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国画观后感热门

2023-11-03 10:00:31 国画观后感

【#实用文# #国画观后感热门#】如何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名观后感呢?优秀的影视作品能够很好地影响我们的情绪,不同的人看同一部作品也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观后感是一种具有参考价值的文字,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电影的结构。这是我为您推荐的“国画观后感”,它传递着正能量。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意义,请与身边的朋友分享!

国画观后感 篇1

**张璪的绘画主张

摘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句话,出自唐朝的画家张璪,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不朽名句。简单的说,「造化」是指大自然,「心源」指的是内心的感悟。

这意味着画家要以自然为师,结合内心感受,创作出一幅好作品。

关键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天人合一手摸素绢意境

1“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这指出艺术家必须向生活学习,向社会学习,向自然学习,方能有与“山川神遇而迹化”的美妙感受,才能领悟艺术的真谛与精髓。对于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来说,阅读一万本书是很重要的,但是旅行一万英里更重要。

也就是说,艺术必须源于现实美,以现实美为本源。但是,这种现实美在成为艺术美之前,必须先经过画家主观情思的熔铸与再造。它必须是客观现实的形式和精神与画家主观感受的有机统一。

作品所反映的客观现实,必须打上画家主观情感的烙印。张躁一句话扼要地道破了艺术形象形成的全部秘密,乃至传诵至今,历万古而犹新。

仅仅8个字,即将绘画的创作机制、艺术本源、艺术家的主观能动作用,以及自然美与艺术美、自然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复杂关系剖析得淋漓尽致,可谓言简意骇,字字千钧。从此之后,这一画学原则,便与谢赫的“六法”一样,成为中国画创作中千古不移的圭臬宝典,至今无人能撼。

2大写意画注重心灵感悟的抒发,不着重物理表象的真实再现。

徒手绘画重对精神的强调不仅是画家的个人个性,而且是与天地精神相关的极大的自由和解放。所以,大写意画在强调表现画家真情实感的同时,须同时强调游心于万物,整体把握客观世界生生不息的变化韵律,不受时空、体面、光色、透视等物理现象的束缚,这就是中国文化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极高境界。写意的本质是敢于超越物象的客观世界,表现人的精神和宇宙的情感,这是一种生命意识。

早在唐代,山水画家张璪就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思想,这个“心源”二字就是画家的内在修养;由“心源”而产生的“心象”就是写意画的造型观。书画艺术包含了天、地、人的本质、精神和精神,包括人性、形象和人格的多层次意义。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多么高的艺术境界啊!

3以手摸素绢

关于张璪手摸素绢,清方熏所《山静居论画》记述:"指头画起于张璪,张璪作画或用退笔,或以后摸绢素。

毕宏庶子擅名于代,一见璪画惊叹之。璪又有用秃笔或以手摸绢索而成画者,因问璪所受。璪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毕君于是搁笔。

4张璪松石徒称奇

作为一位早期文人画史上的天才人物,《图画见闻志》谓张璪:“名重于世,尤于画松特出意象,能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干,势凌风雨,气傲烟霞,分郁茂之荣柯,对轮囷之老卉,经营两足,气韵双高,此其所以为异也。”通过这段绘声绘色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张璪确乎是一位有着超常异秉者。

若仔细分析,似有以下三层含意:第一,他的这种画法不是来自名师的指点,起码不是来自某位具体画家的直接传授;第二,他的这种画法得益于山川之助和内心的感悟,或换言之,是自身的精神追求和大自然中客体物象之间融合、碰撞的产物;其三,他所说的心源,其实也蕴含着个人的艺术才华。相同的“造化”,不同的“心源”,其结果也必然不同。

“毕君”之所以“于是搁笔”,正是这种在“心源”方面自愧不如而表现出来的甘拜下风。因此,称张璪的画“非画也,真道也。”可谓实至而名归。

张璪以画松最为著名,能双管齐下,且生枯各别。据《历代名画记》称,张璪作画“惟用秃毫,或以手摸绢素”。这种绘画风格继承了吴道子豪放的风格。

五代荆浩《笔法记》称张璪的画“真思卓然,不贵五彩”,可见张璪能用墨法。

《全唐文》中收录有符载张璪是一位画松的高手,而这古松画到了寺壁,体现了高松古寺、心境双寂的妙悟境界。张璪在一些寺庙墙壁上所作的壁画,在其身后多有留存。

5张璪传统与当代逸品

他指出:“古人云‘胸中丘壑’,余谓之‘作画若得天真三昧,当不徒丘壑在胸中’。”他又说:

“悟境亦真。”这里的“天真”和“悟境”,其实都属于“中得心源。不过,在一些画家看来,造化就是亲眼所见的大自然,只有画得写实才算“师造化”,心源则是对具体景物的感受,只有表达了真实感受才算“得心源”。

20世纪不少融合中西的写实派画家,大多如此。他们不忽视画家心灵的作用,但往往把它看作是用感情反映自然景物。

在其他画家看来,创作不仅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自然,更是宇宙生成和变化的方式;心灵的源泉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感受,更是文化修养所提升的精神境界。20世纪,重视意境和绘画的山水画家并不缺人,但自觉追求精神境界的人是有限的。虽然境界与意境有关,但毕竟是不同的。意境是物的外在意义在情景交融中的表现,境界是意境的精神高度。

即使在西学东渐更形猛烈的潮流下,传统派的杰出画家依然如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传统学派的精神领袖陈师增和山水画学者黄宾虹。前者的广泛影响是厘清文人画传统精神的本质。

后者对画坛的沾溉,既多有传统派的画家,也不乏融合派的翘楚;既有“内美”的追求,又有笔墨语言与技巧。然而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上,他们的理解更接近原典。

张璪、王维等人水墨山水画的出现,其重要性不仅在于笔墨技法绘画形式上的创新变革之成就,事实上,墨画,以反映自然和生动的山水画的哲学意义。 其绘画中所显示的理性激情、思想冲击和心灵驰骋,事实上,它反映了山水画的精神能够对中国画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讲的是创作方法,在完成的山水画中,则表现为主客观结合的空间境象——意境、山川林木的图式——丘壑、独特的艺术语言——笔墨。

长兴岛素质教育实践基地

魏嫣然2014年4月2

国画观后感 篇2

《中国画论与中国美学》读后感1000字!

在刺梅花下,听了一个春天的喜鹊叫,晒了一个春天的太阳,也读了一个春天的艺术美学。这是我读过的最厚的一本书,1111页,陆陆续续的读书摘要竟有一万多字,只是,当坐在这想正儿八经地写几句读后感时,却又觉得捉襟见肘,怕自己未读懂,也惭愧自己太浅薄。有人很喜欢“梅花三弄”,我也姑且拨弄三下吧。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读一本书,犹如走进一个世界,翻开艺术美学的那刻起,我就有一种“迷失”感,这种感觉从开始一直伴随到最后,但它令人陶醉,流连忘返。“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无处不是诗意,无处不是艺术之美和哲思,它不是缓缓流淌的小溪,更像是飞流直下的瀑布,你想到想不到的,它都应有尽有,滚滚而来,你甚至来不及喘息,来不及思考,唯恐错过什么,只愿跟着这湍流去发现、去感受、去恣意奔放。在这一弄里,我根本无暇去顾及那青青脉络,更何况“语忌直,脉忌露”,我像是个采蘑菇的小姑娘,完全迷失在了大森林里。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学培养转深沉。”读这本书很大的一个触动是作者的“较真儿”劲和学术风格,细腻、严谨、考究,每一个概念,哪怕一个字,都极其细致入微地从各个角度来考证,阐释地清清楚楚,引用的每一段文字也都在章节后列示地详实明了,或许也只有学者能做到这份上了。从儒释道思想基础到天人物我的宇宙意识,从自我生命情调到艺术体验和审美,从诗禅书画到篆刻、音乐、戏剧、建筑,从中到西,无不包揽,“性情散而为万物,万物复聚而为性情”,这已不仅仅是作者博学广识的体现,更有一份学者的情怀和执著在其中。

“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读完时空篇,我突然觉得作者是孤独的,他真正的知音应很少,他的文字,像是住在他心底的另一个自己,虚幻而近乎完美,真切却又不易触及,书窗梦醒,孤影遥吟,正若此!但这种孤独并不是悲观、消极的,就如这段文字一样,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事物的味道作者尝得太早了,太早通透了,也早已懂得了与生活、与命运、与无常达成和解。他的知音应是古人或故人吧?虽已不在,但却如恒星一般照亮夜空。

“神理流于两间,天地供其一目。”思想、意境、范畴、创作、体系、影响与互通,作者从这从六个角度,用二十四个章节,来阐述中国艺术美学,横向来看,这六部分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但与之相交织的也有一条条纵向的线,贯穿着每一个章节,只是,“如镜中之影而无滞,如水中之色而无迹,如空中之音而无形”罢了,不同的人可能看到不同的线,或者感受到的强度不同,或思想,或诗意,或书画,或音乐......“古木苍苍,水云淡淡。到者方知,非墨非幻。”

最后,想再提一下这本书很别致的一个地方,引论部分包括六个小话题,七十一页,引论及后续的二十四章,开篇均有两句引子,一中,一西,值得品味。

读完的书,就像刚从田野里采摘的花,放在身边,偶尔随手翻看,就像能闻到正散发着的阵阵花香。最后,书里的文字,就像光和盐,融化到了自己的生命里,就如渐渐淡去的花香,没有消失,却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着。

到者,方知。感动,长在。

国画观后感 篇3

资中县银山中心学校七年级二班陈嘉跃

如果你身处异国,不禁吟起“行遍欧西南北美,看山须看故山青。万里故山频入梦,挂帆何日是归年。”这首诗,就会有一股强烈的思乡之情,不错,这是由中国从古到今著名的国画大师张大千所写的,虽简明朴实,而诗人强烈的思乡的情感足以贯穿每个人的心灵,不仅如此,他的爱国情怀与精湛的画艺更是让我钦佩不已!

《国画大师张大千》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国画大师张大千一生的传奇色彩和超凡的艺术造诣,以及他为传播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扩大和增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对世界的影响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张大千爷爷以其渊博的学识和辉煌的成就,赢得了国内外艺术界的高度赞誉。

读了张大千是如何启蒙学习画画的,看到这一节,对我启发太大了,小时候,我就对画很爱,每当看见画,都会忍不住,用小手凭着自己的想象在云上画了起来……爷爷也为了培养我的兴趣,6岁时就开始学画,渐渐的,我越来越大,画艺也提高了,从儿童画到水粉到素描国画,没有哪一样我不爱,但我唯有一点不足就是马虎,而张大千却很仔细,很刻苦,就如爱因斯坦提出过的一个公式,成功=勤奋+方法+惜时,张大千就是这样的人,他就如鲁迅先生一样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画画上,他愿意挤海绵里的水所以才会成功,我真应该学习他的这样精神,千万不要让你的爱好只是一个浮云,想想就好,不必努力,要让它成为现实,经过努力,就是把别人上厕所,打电脑的时间用在探索,研究在画上,你总会有收获。我决心向别人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努力。

其实,我最佩服张大千的是他的爱国主义。他虽然身处异国他乡,但他的心在故乡,他是一个相貌相同、本质相同的中国人。他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大江大山,热爱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张大千爷爷的一生,并不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让世界无数人知道“艺术在中国”他的一生就是为了传播中国的艺术。在此,我们也要向长眠于“梅丘”的国画大师——张大千致敬!

国画观后感 篇4

资中县银山镇中心小学六年级三班魏伟

今天,我怀着对张大千大师的崇敬,读完了《国画大师张大千》这本书的第三章第六节——“游名川,广交友”。看完后,我对张大千大师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这一章节主要讲:张大千大师在一次与众画界朋友谈论国画时作了一张画,其中,在画的形上有一点小失误,齐白石向张大千大师提出来,张大千大师虚心接受并认真改正的事。

同学们,难道张大千大师那种待人谦虚的品质不令人敬佩吗?众所周知,张大千大师在绘画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堪称东方绘画领域的巨人。然而,他仍然保持谦虚的心向别人学习。

这一点从文章中的这句话就能被淋漓尽致地显现出来:“张大千对齐白石在艺术上的批评意见,都能虚心采纳。”是啊!

张大千非常谦虚,他不管是什么人物对他提出的建议与意见,只要是正确的,他都会欣然接受并改进,而且,他还经常自嘲,说自己做得还不是很好,并虚心地请教画界朋友,汲取他们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短处。我认为,张大千大师之所以在绘画领域不断进步,是因为他谦虚地接受了大家的意见,认真地改正了不足,对吧?读到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自己以前的骄傲姿态,觉得如果和张大千大师相比,就大不相同了。

去年9月,我报名参加了书法课。前段时间,因为大家都只是接触书法,所以书法不是很好。我为了提高自己的技巧,在家中像模像样地练了几日,让自己有了些进步。

在第四节书法课上,老师表扬了我,并要求其他学生向我学习。我一得到肯定,就把尾巴翘得老高,简直是得意忘形了:有一次,我照往常一样,练习了黑板上的字,在排队等给老师检查时,一位同学诚恳地对我说:

“你这个字形有点不太对劲呢,重新写一遍吧!”我听了不屑一顾的说道:“这关你什么事?

你有我写得好吗?”然后,我又把头扭到一边,继续排队。当老师检查我的话时,他生气地说:

“你这个字在结构上怎么练了那么大的错误,是不是表扬听多了?开始骄傲了?”我一听,愣住了,只好回去再练习……唉,如果我在排队时,像张大千大师那样,虚心地接受了那位同学提出的建议,就不会落得这样的结果。

真的是不要取得了一点小成绩就轻易骄傲啊!

现在,我读了张大千大师的故事,深深地感受到他的谦卑对他的未来发展有多么重要。所以,我以后不管在什么方面,都要脚踏实地,并虚心接受任何人提出的正确建议,还要加以改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像张大千大师一样不断进步,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国画观后感 篇5

20xx年的一天,我班全体同学怀揣着激动兴奋之情来到了湖南省博物馆,来此欣赏在长沙展览的欧洲各派名画画展。在此之前的很长时间,我对于看画展是有一种向往的。我常想象自己在多年的拼搏与奋斗之后,能泰然面对生活,从容面对磨难,有一天也能逍遥地在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前,沉醉其中,自得其乐。而现在,我就得到了这样一个机会,不禁欣喜若狂。

期待

看起来“金碧辉煌”、充满艺术气息的展览厅近在咫尺。站在展厅外面等待进入的我们踮起脚尖,翘首期盼。我们面对的是从未涉足过的世界,那里有欧洲绘画艺术最成功的作品,有绘画大师们的灵魂。能跟他们如此的接近,能穿越几千年的岁月与他们进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这不禁让我感到兴奋难抑。

感受

带着一种欣赏艺术的神圣心情,我和同学们走进了展厅。一幅幅或大或小的大师之作印入眼帘。晕黄的灯光照得这些作品泛着光晕,一种温暖美好的感觉涌上心头。我那颗浮躁的心终于得到澄净,一向活泼爱动的我也安静了来,为的是怕自己的无礼破坏了这样美好的艺术氛围。

学习

展览展出的作品分为学院派、浪漫风情与怀古、印象派三大主题,每一个都是我的心头至爱,我总是走在人群的最后,贪婪的吮吸着这些艺术大师们提供给我艺术的乳汁。很多大师的佳作我都牢记于心,如数家珍:

弗朗索瓦帕卡尔。西蒙的人生三节段,用类似于舞台的色彩与线条,描述了田园史诗般的风光;而另一位伟大画家的四重奏:

一个画家对音乐艺术的赞颂,用暖色描述了四位裙衣飞扬的女子醉心于三位大提琴演奏家精妙绝伦的演出,通过着色和布局,以及仰视的视角运用,画家将他对音乐的赞美表达出来,更体现了学院派为美而美的艺术理念。

仅仅是我自己的欣赏和解说员生动的演说,我就已经粗略感受到了绘画艺术的魅力。比如古典三大美女,法国。约瑟夫。提索特的春,劳伦斯。阿尔玛。塔德玛的埃拉加巴卢斯的玫瑰,它表面是一幅娱乐大众的欢乐场面,而实质又十分诡异……还有印象派的鼻祖克劳德。莫奈的安提比斯,亨利。方丹。拉图尔的梨花…。。真是让我感觉惊叹,大开眼界。

思索

看了这么多,心中的喜悦感逐渐消退,代之的是一种忧虑:

有太多的东西我没有见识过,思考过,自己是如此的浅薄无知,却常常自以为是,可悲的自满着。也许我该身体力行地多看多走,刨除自己的狭隘与偏见,认真汲取知识的养分,在文化的海洋中徜徉!

国画观后感 篇6

赵汀阳曾说,当政治博弈退化为行政博弈,这种行政斗争的游戏虽然在智力上是高水平的(阴谋水平惊人),但在精神上是极低水平的,它没有任何精神性的意义,毫无精神追求,毫无理想,道德和美学的意义都退化到趋近于零,只剩下单纯的无耻斗争。秦汉以来中国历史所记载的各种“政治斗争”其实都没有什么政治意义,而只是一些在荒谬、残酷、变态、阴毒、无聊等方面都超出了人们想象力的宫廷斗争、朝廷斗争以及地方与中央的斗争,都是为权力而权力、为利益而利益的单纯比赛。

科举制似乎成功地鼓励了人们学习知识的普遍热情,但儒家意识形态却被规定为唯一的学习内容,人们修习到的只是一些复制性的知识。按照官僚帝国的制度,只有学好了意识形态才能做官,而做官是这个社会中能够以智力投资而获得最大利益的唯一途径,这样的诱惑基本上否定了其它所有智力投资方向,帝国的智力事业就萎缩成为学习意识形态。这种学习不是为了发展创新,而是为了不断重复、不断体会而巩固既定观念,这种永远自身复制的意识形态几乎彻底摧毁了帝国的智力事业,使思想和精神成为荒漠。

不论是病态的人性,还是稀薄的智力,都注定了官僚集团没有办法集中精力改变现状、聪明正确地完成一件有益的事情。它甚至可能没有办法知道,除了维护自身存在之外,还有什么值得完成的事情,它没有办法知道,什么是有益的事情。它就会窝里斗,它就会折磨它的主人,而它对于外部的挑战,根本没有任何应对的能力。

有官的地方,就会有官场;有官场,自然就有官场规则;有规则,就会有破译规则者。日熏月染,久而久之,规则和破译规则就都会变成文化,就会融入人的血液中,最后沉淀为民族性格的一部分。这也就是为什么只有在中国,才会有官场文学。但不是所有的官场小说都称得上是官场文学。谈到官场文学,有一个人,无论是读者只为阅读,还是学者做研究,都无法绕过,他就是王跃文。

如果说其他的官场小说总喜欢造一个光明的尾巴,以显示主旋律的正确方向,那王跃文就是一个悲剧主义者,他的小说人物却总陷入困境之中,理想被击碎,仕途漫漫不清晰,尝遍人情冷暖,染得身心俱忧郁,不得志,最后多以出走的姿态完成仕途。朱怀镜先得势,后失势,最后被贬到底下县市。这早已超脱了简单的仕宦升降,官场就是一个壳,换作另外一个壳,比如职场,再比如大学,同样是一件漂亮的文学作品。

国画观后感 篇7

一部当代官场现行记!

国画终于看完了,这本书写得很不错,主要描写官场上尔虞我诈,投机取巧,溜须拍马,现实而又复杂的人际关系。

阅读初衷是听友人介绍这部书是年轻人涉世之初必读本,故带着好奇读完此书。读后非常庆幸自己能够幸运的进入外企,不用如书中人物如此费劲心思往上爬,对此感慨颇深。

作者通过主人公朱怀镜的官场起伏境遇深刻地说明了官场人物间相互利用等官场路的本质。同时围绕在主人公身边的三位密友的人生道路和境遇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曾俚为人耿直,有正义,是敢于发现社会问题同时敢于对社会直言的人。他的正义感让人们大为钦佩的同时却对其后坎坷的人生发展路大为同情。卜老平凡的岗位,却拥有大师级恬淡的生活态度,十分让人敬佩。李明溪率真的性格,对绘画的执着及其后听从朋友劝诫变更生活追求理念而最终迷失自己的境遇让人们心生可怜之意。

很喜欢王跃文笔下主人公的两位好友卜老和疯前的李明溪,喜欢卜老恬淡的生活态度,同时非常欣赏书中恬淡的代表诗句来者莫忙去着莫忙且坐坐光阴不为人留,功也休急利也休急再行行得失无非天定;观看千古人逐鹿,先坐清淡鬼吹箫

现代人如此快速的生活节奏,如若能在心底深处留一份恬淡心情看世界将会非常惬意。

国画观后感 篇8

这一本书可以说是徐悲鸿文集,里面是大师对于艺术的欣赏心得感悟,其中选取不同年代的中国画佳作,我们可以从书中读出他对于中国画走向现**实转变的努力。下面是小版国画艺术读后的模块来看看吧。

《中国画的艺术》算得上一本简明版的徐悲鸿文集,当然里面也夹带着不少精彩的画作。当我们体验大师的文艺思想时,欣赏优秀作品是一种美妙的享受。正如编者所云,配合先生的文论,同时选入不同年代的中国画作品,便于读者在领悟他的主张之时,对他中国画作的实践也能进一步了解。

徐悲鸿大师所处的时代,是美术思潮大跃进时期。尤其是1930年之后,画坛名家辈出,大家对传统画学与西方美术的争执此起彼伏,有时候甚至采取直接且激烈的手段。由于社会政治变革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艺术界的现状不满,争论日益激烈。

比如本书中选的几篇文章里,徐悲鸿曾多次提及“董其昌的借位造风,流弊久远”;“清四王是皇家趣味的代表,也是正统派文人的心头好,却在此被批得一无是处”;至于著名的《芥子园画谱》,也成了徐悲鸿心目中的“投机事业……断送了中国绘画”。

其实在今天看来,大师的论调明显有失偏颇,就算推崇“唐宋高峰论”,也不必“狠踩明清”呀。董其昌、清四王以及《芥子园画谱》自有其极高的价值,而唐宋写实画风也绝非艺术家唯一的技术追求和精神指向。

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徐悲鸿持厚古薄今论主要是受了康有为的影响,仅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思潮和观念,而非完全漠视或否定明清艺术。否则,他就不会花太多时间赞扬沈周、邱英、陈洪绶、徐渭、金农、郑板桥。

他之所以反对以文人画为代表的元明清山水,其实是在表达对“抄袭、八股、闭门造车画自来山水”的大不满。处在那样一个风云变革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画家心中燃起了“改革、创造、复兴”的热火,一心想推动中国画朝现**实方向转换。

他复兴中国画的主张,源于深重的危机感,他甚至将国画的危机与民族危机、国家危机联系在一起,这容易导致将问题看得过重,从而话也会说得较重。

于是,便不免被一些人认为“他彻底背离传统”,但如果完整看他的文论,自然不会生此误会。我们要看到他批判“文人画颓废、沉迷仿古”的一面,也要注意他特别提到需继承优秀传统的一面。

正如本书提到的,他并不像陈独秀那样高喊“革命”,或者对传统痛快地批判一番了事……作为一个实践的艺术家,他知道古人的画里有多少宝货,所以他要“复兴”这艺术。他虽然和康有为、陈独秀一样,对现状不满,主张引进西方现实主义,但他的思想远比政治家的思想实际。

徐悲鸿是一位极具感染力的艺术活动家和艺术教育家。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极尽所能推动中国画向现**实转变的努力,并不遗余力地提携后辈或同辈中有创新精神之艺术家。此外,他对人物画的重视尤其值得一提。

可以说,没有徐悲鸿的号召力和大力推动,就没有当代中国人物画的繁荣。

国画观后感 篇9

资中县陈家镇拥共小学六年级:周佳辉

读了《国画大师张大千》之后,我的心里有很深的感受。

张大千,四川内江人,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是一位深受爱戴的伟大艺术家,特别在艺术界更是深得敬仰和追捧。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是无孔不入的,尤其是在山水画方面成就突出。他一生中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

他为繁荣和发展中国文化艺术,提高中国文化艺术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作出了巨大贡献。

20世纪20年代后期,张大千开始了“搜尽奇峰打草稿”的频繁旅行,遍游了祖国的名山大川,由先师古人转向从师造化,1929年,张大千被选为全国首届美术展览会干事会员,1931年,被选为中国古代画展览审查代表,并代表中国美术界赴日本参加国际画展,1933年,张大千作品《金荷》、《江南山水》轰动美国,分别被巴黎博物馆和莫斯科博物馆购藏。此后他的作品开始在国内外不断展出,逐渐产生世界性的广泛影响,张大千1936年被南京**大学艺术系聘为国画教授,同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张大千画集》,徐悲鸿为其作序,赞誉为“五千年来第一人”

张大千让我懂得:任何人要取得成功,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刻苦的努力,而且需要有科学的方法,这才能够事半功倍,早日达到预期的目的。绘画一道,亦是这样。

张大千走过的艺术道路也正明了这一点。张大千吸收了老师和古人的丰富营养,继承了优秀的传统,奠定了他自己写作和墨基的坚实而深厚的基础;接著又从师造化中,开阔了眼界,拓展了心胸,将天下美景,尽汇笔下;然後在他的求独创中,又努力开拓,不断创新,由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与面目,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与成功。

张大千的这种“视艺术有若性命”,高度的敬业、乐业、爱业精神,他的一辈子刻苦学习与不懈的攀登精神,他的终生学而不厌、精益求精的奋进态度与作风,坚持不懈地努力,数十年如一日地刻苦用功,真值得我们学习。

国画观后感 篇10

本次展览于志学先生写意画作《驯鹿图》

于志学先生尝以其在国画“冰雪山水”上的开创性,闻名遐迩于当代美术界,然于先生在写意人物、花鸟上呈现给读者的线写造型、纵横捭阖,以及画面的气度恢弘、与众不同,同样成就了其艺术创作中另一番的辉煌景象。读先生写意人物、花鸟国画,其对创作形象的准确把握和深度切入,展现了艺术家源自于生活最为朴实、纯真的感受。其率意洒脱、刚柔适度的线条运用,反映了画家对国画 “以线为骨” 传统的最纯正的继承。

其大开大合、浑朴天成的画作面貌,以及浓重的书卷气息和笔墨意韵,也更呈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逸美和传统国画审美主张。

本次展览于志学先生写意画作《丝路即景》

生活是一切艺术创作最纯粹的源泉之一。读于先生此次 “黑土情浓当代实力书画家8+8”双线联展参展写意人物画作。无论是寓意吉祥的《三阳开泰》《牛耕福田》《金鸡鸣晓》《驯鹿图》,还是以采风所见为题材的《丝路即景》《高原情》等,都是画家对生活中最为朴实、最为感动场景的艺术化呈现。

如《三阳开泰》,其所塑造是牧羊少女淳朴、无邪的形象,反映了牧羊少女采摘野果以及与小羊羔嬉戏的活动,期间充溢着满满的乡土浓情和生活情趣。而《金鸡鸣晓》中,三两一组、四五一队的金鸡组合,或昂首打鸣、或刨土觅食、或嬉戏或争斗、或母子情深、或喙梳白羽,人物就巧妙的融进了这样的环境中。农家院落安闲殷实的生活,乡民们的勤劳朴实随着画面流溢开来,画家对生活最为直接、最为纯真的体悟也随之呈献给了读者。

本次展览于志学先生写意画作《羲之爱鹅》

《丝路即景》《高原情》这些作品,更多的融入了西域汉子的粗狂、大气,反映了高原人披风栉雨、沙海牧驼,在风雪丝路中与自然艰苦斗争的生活。而于志学先生常常创作的《驯鹿图》,则将东北地区的鄂伦春、达斡尔、鄂温克等特有少数民族猎民与驯鹿之间亲密的关系,以及他们半农半猎生活状态,呈现了东北雪原、密林里土著居民们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状态和原生态文化。这一切都是地地道道的淳朴乡民形象,是真真切切的生活情景,是于先生对生活中真性情,是其艺术活力最为集中的体现。

读于志学先生写意的人物花鸟画,收藏和释放工笔的程度和线条也是他的绘画最重要的特点之一。画为心声,笔随线走。线之形也即是画家的心声反应,是其情感吐露。

于先生的线写,率意、生动、柔中有刚、绵中显硬、纤细而有力度、稳健而有弹性,是“以线立骨”的国画线写传统的传承,是当代速写线条与传统线写白描、以书入画融合的表现。

如《羲之爱鹅》,潇洒率直的铁线描构成“书圣”王羲之衣饰的流畅,而细若游丝、行云流水以及钉头鼠尾的线条组合,将这位“东床快婿”率性形象,以及鹅的呆萌都描绘的生动而又充满灵气。再如于先生笔下的《新女性》,笔墨流溢、速写挥洒,其所反映是时代东方女性的开放与温婉并存。总而言之,于先生写意国画的线条,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住,逸而不浮、熟而不油。

而这种流畅、老道、自在、洒脱,时若春蚕吐丝,时为铁线枯藤的线条,总能带给读者笔墨纵横、线条捭阖的艺术享受,顺其线条的流淌我们体悟到的也是畅快淋漓的胸臆吐露,是于先生宽阔艺术之路的展现。

于先生的写意花鸟,如驯鹿、奔马、猎犬、老虎、雄鹰等,或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寄寓,或是对天地万物的关怀与关注,都是其坚持的艺术审美本质、本身心性与自然同呼吸共律动的物象化表现和艺术化外露。如《驯鹿图》《金鸡报晓》;或是草原民族坚强不屈风骨的代表,如《塞外》《丝路即景》;亦或是传统文人画“书卷之气”的体现,如《山鬼》《羲之爱鹅》。就以于先生所作《雄鹰图》而言,线条刚柔相济、张弛有度,呈现其于传统国画笔墨方法上厚实的功力,整幅画作将飞禽的雄姿展现的极为生动,可谓是出自其自然之笔、性灵之笔。

他作品中的花鸟大多既有自然之美,又有民族文化内涵,有传统水墨与当代生活方式的结合。

于志学先生的写意国画,格调高雅、健康、向上,反映了其多年文化修养的积累、笔墨功力的锻造以及对自然蒙养的顿悟,而这些也都是其多年艺术实践,发展积累所致。在他的作品中,少女美而不俗,男子粗而不俗,这是她们本色美和灵性美的表现;他作品中的天籁都是精神的、活泼的、可爱的,与人、自然、人合谐相处;他作品中的鄂伦春族猎人勤劳、善良、朴素,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美德。我想这一切都是于先生多年矢志不渝坚持 “继承不是重复,一切在于创造”的艺术宗旨,以天、地、人的 “三元绘画”为目标的艺术结果。

其写意画中深入开掘传统艺术审美和笔墨方法,又紧追时代风尚、紧随画家心境,成就了他那写意国画笔墨开合、纵横捭阖的雄浑气度和与众不同的面貌,成为其绘画艺术继“冰雪山水”之外的又一重要支撑。(文\成功书画家网 《当代书画家》记者冯宜玉)

画家简历:于志学,笔名问津,干城人,1935年出生于黑龙江省肇东市。系冰雪山水画创始人。

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艺委会委员、黑龙江省画院名誉院长、黑龙江省美协副主席、黑龙江省国画会会长、美国国际传记协会副理事长、英国剑桥大学国际传记中心研究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国画观后感 篇11

本次展览杨国光先生画作《陌上柳影》

文/成功书画家网 《当代书画家》记者冯宜玉

近年来,我与杨国光先生有过多次接触,多次向他请教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每次他们谈论书画时,气氛总是融洽的,他们收获很多。而时常品读杨先生画作,于其惜墨如金的笔墨,神采风扬的画面中,也总能聆听到自然花鸟的生命律动,感受到时代精神审美的流动,体悟到文气蓊郁的传统文人画精神。

本次展览杨国光先生画作

此次“时代时代——当代学院国画名家10+10”双线联展,成功美术馆馆藏的多幅杨先生画作再次展出,与广大书画爱好者见面。笔者也有机会再次品读到先生画作,从中获得了绘画的艺术创造与自然契合、与生命律动的感触。如《秋雨初晴》,画面在两片芭蕉的大与麻雀小的比较中构成,笔墨高度概括可谓逸笔草草、简之又简,却又在留白的虚无中呈现出其韵味的无穷。

这幅作品以雨后离巢的麻雀,为整幅画作点睛,雀儿的精神抖擞、栩栩如生,画出了艺术家心中之境,精神之境。我想杨先生通过秋雨放晴后的自然之景描绘,带给我们的是自然的宁谧安闲与神采活力,也更是他个人对自然哲理体悟的倾诉。

本次展览杨国光先生画作《轻风冷香飞》

再如《轻风冷香飞》,这幅作品完全呈现了杨先生于素描、速写上的功力,清刚不俗的线条组合成:棱角分明的荷花、苍劲野逸的枝茎;整幅画面充满了构图简练、笔力苍虬、墨色纯粹的笔墨格调;画家更以素描中光影的方法,绘出了水面的涟漪与质感,其在呈现自然的荷韵之美的同时,也彰显了画家“惜墨如金”的艺术风格。

本次展览杨国光先生画作《秋雨初晴》

杨先生的花鸟画作,往往在对客观对象的自然形态进行大胆的取舍、增删、提炼、概括,如《陌上柳影》《春趣》《春曜图》等作品,以牛、小鸡等为题材,善于捕捉客观对象瞬间的变化特征,从不为客观对象的基本特征所束缚,画“牛”取其精神舍其形质,画小鸡,着力体现其憨态可掬、充满人性童真的一面。看似寥寥数笔的笔墨组合,却尽传其神、张其之美,如此使其笔下的麻雀、荷花、小鸡以及“牛”在呈现自然之美、生命之美中, 达到了“以形写神”进而“形神兼备”的艺术之境。

本次展览杨国光先生画作《春趣》

杨国光先生的国画创作不仅与自然生活高度契合,而且与时代审美和精神风貌高度契合。如其花鸟画所涉及的题材物象,果断舍弃了徐渭、“八大”、石涛等传统文人画的孤寂落寞、愤世嫉俗的调子。画面往往通过整体的概括剔除了生活、俗世的杂质,以自然的纯美精神,呈现一种宽松自主的艺术氛围和自然世界,只留我们神往眷恋的诗与美的核心,以及“天人合一”传统审美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时**念相融合的内心触动。

在追求与“笔墨当随时代”的精神高度契合的同时,他也不急不躁、不妄下定论,展现了一位学者型艺术家、一位多年从事高校美术教育工作者的严谨与慎笃。如其所言:“不管是传统的笔墨还是现代的技法我们都应该从发展的角度去看待它,发展的东西不要冒然的去解读它。

一是对于时代的笔墨特点的品评,我们无法做到全面,因为我们生在这个时代,无法看到时代笔墨特点的全貌,做起来就有很大的缺陷,稍有不慎就破坏了;另一方面,当代的笔墨特色其本身还处在发展当中,还不够完善成熟,对于不完善、不成熟的绘画现象过早的定位的做法也欠妥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杨先生如此挚爱于艺术殿堂的求索,而又不迷失于其茫茫烟海。在商品经济时代,他可以冷静地思考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客观地审视自己的艺术创作。

这种气,这种决心,已经让笔者佩服不已。这也许是杨先生的绘画体现了纯粹的自然和艺术氛围的原因,也是他文艺作品吸引我的地方。

“陌上柳影”、“秋雨初晴”,只读这些画跋就已感受到画面中蓊蓊郁郁的诗画情趣了。而这也正是杨先生的花鸟绘画要呈现的“物我两忘”之境,亦是诗意的自然与诗意的个人情怀的展现。《陌上柳影》阡陌纵横、柳绿莺飞间,只有“牛”的身影,这画面如同《诗经》中的“国风”描绘一样,留给我们的永远是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充满梦境的无尽想象。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对诗化的追求诗历代文人画家对完美的追求。绘画创作的诗意环境是学习和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综合表现的过程,也是品味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读杨先生的画作,如同踏着岁月的风穿过时光,行走在《诗经》《乐府》的世界里,在其惜墨如金的画笔中,咂摸其与自然同呼吸的欢快舒畅,与时代同欢呼的激情澎湃,与文化同律动的神采飞扬。

艺术家简历:杨国光,1937年出生于兰州,年轻时是著名画家王天

一、黄胄的启蒙。1955年至1961年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附中、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刘文西、郑乃光、王子云、张义潜、石鲁等名家,毕业后留校任教。1975年调到西北师范大学艺术系任教至退休。

杨国光擅长素描、速写、工笔、写意等画种,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对基础教学、国画创作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笃钟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方法,形成了苍劲雄浑、朴实无华的艺术风貌。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国画讲座心得 | 热门歌曲 | 热门城市 | 观后感
上一篇:自查报告税务 下一篇:最新春节放假通知模板11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