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西厢记读后感范本八篇#】这部作品的价值永远都能保持鲜活。阅读之后,我们应该仔细思考和总结其中的思想和情感内容。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一篇独家“西厢记读后感”,建议您收藏本页以便之后查阅!
西厢记读后感(篇1)
《西厢记》是中国古典名著之一,主要讲述了崔莺莺与张生的缠绵曲折的爱情故事,表现了两人为了爱情而敢于与命运,封建制度等抗争的爱情故事。
看了《西厢记》之后我觉得这样的爱情是完美无缺的,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有现在难得的一见钟情,有经历各种社会给予的磨难,有来自双方家长的阻扰,他们之间的爱情可谓是越演越切,在我们看来可谓是天作之合。
张生从和尚那知道莺莺小姐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他来到后花园内,偷看小姐烧香。张生夜夜苦读,感动了小姐崔莺莺,她对张生即生爱慕之情。
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便率领五千人马,将普救寺层层围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内交出莺莺做他的“压寨夫人”。正当大家束手无策时,张生先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了一封书信给杜确,让他派兵前来,打退孙飞虎。
但崔老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已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与崔莺莺结拜为兄妹,使张生和莺莺都很痛苦。
自那日听琴之后,多日不见莺莺,张生害了相思病,趁红娘探病之机,托她捎信给莺莺,莺莺回信约张生月下相会。夜晚,莺莺在后花园弹琴。张生听到琴声,急欲与小姐相见,便翻墙而入,莺莺见他翻墙而入,反怪他行为下流,发誓再不见他,致使张生病情愈发严重。
莺莺借探病为名,到张生房中与他幽会。张生考得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这时,郑恒再次来到普救寺,编造了一个谎言,说张生被卫尚书招为东床女婿。
于是崔夫人再次将小姐许给郑恒,并决定择吉日完婚。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真相大白,郑恒羞愧难言,含恨自尽,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
我觉得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太过于完美了呀。好像它集聚了所有经典爱情的必要情节于一身,就一见钟情而言,现在科学家研究机率很低,况且在古代女子足不出户,所以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开始就有点梦幻般的感觉。后来,他经历了社会的考验,为爱女当权而战,这是一个壮举,要求美女不要上山下河,证明了爱情史的盲目目的。
在后来来自父母的阻扰,就想现在的父母一样有爱情还不行没面包我的女儿会受苦的,于是一介书生张生为爱情上京赶考,得到上天眷顾荣归故里娶了崔莺莺,这好似现代大多数人的爱情观鲜花于面包不可兼的,就会放弃爱情,但是张生做到了鲜花面包都要,即使高中也没有抛弃崔莺莺这也很不容易,现在很多人都在爆发后抛弃自己的发妻,我觉的《西厢记》中的这一点我比较喜欢。
这一段爱情流传至今,可能是因为它留给了人们对心中美好爱情的一方净土。所以一直被后人推崇,但是这样的纯净的爱情在此时物质横流的现实社会中还剩多少,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眼前人,不要被一时的欲望所蒙骗。
西厢记读后感(篇2)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它的歌词华丽优美,富有是一,所以可以说每一首曲子都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它是中国古典戏剧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对后世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和戏剧产生了重大影响。
《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今保定定兴县人。他一生写作了14种剧本,《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是他的代表作。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西厢记》 诞生于盛产戏曲的元代,这部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性和精湛优美的艺术性赢得了古往今来无数读者及观众的喜爱。
作品里描写的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简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而作品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它那璀灿优美的语言艺术,更令历代各阶层人土,包括自视甚高的历代文人墨客都为之扼腕赞叹不已。正是因为这部作品的出现,作者王实福才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古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
这位来自社会平民阶层的人士与当时另一位戏曲大师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并将它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文采璀灿的元曲词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所谓“文采派”的最杰出的代表。明朝初年著名戏曲评论家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称《西厢记》:“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极有佳句,若玉环之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本文拟就《西厢记》里所体现出来的这种语言艺术,试为论述二三,管窥之见,浅陋在所难免。
故事梗概:
前朝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这崔莺莺年方十九岁,针织女红,诗词书算,无所不能。父亲在世时,她已与郑的侄子郑尚书长子郑恒订婚。
小姐与红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书生张生。张生本是西洛人,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赶考,路过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确就在蒲关,于是住了下来。
听状元店里的小二哥说,这里有座普救寺,是则天皇后香火院,景致很美,三教九流,过者无不瞻仰。
这张生见到莺莺容貌俊俏,赞叹道:“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与寺中方丈借宿,他便住进西厢房。
一日,崔老夫人为亡夫做道场,这崔老夫人治家很严,道场内外没有一个男子出入,张生硬着头皮溜进去。这时斋供道场都完备好了,该夫人和小姐进香了,以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张生想:
“小姐是一女子,尚有报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飘零数年,自父母下世之后,并不曾有一陌纸钱相报。”
张生从和尚那知道莺莺小姐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夜深人静,月明和尚睡着了。张生来到后花园,偷看着烧香的小姐。随即吟诗一首:
“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也随即和了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张生夜夜苦读,感动了小姐崔莺莺,她对张生即生爱慕之情。
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便率领五千人马,将普救寺层层围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内交出莺莺做他的“压寨夫人”,大家束手无策。这崔莺莺倒是位刚烈女子,她宁可死了,也不愿被那贼人抢了去。
危急之中夫人声言:“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能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就将小姐许配给他。”张生的八拜之交杜确,乃武状元,任征西大元帅,统领十万大军,镇守蒲关。
张生先是用拖延战争的战术稳定孙飞虎,然后写信给杜权,请他出兵反击孙飞虎。惠明和尚下山去送信。三天后,杜某的救援人员赶到现场,将孙飞虎打倒。
崔老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已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与崔莺莺结拜为兄妹,并厚赠金帛,让张生另择佳偶,这使张生和莺莺都很痛苦。看到这些,丫鬟红娘安排他们相会。夜晚张生弹琴向莺莺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莺莺也向张生倾吐爱慕之情。
自那日听琴之后,多日不见莺莺,张生害了相思病,趁红娘探病之机,托她捎信给莺莺,莺莺回信约张生月下相会。晚上,莺莺小姐在后花园里玩耍。张生听到钢琴的声音。他爬上墙,看见莺莺在玩。急欲与小姐相见,便翻墙而入,莺莺见他翻墙而入,反怪他行为下流,发警再不见他,致使张生病情愈发严重。
莺莺借探病为名,到张生房中与他幽会。
老夫人看莺莺这些日子神情恍惚,言语不清,行为古怪,便怀疑他与张生有越轨行为。于是叫来红娘逼问,红娘无奈,只得如实说来。红娘向老夫人替小姐和张生求情,并说这不是张生、小姐和红娘的罪过,而是老夫人的过错,老夫人不该言而不信,让张生与小姐兄妹相称。
老夫人无奈,告诉张生如果想娶莺莺小姐,必须进京赶考取得功名方可。莺莺小姐在十里长亭摆下筵席为张生送行,她再三叮嘱张生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长亭送别后,张生行至草桥店,梦中与莺莺相会,醒来不胜惆怅。
张生考得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这时,郑恒再次来到普救寺,编造了一个谎言,说张生被卫尚书招为东床女婿。于是崔夫人再次将小姐许给郑恒,并决定择吉日完婚。
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真相大白,郑恒羞愧难言,含恨自尽,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
《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
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
《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西厢记》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林黛玉的口,称赞它“曲词警人,余香满口”。
据说,大唐末年,大诗人元真出生在河内县清化镇赵后村。赵后村旁边的村子是崔庄村。崔庄有个女儿崔小迎。他们从小就在一起玩。他们不知道。元稹八岁时父亲逝世,小迎一家更把他当亲人看待。小迎十岁那年,父亲去烟粉作坊做工,举家搬迁。
于是便跟随小迎的父亲一起前往。她们经常在竹林里玩耍,过家家,崇拜天地,被称为淑女。他们在沁园也遇到了许多学者,如令狐楚、韩愈、白居易、李绛等。受其熏陶,学习诗文,15岁就以明两经擢第。
小迎也长得如出水芙蓉,美丽超群,两人私定终生。
元贞十七年春,元贞参加考试从政。后来,他深受当时的王储韦夏卿的赏识。在他的权力下,他娶了魏的女儿韦丛。从此,他再也没有见到小迎。妻子早逝后,他多次回家找她,但没有消息。小迎的聪慧美丽,清纯质朴的音容笑貌,缠绕了他一生的梦魂,于是写《会真记》以表衷情,文中将自己化做张生,把小迎化为莺莺。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元稹把对小迎的感情升华到了最高点。
《会真记》传到了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将故事改编成剧本《西厢记》,张生与莺莺的爱情一直传唱至今,为了纪念元稹与小迎的爱情故事,当地人以青梅竹马之意,将这片斑竹林叫做竹马林,同时也给“西厢记”保留了一块故事的原形地。
西厢记读后感(篇3)
戏剧<<西厢记>>观后感
姓名:刘清扬
学号:***
班号:***
即使不熟悉戏剧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西厢记>>作为当代中学生必读的名著,对于我们这些大学生却耳熟能详,许多人都能脱口而出几句“有心争似无心好,多情却被无情恼。”这样的名句。纸上的繁华终抵不过视觉上的享受,第一次看戏曲形式的演绎,真的是将曲曲折折的爱情,丝丝入扣的情感演绎的淋漓尽致。
首先是服装,飘逸灵动的水袖一挥一舞之间便把书生张生迷得神魂颠倒,莺莺头上华丽的配饰不仅简单就告知了她宰相大小姐的身份,也突出了她的年轻活泼。单单是这身衣裳,就让我对这出戏入了迷。
戏曲伴奏是最能够增添华彩的,是整个唱腔中最有力的支持部分。当张生心情忐忑的拿着红娘传递来的情书时,他的一举一动正好与伴奏完美吻合,恍惚间,像是在舞台上跳舞,与现在的现代舞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加语言,只用伴着鼓点的动作,就让观众明白了他的焦虑,紧张。伴奏对唱腔的烘托不仅表达了表扬者的的未尽之情;又充分发挥器乐艺术的特长。
两者相得益彰。
最后是一出戏中最重要的唱腔和表演。在我这个外行人看来,戏曲艺术与音乐舞台剧很是相似,唱词在表演者唱来如潺潺的小溪在我们耳边蜿蜒而过,抑扬顿挫,千回百转,丝丝入扣。我觉得这比唱流行歌曲难多了,尤其是长尾曲,这就需要演员们有很大的肺活量。
真的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由于脸上的浓妆,表演者的表情很容易在各色涂料下被掩盖,所以我觉得最能表达感情的使他们的眼神。每一个眼神都是那么到位,或者兴奋,或者害羞,或者焦虑,或者悲伤,眼神中的情感表达又是那么犀利。即使播放了视频,我总觉得自己在台下,他们的动作正式我的感受。
戏曲艺术沉淀千年,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皆是精华。在浩瀚的戏曲艺术之海中,我愿跟随于先生继续遨游,学习更多的戏曲知识,欣赏更多的名家名篇,继承这一历史悠久的古老艺术。
西厢记读后感(篇4)
西厢记的读后感1《西厢记》的情节如今看来不过才子佳人,终成眷属。若非王实甫文才出众,人物刻画细腻入微,跃然纸上,此类题材极易沦为浓词艳曲,附庸风雅之流。中国人的情感历来含蓄隐忍。
在正统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时代,一曲西厢唱醒了多少对真挚爱情的强烈渴望。提及《西厢记》,必不可不提《莺莺传》。一个团圆美满,一个始乱终弃。
虽则人人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毕竟《莺莺传》的结局更趋于真实。
《西厢记》的大团圆是中国文人永远的才子佳人梦,它存在于童年时代泛黄的小人书里,在爷爷随口哼唱的古戏里,在敲锣打鼓,纷纷嚷嚷的闹剧里,却偏偏不在多情才子的薄情浅意里。张生是否为元稹,莺莺是否为其“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有情人,我自无暇追问。只是中国文人惯以多情自居,在爱情面前信誓旦旦,激情荡漾,而最终在世俗盛名之下大多不过是当年的风流韵事化做如今的浅斟低唱。
想那“情切切,意绵绵”,想那“别后相思隔烟水”,想那高楼红袖,碧玉红笺,都果然如过眼云烟,浮华似梦。
而我总以为,只要曾经有情,不论多久多远,总能在记忆中存留一抹,或深或浅,或不甘或释然,或念念不忘,或故作烟消云散,某时某地恍惚追忆,只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而已。《莺莺传》中张生一句“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将可怜的爱情贬为淫邪妖魔。而莺莺一纸断肠书哭尽多少绝别之痛“自去秋已来,常忽忽如有所失,于喧哗之下,或勉为语笑,闲宵自处,无不泪零。
乃至梦寝之间,亦多感咽……临纸呜咽,情不能申。千万珍重!珍重千万!
”人生难得真性情,情切至此,痛断前缘也要清清楚楚,两不相欠。
转念思之,多情薄意自然不能完全责备才子文人。中国传统观念中男儿志在四方,心怀天下。儿女情长不过是人生一时的华筵。
女人只是古代文人墨客失意之时的寄托,爱情并非两个平等个体生命的互补,而是人生一时之需。
因此,杜牧自然可以成为一座绿色的房子,而元稹则可以忘却当年的深情。课上老先生提及古今中外文人情事,众人莫不失笑,心里却是莫名的悲凉。世人除少数大善大恶者外,谁比谁又能善良多少,卑劣多少?
又有几个人可以如沈从文那样骄傲地说“我这一生中,行过许多路,走过许多桥,看过许多云,喝过许多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世事多变故,芸芸众生又惧怕孤苦,有人用名利填满生活,花花世界,游走一场便已洋洋自得。而有人必要心有所求,爱其所爱才能感觉幸福。望遍红尘,人人都可怜地追寻着,努力着,只是所要之物不同而已。
我所理解的爱应该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理解彼此的缺点和不完美,但就这样,他们不能分开。他们心中的宽容和关怀是为了一个属于自己生活的人。简简单单,嬉笑怒骂,朝朝暮暮,油盐酱醋。“早晨醒来,亲吻枕边爱人的脸。
推开窗户,看到树叶上闪烁的阳光。这是生,再无其他”。在这个纷乱肮脏的世界里,有一个你爱的人,为他(她)甘心历尽所有生计之苦,就这样晃晃悠悠,一起变老。
西厢记的读后感2看完戏剧《西厢记》后,颇具震撼与欣赏,因为之前只是在听老师讲这部极具价值的杂剧,就饶有兴趣,尤其想进一步深入了解它,于此对其剧情有了大概认识。
整个戏曲的情节跌宕起伏、曲折波澜,却表现得极丰富、生动,王实甫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使女主角莺莺的性格显得十分突出,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女子的含羞与矜持,充满了女性的另一种美。
在整场戏剧中,分为4个高潮,一线贯串是指整部作品自始至终都是以崔、张二人的爱情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第二类矛盾是指以崔、张、红为代表的进步势力与以老太太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之间的根本矛盾,以及崔、张、红之间的误解矛盾。这两种矛盾构成了两种不同的戏剧冲突。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使情节生动曲折。
三个人物是指处于全剧结构中心的崔、张、红三个主要人物。全剧以这三个角色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发展来表现角色,通过角色展开冲突。《西厢记》全剧情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六次高潮,即“寺警”、“赖婚”、“闹简”、“赖简”、“拷红”和“争婚”。
整部戏不仅线索统一,而且有六大转折,这使得剧情曲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在剧中刻画的四个人物中,张生一方面执著追求爱情,另一方面又对莺莺的心路不明。莺莺不得不克服封建礼教的长期影响,避开老太太的耳目,不得不表现出他的尊严和矜持,所以她充满了体贴和尴尬。这种客观因素困扰着她。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征都特别鲜明。
西厢记读后感(篇5)
张生在普救寺相遇相国小姐崔莺莺,一见钟情,而无计亲近。恰遇叛将孙飞虎率兵围寺,要强索莺莺为压寨夫人;张生在崔母亲口许婚下,依靠友人白马将军的帮助,解除了危难。不料崔母却食言赖婚,张生相思成疾。莺莺心爱张生而不愿正面表白;几经波折,在红娘的帮助下,莺莺终于至张生住处私会。崔母觉察迹象,拷问红娘,反被红娘几句话点中要害,勉强答应了婚事,却又以门第为由,令张生立即上京应试。十里长亭送别之后,张生到京考中状元;而郑恒借机编造谎言,说张生已在京另娶,老夫人又一次赖婚,要莺莺嫁于郑恒。后张生赶来,郑恒撞死,崔、张完婚。
-------------------------------------------------------------------------------------------------
西厢记读后感(篇6)
明代贾仲名说:“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最近总算是认认真真地再次读了王实甫的《西厢记》,这一古典戏曲宝库中的巨星。
相信对于《西厢记》我们都不陌生,以往读西厢总是有感于莺莺与张生的真挚爱情,欣赏他们冲破封建礼教的勇气,有感于红娘的聪明机智,敬佩她的胆识与智慧。起初我接触的是《西厢记》的前身《莺莺传》,《莺莺传》这一出始乱终弃的爱情悲剧曾赚取了我不少泪水,直到后来接触这追求自由爱情的《西厢记》之后便再也止不住对她的喜爱。《西厢记》剧情上关目的布置巧妙,情节的波澜起伏,矛盾冲突的环环相扣,是我喜欢她的原因之一。
第一次见到她,我觉得她不仅使故事充满了多样性和浓厚的情趣,而且通过不断的磨难,使主人公的爱情不断加强,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现了一个艺术水平很高的美丽爱情故事,让她特别感动。当我再次看着她,我深深地迷恋着她的歌,白,相生,雅俗共赏的语言。
元杂剧分为本色和文采两派,本色派以朴素自然为语言特色,文采派则以词句华丽、文采璀璨为特点,并十分注意修饰词语。而《西厢记》则是神奇的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成就了曲白相生、雅俗相间的语言特色。
我们看西厢记的第二本第三折:
[雁儿落]荆棘剌怎动那,死没腾无回豁,措支剌不对答,软兀剌难存坐!
作者用如此简单的一句话,便刻画出张生的震惊之态,无措全然表现出来。“荆棘剌怎动那”意为惊得我不能动弹,是当时的口语,高文秀在《黑旋风双献功》第一折中写道:“唬得荆棘律的胆战心惊。
”“死没腾”也是当时的口语化词汇,意思是蒙住,痴呆无生气的样子,而“回豁”指的是回和,反映,王伯良曰:“回和,亦酬答之意。马东篱《黄粱梦》:
‘禁声的休回和。’”无回和写出了当时张生面无表情,毫无反应的神色。一个回转“措支剌”写出了张生慌张失态,不知所措的样子,我们可以想象到当时的张生的心情,退了贼兵之后,原本可以和心爱的莺莺小姐终成眷属,却不想毫无征兆的面对与心上人成为兄妹的事实,事情出乎意料的发展令张生傻了眼,更是慌了神。
王实甫选择了当时的白话文,描写了当时紧张的宴请场面,使张生痴呆的形象跃然纸上,不仅使读者对画面有了清晰的立体感,也是西厢语言有了原汁原味的表达。剧中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王实甫总是可以写着简简单单的语言,却是将褒贬全融在幽默诙谐的情趣之中了。又如四本二折[斗鹤鹊] [紫花儿序] [金蕉叶] [秃厮儿]等曲里,出现了好多成语“天长地久”、“戴月披星”、“巧语花言”
、“行监坐守”、“燕侣莺俦”,同时插上了许多当时的口语谚语如“将没做有”、“牵头”、“胡行乱走”、“心意两相投”、“得好休,便好休”、“何必苦追求”、“女大不中留”等,这些都是流行与当时人们的口头俗语,既通俗浅白,有自然贴切。想我们写文章时往往注重优美华丽的词藻,没错美丽的语言是比较容易吸引读者,可是原滋原味也可以把平朴的语言烧出香味来。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说:
“往者读元人杂剧而善之;以为能道人情,状物态,词采俊拔,而出乎自然,盖古所未有,而后人所不能仿佛也。”他在《宋元戏曲史》《元剧之文章》一章中也说:“元曲之佳处何在?
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而莫著于元曲。
”又说:“谓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无不可也。”所以说语言的质朴本色有着它自己无可替代的魅力。
正是《西厢记》让我真正见识到了朴质的语言的震撼力。回想以往的自己总是在“咬文嚼字”,我的文章总像是用优美的语言堆砌起来的城堡,可是却是空空荡荡,并没有实质的内容,有种华而不实的感觉。
当然《西厢记》感染我的并不只是仅仅是自然的语言,也有着华丽的诗篇。明人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郭沫若也曾经说过:“不但是‘杂剧中的杰作’,也是一部‘好诗’。”一语道破了《西厢记》的语言真谛,可以说它既是诗的语言,又是剧的语言,是文学性与戏曲性的高度统一。
而《西厢记》“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是和剧中美不胜收的绮词丽语是分不开的。王实的戏曲语言具有丰甫的文学天赋,宋词之美与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相协调。不得不说王实甫是制作词曲的圣手,《西相记》善于汲取古典诗词的精华,形成自己秀美华丽的语言风格。
这点在《长亭送别》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本折充分表现了王实甫“文采派”优美抒情的语言特色,它既熔铸了古典诗词的清词丽句,推陈出新,自然贴切,又吸收和提炼了民间口语,把两者融为一体,形成了清丽华美,生动活泼的独特语言风格。
如:[端正好]中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化用了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并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以疏淡几笔,描绘了一幅动人的长亭送别图:
青云密布,黄花遍地,西风凄凉,北雁南归的作品犹如椽子的笔,从头顶到脚底,从耳边的风到眼睛里的雁,大片的色彩,融合了风景中的情感,只有捕捉
捉几样形象,稍加点染,就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清代梁廷楠《曲话》卷五云:“世传实甫作《西厢记》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构想甚苦,思竭扑地,遂死。”曲坛上这一轶闻,正好说明作者呕心沥血之苦,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真是无风雨无以丽其姿,无严霜无以煊其色!
又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两句是从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转变过来的,改写得自然恰贴,不见斧痕。
又如:[朝天子]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引用苏轼《满庭芳》词原句,形象地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再如:
[耍孩儿]中的“未饮心先醉”之句,一字之易,更加夸张,语境更加沉重,表现了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一句则从李清照词《武陵春》中脱出。
相信没有人不感慨王实甫的文学功底,再读西厢时,我不自觉地想要背下其中经典的语句,可是我却发现句句经典,字字珠玑。
读过西厢,看过西厢,想着西厢,念着西厢,不如再遇西厢p>
西厢记读后感(篇7)
《西厢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著,曾经和《西厢记》比较过。我也这么认为。不是写这种读后感之前写不出来,而是觉得满满的,好贴切,好美好,仅凭感知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但是,我还是想把心里的很多感情放进笔里,赶紧吐出来。
《红楼梦》,故事曲折有趣,真的是爱情的审美宣言。爱情的审美宣言是什么?在王实甫的作品中,盈盈和张生公然战胜了封建礼教,保持了纯洁的爱情,强调开放。这就是宣言。
”不到一顿饭,江十六个聚在一起读了起来,自觉地用文字警告人们。余香满嘴。虽然读完了书,但他只是失去了理智,默默地记住了它。”。这是戴宇在《西厢记》的23次中对《红楼梦》的恭维,其实是曹雪芹的恭维。
“永远不离不弃,永远在一起玩,愿世间众生皆成眷属”,这是《西厢记》中流传千古的名言。是几百年来无数代人心中传唱的美好爱情生活。它穿透了时代,散发出无限的魅力和神奇。就连西湖的月老寺也忘不了把这个字叫做对联————,愿天下众生成家。美好的爱情是我们所追求的,所以在生活有点无聊的时候,不妨试着净化一下自己的灵魂,打开《西厢记》,感受一下粗糙的爱情,甜蜜的聚合,和里面美好的文字。
细细品味《西厢记》,我们不难发现,张生和崔莺莺的相识,是一见钟情。张生爱上盈盈只是因为她的美丽和温柔,盈盈喜欢张生只是因为她的才华和气质。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活体验中,“一见钟情”往往是在外貌或气质上偶然迎合心理需求而产生的。是人类生理的一种荷尔蒙冲动,这种冲动永远是短暂的。短暂的冲动就像冰雪中的一滴水,很快就会自动冷却结冰。丘比特之箭,老月的红线,神谕……在我眼里,一见钟情的神话只是一种浪漫的幻觉,是人生的奥秘。它经不起永恒的考验。
经常有人说《西厢记》是喜剧,我深有感触。张生看似愚蠢笨拙,但他的本质无非是追求自己的真爱。他表现出来的是自然真诚。在生活中不容易找到,就是有不常见的东西更难。他嘲笑自己的幼稚,其实是在自嘲。
读书是一种精神享受。不同的人读书会有不同的想法。当太阳下山时,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丝悲伤,所以他们会想到张生和崔莺莺可能不完美的婚姻生活。同时,他们也提供了一些我自己的理由。不管理性与否,这些都是我看了一天书后最深刻的体会。生活会照常进行。如果恋人能一见钟情结婚,那不是一件幸福的事!
西厢记读后感(篇8)
《西厢记》的情节如今看来不过才子佳人,终成眷属。若非王实甫文才出众,人物刻画细腻入微,跃然纸上,此类题材极易沦为浓词艳曲,附庸风雅之流。今天,奥兰治将与大家分享《西厢记》优秀的读后感,仅供参考!
西厢记的读后感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品。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描绘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的渴望,写出了生活在压抑中的女性的青春苦闷和莫名的惆怅,表达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从而对封建道德教条的某些方面造成有力的冲击。
崔莺莺是一位美丽、善良、温柔、含蓄、深受封建礼教影响、向往爱情生活的贵妇人。她是一个叛逆的时代女性形象。当她追求理想的爱情时,她可以反抗封建礼教,这是很珍贵的。她不由自主的对张生一见倾心,月下隔墙吟诗,大胆地对张生吐露心声,陷入情网之中而不能自拔,饱尝着相思的痛苦。
同时她也越来越不满于老夫人的约束,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
她对张生的爱,纯洁透明,没有一丝杂质,当张生被迫上京考试,她悔恨的是“蜗角虚名,蝇头小利,拆鸳鸯两下里”。长亭送别,她给张生把盏时的感触是:“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她给张生最郑重的叮咛是:“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担心的是张生不像她那样爱得专一,一再提醒他“若见了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总之,在她心中,爱情总是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至于名利,无论荣辱,都可以忽略不计。
她对张生的爱恋,一开始却是胆怯和动摇不定的,一方面她具有少女的情感和欲求:另一方面,她作为一个相国小姐又是在那样的母亲的管教下成长起来的,同时又接受过较多的封建道德教育,这就构成了她思想和行动上的矛盾。
她回答张生的那首诗“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表达了她不甘寂寞的苦闷心情,同时也流露了她对张生的爱恋。
在“听琴”的时候,她被张生琴中热切的呼唤深深地感动着,以致于泪水涟涟,但是她又没有勇气与张生见面。
此时在她的心中,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对张生的爱恋激烈地冲突着,最后爱情终于战胜了礼教。因此当她接到张生的情诗时,终于大着胆子写了一首题为《明月三五夜》的回诗,约定张生于十五日晚上相会。“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凝是玉人来。”短短二十个字,标志着莺莺决然走上了叛逆的道路,寻求自己的爱情。这是难得可贵的。
记得著名诗人裴多菲曾说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崔莺莺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她让我明白了真正的爱情是那样的美好,是那样的值得期待,真正的爱情是存在于人间的,并且是可以追寻、应该而且必须去争取才能够得到的。真心的希望,如作者心中的美好希冀一样“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西厢记的心得
《西厢记》描写的是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其间红娘是关键人物,无论郑桓、张生在想获得崔莺莺时都突显了红娘的作用,我想,红娘在今天应该是媒人或是引荐人形象吧,而一个人的生命中遇到一个助自己事业有成的推荐者、指引者是很重要的。
《西厢记》中描写的爱情也收到了崔母的阻拦。即运用门第不相配加以阻挠。在我看来,当今社会,不愿将自己女儿嫁与穷酸小子也存在,父母在乎豪门,在乎家庭条件,他们是怕女儿吃苦,但忘了女儿是否开心幸福,与其嫁给有钱人得辛酸孤独,倒不如嫁个重情重义的穷酸小子得幸福快乐。
我想:现在穷,只要上劲,努力,将来肯定什么都会有的,所以,我想,有情人还是眷属的好。
今天读完《西厢记》突然有感于身边的大学情侣们,有些人甜言蜜语,有些人相互迁就,有些人相互鼓励,相互帮助……但这浮云烟花,多少能长久,曾记得有一个女生,因为家长不同意她谈恋爱,而她又不愿放弃那个真心爱着她的男孩,在亲情与爱情之间。她选择跳楼来解决这个矛盾。她一会儿就成了植物人。我们不禁要问:当她变成植物人时,谁错了?
所以我觉得,父母与孩子在对待恋爱问题上能否保持冷静,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培养强劲的心理承受能力至关重要,除此之外,我觉得,大学生情侣们应更像《西厢记》中张生和崔莺莺那样,要郎才佳人。
应相互帮助,共同努力,更多些责任!
西厢记的读后感范文
中国人的情感历来含蓄隐忍,决不可能如希腊艺术中“我欲火中烧,如痴如狂”那般纵情恣意。在正统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时代,一曲西厢唱醒了多少对真挚爱情的强烈渴望。提及《西厢记》,必不可不提《莺莺传》。
一个团圆美满,一个始乱终弃。虽则人人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毕竟《莺莺传》的结局更趋于真实。
《西厢记》的大团圆是中国文人永远的才子佳人梦,它存在于童年时代泛黄的小人书里,在爷爷随口哼唱的古戏里,在敲锣打鼓,纷纷嚷嚷的闹剧里,却偏偏不在多情才子的薄情浅意里。张生是否为元稹,莺莺是否为其“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有情人,我自无暇追问。只是中国文人惯以多情自居,在爱情面前信誓旦旦,激情荡漾,而最终在世俗盛名之下大多不过是当年的风流韵事化做如今的浅斟低唱。
想那“情切切,意绵绵”,想那“别后相思隔烟水”,想那高楼红袖,碧玉红笺,都果然如过眼云烟,浮华似梦。
而我总以为,只要曾经有情,不论多久多远,总能在记忆中存留一抹,或深或浅,或不甘或释然,或念念不忘,或故作烟消云散,某时某地恍惚追忆,只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而已。《莺莺传》中张生一句“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将可怜的爱情贬为淫邪妖魔。而莺莺一纸断肠书哭尽多少绝别之痛“自去秋已来,常忽忽如有所失,于喧哗之下,或勉为语笑,闲宵自处,无不泪零。
乃至梦寝之间,亦多感咽……临纸呜咽,情不能申。千万珍重!珍重千万!
”人生难得真性情,情切至此,痛断前缘也要清清楚楚,两不相欠。
转念思之,多情薄意自然不能完全责备才子文人。中国传统观念中男儿志在四方,心怀天下。儿女情长不过是人生一时的华筵。
女人只是古代文人墨客失意之时的寄托,爱情并非两个平等个体生命的互补,而是人生一时之需。
因此,杜牧自然可以成为一座绿色的房子,而元稹则可以忘却当年的深情。课上老先生提及古今中外文人情事,众人莫不失笑,心里却是莫名的悲凉。世人除少数大善大恶者外,谁比谁又能善良多少,卑劣多少?
又有几个人可以如沈从文那样骄傲地说“我这一生中,行过许多路,走过许多桥,看过许多云,喝过许多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世事多变故,芸芸众生又惧怕孤苦,有人用名利填满生活,花花世界,游走一场便已洋洋自得。而有人必要心有所求,爱其所爱才能感觉幸福。
望遍红尘,人人都可怜地追寻着,努力着,只是所要之物不同而已。我所理解的爱应该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理解彼此的缺点和不完美,但就这样,他们不能分开。内心的宽容和关怀是为了一个属于自己生活的人。简简单单,嬉笑怒骂,朝朝暮暮,油盐酱醋。
“早晨醒来,亲吻枕边爱人的脸。推开窗户,看到树叶上闪烁的阳光。这是生,再无其他”。
在这个纷乱肮脏的世界里,有一个你爱的人,为他(她)甘心历尽所有生计之苦,就这样晃晃悠悠,一起变老。
在艰难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