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网>

展览观后感

展览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4-01-17
1 美术展览观后感精华
美术展览观后感

美术展览观后感 篇1

今天,我从手机报中得知浙江美术馆有一个浙江画院25周年庆典系列活动,于是忍不住想要去参观一下。进入美术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书法家们写的字。进入了展厅,我看到了一副奇妙的画。那幅画整体看上去就像一大团墨渍,可是细细的看,里面隐约有月亮与月光照耀下三座坛,看起来若隐若现,就像作者的思绪,很有神秘的感觉。再继续走下去,就是另一个画家画的写生,和刚才的'风格完全相反,画得十分工整,都是生活中的事物。看着看着,一幅画使我忍不住停下了脚步,上面画的是三味书屋,我记得以前有考试时一篇阅读就是写三味书屋的。书屋门前有一块匾,写着:三味书屋。屋门敞开着,有两个女学生谈笑着进入书屋。屋里有一口天井,还种着好几颗树,因为到了秋天,所以树叶都变黄了,像一把黄色的大伞,包围着书屋的屋顶。

长廊的扶手是用木头雕的,有古色古香的味道,在长廊的尽头,还有一对姐弟,弟弟背着一个书包坐在椅子上,姐姐背对着弟弟,好像为没钱上学而愁眉苦脸。书屋前是一条小溪,溪上有一条小船,船上有一把泛黄的布伞,一位老公公蹲在石头台阶上,饱经风霜的脸上布满了皱纹,他吊着一个烟斗,眉头紧皱着,也许在想什么烦心事吧。溪边的白色芦苇在风中荡漾着,和屋顶的树叶很是相称。时间过得真快,不一会儿美术馆就闭馆了。

美术展览观后感 篇2

12月18日,我一天参观了两个画展。因为是本市非名流画家群作品展,也就是每年年终照例举行的文化政绩展示。所以我就不邀请朋友同行,只是自我一人随便走走看看。

我先去南溪山看市美术馆的《首届桂林市十二县美术作品联展》,然后出来南溪山公园门口乘11路公交车到终点站,在七星公园门口的桂林市展览馆看《桂林女子书画研究会书画作品展》。观展的人不多,每一个展览场地,走一圈也可是半个钟头。

《首届桂林市十二县美术作品联展》获得金奖的作品是一幅油画《古镇》,画面是古民居和石板巷道。画面的色调有旧居情调。可是,色彩的明度、纯度缺乏丰富区别,只是在笔触大小和明暗上下了功夫,所以整幅画面就感觉不到纵深和色彩透视的比较。作者用笔画出的石板路也没有用油画刀画的那种坚硬质感,缺少响亮强烈的虚实比较。当然,这只是技术层面的观感。至于画面氛围蕴涵的作者人文历史心态,那将是更高一个层面的内涵了。对此只能偶遇而不可期待,更不能迷信权威专家的应时高论。

我以往在一位爱好摄影博友的博文中发过一贴评论:宁愿相信感觉,而不要迷信权威。因为,权威常常陷于自我的感觉之中,而不能宽容并难以理解另类感觉。

这一帖评论的意思就是:学摄影(其实学什么都一样)只能跟教师学技术技巧的基本功夫,一但到了艺术处理和创作的层面和领域,就绝不能再迷信教师的指手划脚。教师的指导和建言,只能作为自我终生学习的参考意见之一。必须始终要坚持自我独立的感觉,才能走好属于自我的独特之路。这就像我们对待家中的父母一样,父母虽然是我们的`至亲至爱,但我们要想获得比父母更成功地...

查看更多
2 展览观后感
展览观后感

每次观看新电影时,如果我们觉得这是一部好电影,那么我们可以思考写一篇观后感。观后感就像一个放大镜,帮助我们更加仔细观察作品的细节和深层含义,每次写观后感都能从作品中学到新的知识和经验。那么如何写一篇有条理的作品名观后感呢?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全面了解和分析《展览观后感》。希望这些参考内容能够对你的工作或学习有实质性的帮助!

展览观后感 篇1

作为一位爱好科学知识的人,我非常热爱科普展览,我认为这是一个了解科学进步和未来的好机会。最近我参加了一次“科普展览”,对此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故想分享一下我的观后感。

通过这次科普展览,我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科技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并且对那些未来预言更加充满渴望。这次展览汇聚了各种科技的精华,我发现了很多我未曾听说过的新事物。例如,我见到了将来有望在医学领域得到应用的人工智能诊断软件。这种软件可以识别医学图像,并可以比医生们更准确地诊断多种疾病,让医学诊断变得更有效率、更准确。

在展出的高科技设备中,我特别喜欢那些可以让人类未来在太空生活得更加轻松、更加舒适的装置。比如,一种可以在太空中制造食物的技术。这一技术需要小得足够放入太空舱内的设备,它可以在不需要水或土壤的情况下培育植物,让太空环境得到合适的补充,并增加航天员在太空中的营养摄入。

另一个我喜欢的是智能家居系统。它能够让我们通过一个智能手机应用控制家庭电器、家居设施甚至关闭房门,无需人工干预。这种系统让我感觉很科幻,我可以想象到未来我们的家生活是多么方便和自动化。

除了这些很酷的技术装置,我压根感受到展览组织者更想让我们大家意识到科技的永恒性。他们不仅要让我们了解科技的最新成果和未来进展,还很好地解释了各种技术对人类未来将产生的影响。我通过观察、聆听并互动了解到,科学家和技术专家们都在为打击环境污染、实现永续能源和维护人类的健康而不断努力。

这场科普展览让我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认知,我深刻感受到科技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将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我也认识到我们作为普通人也可以通过积极了解科学和技术的最新发展,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总而言之,这次科普展览对我有很深刻的启迪,我相信在未来我会更投入地关注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发展。

展览观后感 篇2

东关小学王丽景

今天是晴朗的一天,蓝天上有零星的白云。全班同学兴奋地来到青年活动中心**科技展。

走进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行大字:知识是生命成长的烛光,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爱是情感的颜色,美是灵魂的旋律。读完这两句话,我感到一股力量涌上心头。

继续走进去,看到很多新奇的装备,我忍不住内心的激动,想马上看到它们,玩一次。

第一个设备是“自己拉自己”,它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自己拉自己”主要是由两组滑轮组成:定滑轮和动滑轮,定滑轮是不动的,而动滑轮是可以动的。

在这里,你移动的滑轮越多,拉起来就越容易。相反,如果动滑轮越少,拉起来也就越费劲。

还...

查看更多
3 复兴之路展览观后感
复兴之路展览观后感

复兴之路展览观后感(篇1)

1840年的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屈辱的一页。一百多年间,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沼,而不屈的中国人民,则一直在黑暗中苦苦寻找复兴之路,经过一百多年的追寻与探索,既有失败的痛苦,也有胜利的喜悦,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10月13日,再现了中国人民寻求国家复兴的展览《复兴之路》,在军事博物馆开幕。展览分五个部分,分别为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今天我们怀着兴奋激动的心情,前往军事博物馆,参观了由中宣部等单位主办的《复兴之路》大型主题展览。这次展览用丰富的图片、影像、实物等资料,非常直观地展示了中国近代以来一百多年的沧桑变化,从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的今天,展览真实地记录了我们祖国从落后屈辱到跻身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轨迹。在参观的整个过程中,我感到自己的血脉在扩张,我的心在激烈地跳动,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力量充遍了我的全身。

当我走进《复兴之路》的展厅时,立刻被展厅墙上的文字“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吸引住了。华夏五千年,中国享有多么悠久灿烂的历史!长城、兵马俑、紫禁城,这些世界所称颂的伟大奇迹;丝绸之路、四大发明、郑和下西洋,这些推动和促进了世界历史进程的伟大壮举为什么一个号称“居于世界中央”的大国会沦为半殖民地的国家?为什么她会在那些所谓的欧洲“蛮夷”的坚船利炮下不堪一击?是没落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封闭自大的骄狂心态,是陈旧落后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看着墙上一张张帝国主义列强残杀中国人的照片,我的心无法平静。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深为自己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感到骄傲,但我认为我们更应该直面这段近代的屈辱史和血泪史,决不能忘记过去!

只有我们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我们党,才能领导人民建设和发展中国!这是真理,是被中国人民的血泪见证过的真理,是被中国革命历史实践检验过的真理!在《复兴之路》这次主题展览中,同时也展出了中国革命历史中一些有识之士采取的救亡运动和不同的革命道路,包括:洋务运动、康有为、谭嗣同等的变法维新、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陶行知等教育救国,这些道路被历史证明了它们对于改变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命运是行不通的。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成就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马关条约》;变法维新在慈禧的一手遮天下只剩得一个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的果实最终被窃国大盗袁世凯收入囊中;爱国知识分子们的种种努力奋斗,在军阀反动派面前收效甚微。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发展到壮大,虽然中间有过认识上的不统一,有过左和右的错误,但他们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他们代表了最先进的生产力。只有他们才能够领导千百万的劳苦大众翻身做主。万里长征,那么多的艰难险阻,还有敌人飞机大炮的围追堵截,但最后红军胜利了,我们党胜利了,建立和壮大了自...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