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9篇)#】您需要的“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已经准备就绪了。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只要我们老师在写的时候认真负责就可以了。 精心准备的教学教案能够实现教师和学生的良好互动。点击收藏按钮将此页面存储起来以便下次查看!
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1
一、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教材第36页的例3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四、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小黑板、口算题、例题、练习题等。
六、教学策略:本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学习,把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勇敢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习。
七、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谁来说一说,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有什么作用?(简便)
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其他同学快速判断。(生口算。)
(二)、探究发现
1.猜想。
师:同学们算得很快,看看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出示:(10+4)25。)
这道题算得怎么不如刚才的快啊?(它和前面的题目不一样)
好,我们来看一下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这道题含有不同运算符号了,有能口算出来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为什么这样算哪?
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
你自学能力很强,但对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还不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乘法分配律好吗?(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验证。
师:同学们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可以这样计算的话,那可简便多了。到底能不能这样计算,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分别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看看是否相同。(生活动计算。)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相等。)
小结:通过验证,这道题确实可以这样算,那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都可以这样计算呢?通过这一个例子能下结论吗?(不能。)那怎么办?(再举几个例子。)好,下面请每个同学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
(学生计算,并汇报。)
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就写到这里,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有没有举出例子不能这样计算的?(没有。)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全班同学举了这么多例子,还有没写的用省略号表示。我们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几组等式,看看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3.结论。
生: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知道吗?这就是乘法的第三个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出示课件,学生齐读分配律的意义。)
师:如果老师用a、b、c表示两个加数和乘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a+b)c=ac+bc
师:回到第一题,看来利用乘法分配律,确实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接下来,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几道题。
三、练习应用
(生练习应用定律。)
师:通过这两道题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
四、总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看到乘法分配律,你们能联想到什么呢?(两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除都可以应用这样的方法。)
反思:
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正确地进行表述。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较好地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主动探究,实现亲身经历和体验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学习文本批判、质疑和重新发现的过程,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去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也是身心多方面需要的实现和发展过程。本节的教学中,我从口算导入新课,引出(10+4)25这样一个特殊的算式。接下来,让学生猜想它的简算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来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再让学生举例验证方法的普遍性,最后由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整个过程中,我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想。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多向互动,注重合作与交流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发展,教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师生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主动建构。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建构过程,正是学生个人的方法化为共同的学习成果,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生命活力得到发展的过程。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迎春来。
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页例6、第27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六的第1、2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把下面复习中的口算写在卡片上;在一张纸条上画5个白色的正方形和3个红色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教师出示口算卡,计算每一题时,第一个学生回答先算什么,第二个学生回答再算什么,第三个学生回答接下来算什么。
二、学习新知:
1.学习例6。
教师:下面我们再看两组算式,先看:(18+7)6186+76
小组探究学习:(1)左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
(2)右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
(3)算一算左面的算式等于什么?
(4)算一算右面的算式等于什么?
各组派代表汇报:左右两个算式都等于150,所以这两个算式相等,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起来。
2.进行抽象概括。
(1)观察上面的三个等式,你看出了什么?指名回答,同小组的可以互相补充。
(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或者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和,我们可以用一句话表示,就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2)再看等号右面的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发言后,教师概括:上面三个等式等号左面分别与等号右面相等说明,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先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我们把乘法运算的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同时板书乘法分配律。让学生看教科书第32页下面的方框里的结语,全班齐读两遍。
教师: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乘法分配律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
(d+6)c=ac+bc
三、巩固练习
教师在黑板上写算式:(200+3)27,提问:
1.这个算式中是哪两个数的和乘以哪个数?
根据乘法分配律,这个算式等于哪两个数的和乘以哪一个数?
2.做第33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先让学生读题,再想一想每个方框里应该填什么数。
四、作业
练习六的第1、2题。
板书设计:例6
(18+7)6○186+76
20(15+9)○20xx+209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教学设想:本课是这部分知识的难点,所以学生对概念的概括和总结比较困难,
需要教师适当的指点,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学到总结知识的方法。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侯,教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正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课后附记:
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3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式题:
1.(35+65)372.3537+6537
3.85(174+26)4.85174+8526
5.(80+8)256.8025+825
7.32(200+3)8.32200+323
根据乘法分配律,都有哪些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为什么?
教师:根据乘法分配律,第1个算式和第2个算式的得数应该一样,第3个算式和第4个算式的得数也应该一样。下面大家一起来计算。第1、2、3组的同学算第1题和第3题,第4、5、6组的同学算第2题和第4题。大家抓紧时间做,比一比看哪几个组的同学算得快。
哪几组的同学做得快?想一想,为什么第1、2、3组的大部分同学都那么快就算出了得数?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第1题和第3题中,两个数的和都是整百数,整百数乘以一个数当然是很方便的。而第2题和第4题都要先算出两个乘积再相加,比较麻烦。
教师:下面还有两组等式,大家再来计算一下,第1、2、3组做第5、7题,第4、5、6组做第6、8题。
这次哪几组的同学做得快?想一想,这次为什么第4、5、6组的大部分同学都做得快了?
教师:第6题和第8题分别乘得的两个积,都有整百数,计算比较方便。从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二、新课
1.教学例7。
(1)教师出示例题:计算10243。
教师:这道题是一个三位数乘一个两位数,我们可以用笔算进行计算,但是比较麻烦。
想一想,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使我们能够用口算就能算出得数呢?(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
教师:从上面的复习题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两个加数分别要乘一个数,而这两个加数中有一个整十数或整百数,就先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乘以那个因数再相加比较简便。现在的题目是102乘43,想一想:能不能把其中一个因数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使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多让几个学生发言。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后,
板书:10243
=(100+2)43
=10043+243
=4386
上面计算中的第二步根据是什么?(乘法分配律。)
教师概括:两个数相乘,如果其中一个因数可以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这时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2)教师出示例题:计算937+963。
教师:这道题是要计算两个乘积的和。
仔细看一看这道题里的两个乘法计算中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两个乘法计算有相同的因数9,另外两个因数是37和63,它们的和正好是100。)
联系上面的复习题,想一想这道题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呢?(先把37和63加起来,是100,再同9相乘,得900。)
这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教师:这道题告诉我们,有些题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再来看一看怎样的计算才能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呢?先让学生说一说。
教师概括:首先,要计算的是两个乘积的和;两个乘法计算要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外两个因数的和又是整百或是整十数,这样的计算我们就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结语:过去我们做口算乘法时,实际上已经应用了乘法分配律。让学生自读第65页的相关内容。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十四的题目。
1.第2题,让学生口算。当计算10157和45102时,提问:你是怎样做的?得多少?
2.第3题,先让学生自己计算。核对时让学生回答:
如果按运算顺序计算,应该先算什么?
怎样计算简便?根据是什么?
第4小题,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先把算式3829+38写在黑板上,再引导学生想:从表面上看这道题不是两个乘积的和,但是题中的乘法有因数38,后面所加的数恰好也是38,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如果所加的数是38乘一个数,那时我们就可以用乘法分配律了。提问:
想一想怎样使所加的38变成38与一个数相乘,而且乘积仍是38?教师同时板书:38?=38。学生回答后教师把38?中的?改为1。
下面应该怎样算呢?让每个学生先做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然后再请一个学生口述计算过程。
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巩固乘法分配律
(2)理解在具体情况下,运用乘法分配律达到简便计算的算理
技能目标:学会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利用乘法分配律达到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在具体题目中的应用。
教学关键: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公式是怎样的?
2.应用乘法分配律填空:(多媒体)
(8+10)125=
1742+1758=
从上面题目的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可以得到简便计算)
三.新课教学
1.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是学习怎样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教学例6
(1)出示例6629+671
指名生列式计算。629+671
=6(29+71)
=600
说一说:简便在哪里?你是怎样想到的?(题目要有怎样的特征才可以这样做?)
(2)试一试1:
用简便方法计算:
5116+584125(8+40)3899+38
重点讲评:3899+38
把它看作99个38加上1个38,所以是=38(99+1)
试一试2:7599+754980+49
3.教学例7
(1)出示例710126
独立思考:怎样简便计算?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一生回答:我把101看作100+1,所以是
10126
=(100+1)26
=10026+126
=2626
(2)试一试3:(P99第1题第2小题的前4题)用简便方法计算:
461013810214992598
说一说这些题目有什么特征?想一想:后两题怎样做?
独立计算,指名生回答,重点讲解后两题。
三.巩固与提高:
823+8272536+1425
9920+20xx132-32
104259425
准备题:应用乘法分配律填空:
(8+10)1251742+1758
试一试1:用简便方法计算:
5116+584125(8+40)3899+38
试一试2:7599+754980+49
试一试3:(P99第1题第2小题的前4题)用简便方法计算:
461013810214992598
三.巩固与提高:
823+8272536+1425
9920+20xx132-32
104259425
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埋伏
思考问题。
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二、新授
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汇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学生举例。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
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b+c)=ab+ac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
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P36/做一做
P38/5
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小结
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2)425+225
=625=100+50
=150(人)=150(人)
(4+2)25=425+225
┆(学生举例)
(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
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课后小结:
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6、例7及做一做,练习十四。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三)德育渗进点
通过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羹育渗遇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实践,使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运用已有经验
(D识迁移类推,通过合作学习,学会知识。
1.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
2.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小黑板(转板)、口算卡片、投影仪、投影片、红(白)方木块。
(一)锚垫孕伏
1.口算:(卡片)
2517412524
引导学生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这样计算有什么好处?
2.先口算,再把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投影片)
(6+4)564+45
(二)探究新知
1.导人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并且知道应用这些定律可使
一些计算简便。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乘法的分配律。(板书课题)
2
.教学例5:
(1)出示例5:
(2)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种算式,发现了什么?使学生懂得:
①两个算式相等。
②两个算式可用等号连接。
学生答,教师板书:(18+7)6=150
186+76二150
(]8+7)6二186+76.
(4)教师出示:20(15+9)
2015+209=480
20(15+9)二20xx+209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使学生明确:每组中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反馈练习:按题目要求,请你说出一个等式。(投影出示)
(+)=+
学生答,教师填写投影。
(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实践,使学生初感乘法分配律的知识,填空题的发
散思维训练,让学生拥有足量的感性材料,使得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知识的获捐
达到水到渠成。)
教师;像符合这种条件的式子还有许多,那么这些算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规律性,使学生明确:
①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相乘指不固定被乘
数和乘数的位置。)
②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③等号左右两边两个算式相等。
3.概括定律:
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启发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乘法分配律的内容。让学生
结合板书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然后再引导学生回答其内容,加以巩固。
4.反馈练习:
横线上能填几?为什么?
(32+35)4二4+4
(62+12)3=+
教师:启发学生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并指名板演,提示学生3个
数可分别用o、b、c表示。然后,让学生说明算式的意义。这时,教师再提醒学
生还有没有别的写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答出abc=a(bc)问学生根据是什么?(乘法交换律,或用相乘来解释)
5.我们知道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比较简便。同学
们观察我们练习的乘法结合律,在运算上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明确:有的题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比较简便,有的题把两个加
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比较简便。
6.教学例7:
(1)出示例7
:
10243
=(100+2)43
=4300+86
=4386
想:把102看成(100+2),再用43分别去乘100和2,可以用口算
用了乘法结合律。
教师说明:熟练后第二步可以不写,画上虚线。
(2)出示937+963
①组织同学讨论。
②组织同学阅读教科书第65页。
③启发学生明白了什么?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学生有些经验,再加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学习,学
生知识迁移类推,通过合作学习,能够自己学会新知。)
(三)巩固发晨
1.练习十四第1题。
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24+8)125=一一+一一
(2)25(20+4)=25+25
(3)459+559=(
+)
(4)827+738=8(+)
其中做(3)、(4)题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明确此类题,必须是两个积里有相
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然后让学生独立填写。
3.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1)3248+325232(48+52)
(2)(24+8)5245+248
(3)20(17+15)20xx+20xx
(4)(40+28)5405+28
(5)(10125)8-108+1258
(6)4(30+25)430425
学生做后共同订正,并讨论(2)、(4)、(5)、(6)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接起来?
4.选择题:
(1)28(42十29)与下面的()相等
①2842+2829②(28+42)(28+29)
(2)与6868
相等的式子是()
(3)与(10+8+9)5相等的式子是()
①105+85+95②10+58+59
5.练习十四第4题,投影出示。
6,分组计算练习十四第3题。
(四)课堂小结
③284229
今天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知道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
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7
本课题教时数:25本教时为第19教时备课日期11月14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
二、学习新课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作业
1.口算
(6+4)3=(8+2)2=
63+43=82+22=
口算得数。
提问:第一行的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二行的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揭示课题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与这两个加数分
别同这个数相乘后再相加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乘法分配律。
1.学习例5
(1)出示例5
(2)请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3)比较这两种方法。
(4)再出示第88页的题目。学生进行计算。
2.归纳乘法分配律。
这三组算式,每组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能从中看出什么规律吗?
(1)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
(2)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a+b)c=ac+bc
1.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老师进行指导。
2.练一练第2题。
学生做在课本上,老师进行讲评。
3.练习十八第1题。
学生先做,然后组织交流。
4.提问:谁再来说一说,什么叫做乘法的分配律?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乘法的分配律?
练习十八第2题。
课后感受
根据长方形的周长引入新课,学生学的比较自然,但真正在运用中并不是很正确。
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学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提高计算能力。
(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继续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能比较熟练地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对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的应用容易混淆,特别是反向应用乘法分配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73+2713810089125
100-64641(4+40)25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02=300+□20xx=2000+□
(300+2)43(2000+3)14
=300□+2□=2000□+□□
订正时说明根据什么填数。
(二)学习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板书: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出示102()。
请同学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老师可以迅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
同学们踊跃举手,如填上48,老师会迅速得出4896,填上72,得出7344
老师就是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的。
2.教学例6:用简便方法计算。
(1)计算10243.
这是一道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用笔算比较麻烦。想一想,能否把算式改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然后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经过讨论后,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把原式改写为(100+2)43,然后按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一种是把原式改写成102(40+3)。不要简单的否定,可以让学生用两种方法都做一做,对比一下,找出哪种方法简便。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这类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一个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板书:10243
=(100+2)43
=10043+243
=4300+86
=4386
反馈:
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9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P54-5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了解除法分配律的应用。
2、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用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规律。
教学准备:教学情境挂图
设计理念:从具体情境出发,感知乘法分配律,体验它的合理性;逐步抽象,感受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并验证其适用的普遍性,进而抽象成字母表达式。在这些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快到六一儿童节了,老师准备买一些衣服作为礼物送给福利院的小朋友。你们愿意帮助老师计算一算吗?
出示挂图:
短袖衫32元/件裤子45元/条
夹克衫65元/件
提问:老师要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
学生看图,独立思考。
动手算出要付的钱数。
二、探究新知掌握规律
1.全班交流
2.有没有不同的解答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655+455
=325+225
=550(元)
(2)(65+45)5
=1105
=550(元)
3.谈话:虽然这两个算式不同,但是计算结果是相等的。我们就可以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
4.如果老师选择的是另两种服装,买的数量都是6件、8件......你还能用两种方法求吗?
5.谈话:这样的情况是巧合还是有规律呢?大家再举几个例子来算一算。找一找规律。
6.揭示规律
提问: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你们发现的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
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这个规律怎样写?
板书:(a+b)c=ac+bc
说说每一步算式的意义
指名说出算式,再说说你先算的什么?
先算买夹克衫和裤子各用多少元。
先算买一套衣服用多少钱。
学生动手写。
655+455=(65+45)5
每组选择一题,用两种方法列式计算,并列成等式。
学生动手举例,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乘积相加。
学生口答。
三、组织练习应用巩固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口答结果,全班共同订正。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集体评讲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指名读题,说出题意。
个别板演。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提问:每小题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哪一题计算比较简便?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谈话:你认为哪种算法简便就用哪种方法计算。
全班共同评议。
学生自主思考、填写。
独立判断。小组交流。
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并说说用这两种方法列式的原因。
学生自主计算。
学生口答。
学生阅读题目。
学生独立计算
四、全课总结自我评价
提问:
谁来说说这堂课的收获?你对自己这堂课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指名回答,自我评价。
作业设计:(补充)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