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通往奴役之路读后感收藏7篇#】阅读的次数越多,我们就会获得更多的知识,因此变得更加博学多才。正是基于这样的道理,作者的作品集结了伟人们的智慧。您是否想知道如何创作出一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读后感呢?栏目小编特别为大家精选出了一篇非常有用的“通往奴役之路读后感”,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通往奴役之路读后感 篇1
对人而言,人是宇宙的中心,是地球的主宰,人有利用宇宙万事万物为自己服务的本能,洛克说这是上帝的旨意,隶属于人的生命财产自由的这些基本属性神圣不可侵犯。国家是人的国家,社会是人的社会,法律是人的法律,衣服是人的衣服,手机是人的手机……
所有的一切,人是前提,人是万物的尺度,人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所有加入的人的智慧或者劳动的事物皆是要服务于人,否则人类根本没有理由创造它们,宇宙的万物都有被人类利用的趋势及可能性,月球,火星探测皆是出于此原因,人类的欲望永不止步,那人类的智慧也会用永不止步。
人类利用宇宙万物服务于自己的也会永不止步,也就是科技永不止步,也就是说人类从自然原始状态发展成如今的社会形态,人性本私是根本动力,这是自然选择,是基因的本能,无可改变,唯一能改变的是人的认知,人在和人,事,物,不断地互动过程中总结经验,获得知识,人的知识是有限的,主观的,个人的,这是哈耶克的知识论,基于此,哈耶克提出他的自由秩序原理。
其中隐含的前提是人性本私和有限理性,至于此,自由秩序原理可以追溯到洛克,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理论画上圆满的句号。哈耶克可以说是自由主义的集大成者,人类社会理论的终结者。伟大的思想家行列,他应该属于最璀璨的一类。自由秩序原理: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基础,国家,法律,制度……所有和人有关的一切会自然而然的生发出来,不需要也不可能有任何超然智慧能做出总设计。否则致命的自负将会打造一条通往奴役之路!
通往奴役之路读后感 篇2
《通往奴役之路》是对古典自由主义和自由意志主义理论的阐述中最著名,而又最受欢迎的书籍之一。 在我看来《通往奴役之路》其实应是一本政治学著作。哈耶克著书的时间应该是在1941年到1944年。这段时间正值纳粹德国大肆侵略别国和施行种族灭绝的反人类罪行。与此同时,苏联在斯大林统治下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哈耶克以缜密和清醒的思维态度,告诫世人,不要被当时社会主义者所鼓吹的社会正义、收入平等和就业保障的理想所蛊惑。哈耶克认定法西斯统治与社会主义者鼓吹的“舆论一致”、“全民族最高利益”、“个体服从集体”等价值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哈耶克警告知识分子们,除了要进一步推敲社会主义理想目标之外,还必须权衡为了实现这目标所要付出的效率方面和自由思想的权利方面的代价。《通往奴役之路》精辟地论述了极权社会是如何产生的、如何维持的、其运行之规律、以及其所必然导致的结果等等。任何一本书都有一个核心的观点,哈耶克在这本书中做出的判断非常醒目的标明在封面上——计划经济引导民众通向奴役。换言之,伴随着计划经济民众将不断失去自由最终彻底的变成不自由。
哈耶克在书中反复强调了一个论断,即西方国家热衷的国家干预经济并不是自由主义在和平时期的演进,反而是会向计划经济前进。哈耶克认为计划经济必然导致极权主义,必然通向“奴役”。同时他认为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最终会导致极权主义。西方当时国家资本主义的思潮违背了自由主义的原则,哈耶克认为“在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中没有什么东西能使它成为一个静止的教条,也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一劳永逸的规则。在安排我们的事务时,应该尽可能多地运用自发的社会力量,而尽可能少地借助于强制,这个基本原则能够作千变万化的应用。深思熟虑地创造一种使竞争能尽可能地有益进行的体制,和被动地接受既定的制度,二者之间的差别尤其悬殊。”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王明毅,冯兴元.通往奴役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4-24。可以说,计划经济就是给所有人强制规定了计划,个体缺乏自主选择的权利。个人主义核心就是要求每个人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不论此选择结果如何。而计划经济正是遏制了普通民众选择的权利,因此,也是信奉自由主义的作者所反对的。
之后,哈耶克也对计划经济的计划进行了明确的定义。“我们一切批评所针对的计划只是指那种反对竞争的计划—用以代替竞争的计划。这一点之所以更加重要,是因为在本书范围内,不能讨论那种用来使竞争尽可能有效和有益的非常必要的计划。”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王明毅,冯兴元.通往奴役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46-46。哈耶克随后对计划经济的必然性进行了论证。在那个时代有人认为垄断是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所以,经济发展一定会导致垄断。政府只能在垄断组织控制生产和政府计划中做出抉择。然而,哈耶克认为“在计划经济不可避免性的论证中,技术的改变已经在数量逐渐增多的领域中使竞争没有可能,而留给我们的唯一选择是由私人垄断组织控制生产还是由政府管理生产。这个信念主要来自马克思主义有关产业集中化的学说
然而产业集中化理论的基础并不十分牢固。同时各种实证研究证明,科技生产水平的发展并不一定导致垄断,反而是政府的有意扶植造成了行业垄断。因此,垄断并不是不可避免的。“美国和德国,特别是在被视为代表资本主义必经的演进过程典型国家的德国,自从1878年以来,卡恃尔和辛迪加的发展,受到周密的政策的有系统的扶植。政府不仅使用了保护手段,而且 用直接诱导最后并使用强制的方法,推动管制价格和销售的垄断组织。”
反而在社会经济十分复杂时,自由竞争比中央计划更加有效。只有充分竞争状态下,即生产者只能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价格的变化却不能控制价格的变化时,才能有效利用价格体系调节经济。反观德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德国并不是自发形成垄断,而是依照德国思想家所划定的路线前进。“因此在社会演进中,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避免的,使其成为不可避免的是思想。
不论在何种社会,经济发展最终的目的应该是实现效用的最大化。而每一个人的效用,包括了无数的变量。同时,不同人的生活环境,价值观,教育水平等等都不尽相同,因此,每个人的效用函数严格意义上都是不相同的。社会经济中,政府不能简单地宣称“个人的效用最大化”作为单一的目标。这种目标已经预先假定我们每个人是拥有相同的效用函数。但是一个人的效用包括了一系列的变量,是一个多维的向量空间。但是,集体主义者依照一个单独的变量来规定我们的一切活动。并且他们认为这个效用函数是很完备的,不论任何人,此效用函数对其都适用。现实中肯定不是如此,并且有些东西对某些人效用为正,对其他人来说效用就为负,且不同变量的权重也不尽相同。举个简单地例子,对于高收入者来说,时间对其的效用就比金钱更大,但在低收入人群看来,金钱效用远远大于时间。因此计划经济政策很有可能一刀切,牺牲了一部分人的利益,成全了另一部分人。计划经济通常要求民众为某一“更为高尚”的利益做出牺牲,而这类高尚利益通常被简化为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民众等口号。于是,当计划经济的领导人要求部分人牺牲利益时,除了受害人之外的所有人都会认可和支持,因为这被视为是善良公民应有的义务。如果受害人不愿做出牺牲,就被认为是反对国家和人民的。民众受到社会道义的绑架,不得不牺牲自己。哈耶克的观点也非常明确,即计划经济体制的原罪在于对个人自由的损害。个人主义者认为应该允许个人遵循自己的价值判断,而且,个人的目标体系应该至高无上且不屈从于他人的指令。但是集体主义者认为,在需要的情况下,应该要求个人按照集体的需要而不是个人的价值和偏好,集体的需要应该至高无上且优于个人的喜好。
如果集体的需要随意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则个人的自由将会荡然无存,只要集体需要个人做出牺牲,这种屈从就是“理所当然”的。并且所有的抗辩都会淹没在“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口号中。哈耶克的简练地总结为一句话,“当这个制度由一个集体主义信条支配时,民主不可避免地将自行毁灭。”
通往奴役之路读后感 篇3
通往奴役之路》读后感
《通往奴役之路》读后感:
1940-1943年的世界是风起云涌的,深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泥潭中的欧洲人看到庞大的社会主义帝国苏联反败为胜,对德国发起了反击;我们也看到,由于凯恩斯主义而东山再起的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击败了日本,和平的曙光已经出现。盛行于美苏的集体主义、计划经济与现在所谓的“大**”的胜利给欧洲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一时间,社会主义和集体计划经济成为欧洲的宠儿,成为欧洲人向往的美丽世界。
在警惕的丘吉尔提出他的“铁幕”之前,同样在英国的经济学家哈耶克已经预见到了这种思潮的危险,《通往奴役之路》应运而生。在这本书中,。这本书一经出版,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受到了许多人的批评。
然而,历史潮流残酷地印证了哈耶克的许多观点。在接近80年后的我们也依然能从书中看到自己熟悉的过往,和可能出现的未来。
在书中,首先对近期(书籍写作的近期)英国出现的社会主义风潮表示忧虑后,哈耶克开始了对于核心观点的论述,他的论述体系分为两大部分——自由竞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根源于经济模式分野的两种社会制度的不同体现在方方面面,哈耶克提到了:决策方式、政治制度、道德体系、法制建设、国际关系等。
社会主义在这些方面的初衷与结果的分歧,最终导致了社会主义的奴役。
在哈耶克所肯定的自由竞争市场经济社会这一体系中,“竞争”是作者所认为的文明发达与进步的关键所在。竞争使得经济活动受经济学规律控制而非人为操纵,这样的经济活动是可以被我们通过运用知识所能**的,所以在“获得幸福”这一目标中,所有人都被自然法则(如果经济学规律可以被称作自然法则的话)放置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这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作者举例说资本自由流通所产生的货币就是保证社会公平的极好选择,因为相比血缘、战功、宗教地位等,货币对于下层群众实在是一个太容易获得的向上跨越阶层的筹码了。
“在当今社会中,只有钱才向穷人开放了一个惊人的选择范围——这个范围比没有多少代人之前向富人开放的范围还要大。”
通往奴役之路读后感 篇4
这本书精辟地论述了极权社会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维护它,它的运行规律,以及它的必然结果。我非常认同这个判断。每一本书都有一个核心观点,哈耶克在这本书中的判断在封面上都有明显的标记——计划经济导致人们沦为奴隶。
换言之,伴随着计划经济民众将不断失去自由最终彻底的变成不自由。
在这本书中,他认为当时计划的福利国家并不是和平时期个人自由斗争的延续,而是朝着专制方向迈出的一步。因此,他认为,追求计划经济的无意识后果必然是极权主义。为了反对计划经济,哈耶克强烈重申了他的古典自由主义,同时,他允许温和的政府活动,但只有那些活动符合他的法治理念。
应该强调的是,哈耶克的自由主义包含了对许多有用的社会制度的欣赏,但这些制度只能是人类自发行动的结果,而不是人类设计的结果。
哈耶克在整本书中继续表明,西方国家热衷的福利国家建设,不是和平时期个人自由斗争的继续,而是朝着专制方向迈出的一步。他认为追求计划经济,其无意识后果必然是极权主义。
就中国而言,集体主义、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至少有30年是分不开的。因为集体主义定义了个人与最大的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而计划经济则调整了人和经济实体与最大的经济实体、政府之间的关系。因此,自强不息的集体主义和计划经济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同样,否定集体主义和计划经济,也就意味着社会主义空心化。
因此也可以证明中国正在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
哈耶克曾断言:“一切的经济或社会问题将都要变成政治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只取决于谁行使强制之权,谁的意见在一切场合里都占优势。”这的确是一个非常有力而且睿智的判断,由于计划经济的组织是严格的金字塔,命令自上而下的传达,权力自然是自下而上的放大,最终权力必将高度集中于一点——不论这一点是一个人还是几个人。
于是这极少数人就堂而皇之的成为了国家的首脑与“人民”的表率。
事实上,哈耶克的观点非常明确。计划经济体制的原罪在于对个人自由的损害,这种损害是一种无限制的可怕存在。个人主义者总是坚持在有限的范围内,允许个人遵循自己的价值观和偏好,而不是其他人的价值观和偏好。此外,在这些方面,个人的目标体系应该是最高的,而不是服从他人的指示。集体主义者显然认为,在需要的情况下,应该要求个人服从集体的需要,而不是他们的价值观和偏好,在这种情况下,集体的需要应该优先于他们的偏好。
在这本书中,他认为当时计划的福利国家并不是和平时期个人自由斗争的延续,而是朝着专制方向迈出的一步。因此,他认为,追求计划经济的无意识后果必然是极权主义。为了反对计划经济,哈耶克强烈重申了他的古典自由主义,同时,他允许温和的政府活动,但只有那些活动符合他的法治理念。
应该强调的是,哈耶克的自由主义包含了对许多有用的社会制度的欣赏,但这些制度只能是人类自发行动的结果,而不是人类设计的结果。
在中国,自由主义的兴起正是因为我们从未有过自由主义传统。哈耶克在其著作中的现象学研究和理论描述,几乎可以说是中国近50年的写照。但自由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不可推行也是早已注定了的。
自由主义长于对极权统治的解构而短于完整政治模式的建构,自由主义者更是勇于发言而艰于行动。如哈耶克虽然极言排除政府干预的必要性,但仍然为“必要的战时措施”留下了一个政府享用绝对权力的口子,而在“民族存亡”“国家兴废”这样的美丽口号下实现对社会的全面彻底的控制正是极权主义的拿手好戏。
事实上,自由主义者唯一的信念就是反对一切限制人们自由选择的行动,给人们自己的建设,这才实自由的真谛。在真正的自由主义者看来,人们懒惰了,怯弱了。人们更愿意为自己编织可以躺下的“安全网”而不是用双手去博取。
哈耶克是反对福利国家方案的,因为在他看来“能给予你一切的政府,也就能夺走你的一切”。真正自由的人不允许别人用手约束自己,也不需要别人用手支撑自己。
《通往奴役之路》唤醒了所有不同流派的知识分子。或者,如同哈耶克后来所说的那样,“它关注一个瞬间,完全针对英国的社会主义知识分子,在他们的头脑里似乎有着一种想法,以为国家社会主义不是社会主义,而只是某种可憎的东西。
通往奴役之路读后感 篇5
《通往奴役之路》读后感500字!
自由的反面,是平等和博爱!
作者首先引用了一句话:“越是试图建立一个天堂的社会,越是会导致一个地狱的社会”,这是一个真理。在19世纪初,欧洲各国社会主义思潮成为主流,在“博爱”的幌子下,对“平等”的向往压倒了对“自由”的追求。应该由国家来控制经济,并使所有人在经济上绝对平等,还是应该由市场来自由调节经济,成为争论的焦点。
这一系列问题,在中国古代已经有过。墨翟是“博爱”和“平等”的坚定推行者,他组成了一支强大的宗教团队,自己担任教主“钜子”,一时势力满天下。儒家坚决反对“博爱”和“平等”,孟子和荀子对墨家进行了激烈的抨击,墨家从此在中国几近消失。西汉时,对盐、铁和酒等生产生活资料是否应当由国家来专营,也进行了一场空前的大辩论,以董仲舒为首的儒家,坚决反对由国家来专营,认为国不应与民争利。作者最后推荐,联邦制是维护自由的好的方式。
联邦制的本质是一定程度的地方自治,其发源,在欧洲是以城市为单位,在中国是以乡村为单位,到了近代,无论是欧洲还是中国,都发生了中央集权的趋势。这本书完成于1944年,作者对未来的预言,真的是非常准确,令人钦佩。
通往奴役之路读后感 篇6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十分奇怪,若不是在上微观课时,勇帝把这本书作为给我们留的寒假作业,我可能光看名字碰都不会碰一下这本书。也正是因为勇帝当时对我经济学思维的冲击,我才会想去读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家获得者,哈耶克。在介绍这本书之前,必须得把这个人好好介绍一下,他在大学时除了学习经济学之外,还学习了心理学,所以他的书仿佛都带有一种心理学的魔力。哈耶克作为奥地利学派的代表,在他的一生当中,一直反对社会主义,经历二战的他见证过自己的祖国被纳粹吞并,二战让他深刻思考了集体主义的问题,也才有了这本书《通往奴役之路》。
他在这本书中,写过这样一句话,“自由,服从共同的抽象规则;奴役,服从共同的具体目标。”在他眼中,具有共同目标的集体主义,最终只能会被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机构加以维持。而社会主义中的中央经济计划,就是他抨击的主要目标,他的经济计算问题我们或许都从另一种方式有所耳闻,如果在一个经济体当中,有一个人或一个团体必须去决定资源的分配,若没有市场机制和自由价格机制,这个人将永远不会知道每个人需要多少资源,从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对于经济计划的不断失败,计划者将迫不得已使用强制力量使得计划进行,使得最终其走向集权的道路。因此他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代价是其极其高昂的,首先不仅会造成社会效率的极大损失,而且最终这个制度的结果是与一开始人们的理想完全背离的。正如他所说,”在我们竭尽全力自觉地根据一些崇高的理想缔造我们的未来时,我们却在实际上不知不觉地创造出与我们一直为之奋斗的东西截然相反的结果。”
无论你对他的看法认同如何,在真正读这本书的时候,你可能都会被他的语言所说服,或者说是被他一种奇怪的表述所惊讶,这本书一直都在讨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何为自由。他认为,财产的私有制是人得以自由和平等的根源,对财富生产的控制,即其对自己生活的控制。而他生活的大背景下,在欧洲兴起的社会主义恰好与这完全背离。在社会主义的“计划“下,可能会使本身在市场中存在的竞争机制完全丧失,进而导致整个社会体系的崩溃,人们一开始所向往的社会主义中的生活保障,将不复存在。好在的是,我们的国家发展至今,并没有遇到哈耶克在书中对社会主义道路的种种担忧,但是我们在发展的同时,也必须时刻小心,哈耶克口中的陷阱可能就在不远的某处。
书中许多对于社会主义的阐述我就不再多说,因为在这本书出版之时,即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其对社会主义的担心确实是合理的,但历史是不断前进的,现在看来我们也确实在用我们独特的思想,在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解决哈耶克口中的问题。诚如他所言,“在社会演进中,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避免的,使其成为不可避免的是思想。”但是,抛开哈耶克的个人立场,在这本书中他所表达的对自由的追求与理解,是我们真正该铭记的东西,自由,永远是人类的最高宪章。
通往奴役之路读后感 篇7
天有显道,厥类惟彰周书·泰誓》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曾说过:“观念的转变和人类意志的力量,塑造了今天的世界。”刚一听到这句话,你可能感觉浑身不自在,这不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思想吗?
意识成了“大王”,物质反而成了“小兵”。然而,哈耶克教授并不赞同马克思的思想和共产主义。此外,理想主义并不一定是错误的。这只是马克思的想法。
世界的现状或许是我们自身错误的后果,对我们所珍爱的某些理想的追求,明显地产生了与我们的预期大相径庭的后果。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种充斥在亚欧非美等大陆的制度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博弈。而在哈耶克看来,相比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在更大程度上意味着“奴役”,但却仍然有大部分国家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稳步前行。
此外,在其他方面也存在类似的冲突。
哈耶克认为,市场经济是迄今为止人类所能找到的最有效、最理想的市场资源配置体系。中央计划经济会限制个人的自由、摧毁人们的责任感和社会的道德基础;会阻碍财富的生产,造成社会贫困;亦会导致极权主义政府的兴起,就类似于用通向天堂的美好愿望来铺设一个国家通向地狱之路。但是,受社会主义共有特征的影响,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在其条式规定的观注下,社会主义者认为,个人主义这个词与利己主义和自私有关。
“freedom”和“liberty”这两个“自由”字眼常常被滥用,以致我们在用其表明它们当时所代表的理想时,也颇为踌躇。宽容也许是唯一能保留个人主义含义的词,但它也随着极权国家的崛起而消亡。
其次,经济自由与政治自由密切相关,政治自由是经济自由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和政治不能人为地分离。此时,资本主义指的是一种济与私有财产处置的竞争制度。只有在这个制度下,民主才有可能。经济是政治的基础。一旦经济出了问题,我们无法承担后果。
政治在一定程度上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它离不开经济发展。相应地,一个国家的制度建设离不开经济发展。建设法治国家,首先要保护经济体制。
再次,私有财产是自由的最重要的保障。没有保护私有财产的正式的法律制度,就没有自由。我们这一代人已经忘记,私有财产制度是最重要的自由保障,不仅对财产所有人,而且对无产阶级也是如此。
如果所有的生产资料都掌握在一个人的手中,不管是名义上属于整个“社会”的,还是属于一个独裁者的,谁行使这个管理权,谁就有权控制我们。马克思希望通过消灭私有财产制,给予人们无限的自由和平等,但他没有想到,一旦自由市场被消灭,私有资本主义带来的民主自由也会消失。举个例子来说,一个无产者在受雇于人的期间要比他在名义上当了一部分公有财产的主人翁的时候更自由,因为私有制的存在使得他在分配自己所有的财产的时候受到的约束更小或者说受到的阻碍更小。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基本的财产权和是自己能够存活的权利都不能得到实现,人又何必为人,人又何之谓人呢?
“法治之下才有真正的自由”同样是哈耶克教授的观点。他明确指出:“只有在自由主义的时代,法治才被有意识地加以发展。
法治不但是自由的保障,还是自由的法律的体现。”自由仅仅意味着人们的行动只受一般性规则的限制,它也只能意味着我们的所作所为并不依赖于任何人活着和任何权威机构的批准,只能为同样平等适应于所有人的抽象规则所限制。
基于“法治之下才有真正的自由”这个观点,哈耶克又提出“法治的含义不是政府以法律来治理社会,而首先是政府的行为在法律约束之下。”我们耳熟能详的是,在计划经济统治的年代,每个人充当的是接受命令,实现命令的角色,更确切地来说应该是一种工具,政府“计划”得越多,个人计划就变得越困难,失去了个人的闲暇时间自主权。而在自由主义市场下,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主体,当然毫无疑问的是法治之下的经济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平等”。
虽然穷人的机会比富人的机会有限的多,但这一事实并不影响另一个事实的存在。在这种社会中,穷人比那些在另一种社会中有着巨大物质享受的人更自由。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法治。法治,顾名思义,用法律来治理和平衡,其中必然含有“限制立法”的意思,它把限制的这个范围限于公认为形式法律的那种一般的规则,而排除那种直接针对特定的人或者使任何人为了取得这种差别待遇的目的而使用政府的强制权力的立法——特定的立法能够破坏法治。
我们认为,对这种立法权的人何公认的限制,都意味着承认个人的不可分割性,承认不可侵犯的人权,保护个人自由,体现自由法。
“自由放任”理念是对自由与法治的最大危害。自由主义原则充分体现了一些自由主义者基于经验主义一些粗糙规则的顽固态度。首先,我们要明析自由主义与自由放任。
我们所说的自由主义的论点是赞成尽可能的运用竞争力量作为协调人类活动的工具,但不是主张让事物放任自流,而自由放任是一种消极的不作为。举个例子,在1929
1933年的经济危机中,美国总统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其中胡佛总统采取了放任政策,导致了美国经济的崩溃。同样,政府也要在自己的法律框架下依法制定和管理社会,让个人和企业在市场机制中自由参与竞争,这是一个有序社会的基本原则。自由放任给人一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感觉,而法治却恰恰相反,它更多地是通过规则,积极的作为来使我们生存的社会更好地运行下去,从而能让人类能够获得最大程度的幸福。
此书的另一个观点是“民主本质上是实现自由和保障社会安定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他认为,民主是一种保障国内和平与个人自由的实用设置,在一个专制统治下往往比在某些民主制度下有更多的文化和精神的自由——至少可以想见,在一个非常整齐划一和由教条主义多数所支配的政府统治之下,民主政府可能和最坏的政府同样暴虐。他抨击社会主义时引用了托克维尔的讲演中的一段话:
“民主与社会主义除了‘平等’一词外,毫无共同之处。二者的区别在于民主追求自由平等,社会主义追求奴役和奴役平等。
”尽管当时的社会主义和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已经完全不是一回事了。不管是在社会主义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可能资本主义社会会好点,毕竟国民素质的不同是一道“分水岭”),都有绝大部分人把实现民主当做是我们的最后“栖息地”。归根结底,我们要实现的是生活,底线是生存。
资本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也罢,我们探索的路线并没有结束,社会本来就是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过去的立点支撑不了现在,现在的立点也支撑不了未来!当你停下来的时候,社会已经把你远远抛在了后面,你止能寄希望于此。我们最终通向的不是奴役,而是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