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范文# #教学老师读书心得#】如何让你的心得体会写得让人眼前一亮呢?事物的变化会对我们的内心造成不同的影响,心得体会,总是在笔记本上出现。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和深入地理解学习内容,今天小编向大家强烈推荐的是“教学老师读书心得”,这篇文章包含了全面的信息您一定能找到您所需的内容!
教学老师读书心得(篇1)
读了孙建峰老师的《发现语文——孙建锋的享受对话教学》后,有很多感受和收获。在这本书中,孙老师通过实际案例向我们解释了一些在语文教学中的建议和思考。
“有人说,逐鹿的猎人,眼里只有鹿;捕鱼的渔夫,眼里只有鱼。他们永远看不到真正的山水!在我看来,纯粹应试教育下的人眼里只有分数,没有生命。他们永远不会喜欢现实生活中的对话。
”这是孙老师的对语文教学,对生命的另一种高度的阐述。我认为对我们的老师来说,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本我对对话教学不是很了解,读了这本书后,我对对话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对话教学不是简单的教师话语,而是师生之间的心与心的交流。以前,我上课,自己尽量少说或者不说,总是想方设法摆脱传统教学的模式,生怕自己说多了而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却没有想到这使自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在语文教学和实践工作中,我一直认为,“知识”这个概念就意味着会回答提出的问题。这种观点敦促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工作和能力进行正确的评估。现在,我才真正明白:
人生意味着对话。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课文之间的对话过程。新课程标准的阐述,让我们明白这个过程主要包括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
其中,重点是学生与文本对话。
语文对话教学,这一过程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培养、相互促进的大美氛围。在平等的对话中,师生那种认知与被认知、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被解构,一种民主的、平等的、互动的、共享双赢的格局。师生相互尊重,相互倾听,敞开心扉,真诚肯定,相互欣赏,相互接受。
备课时,我们可以与作者“对话”、与原著“对话”、与教材“对话”、与教材中的人物“对话”。对话教学并非绝尘而来、横空出世,它是相对独白教学的一场深刻革命。独白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是各自独立、互不往来的。
而对话教学,“对话者”带着自己的心灵和探寻,带着疑问和惶惑,带着尊敬和自我尊敬,倾听他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对话,我们可以了解别人,也可以了解自己。
学生毕竟是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的缺乏导致了他们认为很“到位”的体会,其实还与真正的“味”有距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提出自己的个人理解;另一方面,通过比较、分享、合作、反馈等对话环节,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教师应该以富有真理性的真诚发言,为学生提供一些更为宽阔的思路更丰富的选择,鼓励学生不断克服由于自身认识局限所导致的主观性偏差,引导学生的思维进一步聚合到主题含义上来,从而获得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领路、护航。但是,学生更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他们的意识不会依附于某个**而存在,他们的思想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趋成熟的,对话就让我们的距离更加接近。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过孙老师的这本《享受对话教学》,我才真正懂得了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怎么做的。在教学中享受对话意味着享受一种朴素有趣的对话艺术。让我们敞开心扉,让对话教学真正走进课堂,让对话让我们的教学更加精彩。
教学老师读书心得(篇2)
强制提问教学法使课堂变得主动和被动
-- -《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把课还给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是学生惰性强,提不出问题。二是老师惰性强,即使学生提问题,老师也不愿面对学生千奇百怪的问题,因为这样备课难度大大增加,还不容易控制课堂,影响教学进度。
所以长期以来,课改喊了很多年,课堂真正的自主学习并没真正落实,大多沿用结合教学重点精心设计一些问题的层次,不敢正在放开。今天读了李镇西老师写的《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看到了“逼问激疑:让问题点燃学生的求知欲”这一章,很有启发,好像找到了方向和方法。
李镇西在书中说,真正有用的问题应该从学生身上解决,这样教学才能更有针对性。但长期被动学习的学生往往不能提出问题,即使有问题,也不愿意提出问题。面对这种现状,第一,这就需要老师“逼” ,甚至达到“你不问,我就不讲”的地步。
不要怕麻烦,也不要认为问题幼稚、杂乱无章。只有先强迫他们,他们才能更好,更有可能提出问题。第二,要教会学生无中生有。有些课文简单易懂。很多学生会觉得没有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无中生有”地发现问题:在看似明白晓畅的地方发现其耐人寻味的底蕴,“于不疑处有疑”。“于不疑处有疑”,最基本的方法是让学生在“不疑处”多想想:
“为什么会这样写?”“能不能不这样写?”“还有没有更好的写法?
”学生如果具备了这样深入**的思维能力,即使再简单的课文他们也会以挑剔的眼光提出许多问题。第三,引导学生善于发现优质问题。语文教学中的所谓“高质量”的问题,其实就是尽可能地紧扣教材训练内容的问题。
除了让学生找出有关字词句障碍,我一般是让学生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进行思考,进而发现问题。一般叙事:叙述的要素是什么?
继续对结构是怎样的?记叙的详略是怎样的?语言表达方式有哪些?
所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人物、情节、环境、语言”。
散文:形是怎样散的?神是怎样聚的?
文章的构思如何?论证:中心论点、论证结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
说明文:对象、特征、顺序和语言。有时,***还提倡学生对所有课文养成“四问”的习惯。
这四问是:写了什么?怎样写的?
为什么这样写?还能不能写得更好些?
我觉得***的做法很有指导意义。对我启发很大。尤其是后一点,在我平时的教学中,基本都是从文章的文体特点进行学习指导,在深度引导解读中也常常遵循— 写了什么、怎么写出来的、为什么这样写、还能不能写得更好些这样的步骤,但就是控制性学习太强,自主发问式的自主学习实践只是偶尔为之,远远不够。
看了***的文章,我增强了信心,我愿多点耐心、爱心,增加些智慧,少点近利,多点远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把教室还给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多说无益,不如行动。自主课堂请从逼问开始。
2018年5月17日
教学老师读书心得(篇3)
我是一名英语老师,暑假我仔细阅读了《语文教学策略》这本书,细细品味发现,原来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她们每一个环节都是一种创新,一种智慧,语文课堂就是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展示自己成功的舞台。语文课堂是学生学***知识的乐园。作为一名英语老师,我从中也学到了很多,
在教育教学中,要认真评价每一个孩子,鼓励和引导每一个孩子走向成功,用引导和鼓励的方式树立自信。老师的一句巧妙的话语,包含了老师的爱,包含了与学生平等的观念,包含了老师发展评价观,通过激励和引导,激发了孩子学***极性。
自从读了《语文教学策略》,我有如下几点感悟:
首先,语文教学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上。要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语言训练。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离不开创造性语言的培养。在创造性语言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十分必要的。在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方面,可从丰富学生的想像力入手,以发展学生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在创造性语言训练方面,可以进行拓展、重组和转化。
同样,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也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为低年级学生,格式如此,因为他们年龄小,学要老师多去鼓励和激发学生,他们才能去发挥自己的才能。
第二:转变教学观念,要相信学生是有创造力的。教师要有创新意识,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创造和谐的环境,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英语课上,我发现有时在课堂上,学生们因为听不懂而在课堂上制造麻烦,这让我很困惑。后来,我发现有些方法是不恰当的,这导致了它。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从中吸取教训,改变一些教学观念,使课堂更加充满活力。
第三:要改变机械单一的教学方法。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教师只是起辅助作用,让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创造性的思维孩子。
第四,学习就是学习。他们都在学语言。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融入自然。同样,作为英语语言,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出国,看世界,了解世界的语言和文化。
读了《语文教学策略》,我对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方面非常欣赏,她们有属于自己独到的方法和见解去教授每一位学生。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自己作为一名英语老师也能学以致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学老师读书心得(篇4)
虽然保老师的课只有45分钟,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结合现在正在学习的《化学教学论》,我对保老师的课堂教学的精彩之处有了更深的体会。
保老师的课堂教学很好地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这一教学理念。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并从学生身上总结、总结和得出结论。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验证知识这一过程,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更能从这个过程中体会乐趣,增长信心。
另一方面,保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启示也值得我们学习。如幽默的教学语言,生动生动的讲解,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知识贴近我们的生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表现能给予积极的微笑,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关爱!
最后,保老师的评价还是很精彩的,对教学的分析和反思也值得学习。
在我看来,保老师的课堂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1、 实验部分由教师示范,学生观摩,缺乏学生实践环节。2、 可以在课堂实验演示环节,同时为学生做实验讲解实验过程中的规范操作。
三,在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同时,也需要有自己的板书,这一点是保老师课堂教学过程中所缺少的。
作为一名普通学生,我知道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结合我们现在对师范生的技能培训,我想谈谈一些经验:不
一、我们对新教材的教学思路不够了解,同学们在讲课过程中大多都沿用老教材的教学思路,以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第
2、 基本功不够扎实,如普通话、粉笔等。这些是我们需要不断改进的地方。第
3、 学生在讲课过程中使用过多。黑板写字是非常缺乏的。我认为一个好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两者的有机结合。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个人体会,谢谢!
教学老师读书心得(篇5)
本周三的下午有幸和九十多位老师一起**了高金英老师的讲座**,**中高老师那经典幽默的语言不时引起在我会心的笑声。
针对高金英老师提出的观点,发表一点自己的感想。
高金英老师在讲座中讲到了这样一段话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是否能使他们振作?当学生们兴奋过度时,你能使他们平静下来吗?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是否能给予启迪?
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
你能否察觉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错误?你能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到担忧吗?
你能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精神脉搏随着他们跳动吗?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掌握和谐的快乐,找到惊喜吗?
虽然浮躁的社会影响着教师的思想,但绝不能成为教师浮躁的借口。
新时代下的老师要时尚但不能毫无原则,要与时俱进却不能趋炎附势,要与学生心心相印却不能**隐私,新时代的老师还不能忘却传统教师的一切优秀品质。
在我看来,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最基本的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们应该深深地爱孩子。
每个教育家都在讲一个重要的话题爱!由此可见,师爱在教师品质中的重要性。
师爱可以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可以体现在对学生的严厉;可以体现在教师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关注,可以体现在嘘寒问暖;师爱可以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心灵的慰藉,体现在关注其心理的成长,可以大到救学生于危难,小到一个眼神,一句问候……
李镇西曾强调,爱不是教育的全部,但教育离不开爱。
爱是不迁就学生,不放弃严格的要求和严肃的纪律。
教育是爱的事业,但光有激情的爱是不够的。
只有热情,我们才会一天比一天感到不足,感到力教育越来越远。
教师的爱是教师素质的基础。正是教师对学生的爱,才能使师生之间相互信任,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也有利于与学生的沟通与对话。
没有爱心,教育是残缺不全的,没有爱心,学生的发展也是不全面的,没有爱心,教师的自我完善也是苍白无力的。
要想成为合格的灵魂工程师必须对于学生和教育事业毫无保留的真挚的付出自己的师爱。
任何一个教师,无论其工作岗位有多大的不同,都有一颗对教师真执的爱,愿意平凡,愿意奉献,认真执着,能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非凡的成绩。
师爱不是一种手段、一种技能,而是一种情感、一种思想。
在尴尬的现实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一种功利的爱情。比如,在高考指挥棒下,我们也爱学生,但我们爱学生要达到入学率、奖金等各种目的。
有时候,老师的纯洁之爱会被这种展示所侵蚀。
这样,师爱便失却了它应有的魅力与馨香。
老师的爱——必须是健康的爱,这样老师才能成为好老师。
否则,就难以达到教育的真谛!
二、教育要有思想,教育要有创新
思想应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所拥有的,思考的动力源自于激情,表面上看,思想与激情是对立的,思想带上了激情便失去了理智,激情融入了思想便趋于冷漠。
但是正因为我们对自己所从事的的教育事业倾注了全部的激情,才能够认真、执着而孤独地去思考我们的教育事业。
它还包括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国家和我们周围的一切。
有思想也就会有个性,有个性才会有创新。
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在学习积累的本质时,要与时俱进,准确地进行教育教学行为。
思想和创新是每个时代的教育工作者都不能忽视的主题。
聆听高老师的报告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幸福,听完高老师的报告,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今后要努力提高师德修养,使自己具备完善的人格魅力,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做一个学识渊博的老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展现非凡的魅力!
教学老师读书心得(篇6)
当看到于老师说:“在语言交流、思想碰撞中获得求知的欢乐。”“语言交流,思想碰撞,问题探讨就不浮在教材的表层,而是有一定的深度、一定的拓展,学生从中体会到求知的欢乐。”想着之前的我,面红耳赤,多少次火花被我随意的掐灭了?多少次问题的提升被我刻意的拗断了?学生的求知欢乐又是多少次让我消灭了?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与反省中……
改进是必须的!
于漪老师真情告白“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我阅读完后:于老师“学做教师”中关键的一环就是“回顾与反思”。细细读来,感觉于老师的“回顾与反思”也是不断精进的,似乎有这样三个层面:
①于老师用“教后”记录下自己教学上的点点滴滴,逐步清晰教学中的是非得失;②于老师不断地用“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在“比”与“量”的过程中,找自己的不足,学别人的长处;③于老师在学理层面上,积极表达、提炼,那么多年的不停追问,学习与反思,最后让于老师有了创造性的突破,实现自身学术理论上的一次重要跨越,奠定了于老师独特的语文教学理论体系。
第一,于老师的“教前”“教后”。课前孜孜不倦地钻研教材,虚心学习和借鉴别人创造的有益经验十分重要,而及时并持之以恒地总结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也至为重要。课有时上得很‘顺’,学生全程关注,或神采飞扬,课堂气氛和谐活跃,自己也心情舒畅;有时课上‘毛’了,疙疙瘩瘩,学生或无精打采,或迷惑不解,课堂气氛呆滞,自己也惘然若有所失。为何会出现迥然不同的情况?其中必有原因,那就需要坐下来认真地静思回味,寻求答案。对语文教学的正确认识,许多是来之于语文教学实践。于是,有了“教后”,课后不断地记录下教学实践的种种情况,积累资料,提炼上升到理性认识,再放到教学实践中去检验,正确的,坚持;错误的,修正,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片面性,增强自觉意识。
第二,于老师的“两把尺子”。于老师引用罗曼?罗兰的话:这累累的创伤就标志着你生命前进了一步。于老师说:“我确实是累累创伤,我随便打开自己的文章、教案,可以讲出很多不足和缺陷,但正是这些缺陷、不足,激励我向前奔跑”。
于老师说: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要比的,可是比什么,和谁比,我觉得其中非常有讲究。我这一辈子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
于老师就是在这种“比”和“量”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于老师说:“我横比竖比,量别人量自己,越比越觉得自己有向前奔跑的动力”。
第三,为了从学理的层面,也就是从语文和语文学科的性质这个基点上说清楚教文育人这一观念的科学性、合理性。“于老师进一步跳出自己看自己,跳出语文看语文,跳出教育看教育。这种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反思——批判精神,是后续教育行动的内在动力,又是后续教育研究的人文火种”。积极表达,将自己已有的思考、智慧整理出来。这是一个无休止地自觉地向自我挑战的开始。
于老师曾经给贵州偏远山区一位中学语文教研员写过一封长篇复信,被认为是一篇美文,信的结尾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教了一辈子语文,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深深地体会到‘永不满足’是必须遵循的信条”。
“永不满足”,这个坚定的信念让于老师不断地“向外,拓展世界;向内,发现内心”。我一定也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用行动来诠释语文教师字典里没有一个“够”字。(感谢进才北校张丽老师供稿)
教学老师读书心得(篇7)
语文能力的本质是语言与精神的共存能力。语文课程就是要促进学生的语言和精神携手走向美好的境界。著名超级教师王崧舟不仅注重丰富和优化学生的语言系统,而且注重改善学生的精神世界。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首词是“清代第一词人”纳兰性德(又名纳兰容若)的传世之作《长相思》。
虽然没有亲眼目睹过王崧舟老师的可课堂,但从这次张老师给我们所**的录像中,我已体会到了,他的才情,他的智慧,呵他对新课标的体认和对作品的诗意解读,对这首词作了激情演绎。王崧舟老师通过巧妙的起、承、转、合,将短短的一堂课,短短的两句词,演绎得一波三折,波澜起伏而又荡气回肠!我们下面坐的新教师的心也随着课堂一起上此起彼伏。
王老师先从从王安石、张籍两位词家的乡愁切入,引发学生探寻本课纳兰词中的离愁别恨,这样的导入自然是最适切,也是最“诗意”的。之后,深谙反复诵读乃古诗词研***的王老师祭出了“朗读”的法宝,学生由读准字音开始,直至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终于不仅读出了“味道和感觉”,也在读中感知了词的大意。
接着我们就听到读,其实语文课既要书声琅琅,在读中感悟之后又须静思默想。诵读过后,王老师的导读策略转为让学生“默读这首词,看看插图和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大概在讲什么意思”。由“非常思念家乡”而过渡到对作者“身”在**、“心”在何处的叩问,这是极其自然的步步递升。
正是因为有了这一轻巧而精准的“点击”,学生又在潜心涵泳中真切地体悟到了词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幽怨哀愁。同时,教师的随意呼唤和深情阅读,对特定场景产生了强烈的轰动性和有效的渲染。
然后的一幕是“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他的家乡,他的故园,又是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教师突转话锋,让学生瞬间进入“心系故园”的“追忆逝水年华”中。在舒缓的《琵琶语》的伴奏衬垫下,学生先是融情想象,继而激越表达。
于是,旅途的艰辛、战争的悲壮,与美丽的家乡、家人的温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可以揣测到,在纳兰性德的妻子心中,定会有深情的呼唤:“寻你寻你,千呼万唤;念你念你,魂牵心动;深深的爱、绵绵的情,都化作云潮,化作云潮汹涌!
”在整个课堂中,我感觉最经典的一幕是:“读到现在为止,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教师这一发话,勾起了学生对词人心灵的叩问。
而相机呈现的词人征途所作《菩萨蛮》中的两句话,又让学生能凭此而以词人的妻子、父亲、孩子等身份,与词人展开一场情景对话。在一唱三叹的回转反复中,学生体悟到了词人内心两难的矛盾冲突,知道了“身向榆关那畔行”并非“轻离别”,而是为了戍边卫疆、保家卫国。其实,对词人而言,“那秦时的明月、那汉时的风,是梦不是梦,望断了关山万千重!
”王老师抓住课题与课文内容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从题入手,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超越文本,字字长相思,句句长相思,声声长相思,波澜起伏,荡气回肠,既理解了诗中的情,感受了诗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又陶冶了情操,培养了丰富而高尚的情感。
他的课,给了我很大的启示,的确,“题”的本意是“额头”,而“目”则是眼睛。把文章的题目比作一个人的额头和眼睛,道出了题目对于课文的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从话题中了解它的内涵,看到它的意义,得到它的兴趣。
因此,从解题入手,可以收到纲举目张、提纲挈领之功。
教学老师读书心得(篇8)
今年初,我参加了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新教师继续教育的启动大会。在寒假期间,我仔细研读了《课堂教学素养五项修炼》的第一章“有效教学设计的修炼”。
下面就我的一些体会和老师一起探讨一下:
首先,在读书中我体会到一个有效的教学设计要有一个巧妙的切入设计,这样可以让教学有灵气。切入,是迈进门槛,是升堂入室的开始。所以,课堂教学可以没有引入,但不能没有切入。一个巧妙的切入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可以打开学生的学习的思路,可以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主要形式,是教学目标达成的主要途径,是重难点的突破口,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我们的课堂提问也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学生的知识起点。我们的课堂提问要求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我们的课堂提问只有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设计问题的时候,应设计出一些简单易答的问题来扶一下学困生让他们也能在课堂上有发挥的机会,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同时也要有一两个综合性较强的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尽量不要让那些在课堂上“吃不饱”的孩子“挨饿”。
还有就是目前,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具体表现为两种典型形式:第一类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第二类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所以,在平时学习中,营造“问”的氛围,使学生敢问;在新课引入中,创设“问”的情境,使学生想问;在新知探究中,提供“问”的机会,使学生善问;在精心组织中,体验“问”的快乐,使学生疑问;在知识运用中,精心设计,使学生会问。从小要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这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但是在此过程中,只要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巧妙引导,问题意识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课堂教学就会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们在教学中需要走的路还很长,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好好揣摩,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做到勤勤恳恳,不怕失败,相信有一天我们会在教育着片沃土上成就一片自己的天空。
教学老师读书心得(篇9)
1、 注意学生的自我阅读和自我理解,体验课文的语言特点。课堂上学生直面文本,与语言亲密接触,充分感受小女孩在窃读过程中饥肠辘辘的劳苦,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体验惊喜、快乐与满足的幸福。并结合文中语句,联系自身感受概括出窃读那种苦乐交织的复杂感受。
然后再次研读课文,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为散发点,从具体语句中咀嚼作者是怎样写出窃读的滋味,体会作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
二、关注学生言语现象,让学生学“语”习“文”。语文教学的主目标是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欣赏、品悟课文语言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交流中充分体现了高段语文的表达特点,不是片言只语,零敲碎打,而是活用课文的语言进行大段语言铺陈叙述,从而实现课文语言向学生自身语言的内化,在这过程中,训练了语感,培养语文素养。
3、 教师语言清新隽永,典雅自然,与林海音的文本语言融为一体。罗老师自始至终定位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位置上,引领着学生思维和话题的走向,使课堂问题讨论焦点化,始终围绕“窃读的感受“展开。同时,罗教师家常谈话式的“伙伴语言”,颇富有吸引力,引领着学生在不知不觉走进了文本情境,涵泳了语言,提高了认识。
教学老师读书心得(篇10)
《数学教学测量与评估》,田万海等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4年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比教实用,不仅有详实的理论,更重要的是举了很多例子,更加容易体会那些理论的意义,而且我对各类教学目标水平的测试题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但我对本文涉及的一些公式不太了解,也不知道这些公式是如何相互推导出来的。
第一章数学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师期望学生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次数和程度。
恰当表达的教学目标通常是表达学生行为的陈述句;(2) 句子谓语是表达学生行为的动词,即行为目标;(3) 句子的宾语是指宾语的内容。学习的本质是内在心理的变化,如何使教学目标成为内在过程与外在行为相结合的目标?这很值得我们思考。
国内把教学目标分为以下四类:
1.了解(知其然)
(1)识别、回忆:再认、再现、复述学习过的资料;
(2)计算、画图;它不需要选择简单的算法来计算和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
2.理解(知其所以然)
(1) 解释:能够复述关键概念;
(2)举例:举出确切的例子;
(3) 转换:问题从一种形式到另一种形式的转换。
3.掌握(会与不会的问题)
(1) 运算:对数和公式变换;
(2) 绘图:预先绘制满足给定条件的图形;
(3) 推理:揭示已知信息与未知元素之间的关系。
4灵活应用(烹调与否,活与否)
(1) 元素分析与综合:它可以将给定的信息分解成各种元素并进行分析;
(2) 结构关系分析与综合:对个组成部分进行重组,形成新的、清晰的关系。
把教学目标弄清楚,更有利于我们制定测试方案。
第二章:检验的统计指标:影响信度的因素如下:
抽样误差(当选择大样本时,趋于0,所以不考虑),随机误差(主要考虑真分数,受测团体的范围,测验的长度,测验的难度),系统误差(不影响一致性,所以不考虑)。 对于测验的效度,一般用两个相似测验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表示,这种相关程度越高,可称该测验的效度越好。影响效度的因素有:
(1)被测样品的大小和均质性;(2)效标。当使题目间的难度接近时,信度系数就会提高,那样区分度就会不高,为了达到预定的效果,应该使测验分数呈正态分布。但是在测验中如何使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都得到保证呢?
而且怎样测量一次测验到底测量了哪些心理属性,对这些心理属性能够测量到什么程度?
第三章:数学试题设计:在确定试题目标后,下一步是选择试题的知识载体
因为同一教学目标水平的测验题可用不同的数学知识加以表述,选定知识载体有两种途径:一种把测验所涉及的内容逐步分解到数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点,然后选择适量的、重要的知识点;另一种是对测验可能涉及的原始知识点进行聚类分析,再利用适当的阈值将测验目标分成恰当的类以确定测验的知识载体。那么怎样确定适当的阈值呢?
分配测验的总分:确定试题和解答试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同时考虑各知识点在解题中的作用和正确解答该题所需的最高能力水平,以此为依据来确定分数,从而可以制定一个双向细目表,使分数的分配一目了然。
题库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测量理论,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的某个学科题目的集合”,它是严格遵循教育测量理论,在精确的数学模型基础上建立起来教育测量工具。
由于题库是一个精密的测量工具,其维护、管理、更新、数据统计与分析都是由专业人士来进行的,故基本上都是由某一重要的大机关封闭运行,其它普通的中小单位,无法支付庞大的购买和维护费用,很难有机会使用,这样,国家投人大量资金建立的权威性题库,只局限于某些权威单位使用,不能得到广泛的普及,无法真正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由于网络的发展,现在有些权威机构会建立一个web站点,统一管理和控制试题库,经过授权的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自由使用,包括组卷、测试、评价等等。这样,可以发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