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范文# #改革心得模板#】我给大家推荐一篇优秀的“改革心得”文章,我们感谢您的阅读和收藏也希望您能将这篇文章分享给您的朋友圈。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我们可以用文字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是指工作或者学习中的体验和感悟到的东西。
改革心得 篇1
尊敬的党组织:
全面深化改革,关键要有新的谋划、新的举措。目标明确,才能定位好前进的方向;任务清晰,才能把握好奋斗的路径。
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一次设定历史航标,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一目标深刻反映了改革发展的趋势和要求,综合考虑了国际国内的形势和条件,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关切,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总的方向。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这二者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治理体系搭建好了,治理能力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了,治理体系才能充分发挥效能。全会确立这一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先例可循。马克思、恩格斯未能进行这方面的实践,其他国家也没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到创新社会管理制度,在治理社会主义国家的探索历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当前,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局面,说明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
然而,相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人民群众期待,相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还有许多不足。如何通过方式的转变,谋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何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现代化进程的连续性?如何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满足人民对公平正义的需求?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为总目标、总抓手,才能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治理现代化。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要靠制度,靠我们在国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靠高素质干部队伍。主动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内容,才能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才能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认真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各级领导干部尤须把握好这个总目标,从各个领域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992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今天,中国站在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上,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提出长远目标可谓正当其时。向着这一目标奋力前行,中国改革的航船一定能劈波斩浪,带领13亿人民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航程。
汇报人:
改革心得 篇2
三中全会思想汇报 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尊敬的党组织: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以来,已经35个年头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改革该向何处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表明了改革的鲜明性质和根本任务,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期待,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站在新的起点上,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35年来,党带领人民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政治勇气和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智慧,开辟出一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道路,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我们还有许多不足。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同时不断与时俱进构建新的内容,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破题,抓住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问题,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必须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来认知把握。在这一总目标指导下,尤需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惟有如此,才能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自治区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5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区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欣欣向荣。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内蒙古的生动实践。今年年初,自治区提出“8337”发展思路,描绘出内蒙古科学发展的宏伟蓝图。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就要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从各个领域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内蒙古得到更好的体现。
改革心得 篇3
我观看“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论坛中曲爱国同志讲,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军队在党的绝对领导下,始终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根本指导,恪守性质宗旨本色,圆满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已经成为基本实现机械化、加快迈向信息化的强大军队。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军队全面贯彻***强军思想,朝着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砥砺奋进,重振政治纲纪、重塑组织形态、重整斗争格局、重构建设布局、重树作风形象,带根本性的东西得到恢复,深层次矛盾问题得到解决,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迈出坚定步伐,国防和军队建设进入了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国防和军队改革,大刀阔斧、蹄疾步稳,在主要领域迈出历史性步伐、实现历史性突破、取得历史性成果,人民军队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为强军事业增添了强大动力,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深厚基础。我们坚信,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的坚强领导下,在***强军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军队将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加强练兵备战,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奋力实现党的十九大确立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战略目标,20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战略能力有大的提升,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我看完此次论坛后感触很深。我们作一名党员干部要加强党内政治生活、坚持真抓实干、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理论学习、敢于创新。做一名共产党员要有“四讲四有”,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
改革心得 篇4
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共分十集,第十集《人民的获得感》,于7月26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完毕。十个标题分别为《时代之问》《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人民民主新境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延续中华文脉》《守住绿水青山》《强军之路(上、下)》《党的自我革新》《人民的获得感》。
该片讲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理论、体制机制和实践成果,展示了各领域改革取得的重大成果、关键突破,展示了各地方各部门推进改革落地、见效的积极作为,展示了改革背后的故事和攻坚克难的历程,展示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创新、奋斗,展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获得感他们是为了人民利益、为了正气,勇于担当勇于奉献的使者。他们身上的正义精神传承昨天,启迪今天,震撼观众。
事实证明,中国需要改革,改革才能使国家更加富强、民族更加自信、人民更加富裕。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改革开放伟大壮举,使我们国家逐渐强大,社会发展更加现代化。如今,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改革,把改革进行到底,为的是国家更加富强、人民更加幸福、社会更加和谐。
由于我国改革正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改革难度越来越大。而作为全国深化改革道路上的一份子,身为党外人士的我,也应紧跟共产党的步伐,树立敢为人先、敢于啃硬骨头的意识。我也一直在努力的尽自己的责任去发挥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贡献一份力量,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的发展。
面对新的革命道路,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立场,做好自己的主角,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无论处于什么阶级,什么工作岗位,都要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周围;都要自觉服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都要坚决听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统一指挥。“小到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改革,大到国家制度层面的改革,都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决心,需要科学、精细的设计,需要强大的执行力,才能使改革的方向不偏离、改革的任务不落空,确保改革能有实效,达到预期目标。”
在改革过程中,我们要树立时不我待的机遇意识,坚定不移地投身改革。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崛起带来的新机遇,共产党员要紧紧围绕改革的方向、目标、重点任务,具有创造性、创新性地推动各项改革工作,让人民群众从逐步深化的改革中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全面深化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不负历史所托,不枉时代所盼,将改革进行到底;凝心聚力形成推动改革强大合力,群策群力,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改革心得 篇5
之后,尤其是三中全会以来,人人热议改革、争论热点,却未必明确这些改革热点包含着什么样的内涵与变局。而我们的前途,却取决于时下和未来的这些改革举措。为了更好地出发,我们有必要回望、梳理和预测。
《读懂中国改革》正是这样一本可以开拓我们对改革看法的一本书,它收集了国内各个领域的学者专家,通过纵向的角度纵观察中国改革进程,评判改革成败得失,总结中国改革逻辑与思路,展望了未来中国发展的道路。
书中的优秀学者专家包括了吴敬琏,张维迎,周其仁,厉以宁等这些目前国内一流的国家策略研究者。他们的文章都有很强的启发性,对于过去30年的改革发展历程的总结也是鞭辟入里。
吴敬琏的文章风格沉稳大气,观点务实且乐观,颇有大家风范。他说摸着石头过河已经成为了过去,现在需要的是从经济和政治上全面系统深入地推进改革,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加快民主法制进程,在规范政府权力和保护公民基本权利基础上逐步扩大民主,强化民主对政府的控制与监督。
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则从唯物主义角度出发,提出,解放思想的本质,是解脱泛意识形态化的羁绊,包括拒绝宗教化和标签化,甚至包括解放思想本身。换言之,不是说可以否定和怀疑一切,而是以解脱意识形态化的羁绊为边界和底线。因为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和共同富裕等这些价值目标的实现,不是取决于意识形态的高调,而是取决于机制、路径即桥或船的设计。随便用改革反改革画线,容易封闭对改革不同路径的讨论和批评,那样其实还是没有跳出意识形态化窠臼的表现
改革需要对话交流,无论从上到下,还是从下到上,或者上下推进。用非正式的互动沟通通向效率更高的正式沟通制度的转变将是今后改革的重要方向。以此聚集改革的势能和动力、产生和推动更广泛和更深入的制度创新,从而延续中国奇迹。我们个人的命运是同改革开放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要时刻怀着忧患意识,有责任,有担当。在现实目标的引领下,坚定前行,拥抱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
书中还有许多其他学者的精彩评述,但因为各自身处的行业和身份有差,各自的视角不同由此大家的看法会比较分散。同时因为国内的情况非常的特殊和复杂,一家的看法分析起来难免也有失偏颇。这样的大杂烩对于读者而言也是一种负担,实在是
改革心得 篇6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的众志成城,40年的砥砺奋进,40年的春风化雨,40年的伟大实践告诉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因改革而兴、因改革而强、因改革而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正风肃纪反腐,探索出一条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的有效路径,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增强,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以伟大自我革命推动了伟大的社会革命。
改革开放的40年,我国经济稳步增长,进出口贸易的开放促进各国文化经济的交流和往来。广西在今年迎来了第十五届东盟博览会,同期举办的还有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东博会推动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取得新成效,不仅给广西带来了更多的商机,也让广西走向了世界。改革开放40年广西从最开始的经济落后,直到现在经济的稳步前行。
改革的评判标准就是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是否不断巩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我们做一切工作,都要顺乎人心、一心为民。党的十八大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刚刚迈出一步,就试出了人心向背,老百姓拍手称快。我们在改革进程中,也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根本立场。一是坚持改革为了人民,从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抓起,从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赢得了党心民心。二是坚持改革依靠人民,把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全程公开巡视有关情况,公开通报曝光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第一时间发布审查调查信息,充分激发了群众监督活力。三是坚持改革让人民受益,在“打虎”的同时,对各种“蝇贪”绝不放过,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让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
改革心得 篇7
我获得了x年度“优秀离退休老同志奖”,受到学校表彰,今天又在表彰会上代表获奖老同志发言,人到了晚年,获此殊荣,感到非常荣幸,对组织上的褒奖和同志们的鼓励表示衷心感谢!作为党校的离退休同志,我认为我们至少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贡献。
一要关心支持党校的发展。长期以来,老同志积极关注和参与党校的重大发展,支持校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尤其是在我校开展的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等历次重要活动中,老同志都利用座谈会,征求意见函和领导走访慰问机会,在党员教育管理、文明创建、校园文化建设、行政后勤管理等各方面出主意、想点子、当参谋,发挥老同志们的经验优势,体现出老同志们对党校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二要热情关心下一代。多年来,校团委十分重视为老同志们搭建一个充分发挥余热的平台和舞台,让老同志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下一代的工作中去。成立了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向青少年讲历史讲传统、传思想传精神,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此外,学校在教职工子女的培训教育、学校招生、跨校区学习、结对帮扶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一些老同志继续在研究生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要积极参加校园文明创建。老年大学和老干部活动中心是老同志们“学、乐、为、教”的重要平台和阵地。部分老同志常年活跃在校门球队和老年大学开设的歌咏、舞蹈、摄影、工艺美术和书画等班级,极大地丰富充实了老同志的晚年生活。
他们还经常参加各种比赛,一次又一次地夺回金奖和奖牌,为党校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和赞誉。此外,老同志们还积极参加校内开展的各项文体活动,运动会上有老同志矫健的身影,联欢会上有老同志充满深情浑厚的歌唱,大凡全校的活动都能看到老同志的热情参与和特有的风采。老同志们也十分关心校园的综合管理和文明建设。
只要发现问题就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德高望重的老同志还主动担当起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增进了家庭和睦、邻里友爱,促进了校园和谐。在校园文明建设中,有的老同志充当道德文明礼仪的宣传员,有的主动拆除乱搭乱建棚户,有的告别旧的生活习惯,积极支持党校建设,自觉与党校的深化改革、科学发展保持同频共振。老同志在弘扬积极向上精神、倡导新型文明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改革心得 篇8
二、在这30年内,中国人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香港自秦起明确成为中原领土,直至19世纪中叶清朝对外战败,领域分批被割让及租借予英国成为殖民地,香港从而开通港口发展。1980年,中英两国落实香港前途问题,于1984年签订《中英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流浪者远离母亲的怀抱,终于感受到母亲怀抱的温暖。
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22:00,万众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终于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中揭晓。萨马兰奇强有力的声明中只有一个名字:
beijing! 中国北京凭借其过人的优势,完美的陈述报告,在五个2008年奥运会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夺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中国几千年的飞天梦想终于实现。
这次发射是人类太空探索史上的一项重要成就。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必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
或现实存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括地说,改革开放,我们“改”出了一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直观地考察我们的现实社会,经过改革开放,同三十年前相比,确实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
3、 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来看,以经从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已经由过去的“一大二公三纯”、公有制一统天下,改变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从经济体制上看,从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从社会地位上看,它已经从封闭的、墨守成规的社会转变为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全面改革的、越来越活跃的社会;从起点上讲,过去建设社会主义强调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现在,我们强调改善人民生活,以人为本。
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从消灭了剥削制度、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及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来看,都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范畴。但是,由于在指导思想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认识不完全清醒,思想僵化,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中确有不少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东西,概括地说,主要有:“一大二公三纯”的所有制、计划经济体制、以阶级斗争为纲、高度集权。
通过改革开放,有些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东西已经完全改变了,有些正在改变。总之,我们的改革开放,改掉的是不切合中国实际的东西,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东西,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任重道远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转变还远远没有完成,我们的改革开放任重道远。
观察我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市场秩序不规范,市场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残余仍然存在,旧体制的思想、观念、习惯、活动方式、领导方法等仍然存在。我们也要看到,现实社会中还存在一些非社会主义的东西,主要是指封建主义的残余影响。邓小平曾指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存在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这些弊端都带有封建主义色彩。
山西近年来出现的黑砖窑比封建主义更为落后,带有奴隶制色彩。以上所有这些本质上都是非社会主义的,正在被淘汰。
回顾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总的来说是成功的,但也有一些方面的错误和不平衡。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关系,最基本的是经济与政治、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关系,而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不够协调,经济体制改革迈出了几大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政治体制改革却是碎步缓行,进展不大。“官本位”非但没有削弱,还有增强之势。
目前存在的民生问题突出,贫富差距拉大,为富不仁现象增多,丑恶现象陈渣泛起,社会风气败坏,腐败严重等问题,都同政治体制改革不到位有关。 目前改革处在关键阶段,问题很多,矛盾复杂,难度很大,各种议论纷起,我们要下最大决心,拿出民主革命时期提出将革命进行到底那样的决心、气概和魄力,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回顾三十年来的改革,我们体会到,从旧体制转变为新体制,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转变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确实是一场革命。在改革进程中,困扰改革者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姓资姓社”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有人指责它走资本主义道路;改革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姓资姓社”的争论。
邓小平针对“姓资姓社”的争论,明确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这就是有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不仅是实践标准的发展,更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精髓。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廓清“姓社姓资”迷雾的有效**。
正如有的领导干部所说,这些年,我们就是靠“三个有利于”标准壮了胆。
坚持改革开放,就要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判断标准。我们看到,有的文章谈论改革,洋洋万言,引了不少邓小平的话,但就是不讲“三个有利于”标准,真是咄咄怪事!不赞成“三个有利于”为判断标准,必然要另立判断标准,这是挑起“姓社姓资”争论的习惯做法。
实践已经证明,离开“三个有利于”标准谈改革开放,很可能南辕而北辙。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保持清醒。 恩格斯说,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原则。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完全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要求,也适应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改革心得 篇9
赵湘东 国务院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9月4日正式发布,明确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自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直至世纪之交提出的创新教育,已经有27个年头了,而我们的高考招生制度也历经四次重大改革,随着世事的变迁而逐渐完善,与时俱进。第一次改革是1990年前的“老文理分科”,那个时候高考科目总共分为文理两大类,理科考七科,文科考六科;第二次是1991年到1992年间的“三南改革”,当时也称之为“分四组”考试;第三次就是1993年到2000年的大文理分科,在此期间理科取消了生物科目,文科取消了地理科目;第四次是从2001年持续至今的“3+x”模式。2014年9月4日正式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是恢复高考以来第五次高考改革,也是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在细细体会这次改革精神的同时,不由得想起了亲身体会的那年那月的那次高考改革。我的中学时代是在湖南、湖南和山东不同,高中一中二不分文理班,直到高中三年级文理班之前。我读高三的时候是1990年,刚上高三,老师告诉我们湖南属于1991年三南高考改革的试点之一,但具体政策还未出台,谁也却不知第二年究竟要如何考试。
直到1990年冬的第一学期结束,我们才知道湖南高考改革的具体方案。湖南、海南、云南三省在过去的高考中把文理分为文史、科技、医药农业、地质矿产四大类,每一类只有四门科目。文学史是检验汉语、外语、历史和政治的;语文、数学、外语、物理理工科考试;数学、外语、生物、化学的医学、农业考试;地矿考语文、数学、外语和地理。
当时的感觉好像有迷茫的,有无奈的,也有欣喜的,有激动的。对于偏科的学生来说,那无疑是欣喜激动的,大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豪气;对于不偏科的学生来说,就有些迷茫无奈了,一是不知该选哪一小组二是考哪组都没优势可言。而且,你连努力的权利都没了。
仅剩半年的时间,哪有你去重新选择重新努力的权利?我们只能尽可能多地学习选定的科目。
高考应该被看作是一个失败的实验。由于文史类不考数学,医农类不考语文,“三南4×4改革”导致很多数学、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进入高校。与其他省份的考生相比,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明显差距,不能很好地适应基础学科的学习。
这次改革过于强调学生的个性,加上考试科目太少,科目分组太细,增加了录取操作的复杂性,最终是以失败而告终的,但它却影响了三南一代学子的命运。
其实,从小处来说,每一次高考改革考试科目的变化是学生、老师和家长最为关注的,这一次提出的即将于未来几年启动的新一轮高考改革中,对于科目的变化,最重要的就是外语的一年多考。从大处来说,每一次改革对每一代人的思维以及行为性格,都会造成不同的影响。这些改革对每一代人的影响更为含蓄,而非明确。
这些影响可能会在以后的学习或工作中反映出来。
这次高考改革,“一科多考,分值调整”成为未来高考的趋势,改变了学生那种一考定终身的命运。但对于应试教育带来的困境,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突破性的转变,因为应试模式基本相同。仅仅因为分数和材料的变化,问题类型和材料选择没有根本性的变化。我们需要继续努力。
而作为一名高中老师,我们不能仅仅把一双眼睛紧紧盯着升学率,而更应该注重“人的发展”,不应该让教育沦为升学的机器。
我们的教育应该是一种遵循科学规律、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教育,使得我们的学生身心健康、人人发展、各得其所。
改革心得 篇10
关注中国的变化,也是关注世界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第xx届三中全会为世界更好“读懂中国”提供新契机,为世界同中国在共同发展的道路上结成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创造新机遇
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中国越发展,就越开放,中国开放的大门不可能关闭。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国领导人再次对世界做出郑重宣示。
改革开放是时代强音,改革开放掀开中国发展进步的一个个华彩篇章。
“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竞争优势,就在于它愿意适应任何必要的以及能够给自己带来利益的变革”,“没有其它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调整和适应,也很少有民族有它这样的事业心和雄心壮志”。
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写了一本风靡全球的《大趋势》。20多年后,他笔下的《中国大趋势》再次吸引了世人目光。约翰·奈斯比特对中国故事影响力的理解得到普遍认同。
在世界眼中,推进改革开放的勇气信心和把握改革开放的能力是中国走向成功的关键,改革开放甚至成为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新的特质。
把握中国的未来,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以西方设定的“终极目标”为框架和理论基础,来分析中国面临的难题。20xx年前,有美国学者提出了一个哗众取宠的问题,“谁来养活中国?”20xx年前,有外国学者耸人听闻地断言,“中国现行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最多只能维持5年”。两年前,又有西方学者称,“中国经济这架飞机的增长引擎已经耗尽燃料,将会一头撞在地上”。
所有这些分析和预测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将放大镜对准中国面临的种种难题,忽视了中国解决这些难题的能力,没有看到改革开放的巨大能量。
国策决定国运,战略决定成败。读懂中国的另一种方式,是从中国如何解决了那些看来似乎根本无法解决的难题入手,理解中国人的决心和智慧。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的伟大创举。改革开放让中国具有了突破重围、攻坚克难的能力。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改则进,不改则退”早已深入人心。这既是一种执政理念,也是中国面向未来的生存方式。
当中国的改革进入深水区,当中国的开放踏上新征程,当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亟须“中国引擎”驱动,世界再次将目光聚焦中国,对即将提出综合改革方案、就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的中国共产党第xx届三中全会充满期待。
在英国前首相戈登·布朗等观察家看来,中国共产党第xx届三中全会让人联想到1978年开启改革开放伟大进程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第xx届三中全会,为世界更好“读懂中国”提供新契机,为世界同中国在共同发展的道路上结成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创造新机遇。
关注中国的变化,也是关注世界的变化。
改革心得 篇11
秦传军自从我校实施分组合作、当堂达标教学以来,我对新课程改革有了新的认识,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的感想:
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所谓观念,就是一个人相信自己已经准备好付诸行动,而且是一种行动。具体地说,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就是,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建构的学习,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我从事基础教育多年,发现目前的基础教育课程,其教育理念滞后;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及时性不强;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很难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课堂、书本是基本的中心,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评价只注重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管理过于集中,不能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这些弊端根深蒂固,一天不寒,个人能力不改,我听人感叹。现在,国家下大力气进行新课程教学改革,这个新教改理念正是对旧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弊端而树立起来的。因此,我深感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能够理清基础教育课程的弊端,使我在教学工作中做出进一步的贡献。
2、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教色以适应新课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生活的引导者。教师不能仅仅向学生传播知识,应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着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固守在重复旧经验、照搬老方法而不能自拔。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在不假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
教师自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在教学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动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样才可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是教学,使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注答案去做。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教什么,离开了教学参考资料,就不知道怎样上课,离开了练习册和习题集,就不知道怎么出考卷。
教学与课程的分离使教师失去了课程意识和能力。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意识,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改变以往学课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的执行的做法,提高和增强教师对课程建设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也就是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引导和参与社区的一些社会活动,尤其是教育活动,社区也向开放自己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华,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性,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相应地,教师的角色也要变革。必须从仅仅是专业型教师、学校型教师,拓展“社区型”教师,教师角色是开放型的,教师要注意、利用社区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求,在对待师生关系上要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要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要反思;我们需要与其他教育者合作。新课程的改革中,上述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的要求,对教师是一个规范和促进,能促使我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提高素质,把教学工作搞的更好。
三、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转变学习方式就是从传统的学习方式向现代的学习方式转变。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具有内在的学习需求,从而形成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
每个学生,除了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现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世界能力。独特性也是现代学习方式的一个特点。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内心感受,以及于他人不同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具有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在本质上都有自己独立的个性。体验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破性特征。
体验是指通过身体活动和直接体验产生的感觉和意识,并用自己的身体亲自体验、参与、实践和理解知识。问题性是现代学习的重要特征。问题时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我通过对现代学习方式的乐解,切实把握了现代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对于我培养学生的现代学习方式很有帮助。
我对现代学习方式的几个特点有着深刻的感受。传统教学的填鸭式教学应改革,因为它违背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低估和漠视了学生的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意识,有悖于现代学习方式。
改革心得 篇12
随着我国经济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要求,预算会计应该适应挑战进行改革,主要从管理模式、核算基础、制度和报告体系等方面进行调整。 目前,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等3项制度改革为标志的预算会计管理改革,有利于实现财政预算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的规范化,也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重大举措,它标志着我国公共预算建设进人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但这些政策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改革中必然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情况。比如,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客观上需要对财政资金收付过程完整的核算、反映、监督,因此完善的预算会计制度是施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内在要求。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基本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沿袭前苏联预算会计体系基础上经由几次改革而成。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是颁布,执行的。其基本特征是以预算资金为核算对象,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基础,以预算资金收支运动为核算重点,会计主体与报告主体合二为一。如果说我国的政府资金管理仍然以分散管理模式为主,那么这套会计制度应该说基本满足了政府对预算收支管理的需要,但随着财政管理改革的深化,尤其是财政资金管理方式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即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实行,使得现行预算会计制度无论从体系还是内容,都已满足不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所引起的财政资金运动变化的核算要求。这就必然要求对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进行全面的改革,建立新的公共财政框架,适应新形式下发展的需要。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 1适应新公共管理模式要求,建立政府会计体系 现行预算会计制度是在吸收企业会计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借鉴国际公共会计习惯做法的基础上,建立的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科学规范的管理型预算会计模式和运行机制。但这与国际政府部门公共会计还有很大的差别,还不是规范的政府会计体系。按照现代政府公共管理理论,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供了一个“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基本框架性建议,概括地说它应包含5个方面的主要要素原则,即透明度、负责任、灵活性、前瞻性、法律和正直;其宗旨是倡导建立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管理,最大限度地重视国家资源的使用效率”。这种新公共管理模式,也正指引着国际上政府会计的改革发展趋势。 “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实质是从“企业化政府”层面上定位预算会计的“受托”责任关系,即预算会计应围绕社会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反映并报告社会公众要求与政府职责之间的受托责任。而我国现行制度下提供的财务数据,只能反映公共部门是否正确执行了预算计划,无法报告其绩效情况及受托责任信息。因此,客观上要求把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与“行政单位会计”合并拓展为“政府会计”,这种拓展决不是简单的称谓变化,而是从根本上转变会计观念,较为全面地采用国际通用的公共会计习惯做法。它将不仅有利于实现政府管理的“可核算性”,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社会公众对政府的财务受托责任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价,并极大地满足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更好地全面实现政府会计目标。 2引入权资发生制记账基础,充分反映受托资任和业绩僧息。 目前我国预算会计采用的是单一的收付实现制记账基础。其不足之处很多,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能全面反映政府债务、资产和财务状况等情况。在收付实现制下,一些在当期已经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政府债务(如欠发的退休养老金、拖欠征地补偿款、农民工工资等),或者具有年度连续性的经济事项(如应由本期负担、但却在以后年度偿还的贷款本金和利息)等,均被制度“善意”地变成了“隐性负债”,从而实质上隐蔽了财政风险,人为地夸大了政府可支配的财政资源,造成一种失真的财政预算平衡假象。(2)不能有效地分析政府的资金运用情况和效果。收付实现制是以款项的实际支付作为成本、费用确认的依据,现行制度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这就意味着购置固定资产的财政资金一旦支出后,就以其原始成本始终挂在账面上,其结果是使提供公共服务的资源产生的业绩和其利用效率,不能从预算会计中得到完整反映;因而为将资产处置游离于财政监督之外的财务处理创造机会;同样,在实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后,对己收到但未付款的物资、或均衡拨款支付采购的物资,在该记账基础上因未付款而不予纳人预算会计核算之中,削弱了对各项财产物资的全面控制管理;同时,收人、费用是按其款项实际收付的时间来确认记账的,它不考虑收支项目的配比性。管理当局可根据其意愿和效用,将收付的时间人为地在当期和以后期间进行调节,从而形成满足其期望的预算收人的增加(减少)或支出的节约(超支),导致年度预算结余金额与实际情况不符,最终客观上影响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一致性和可比胜,使国家对宏观财政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决策缺乏相关、有用的预算会计信息。为真实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和管理业绩,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信息,使社会公众能客观全面地评价政府的受托责任,消除以上不良现象的产生,引人权责发生制记账基础,成了我国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要求。目前,财政部门实行的部门预算和国库制度改革以及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等,为预算会计引进权责发生制作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可以预见,有中国特色的预算会计在结合了这两种记账基础后,将会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形成有利于加强政府职责行为的规范,明确政府的财务受托责任、增强预算会计信息全面、完整、真实、透明和决策相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