当你失败时,你会发现客观原因;当别人成功时,你会发现客观原因,当别人失败时,你会发现主观原因。这种把成功归因于自己、否认失败责任的倾向是自助式的偏见。

在学校,老师存在的两种归因偏差:

1). 教师容易把学生出现的问题归结于学生自身的因素而不是老师的因素。

2). 教师对优秀生和差生的归因不一样。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厄运中的海伦读后感 | 教育的责任读后感 | 美丽的教育读后感 | 感恩中成长读后感
上一篇:马克.吐温读后感汇集九篇 下一篇: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7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