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小学整理教案八篇

2023-11-01 20:39:30 小学整理教案 小学教案

【#实用文# #小学整理教案八篇#】每个老师在上课前会带上自己教案课件,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去写好教案课件。老师的上课要按照教案课件来实施。下面是栏目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整理教案”,愿这些参考资料可以为你的工作和学习提供有帮助的参考!

小学整理教案 篇1

教学内容:教材第104、105页例2和练一练,练习二十第l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学会把原始数据分段整理的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编制简单统计表的方法,进一步掌握看统计表分析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数据分类、整理的方法,今天继续学习简单的数据整理,(板书课题)学会怎样把收集到的数据分段整理,绘制成简单的统计表。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2。

2.提问:根据这张记分单,你能不能很快地看出某报社这次环保知识竞赛的成绩大多数在什么范围

指出:从这张记分单中很难看出某报社这次环保知识竞赛成绩总的状况,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如果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范围把这些成绩进行整理后,就能清楚地看出这次环保知识竞赛成绩的总的状况。怎么整理呢

3.学习整理数据的方法。(教师边讲边板书示范)

(1)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从记分单中看出最高分是100分,最低分是55分。

(2)根据统计的需要,把数据的范围划分成几段。把分段情况按一定顺序排列后,再用划正字的方法整理各段中的数据。在这里我们可以把某报社环保知识竞赛的成绩划分为以下几段:

100分9099分8089分70~79分60~69分60分以下

教师完成以上板书后,提问:每段中又各有多少人呢

①指导学生将记分表中l~6号学生的考试成绩用划正字的方法进行整理。

②请学生在书上用划正字的方法继续整理7~36号学生的分数,并统计各分数段人数。另请一名学生上黑板完成,最后集体校对。

(3)编制统计表,并把整理出的数据填人统计表内。

教师边板书边指导学生,先确定将统计表分成分数和人数两栏,再根据以上各段找出的数据范围,将分数栏分成六段。然后用直尺画出表格,填写栏名;并在表格的上面写明统计表的名称和日期。再把各段起止分数的数据按照从高到低的/顷序填人分数一栏内。(如下表)

让学生填写第104页表格。

最后填上制表日期。

指出:上述统计表还可以绘制成竖式表。(如下图)

环保知识竞赛决赛成绩统计表

年月

分数

100分

9099分

8089分

70~79分

60~69分

60分以下

指名一学生把表格填完。

4.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分析下面两个问题:

(1)90~99分的有多少人60~69分的有多少人你能按顺序说说每个数段的人数吗

(2)这次竞赛,哪个分数段范围内的人数最多。

指名学生口答。

5.讨论:

(1)制成的统计表,和原来的成绩单相比,有哪些优点

(2)竞赛组织者想设置一等奖5、6人,二等奖10人左右,其余的为三等奖,上述数据该怎样分类

指出:根据得奖需要,可以把成绩分为以下三段:

100分~96分,95,90分,90分以下。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

(1)请大家看表,体重分为几段,是哪几段

请大家用划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

谁来说一说,每一段各有多少人

(2)大家把统计出的数据填在表里。

(3)提问:制成的统计表,和原来的记录单相比,有哪些优点

分析表中每段的人数,你想到些什么

2.练习二十一第1题。

让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整理和填表。

出示表格集体订正。让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提问:男同学的跳远成绩在哪个范围内的人数最多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怎样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

小学整理教案 篇2

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1-2页,练习一第2-3题。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和动手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收集和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类整理的方法,能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完成相应的统计图表;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质疑问难的能力。

课前准备:选取恰当路段拍摄路口交通情况,制作相应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师:先随老师来看一段录像。

(截取《锦绣常熟》中的一段资料,伴随画面播音员解说:常熟招商城是全国最大的服装类批发市场,它占地3.17平方千米,内有20000多个店铺和摊位,里面有服装、服装面料、小商品等20多个专业市场,每天进场交易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有10多万人次,一年的交易额超过100亿元。)

2.提问:(1)刚才这段录像介绍的是什么地方

(2)通过介绍,你觉得招商城怎么样(很热闹、很繁华)

(3)在介绍中通过什么来说明招商城的热闹与繁荣(大量的数据)

3.师述:有说服力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但是这些数据不会从天而降,要靠我们自己收集和整理。

(相应板书:数据收集整理)

[评析:联系乡土教材,用学生耳闻目睹的实例导入新课,增强现实感和亲切感,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热情,又体现了教书育人。]

二、复习静止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1.出示停车场画面。

提问:如果要你收集这个停车场中各种机动车的数量,你打算怎么办

2.学生讨论后交流方法:分类数(板书)。

3.师引导用这种方法统计出停车场里各种机动车的数量为:

摩托车:3辆轿车:15辆

客车:8辆货车:6辆

根据这些数据完成第1页上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4.学生练习,反馈校对。

[评析:突出分类数的基本收集数据的方法,夯实新授基础。]

三、学习变化据的收集和整理

(一)数据的收集

1.师:刚才同学们统计出了停车场中机动车的数量,正确率也很高。愿不愿再来试试

2.第一次统计通过西门路口的机动车数量(播放录像)。

[评析:活用教材,选择学校附近交通路口各种动态车辆为题材,用录像播出,化静为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数学现实感。]

(1)师不做任何指导,学生尝试。

(2)统计正确率。

(3)回忆刚才的统计过程。思考:为什么正确率会这么低(估计会说出这样几种可能:什么是机动车没有搞清;通这一路口的车子太多,来不及看;车子不是一种一种开过来的,怎么数)

(4)四人小组讨论:如何解决刚才提出的这些问题

(5)学生交流,相应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明确机动车的类型:摩托车、小汽车、货车(包括大、小货车)、客车(包括大、小客车和面包车)。

②收集的方法:可以分类数,也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来收集数据。(提问: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画正字的收集方法)(板书:画正字)

③合作的优势:当车子太快一个人来不及看、来不及记时,可以通过小组间的合作来完成。

(6)四人小组再次展开讨论,定出一个分工合作的合理方案。

[评析:尝试,有意制造矛盾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数学问题从情景中自然发展而成;为探索问题的解决,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促使全体有效参与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合作创新精神,提高了收集信息的能力。]

3.第二次统计通过西门路口的机动车数量(教师参与一个小组统计)。

(1)再次播放录像,学生根据计划安排分工合作。

(2)小组组长汇总数据,全班交流。

摩托车:15辆小汽车:24辆

货车:9辆客车:10辆

(3)统计正确率,与第一次统计结果相比较。

(4)思考:从这次练习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4.小结:以后学习、活动时都要有目的、有方法、有计划,这样才能顺利解决问题,而且正确率高。

[评析:再次组织统计活动,既是解决问题的实践又是验证。通过前后比较对问题解决进行回顾和评价,从而证实方案是否简捷、易行。]

(二)数据的整理

1.师:刚才我们收集了不少数据,但它们还只是原始数据,为了清楚地说明问题,同样需要进行整理。

2.根据刚才收集到的通过西门路口的各种机动车数量完成统计图。

(1)学生尝试练习。

(2)交流:解题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统计图中只有20个小方格,而小汽车的辆数超过了20辆,这时就用一个小格代表2辆车,再绘制统计图。

(3)有错误的同学修改自己的统计图。

3.练习:第5页练习一第3题。

提问:

(1)你能看出图中每格代表多少数量吗

(2)你能根据这幅统计图完成统计表吗

(3)从这幅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统计资料

[评析:为加强看图教学,教者充分利用教材智力因素,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收集、整理信息,培养学生全面、准确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动手实践,再次练习(投掷硬币实验)

1.宣布实验要求:拿出课桌中的一枚五分硬币,从桌面上约30厘米的高度自由落下,共做20次,边做边记录落下后的情况,然后填入课本第5页第2题中的统计表内。

2.同桌讨论(教师与单个学生一起讨论实验),确定最好的方法,完成实验填好统计表。

3.交流统计结果。

[评析:创设投掷硬币活动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情趣,并自然渗透概率数学思想,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数据统计打下基础。]

五、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师相机完成板书)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六、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课后以小队为单位,任选下面一项展开调查,获取相应数据后组织讨论,分析这些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从中可以提出哪些合理化的建议

(1)调查本年级各班的男女生人数。

(2)调查全班同学的身高及平时吃蔬菜的情况。

(3)调查全班同学放学以后最喜欢干什么。

(4)设计一份问卷调查:如果给你5元钱,你将怎么用

(5)请自然教师作指导,组织一次实验,了解水加热时温度的变化。

[评析:重视课后数学实践活动的组织,鼓励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附:板书设计

简单的统计

数据

收集原始数据整理

1.分类数1.统计表

2.画正字2.统计图

[总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是一节较为平常的课,而本课的设计颇具特色:一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自主学习,把时间和活动空间还给学生,教师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二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用数学意识;三、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按问题解决模式组织教学,层次清晰,环环相扣,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小学整理教案 篇3

【教学实录】

一、汇报交流,梳理知识

师: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把有关立体形体的知识整理成表格或图。现在,请小组讨论推荐一张表格或图,拿上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各小组纷纷在实物投影仪上出示自己组整理的表格并向同学介绍。有出现下列图表等情况。

二、贴进生活,模拟应用

1、购买鱼缸的数学问题

师:昨天,老师想去买一个鱼缸,发现有以下几种型号。

尺寸

型号

长(分米)

宽(分米)

高(分米)

1号鱼缸

6

6

6

2号鱼缸

9

6

4.2

3号鱼缸

5

5

7.75

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当时老师看到的三种鱼缸的形状大致是怎样的?

生:1号鱼缸看起来像一个正方体

(众生抢着补充:没有上底面。)

生:2号鱼缸像一个扁扁的长方体,没有上底面。

生:3号鱼缸是一个高高的长方体,有点像柱子,也没有上底面。

(众生抢着补充:它的底面是一个正方形。)

师::这样吧,每个小组选画一个鱼缸,然后展示给其他小组看看。

师:工人叔叔在做鱼缸时该如何割玻璃,各种方案需怎样的玻璃?选择一种鱼缸,想一想。

生1:我选1号鱼缸,它只要割5块边长是6分米的正方形玻璃就可以。

生2:2号鱼缸需要的玻璃是:一块长9分米宽6分米的长方形玻璃,二块长9分米宽4.2分米的长方形玻璃和二块长6分米宽4.2分米的长方形玻璃。

生3:3号鱼缸要二种形状的玻璃:一块边长是5分米的正方形玻璃和4块长7.75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玻璃。

师:观察三个鱼缸,你想知道什么?

生:哪个体积最大?

师:鱼缸装水量是它的容积,如果不计玻璃的厚度,它的体积就是容积。

生:哪个鱼缸用料最少?

师:那就来计算一下它们的容积和用料面积吧,小组合作、分工计算。

反馈如下:

用料面积(平方分米)鱼缸容积(立方分米)

1号鱼缸:665=180666=216

2号鱼缸:96+(94.2+64.2)2=180964.2=226.8

3号鱼缸:55+57.754=180557.75=193.75

师:观察上面的数据,你有什么想法或问题?

生问:老师,以前学习的表面积相等时,正方体的体积大。而这里为什么不是这样?哪里不对?

生答:以前学习的表面积相等是在所有面都计算的,今天计算的鱼缸只需计算5个面就不一样了。

师:你认为老师应购买几号鱼缸?

生1:我认为选2号鱼缸好,因为它底面比较大适合鱼游玩。

生2:我觉得你选3号比较好,因为它占地面积小。

生3:3号好,因为3号鱼缸比较深,适合习性不同的各种鱼,深水与浅水可养不同的鱼。

生4:1号好,因为它方方正正,既宽阔又比较深,鱼比较容易找到喜欢的深浅之处,那里又相对较宽大。

生5:我劝你不要买3号鱼缸,因为它比较窄小,鱼不好向前游。

生3(迫不及待地说):鱼可以绕着游。

师:大家能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都很好,购买时还要考虑房子大小等因素。

2、沙坑用沙中的数学问题

学校在操场边的空地上挖了一个长6米、宽3米、深0.4米的坑,准备装上沙作为沙坑使用。它的旁边有一堆圆锥形的沙,底面周长是12.56米,高1.5米。这堆沙够用吗?(的值取3.14)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汇报)

生1:这堆沙不够用。因为沙坑的体积是630.4=7.2(立方米),而这堆沙的半径只有12.563.142=2(米),沙的体积是3.14221.56.28(立方米)。沙不够用。

生2:我有不同意见,我认为这堆沙够用了。因为已经有6.28立方米沙,而沙坑装满沙也仅需7.2立方米,不用装满就可以了。

生1:不装满一些会不安全。

生2:不对,6.28(63)0.35,可见,用6.28立方米沙来装这个沙坑可以装0.35米深了,应该是安全的。而且,在使用中,沙不容易溢到操场上去。

生1:我接受你的意见。

三、综合实践,升华知识

师:我们通过刚才的几个题目复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问题。老师这儿有一个铅球,怎样求出这个铅球的体积呢?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生1:我们可以先在鱼缸里放一部分水,不能太多,量出水的高度;再将铅球放进水中,再量出水的高度,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铅球的体积。

生2:我们组的方法与他们不同,我们决定用一个大口杯,装满水,再将铅球放进水中,收集溢出的水,用量筒一量就知道铅球的体积。

生3:如果鱼缸很大,这个铅球又这么小,放到水里水面上升很少,会很难测量,就不容易求出铅球的体积了。

生1:对,我们会选择一个大小适宜的鱼缸,或者玻璃口杯也行,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计算。

生4:我们组讨论的结果是设法找到球的体积计算公式,用公式计算。

师:你们的想法都很棒,下面就请同学用自己的方法动手实践,求出这个铅球的体积。老师这里为同学准备了一些工具,可以来借用。

(用公式计算球的体积的那组同学用的是由老师提供的球体积公式:老师建议他们课后通过查找资料进一步搞清球体积公式的获得过程。)

(学生实践后反馈,老师说明测量中有误差,数据略有不同是正常的。)

【案例分析】

复习课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力,努力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复习课教学首先要关注的是复习的每一过程能否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否促进学生的发展。反思教学的过程,可以肯定教学是成功的:做到系统整理知识、综合应用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落实关注学生发展的要求。

一、注重自主整理,提高建构能力

复习已学的知识,并建构起一张知识网络,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是复习课的一个重要目标。但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说,获得整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形成建构意识显得更为重要。这种能力和意识是必须经历自主整理、主动建构的过程中获得的。本案例要求学生在课前整理立体图形的知识,让学生自主选择整理的标准和方法,出现按立体图形的种类和按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等不同方法来整理立体图形的知识。凸现整理建构时学生的自主性,并且在课前完成整理和建构,增大了建构的空间,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在小组交流中调整,为全班交流推荐优秀作品时,体验和感悟了建构知识网的方法。这样,还学生一个自主整理的空间,让学生亲自去理一理知识,让学生试着自己去把知识纵向成线、横向成片,在做中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在做中学会整理建构的方法,获得整理建构的能力。

二、改变机械练习,提高应用能力

如果学生只会对一般参数作简单代入或将习题套入一般模式,那么学生的素质并不会提高多少。只有经历去解决问题,让学生进行一次次的重新创造,学生才会得到真正的发展。再者,《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纵观整个案例,改变原来那种学生纯粹的代公式等练习。购买鱼缸问题、沙坑装沙问题、测量铅球的体积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室内的生物角就有鱼缸养有鱼),是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欲望。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得到提高。同时,也将有助于理解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而不是一种纯粹的代数据计算。

三、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实验操作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理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因此,数学教学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案例中设计由看立体图猜测是几号鱼缸?由数据分析所需要的玻璃形状如何?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索形体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有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看到这几号鱼缸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由学生提出计算用料情况和体积大小,再计算用料情况和体积大小。对购买几号鱼缸、沙坑装沙情况,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会得到不同的答案,从而引起学生间的争辩,使课堂上学生间的争辩成为优化课堂教学的方式。特别是求球的体积这一环节,把动手实验搬进数学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小学整理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三单元《一个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复习与整理》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一个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掌握一个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法则,会用简便灵活的方法计算因数中有0的乘法。

2、通过对一个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的整理和复习,使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会归纳、整理和应用。

【教学重点】对各知识点的知识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难点】如何有序整理知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一只红绿灯,题卡两张。

【教学过程】

一、回忆与整理

1、激趣:今天圣诞老人给聪明的小朋友带来些礼物,小朋友想知道是什么吗?(课件出示圣诞袜)不要小看这只圣诞袜,里面还藏着不少秘密呢!

①课件显示:7128,35002,14057,4588,6230,15605,3233,20xx1

②四人小组讨论该可以怎样分类.并请记录员在各自的题卡上分类,教师巡视指导。

③指明说说你是按什么方法来分的。(按照学生不同的回答,课件展示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按照进位和不进位、口算和笔算、第一个因数是几位数、积的位数、因数中有没有0或按照0的个数来分等等,媒体做相应的显示。

【设计意图】新世纪的人才主要特征是具有创新精神,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把算式来分类,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也把本单元的知识点大概进行了概括,为第二步重点分析打下铺垫。

2、重点分析:

(1)按照计算时进位和不进位;

不进位:6230,3233,20xx1

进位:35002,14057,4588,15605,7124

不进位的乘法我们通常可以怎么算?(口算)你能说出得数吗?

进位乘法有几种类型?(一次进位、隔次进位、连续进位)判断以上题中的各属于哪种类型,并说说分别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复习口算和笔算)

一次进位中的哪些题目是(7124、35002)可以口算,并让学生说说35002你是怎样算的

计算隔次进位14057,说说哪几位进位,该注意些什么问题?(生板书)

计算连续进位:4588,说说在笔算连续进位的时候,该注意哪些问题。

小结一个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法则:

(2):按照因数中有没有0来分,(0的位置,0的个数)

因数中没有0:7124,4588,3233,

因数中有0:14057,6230,35002,15605,20xx1

因数中没有0和有0的算式可以口算也可以笔算,因数中有0的算式有什么特征呢!(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末尾有0、中间末尾都有0或第二个因数是0的乘法算式,找出各自的算式,)

师:观察因数中有0的在这些算式中,哪些算式不用算就知道结果?为什么?(小结得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1和任何数相乘还得原数。)

问:笔算时哪些题有简便算法?15605猜猜积的末尾有几个0,估计积是几位数?计算后验证估算结果。

小结法则:一个数乘一位数,遇到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时,可以先用第二个因数去乘0前面的数,再看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

(3):按口算和笔算;

①口算:10008,6230,35002,3233,20xx1

笔算:14057,4588,5605,

上述两类的题组中,哪些题你能很快说出他们的得数。

②说说这类型的题目为什么能口算

(1、不进位乘法,你能找不出来吗?

(2、整十数、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3、任何一个数乘0或乘1。

③小结:在今后的计算中,像这类型的题目我们一眼就能看出结果的,我们就用口算,(板书:口算)而右边这类题口算比较困难,我们就用笔算。(板书:笔算)

④复习笔算

说说笔算的时候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整理与复习的教学,要在整理上下功夫,通过3部分的整理,帮助学生把分散的知识串起来,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每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了准确的理解。

二、揭题小结与质疑

今天我们整理复习了《一个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复习与整理》,(揭题)再次归纳计算方法。

通过整理我们知道一个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大概可以分成了4种类型:进位和不进位、口算和笔算、按照第一个因数是几位数来分、按照因数中有没有0来分那么在计算的时候,哪些地方是最容易错的,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哪些地方?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有板有眼的总结,再现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对单元的知识有一个整理的把握从而达到整理和复习的预期效果。

三、综合练习:

圣诞老人为了表扬同学们的精彩发言,所以他要带我们去一个小朋友都非常喜欢的地方:课件出示肯得基。

今天肯得基的主人奇奇想邀请小朋友去做客,也欢迎大家一起来管理这家餐厅。大家愿意吗

1、当服务员,介绍餐厅卖什么

谁愿意当这家餐厅的服务员,向大家介绍本餐厅都卖些什么

汉堡一份10元香辣鸡翅一份7元

玉米棒每份3元可乐一杯5元

薯条一包6元,芙蓉鲜蔬汤每份3元

冰淇淋一个2元鸡米花每份8元

无骨鸡柳每份7元土豆泥每份3元

2、配套餐,算算要花多少钱

每个同学一份一份买太麻烦了,所以我们决定来为自己配一份套餐,看谁配的最合理,

①四人小组讨论,商议配餐方案,选4样食品;再算算你们组该付多少钱呢?

②全班交流,老师对各方案进行点评。(多组讲评并用红绿灯来表示对错)

3、要是丁丁一家6口人想要购买2号套餐,爸爸带了200元够不够呢?实际该付多少钱呢?

4、镇海KFC星期天1小时平均营业额是3609元,请你当经理算算4小时营业额是多少?

【设计意图】以肯得基为主题的数学活动,为孩子们创设了人人都能参与的教育环境,孩子们以虚拟的服务员、顾客、经理等身份,去思考、交往和创造,成为角色丰富的真实的主体。

小学整理教案 篇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5页的第l一3题,练习九的第l一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明确。比例和比、比值等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对比例、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深对比例尺的认识,会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比和比例

1.复习整理。

教师: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请同学们举例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表。

指出: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2.练习。

用小黑板出示下面的题让学生完成。

(1)六年级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20人。六年级一斑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2)六年级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6:5。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3)六年级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6:5。男生有24入,女生有()人。

二、复习解比例

1.完成第35页的第2题。

指名回答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什么性质。

接着以:=l:x为例,复习解比例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在解比例时,如果有带分数,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然后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式变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来解。

然后让学生完成第2题的其余习题。

三、复习正比例、反比例

用投影片逐一出示下面问题,让学生回答。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

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

3,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学生回答,教师填写小黑板上的表。

然后教师出示下面两个表,让学生根据表中两种量中相对应的数的关系,判断它们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使学生明确:要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要看相对应的两个数的商或积是不是一定,如果积一定说明这两个量成反比例,如果商一定说明这两个量成正比例。如第二个表,通过计算,可以看出上、下两个相对应的数的商一定,也就是说,这个三角形的高的一定,因而高也一定,所以三角形的面积与底边成正比例。

四、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九的第13题。

1.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在订正第(4)小题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12的约数有哪?然后说出自己用选出的四个约数组成的比例是什么。教师把学生说出的比慎写出来。订正第(6)小题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是否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续一了。

2,第2题,除第(2)、(7)小题教师要提示外,其余各题由学生自己判断,第(2)行驶的路程

小题,教师可以先说明=周长,再让学生判断。第(7)小题,可以先让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重和身高,教师把数据记下来,再让学生判断。使学生知道:人的体重和身高有一定的关系,一般人的体重是随着身高而增加的,但体重和身高不成正比例关系。

3.第3题,教师向学生说明:这题要求图上长方形的长、宽和地基的实际面积。

小学整理教案 篇6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整理与复习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113

三、教学目标

1、对两位数乘两位数进行自主整理与复习,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估算、笔算的计算方法。

2、理解三算之间的联系,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需要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解答。

3、体验回忆、举例、分类、整理和纠错、应用的计算复习方法。

教学流程:

1、揭题。(板:两位数乘两位数整理与复习)

2、知识的复习与梳理

(1)回忆

(2)举例(补充403011801520313239274525等例子)

(3)分类

(4)知识点的复习与整理

①口算4030

说说你是怎么口算的?

1520乘数末尾只有一个0,怎么积的末尾出现两个0?

②估算

老师想很快知道3927的大概结果怎么办?

你是怎么估算的?

28不是更接近27吗?为什么不把27看做28来算呢?

还可以怎么估算?

小结估算方法

③笔算

3927

算后问生有没有快速检查的办法?(我们先看看他们的得数与估算的值是不是比较接近,那对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不过还得一步一步仔细检查。)

师:抓住第二步:十位上的数乘时,积8为什么写在十位上?让学生说一说

请学生说说第二步计算中的7是哪来的?23不是等于6吗?

说说笔算的方法

④求联刚才我们复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和笔算,请你想一下三种算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3、纠错

生独立算其余的题目,老师巡寻错例,若无,师补充典型错例。

4、应用

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身边的问题。

(1)、一个教室坐40人,一幢教学楼13个教室能坐多少人?

(2)、一本童话故事书要19元,如果老师要给全班44个同学每人都买一本,需要带多少钱?

(3)、鲍田小学的阶梯教室共有19排,每排有26个座位,如果有500名老师来参加听课活动,能坐得下吗?

做了这三道题目你有什么想说的?

5、总结复习方法(回忆、举例、分类、整理、纠错、应用)

6、拓展

聪明题:下面算式中的汉字,分别代表什么数字?

数学

学数

114

304

3154

小学整理教案 篇7

第四单元课时备课教案

课题整理与复习

1.教学目标:复习巩固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口决表的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通过2-6的乘法口决和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能快速准确的进行计算。

3.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投影机

4.教学过程:

步骤师生活动修改意见

一.复习1-6

的乘法口决:出示表,找规律.

二、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221634426+62441

乘法的意义

三.看图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

四、做66第1题

五、复习填括号练习1.看乘法式题卡片写得数

3244362265

3466242616

2.先把有关的条件和问题连起来,再计算妈

妈买来4袋桔子,每袋5斤,一共几袋?妈妈买来4袋桔子,5袋苹果,一共有几斤?

3.提出问题或条件再算出来

①6个少先队员做纸花,每人做4朵()?

②少先队员做了24朵纸花,送给幼儿园小朋友8朵,()?

4.口算

33456230-7

3+3541448-2

5.①学校买来4只小篮球,每只6元()?

②学校买来4只小篮球,()共买多少只?

③用两种方法解答

小方小明和小光各有5张邮票,他们一共有几张邮票?

小学整理教案 篇8

1、初步理解并掌握复式统计表的特征及制作方法,并能根据统计表进行简单的分析.

2、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做题习惯,并结合问题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制作复式统计表.

教学难点

复式统计表表头的设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教师提问:如何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组整理?

2、请学生说一说根据每张表格,你能观察出哪些内容?

兴农小学活动课程四个小组的学生人数统计表

数学小组生物小组

性别

合计

男生

女生

性别

合计

男生

女生

人数

22

14

8

人数

15

7

8

航模小组美术小组

性别

合计

男生

女生

性别

合计

男生

女生

人数

17

13

4

人数

24

12

12

二、学习新课

(一)教师提问:

1、四张表格各自表示一项小组活动的情况,怎样才能很快地比较各个小组中人数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吗?(分组讨论.)

2、想一想,能不能把这四个小组活动人数情况放在一个统计表里?

(学生尝试把四个统计表绘制成一个复式统计表.)

3、制作这个统计表时,要反映哪几方面的问题?怎样设计?(再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明确:这个统计表要反映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分的小组,另一方面是各组的人数情况.

兴农小学活动课程四个小组的学生人数统计表

年月日

男生

女生

数学小组

生物小组

航模小组

美术小组

4、这个统计表中还有哪些项目不清楚?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5、如果想要统计每个小组中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应该怎么办?

6、如果想要反映出每个小组的总人数,又应该怎么设计?

(分组讨论、尝试独立设计表头及其它各项内容.)

教师说明:表内的数据要反映四个小组的情况,所以表头的竖向分栏中写出了四个小组的名称和总计;同时表内还要能看出各小组男、女生人数,所以表头的横向分栏中写出了性别与合计.左上角一格用斜线分成三部分.)

1说明横栏类别,2说明竖栏类别,3说明表头有下方的空格是填写数据的(有时还注明数据的单位).

(二)学生独立填表

推荐阅读

上一篇:芳华观后感精选 下一篇:故乡鲁迅课件热门十二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