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3的倍数教学反思优缺点精选

2024-04-22 09:54:34 3的倍数教学反思优缺点

【#实用文# #3的倍数教学反思优缺点精选#】在这个充满着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时代,我们需要拥有卓越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是审视过去的行动,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那么,如何进行反思呢?接下来,我整理了关于《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3的倍数教学反思优缺点 篇1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抓住教材中的重点,突出“图式——语言——算式”三位一体的教学,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形成一定的表象。在教学中,注重加强语言叙述能力训练,引导学生从语言情境中感知应用题基本的语言结构,即已知两个条件的情况下,提出一个问题,并通过算式计算,把“图式——语言——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渗透给学生。

在练习的设计上,还采用了“问好填在哪?”这样的题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问号的含义,清楚问题的提出。

但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确实存在问题,差异也很大,有些学生都会自己说,而有些学生是别人说了多少遍了还是不会完整地重复,看来要好好训练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了。

3的倍数教学反思优缺点 篇2

班级管理,说起一年级,曾经或现在仍在带的老师,怎能不产生又喜又忧,又爱又恨的感情呢?他们可爱单纯却幼稚无知,思想空如白纸,想象却可天马行空,一边读着义务教育的课本,一边想象幼儿园的游戏生活,真是快哉!

以前不曾发觉,老师,对一年级的孩子实在是太重要了。教育的向师性在一年级学生那体现无遗。今年我刚加东实验小学的教师队伍,就接过了一年级新生班级。当时在想,我也曾见识过一年级的厉害的(主要看以前有人唉声叹气,怨天尤人),我该如何带好他们呢我怕我无法胜任。

一、学生的向师性。

学生很容易模仿老师,特别是思想空白的一年级学生。根据我的观察,另外一个班的班主任是个性格温和的老师,结果该班学生普遍温和、温顺,像只只绵羊。而我带的学生,像极了我,做事风来雨去,甚至有一个老师说我的学生极具“破坏力”。

二、学习习惯的养成。

上次去百禄小学上课给老师们听,发现了那班小朋友的一个好习惯:对于老师布置的任务,完成了就举手等待老师提问或夸奖,而不是吵闹或东张西望。我的学生没有这个习惯,但我的学生也有个好习惯,那就是读书姿势还不错。学习习惯需要在入学之初就开始强化练习养成,不然久而久之对不好的习惯难以矫正。

三、一年级的班风。

班风决定学风,学风是教学质量高低和学生素养高低的关键因素。而班风是怎么样形成的呢?我觉得这其中有一个因素就是“带头人”。良好的班风需要优秀的、乖巧懂事的同学去带动。

四、系统的管理手段。

管理一个班级,真的不能心血来潮,想到什么做什么,而是一套系统的自我理论来理清管理思路,教龄较长的老师,就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管理经验,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比较系统的理论。

3的倍数教学反思优缺点 篇3

1.找准知识间的冲突,激发探究的愿望。学生刚刚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只要看一个数的个位,因此在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时,自然会把“看个位”这一方法迁移过来。而实际上,3的倍数的特征,却要把各个位上的数加起来研究。于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学生产生了困惑,“为什么2或5的倍数只看个位?”“为什么3的倍数要把各个位上的数加起来研究?”……学生急于想了解这些为什么,便会自觉地进入到自主探究的状态之中。知识不是孤立的,新旧知识有时会存在矛盾冲突,教师如能找准知识间的冲突并巧妙激发出来,就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愿望。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有效地将新知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2.激活学习中的困惑,让探究走向深入。创造和发现往往是由惊讶和困惑开始。对比两次教学,第一次教学由于忽视了学习中的困惑,学生对于3的倍数的特征理解并不透彻,探索的体验也并不深刻。第二次教学留给学生质疑的时空,巧设冲突,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将困惑激发出来,通过学生间相互启发、相互质疑,对问题的思考渐渐完整而清晰。学生不但经历由困惑到明了的过程,而且思维不断走向深入,获得了更有价值的发现,探究能力也得到切实提高。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产生困惑,这种困惑有时是学生希望理解更全面、更深刻的表现。面对这些有价值的思考,我们要有敏锐的洞察力,采取恰当的方法将其激活,促使探究活动走向深入,让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当然,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产生怎样的困惑,面对这一困惑又该如何恰当引导,尚需要教师课前精心预设。

3.沟通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不断探究。显然,2、5的倍数的特征与3的倍数的特征是相互联系的,其研究方法是相通的(都可以通过“拆数”进行观察),特征的本质也是相同的。这种研究方法和特征本质的及时沟通,激发了学生继续研究4、7、9……的倍数的特征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不断探究,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并在探究过程中建构起对数的倍数特征的整体认识,感悟数学其实就是以一驭万,以简驭繁。课堂不是句号,学生的发展始终是教学的落脚点。我们的教学绝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对于一堂课知识的掌握,而应着眼于学生对于解决问题方法的感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3的倍数教学反思优缺点 篇4

心理学原理表明,新异的刺激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材和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教学3的倍数特征这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下列巩固练习:

下列数中3的倍数有:()

1435451003328767488

学生利用3的倍数的特征一下子就回答了上面的问题,得到了老师的肯定。这时我接着说:“我们来一场老师、学生打擂台怎么样?看谁说的3的倍数的数最多,我们看谁能考倒老师。”这时同学们兴趣盎然,纷纷出题来考老师。

生:42

师:111

生:78

师:57

生:81

师:20xx

生:6891

…………

这时师故意出错:369041

学生马上发现了这个数不是3的倍数,师问:“你能不能改一改其中的某个数字使它成为3的倍数。”

生:“可以将1改为2。”

生:“可以将4改为5。”

生:“可以将1改为5。”

生:“可以将1改为8。”

生:“可以将4改为2”

生:“可以将4改为8”

学生回答完后,我及时提问:“你们为什么不改其中的3、6、9和0呢?”学生通过思考回答:“因为0、6、3、9每一个数都是3的倍数,所以只要改4和1这两个数就行了。”这时我及时指出:“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可以用筛选法来判断,在各数位的数字中先筛去3的倍数或和为3的倍数的数字,若余下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原数就是3的倍数,否则就不是。”这时我逐渐地出示下列这组数要求学生马上判断是否3的倍数。

56

561

5617

56178

561784

5617849

…………

这个巩固练习,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激起学生认知的内驱力,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带来了内心的满足感。

3的倍数教学反思优缺点 篇5

这次我有幸参加了汝城县进修校举办的有关学校有效课堂教研活动,听了袁利万盛校长的精彩课堂讲座,深有感触。有效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教与学必须有一个和谐课堂步骤,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步骤来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达到有效教学,创设情境,形成问题,使学生愿学。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不但能对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

我觉得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切实作到有效两个字应该至少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为本。

做到以学生学习为主,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认真研究教材。

吃透教材是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立足点。除了教学的重点,难点的把握,教师还应该考虑到教材的重组与延伸。备课不仅是备教材还应该是备学生,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尽可能多的参与集体备课,多听取有经验教师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3、仔细推敲教学方法。

随着网络的的普及,教师可以利用的资源是越来越多了,教师交流教学方法的渠道也是越来越广,我们可以发现相同的教学内容往往有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班级学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应将网络教研作为开展有效教研的新兴平台,并通过开发新的教学资源,设立教育博客,建立教研论坛等途径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堂练习。

学生吸收知识第一印象往往十分重要,而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听说读写各式练习情况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后练习的正确率。教师要及时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地得以提升。

5、制造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良好的心态更加有利于学生投入的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对学生应多鼓励少批评,多肯定少指责。

其次,对学生的期望值不要太高,有的学生因为教师、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孩子因为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产生了负罪感和内疚感,因此也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样也就不能去听教师所教的课程了。

第三,教师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所需,只的这样才能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第四,要讲究对学生评价的方法,无论课堂评价还是学生的自评、互评都要准确。课堂上要多鼓励,及时鼓励,肯定评价要多于否定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要把握好,不要使学生的自评、互评变成自我夸耀、自我贬低,或互相进行攻击、互相挑刺,评价要中肯,要切合实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另外、教师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鼓励者。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准备好充足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探索式学习。

总之做一个好教师,一个能被学生认同的好教师真是太不容易了,在课堂上要建立民主与规范,既不能把课堂管死,又不能让课堂太活跃,影响了课堂纪律。但是课堂的学习行为规范必须要明确,要说到做到,然后还要对学生付出真诚的关爱,哪怕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不要去伤害学生。

我们既要承认激励赏识教育的正面作用,也要承认它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才是科学的发展观。当然惩戒要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批评时在方式上要含蓄、委婉、注意语气,讲究“度”。我们教师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被学生认可、接受,那么就不会再有教不好的学生了。

3的倍数教学反思优缺点 篇6

《简易方程》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系统接触代数知识。这一单元学生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初中代数知识的学习。因此,我将其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简易方程》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知识,也是这册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本单元的内容分为两节,第一节的主要内容是用字母表示数、表示运算定律、计算公式和数量关系。第二节的主要内容是方程的意义,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解简易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很多时候,遇到稍复杂的题,列算式解决时,解题思路常常迂回曲折,很难理解,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解题思路往往直截了当,降低了思维难度,它让学生从一个简单的思路——找相等关系来解题。所以说,这个单元的知识如何教好,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块,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起步。在教学这一部分知识时,要注重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也就是说要加强学生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训练。所以,在这里一定要向学生强调并反复练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让学生明白以往学习的所有数量关系在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中都能用到。体会到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数量关系和以前是一样的,只是现在用符号来代替数字了。

第二块,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决问题。要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普通方程学生解起来问题不大,比多比少的方程,学生错误率还是满多的,我要求学生圈出多、少关键字,谁和谁比划出来,写上谁大谁小。“稍复杂方程”把“写关系式”作为教学的重点,耐心地引导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根据题意写关系式,但好几个同学接受起来仍有困难,就算写出了关系式,仍不会列方程,或是写的关系式与列的方程根本是两码事。如何用稍复杂的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仍是本单元教学的薄弱点。

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是解方程,所以教学要慢慢来,不用急,有些孩子慢慢来就会了。

3的倍数教学反思优缺点 篇7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这样的应用题实际上是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的应用。它是分数应用题中最基本的。不仅分数除法一步应用题以它为基础,很多复合的分数应用题都是在它的基础上扩展的。因此,使学生掌握这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我抓住关键句,找到两个相比较的量,弄清哪个量是单位“1”,要求的量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后,再根据分数的意义解答。在教学中,我强调以下几点:

⑴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强化理解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

⑵强化分率与数量的一一对应关系。并根据关键句说出数量关系。

⑶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不同。

对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通过分析关键句与线段图,为后面的新授作铺垫,并提高学生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的能力。通过沟通练习题与例题,利用学生解决稍复杂的应用题,并从中理解新旧应用题的不同结构。

教学中也显露出一些问题。主要存在于:

1、练习题与例题、在同一题的不同解法的多重比较中,比较得到的结论还需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归纳,还应更深更全面的概括。

2、在学生表达解题思路时,不宜集体讲,更应注重学生个体表达,并且不必一定按照课本的固定模式,应该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语言来分析问题。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查漏补差。

3、对于学困生要加强怎样找单位“1”的训练,并加强根据关键句说出对应关系。

3的倍数教学反思优缺点 篇8

在学习3的倍数中,刚开始,通过复习2,5的倍数,孩子们都能对数快速做出判断,适时的给出3、4、5三个数拼出2的倍数和5的倍数的数,在给出让孩子们猜测3的倍数的特征?孩子们的定势思维是个位为3的倍数,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进行判断,出现认知冲突,迫使孩子们继续寻找新的途径去解决。在百数图上,由孩子们找出3的倍数的数,并观察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孩子们在汇报特征时,出现“我发现每个斜排个位上的数都减少一”“我还发现每个斜排十位上的数都减一”适时的引导孩子们观察一个加一一个减一那么也就是说每个斜排的数的各位加起来都是相同的?这时孩子们还发现“第一个斜排加起来都是3”“ 第一个斜排加起来都是6” “第一个斜排加起来都是9”……这时候,离教学目标更为接近,让孩子们观察每个斜排这些3的倍数特征,得出都是3的倍数的猜测,并进行验证,得出3的倍数特征。再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后,让孩子们对于3的.倍数特征有更深的认识。

孩子们可以发现我们老师在备课中忽略的知识,让孩子们充分发言,并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才能引导出孩子们对于他们来说更为直接的认知方式。

3的倍数教学反思优缺点 篇9

为了适应21世纪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教学到现在,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念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教学中反思得到的一些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教师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新课程标准从形式到内容上都作了较大变化,对教师的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更新旧观念,树立新意识,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1)教师应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学生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是学生自己学习最重要的学习资源环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多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形式就为学生创造提供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如在“七巧板”一节中,我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副七巧板,并拼凑图形。学生对动手操作很感兴趣,不少同学设计出别出心裁的“七巧板”,并拼出了许多意义丰富的图形,其构思之巧妙,想像之丰富,使人耳目一新,那一刻,同学们体会到了自己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2)教师应变知识的传播者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传统教法认为“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思维活动完全受教师的支配,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发掘学生的潜能,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会学生的知识,更应该成为学生自主探索并获取知识的引导者,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一种激励,在学生迷路时,引导他辨明方向,在遇到困难时,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如在讲解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时,设计以下两组题:

议一议:猜一猜:

(-3)×4=-12(-3)×(-1)=_______

(-3)×3=_______(-3)×(-2)=_______

(-3)×2=_______(-3)×(-3)=_______

(-3)×1=_______(-3)×(-4)=_______

(-3)×0=_______

学生在理解到有理数的乘法意义和小学所学一样时,对议一议能较快算出,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一个因数减小1时,积怎样变化?从而让他们自主探索,再通过与小组的交流总结得出有理数的乘法运算。许多新知识,我都先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这样得到知识才真正是他们自己的,学生也同时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在以往的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距离无法缩短,师生之间无法进行感情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民主的课堂气氛无法形成。要改变这种形式,教师应该主动由“站在讲台上”,变为“走到学生中去”,使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中的问题,以交流、合作、商讨的口气与学生交流心得、体会,这样学生会亲其师,信其道。遇到什么问题都愿意与老师讲,互相交流。

二、教学中要“活用”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具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出来,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在课前,我在教材的基础知识上,设计了几个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去询问和调查,让他们带着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体验了“做数学”的过程,加强他们实践探索能力。在课上,同学们都踊跃地展开了自己的调查结果,引出了学生学习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主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像的内

容。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我们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去询问、调查、阅读,丰富他们的课外知识;另外,一方面,也要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培养他们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到外的生成,而不是由外到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家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弊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以往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了,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法。

四、教学中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评价每一个学生

重视教学评价是新课标的一大特点,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也是教师教学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效手段。只有通过对学生的评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评价要全面,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激励是评价的最终目的,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始终要坚持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好数学,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要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

(2)数学学习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做的努力,要看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所取得的进步,全面公正地评价一个学生。

(3)要注意评价手段的多样性,评价形式的灵活性,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个性差异;教师要尽量鼓励每一个学生,使其建立成功的信念,认真学习,健康成长。

免责声明:除正式文件通知外,好研网所有文章及所有评论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好研网及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任何观点,所有文章文责自负,若有任何非法及不当信息,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应的处理。[好研网]

检查是否有

3的倍数教学反思优缺点 篇10

小组合作教学所占优势最明显的一点是对各层次学生的了解,能够在课堂上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让不同的孩子在课堂上有不同的发展,因此在教学时本人充分地利用了“小”的优势,教学中从三个“小”入手,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A(学习能力强的尖子生)、B(学习能力较好的一般学生)、C(学生能力较弱需帮助的学生)三类学生,促使学生通过互助互动而全体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一、“分配”满足个体需求

魏书生老师说:“如果在教学中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而且是活生生的,心理和生理都有着无限潜力的、不断变着的主人,那么教师想出来的办法就容易使学生接受。”随着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要求的不断提高,孩子们的两极分化情况日益严重。因此,教学时在大目标的前提下,按学生的接受和承受能力,给他们安排不同的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关注每个孩子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孩子在探索活动中有不同的分工,互帮互助,全体参与,人人都能体验到成功。

二、“小”激起个性张扬

小班化教学仍处在班级授课制的形式下,但人数的量小使教师容易控制和操作教学的`进程,有利于调整自主学习活动的形式。“小活动”要求的是目标设定小,学生容易达到,并能在活动中找到自我位置,激发起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激起个性的张扬。“小活动”的设计对班级来讲既有整体性,又有零散性,它如同散沙但又易凝聚,如同水滴又能汇成江流,它既能扩大教学影响,丰富教学资源,又能展示一种从个体到总体的精神面貌,给教学增添活力。对个体来讲,激励学生有创造性地解决遇到的问题,让活动具有集体开展的意义,又有自我表现的特点。

三、“小组合作”实施多型构建

自主学习强调了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价值,而合作学习则体现集体智慧的交融,“小组合”的构建利于弥补一切固定式、形式化的大集体教学的局限,有助于教师教学的巩固和发展,学生在交往中相互影响,相互传递和整合多方资源,每个小组里4、5人通过强强碰撞、强帮助弱等渠道进行互助互学,实现共同发展。

推荐阅读

上一篇:银行介绍信精品12篇 下一篇:小学教师学习计划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