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范文

梁家河读后感心得4篇

2023-12-14 17:13:21 梁家读后感心得 梁家读后感

【#心得体会范文# #梁家河读后感心得4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有一些心得,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不妨将这些经历都记录下来,变成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可以开拓我们的思路让我们更敏感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心得体会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我们将带您深入了解“梁家河读后感心得”的所有方面,希望这些展示能够让你更好的了解该主题!

梁家河读后感心得 篇1

最近,《梁家河》一书受到党员群众的追捧。对于我而言,关于“梁家河”的记忆,还要追溯到20__年7月,局党委组织广大党员赴陕北延川县梁家河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学习。这是我生平第一次踏上黄土高原,怀着无比激动和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窑洞、带领贫苦乡亲们艰苦创业建设的淤地坝、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等,在村史馆参观和聆听了梁家河村的革命历史和在贫困艰苦的条件下团结带领乡亲们干在实处、艰苦奋斗的先进事迹。而就是这次仅有两天的实地学习教育活动,却让我深刻感受了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认真学习,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积极乐观,艰苦奋斗的坚强党性和党员意志情怀,感悟了共产党人信念坚定、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

我最近阅读了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梁家河》一书,这本书不仅具有浓厚的陕北乡土气息,更有很强的可读性、思想性和教育性。而印在《梁家河》封面上的“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句话,正是印证了在七年知青岁月里收获满满,正是因为有了梁家河七年的插队的艰苦磨练,承载着他初心不改和“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坚韧不拨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生动诠释,历练了他立志成长、初心不改、实干担当的为民情怀。通过在实地感受梁家河,在书本上感知梁家河,我觉得梁家河是有“温度”的,曾强调:“越是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越要放到艰苦环境中去,越要派到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线去,让他们在实践锻炼中增强党性、改进作风、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长才干。”可见,《梁家河》里的“大学问”值得每一名党员干部感悟。他那发生在窑洞里满满的故事、他那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的情怀、他那句“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让我热血沸腾,深受鼓舞和感动。

读书修身是立志成长的“根基”。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经常是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上山放羊,他揣着书,锄地休息时,就拿出《新华字典》”……梁家河的乡亲几乎都用“爱看书”、“好学”来评价他。把读书作为工作、生活的组成部分,日积月累,逐渐积淀成为治国理政的大智慧。可以说,面对艰难困苦时不退缩不放弃、吃苦耐劳的人生态度;坚定的理想信念,矢志不渝跟党走的决心;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练就了过硬本领。七年知青岁月,田间地头的一锄一犁、掏心窝子的一言一行,是青年一代人生观、励志成长的鲜活教材,成为青年干部成长的生动范本。

实践锤炼是初心不改的“航标”。七年知青岁月立下了“为群众做实事”的初心,把陕北高原作为自己的根,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儿子,“为老百姓谋幸福”悄然扎根,立志为了改变群众的生活,用双脚丈量着黄土高原的宽广和厚度,培养出不变的信念和初心,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不难理解作为一个人民公仆,只有经过实践锤炼才是初心不改的“航标”。初心和使命是共产党人砥砺前行的原动力。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面对党旗的铮铮誓言,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距离中国梦实现的目标越近,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为之奋斗,用心走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赶考之路。

艰苦环境是实干担当的“动力”。插队的七年梁家河一片生机,带领父老乡亲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老百姓之中,融入到老百姓之中,以人民群众为师,汲取宝贵的经验和智慧。正是在艰苦环境中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创造出了难以实现的目标,靠的就是实干,环境越艰苦,越能培养干部吃苦精神,唯有实干才有力量,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心里装着千百个“梁家河”,挂念着千百万人民群众,艰苦环境是实干担当的“动力”,正是以“实干”精神实现一个又一个的跨越。吃苦耐劳是人生的风帆,埋头苦干是成功的秘诀,在艰苦环境的“大熔炉”里,不仅要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雄心,而且要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思想准备和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只有发扬实干精神,梦想才不会成为空想,落实才不会落空。作为青年一代,要到艰苦环境墩苗砺炼,到条件艰苦、矛盾复杂的环境中锤炼党性、提升本领、增长才干。

我认为,阅读《梁家河》这本书,可以告诉广大党员干部,如何面对逆境,如何在逆境中成长;如何读书,为什么要读书?如何走出封闭的书斋,走向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如何树立群众意识,如何下基层,进乡村,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如何树立远大理想,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如何磨砺思想,锤炼意志,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等等。

在当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举国上下坚定“四个自信”,树立“四个意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大人民群众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今天,我们有幸成长在一个物质充沛的和平年代,只有铭记过去,常回顾先辈们走过的路,才能感悟到一切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我们要向实干攻坚的使命担当对标看齐,坚定扛起责任。

“春江水暖鸭先知”,只有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解民之所忧,才会知群众的冷暖。说:“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了解了社会,这个是最根本的。很多实事求是的想法,都是从那个时候生根发芽的,以至于到现在,每时每刻影响着我。”梁家河的“温度”要用手去触碰,要用心去体会。大家一定都有在新闻里面看到每到老乡家里不是掀起锅盖,就是摸摸炕头,这些都是来自人民群众的“温度”。

作为基层一线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者,我们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教诲,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从实际出发真抓实干。特别是在当下,我们面临的环境保护工作十分复杂也十分艰苦,也许,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还有很多,但是,只要我们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自然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全面开展科学研究和自然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同时能够坚定党性原则,能够端正为人民服务的情怀,能够时时刻刻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那么,办法总比困难多。

学习梁家河,就是要立足基层,从群众最看重的问题着手,为群众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让老百姓乃至子孙真正得到实惠。我觉得牛背梁的“温度”也是需要用手去触碰,用脚去丈量的。在别人眼中,牛背梁就是大山、草木、丛林,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待久了自然就会烦腻,想念大城市的繁华。而在我们基层保护站人员眼中,大山是如此有趣,野生动物是那么可爱,一草一木都有故事,早晨披着天路的朝阳进山,渴了喝喝山泉水,饿了吃吃野果子,傍晚携着古道的落日返程。是什么,能让一群人如此有激情,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大山里?从老林站工作人员的身上,我想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因为热爱,因为责任,所以前行。想想七年梁家河知青岁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春不息,奋斗不止。

梁家河读后感心得 篇2

学习《梁家河》读后感心得体会800字:

读了《梁家河》一书,感触良多,受益匪浅。

习近平在梁家河担任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期间,攻艰克难,带领社员建沼气池,修淤地坝,打甜水井,办铁匠铺、代销店、缝纫社、磨房等等,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梁家河的客观世界,很是令人钦佩。

我是农村人,据我所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并不填写目标责任书,自然也就不担忧目标考核了。那时的队干部不是都不想为社员多办些实事好事,而是事事都得跑断腿,累断腰,往往还是啥事都办不成。再者,像建沼气池、修淤地坝这号事,如果办砸了,一旦跟你算起政治账,那可够你喝上一壶的。在此等背景下,习近平能为社员办那么多的好事实事,真的不易,太厉害了!这是“担当”的业绩,“善为”的成果。

我任灞桥区关工委主任一职已经上十年了,忆往昔,凭心而论,我不敢不能也没有“零担当”,但也没有做到事事勇于担当,致使“作为”受限,成绩平平,启齿赧颜。目前,我仍然担任着区关工委主任一职,在读《梁家河》时我就想,我这个主任还当不当?如果组织要我继续当,那我就得强化担当意识,强化闯关夺隘力度,诸事作个创先争优的排头兵,不让“主任”一职徒有虚名。读后感·如果顶着个“主任”的帽子只图阳火,不去干事或不好好干事,最好是听民间一句劝:“不吃凉粉赶紧把板凳腾开!”这话虽然刺耳,却是情理之言,规矩之语。

关工委是党领导的群团组织,其主要职责就是服务于青少年成长成才。这项光荣任务需得像修淤地坝那样干才能出彩。硬扎活得硬扎人干,关工委也不例外。关工委常有加强自身建设之说,当属言之中的。加强自身建设需多种措施,让关心下一代工作者读读《梁家河》,相信一定给力。关工委一班人增强了担当意识,就会把关心下一代工作不断推上新台阶。

《梁家河》是一本正能量满满老少咸宜的好书。关工委有责任搭建一个平台,让“老少牵手”读读《梁家河》——这是在干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好事实事,可得上心哟!

梁家河读后感心得 篇3

一口气读完《梁家河》这本书后,我对习近平同志的知青生活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1969年1月,不满16周岁的少年习近平从北京来到延安的一个小山村延川县梁家河。从此,在窑洞一住就是七年。正如习近平后来所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习近平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从梁家河开始,一个16岁的少年用镐头、锄头、汗水、智慧改造陕北一个偏避的小村庄。没有豪言壮语的高谈阔论,有的只是挥汗如雨刨土打坝的镐头,有的只是在昏暗油灯下的细平气和拉家话,有的只是一砖一瓦垒起的铁匠铺,有的只是“奖品换农具”,凡此等等,点点滴滴,实在令人感动。

让人感触最深的是,习近平在过去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有苦不怕苦,有苦不叫苦,苦中建功业。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在窑洞里读书求知,在逆境中砥砺上进,在实干中树立了“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信念。正如梁家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石春阳所说的“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 “当年的知青习近平,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这也成为他后来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

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当村支书时,带领群众建铁业社、缝衣社、代销社、磨坊,修沼气池,打淤地坝,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做出来的。在梁家河那艰苦的七年岁月里,青年习近平从一个十五六岁的不谙世事的少年,逐步成长为一名沉稳自信、奋发有为的共产党员和大队支部书记,梁家河的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成长的力量源泉。基层是大舞台、大课堂,群众是好老师。习近平总书记用自己青年时代在基层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所有党员干部,要情系群众,要为人民服务干实事,要坚定理想信念,在奋斗中砥砺前行!

由此想到现在很多青年人,吃不了苦,弯不下腰,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总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不从自身找原因找差距,缺乏理想信念,很容易被困难打倒。同时,也想到我们宝华公司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认真学习青年习近平的创业精神,学习习近平的奋斗精神,学习习近平的吃苦精神,立足本职工作岗位,按照公司战略规划,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创造属于我们的美好幸福生活。

梁家河读后感心得 篇4

《梁家河》读后感心得体会800字:

我用了四天的时间,读完了《梁家河》这本书,该书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的知青岁月。通读全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学习。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过去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有苦不怕苦,有苦不叫苦,苦中建功业。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在窑洞里读书求知,在逆境中砥砺上进,在实干中树立了“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信念。“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梁家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石春阳说:“当年的知青习近平,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在一个地方,不可能工作一辈子,可能是五年七年,超过十年的很少。在一个地方的服务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为人民做更多的实事好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延安梁家河那样一个艰苦的山沟沟里,和村民情同手足、同甘共苦,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精神战天斗地,一干就是七年。

今天的工作环境条件,远远好于过去梁家河的那个条件。作为一名中石化的员工,我一定会坚持理想信念,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实事好事。

“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第二故乡”,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留下了魂,留下了根,留下了信念,主席的信念是从农村、农民的生活中留下的,对习近平总书记和梁家河村民的感情和村民们对习近平总书记的热情,不由得让自己也回到了小时候的农村和想起农村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一个个小名叫起来那么亲切,我们黄土地上走出一位为人民服务的主席,激动、感动情真意切的话语,如春风阵阵,拂过乡亲们的心田,也拂过我们每位中国人的心。

结合自身谈感受,工作中,我们压力太大,琐事太多,难免遇到挫折、委屈,也有身累心累、坚持不住、心灰意冷的时候,但是读了《梁家河》这本书后,让我从中汲取了苦而弥坚、克难奋进的精神力量。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河读后感 | 童年河读后感 | 梁家读后感心得体会 | 《呼兰河传》读后感
上一篇:换届选举心得体会(范文六篇) 下一篇:课后心得体会(集锦六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