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朗读者第四期观后感6篇#】您知道怎样为作品名写观后感吗?每个观众在观看完一部作品后对于电影的理解都是不同的。阅读过的文学作品需要做出总结性的评论,这就是阅读后的感受,观后感可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在这里,好工具范文网编辑为您整理了最新关于“朗读者第四期观后感”的范文,如果想了解更多细节,请访问我们的官方网站!
朗读者第四期观后感 篇1
从演员到导演,一直以来都是女强人形象,当徐静蕾以朗读者的姿态站上舞台,则又展示了她感性、小女人的一面。
徐静蕾执导的新片《绑架者》即将上映,近日她又站上了央视《朗读者》的舞台,昨晚徐静蕾接受了《法制晚报》记者电话采访。在《朗读者》舞台上老徐一改往日优雅形象,泗涕横流、哽咽不已,只因“我奶奶绝对是我的软肋!”
徐静蕾和黄立行的恋情一直备受关注,而奉行“只恋爱不结婚”的徐静蕾坦言,她对婚姻确实有恐惧感,但她只是以自己认为好的方式去生活,“大家觉得自己开心幸福就行,这个东西真的没有绝对标准。”
感性朗读者 想起奶奶泗涕横流
法制晚报(以下简称“法晚”):参加了《朗读者》你个人有什么感受?对这个节目有何评价?
徐静蕾:我觉得挺高兴荧屏能出现像《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这种(文化类)节目。原来我有不闹腾做不了节目的感觉,当然了闹一闹其实也挺好玩儿的,也非常有意思。但如果每个节目都是这样的话,好像太单调了,所以《朗读者》这样的节目还是挺好的。我想以后观众应该看的东西越来越多,会慢慢的分类,其他类型的就只是他们的一个调剂,观众的分类会更细化。
法晚:在录制这次节目之前,你和董卿认识吗?
徐静蕾:我不是第一次见董卿,在一个节目中也见过,我听说董卿小时候家里也特别严格,我对小时候和我一样都特别惨的人挺会有共鸣。
法晚:对于她转型“制作人”你认为成功吗?
徐静蕾:我觉得主持人转成制作人,其实跟我们演员转成导演、制片人还是有挺多相似的地方,因为其实演员来做导演,肯定比编剧更熟悉这个工作和整个流程,包括拍摄过程会碰到什么样的困难,虽然演员其实可以不用操心这些,但是常年拍戏不管怎么说也会知道,其实拍戏时会碰到很多的问题啊,这个事情还挺重要。
法晚:如果董卿转型做演员,作为导演,你觉得她更适合哪类角色?
徐静蕾:如果她做演员的话,我觉得她其实是我们叫大青衣的那种类型,她可以演《杜拉拉升职记》里莫文蔚[微博]那个角色,也可以演我新片《绑架者》里白百何[微博]演的女警察的角色,还可以演黑社会老大。
法晚:在节目中为什么会选择朗读史铁生的《奶奶的星星》这篇文章?
徐静蕾:本来最开始的时候我是想读《相信未来》这首诗,后来他们给我开了一个会,问我朗读想献给谁,我说那就献给不相信未来的人吧。后来大家建议我读《陌生女人的来信》,可是我觉得那个对我来说好遥远,本来《奶奶的星星》这篇有点抵触的,我想朗读比较正能量的读本。后来他们说从《陌生女人的来信》和《奶奶的星星》里面选一个,两个如果一定要选的话就选《奶奶的星星》。
法晚:朗读的时候哽咽了,是跟奶奶的感情很深?
徐静蕾:我奶奶绝对是我的软肋!以前做节目的时候也提到过,但不会像这次那样。我觉得自己是失控了,因为我几乎从来没有在台上哭过。有一次在金鸡百花奖领奖的时候,在差点儿哭出来了时我就下台了。前面采访的时候,董卿问到奶奶的时候,其实我心里有一点难受,但忍过去了,后来又问我在什么时候想奶奶,我就从她那个问题开始失控,所以其实我并不是在读的时候开始哭,上台的时候我已经在哭了。
法晚:觉得自己朗读得怎样?
徐静蕾:觉得挺好听的,谢谢节目组把我所有擤鼻涕的画面全都给删了,其实读的时候我都有点不知道自己在读什么,一直在擦鼻涕。但我看完成片以后发现他们都给剪没了,挺好的。
朗读者第四期观后感 篇2
如今人们在综艺电视节目上消磨的时间毫不亚于影视剧。有人说类似《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这样弘扬文化的综艺类节目的出现,预示着真正优质的“中国综艺”,终于从《跑男》等真人秀节目所开辟的流俗泥沼中脱颖而出,并有望将主流的电视节目观,引领到一个传播文化、更具深远意义的层面。
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作为主持人兼制作人早已圈粉无数的董卿必然是节目一大看点,关于节目走红本身对“中国综艺”的大局观影响她也发表过这样的见解:“我并不认为《朗读者》获得关注标志着文化节目就开始大火,但是起码它是个风向标。”
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朗读都是传播文化、传递思想、传承精神的最好手段。《朗读者》的节目编排很简单,每期会设定一个串联全场的主题词,比如第一期是“遇见”。以此为题,以诗词,散文等形式来分享嘉宾故事,感动观众。有些观众看过第一期后不由会想起《见字如面》,虽说实际《朗读者》与其在企划上并无关联。但事实上,同属三大“清流综艺”的《中国诗词大会》也曾采用过与之相似的形式,将参赛选手的“诗词人生”植入节目内核,引起观众共鸣。
朗读者第四期观后感 篇3
《朗读者》中的眼泪不少,但细细想来,这些眼泪,与文章本身,有多大关系呢?
濮存昕和医生的故事感人,却多多少少和老舍与宗月大师的故事隔着层皮;姚晨作为一个妈妈感激月嫂,和鲁迅感激自己的保姆阿长又存在着些许出入。人设和情感与文章最恰切的一段,恰恰不是来自本土,而是我早先并不看好、香港的罗家英、汪明荃夫妇。他们的幽默、淡然、豁达、开朗,才正应了冯骥才的《老夫老妻》,既没有抢戏,又很合适。
当我看到罗家英和汪明荃拌嘴,突然感到比眼泪更加深刻的力量,那是两个经历了几十年风雨的人,看透世事的平静。
虽然他们的故事是喜剧收场,但相信许多的悲情故事,也能被演绎得哀而不伤。因为,我们要向孩子传达的是,比感动更远的领悟,是即使面对苦难,也能平静处之,淡然微笑的风度。
学会节制,比只会哭泣更重要。
学会内心深藏悲愁却不显露,而不是滔滔不绝去诉苦抱怨。
《朗读者》好,但它更像艺术人生,讲的是嘉宾的故事;但如果它更专注文章,学会控制情绪,我*会给更多掌声。
有人会说,读书的境界本来就分为两层,一是我注六经,二是六经注我,也就是说一种是用自己的话解释好文章,一种是用文章的观点来说自己的故事,《朗读者》显然属于后一种,它的境界更高呀!
这种观点似乎也说得通,但对于孩子,连第一种我注六经都还没有亲自体会,直接给第二种不应该是过度拔高吗?
所以,如果要给孩子看《朗读者》,还是先让他读文章,看书,让他理解原文的内涵,再看节目更好。
反观也还算热的《见字如面》,请两位教授来解读文章,就来务实得多。但无奈,比起一本正经地讨论文本,还是煽情火得快!
在朗读面前,每一个读者都是平等的,他无关乎名望、地位、金钱、曲折的经历,你可以饱经沧桑,也可以不谙世事,阅读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套用简爱那句话,我们的灵魂穿过书本,站在作家面前,我们是平等的。
唯有热爱书本身,才会给孩子终身阅读的习惯,并赋予他们丰富的精神、情感世界。
朗读者第四期观后感 篇4
距离央视的文化节目《朗读者》播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主题从“遇见”到“选择”,《朗读者》用自身的专注、真情的流露和一如既往的诚恳,通过这些有血有肉的文字感动着每一个观众。有人说,《朗读者》不仅仅在朗读,更是在讲故事。
3月4日,记者在北京釆访,获得了董卿最新录制的《朗读者》的部分内容。除了倪萍与董卿两位央视“一姐”对话感人外,记者还提前获得了董卿对话李亚鹏的内容,以及李亚鹏在现场朗诵他写给女儿李嫣儿的一封信。这封信李亚鹏以朗读者身份,现场朗读。从信中,李亚鹏第一次讲述他培养女儿的感人故事。父爱大如天。李亚鹏的信,催人泪下。
在请出李亚鹏之前,董卿介绍说:“本期我们《朗读者》的主题词是“礼物”,这个词让我浮想联翩,当我们仰望星空,放眼浩瀚,这蔚蓝色的星球是宇宙给人类最好的礼物;当我们低头思索,凝神注目,自然界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最宜人的礼物;孩子是父母的礼物;江河是大地的礼物;八千里路云和月是多娇江山的礼物;五千年的锦绣华章是悠久历史的礼物……”
嫣儿今年十岁多快十一岁了,看起来跟同龄人不太一样,透着一股自信和成熟。李亚鹏说:别看她年纪小,但是她有非常独立的人格,这种人格的外化表现是自信,但是内在有她的独立精神,这一点是很多成年人一辈子都做不到的。
事实上,李嫣前年曾经因为拍摄几段自称「时尚达人」的小影片成为小小网红,因此李亚鹏对此也特别欣慰表示,本来家人们为了保护她总是殚精竭虑,没想到李嫣用她自己的'方式,向世界宣告了你的存在,而这也让李亚鹏的不安顿时消失,只希望李嫣成为独一而二的自己。这封李亚鹏给女儿的信不仅流露出真挚感情,也可以看出他对女儿百般疼爱,让许多人为之动容。
“总有一段文字影响生命的成长,总有一个人在生命中留下抹不去的痕迹。”“朗读,属于每一人。”期待下一期节目更多的好文和好故事。
朗读者第四期观后感 篇5
小时候我很喜欢看动画片,舒克和贝塔这两只小老鼠,会说话、一个开飞机、一个开坦克。我想看了这些动画片的孩子,仿佛就映衬了今天那句话:心灵和肉体,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心灵我们在路上了。这两只富有正义感的小动物,代替我们惩恶扬善。在虚拟的动物世界里,行侠仗义。
我三个月前关注了郑渊洁父亲郑洪升的微信的公众号,起初我不太相信,以为是郑渊洁代笔,但是今天看了《朗读者》——《父与子》篇,了解到郑洪升86岁,每天4点半开始创作编写微博,我终于信了。
20xx年卡梅伦问郑渊洁,为何能把独家发表自己作品的《童话大王》坚持写了几十年。郑渊洁说源于父爱。郑渊洁喜欢用钢笔,一次的钢笔半个月没灌水仍可用,半夜上厕所,发现父亲在替他灌墨水,很感动。父亲当夜问他能坚持写多久,儿子回答只要父母活着他就写下去。父亲说只要儿子坚持写下去他和妈妈就坚持活着。多么朴素的动力!
郑渊洁把命题作文《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改为《早起的.虫儿被鸟吃》,老师责令其当着全班道歉并自辱百遍,郑渊洁当堂点燃鞭炮被开除。郑渊洁害怕父亲责骂,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短篇小说,有情节、有转折、很煽情。郑洪升深明大义,决定在家里自己教授儿子课程。我也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在小学竞争大队长的时候,三年级的竞选演讲稿就是父亲替我写的,直到小学毕业前我都很认为父亲的作文水平比语文老师高。父亲每次出差回来,都会给我带很多书,我童年最好的礼物,就是父亲的书,大部分是童话书,也有故事集,其实,有书的日子都是节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郑渊洁就是用一种毅力来回馈父母的肯定,坚持将一本只有自己作品的杂志写了三十多年,发行几亿本,破吉尼斯世界纪录。而我,也在努力的练习写作水平,尽量不让幼时父亲的期望落空,那就是饱读诗书,读写增文采。
从昨天晚上凌晨三点我工作到今天下午五点半,回到家中,我依旧要写完这篇文章,因为文笔不写就生锈了。趁着中午喝了点茶叶强打精神,就是要向郑渊洁学习,他可以坚持几十年死磕一本杂志,我为什么不能坚持365天更新微信的公众号呢?当一件事坚持的足够久,就会成为习惯,如同营养融化进血管里。
朗读者第四期观后感 篇6
《朗读者》第四期观后感
《朗读者》是一档非常温馨的文化节目,通过演员的朗读,将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带给观众,让人们在欣赏美好的文字之余,也能够感受到诵读者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感染力。《朗读者》第四期依然延续了前期节目的温馨,但是从作品和表演上来看,习惯了朗读者的观众们可能会发现,这个季节的节目比较干净利落,刻意营造的温馨气氛略显稀少,取而代之的是由演员自身的文艺气质所展现出来的舞台魅力。整个节目的特点依然是对作品的尊重、对文字的敬畏和对情感的呈现。
第四期的《朗读者》中,很多内容真的是大家所喜欢的好文,例如李银河的《一个女孩的自述》、许知远的《浪费》、韩寒的《后会无期》等等,每篇文章都为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在这里,我要说一些自己的观点,李银河的《一个女孩的自述》是本期最感人的作品之一,这篇文章描述了一个女孩从小到大的生活,经历了很多风雨,但是她依旧保持了乐观向上的态度。她的很多话语用的都是很文艺的语言,比如"我感到自己不仅是我,还有万物"等等,这类话语让人有一种平静祥和的感觉,也让人感受到她内心强大的力量。整个节目其实就是在讲述一种文艺美感,一种灵魂的呈现。
许知远的《浪费》,则是对我们当代社会的一种点题和寄托。许知远文章中涉及的浪费不仅是资源的浪费,更是我们自身能力的浪费,这类浪费对我们将来的发展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文章结尾处,许知远用一句"我们从没和大自然为敌,我们只是在和时间赛跑"来总结“浪费”这个话题,非常精辟。韩寒的《后会无期》讲述的是一段爱情故事,通过一个小女孩和一个中年男人的感情发展,逐步反映出多年来的中国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这部小说以其情感动人、言辞简练、结构严谨受到了很多年轻人和文化爱好者的喜爱。在这个广告泛滥的时代里,许多微言大义、回味无穷的好作品也因此被《朗读者》重新被发掘出来,得到更多观众的欣赏。
不过,还是有一些小细节让我有一些不同的感受。例如第二期节目中舒淇朗读的《终身美丽》中,读者和助手之间的互动尤其引人注目,从一个笨助手逐渐变得机智起来,东方笑笑的表现也非常精彩,这种情感的呈现让人感到非常真实。而第四期中伍佰的现场演唱也是非常震撼的,伍佰的特性是摇滚歌曲,而在《朗读者》的节目中,他演唱了一首有歌曲与戏剧结合的戏曲——《锁麟囊》,这种大胆的尝试非常值得肯定,为整个《朗读者》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并让观众对这个节目有了更多的期待。
总的来说,《朗读者》依然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档节目对于传承文化、鼓励人文情感、发掘新人新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诗意和追求美好的力量。而观看《朗读者》的过程,更是让我体会到了诵读这个艺术形式的魅力,它可以将经典的文字,转化为更为生动、富有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的语言。希望《朗读者》能够越来越好,让更多人欣赏到文学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