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范文

中医心得13篇

2023-11-28 11:58:15 中医心得

中医心得 篇1

今年一月的时候,我记得天气很冷,无意中在某著名购书网站中看到一本超级畅销书《求医不如求己》,先到网上看这本书的一些章节,觉得非常棒,立即买了一套。

书送到后,迫不及待地翻阅,当时简直把作者中里巴人奉为神仙,惊为天人。书中说了一些经络和常见穴位知识,还讲了一些头疼脑热高血压等常见病运用经络疗法的治疗,另外还有一些日常保健的按摩及推拿手法。为了更详细确切的知道这些手法,比如推腹法,金鸡独立法,打通小周天法,我还到优酷网和土豆网等视频网站下载了相关的视频

这本书里面很多是讲到了刮痧和拔罐疗法,以及按摩穴位等方面。为了亲身体验这些效果,我又在淘宝网上买了整套的一拔通真空罐和刮痧板刮痧油等等。天寒地冻的,我躲在被窝里给自己刮痧拔罐。(提醒下,后来通过学习才知道,因为冬天在中医理论中是属于收藏的季节,所以如果不是身体非常不舒服,不要轻易的去拔罐刮痧,不要对身体穴位进行强刺激,如果真的一定要进行这些治疗,那么也必须做好保暖工作,而且在治疗后半个小时内不要接触冷水。)

因为我的身体一直都不属于那种非常强壮的那种,所以才对健康问题有非常强烈的关注,看到这套书的一些疗法,用个稍微不太贴切的比喻,简直就象饿了三天的人突然面前出现一碗白米饭。那种如痴如醉的学习和陶醉,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O(∩_∩)O哈哈~

中医心得 篇2

感恩有这样一次机会,能让我向大家汇报学习中医一路以来的收获和体会。

曾经的我是一个国营单位的设计师,从高中到大学薰习的都是与艺术相关的专业知识,对医学一窍不通,跟中医更是八竿子打不着边儿。但是我自幼体弱多病,记忆中常常是母亲风雨无阻的带我去医院看病,医院都快成了我第二家,打吊瓶、吃抗生素已经是家常便饭。

可是通过西医的治疗我的身体并没有获得想象中的健康,而是问题越治越多,不知何时是个头,直到有一天内分泌系统出了问题,我才开始萌生了一个念头,我要学习中医给自己调理,不要再去医院。就这样我开启了自我疗愈的养生之路。

为了学习中医养生和自我保健,我辞去了体面的设计工作,改变了自己的就业方向,潜心学习艾灸、推拿、拔罐等中医理疗的技能,也算是抬起脚准备迈进中医的大门,但对于如何辨证,如何取得更好的理疗效果始终一知半解,没有底气。对于我这个医学门外汉而言,要想系统的学习中医真是太难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天津一个养生培训班学习时,非常有幸的结识了杨贞老师——倪海厦医师的弟子。初次见到杨老师,她穿了一身洁白的衬衣,真像是一个白衣天使,我和中医的真正结缘也因与杨老师的相识而开始。

课程中杨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她的老师倪海厦,一位旷世奇才,并让我们学习了倪老师的视频,告诉我们要想学习中国五千年来最正统的中医,一定要从倪老师这里开始。就这样,通过看倪老师的视频我渐渐地从心底爱上了中医,中医是博大精深的,而又如此有魅力,倪老师讲课深入浅出,风趣幽默,你似乎感觉不到中医的枯燥。

在学习中,我终于有勇气想大踏步的进入中医,去探索,去遨游,伴随着这样强烈的愿望,去年年底我和我的先生来到了河南开封通许县人民医院——倪海厦中医教学培训基地,跟随杨老师进一步学习及实践。跟诊期间,我们见证了太多奇迹,很多患者来时已病入膏肓,但几次复诊下来气色都变得神采奕奕,病情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好转。

有一位中年女性患者,肝静脉狭窄做了绕道手术及脾脏切除十年,近两个月连续低烧,全身发黄,无力,手掌瘀黑,来就诊时需要家人搀扶,说话上气不接下气,不停的流汗,一脸愁容。

见到这样的病人,整个课堂的气氛像是被凝住了,和我们一同培训的都是有经验的西医科室主任,都紧锁眉头,可能大家都觉得这个病人时日不多了,只是彼此心照不宣罢了(西医诊断:弥漫性肝癌肺转移)。但杨老师很从容的、一如既往的问诊并开出了方子,并叮嘱病人让其多哈哈大笑,保持心情舒畅,从身心两方面调节,给予病人信心。没想到接下来一段时间,病人经过几次复诊后,真是大变活人!

不需要家人的搀扶,烧退了,精神好多了,身上的黄色已褪去,手上的瘀暗也得以恢复,我不敢相信这是同一个人,病人已经从原先的阳不入阴,慢慢地转变为阳潜进去,一个做过大手术的人都能恢复的和正常人一样,病人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我们在场的每一位学员无不感动和震撼!

杨老师的医术和医德,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榜样,同时中国几千年传下来的经典之方,是多么的伟大,弘扬这样如此优秀的中华文化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

通过两个月的跟诊,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原先听倪老师的视频转变为在临床中如何应用,理论结合实际,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有信心。原来一切并不是我之前想象的那么难,两个月的学习过后,我开始试着将我的所学应用到自己及家人身上。

中医心得 篇3

6个月得期即将要结束了,时间过得真快,是我将理论转为能力,迈向临床的第一步,在实习期间我受益匪浅,并将我终生受用,我下面对本次实习期间的表现进行自我鉴定。

__年7月份我到湖南福康中西医结合医院实习,按医院和学校的要求,我分别到了外科。针灸科。五官科。中医科。西医内科。急诊科等科室,在实习期间,我严格遵守医院及医院各科室的各向规章制度,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团结,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了不迟到,不早退,不旷工等,对病人细心照顾,和蔼可亲,努力将理论知识结合实践经验。

在临床实习期间,我积极向临床医生学习,经过将近一年的实习实践,我熟练掌握了病程记录,出院记录,化验单等所有医疗文件的书写,还掌握了清创缝合,无菌术等操作方法,我对内科,外科。中西医结合科。儿科等课的学习更加努力,重点掌握了疾病的诊治和治疗,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特点,诊断。鉴别及治疗原则等更为重视,为以后的临床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实习过程中我还不断总结学习方法和临床经验,努力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工作的能力,实习也培养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和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但从中也知道了还有许多疾病我们人类上无法克服的,对他还不了解,所以我更加知道自己肩责任,还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刻苦努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做出突出的贡献。

医学4年,塑造了一个健康,充满自信的我,自信来自实力,但同时也要认识到眼下社会变革迅速,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自己还有很多的缺点和不足,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得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完善自己,改正缺点。作为一名医学专业的学生,所受的社会压力将比行业更加沉重,要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有广泛好的我特别擅长于文学写作,并于__年加入校“燃汐”文学社。凭着对工作热情、任劳任怨,和社内成员团结一致,一年间我升为社长。在任社长期间注重配合学校、学生会其它部门,出色的完成各项文学宣传工作,促使学校的各种运作更顺利进行及活跃了学校的文化氛围。

身为学生的我在修好学业的同时也注重于对社会的实践。本着学以致用,实践结合理论发挥,抓住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大学五年,我深深地感受到,与优秀学生共事,使我在竞争中获益;向实际困难挑战,让我在挫折中成长。祖辈们教我勤奋、尽责、善良、正直;广东医学院培养了我实事求是、开拓进取的作风。

我热爱医学事业,并立志献身于医学事业!我牢记着医学生的誓词:我自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

中医心得 篇4

在旧社会,师带徒的方法因人而异,大致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老师采用浅显的读物,如《汤头歌》、《药性赋》、《濒湖脉学》、《医学三字经》等教材,向学生进行讲授,并要求记诵。

据我了解,凡是用这种教材的老师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偏重传授自己的经验为主,而对《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的讲授,则重视不够。因此,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侧重于临床,而忽于理论方面的研究。

第二种,与以上正好相反,老师在启蒙教学阶段,就以四部经典著作开始。

他们的主张,和《千金方?大医习业一》的精神遥相呼应。所以,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地讲,理论水平较高,而且基础也打得牢固,有发展的潜力,故被历代医家所拥护。

清代的医学大师徐灵胎,在《慎疾刍言》一文中指出:“一切道术,必有本源,未有目不睹汉唐以前之书,徒记时尚之药数种,而可为医者。”他说的汉唐以前之书,指的是《内》、《难》等经典著作。可见,徐氏也主张先学经典著作为学医的根本。

我是怎样学起中医来的呢?因为我体弱多病,经常延医服药,而接近了中医,并以此因缘加入了中医队伍。我的学医老师,在营口行医为主,他收了三个徒弟,我的年纪为最小。当时我学的中医课程,现在回忆起来,大体上分为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治疗两个阶段,共花费了六年的时间。

在理论基础阶段,学了张、马合著的《黄帝内经》、《本草三家注》以及《注解伤寒论》和《金匮心典》等著作。

由于我曾读过几年私垫,古文有点基础,所以,文字方面的困难不大。但对老师所讲的医理方面,就存在很大的难题。记得有一次老师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的内容时,尽管老师讲得眉飞色舞,而我却象腾云驾雾一样了。对中医理论基础,我学了整整三年。虽然对一些问题还有些朦胧,但把一些经典著作系统地学了一遍,这就对进一步学习中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算是很大的收获。

学到第四年,老师为我讲授了《医宗金鉴》中的临床课程,如"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和"幼科心法要诀"等。由于这些内容是用歌诀格式编写的,因之老师要求一边学一边背,直到背得滚瓜烂熟时为止。背书对我来说虽不陌生,但它很压人,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每天早起晚睡付出辛勤劳动。

关于背书的问题,历来也有争论。我的意见,倾向于应该背点书的。《医宗金鉴?凡例》中说:“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临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它指出“背”是为了书熟,书熟是为了理明,理明是为了识清,识清是为了临床辨证。

由此可见,《金鉴》所写的大量歌诀体裁,是为了人们的背诵和记忆,这也就勿怪其然了。然而,中医的书浩如烟海,谁也不能一一皆读。因此就有地区之所尚,或因师传之所异,而不能不有所选择。例如,南方的医家则多宗孟河派的费、马之学,而东北三省,则多把《医宗金鉴》奉为圭臬。

《医宗金鉴》这部书,原为清乾隆太医院右院判吴谦的未成之著,后被政府发展,认为可以作国家的医典,仍指令吴谦、刘裕铎本着“酌古以准今,芟繁而摘要”的宗旨,在原书的基础上,进行了认真的修纂。大约又过了两年,于公元一七四二年方始告竣。全书共为九十卷,计分十一个科目。它与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和剂局方》可以互相媲美而并驾齐驱。

徐灵胎评价此书有“源本《灵》,《素》,推崇《伤寒沦》、《金匮要略》以为宗旨,后乃博采众论,严其去取,不尚新奇,全无偏执”的美誉,也就说明了这部书的成就是非凡的。它不仅在东北三省发生影响,而且远及全国和东南亚各地。

在老师的指示下,我买了一部《医宗金鉴》。通过自己的学习,发现其中的《订正伤寒论注》搜集了诸家之长,参以己意,说理明畅,使人读之发生兴趣。于是,我如饥似渴地埋首于《伤寒论》的学习。从这开始,方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而向自学迈出了新的一步。

中医心得 篇5

何谓真心痛?

真心痛是胸痹进一步发展的严重病证,其特点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伴心悸、水肿、肢冷、喘促、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简述黄疸的治疗大法? 化湿邪,利小便 胃痛的基本病机?

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胸痹应与那些疾病进行鉴别?

胸痹与悬饮,胸痹与胃脘痛,胸痹与真心痛。胁痛如何辩在气在血? 大多胀痛多属气郁,且疼痛游走不定,时轻时重,症状轻重与情绪变化有关;刺痛多属血瘀,且痛处固定不移,疼痛持续不已,局部拒按,入夜尤甚。热痹的症状及代表方药?

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或多个关节,活动不便,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脉滑数或浮数。代表方药: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 如何理解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者在病机演变上的关系? 外感咳嗽反复不愈可成内伤咳嗽。其中夹湿夹燥者较为缠绵,应彻底治疗,以杜其迁延转化。内伤咳嗽每易感受外邪使发作加重,治疗应权衡标本的主次缓急,或先后分治、或标本兼顾。中风闭证、脱证应如何鉴别?

闭证属实,因邪气内闭清窍所致,症见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脱证属虚,乃为五脏真阳散脱,阴阳直接离决之候,临床可见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等。此外还有阴竭阳亡之分,并可相互关联。闭证常见于骤起,脱证则由闭证恶变转化而成。并可见内闭外脱之候。试述泄泻脾胃虚弱型症状治法及方药?

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食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加,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试述风水泛滥型水肿的症状治法及方药?

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扶紧。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代表方:越婢加术汤加减。试述虚劳的治疗原则?

对于虚劳的治疗,根据“虚则补之”、“损者益之”的理论,当以补益为基本原则。试述血症的病机要点?

火热熏灼、破血忘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两类。简述治疗咳嗽的注意事项? 注意审证求因,切勿见咳止咳。咳嗽是人体祛邪外达的病理表现,治疗决不能单纯见咳止咳,必须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别处理。一般来说,咳嗽的轻重可以反映病邪的微甚,但在某些情况下,因正虚不能祛邪外达,咳虽轻微,但病情却重,应加警惕。简述呕吐总的病机和治疗原则?

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则:和胃降逆 鼓胀属于本虚标实证,本虚指?标实指?

初起,肝脾先伤,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两者互为相因,乃致气滞湿阻,清浊相混,此时以实为主;进而湿浊内蕴中焦,阻滞气机,既可郁而化热,而致水热蕴结,亦可因湿从寒化,出现水湿困脾之候;久则气血瘀滞隧道壅塞,淤结水留更甚。肝脾日虚,病延及肾,肾火虚衰不但无力温助脾阳,蒸化水湿且开阖失司,气化不利,而至阳虚水盛;若阳伤及阴,或湿热内盛,湿聚热郁,热耗阴津,则肝肾之阴亏虚,肾阴既损,阳无以化,则水津失部,阴虚水停,顾后期以虚为主。肺痨的两大治则是? 补虚培元和抗痨杀虫

哮病的发作期寒哮的症状、治法代表方药?

喉中啸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行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代表方: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试述噎膈、梅核气的鉴别?

二者均见咽中梗塞不舒的症状。噎膈系有形之物淤阻于食道,吞咽困难。梅核气则系气逆痰阻于咽喉,为无形之气,无吞咽困难及饮食不下的症状。消渴日久可发生哪些病机演变?产生哪些并发症?

消渴病日久,易发生以下两种病变:一是阴损及阳,阴阳俱虚,消渴虽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但由于阴阳互根,阳升阴长,若病程日久,阴伤气耗,阴损及阳,则治阴阳俱虚,其中以肾阳虚及脾阳虚较为多见。严重者可因阴液极度耗损,虚阳浮越,而见烦躁、头痛、呕恶、呼吸深快等症,甚则出现昏迷、肢厥、脉细欲绝等阴竭阳亡危象。二是病久入络,血脉淤滞。消渴病是一种病及多个脏腑的疾病,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且阴虚内热,耗伤津液,亦使血行不畅而致血脉淤滞。血瘀是消渴病的重要病机之一,且消渴病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也与血瘀密切相关。消渴病常病及多个脏腑,病变影响广泛,未及时医治以及病情严重的患者,常可并发多种病证。如肺失滋养,日就可并发肺痨,肾阴亏损肝失濡养,肝肾精血不能上乘于耳目,则可并发白内障、雀目、耳聋;燥热内结,营阴被灼,脉络淤阻,蕴毒成脓,则发为疮疖痈疽;阴虚燥热,炼液成痰以及血脉淤滞,痰淤阻络,脑脉闭阻或血溢脉外,发为中风偏瘫,阴损及阳脾肾衰败,水湿潴留,泛溢肌肤,则发为水肿。治疗水肿的三条基本原则是什么? 发汗、利尿、泻下逐水。

中医心得 篇6

一、中医特色凸显,内涵丰富,疗效明确

“自然堂”是省中医院的一张特色名片,是针对亚健康人群、疾病恢复期康复理疗、防病保健的一个治未病中心。充满中医药文化氛围的展示大厅摆满了各种药茶药酒,中医外治器具,研发推出的一系列药枕、督灸器,彰显了深厚的中医内涵,以各种花名命名的治疗间装修温馨别致,安静整洁,各具特色,为病人提供贴心的个体化服务。不仅仅在病房,他们把中医特色服务延伸到门诊,在门诊设立专区,销售研发的各种药枕、药用肚兜,香囊、灸盒、药茶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得到提升。在风湿骨病科我们参观了他们的中医特色治疗室,独立的中药熏蒸间有十间,还有十几张理疗床,室内摆放了候诊椅,由护士合理安排病人的治疗时间,一台可以同时满足三位病人进行上下肢中药熏蒸的仪器吸引了我们的注意,仪器分设三个水槽,可以调节温度和时间,据护士长介绍对那些肢体功能障碍的病人根据其辨证分型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熏蒸,疗效很显著。我们在参观小儿康复病区时,观看了蜡疗操作的全过程,蜡疗主要是以蜡为介质,以热疗的方式发挥中药效用,治疗儿童肌肉挛缩、肌张力高有明显效果,很受患儿家长欢迎。儿科的中医特色在门诊也有充分的体现,小儿推拿室、小儿灌肠室、小儿穴贴室分区管理,设有中医基础理论较深厚的专科护士进行辨证选穴治疗,由于病人较多,需要提前预约,体现出中医专科护士在临床中医特色治疗中的重要性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另外心科的药物罐、中药定向透药、耳穴压豆、足浴推拿等,妇科的各种大小封包、气压肢体血液循环治疗仪、盆底肌肉功能障碍治疗仪,康复理疗科的宫廷正骨手法,疼痛科的万维注射止痛疗法、弧刃针刀治疗等都在传统疗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拓展,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二、注重学习型医院建设,学术气氛活跃,科间互动交流频繁在学习期间我们有幸参加了三次护理查房,查房时气氛很活跃,每个护士都能针对病例说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对护理问题及措施进行补充,我们也积极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看法,最深刻的体会就是通过这种学习形式不仅使大家对查房病例的相关知识有更全面的了解,还由于不同科室人员的参与,拓宽了思路,以辐射性思维思考解决疾病治疗护理中的疑惑。我们还很幸运的被邀请参加了医务部组织的“主任沙龙”,沙龙活动时间都安排在中午,由承办科室提供午餐,在45分钟内对本科室发展及专业、先进诊疗技术、管理经验等进行介绍,我们这次参加的是周围血管科承办的主任沙龙,沙龙结束时科室全体成员一起给大家演唱了改编版的歌曲“春天里”,让每个人在欢笑声中对他们科室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我们觉得他们对“主任沙龙”的主题诠释的很好:主任沙龙是展示科室发展和专业水平的良好平台;是学术交流和科室管理经验互动的真诚纽带;是各个科室间业务协调配合、共谋发展的稳固桥梁;是挖掘中医宝库、传承名医经验和治学之道的有效途径。制定严格签到制度的各种业务学习,“西学中”培训班,理论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提升医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锻造出一支业务精、服务优的精品团队。

三、管理规范,以人为本

我们所到科室都有一个切身体会,那就是整洁安静,窗明几净,病房管理规范,即使有病人加床也没有闹哄哄的感觉,护士基本不出病房,医护配合、分工明确、细致、敬业、和谐,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中医传承观念强,中医治疗项目形成解决问题的常规,注重健康教育,病人对各种治疗护理依从性强,这都得益于科学的管理方法,不断改进完善的工作流程,各项制度措施抓铁有痕的落到了实处。为方便病人,在门诊和病房楼都设有自动售货机,门诊还设立了atm取款机,可以24小时服务,营养餐厅配餐送餐服务,点滴处体现出服务品质。通过短短几天的“走学”经历,开阔了眼界,转变了理念,坚定了信心,提升了对中医药的认识,有些科室已经开始把学到的技术运用到了工作中。在回来后组织的座谈中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收获很大,收获了宝贵的经验,真诚的友情,只是由于时间短、任务重,有些内涵还没有系统学习,我们“走学团”相约争取下次再有机会相聚“走学”,为我院的发展建设,为我们共同的中医事业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医心得 篇7

这学期的选修课我选了中医养生保健食疗。中医学是我们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传统、其内容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有责任也有理由将中华瑰宝传承下去并继续发扬光大。学习了中医食疗、对于自己身体状况会有一定的了解、还可以通过学习它来改变或调整自己的饮食习惯、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并且高中看了中里巴人所著的《求医不如求己》系列的中医养生书籍、那时便对中医养生有了强烈的兴趣、但那是主要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因此也没有机会再去细细品味、而当在选课的时候看到这个学期竟然有开中医保健的课。因此、即使我的B类选修课学分已经修够、但还是毫不犹豫地选了这门课程。

第一次上这门课的时候、觉得不是很有吸引力、因为老师讲的只是中医食疗的历史由来这类的、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而且还有很多的古文、令人眼花缭乱、当时就在想选这门课会不会是一个错误的选择。但转念一想、既然已经选了这门课、那就接着上吧、权当是增长见识了。也庆幸当时有这样的想法、后来才会继续去上课、才能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通过中医养生保健食疗课程的学习、让我学习到食物其实就是人类最好的保健品。大家都知道“是药三分毒”、无论是药品还是保健品、都或多或少为身体带来一定的负担。而已经经历过数千年的检验且不需借助额外的药物、维生素的中医养生保健食疗、只要仔细注意搭配好每日三餐的食物种类、做到荤素搭配、咸淡有度、营养合理、需要时添加上一些中药或具有药物效用的食材、也能很好的维持身体的健康。既然不用再花费额外的钱财和为身体添加额外的负担、只需在日常生活中稍加留心和学习就能让我们快乐健康过每一天、何乐而不为呀!

尽管在学校吃饭堂的我们在平常生活中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煮饭煲汤来实践老师上课所教的内容、但我们还是可以本着“荤素搭配、咸淡有度、营养合理”的理念、再结合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喜好来选择饭堂的饭菜。并且也可以把老师上课所讲的健康理念和健康食谱转述给自己家中的父母、让他们能够注意日常生活的饮食搭配、调整一些之前不好的饮食习惯于观念、并按照食谱做出健康可口的菜肴、让父母能够更加健康、也是我们为人子弟的一片孝心。

中医心得 篇8

中医内科辨证论治

一.感冒

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风热犯肺--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鼓桔梗汤

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weirui)汤化裁

二.咳嗽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壅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

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四.喘证

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五.心悸

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加减

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氺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

瘀阻心脉—化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

六.胸痹

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 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舒肝散

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中医内科辨证论治

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

七.不寐

肝火扰心----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 痰热扰心---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 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

心肾不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八.癫狂

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醒神—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

心脾两虚---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养心汤合越鞠丸 心脾两虚---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养心汤合越鞠丸 痰火扰神---清心泻火,涤痰醒神—生铁落饮加减

火盛阴伤—育阴潜阳,交通心肾---二阴煎合琥铂养心丹

九.痫病

风痰闭阻---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加减

痰火扰神---清热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瘀阻脑络—活血化瘀,熄风通络----通窍活血汤

心脾两虚----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 心肾亏虚---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

十.胃病

寒邪客胃—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香苏散合良附丸 饮食伤胃---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加减 肝气犯胃---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 湿热中阻—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加减

瘀血停胃---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 胃阴亏耗—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加减

十一.呕吐

外邪犯胃—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加减 食滞内停--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加减

痰饮内阻—温中化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加减 脾胃气虚-----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 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加减

十二.腹痛

寒邪内阻---散寒温里,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湿热蕴滞---泻热通腑,行气导滞—大承气汤加减 肝郁气滞—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加减 瘀血内停---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腹逐瘀汤加减 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加减

十三.泄泻

寒湿內停—--散寒化湿---藿香正气散加减

中医内科辨证论治

湿热伤中----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加减 食滞肠胃-----消食导滞----保和丸加减

脾胃虚弱—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加减 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药方加减

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加减

十四.痢疾

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加减

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 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 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加减

十五.便秘

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加减 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加减

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合半流丸 虚秘—(1)气虚秘---益气润肠---黄芪汤加减

(2)血虚秘—养血润燥----润肠丸加减

3)阴虚秘---滋阴通便-----增液汤加减(4)阳虚秘---温阳通便-----济川煎加减 十六.胁痛

肝郁气滞---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加减

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加减

瘀血阻络—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 肝络失养---养阴柔肝----一贯煎加减

十七.黄疸

1.阳黄……热重于湿—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加减

湿重于热-----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胆俯郁热-----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加减

疫毒炽盛-----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千金)犀角散加减

2.阴黄…..寒湿阻遏----温中化湿,健脾和胃---茵陈术附汤

十八.积聚

1.聚证….肝气郁结---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逍遥散合木香顺气散 食滞痰阻---理气化痰,导滞散结---六磨汤加减

2.积证……气滞血阻---理气消积,活血散瘀---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 瘀血内结-----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膈下逐淤汤合六君子汤 正虚瘀结-----补益气血,活血化瘀----八珍汤合化积丸

十九.鼓胀

气滞湿阻---疏肝理气,运脾利湿----柴胡舒肝散合胃苓汤 水湿困脾----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加减

水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 郁结水留-----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加减

阳虚氺盛-----温补脾肾,化气利水---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 阴虚水停-----滋肾柔肝,养阴利水---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

中医内科辨证论治

二十.头痛

1.外感……风寒头痛—疏散风寒止痛-----川芎茶调散加减 风热头痛-----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加减 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加减

3.内伤…….肝阳头痛—平肝潜阳熄风---天麻钩藤饮 血虚头痛---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加减 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 肾精亏虚----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元煎 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

二十一.眩晕

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天麻钩藤饮 气血亏虚----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 肾精不足----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左归丸

痰浊中阻----化痰祛湿,健脾和胃---半夏白术天麻汤

二十二.中风

1.中经络…风痰入络—祛风化痰通络—真方白丸子加减 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加减 阴虚风动---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加减

2..中脏腑…..阳闭---熄风清火,豁痰开窍---羚羊钩藤汤加减 阴闭---化痰熄风,宣郁开窍----涤痰汤加减

脱证----回阳救阴,益气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

二十三.水肿

风水相搏---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脾加术汤加减

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水湿浸渍----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 湿热蕴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加减 脾阳虚衰-----健脾温阳利水—实脾饮加减

肾阳衰微-----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二十四.淋证

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加减

石淋---清热利湿,排石通淋---石韦散加减 血淋---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加减 气淋---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沉香散加减-膏淋----清热利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解分清饮加减 劳淋----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加减

二十五.郁证

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加减 痰气郁结---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加减

中医内科辨证论治

心神失养---甘润缓急,养心安神---甘麦大枣汤加减 心脾两虚---健脾养心,补益气血---归脾汤加减

二十六.血证

1.咳血

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加减 肝火犯肺---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 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汤加减

2.吐血

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 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气虚血虚---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加减

3.便血

肠道湿热----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 气虚不摄---益气摄血----归脾汤加减

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加减

4.尿血

下焦热盛----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小蓟饮子加减 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 脾不充血----补中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加减

5.血衄

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十灰散加减 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加减 气不摄血----补气摄血----归脾汤加减

二十七.消渴

肺热津伤----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加减 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加减 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加减

阴阳两虚----滋阴温阳,补肾固涩—金贵肾气丸加减

二十八.痹证 1.风寒湿痹

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加减 痛痹----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乌头汤加减 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加减

2.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 3.痰瘀痹阻---化痰行瘀,**痹通络—双合汤加减

中医心得 篇9

中医难学,但学好中医有方法。如何学好中医?一般来说,我们先要把课本学好,除此之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方法。以下谈谈我自己学习中医的几点体会,愿与读者分享。

一则,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

这一条非常要紧。我读大学时,是先在课堂上读四年书,再开始临床实习(大四时曾有两个月的临床见习)。我认为,临床一定要早,若临床太晚,不利于医术提高。临床要与课堂学习结合起来,否则,先在教室里呆坐几年,等到了临床,课堂学的东西都不记得了。

再者,只有从临床上才能体会到何为疾病,如何治病,中医如何取效,若不临床,以上都不过是想象,是闭门造车。我自己的体会,多多临床,大有裨益。

我们可以从临床中学习。每个病人都是我们的老师,病人拿自己的健康与生命交付给我们,这是对于我们的极大信任,千万别辜负了病人的信任。要从病人身上学习,病人的症状变化,病人叙述的病情资料,都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医。

二则,读各家医案。

读历代中医大家的医案,有如名师在侧,耳提面命,最有助于提高医术。医案不能滥读,要读适合于自己的。比如,若想提高伤寒水平,就读伤寒医家的医案;想提高温病水平,就读温病医家的医案;想提高针灸水平,就读针灸医家的医案。我向来重视读医案,且自己也收集了坊间所出版的几乎所有医案著述,方便随时翻阅。

我读医案的方法。读医案时不妨先读前半段的病情描述,然后自己分析,琢磨其病当辨为何证,需用何方,如何加减化裁,然后把自己的结果与原案对比,看自己差不哪里,为什么达不到原案的水平,还需要从哪些方面再努力。这样读医案,每读一篇,都能有所提高,多读多提高。若能坚持数年,广览诸家的数百医案,我相信,必可提高医术,兼可学得诸家的临证经验。

这个方法的要点是先找些好医案,比如叶氏的《临证指南医案》,多是先述病,后辨证,再有议论,列出方药,甚是方便我们学习。另外,亦可读《名医类案》或《古今医案按》,都是历代名医的临床精华。再者,今贤所编的医案亦复不少,有的洋洋洒洒上百万字,蔚为大观,亦颇可一读,随便翻翻也不错。

三则,生活中用心。

学习中医与学习西医不同,西医的知识全在课本上,中医却需从生活中多加体会。比如,四时如何变化、阴阳怎样升降,往往可以在生活中体会出来。再如,为什么两广人会吃酸嘢?为什么北方人比南方的身高且体壮?为什么一场秋雨一场寒?等等,此类问题都可从中医里面找到答案。平时多观察,多思考,多总结,这也是学习中医。

我的新浪微博里有许多这样的思考,都是我自己从生活中学习中医的点滴体会。这样的体会多了,中医水平必然上涨。

再者,中医不是必需在高大上的医院里才能实践的医学,中医是生活中的医学。学习中医,亦需从生活中体悟。中医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医与我们的饮食住行息息相关。比如,食物皆有性味归经,平时所吃的食物,也多是中药;经络穴位在自己的身上,经常自己找寻按压一番,既可养生,亦有助于掌握中医。

四则,复习,复习,再复习。

温故可以知新,温故可以提高。复习的重要性说一百遍也不为过。年轻人往往喜欢猎奇而不喜欢复习,却不知复习的收获远远大于猎奇。经常复习曾经的所学,既可以巩固知识,更可以借此而触类旁通,可以引申出别的收获。

我自己的体会是,有些中医学科非常重要,不妨反复用功,比如,博士毕业后我经常把《方剂学》课本放在枕头边上,睡前随意翻读几页,坚持了数年,以至于方剂非常精熟,临床用之得心应手。

随着学业的进步,不同时期需复习的内容自也不同。但不管如何,重视复习,特别是对于基础知识的复习,对于提高医术很有帮助。

五则,动笔。

我一直主张学人要经常动笔,一方面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用笔记下的知识方便随时复习;另一方面,动笔有助于思考,有助于提高。比如,当我创作一条新的微博时,我会反复思考,如何行文措辞,如何使语句流畅,如何使医理明白易懂,这样的思考过程,非常有助于提高。而且,若能每天都动笔创作,相信对于中医的理解会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广博。

刚开始可能有些困难,不知道写什么,这样的过程每个人都会经历过。坚持下去,慢慢地就习惯了。正如我自己在数年前开始创作微博时,我就暗暗立志,一定要坚持下去,把自己每天的临床医案、读书体会、思考所得、旁闻道听的逸事都记录下来,若能积累成百万字,这将是我从事中医的宝贵财富。于是我就坚持了下来,日日不懈,至今蓦然回首,却已经创作了百万多字的微博了,当年的目标实现了!自己也感觉伴随着写作,医术提高地飞快。我有这样的体会,我也愿意与大家分享,希望大家都能掌握这个方法。

六则,重视经典。

重视经典与兴趣无关。即使你对经典没有兴趣,也不要忽视经典,咬着牙,硬着头皮,也要学好经典。因为经典为古代圣贤之作,其中有大智慧,包涵了哲学、人文、医学、地理、天文等多个学科的学问。简而论之,就中医来说,四大经典包括《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以及《难经》,这是每一位中医人所必需学的。

重视经典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源自实践。实践出真知,中医的临床实践离不开经典,甚至可以说,每个思路,每条辨证,每张药方,都与经典密不可分。学好经典,即是踩在了前贤的肩膀上,站的高,看的远,临床疗效必然高。而忽视经典,有如有宝山而不入,不是盲人,就是傻子。

重视经典,就要学习经典。要不断地学,温故知新——这是我学习经典的方法,我自认为反复阅读经典非常有必要。

刚开始学经典时,不妨只看原文,不看注解,自己慢慢领会,能领会多少就领会多少,边读边记诵,边记诵边领会。经典的句子背熟了,一些深奥的中医理论自能领会,有的即使暂时不能领会,经历多年临床之后也会有所感触而明白的。

实在不明白的,再看前人的注释。读注释不能全信,也不能全怀疑,要有自己的眼光。若实在不会分辨,那就不妨先记住吧。多读几家不同的观点,自己体会,看哪家观点更合乎自己的心意。自己认可的观点,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自己暂时不认可的,也不一定是错误的,随着读书、思考及临床阅历的增加,以前不认可的观点也许反而为认可了。

临床时要常想想经典,让自己的思想完全进入经典之中,有时心中一亮,豁然开朗,可于混乱的迷雾中领会出清晰的治疗思路与方法来。我自己的体会,经典的几乎每句话都能指导临床,之所以我们体会不出来,那是因为水平不够,或者,与临床结合地不够紧密。要想把经典用在临床上,并且左右逢源,非下十分的苦功夫不可。所谓:一分恭敬一分利益,一分辛苦一分甘甜。付出必然会有收获。

随着自己医术的提高,对经典的理解也会提高。初时对经典的某句话可以理解地非常浅显,后来,临床渐多,思考渐深,对经典忽然有新的感悟,这种感悟即是提高。我认为,《素问》的前四篇要反复研读,这四篇东西最能引人深悟。初学中医要读,临床数十年之后还是要读,边读边思,边读边临床,每读一遍,对于中医理论的体悟就会深入一层。

有人说,经典很枯燥,读来毫无感觉。怎么办?我建议不妨再读,反复读,努力找其中押韵的文字,读时尽量抑扬顿挫,这样既好读又好听,还方便记诵。边读边琢磨,读着读着就慢慢地上手了。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没有谁天生喜欢读书,但我们每个人求学多年后不是也喜欢上书了吗!

有人瞧不起经典,认为古人的智慧不如今人——这是妄自菲薄,是不了解古人。古贤的智慧极深极奥,深研四大经典,再结合临床后,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在心中由衷地佩服古人的。

当今社会文明在进步,中医也要跟着进步。进步不是抛弃中医,不是让中医西化,这不是真的进步,这是倒退!中医进步就是要抓住经典,越是紧抓经典,中医越能进步。

七则,跟师。

跟师,要跟明医,要跟大家。若师傅愿意愿意把自己的所学完整地教给学生,这是最好的老师。跟师的好处极多,可以当面学习,手把手地教;可以随时提问,督促着进步;可以方便地传承老师的学术思想;跟着老师学习,白天工作,晚上读书,就象古人学习中医一样,这样最有助于提高医术。

当然,跟师时,千万不要有疑必问。先自己看书或思考,并与同学交流,若实在找不出答案,再向师傅请教。我相信,每一位明师都喜欢勤奋好学,且态度恭敬的学生。有时,师傅的观点可能不合乎课本,或合乎主流,我认为当细心学习师傅的观点,自己在临床上体会。

八则,勤奋好学,孜孜不倦。

中医难学,因为中医涉及到方方面面,一个好的中医需要懂的东西非常多,不仅要精研汤药与针灸,还包括相学、文学、历史、天文学、西医学、中国传统哲学等等。因此,要求我们中医人一定要努力进取,每天都要努力,每天都要读书。需知若一天不读书,即是一天浪费了光阴。别人都在进步,我们若不努力,就会倒退。

作为中医人,还要有吃苦的准备,要有一辈子努力的准备。读不完的书,干不完的临床,永远也不会到达顶点的攀登,会一直伴随我们一生。与其痛苦,不如享受,享受读书的快乐,享受临床的快乐,享受努力的快乐。享受的过程,亦是进步的过程。因为快乐,我们更努力;因为努力,我们更进步;因为进步,我们更快乐。

以上拉杂写下这几点体会,是我在奥地利临床工作的间隙仓促草就的,希望能有助于年轻学子进步。这些只是我自己的学习中医体会,不一定合乎每个人,读者也可以把自己的学医体会分享出来。我们都要进步,我也愿意与读者一起努力。

中医心得 篇10

经典为什么要改成选修?甚至很多人干脆主张取消经典。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认为现在不是有《中基》教材吗?《中基》不就是从《内经》里来的?而且较《内经》更清楚、更明白。所以,《中基》为什么不可以取代《内经》呢?应该完全可以。《中基》取材于《内经》,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中基》能否真正涵盖《内经》?进而取代之呢?我们想举两个例子来说明。第一个是病机,病机这个概念是中医一个很关键性的概念,它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综观《内经》全篇,就是这一章讨论这个问题。这样一个问题放在“至真要”里来讨论,已足见它的重要性。与之相对应,在《中基》里,病机亦立了专门的章节,而且在章节下罗列了许多内容。可是你看完这整个章节后,你就会感到这是在挂羊头卖狗肉。为什么呢?因为真正的《内经》中的病机,它只字不提。用《内经》的病机做名,可实际上《内经》中那么丰富的病机内容却不提,这个差别大家可以自己去感受,此其一也。另外,就是《中基》对病机这个概念的解释。这里我们引用它的原文:“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病机能不能作机理讲?这个差距有多大?我们可以从文字上去考究。病,这里当然可以作疾病讲,当然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有关,但是,“机”作什么讲呢?机是不是机理?我们翻《说文》、翻《康熙》,都看不到这样的解释。机的原义我们可以从说文那里看到:“主发谓之机。”箭在弦上要发出去,必须拨动这个机。其他任何事情都是这样,都有一个机,只有触动这个机,事情才会发生,不触动这个机,其他的条件再多,也没办法引发事件。机就是这么一个东西,它是事情发生的最关键因素。它是点,不是面。可是触动这个点,就能带动面。所以,病机就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最关键因素,这个关键与机理显然不是一码事。这就让我们看出了《中基》与《内经》的不同,《中基》有些时候很难说明《内经》。这是第一个例子。

第二个是“肺主气,肺主治节”。我们首先来看“肺主气”,在《中基》里,这个气指的是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肺所主的这个气究竟是不是指的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呢?从《内经》里我们知道,肺主气实际上说的是“肺者,气之本”,这段经文出自《素问六节藏象论》里。《六节藏象论》在讲说肺的这一重要功能前,首先探讨了气的概念。让我们来看一段黄帝与岐伯的对话,黄帝问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帝曰:请遂闻之。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上面这段对话是很关键的对话,但也不失幽默。黄帝说我很想知道气这个概念是说的什么,请夫子给我发蒙解惑,好让我清楚它。可这一问触到了岐伯的难处,这个问题本来不应该轻易说出来,这是“上帝所秘”的东西,是先师单传下来的,可是碰到黄帝老子问起来,又不能不回答。没办法,只好如实言之。什么是气呢?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也就是十五天,这个十五天的周期就叫做气。大家算一算一年有多少个“气”呢?一年有二十四个气。原来这个气指的就是节气。这不很简单吗?现在读小学都能背二十四气歌,翻翻日历我们也知道,2月 4号立春,再过十五天就是雨水,再过十五天就是惊蛰,似乎没什么稀奇。可是大家想一想,在当时这可是一个要命的问题,你如果知道了它,老天的奥秘你就知道了,天地变化的节律你就知道了。所以,这不是一个小问题。中医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整体观念,天人合一。天人怎么合一呢?说白了就是天地在变化,人也要跟着变化,这个变化的节律要能够同步。从上面这个气的概念中,我们知道了天地变化的基本节律就是气,也就是十五天一个变化,十五天一个变化。在这个节律上,人也要有一个类似的同步变化,这个变化跟上了,天人就合一了。那么,在人体内,具体是哪个部门负责这个基本节律层次上的天人同步变化呢?就是肺。所以,肺者,气之本,说的是这么一件事。这个气与呼吸之气,与一身之气又有什么关联呢?显然没有什么大的关联。

再一个就是“肺主治节”,《中基》里把这个“治节”说成“治理和调节”,这个差距似乎就更大了。什么是治节呢?治节这个概念出于《素问灵兰秘典论》,它与后面的气之本是相呼应的。我们前面讲的这个三候为一气,实际还是一个笼统的称呼,细分起来,一个月的两个气,一个叫节气,一个叫中气。所以,统称为二十四节气。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了节与气实际上是非常相近的概念。治节当然是治的这个“节”,怎么会扯到治理和调节的问题?即便它是调节,调节什么呢?有关上面的“肺主气”、“肺主治节”,我们还可以从其他一些方面来思考。肺处胸中,其外包以肋骨,大家数一数,肋骨有多少根呢?左十二,右十二,一共是二十四根,正好是二十四节气这个数,这是巧合还是必然呢?是一年先有二十四节气变化,还是先有二十四根肋骨呢?大家可以思考这个问题。另外,节与关节也有关联,我们先看一看人的四肢大关节一共有多少?一共有十二个,每一个关节由两个关节面组成,合起来还是二十四个面,这里一个面与节气相应,一个面与中气相应。四肢应四时,每一肢有六个关节面,正好应“六气为一时”。关节与节气相关,与天气变化有关,这是平常老百姓都知道的。我们可以问一问周围上年纪的人,特别是一些关节有毛病的人,她们对天气变化的敏感程度往往超过气象仪器。气象预报说有雨,她可以说没雨,结果真的就没雨。她为什么敢这样断言呢?因为她的关节有反应,这个反应与天气的变化是十分相符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把关节看做是人体对天气变化的一个感应器。而这个感应器是由肺来掌管的。弄清了肺与节气的这层关系,肺的意义也起了根本的变化。天人相应,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就落实在这个“肺主气”、“肺主治节”上面。但是,我们看一看《中基》,却根本没有谈到这方面的问题,如果现在就急着用《中基》来取代《内经》,大家想一想会是一个什么结局?

自以为还了解一点中医吧,现在却发现,我什么都不知道,简直就是白痴,被震撼、被彻底洗脑了。

惊:还好我的方向正确,要不,就要与这一瑰宝失之臂膀了。

恐怖的教材! 不知 可不可以改编下教材啊……这样的中西医结合也太中西医了?

中医心得 篇11

今年一月的时候,我记得天气很冷,无意中在某著名购书网站中看到一本超级畅销书《求医不如求己》,先到网上看这本书的一些章节,觉得非常棒,立即买了一套。

书送到后,迫不及待地翻阅,当时简直把作者中里巴人奉为神仙,惊为天人。书中说了一些经络和常见穴位知识,还讲了一些头疼脑热高血压等常见病运用经络疗法的治疗,另外还有一些日常保健的按摩及推拿手法。为了更详细确切的知道这些手法,比如推腹法,金鸡独立法,打通小周天法,我还到优酷网和土豆网等视频网站下载了相关的视频

这本书里面很多是讲到了刮痧和拔罐疗法,以及按摩穴位等方面。为了亲身体验这些效果,我又在淘宝网上买了整套的一拔通真空罐和刮痧板刮痧油等等。天寒地冻的,我躲在被窝里给自己刮痧拔罐。(提醒下,后来通过学习才知道,因为冬天在中医理论中是属于收藏的季节,所以如果不是身体非常不舒服,不要轻易的去拔罐刮痧,不要对身体穴位进行强刺激,如果真的一定要进行这些治疗,那么也必须做好保暖工作,而且在治疗后半个小时内不要接触冷水。)

因为我的身体一直都不属于那种非常强壮的那种,所以才对健康问题有非常强烈的关注,看到这套书的一些疗法,用个稍微不太贴切的比喻,简直就象饿了三天的人突然面前出现一碗白米饭。那种如痴如醉的学习和陶醉,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

中医心得 篇12

这三周,真的是很好的休息了下,实在是太闲了,跟之前的科室打仗似的工作状态比起来。我跟的这个带教因为一些个人的原因这几周都没有收病人,我就只好守着手上这两三个少的可怜的病人。还好其他组的老师有收病人,可以学习学习。在这里,闲也有闲的好处,赶上专业认证的关口,N多的考试和培训,正好趁这三周好好看了看书,充实了下理论基础。其实我们一直在抱怨说考试太多,培训太多,还让不让我们好好实习?其实仔细想一下,这样也很好,理论知识的强化对上临床的我们是很有必要的,此外,我们还有很多临床技能方面的培训,突然觉得自己能在这里实习,是多么幸运,不能再这么一次次的应付,应该认真对待!

这个科室实习结束,就意味我要正式开始大内科的轮转了。后面的安排是呼吸内科,心内科,肾内科,内分泌科,过年,消化内科,神经内科,急诊科。真正充实忙碌,真正要认真学习的时候来了,终于要来了。前两天心内科的病例讨论,着实让我着急了一把,对于那个讨论的病例,我是如此的一头雾水,太久没看西内了,什么心梗、心绞痛,稳定型不稳定型,诊断鉴别诊断,评级等,居然一窍不通,真的真的觉得好难过,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真的还好多好多。一定要好好认真的血,不喜欢那种一无所知,不知所措的感觉。

好吧,接下来,收下心,认真实习。

中医心得 篇13

中医内科实习大纲

一、实习时间

共8周,门诊4周,病房4周。

二、目的要求

加强中医内科临床训练,进一步掌握好中医内科基础理论知识,指导临床实践,能较熟练地运用四诊八纲、理、法、方药等中医辨证施治技能,独立地处理内科常见病和部分疑难急重病证。

三、实习内容

1、熟悉内科门诊和病房诊疗工作程序以及主要规章制度(如处方制度、查房制度、危急重病人抢救制度、交接班制度、医嘱制度、病案讨论制度、分诊制度等)。

2、掌握书写中医内科门诊医案及住院病历以及有关各项医疗文件的规格和要求。

3、综合运用四诊技能,正确采集病史,观察病情,提高认症识病能力,学会体检基本操作及熟悉常用理化检查的临床意义。

4、掌握内科常用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范围,要求临证能正确选方,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加减。熟悉内科协定成方的组成、功用、主治及其临床应用。

5、掌握常用中药的功效及其配伍和使用知识。

6、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如病因、病机、八纲及脏腑、气血津液、卫气营血等、辨证知识指导辨证分析,正确应用病机词汇,阐明辨证印象,并作为立法依据。

7、掌握有关辨证结合辨病时的鉴别诊断及有关治疗的理、法、方、药基本知识。

8、掌握下列常见病的临床诊治基本规律:

感冒、风温、痢疾、中暑、咳嗽、哮喘、肺痈、悬饮、咳血、吐血、便血、尿血、贫血、胃痛、呕吐、噎隔、急性吐泻、慢性腹泻、便秘、黄疸、疳积、鼓胀、胁痛、腹痛、心悸、胸痹、失眠、水肿、癃闭、淋浊、腰痛、消渴、头痛、眩晕、中风、郁证、厥证、痛证、瘿气、痿证、湿温、肺痨等。

9、学习对疑难危重病进行临床辨证分析和治疗抢救的基本知识和经验,如高热、昏迷、虚脱、心力衰竭、呼吸衰竭、休克、肿瘤等。

10、熟悉所在病区主要收治病种的诊疗常规。

11、掌握医嘱的临床应用如长期医嘱与临时医嘱的书写、服药方法、调护知识、饮食宜忌等。

12、学习内科主要护理技术操作如注射、输液、输血、吸氧、吸痰等。

推荐阅读

上一篇:领导谈话心得六篇 下一篇: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精选)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