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资本论观后感汇编14篇#】今天我想向大家推荐一篇精选文章,主题是“资本论观后感”。一篇优秀的作品可以对我们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我们的思维飞跃的同时,也会引发各种心得和感悟。观后感应该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观点,持续写观后感可以培养我们的意志力。如何撰写一篇关于作品名的全面观后感呢?如果你读完本文感到开心,那我就会感到非常成功!
资本论观后感【篇1】
在雇佣劳动中,劳动者(工人)的所有劳动都表现为自己的劳动;他为资本家提供的自有劳动(剩余劳动)都被掩盖在工资的面具下。在奴隶劳动中,奴隶的一切劳动都表现为奴隶主的劳动,甚至奴隶维持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也表现为奴隶主的财产。在徭役劳动中,农民在一年中的一段时间内在自己的土地上为自己劳动,在另一段时间内在地主的土地上为地主劳动,即服徭役。
在雇佣劳动和奴隶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为自己和他人劳动,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相结合的。区别只在于雇佣劳动的结果是劳动者自身的财富,而奴隶劳动的结果是奴隶主的财富;前者是隐蔽的剥削,后者是赤裸裸的、毫不掩饰的剥削。在兵役中,劳动者为自己和他人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离的。
典型的奴隶劳动,如古希腊和罗马的奴隶制和内战前美国南部种植园的奴隶制。在奴隶劳动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信奉“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奴隶和其他劳动资料一样,是所有者财产的一部分。
在一个以雇佣劳动为主的社会里,我们信奉自由和平等。我在稍后会论及,为什么这种自由平等的理念,落实到现实中,会成为它的反面,甚至形成现代社会中资本的极权统治。
通过雇佣劳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区别,我们可以理解商品交换的平等法则为什么会演变成资本主义占有的不平等法则。
买方和卖方在对等的基础上,进行平等的交换,起初并没有产生任何问题。然而,当交换的商品成为劳动的特殊商品时,这种变化就开始了。劳动的使用形成劳动,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可以与资本交换。
(劳动本身不是价值,它不能与代表价值的资本交换。)这里的**在于,工人天真地认为资本是他的劳动,他拿的是资本支付的工资,即是他和资本之间的交易完成了,两人也是平等的。而实际上,工资所购买的,并不是他的劳动,而是他的劳动力,换句话说,只是他的劳动的一部分,即他的劳动力的维持费用。
而他在自己的劳动力的维持费用之外所创造的价值,则无偿的为资本家所占有了。
因此,在劳动(劳动力)的买卖这一特殊的商品交换过程中,拥有资本的一方,日益富裕,享受着社会进步的果实,而拥有劳动力的一方,日益贫穷,资本主义财富生产的一切历史必然性的悲剧皆落到了他们的头上。正如奴隶劳动一样,物质生产过程中的一切血泪都是奴隶的血泪。
命运是否真的存在?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可以说是有命运的。奴隶不能摆脱他们作为主人工具的地位。(注意,不要解放个别奴隶,甚至跳到奴隶主那里,这相当于奴隶地位的改变;横扫罗马20年的汉尼拔曾经是奴隶。
)这是奴隶的命运。而奴隶的现代后裔,雇佣工人,则再也不会重复祖先们那种直接隶属于人、作为工具而存在的命运了。他们变成了隶属于资本的奴隶,但在面对他人时,他们可以有权宣示自己的独立了。
宗教把命运神化为永恒,就像资本把剥削的力量神化为永恒一样。在**教,现代的资本家打上了上帝选民的印记,而雇佣工人,则等待着末日审判那未知的命运。说白了,资本就是现代社会的上帝。
现代社会,就其本质而言,反对多神教。一元化的**教,是最适合资本的宗教。
顺便提一下,关于财产继承权的问题。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曾经饱含人类同情的善意关怀,说过这样的话:政治权力的继承已经成为过去,经济权力的继承是否也有一天会消失呢?
父亲把政治权力传给儿子是违法的。那么,为什么父亲把经济权力传给儿子是合法的呢?拉塞尔说,我看不出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的区别。他相信,或希望,经济权力的继承有朝一日会消失。
除了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的对比,他也找不到本质的区别。拉塞尔在这一点上没有提出任何论点。长期以来,我不明白为什么经济权力的继承会走上政治权力继承的老路,最后全社会都认为这是违法的。——除了惊叹罗素这种天才的模拟和想象力外,就是一串问号了。
但在马克思这里,我找到一点线索。如上所述,资本家和工人,一个拥有资本(劳动数据的所有者),一个拥有劳动。劳动不再像文明初期那样,是劳动力对劳动资料的主动、自觉的占有,而异化为了后者对前者的强制的、有计划的压榨。
资本家把财富传给子女,实际上,他们把剥削他人的权力传给子女。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改变,“财富的继承直接意味着剥削权力的继承”这一规律便不会改变。资本从父传给子。从另一个角度看,更容易理解事物的真相:
资本已经从父亲变成了儿子,人的生、老、死都不会影响资本的增殖。于是,我们可以看到继承权背后所隐藏的真相,那就是:这仅仅只是一个资本所有者变化的过程,就像a把手头持有的股份转让给b一样,问题的实质没有任何改变。
因此,即使现代社会的法律规定废除继承权,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不会有丝毫影响。
但是,历史的来看,只有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之时,继承权才会消灭;一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继承权就会自然随之消灭。在现代社会,要强制的消灭继承权,只有带来反面的效果,正如罗刹国曾经搞的集体农庄、**曾经搞的人民公社一样。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也就能明白,为什么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这样的政治权力传承模式,可以在古时候获得如此持久的生命力。即使实行选举制、规定领导人任期的古罗马,在其灭亡之后的一千年岁月里,其民主制会被西欧人弃之如敝屣。
即使有传说中尧舜禅让制的光辉,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也没对皇帝的家族继承问题提出过疑问。不要据此断定中国古人愚昧、中国古代思想家没水平,连民主都没人提。今人笑古人政治权力的继承,而后人也将笑今人经济权力的继承。
今人笑古人不知政治领域的民主,而后人也将笑今人不知经济权力上的民主。某些借此贬低中国文化的所谓教授学者,只不过是落在世界历史的资本主义角落里坐井观天的可怜虫罢了。
当然,从马克思(1818-1883)的时代到今天,虽然仅仅一百余年,但现代社会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曾说,社会日益**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现在看来,事实并非这样简单。
马克思的估计有点儿乐观了,他低估了技术进步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促进。
20世纪的技术进步,是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不能比拟的。这种技术进步,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才有可能,(有人说二战促进了技术的进步。二战可以说是技术进步的催化剂,但绝不是反应物本身。
)而技术进步反进来,又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它焕发青春活力。普通人的生活之所以能够变得更加富有,主要是得益于技术进步造成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这种增长一方面减少了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在其总的劳动价值中所占的比重,从而大大的加强了相对剩余价值的剥削,另一方面使得工人的必要生活数据在量上有巨大的增长。即是说,工人必要生活数据相对的增长了,但绝对的减少了。
要更清楚的说明这个问题,需要论述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及机器对人类劳动的保存(只有在大工业中,在机器生产中,人类才得以保存过去劳动创造的价值。),这里暂不打算涉及。
需要注意的是,资本论中很大篇幅便是对大工业生产的研究。绝不能说马克思没有观察到技术进步的作用,只是他当年看到的技术进步,相比起20世纪的来,无疑是小巫见大巫了。那些以20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来否定19世纪马克思的研究的人,只能说明他们没有认真的阅读过马克思。
观察一个人对另一个论著的批评是否恰当、水平有多高,很多时候其实并不需要翻看另一个人的论著,只看看这个人的批评本身就够了。大部分人的批评是自说自话,连对手的观点都没搞清楚就开始瞎掰。比如,把现代经济学与马克思的理论直接对立起来的人,一定就是在玩盲人摸象的把戏。
在本质上,现代社会并没有变。虽然它自19世纪以来在生产力上有了巨大的进步,但它仍是资本主义的。
资本论观后感【篇2】
最近读了资本论缩译版的第一卷。资本论在中国的地位不言而喻。老师布置作业就是《资本论》的读后感,而且听别人说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读过《资本论》,而且资本论最好是看德文版的,因为从德文到英文再到中文,在这个过程中有大量精髓流失,并且翻译学家或多或少都加入了自己的见解。
但我的能力和精力有限,所以我选择了中文版。
《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作者是卡尔·马克思,西方哲学伟大体系的最后一位奠基人。并且《资本论》也是他经济学说中最主要的著作,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的百科全书,更是对抗资本主义社会的有力思想武器和理论根据。
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这部伟大著作的问世,不仅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而且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最全面的科学论证。
但是说实话读了一遍《资本论》的第一卷,感觉内容很多也挺难懂的,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深刻理解的。。
以下是《资本论》第一卷的概论:
《资本论》第一卷主要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也就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是在统一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马克思在文中提出:“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并且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的积累,它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起点。
”也在书中提出:“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资本的生产过程实质就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生产。
发达的生产力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土地私有化之间的矛盾。资本的生产过程是在个人劳动的基础上,将分散的私有制转变为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意味着少数掠夺者剥夺了人民,而社会公有制意味着人民剥夺了少数掠夺者。
对于第一卷中的主要内容与观点原理有以下四点出发:
第一: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前的历史阶段,通过暴力将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从而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即把货币和商品转化为资本,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经济条件:一是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拥有者,他们想购买别人的劳动力,以增加自己的总价值;二是自由劳动者,即劳动力的销售者。
商品市场两极分化导致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即通过暴力剥夺劳动者实现的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提供了初步的必要前提。
第二:劳动价值理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发达的,商品的一般生产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细胞形式,所以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研究应该从商品开始。
一。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两种属性的统一。使用价值不仅是财富的物质内容,也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其社会属性。
2。商品也包含着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作为同样的、未分化的、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它产生商品的使用价值。
3、特殊商品: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固定的特殊商品。它是商品交易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品经济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体现了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可以看出,随着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商品也同样转化为货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商品交换是在两个对立互补的形态变化中完成的:从商品到货币,从货币到商品,也就是说,商品交换的过程是在以下形式变化中完成的:
商品—货币—商品。
第三: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资本生产过程的本质是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剥削,因此资本生产过程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了获得相对剩余价值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发展过程依次经历了“协作”、“分工和工厂手工业”和“机器和大工业”三个主要阶段。
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是工资,但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工资就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这是为了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本质,是工人误以为工资是他们从劳动中获得的全部报酬。
第四:资本积累理论
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向资本的转化,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都成为货币量,它们以完全相同的方式转化为资本。资本家将从雇佣劳动中获得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额外的剩产资料和扩大生产规模所需的劳动力。
因此,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是扩大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前提。资本积累的实质是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中,资本家利用自由占有的剩余价值不断扩大资本规模和剥削雇佣劳动,从而继续拥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1。劳动力开发程度。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使用资本与支出资本的差额。预付资本的金额。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是,社会财富越大,即履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其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使无产阶级及其劳动生产率的绝对数越大,工业后备力量就越大。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
结合对《资本论》第一卷所学的主要内容与观点原理我有了一定的感悟。
老师在课上讲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据唯物主义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没有生产力就没有生产关系,没有生产关系就没有生产关系。因此,对生产关系的研究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相联系,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能孤立地进行。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常常可以看到马克思关于技术、自然科学等问题的深湛见解,但它是把生产力当作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决定者和推动力来研究的,这让我感到不太理解。
而且我对文中一段话感触很深:“工作日有一个最高极限。这个最高极限取决于两个方面。
第一是生理界限:工人每天必须有一部分时间用来休息、睡觉、吃饭、盥洗、穿衣等,以满足身体的其他需要;第二是道德界限,既社会界限。工人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学习文化,照顾家庭,参加社会活动,以满足他们的精神和社会需求。
但机器消灭了工作日的一切道德界限和自然界限。机器本来是缩短劳动时间的最有利手段,但在此时,却成了延长工人劳动时间的最可靠手段。”感觉作为劳动者在被无极限的剥夺,导致贫富差距加大,使贫富两极分化更为严重。
与资本者相比深感作为劳动者的无助和悲哀。
结合实际,让我想到,以后我们进入工作,是作为被剥夺者呢?还是作为剥夺者呢?一般我们将来会作为劳动者,而现在一般劳动者的工作极限是否超出了生理界限或是道德界限呢?
中国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究竟为何?资本主义社会是这样的,那社会主义社会又是怎样的?我会带着这些疑问走进社会,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没有读过《资本论》就不会不懂得社会主义。看来对于《资本论》后两卷还是要看一看,读一读啊!虽然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读懂,但是我会尽力去理解的。
因为读完《资本论》的第一卷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有了不同的认识,真的感觉自己原本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理解太肤浅太表面了。看来我要学的还有好多呢!
资本论观后感【篇3】
资本家掩饰剥削的方式小议
在资本社会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资本家雇用工人为其劳动,工人为他创造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他支付给工人的工资。马克思把工人创造的超过他的工资的这部分价值,称之为剩余价值,把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的这种现象称之为“剥削”。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追求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就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必要劳动是劳动者在必要的工作时间内支付的劳动。
剩余劳动力是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是间内所支付的劳动。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可以分为两类: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是指劳动者在必要的工作时间不变的情况下,绝对延长工作日所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缩短必要工作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工作时间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对利润的占有是剥削,其理由是:第一,工人为资本家创造的价值,扣除工资以外,还会有一个余额,这个余额被资本家所占有。这种平衡是工人创造的,最初是工人拥有的,但它是资本家拥有的,资本家占有工人的劳动。
第二,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是工资,但是,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已经补偿了这部分价值,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工人为资本家创造的没有支付任何报酬的劳动,所以,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占有,是无偿占有。“商品价值中由剩余价值构成的部分,无所费于资本家,因为它所费的,只是劳动者的没有报酬的劳动”(《资本论》第三卷第6页)。据此,马克思把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占有称之为“剥削”。
从根本上讲,对剩余价值的无条件占有是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从这一本质上派生出了许多不同的具体的剥削方式,一方面他们掩饰了剥削的实质,另一方面也的确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下面列举三例分而论述之。
一计时工资
是指以工人(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单位而支付的工资,例如:月工资,周工资,日工资,小时工资等,它是工人(劳动者)的劳动的月价值,周价值,小时价值等转化形式。
计时工资直接表现为劳动的月价值,日价值等的转化形式,因此,它会造成一种假象:似乎全部劳动都表现为有酬劳动,消灭了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同时也**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不同性,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但是,我门在考察资本主义计时工资的状况时,如果不仅仅看计时工资额,而是要把工资额同工作日的长度,劳动强度,劳动**,工作环境等等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就不难发现其本质。
在计时工资的条件下,资本家最常用的一种加强剥削的方法,是延长劳动日的长度和加强工人的劳动强度,这实际上就是降低工人的劳动**。此外,小时工资制度也是资本家加强剥削工人的一种方式。它只规定工人的小时工资,他们一天有几个小时的工资。
这种办法,表面上似乎“公平合理”,但实际上却给资本家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延长和缩短工人劳动日大开方便之门。当经济繁荣,商品销售顺利时,资本家让工人加班;当经济衰退,商品销售困难时,资本家们试图缩短工作时间,使工人陷入半失业状态。这种情况,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家“可以破坏就业上的一切规律,而完全按照自己的便利,专擅和眼前利益,使最惊人的过度劳动,和相对的或全部的失业交替发生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明确看出,计时工资的一般规律是:如果劳动量(一日的、一周的、一月的)是已定的,计时工资额是取决于劳动**;相反,如果设置了劳动* *,则小时工资取决于劳动量。
计时工资的这个规律的作用必然给工人阶级导致如下的后果:一方面,劳动**愈低,工人为了维持一家老小的起码生活,便必须干活,多延长劳动时间。另一方面,劳动时间愈长,就又会引起劳动**新的下降。
因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工作越多,得到的就越少;得到的愈少,又迫使他们劳动得愈多。简而言之,工资的性质决定了工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必须生活在一个恶性循环中。
二计件工资
计件工资是指按照生产产品的数量或者劳动者完成的工作量支付的工资。它是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之一。从表面来看,在实行计件工资时,工人生产的产品愈多,得到的工资也愈多,因而好象工人出卖的不是他的劳动力,而是已经物化在产品中的劳动;似乎工资的多少,是由生产者的工作效力决定的。
然而,事实上,计件工资和计时工资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仍然基于时间率。举例来说,假定在实行计时工资时,工人每天劳动10小时,创造4元新价值,其中2元为工人所得的工资,2元为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在这种条件下,剩余价值率即开发率为100%。
又假定现在改行计件工资,资本家把原来工人在10小时中生产的10件产品,去除原来的计时工资额2元,则每件产品的计件工资单价便是2角。这样,工人每完成一件产品就能得到20美分。如果他一天还完成10个产品,他的总工资还是2元。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从工人一天的劳动中提取的剩余价值也是2元,剩余价值率仍然是100%。
由此可见,计件工资只是时件工资的一种转化形式,或者说是一种变相的时件工资。计件工资的本质与计时工资的本质相同。它也是劳动价值和**的转化形式。马克思指出:
“工资支付上的形式差异,决不会影响工资的本质,虽然其中一种形式可以比别一种形式更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计件工资既然更加隐蔽和歪曲了工资的本质,因而它比计时工资对工人更富于欺骗性,更有利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首先,在实行计件工资时,工人所得的工资额由于和他完成的产品数量直接联系起来,因此,工人为了多得一点工资,便不得不更加紧张地劳动,自动加班加点,提高劳动强度。工人给资本家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大大增加了,但由于每当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时,资本家就会进一步降低计件工资单价,因而他们实际上并不能得到更多的工资。
其次,计件工资也为资本家监督工人劳动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计件工资本身对工人的劳动(质量和数量)就是一种很好的的监督,这对资本家节省开支,降低产品成本等等都有很大好处。再次,实行计件工资还必然会突出工人的个别利益,增加他们收入上的差别,加强工人内部的竞争,因而不利于工人之间的团结。
这对资本家当然也是有利的。
三福利制度
福利制度是战后西方国家以税收的形式把一部分国民收入集中起来,而后用于社会上收入不高的居民,以部分改善他们在初次分配中收入过低状况的一种制度。福利制度最本质的东西是为维持资本利润的增长创造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福利制度最为盛行的时候也就是资本家利润大幅度增长的时候。1996年,世界排名前20位的大公司中有18家利润的增长少则10-20%,多则在40-60%,其中微软公司高达57%。
而这些大公司的工人工资增长幅度要小得多。也就是说,工人创造的价值大部分落入大资本家手中。这说明实行福利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两极分化,更不能铲除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经济根源。
资本论观后感【篇4】
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这一巨著的问世,不仅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诞生。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奠基人。
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
《资本论》是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主要理论著作,前后用了40年的写作时间。首先,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项工作。它把高度革命性和科学性结合起来,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展的客观规律。
《资本论》第一卷分析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分析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它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细胞中所包含的矛盾分析起,一步一步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部的错综复杂的矛盾体系。它科学地解释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互动。
在说明资本主义对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对历史进步的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科学地揭示出由于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和越来越尖锐化,最终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进而让位于更高级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资本论》自从出版以来,至今已经过去一百多年,在这期间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但《资本论》所揭示的基本原理并没有过时。今天,我们要在这些基本原则的指导下,从我们这个时代的客观现实出发,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资本论》在主要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同时,还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的经济规律,如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规律,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市场的规律,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等等。《资本论》同时还科学地预见了社会主义经济必须遵循的某些经济规律。这些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直接和间接的指导意义。
《资本论》同时还被认为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它不仅是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而且是一部哲学和逻济学著作。马克思生前没有来得及写成《逻辑学》,但他留下了《资本论》的逻辑,马克思和恩格斯创造的唯物主义哲学和辩证逻辑,在《资本论》中达到了自己发展的高度水平。
《资本论》还是一部伟大的科学社会主义著作,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客观发展规律,使空想社会主义变成了全世界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革命斗争的税利**。此外,《资本论》还包含着马克思在历史、法律、科学技术、教育、道德、宗教、文学艺术等领域闪烁着天才火花的思想,它在各方面都蕴含着有待我们进一步挖掘的瑰宝。
通过对《资本论》的解读,我们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他的许多理论都是先进的。例如,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生产所需的社会工作时间决定的。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一个完整的价值一元论;当然,马克思的理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和后人的不断深入研究,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众多理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例如中国迄今为止几代领导集体的治国方针都是在他的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除此以外,《资本论》中对经济学现象以及原理的阐述也不可忽视,这部分内容深刻的揭示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资本积累和价值循环、分配中的区别以及资本主义对工人阶层的剥削的实质。
《资本论》问世后,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成为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必读书目。而且得到资产阶级学者的承认。英国《经济学家》周刊2002年12月21日发表的文章《共产主义后的马克思》,文章中承认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影响力。
本文的一些结论是客观的、有启发性的。文章讲到了1999年,bbc评选“千年伟人”,卡尔·马克思名列榜首,而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则分列
二、三、四名,表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位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历史学家和革命者所取得的成果在今天仍然得到学术界的尊重。”文章明确指出:“马克思在许多方面都是正确的:
例如,资本主义、全球化和国际市场、经济周期和经济决定思维方式等诸多问题。马克思很有先见之明。”“马克思遭到了误解。
东欧和前苏联的共产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请你务必丢弃前苏联和东欧实施的共产主义,但千万不要丢弃马克思。”“这位伟人在许多问题的看法上都是正确的,他应该得到更多的承认。
”文章说:“马克思思想的影响力远远不止于人数日益减少的自封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许多假设、分析的特点和思维习惯在西方思想界甚至更大的领域都广为流传。”由此,看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与伟大。
资本论观后感【篇5】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不仅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来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而且还从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xx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了马克思的《资本论读本》,并为您提供了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记得以前看到某个西方政治著作家的话,说集权和极权的区别在于,集权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而极权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因为它深入人心,让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从心里认同这种****。现代社会是一个由资本统治的极权社会。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历史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是资本用一定的预付资本购买雇工的劳动,雇工为资本家工作,以工资的形式获得自己的报酬。这一过程表面看起来是非常公平的:
资本家和工人,分别作为劳动力的买方和卖方,平等的出现在劳动力市场上、平等的交易;资本家可以选择雇佣这个工人,也可以选择雇佣那个工人,工人可以选择受这个资本家雇佣,也可以选择受那个资本家雇佣。从表面上看,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完全符合商品交换的价值规律。
然而,在表面之下,真理是隐藏的,即劳动的使用价值和劳动的价值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只是其劳动力的价值,而不是其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大秘密,在于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区别。劳动力使用价值是劳动力使用所创造的价值。比如,在一个10小时工作日内,工人以10000元的原料,生产了xx0元的产品,那么,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10000元(xx0元减去10000元)。
劳动力价值是指劳动力的维持成本,即一个人在一天内为维持正常的体力和脑力所需要消耗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例如,一个工人为资本家工作一天,得到5000元,那么5000元就是他的劳动力价值。
工人为资本家劳动10小时,创造了10000元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平均每小时劳动创造1000元价值。实际上,他的工资只有5000元,也就是说,他只有5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剩下的5个小时都是资本家的自由时间。剩余五小时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剩余价值,即资本的利润。
--如果没有剩余价值,资本就不可能增加,资本家就不可能获利。
在雇佣劳动中,劳动者(工人)的所有劳动都表现为为自己的劳动;他为资本家提供的无偿劳动(剩余劳动)掩盖在他的工资的面具之下。在奴隶劳动中,奴隶的一切劳动都表现为奴隶主的劳动,甚至奴隶维持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也表现为奴隶主的财产。在徭役劳动中,农民在一年中的一段时间内在自己的土地上为自己劳动,在另一段时间内在地主的土地上为地主劳动,即服徭役。
在雇佣劳动和奴隶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为自己和他人劳动,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相结合的。区别只在于雇佣劳动的结果是劳动者自身的财富,而奴隶劳动的结果是奴隶主的财富;前者是隐蔽的剥削,后者是赤裸裸的、毫不掩饰的剥削。在兵役中,劳动者为自己和他人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离的。
典型的奴隶劳动,如古希腊和罗马的奴隶制和内战前美国南部种植园的奴隶制。在奴隶劳动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信奉“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奴隶和其他劳动手段一样,是其所有者财产的一部分。
在一个以雇佣劳动为主的社会里,我们信奉自由和平等。我在稍后会论及,为什么这种自由平等的理念,落实到现实中,会成为它的反面,甚至形成现代社会中资本的极权统治。
通过雇佣劳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区别,我们可以理解商品交换的平等法则为什么会演变成资本主义占有的不平等法则。
买方和卖方在对等的基础上,进行平等的交换,起初并没有产生任何问题。但是,当交换的商品变成劳动(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时,异变便开始了。劳动的使用形成劳动,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可以与资本交换。
(劳动力本身不是价值,它不可以与代表价值的资本进行交换。)这里的欺骗性在于,工人天真的以为资本所购买是他的劳动,他得到资本所付的工资,他与资本间的交易就算完成了、两者就扯平了。而实际上,工资所购买的,并不是他的劳动,而是他的劳动力,换句话说,只是他的劳动的一部分,即他的劳动力的维持费用。
而他在自己的劳动力的维持费用之外所创造的价值,则无偿的为资本家所占有了。
因此,在劳动(劳动力)的买卖这一特殊的商品交换过程中,拥有资本的一方,日益富裕,享受着社会进步的果实,而拥有劳动力的一方,日益贫穷,资本主义财富生产的一切历史必然性的悲剧皆落到了他们的头上。正如奴隶劳动一样,物质生产过程中的一切血泪都是奴隶的血泪。
命运是真的吗?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可以说是有命运的。奴隶不能摆脱他作为主人工具的地位,(注意,不要把个别奴隶的解放,甚至跃升为奴隶主,等同于奴隶地位的改变;横扫罗马本土二十年的汉尼拔,也曾是奴隶哩。
)这是奴隶的命运。而奴隶的现代后裔,雇佣工人,则再也不会重复祖先们那种直接隶属于人、作为工具而存在的命运了。他们变成了隶属于资本的奴隶,但在面对他人时,他们可以有权宣示自己的独立了。
宗教把命运神化为永恒,就像资本把剥削的力量神化为永恒一样。在**教,现代的资本家打上了上帝选民的印记,而雇佣工人,则等待着末日审判那未知的命运。说白了,资本就是现代社会的上帝。
现代社会,就其本质而言,反对多神教。一元化的**教,是最适合资本的宗教。
顺便提一下,关于财产继承权的问题。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曾经饱含人类同情的善意关怀,说过这样的话:政治权力的继承已经成为过去,经济权力的继承是否也有一天会消失呢?
父亲把政权移交给儿子是违法的。那么,为什么父亲把经济权力移交给儿子是合法的呢?拉塞尔说:“我看不出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的区别。”。他相信,或希望,经济权力的继承有朝一日会消失。
除了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二者之间的对比,他找不出本质的区别外,罗素没有给出任何关于这个论点的论证。一直以来,我都不明白,为什么经济权力的继承会走政治权力的继承那条老路,走到最后全社会都认为它是非法的。——除了惊叹罗素这种天才的类比和想象力外,就是一串问号了。
但在马克思这里,我找到一点线索。正如上文所提到的,资本家和工人,一个拥有资本(劳动资料的所有者),一个拥有劳动力。劳动不再像文明初期那样,是劳动力对劳动资料的主动、自觉的占有,而异化为了后者对前者的强制的、有计划的压榨。
资本家把财富传给子孙,实际上是把剥削他人的权力传给了子孙。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改变,“财富的继承直接意味着剥削权力的继承”这一规律便不会改变。资本从父亲的手中传给儿子,换一个角度来看,更易于理解事情的真相:
资本把自己的代表从父亲换成了儿子;人的生老病死丝毫不会影响资本的增殖。于是,我们可以看到继承权背后所隐藏的真相,那就是:这仅仅只是一个资本所有者变化的过程,就像a把手头持有的股份转让给b一样,问题的实质没有任何改变。
因此,即使现代社会的法律规定废除继承权,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不会有丝毫影响。
但是,历史的来看,只有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之时,继承权才会消灭;一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继承权就会自然随之消灭。在现代社会,要强制的消灭继承权,只有带来反面的效果,正如罗刹国曾经搞的集体农庄、**曾经搞的人民公社一样。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也就能明白,为什么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这样的政治权力传承模式,可以在古时候获得如此持久的生命力。即使实行选举制、规定领导人任期的古罗马,在其灭亡之后的一千年岁月里,其民主制会被西欧人弃之如敝屣。
即使有传说中尧舜禅让制的光辉,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也没对皇帝的家族继承问题提出过疑问。不要据此断定中国古人愚昧、中国古代思想家没水平,连民主都没人提。今人笑古人政治权力的继承,而后人也将笑今人经济权力的继承。
今人笑古人不知政治领域的民主,而后人也将笑今人不知经济权力上的民主。某些借此贬低中国文化的所谓教授学者,只不过是落在世界历史的资本主义角落里坐井观天的可怜虫罢了。
当然,从马克思(1818-1883)的时代到今天,虽然仅仅一百余年,但现代社会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曾说,社会日益**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现在看来,事实并非这样简单。
马克思的估计有点儿乐观了,他低估了技术进步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促进。
20世纪的技术进步,是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不能比拟的。这种技术进步,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才有可能,(有人说二战促进了技术的进步。二战可以说是技术进步的催化剂,但绝不是反应物本身。
)而技术进步反进来,又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它焕发青春活力。普通人的生活之所以能够变得更加富有,主要是得益于技术进步造成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这种增长一方面减少了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在其总的劳动价值中所占的比重,从而大大的加强了相对剩余价值的剥削,另一方面使得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在量上有巨大的增长。即是说,工人必要生活资料相对的增长了,但绝对的减少了。
要更清楚的说明这个问题,需要论述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及机器对人类劳动的保存(只有在大工业中,在机器生产中,人类才得以保存过去劳动创造的价值。),这里暂不打算涉及。
需要注意的是,资本论中很大篇幅便是对大工业生产的研究。绝不能说马克思没有观察到技术进步的作用,只是他当年看到的技术进步,相比起20世纪的来,无疑是小巫见大巫了。那些以20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来否定19世纪马克思的研究的人,只能说明他们没有认真的阅读过马克思。
观察一个人对另一个论著的批评是否恰当、水平有多高,很多时候其实并不需要翻看另一个人的论著,只看看这个人的批评本身就够了。大部分人的批评是自说自话,连对手的观点都没搞清楚就开始瞎掰。比如,把现代经济学与马克思的理论直接对立起来的人,一定就是在玩盲人摸象的把戏。
在本质上,现代社会并没有变。虽然它自19世纪以来在生产力上有了巨大的进步,但它仍是资本主义的。
关于对现代社会的批判,法兰克福学派是水平最高的。比如马尔库塞写过《单向度的人》,提示现代人的所谓自由的虚伪性,一方面是自由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则是限制越来越多。但遗憾的是我没有完整的阅读过法兰克福学派的著作,虽然大学里曾十分钟情于他们的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属于社会文化批判,与马克思的着重于经济领域的批判不同。但是,正是有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文化批判才有可能。要深入理解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研究,马克思是不可不读的。
理解了《资本论》,对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就更易理解了。
平时很少看书,可以说是没怎么会去图书馆看书的,课外书,更是少之又少,也不知道看哪本马克思那类哲学的书,同学推荐,《资本论》还不错。于是,打开《资本论》,开始慢慢浏览了。确实震撼了一回。
令我震撼的首先是他的执著。一个人,能够倾其一生的心血,把全部的理想凝固在一本书中,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并且心中充满着对无产阶级的爱以及对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这份执著,令人敬佩。
此外,他的远见卓识,他对于问题的深刻见解,也让我十分惊讶。他对于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的揭露,以及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阐述,尤其是对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和资本周转等等的论述,无不显示了超群的分析能力和思辨才能。虽然对于计划经济的构想有些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但是他的这些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能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
《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主要理论著作,也是他用毕生心血写成的一部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的确立。《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贡献了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
《资本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资本主义很聪明地从《资本论》中汲取营养,促进了其在自身范围内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认识到了经济过程的动态性,并预见到了经济周期的存在,而且发展了关于经济活动的封闭理论。这同时也体现出了他是第一个将经济和历史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学家。
资本论是宝库,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我们都可以从资本论得到教益。对个人来说,资本论比其他的经济学著作都实用,国富论、经济学原理等教会我们理论和方法,资本论却直接教给我们致富之道。
资本论直接分析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英国。直接分析的是社会上存在的两大阶级——穷人和富人。分析了富人和穷人不同的行为方式,分析了富人和穷人对待同一政策的不同态度,总之,马克思使用可大量的数字和史实,说明穷人越穷富人越富的秘密。
我没有见过任何一本经济学教材象资本论这样直接交给你致富之道的——富人紧紧围绕资本,而穷人被富人利用(没有资本)。资本论最具特色的地方在于:它实实在在的提供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的现象和规律,揭示了富人致富之道。
这实在是太有现实意义了:富人在不断鼓励工薪阶层消费,电器、汽车、旅游、贷款,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不让穷人有资产,而富人自己,却总是在积累资产。看看身边的工薪族,好不容易凑了点钱,富人就卖房子给你,还提供贷款,让你负债的同时,还让你自以为房子是“资产”。
资本论中对此有直接的论述:提高房地产**,可以让工人为了买房工作更久,而且通过卖房,资本家可以得到更大的资金去继续投资。马克思激烈批评这一观点,而现在,这一幕正在中国上演。
中国的高房价突如其来,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是地产商无良?其他行业的资本家也高尚不到哪去,这个理由不充分。
是成本高?房屋建筑成本低几乎已是不争的事实。是地方**的腐败行为?
其他产品怎么没有**奇高的现象。是刚性需求?有点说服力,不过还需要指明这个“刚性需求”到底是什么,全世界都需求,为什么唯有中国这么“刚性”。
马克思在百多年前的分析也许会给我们一点启示,鉴于这个问题的“热度”,我想多引用几句原文,再说说我的理解。
资本论第二卷:
“资本主义建筑业主,他的职业是为市场建筑整排的房屋或市区,就像单个资本家作为承包人从事铁路建筑一样”——房地产商百多年来就是这个职能啊!”“以前,一个建筑业主为了投机,也许同时建筑三四栋房屋;现在,他却必须购买大块地皮(通常以99年为期租用),在上面建筑一二百栋房屋,因此他经营的企业,竟超过他本人财产的二十倍到五十倍”“这笔**用抵押的办法借来,钱会按照每栋房屋建筑的进度,付给建筑业主……任何一个建筑业主不从事投机建筑,而且不大规模从事这种建筑,就得不到发展……信用制度的发展使他可以不用自己的资本而用别人的资本来预付、来冒险。”
最关键的:“建筑本身的利润是极小的;建筑业主的主要利润,是通过提高地租,巧妙地选择和利用建筑地点而取得的”。
第三卷“建筑投机的真正主要对象是地租,而不是房屋。”“一部分人向另一部分人要求一种贡赋,作为后者在地球上居住的权利的代价,因为土地所有权本来就包含着土地所有者剥削土地、剥削地下资源、剥削空气,从而剥削生命的维持和发展的权利。”
高房价的秘密在这里被揭示了:建筑成本根本不能解释这个,因为房屋本身的利润是很低的,我们付出的**主要是土地的“附着物”,在马克思那里,是“地段、地下资源、空气”,在当代中国,是“地段、户口、就近入学权……”,是作为“生命的维持和发展的权利”。
你躺在手术台上,你敢和握有手术刀的人讨价还价吗?他在威胁你时还振振有词:**别干预啊,咱是自愿的市场经济!!
和国外比,至少人家没有户口和就近入学的教育权挂在房子上吧!我们不仅仅是买房,我们是买绑在房子上的“基本生存和发展权”。不受管制时,我们不得不“自愿”付出一切——除非出国!
以上这只是在读完《资本论》后对房价高涨不下的一点小见解。总之《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著述的伟大的科学巨著,是人类历史上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对国际工人运动斗争经验的总结。它的出版,宣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末日,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因此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资本论观后感【篇6】
关于对卡尔·马克思所著的《资本论》的读后感我讲一下我对于本书作者的认识吧,毕竟读的是他的作品,在这感谢一下他写出这本书。人们对马克思的第一印象是,他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和伟人。然后,从小学过来对于伟人的认识来讲,他是德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家和社会学家。
最后,我想说我自己的偏见:我不认为马克思是一个哲学家,好吧,至多是一半。有人可能就要说我没有资格去评价这样一个随随便便拿出一样成就就比自己生平成就还要高的伟人,确实,就是承认了这一点,我才说这是偏见。
也是挺惭愧的,毕竟对他的所有了解不过尔尔居然还很脸皮厚得有了自己的偏见。至于产生这一偏见的缘由呢、以为他所处的背景与他所面对的社会问题和他所做的主要事情,马克思是在面对资产阶级对于无产阶级的统治背景下才进行的思考和行为产生,不可避免的、这其中必然带有了一种“指向性”,那么这就不是我所理解的最为纯粹的对于哲学问题的思考,当然,这的确是在那个背景下针对于那个问题而进行的哲学思考。也许是个人只是单纯的喜欢哪些对于最基本的问题进行的哲学思考的偏爱才会有这种莫名其妙的偏见吧。
有这种小孩子气的偏见真是抱歉啊!好在这个社会无心跟一个小孩子计较是吗?
由于学院中各种琐碎事项以及所处3个部门的大小事项,在为期不过4周的时间内去读这样一本著作,个人是认为不合理的,作为一个小男孩子我稍微抱怨一下。在这样及其不认真的阅读中我对于《资本论》的认识我即在下文中谈到。
那么首先,《资本论》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大体上运用了唯物史观的观点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而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作为一个理科生从高一就放弃了政治而整理出着一段话我还是很佩服我自己的。
资本论观后感【篇7】
金水区凤凰台小学牛志强
从《绿化树》里知道了《资本论》对张贤亮的影响,那个时期,读《资本论》是最好的选择,所以他读了好多遍。从我学生时代的政治课本上可以看出,政治经济学的感觉总是很无聊的。只是因为那位在黑板上画出小人拿铁锹挖墙角形象的孟老师,让我对这门学科存着小小的兴趣。
现在才知道,那时学的东西竟然都**于《资本论》。
马克思的语言是形象而且富于思辩的。在马克思以前,为什么两千多年来人类智慧对于“以货币形式为其完成形态的价值形式”方面进行**的努力,“并未得到什么结果,而对更有内容和复杂形式的分析,却至少已接近成功”?这是因为“已经发育的身体比身体的细胞容易研究些”。
“并且,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再看下面这个例子:
“居民在西米树上钻个孔,确定树髓已经成熟时,就把树放倒,分成几段,取出树髓,再掺水和过滤,就得到完全可以食用的西米粉。从西米树,你通常可以得到300磅得西米,有时500到600磅。那里的人们去森林砍面包,就象我们去森林砍木头一样。
”“利润的原因在于,劳动生产的东西比维持劳动所需要的东西多。”
这不过是旧话重提;但穆勒想补充一些自己的东西。
“或者换句话说,资本提供利润的原因在于,食物、衣服、原料和劳动资料等存在的时间比生产它们所需要的时间长。”
在这里,穆勒把劳动时间的长短和劳动产品的长短混为一谈。按照这种看法,面包业主永远不可能从他的雇佣工人那里取得同机器制造业主相同的利润,因为面包业主的产品只能持续一天,而机器制造业主的产品却能持续二十年或更长的时间。自然,如果鸟巢存在的时间不比造巢所需的时间长,鸟只好不要巢了。
看看后一段,马克思举了三个例子来反驳穆勒的观点。
他的研究方法与我们所学的一些数学方法非常相似。“物理学家是在自然过程表现得最确实、最少受干扰的地方考察自然过程的,或者,如有可能,是在保证过程以其纯粹形式进行的条件下从事实验的。”。。。。。。
“因此,我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我记得,数学的某些推理,就是从最简单、最纯粹、最不可能出现的形式出发进行研究,然后在此基础上依次附加条件,得出对现实问题的解。在进行这个过程时,我们要用很多“如果”来强调这个形式的独特性和非现实性,但由此得出的推理却是严谨而实用的。
关于自然规律对人的影响。“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它可以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马克思说的是自然规律,但这句话对人与社会关系的处理不是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吗?
黑格尔说,世界上所有腐败的事物都是有正当理由的。只单独看这一句话时,我感觉是“存在即合理”的翻版。但如果再看之前那一句,“在我们这个富于思考的和诡辩的时代,假如一个人不能对于任何事物,即使是最坏的最无理的事物说出一些好理由,那他还不是一个高明的人。
”,会发现,这个合理性并不是那么的“合理”,它只是一个“高明”的人强加于事物身上的“合理”,完全带有这个高明人的感**彩。
马克思说,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而马克思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两人观点真正是本末颠倒,然而马克思和黑格尔分析问题的方法却又是那么相似。
事物的存在是矛盾的结合,没有矛盾,事物就不存在。矛盾不会得到解决,如果非要去解决矛盾,只能是“创造这些矛盾能在其中运动的形式”。每天被琐事烦恼纠缠的人,真的需要创造一种适合矛盾运动的形式,让自己身处其中,心中有片境地。
有一句话叫作“事在人为”,还有一句话叫“想通了是天堂,想不通了是地狱”。
资本论观后感【篇8】
马克思认为政治经济学家应该按照客观规律去研究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社会的经济发展规律如同自然科学一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应该了解这种规律,依照客观规律行事。商品生产要有意识地进行社会化和控制,最大限度地利用商品。 《资本论》提供的是认识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是现成的教条,《资本论》的理论也需要在实践中跟随时代的发展。
三、中国化问题
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特别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要把握以下四点: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某些重要观点,由于种种原因过去被忽视简单化了,如关于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作为生产劳动创造商品价值的观点,关于多种财产权及其内部构成关系的观点等,这些观点的重要价值目前已日益为人们所认识,需要我们从现实出发进一步加以研究和阐释。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有一些与当时现实相符,但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已与当前现实不符的具体观点,应当实事求是地加以改变。例如,《资本论》中讲作为世界货币的只能是***货币,这符合当时的实际,目前金本位崩溃的条件下,美元等纸币也可充当世界货币,需要理论上予以阐明。
3.我们在社会主义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面临的新任务,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进行与时俱进的新的探索与研究,作出科学的说明,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落实科学发展观等问题。4.
需要力求准确理解和把握《资本论》的基本理论,减少误解与错解。应当区分哪些是附加于马克思的甚至错解了的东西,特别是要划清科学社会主义同空想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以及民主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坚持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四、历史意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生和发展,揭露了它的内在本质和矛盾,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和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其基础是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根据这一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科学地论证了无产阶级必然要为实现无产阶级**和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而斗争。《资本论》以深沉犀利的笔触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普遍规律,对资本主义及其辩**进行了严厉的指控,是具有鲜明的党性的著作。
马克思的思想武装了工人阶级,完成了一场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该书对政治、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反映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理论。因此,《资本论》也是一部天才的哲学著作,同时,以其对英国社会经济历史的高度概括又可称得上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
就这部书的历史意义,恩格斯曾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看得一览无遗”。
《资本论》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当今世界的形势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它的基本理论仍然是今天的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马克思的思想已经获得全人类的意义,他不仅为19世纪的人类所拥有,为20世纪的人类所重视,而且,作为人类的一笔宝贵的思想遗产,在以后人类各个世纪中,它都将被继承、被发扬光大。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的确立。
它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
资本论观后感【篇9】
在阅读《21世纪资本论》这本书之前,我就因全球金融危机开始对收入分配问题有了兴趣,读了拉詹的《断层线》、斯蒂格利茨的《不平等的代价》等,他们都提到了美国日益严重的收入不平等,但他们不是专门研究收入分配的。当我读到这本书时,我立刻被丰富的数据和广阔的视野所吸引。原著名为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是2014年the belknap press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
令人惊叹的是,一本近700页的严肃学术著作,自2014年3月份在美国上市以来,短短一个月就卖出八万本,连续数周雄踞亚马逊排行榜第一名。被**称为是向马克思《资本论》致敬的一部重要著作。国内版的翻译也很专业。他就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巴曙松。
克鲁格曼,斯蒂格利茨,索罗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分别称赞该书:“今年甚至未来十年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一部“及时而重要的作品”,“对一个旧主题提出新颖而有力的贡献”。哈佛大学lawrence summers认为其对收入和财富不平等历史演变的统计描述就值得一座诺贝尔奖。
书中指出,近几十年来,世界贫富差距严重恶化,相信还会继续恶化。目前,在美国,前10%的人拥有50%的财富,而前1%的人拥有20%的财富。现有的体制只会使富人更富,穷人更穷。
皮凯蒂认为,我们正在倒退回“承袭制资本主义”的年代,也就是说未来将进入前所未有的“拼爹时代”。该书运用大量史料,对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提出了极大的质疑。piketty通过详实的数据工作发现,在近200年的资本主义历史上,1)收入和财富差距并没有比封建时代改善多少,收入和财富差距仍然主要由继承财富的差异引起;2) 在大多数历史时期,资本积累的速度高于经济增长的速度,使资本比重和收入分配进一步恶化。
对于资本主义的未来,piketty相信如果能够有效地推进累进收入税,资本税,将其用于社会支出,收入和财富差距的问题就可以解决,资本主义也可以实现长治久安。
《21世纪资本论》之所以争论如此巨大,可以归结为对下面两个基础性问题的不同认识:一是资本主义是否会导致不平等,二是是否应该(通过资本税)干预不平等、调节收入分配。皮凯蒂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这对冷战结束以来自由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提出了挑战。
其实这本书之所以在世界和中国都很火,我认为应该有如下缘由:从20世纪中叶开始,大家对未来都非常乐观,20世纪末,这种乐观的情绪更是高涨。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
然而,金融危机的爆发带来了一种幻灭,也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原有的经济政策存在诸多缺陷,原有经济理论也存在诸多谬误。皮卡蒂的书是对过去经济思想和政策的深刻反思。
中国之所以热捧皮凯蒂,一是因为对西方的迷信态度有所转变,也想要看看西方的制度究竟有什么缺陷,另一方面是中国自己的收入不平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资本论观后感【篇10】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主要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一卷主要包括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资本积累等。
资本原始积累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前的历史阶段,通过暴力将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从而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即要使货币和商品转化为资本,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经济条件:两种极不相同的商品所有者必须互相对立和发生接触;一方面是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他们要购买别人的劳动力来增殖自己所占有的价值总额;另一方面是自由劳动者,自己劳动力的出卖者,也就是劳动的出卖者。
商品市场的这种两极分化,导致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即通过暴力剥夺劳动者实现的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提供了初步的必要前提。
马克思说,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发达的,一般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细胞形式。因此,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应该从商品入手。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是一个外在的对象,是一种通过自身属性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事物。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不仅是财富的物质内容,也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其社会属性。
商品中也包含着劳动二重质。只有当劳动力变成商品,劳动力能创造剩余价值的条件下,货币才变成资本,也就是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发展到一定程度,货币在市场上购买到劳动力商品时,货币就转化为资本,原来单纯的货币所有者就转化为资本家,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另外,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价值增殖过程是目的,劳动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
在价值倍增过程中,生产资料形式的固定资本只转移而不创造价值,而劳动力形式的可变资本创造新价值(包括相当于劳动力和剩余价值的价值)才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其中剩余价值率,等于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比。当可变资本和劳动力的价值预先确定时,提高剩余价值率的方法只有两种
延长工作日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即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即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了获得相对剩余价值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发展过程依次经历了“协作”、“分工和工厂手工业”和“机器和大工业”三个主要阶段。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是工资,但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工资就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这是为了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本质,是工人误以为工资是他们从劳动中获得的全部报酬。
资本主义工资的支付形式主要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向资本的转化,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都成为货币量,它们以完全相同的方式转化为资本。资本家将从雇佣劳动中获得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额外的剩产资料和扩大生产规模所需的劳动力。
因此,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是扩大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前提。资本积累的实质是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中,资本家利用自由占有的剩余价值不断扩大资本规模和剥削雇佣劳动,从而继续拥有更多的剩余价值。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
劳动剥削程度、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使用资本与支出资本的差额、预付资本额。随着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改善,资本主义将形成相对过剩的人口,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口规律。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是:
“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
但与现役劳动力相比,后备力量越大,常住富余人口就越多。他们的贫穷与他们的劳动痛苦成反比。最后,工人阶级的穷人和工业后备力量越大,官员们认为需要救济的穷人就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
”“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并且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的积累,它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起点”马克思的一句话写出了资本主义产生过程中各要素之间复杂的联系,也道出了这本书的实质。
资本论观后感【篇11】
心得体会:读《资本论》有感(最新)
最近啃完的这本《资本论》着实有些难懂,但又让我感到几丝亲切,因书中有些内容与我学生时代时,接受的政治课教育有呼应之处。不同的是与以往政治课上不同的是这本书的内容高深、难懂的多,更重要的是我的心态不同,怀着一种自发学习、独立的思考和客观批判的态度,读完之后深受启发。马克思先生希望人民反对资产阶级,通过暴力争取权利和自由。
他提出剩余价值论的观点,并以次观点为基础,通过对广泛历史事实的辩证分析,阐述了资产阶级摧毁传统农业社会、又在其基础上建立工商业社会、残酷剥削无产阶级的过程。读到最后,我认为《资本论》不仅仅是一本经济学巨著,更是一门革命学说,它充满了人类反压迫的精神,它试图教会每一个人成为社会的主人,教会每一个国家构建平等合理的社会。
马克思是伟大的,无论是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还是对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于社会国家,他的思想促使无产阶级起来卫自己的利益而斗争;对于资本主义国家他的思想鞭策着资产阶级不断改良社会体制,提高民主与协商的程度从而使西方国家的众多民众拥有高品质的国家福利生活。
马克思是伟大的,不仅对于过去的历史,而且对于今天和未来。以前看到过这样一句话——“要想深刻的理解当今中国社会,《资本论》可以给你一个很好的方向。”《资本论》是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典,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开山之作。
要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精髓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有高度的继承和发展,就要学好《资本论》,这本书所阐明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理论体系逐步构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更要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下,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增砖添瓦。
读书时,您必须思考和收获。从个人的角度出发,从《资本论》中我能学到什么呢?
资本论观后感【篇12】
《资本论》是一本博大精深的著作,是马克思借助黑格尔的辩证法洞察现代社会的每一个细节,用毕生心血考察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写成的科学巨著。它把高度科学性和革命性结合起来,是一项系统的、逻辑的经济工作。它既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又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阶级偏见、掩饰和谬误;既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又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
《资本论》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也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工人阶级的圣经"。
《资本论》的核心内容是剩余价值,而只有握有较大的劳动力和资本,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才得以实现。丘吉尔也曾说过“资本主义的内在罪恶是不平等地分配上帝的赐福,社会主义的内在优越之处在于平等的分配困苦”,丘吉尔的这一段话也是验证的《资本论》的研究价值。
浏览《资本论》全章,有商品货币、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工资、资本积累、资本形态、资本周转、利润等方面。而我的《资本论》心得也将根据我所读部分依次记载。
第一卷商品和货币
在第一章,商品和货币中,我了解什么是商品。在这一章中,我还将谈到我对商品的认识。
商品具有两要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是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作为外部世界的客体,商品首先是一种依靠自身属性来满足自身需求的客体。
当然,商品本身的有用性,即使用价值,与人们为获得这种性质而花费的劳动量无关。因此,在考察商品的时用价值时,即在使用或消费中,一定的数量始终是前提。
商品是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品。第一,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第二,交换价值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
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具有质量差异;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具有数量差异,因此不包含任何使用价值原子。随着劳动产品有用性的消失,劳动产品所体现的各种劳动的有用性也随之消失,这些劳动的具体形式也随之消失。各种劳动不再不同。它们都转化为同样的人类劳动和抽象的人类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正常的社会生产条件和社会平均劳动能力和劳动强度下,创造一定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
比如:空气、处女地、天然草地、野生林等。而且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
如果事物是无用的,那么它们所包含的劳动是无用的,不能算作劳动,因此它不构成价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占有统治地位。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它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使用价值。没有它们中的一个,就不能称之为商品。而商品的价值凝结在人们的劳动中。
这是对商品的描述。在我看来,一种商品之所以是商品,是因为它显示出它与原始商品的独特交换价值,从而可以用于交易。商品价值与商品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生产的生产率成反比。
所以,商品花费了更长的生产时间,那么其拥有的价值量就越大。在下面的阅读中,我了解到了商品扩张的价值形式,例如:20块布=1件外套或=10磅茶或=1盎司黄金或=其它商品,因此商品的价值形式逐渐扩大。
简而言之:我们可以发现,没有历史的考察,商品、价值、交换价值、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甚至货币都没有资本的直线通道。马克思解释说,生产力发挥作用,各种历史机遇发挥作用,但重点是解释各种历史机遇。
在这里,生产力的作用只能是一个模板,它为物质满足人们的历史活动提供了条件。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材料不是数量,而是一定历史阶段(工作中)的质量。不能想象这是奴隶社会阶段的品质。当然物很大程度上是“人造自然”,包含着文明积累、文化积累。
马克思主义劳动经济学告诉我们,商品是交换的劳动产品,就其价值而言
论。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当然,商品所包含的劳动也具有这种二重性,劳动被视为价值。
劳动,特别是有用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不仅是人与自然物质转化的生存条件,
而视觉是人类生命得以实现的必然选择。总之,一切劳动都可以看做是人的劳动
动力的耗费:从抽象的人类劳动来看.一切劳动尤其是合一定目的的耗费.有用劳动都可以形成商品价值。其他物质财富要素必须有目的地进行生产活动,通过一些特殊的生产活动和使用特殊的自然材料来满足人类的特殊需要。
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商品的二重性,决定商品不仅是自然形式和价值形式的体现,而且是使用物品和价值承担者的综合体虽然而品的表现形式具有二重性,但是对商品价值对象的感觉向对商品实体对象的正好相反,我们很难在商品中“找到价值的感觉,更别提公商品价值对象中找到一个自然物质原子。在两种商品的价值关系中,一种商品是相对价值形式还是等价价值形式,完全取决于其在价值表现形式中的地位。换言之,商品的地位取决于它是表达价值的商品还是表达价值的商品。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
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从劳动本身来看,劳动的领导者消耗劳动力,劳动力的销售者也成为按照劳动力购卖者的意愿发挥作用、成为劳动者的劳动力。
为把白己的劳动表现在商品中,劳动力的卖者必须把它表现在使用价值中,表现在能满足某种需要的物化过程中。从人与自然的发展过程来看,劳动不仅是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的对立,也是人自身伤害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的物质转化过程。作为劳动过程中的一个简单要素,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即劳动对象和劳动数据,都是可以从劳动直接接触土地中分离出来的事物,而劳动部是自然存在的劳动对象。
增值过程中的价值作为资本家的财产,产品是一种使用价值,在商品生产中,使用价值本身并不是一件受欢迎的东西。而生产使用价值只不过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基础,是交换价值的承担着。
剩余价值率
在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只是资本的价值发生变动的结果,就足产品价值越过各种生产要素价值总和的余额。实际上.剩余价值只是资本发生价值变动的结果,而现实的价值变化和价值变化的比率都足以被这样的事实掩盖,认为资本可变部分的增加会导致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剩余价值的相对量,即可变资本价值增殖的比率,我们可以用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来决定。
在劳动过程的一段时间内,工人不仅能够生产自己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生产必需生活资料的价值.而且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生产。当可变资本的价值等于它所购买劳动力价值的时候,工作日的必要部分就决定着这个劳动力的价值,而由工作因剩余部分决定的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就等同于剩余劳动相必要劳动之间的比例。
因此.剩余价值率才为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的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程度的准确表现。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在这一章里.我们假定劳动人的价值可以用再生产或维持劳动力所必要的工作日部分来衡量,是一个已知量,而剩余价值率可看作是工人在—定的时间内为资本家提供的剩余价值量。因此,作为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可变资本的价值等干劳动力的平均价值乘以所使用劳动力的人数口。在剩余价值生产中,资本不是任何货币或价值可以转换的。
作为剩余劳动的榨取者和劳动力的剥削者,资本家不仅迫使工人阶级从事更多的劳动,创造出超出自身生活需要的价值,俩且无论是在精力、贪婪和效率方向都远远超过以往那些以强制劳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
剩余价值的生产
剩余价值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前提;这种生产方式连同它的方法、手段和条件本身,最初是在劳动在形式上隶属于资本的基础上自发地产生和发展的。劳动对资本的这种形式上的隶属,又让位于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上的隶属。而对于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来说,只要劳动在形式上隶属于资本就够了这个资。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大秘密,就隐藏在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差别之间在此章,他讲述了劳动过程和价值的增值过程、不变的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工作日等部分。在这里我感受到了:生命获取、消耗事物并使其实现价值的过程,就叫劳动。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使用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比如,在一个10小时工作日内,工人以10000元的原料,生产了20000元的产品,那么,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10000元(20000元减去10000元)。劳动力的价值,是指劳动力的维持费用,即:
一个人要保持正常的体力和脑力,在一天之中所要消耗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它具体分为获取劳动和消耗劳动两个部分。其中,获取劳动获取物及其价值,而消耗劳动则消耗物及其价值。
所有的劳动过程,都是生命使用生命体或生命体的替代物来完成的。而获取劳动和消耗劳动对我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概念。这一部分,在我理解的资本主义经济吸取了过多的劳动剩余,占据了工人的劳动,从而达到了获取更多的目的。
工人为资本家劳动10小时,创造了10000元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平均每小时劳动创造1000元价值。而他实际上获得的工资却只有5000元,也就是说,他只有5小时在为自己劳动,而剩余的5小时,全部是无偿的为资本家劳动。这剩余的5小时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的利润的来源。
如果没有剩余价值,则资本不可能增殖,资本家不可能获得利润。
总结:这是我了解的部分内容。《资本论》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研究的基础,以资本作为研究的主体,以剩余价值作为研究的中心,以资本内在矛盾发展作为研究的主线,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作为研究的目的。
总而言之,通过阅读《资本论》,我体会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缺陷。《资本论》不仅是一部不朽的经济学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融为一体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全书,并且它又是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两大贡献,即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完美的统一。实际上这部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石的经济学巨著,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论证和生动体现,即具体的历史唯物主义论著。
《资本论》创建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其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像黑格尔一样,相信能够用一个辩证法公式概括人类的进化历程。
他认为,所有哲学家所做的一切都在致力于解释世界,但他同时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世界。他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之上,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建立了一个现实中得以实践的最大的思想体系,一个影响到地球50%以上人口的体系。 恩格斯说:
“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那样,对于劳动者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全部领域一览无遗。”
对《资本论》的阅读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知识浅薄和思维的缺陷,对于很多问题都还有不懂之处,这些问题需要提高自身知识修养之后再继续研究。但是在阅读了《资本论》之后,也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在思考问题方面也给我提供了新的思路。
资本论观后感【篇13】
这学期我很幸运的选修到了趣说化学这一门课,平时上课时听课虽有几分困难(因为我是非化学专业的学生,个别老师的讲课很有内涵深度),但是最后老师叫我们看的这一本《中国现代化学史略》,我还是认认真真的看完了。
在我看来,这本书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讲诉了中国现代化学的发展,从近代晚清的秀才略懂化学的皮毛到现代我国化学的巨大。发展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
其次,它还讲述了一些化工专家的生活和历史,这让我很感动。当然,不仅仅是他们在化学方面的杰出成就,还有他们在即便艰苦卓绝、困难不堪的环境中也毫不放弃自己对化学的喜爱、对知识的探索。这些无一不使我震惊。
因为我并不是本专业的学生,对中国化学的发展了解并不是很多,所以即便是对这本可以称之为精华的书的知识,我也没有多大的感受;但是相反的,对于作者在书中所写的这些化学专家的生平和他们所具有的优秀品格,我很是欣赏和佩服。下面就我看到的特别有感触的几个人物谈谈我的认识。
我们大家都熟悉的是清朝由于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到晚期中国早已落后西方很多,加之人们思想的局限,很多人都是碌碌无为。但也有一批人思想开放,想出国求知,解救贫穷落后的国家。其中让我感动的就是晚清秀才丁绪贤、张子高等人,他们剪发出国,走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之路,并赋诗曰“此去何为者?
兴亡匹夫责。同胞若有志,曷共奋前途。”慷慨激昂、斗志无穷的诗词总是催人泪下!
此后,这些留学生在国外辛勤耕耘,回国后在教育上帮助国家,任教并输出了一批优秀人才,真正实现了科学救国的志向。现在,对于我们这些有能力进入大学的人来说,我们不应该学习他们努力工作和努力工作的优良品质吗?可是,看看我们周围,总有那么一群人,每天花着父母辛辛苦苦挣得的血汗钱,却丝毫不知道努力学习,趁青春年少拼搏。
这真的让人惭愧!
我敬佩的第二位是侯德榜先生,他是侯氏制碱工艺的创始人。我还记得高中老师给我们讲过侯的制碱工艺,比如合成氨制碱(现在几乎忘了)。那时老师告诉我们侯德榜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不仅制作出了社会需要的碳酸钠,而且极大的节约原料,副产品也还可以再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在我看来,我更佩服的是他的个性。他一生功绩卓越,为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是世界制碱工业的权威。但是他却从不居功自傲,“常和工人们钻锅炉,跑下水道,**有问题,他就出现在**。
”所以他的儿女们总是说“他对工作简直着了迷”“他年轻时整天在工厂,到了晚年,又只认得他的办公桌。”多么质朴的话,却道出了一个伟人的伟大!
当然,这本书还有其他的感人之处,但我还没有看到。当然,我们也应该把从书本中学到的东西用在生活中,学会创造一个超级美好的生活!若是有空,再看看这本书吧!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相信图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资本论观后感【篇14】
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一书中,马克思把价值的形成归于社会平均劳动时间这个概念,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定义。由于自己一直对这个理论不甚理解,针对这个理论我读了很久,也思考了很久。然而,在我的思维中,总是有一些小的绊脚石影响我的理解。
甚至我也举了一些不太适合社会平均工作时间的例子。以下我针对自己的理解做一些讨论。
我认为这一理论在一定意义上是讨论中一种很好的分析方法,但如果我们扩大讨论的范围,对这一定意的解释就不会那么令人满意了。因此我们需要给出一种更为详细的关于“形成价值的实体”的定义和解释。
首先,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需要或可以用时间来衡量。例如,钻石。虽然收集钻石不需要花费很多劳动时间,但钻石的**仍然是普通人无法企及的。假设a同志最近性格不好,捡到一颗钻石。他只是采取了一个弯腰捡起的动作,并没有耗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这个宝贵的钻石原石并没有因为这个主人的轻而易举的获得而变得廉价,相反,它一样的价值连城。
当然,有人会说这只是一个个体的极端的例子,而且并没有体现出对社会平均劳动时间中的“平均”的论证。事实上,让我们想象一下,当人类开始意识到钻石的价值时,不可能是因为获得钻石所需的长期劳动,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时,钻石本身在阳光下闪要的美丽。作为商品价值内在属性的决定因素,我们的定义当然应该包含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尽可能多的问题,当然也不应该对这一明显的反例视而不见。
所以我们给出了价值需求的第一个决定因素。还是一钻石为例。钻石的价值并不差,因为人们对它的美丽和闪耀的向往。其中,这种向往是一种需求。
这一角度的界定,应视为马克思社会平均劳动时间的拓展。这里的投入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那么,什么是广义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假设b同学是一个优秀的学生,而c同学是一个在大学里几乎每天都及格的学生。两人都是计算机系的应届毕业生,两人都花了三天时间建立了同一个公司的办公系统,一般情况下,b同学的系统有更大的价值(这里我们的例子只是表示方便理解,事实上能力和成绩并没有绝对的相关性)。
这样,简单地应用社会平均劳动时间的解释就不那么顺利了。但是,我们定义这样的劳动时间是广义的投入,也就是说,b同学在大学期间比c同学在课业方面付出了更多,所以他的隐性劳动时间要远远多于c同学。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相同的劳动时间和相同的商品需求下,b系统具有更高的价值。
我不认为马克思前人的理论不够好,而只是认为这一理论需要更准确、更容易理解的解释和定义。于是,我也提出了一点关于这个问题自己的思考。但是,无论如何,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思想,着实引领了一代又一代的思想的潮流,而也正是马克思本人,以他非凡的智慧和崇高的理想,激励着共和国的先辈和如今的斗士们向着那个伟大的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