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范文

读书心得系列七篇

2024-09-22 20:27:17 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 篇1

第一次遇见这本书,大致是在初三,这也是我最为怀念的年纪。那时我刚学会网购不久,浏览着淘宝上令人眼花缭乱的物品,最终在我关闭淘宝网页前用我为数不多的零花钱买下了它。现在回想,当初吸引我毅然决然买下它的应该是它那蓝色的封皮和商品介绍页上“阅读量仅次于《圣经》”这几个跳动的大字吧。

快递送达,我很快就看完了这本薄薄的书,那也是我第一遍看这本书。当时我看完的感觉只有一个:没意思、没劲,或许这是我当时觉得这本书的文笔和故事都太过幼稚而且结局也莫名其妙、但怎么看都不是一个平常童话那样的happy ending……当时的懵懂,可能也是我最为怀念这段时光的原因。

直到今天,我已经读了这本书读了很多遍了。乃至于前几天,我在喜马拉雅app上,又把它听了一遍。即便如此,每一次读,我都感觉到更多的`不一样的东西,像是向着那个坐在草地上、黄色头发绿色衣服的小人儿一步一步走去。

在小王子的星球上,他有一枝独属于他的玫瑰花。无论是哪一遍阅读,我都不太喜欢这枝玫瑰花。她太过于骄傲,她喜欢小王子,正如小王子也喜欢她,但她的骄傲让原本的皆大欢喜沾染上了悲剧色彩。迷茫的小王子离开了她、也离开了自己的星球,玫瑰悲伤不已却故作坚强。我知道我也不应过分责备她,小王子和玫瑰分开的原因故事里写的十分清楚“我们当时都太过年轻,不懂得如何去爱。”

小王子从他的星球到地球,一路上遇到了一系列形形色色的人:国王、酒鬼、学者、商人、点灯人。他们每个人都很忙,却又不知道在忙些什么;他们每个人都市侩而平庸,如同我们。他们不理解小王子,不理解小王子异于他们的思维;小王子同样也难以理解他们,不明白他们为什么把数字、权位看得如此的重要,不明白为什么相比星星和花朵,他们更关心钱财和利益。

小王子最终到达了地球,在地球上他遇到了狐狸。狐狸,是我在这本书中继小王子以外第二喜欢的角色了。狐狸一开始并不能陪心情不好的小王子玩,因为小王子并没有驯服她。而驯服她后,她真正地成为了小王子的挚友。她愿意为小王子分担痛苦、愿意为小王子寻找问题的答案。“麦子也是金色的,我看到小麦就会想起你。我会爱上风吹过麦田的声音……”狐狸告诉了临行的小王子一个秘密“你的玫瑰之所以如此宝贵,是因为你曾为她浪费的时间。”正因为狐狸,小王子才知道,自己的玫瑰就是独一无二的,玫瑰园的五千多朵玫瑰,虽然美丽,但是空虚,因为并没有人会为她们而死,因为她们并不是小王子的玫瑰。

《小王子》,是一本治愈系童话,同时也是一部写给大人的童话。之所以不是写给小孩,是因为每个小孩本来就都是一个个小王子。

我们谁都无法成为小王子,所以我们深爱《小王子》。

读书心得 篇2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边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当通过一段段短小却精辟的文字去了解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这些他所创立的教育理论时,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因为他在八十多年前提出并研究的问题,正是今天我们所倡导的最新的理念。

“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生活”,新课标对“教”与“学”的阐述与陶老的思想一脉相承。

对于教师的“教”,新课标倡导实施“探究式”教学,按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师教时首先依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例如: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在科学内容的学习上要达到什么目标,在能力培养上应突出那些方面,应注意那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渗透等,在进行探究活动时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探究情境,例如引入生活实例,设计小实验等,设计认知冲突,使学生带着疑问,充满好奇地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中应注意:

(1)探究活动要选择那些便于学生开展活动的内容进行,以便有效地保证探究活动的具体实施。

(2)探究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避免包办代替,简单否定。

(3)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在探究活动中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在探究过程中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得出物理结论或规律。

尽管有的结论还是比较稚嫩的,不太成熟的。但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到了物理学习的快乐,能够在动手、动脑中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于学生的“学”,新课标中强调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新课程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要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这就集中体现了新程课理念中的“活动、民主、自由”的主题。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双边活动”、“双向交流”的内容设计。在学习方法设计中,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二要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三要加强课堂讨论,这个步骤是消化课本知识的重要过程,也是教师从与学生的讨论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增进与学生的感情的过程,这里注意讨论过程不要流于形式,要有实效性,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参与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出学习成果。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注意给学生留出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空间,给学生提供在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要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反思、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并将对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陶行知先生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也是非常深刻的,他认为,教师应“发前人所示发,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师做一个发明家,不做一个教书匠。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这种教师观正是我们当代教师所应追求的。虽然他研究的是当时的教育问题,但对我们今天——二十一世纪的教育,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斯人已逝,当再次捧读这位大教育家的教育名篇,仿佛看到这位朴实的老人,在为中国的普及教育奔走呼号,仿佛听到他一句句无华的语重心长的话语。而且在阅读完《陶行知教育名篇》之后,我们差不多都会赞成此作者更指出:“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

一、“爱满天下”——映照着陶行知人格魅力的光辉“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

干人有益,牛马也做”。在“爱满天下”光辉思想的映照下,我们看到了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风和亮节。爱的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教师对学生爱是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已越来越贴近。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爱的教育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爱的教育将是一本大书,让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陶行知,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已珍贵的而值得回味的一页吧。

二、“教人求真”——折射着陶行知的人才观念的真谛陶行知说:“千教成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

我们今天强调师德育德教育,它的根本目的仍然是为了对学生产生影响,是为了让我们的教育培养出“真人”。陶行知围绕做人之“真”,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观点,从总的方面来说,就是:“求真知说真话,追求真理做真人”,而具体地说,“真”又体现在——做有人格的人:做有人格的人就是要求真知,不求假知;要说真话,不说假话;要做真君子,不做假君子,如要做一个整个的人;做人中人;做创造的人。大而言之,陶行知教育学生言行的标准,应该是我们当今整个社会的共同追求。如今在我们的社会上,为了自已能得到眼前的利益,有多少人昧着良心说假话,做亏心事,欺上瞒下,我想,我们每一个人若都能做到陶老先生的这两点,那我们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和谐、进步的社会。

三、“生活即教育”——体现着陶行知教育魅力的艺术“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于工作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也有所不理解。

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不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进行。

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但这就是整个教育的全部吗?

读书心得 篇3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是联合国教材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明确指出的。所以小语教学必须摆脱单纯的传授知识和应试教育的束缚,改革小语教学,充分引导学生,发挥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里明确指出学生在学习中所处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师要真正发挥导的作用,就必须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在教学实践中把自主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语文实践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变死记硬背为活学活记,变机械训练为积极实践呢?下面,就来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尝试自主学习的一些做法。

一、充分认识主体性,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自主读书的时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读书是学生自己的事。《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学生自主读书的时间。

1、课堂上注重诵读,少一点对课文内容的讲解。

注重诵读是我们母语教育传统经验的精华,它的多重教育功能是不可低估的。徐世英先生曾将朗读与讲解作过精辟的比较,他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因此,课堂上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指导学生读,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老师切不可以自己的讲代替学生的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科目地之一是使学生阅读的时候自求了解,了解不会了才给学生帮助一下,困惑得解,事半功倍。”我在教学《锡林郭勒大草原》时,自始至终贯穿了读。在导入课文后,我便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锡林郭勒大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初步感知后,我再叫他们带着几个问题逐段朗读:哪段在写草原的广阔美丽?哪段在写草原的欢腾?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是让学生注意文章中哪些词句精彩,哪些地方能体现草原的广阔美丽和欢腾。接下去紧扣精彩词句,指导学生读课文,读懂意思,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来。读的方式也有变化,或教师引读,或学生自读。学生的读,有集体读、分组读、男女分读,个别读,又有分角色读、表演读、比赛读。总之,要尽量扩大学生读的面,不断提高读的质量。这样,课堂上不断地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学生课文读得很熟,感情也读出来了,对锡林郭勒大草原有了比较深的认识,产生了喜爱之情。

2、课堂上注重积累,少一点对语文知识的灌输。

过去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靠死记硬背来学习语文,这样知识得不到内化,能力得不到提高。要让学生把语文知识真正地“占为己有”,尤其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其中必然要有积累。《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这是语文课程新观念的折射,切实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积累是当前语文教学亟待落实的目标。

教师指导学生语文积累不能以自己的好恶代替学生的自主选择,必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为积累的对象所吸引,产生读背的欲望,积累才有内驱力。比如:教学时,我自始至终都以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深入他们中间,能够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一起阅读、讨论。学了《东方之珠》,我问学生:“香港有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挑你喜欢的一段读读背背。”话音刚落,学生们就兴致盎然地大声读起来,背起来。课文《动物的互惠互助》课后让学生表演出来,这要求学生能熟记课文,如果靠死记硬背来记住课文,学生肯定兴趣不浓。教学时,我紧扣习题,采用读读演演的方法,并且亲自参与到学生中去。学生自由分配角色、自由表演,个个兴趣高涨。课文学完后,大部分学生能挑选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表演。

学生仅仅积累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一~六年级课外阅读不少于100万字。”教师除了指导家长做好家庭阅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的去搜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进行阅读积累,这就需要教师的及时鼓励和引导。只有长期坚持,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形成,学生也就逐渐养成了自觉阅读的习惯。

二、充分体现实践性,为学生尽可能广地拓展运用语言的空间。

语文分为“吸收”和“倾吐”两部分,吸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倾吐”。语文积累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因此,训练“倾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读中迁移,多为学生提供再现课文语言的机会。

语言分为两种,一种是积极语言,即经常使用的语言;一种是消极语言,即积累了而没被使用的语言。学生读了教材,积累了课文的语言,如果是长期储存,而没有运用的机会,那这些语言就在孩子们的语言仓库中退化为消极语言。因此,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上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各种各样的语言环境,促使学生将积累的消极语言转化为运用的积极语言,让所学的教材语言能经常得到运用。

(1)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叶圣陶曾发表过这样的观点:“上课时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工作的方式该如平常集会那样的讨论,教师仿佛是集会的主席。”课堂教学中,如果呈现出学生在热烈地讨论,教师在指导订正的热闹场面,那么,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了,同时,学生在讨论中时时去理解教材,运用教材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使关键性的词、句、段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如在教学《捞铁牛》一课时,我让学生讨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怀丙是一个出色的工程师?学生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讨论中,我在一旁倾听着,并给予指点。在交流时,我又让学生讨论:怀丙所做的准备工作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学生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讨论中学生不仅积累了语言,而且运用了语言。

(2)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表演课文。

除了课堂中适当地组织讨论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表演课文。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大多以故事为主,有一定的情节,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学生通过身体语言来演绎文字语言不但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认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教学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后,我让学生自由组合演一演。课堂上他们即兴表演,表演时不仅运用了课文语言,还进行了再加工。把卖矛、盾的人和围观的人演得栩栩如生,所说的话有的是课文中没有的。由此可见,学生在这样的活动形式中牢固地掌握了课文语言,并进一步领悟了其中的道理。

2、自由表达,多为学生创设自主作文的条件。

写作是训练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虽然很多学生头脑中积累了好词佳句和精彩片段,但碰到无内容可写,无深切体会时,搔头摸耳,举笔维艰。这是我们长期进行命题作文训练的缘故,其实,它并不是最好的训练形式。语文教育家黎锦熙说:“日记札记,有内容重资源,比之堂上限时作文,偏重语文形式之准确无误者,当然益处更多,效用更大。”《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要加强学生自主拟题作文的练习。习作指导要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自由表达。”因此,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自由写作,抒真情,说真话;鼓励学生写日记,多做自由命题的作文,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运用语言的积极性。课余时间,我还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写作文时有内容可写,有感情可抒。

总之,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我们应该还学生以“学习的自由”,在教学中彻底扭转“牵得过牢,导得过细,教得过死”的局面,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还给学生,把课堂的时间教给学生,让我们的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切实提高学习的效率。一句话,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每一堂语文课都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读书心得 篇4

回想生命的本质,真的值得我们去好好的思考。其实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与梦想。但事实是,我们一再地为生存忙碌时,我们就会对寻找和坚持弃权。

《安妮日记》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战争境况对纳粹来说越来越紧迫,同时,他们对犹太人的大肆屠杀也在不断加剧。安妮弗兰克随着家人躲藏到父亲公司的顶楼上,同时还有父亲的朋友万达安一家,随后又来了一位犹太医生。1942年7月,安妮刚刚过完13岁生日,他们就开始了躲藏生活,8个人在密室里生活了25个月之久。白天他们不能说话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包括严禁上厕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们只能依靠父亲公司的同事供给食品生活用品,和获知外界的一切。在漫长的25个月里,安妮用她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支撑她记录下顶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她思考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父母的关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对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因为突然处于狭小的空间,突然面对每天被发现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8个个性不一的人,对于继续生存的希望有形形色色的表现,人在困境下的真实的表现这种真实本身所传达出的信息与意义就能让所有人感受到一种使人窒息的深刻,直到最终被发现被逮捕送往纳粹集中营。

一般人总是将《安妮日记》与控诉纳粹的暴行或是一个小女孩的成长联系起来,但是不仅仅如此,在密室中发生的一切,正当恶劣的环境像山一样压在人们头上的时候,我们看到,特别是成年人,是立刻调整自己的'行为,想方设法顺应环境,还是在这种调整中以环境压力作为放弃理想与原则的借口?就像万达安先生在和平时期还能帮助初到荷兰的弗兰克先生,为什么在这种绝境下却表现出极端的自私去偷孩子们的食物?这也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而13岁的安妮呢?面对死亡的阴影,她的心灵一直是平和与真挚的。安妮说: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

在阅读了《安妮日记》时,在大的战争背景下,我们得到更多的是一种温暖人心的东西。有一种欢快温暖的种子萦绕在每一个角落,是安妮带给周围的每一个人的。她说:

我必须承认,坐在天窗下面,感觉到阳光照在你的面颊上,拥抱着一个可爱的男孩,有什么东西能比这个更快乐的吗?

读书心得 篇5

暑期这段时间是阅读的好时光,最近偶读刘同的新作《向着光亮那方》。第一次知道刘同这个人还是看了青春励志电影《谁的青春不迷茫》,才去关注了刘同这个人。他是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青年作家,闲人光线影业副总裁。他是新近的作家,出版的《谁的青春不迷茫》、《你的孤独,虽败犹荣》等作品,创造近年青春书籍销售记录,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聘为“青年榜样”。

看他的书总会有种暖暖的感觉,有感动、有悲伤,也有向往。这本《向着光亮那方》一看书名,就能知道这是一本励志与关爱的书籍。书的封面有句话我非常喜欢:“抱怨身处黑暗,不如提灯前行。”《向着光亮那方》主题是光亮,是在茫茫黑暗中追逐希望,是和固有的积习一刀两断。为何是光亮?我们人生中每天发生的故事总是与一些关键词有关,或不被理解。或无法转弯。或失去原则。或从不相信。或付出代价。或抗拒告别……只要你不害怕,去接纳,这些青春中的敌人,假以时日,全是照亮人生的盏盏明灯。

若是你问我这本书写的好不好,我不敢胡乱评价,只说自己翻开这本书的时候还有暖暖的阳光照进屋里,饿了书中抬起头已经华灯初上,吃饱了再把书读完,外面已经是安静的夜。《向着光亮那方》依旧是刘同的风格,不讲人生大道理,还是一个又一个故事,让你读了就想一直读下去。

当一个人需要光亮的时候,他是积极的;当一个人找到光亮的时候,他是无畏的;当一个人追逐光亮的时候,他是可敬的;当一个人给予别人光亮的时候,他是温暖的。我想知道你,也想知道自己,在通往未来的路途上,是否能点燃那些微光,一直向着光亮的方向前行。

《向着光亮那方》里面好的观点很多,我最喜欢的是那句:“向下生根,向上开花。”生活中我们往往想二者兼得,急于求成,看了书我决定这次慢点走,先选择向下生根,相信根基稳固了,总有一天会向上开花。

不管你是恰逢瓶颈,还是沉到瓶底,不要抱怨身处何处,要时刻相信,只有自己才能找到照亮自己的希望,因为不论何时,人生都是刚刚开始,永远朝向光亮的地方!

读书心得 篇6

之前看罗素的《西方哲学简史》,难度太大,没看下去。就有人向我推荐他的另一本书,《幸福之路》。看这类书其实很难写读书心得的,因为视野太宏大,高度太高,要想写整本书的心得,必须反复研读,花上很多时间和精力。以我粗浅的理解,罗素本书的主旨,即想表达,人们的智慧和理智,不仅不会毁坏你的幸福,反而是帮助你走上幸福之路的重要因素。

以下仅能就本书的内容做一些摘录和心得。

1、人摆脱‘万事皆空’的心境,并非依靠什么哲学,而是依靠于对行动感到强烈的需要。人与其他动物一样,宜于做相当的生存斗争,万一人获得了大量的财富,毫不费力地满足了他所有的欲望时,幸福的要素会跟着努力一块儿向他告别的。缺少一部分你渴望的东西才是幸福必不可少的条件。

因为生活中有缺陷,有没有实现的目标,生活才有动力,才让人感恩,才让人更懂珍惜和享受幸福。

2、娱乐是需要与自然进行接触的,许多娱乐却缺少这样的要素,例如赌博,这样的娱乐一旦停止,人就赶到污浊与不满,似乎缺少什么却又不得知。幸福的生活,大半有赖于恬静,因为唯有在恬静的空气中,真正的快乐才能常驻。

这话说到心坎里去了,尤其是最后那句话。快乐和兴奋有很多种获得途径,然后,关键却是怎样才能让幸福常驻,答案就是恬静。

3、友好的环境,几乎为每个人的快乐所必需。大多数人都会习染了流行的偏见,本能地承受了周围的信念与风俗,而其中少数人包括着一切有些灵智的或艺术的价值的人,绝对不能采取这种俯首帖耳的态度。而在小乡镇,因为大多数人的想法都较为一致,另类的人物生存难度较大,大多只能采取伪装,从而忍受内心的孤独,除非性格上无比坚强;在大城市里,大多数人都能找到各自情投意合的集团,可不用伪装或受到约束。

这段话非常非常的精辟和重要,一方面,需要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强大更加坚定,去听从自己的内心而追求幸福,而不被周围人纷乱的意见所左右;另一方面,也要让自己寻找到归属的圈子,找一个用不着掩饰和委屈自己的圈子。

4、幸福的秘诀是,让你的兴趣尽量的扩大,让你对人对物的反应,尽量的倾向于友善。

一切的心灰意懒,都认为是一种病,固然为有些情势所逼而无可避免,但只要它一出现,就该设法治疗而不当视为一种高级的智慧。假定一个人喜欢杨梅而一个人不喜欢,后者又在哪一点上优于前者呢?但喜爱杨梅的人享有旁人所没有的一种乐趣,在这一点上他的生活更有趣味,对于世界也更适应。一个人感有兴趣的事情越多,快乐的机会也越多,而受命运播弄的可能性也越少,因若他失掉一样,个人简历还可亡羊补牢,转到另一样上去。

读书心得 篇7

我记得自己是在看完同名电影后去找来《苏菲的世界》这本书看的。我在图书馆找到唯一的一本92年版的《苏菲的世界》。说是“唯一”毫不夸张,当时的网上除了对电影的简单介绍,几乎找不到书的相关情况,“苏菲的世界”是一个非常冷门的词组,所有的中文网页搜索结果也只不过三页,而且大多是繁体。翻着泛黄的书页,我用了整个暑假的时间咀嚼完。期间思考的乐趣以及原著带来的惊喜伴我度过了几十个不眠之夜,受益匪浅。虽然电影的内容远没有原著的丰厚充实,但还是非常感谢它带领我走进了那个“世界”。看原著的过程像是登山,一级一级地爬上去,走到最后,你发现自己仿佛已经远离了芸芸众生,远离了庸碌的生活细节,你抬头望着星空,心中油然而生的是崇拜和敬畏,然后,你试着向周围的同类呼唤,却发现他们总是不屑一顾。他们没有嘲讽,只是不解,然后走开继续他们无关痛痒的蜚短流长。

《苏菲的世界》本身只是一本所谓的哲学启蒙书而已,并不包括一切。可笑的是,我当时像一个意外获得宇宙最大秘密的小孩一样,对书上的每个字都视如蕴藏巨大能量的咒语。随之而来的是对生活中琐碎事务的极大厌倦感以及对大众口味中的盲目部分极度反感。这里不想赘言书中的内容,只是觉得一场梦醒来之后,人类是多么的孤独和可笑。在感叹宇宙和生命的同时,我也不禁唏嘘:人类只是进化链上的一环,那么的渺小!于是不得不对生命和自然产生敬畏,对上天的馈赠心存感激。哲学让我清醒,我学会了在不容乐观的现实中平静地走在路上,没有悲观,也没有愤世嫉俗,只是想明白了一些事情之后,一种坦然的心境。我很庆幸当时的自己在陷入迷惘前仔细读完了它,我知道,自那以后我的人生和态度将会改变很多,能有这样的改变也就够了。

《苏菲的世界》最好是仔细读过、思考过,至少要浏览过,毕竟它的讲解章节有些枯燥,需要很大的耐心。如果我到现在才读到它的话,相信自己已经习得的知识和形成的观念会影响阅读的质量,以那种废寝忘食的痴迷状态阅读一本厚达五百多页的哲学启蒙书,我想以后是不会再有了。所以对这本书更怀有特殊的感情。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读书节系列活动方案 | 系列 | 读书心得 | 系列讲话心得体会
上一篇:2024实习心得周记12篇 下一篇:最新登杆作业心得体会优选十六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