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再见了亲人课件

2023-10-22 13:18:20 再见了亲人课件 再见了课件

【#实用文# #再见了亲人课件#】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提前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因此就需要老师自己花一些时间去撰写。为了避免遗漏重点内容,写教案课件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自己希望学生在这堂课上达到的目标和要求。其次,要把握知识结构,将所要教授的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组织。同时,要注意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尽量不漏掉重要的内容。此外,语言表达要清晰简洁,尽量避免使用过于晦涩难懂的词汇和句子,以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最后,还要注意课件的布局和设计,让内容有条理、清晰易读。希望这份“再见了亲人课件”是我用心准备的,能让您满意,感谢您的阅读,并希望这里的内容能给您一些启示!

再见了亲人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讨论,理解课内容,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能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有感情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3、深刻领会并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4、结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含义,能用“雪中送炭”造句。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3、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只选择了这几个材料来写?

二、研读课文,体会训练点。

1、引导学第一段,体会学习方法。

听读要求:

A、用简洁的话,说这段写了几件事?

B、认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件事来写?

C、边听边划,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标出来。

学生听读后讨论,教师启发生回答问题。

(结合思考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大娘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进而领会作者选择材料的用意)

齐读本段的最后一句(这比山还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怀?)进行句式的变换(变成陈述句)体会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结合句子让学生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意思,练习用“雪中送炭”造句。

置疑问难。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配乐范读----学生练读----个别读文)

2、结合学第一段的思考题,遵循学习第一段的思路,分组自学第二、第三段。

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出小金花和大嫂与志愿军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进而领会作者选材上的特点。(板书:救老王 挖野菜)

抓住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语句,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师在前三段学习的基础上,运用激情语言,放录音,投影,创设情境,和学生一起齐读第四段。通过感情诵读,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4、针对全文进行置疑问难。

三、概括学习过程,深悟训练点。

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认识这一写作方法的好处。(板书:突出中心)

四、课外延伸,指导背诵。片段练习,运用训练点。

1、向学生介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书,选读精彩段落,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让学生自由选择背诵。

2、结合课后的练笔内容,让学生进行构思。

再见了亲人课件【篇2】

学习目标

1.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3.会认8个字,会写12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课时安排

2课时

A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课文两幅插图):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幅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图片,请大家认真观察,注意人物的衣着、神态、动作,用一两句话描述图意。

2.指名学生描述。

3.师小结:这两幅图描绘的就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原军离开朝鲜回国,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人们挥着手,含着泪,深情地呼唤着──再见了,亲人!(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指名学生用一两句话介绍。

2.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八年来,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分别之际,他们无限深情地喊着(师指课题,生齐读)──再见了,亲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初读要求。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多读两遍。

(2)思考: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作者写了他们什么事?

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反馈、交流。

(1)教师抽读生词,强调妮(n)、耗(ho)等生字读音。

(2)学生汇报本课写到的亲人有:大娘、小金花、大嫂(师板书),并用课文的语句说出她们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什么事。

4.速读课文。

(1)找出直接体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段落,放声读读。

(2)指名学生读直接体现依依惜别情的段落(4~6)。

四、激情朗读,引发悬念

1.是啊,分别的时刻令人肝肠寸断,你从这段文字又明白了什么?

2.江报、交流(师相机出示送别图、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3.小结:从刚才的朗读中,老师也深深地体会到志愿军战士不忍心离开朝鲜的亲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呢?按常理说,志愿军战士离开祖国,离开家乡长达八年之久,归心似箭,志愿军们是多么想回到妻儿身边、白发双亲身边。可是他们却希望──

(齐读)列车啊,请开得慢些,

4.那么还有什么比亲人的等待还更让人割舍不了,还有什么比祖国的召唤还令人留恋?课文1-3段会让我们明白其中的原因,下节课,我们再细细品味1~3段内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4~6段,熟读1~3段。

2.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激情导课

1.志愿军叔叔们在回国之际,不忍心离开朝鲜亲人,火车即将开动了,他们拼命挥手,深情地呼唤。(全班齐背4~6段)

2.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志愿军战士们的心呢?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味课文1~3段。

二、精读品味,体现真情

(一)教学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们放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圈出你认为最重要的词语。并细细体会体会。

2.反馈交流(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句子)

(1)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①齐读,读了这一句话,你有什么要问的吗?引导学生提出什么事能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②再读课文,划出能表现出志愿军展示与朝鲜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事例。

③总结:枪林弹雨送打糕;为救亲人失孙儿;为救亲人勇献身;为了亲人失双腿。

(2)出示句子:您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顶着打糕,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①学生可抓住冒、穿、顶、送等动词展开想象,体会大娘的真情。

②指出雪中送炭这个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③指导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④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学生如果讲到其他句子,教师随机教学。)

(二)迁移学法,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1.总结学法:①放声读,划句子。②读重点句,抓重点词,展开想像,体会真情。③有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小黑板出示)

2.按以上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3.反馈交流。根据学生读的句子,随机点拨。例如,

(1)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抓住噩耗、同归于尽两个词品味。)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抓住代价一词,说说代价具体指什么?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比较表达情感的不同。)

(3)讨论:前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都用第二人称;都先用一个称呼语;这样写好像面向对方说话,更便于表达感情,都是通过具体事例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

三、回归整体,感受亲人

1.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事例真是感人肺腑,志愿军怎能忘怀呢?让我们走进志愿军叔叔,跟他们一起和朝鲜人民话别,愿意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感情朗读1~3段)

2.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板书: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是经受过战火洗礼的。当年,志愿军战士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战争中,有200万优秀的中华儿女奔赴朝鲜战场,其中36万余人将热血洒在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同学们可以结合学过的课文,展开想像,说一说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可以采用第二人称来讲。

3.指名生讲志愿军战士的感人事迹。

4.填空、交流,然后全班齐读。

在朝鲜战场上,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浴血奋战,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两国人民用__________凝成了__________的情谊,因此两国人民不是胜似__________。

5.列车越开越远再也看不到亲人熟悉的身影,再也听不到亲人亲切的叮咛,战士们在心里深情地呼唤,朝鲜人民也在心里深情地呼喊,请男生担任战士们深情背诵4-6段,女生充当朝鲜人民可模仿课文语言向志愿军战士深情话别。

四、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收集有关抗美援朝中出现的感人小故事,开个英雄故事会。

(福建省福鼎市实验小学石益芳)

B案

课前准备

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搜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发生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

1.出示题目:亲人是什么意思?(有血缘关系的,关系亲密的人)谁是我们的亲人?

2.课文中的亲人指谁?(指大娘、小金花、大嫂,指朝鲜人民)这句话离别的话是谁说的?

3.介绍时代背景: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中朝两国人民终于打败了美国侵略军。1958年10月撤离朝鲜。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时,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说──引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4.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那为什么把他们也称为亲人呢?──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

二、深入研读,展示探究过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1)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2)小金花,为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

(3)大嫂,为挖野菜,炸伤了腿。

2.走进情境,感受体验。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哪里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划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①交流。学生说句子,自由谈体会。

②重点出示: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哪里写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难和危险?大娘她们仅仅是为我们送来打糕吗?还为我们送来了什么?(鼓励、希望、信心)抓住动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想象一下,说说大娘还会为我们做哪些事?

也许大娘做的事还有更多更多,这一切,怎么不使我们感动和敬佩呢?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③引读:是啊,素不相识的大娘虽然不是我们的母亲,但却像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因此,在离别的一刻,我们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生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师引,大娘,您就是我们的亲人,就是我们的母亲!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最感动人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随机理解词语:同归于尽、噩耗。

②重点指导: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她的死重于泰山。但小金花为什么没有哭呢?出示句子: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失去**的痛,对敌人的恨,这两种情感是多么真切,对比又如此强烈。有感情地朗读。

③引读:刚强的小金花,在失去**的一刻,她没有哭,但当与志愿军叔叔离别时,她却哭了,她与志愿军战士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所以,当志愿军叔叔与小金花离别时,关心地说──(生读)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3)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小组交流体会。

②重点交流,出示句子: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

到前沿阵地上挖野菜,会有哪些危险?那大嫂为什么还要去挖呢?这说明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③引读:为了给战士们挖蔬菜,大嫂却为此付出了双腿残疾的代价,所以在志愿军心目中,这位大嫂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所以,在离别的一刻,战士们满怀真情地说──(生读)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再读课文,加深体验

1.在这些感人的故事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个人的事迹呢?有感情地读一读。

2.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说。

3.是的,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渡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血与肉凝成的深情厚谊怎能不感天动地?怎能不牵肠挂肚啊!让我们齐声读──再见了,亲人!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领悟写法

1.选择你最感动的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分别读不同的故事。

3.这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这三个自然段虽内容有别,但写法相似,这三个朝鲜人民的代表人物都为志愿军付出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说不尽的关心帮助,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这样高的代价,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每一段最后的一个反问句,都强烈地表达了我们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

二、刨根究底,再读再悟

1.可亲可敬的朝鲜人民,为什么要像亲人一样对待我们志愿军战士呢?再读课文,找出句子体会。

2.交流:

◇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所小房子里,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

◇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我们缺少野菜

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3.志愿军战士踏上异国他乡,与朝鲜人民共同浴血奋战;朝鲜人民关心志愿军战士,军民一家人,同甘共苦,都是为了什么?(为了共同的敌人,为了共同的心愿──和平,这就是爱国主义,这就是国际主义精神。)

四、创设情境,体验朗读

1.当离别的抽泣声与长鸣的汽笛交织在一起时,当我们从车窗伸出手、探出头跟朝鲜亲人再见时,当列车的轰鸣一声紧似一声时,你的心情是怎样呢?请通过第四、五、六自然段的朗读来表现出你的心情。

2.指名读──互评──齐读。

3.读了这几自然段,你觉得当时的场景可以用哪几个词来形容?(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4.正是因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两国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所以说这种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这种感情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五、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齐声朗读课文。

2.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说的,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以角色,以他们的口气,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六、作业

1.背诵喜欢的段落。

2.摘录使自己感动的句子。

再见了亲人课件【篇3】

(一)教学要求:

1、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同归于尽、代价、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等词语。

2、通过重点问句的理解,体会文章中心及作者思想感情。

3、训练有感情地朗读。

这节课我们学习17课,再见了,亲人,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是亲人呢?又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这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学习时,我们要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领会文章中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其余同学思考,这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你是根据什么来找的?(根据课后提示来找的)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说明你很会学习。

好,让我们先看第一个句子。

4、理解第一句:

①这是一个什么句?(感叹句)要表达怎样一种感情呢?看句子。

③理解“雪中送炭”

a.“雪中送炭”的本意是什么?(在隆冬风雪严寒中,有人送来炽热的炭火)

c.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呢?

(志愿军战士空着肚子和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正在这时,大娘送来了打糕,真是“雪中送炭”呀!)

(1)还有更深的意思吗?

在战场上拼了三天三夜,而且是空着肚子,如果是你会怎样想?

当时敌机封锁,可能吗?(不可能)这事被大娘知道了,大娘送来了打糕,这打糕,是怎样送来的?(冒着生命危险送来的)

送去的仅仅是打糕吗?是什么?

(2)不仅仅是打糕,而且是朝鲜妈妈慈母般的温暖,送来的是打胜那次阻击战的精神武器,送来了朝鲜人民伟大的爱。

这就是――雪中送炭!

⑤指名朗读这句,然后齐读。

5、理解第二句。

②这儿也有两句,第一句说什么(大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板书失去孙子

大娘家有两人需要照顾,一个是――……一个是――……,他们都要救,在关键时刻,时间就是生命,大娘丢下了谁?抢救了谁?

她不爱自己的小孙孙吗?哪儿可以看出?

我们可以想象到大娘面对炸平的房屋,怎样呼喊着自己唯一的关人?

大娘多么爱自己的小孙孙呀!可她把生的希望给了志愿军,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的小孙孙,你体会到了什么?

(大娘对志愿军真是比亲人还要亲,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情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③指名读,然后齐读。

指名朗读,读到重点时,大家齐读。

7、我们是怎样学这段的?

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学习后面的课文。

读第三句:等来的是什么?(噩耗)“噩耗”的意思是(亲人死亡的消息)

“同归于尽”是什么意思?( )妈妈为什么跟敌人“同归于尽”。(小金花的妈妈知道自己已给暴露,如果不拉响手榴弹,金花和老王就有可能再次落入敌人的魔掌,妈妈为了救出老王,宁愿同敌人一块死去)。

④指导朗读,然后齐读。

3、同志们都伤心地痛哭起来了,小金花胸中充满了悲痛和仇恨?

这两种感情中哪种最强烈?(仇恨),从哪看出(但是你把脚一跺……)

同志们都伤心地哭了,小金花也应没哭啊!因为哪是自己的妈妈呀!她想哭吗?(想)但是她哭没有?(没有)她想哭却没有哭,从哪儿看出(嘴角抽动两下),她悲痛哪儿去了?(她悲痛为对敌人的仇恨),化悲痛为力量悲痛越大,对敌人的仇恨就越深。

用这种感情朗读――

小金花多么刚强呀,今天刀子却落泪了,为什么?

小结:看到刚强的小金花落泪了,志愿军叔叔也是心湿也不好爱啊,谁来朗读本段。

4、指句朗读,读到重点时,齐读。

(2)分层怎样?

(3)重点句是哪句。

2、体会重点句:

这里指达到什么目的?(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为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大嫂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呢?(双腿受伤致伤)

大嫂架着双拐走了几十里来送行志愿军是怎样说的呢?

3、指名读,读到重点句处大家齐读。

五、学习第五段:

1、汽笛长鸣,列车缓缓地开动了,从此我们就要和朝鲜的亲人分别了,让我们再向相处八年的亲人说声再见哟,谁来读?

①为什么志愿军称朝鲜人民为亲人?

2、志愿军叔叔还有许多话要讲啊,可是无情的列车飞快地向前奔,谁来读?

“再看一眼”怎样讲?“再停留片刻”怎样讲?

再见了亲人课件【篇4】

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当时许多同志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在您的帮助下,我们打胜了那次阻击战。您在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泪,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怎么?心里难过,唱不出来?你一向是个刚强的孩子啊!那一回,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座小房子里,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你妈妈知道了,带着你混进敌占区,偷偷地靠近了关着老王的那所小房子。你妈妈故意跟哨兵争吵,引出那个班的敌人。你乘机钻进屋里,解开老王身上的绳索,救出了老王。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大嫂,请回去吧!看,您的孩子在您的背上睡熟了。山路这样崎岖,您架着双拐,已经送了几十里。就是您一步不送,我们只要想起您的双拐,也永远不会忘怀您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不料敌人的一颗炮弹在您的身旁爆炸,您倒在血泊里……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吗?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战士离开朝鲜回国时,同朝鲜人们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课文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追述了许多难忘的往事,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比山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课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前三个自然段)各段结构基本相同:开头讲述送别的情景,而后回忆几个人或几件事,最后抒发感情,用反问作结。这部分是教学重点。每个自然段分别具体介绍了一位人物的感人事迹。这三个自然段用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的感人事件,充分说明了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在送别时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

第二部分(后三个自然段)描写了列车开动时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的动人场面,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依依不舍的深情。

课文的语言感情真挚强烈,抒情性强,通俗易懂。

1、紧紧扣住“情”,以读体会“情”。教学中,应抓住课文以事感人,借事抒情,以情动人的特点,以“读”为突破口,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中,懂得“亲人”的含义及分量,比较准确地把握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可以教师的范读激起学生的情感,初步感受中朝人民的友谊。在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时,引导学生抓住动情之处,通过朗读,品味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比较准确地把握了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之后,还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从浓郁的感情、洋溢的情义中去感受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指导朗读时,可以借助课文的插图和有关的录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还可以进行配乐朗读。值得注意的是,课文中有不少抒发感情的反问句,要注意通过比较性的朗读体会它们的意思与作用,切忌用较多的时间进行分析讲解。

再见了亲人课件【篇5】

教学要求:

1、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精神的感染。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仿照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写一段话。

一、揭示题目,导入新课。

1、交流感受。

导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再见了亲人。为了更好地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我们参观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五十周年展览。谁愿意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参观的感受。

学生发言。

2、解释题目,导入新课。

提问:上节课同学们初读了课文,谁能结合查阅的资料及参观的内容谈谈对课题的解。

学生发言。教师板书: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

小结。援朝八年中,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朝夕相处,生死与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课文真实地再现了1958年志愿军奉命凯旋回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场面。

二、学习叙事部分。

过渡语:请同学们打开书,按照思考题进行自学。

1、出示思考题,学生个人自学。

默读课文,结合文中几件典型事例思考:1、志愿军战士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2、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课堂交流,老师点拨。

抓住"雪中送炭"、"惟一"、"同归于尽"、"血泊"等关键词语进行理解。

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意是鲜血凝成的。

板书:深情厚谊  鲜血凝成

3、提问:是呀,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为了志愿军战士,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可以超越国籍,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不顾惜亲人的生命。她们为什么能为志愿军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呢?请同学们结合参观的内容谈一谈。

学生结合参观的内容,简介杨根思、毛岸英、罗盛教等志愿军战士的事迹,说明志愿军为了朝鲜人民同样付出了血的代价。

4、小结:为了朝鲜人民,无数志愿军战士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把鲜血洒在朝鲜这片国土上。所以说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这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珍贵的情谊。

5、指导朗读。

频道小编推荐: |

再见了亲人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认识役、妮等八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3、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体会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课前准备

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搜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发生的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

1、出示题目:亲人是什么意思?(有血缘关系的,关系亲密的人)谁是我们的亲人?

2、课文中的亲人指谁?(指大娘、小金花、大嫂,指朝鲜人民)这句话离别的话是谁说的?

3、介绍时代背景: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中朝两国人民终于打败了美国侵略军。1958年10月撤离朝鲜。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时,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说--引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4、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那为什么把他们也称为亲人呢?--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

二、深入研读,展示探究过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1)大娘为志愿军战士洗衣服,几夜无眠;

(2)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3)小金花,为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

(4)大嫂,为挖野菜,炸伤了腿。

2、走进情境,感受体验。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哪里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划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①交流。学生说句子,自由谈体会。

②重点出示: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哪里写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难和危险?大娘她们仅仅是为我们送来打糕吗?还为我们送来了什么?(鼓励、希望、信心......)

抓住动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想象一下,说说大娘还会为我们做哪些事?

也许大娘做的事还有更多更多,这一切,怎么不使我们感动和敬佩呢?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③引读:是啊,素不相识的大娘虽然不是我们的母亲,但却像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因此,在离别的一刻,我们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生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师引,大娘,您就是我们的亲人,就是我们的母亲!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最感动人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随机理解词语:同归于尽、噩耗

②重点指导: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她的死重于泰山。但小金花为什么没有哭呢?

出示句子: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失去妈妈的痛,对敌人的恨,这两种情感是多么真切,对比又如此强烈。有感情地朗读。

③引读:刚强的小金花,在失去妈妈的一刻,她没有哭,但当与志愿军叔叔离别时,她却哭了,她与志愿军战士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所以,当志愿军叔叔与小金花离别时,关心地说--(生读)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3)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小组交流体会。

②重点交流,出示句子:

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

到前沿阵地上挖野菜,会有哪些危险?那大嫂为什么还要去挖呢?这说明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③引读:为了给战士们挖蔬菜,大嫂却为此付出了双腿残疾的代价,所以在志愿军心目中,这位大嫂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所以,在离别的一刻,战士们满怀真情地说--(生读)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再读课文,加深体验:

1、在这些感人的故事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个人的事迹呢?有感情地读一读。

2、交流展示朗读。

3、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说。

4、是的,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渡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血与肉凝成的深情厚谊怎能不感天动地?怎能不牵肠挂肚啊!让我们齐声读--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课件【篇7】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1.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1.我们每个同学都是在爱的海洋里成长,谁能说说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

同学们,嘹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在响起。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58年3月15日那天,在最后一批志愿军胜利返回祖国那耙豢蹋??虺?嗜嗣襦咦爬峄ㄇ袄此托校?驹妇?且埠?岣姹穑?蠹叶忌钋榈厮底耪庋?痪浠癌ぉ鍪究翁馔计??迨榭翁猓涸偌?饲兹耍ú淮虮甑悖?br>

②”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

1.诗配乐朗诵,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

那是一个现在看来非常久远的年代……有一天,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

年轻的人们拿起了枪奔赴战场,只为能有宁静的生活,无情的战争让人们倒下,但没有人退缩,哪怕是伟人的儿子……平静的生活又回到了我们身边,但14万年轻的生命消失在滔滔江水边……

2.同学们课前也查找了相关的资料,对这段历史,你们还了解到些什么?(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1.是什么让不是亲人的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选择你喜欢的读书的方式,想一想,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能用朗读来表达你的情感吗?可以和同桌或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一下,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2.学生自学,讨论。

你最喜欢哪个小故事?(点击人物图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你能读读吗?初读课文,

在文中找出“亲人”具体指的是哪些人?(用自己喜欢的线条勾划)你最想交流的是哪个故事?

根据学生的顺序,来安排三个故事的教学顺序。

1.重点理解第一自然段。

①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书中为什么说是“雪中送炭”呢?为什么这样比喻?(因为大娘想战士之所想,急战士之所急,若不是他们比亲人还亲,能冒着硝烟冒着炮火雪中送炭吗?)

②战斗异常激烈,战士们已经几天几夜没合眼了,这时,大娘……(导读,尽情让学生去感受文章感染人的语句)

③”救助伤员,失去孙孙”这一部分,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出来?(唯一)指导学生饱含深情的读。

小孙孙是大娘唯一的后代,唯一的希望。可是为了救志愿军,大娘却失去了他。这种情谊岂止是亲人,这真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啊!)生读。

④“您说,这比山好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谁能把这个反问句换个说法?哪种说法好些?为什么?(这句话是多么的亲切,又是多么的热烈啊!)

八年来,大娘一次次地把慈母般的爱给了志愿军,难怪志愿军们舍不得让大娘拖着疲惫的身体送了他们一程又一程,于是他们恳切地对大娘说──(学生齐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志愿军对朝鲜的关心体贴都尽在这一声声恳求之中了。

2.第二、三自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的能力,去挖掘文中感染人的词句。

1.我们在与朝鲜亲人告别时,回忆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往事,这一件件一桩桩令人感动的事,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对于他们,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问题?(学生交流)

2.师生共同解决提出的问题。

1.仔细默读课文想想文章里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的故事都催人泪下,凝聚着他们对我们的深厚情谊。那是不是朝鲜人民就只是这三个人有这样感人的事呢?(那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的事呢?(因为要写的事太多了,不可能一一记下,只能选择重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老、中、小),作者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这是一种经常用得到的选材组材方法,你们以后写一次活动,写景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2.快读课文想想这三个故事在表达上共同的特点?(开头亲切称呼亲人,中间回忆感人事情,结尾赞颂双方的深情厚意。)

1.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居住着许许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样的亲人,而且还渗透着我们与亲人们并肩战斗而洒下的鲜血,还留下了许许多多我们共同浴血奋战的故事。那一件件催人泪下的事情,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而另一个个让人泣不成声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一片赤诚。(投影:英雄图)

2.但此时此刻,列车的汽笛长鸣,车轮已经启动。这是一个激动人心,充满留恋之情的场面,两国人民是在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呀!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读读这三段吧!(齐读)

战士们登上回国的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喊了声──投影第一句。

汽笛响了,列车徐徐开动了,战士们多乡再看亲人们一眼啊!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投影第二句。

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们离战士们越来越远了。他们只好挥动手,大声喊着──投影第三句。

4.小结:他们的确不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可他们是比亲人还亲的人呐!

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之间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珍贵的友谊。战争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我们彼此的心中切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愿中朝两国友谊永存!(板书)

1.本文作者魏巍以志愿军战士的口吻,生动的记述了中朝两国军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文章的写作方式回顾。

再见了亲人课件【篇8】

(课前2分钟,用多媒体播放配有当年抗美援朝画面的《志愿军战歌》)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就是唱着刚才同学们刚才听到的雄壮的《志愿军战歌》出国参战的。今年正好是志愿军赴朝参战五十年周年。前不久,有当年参战的志愿军老战士,去朝鲜祭奠长眠于异国他乡的战友,他们在烈士碑前,热泪长流,久跪不起此时此刻,当年在朝鲜与美军作战的场面,尤其是就要回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历历浮现在他们的眼前。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与志愿军老战士一起去追忆那动人的告别场面,去听一听离别时他们对朝鲜亲人都说了些什么。好,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志愿军为什么把朝鲜人民称为亲人呢?他们之间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生读课文)

(师指名学生回答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情?)

(师提示学生注意用一句简洁的话作概括性回答)

生:大娘为志愿军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大娘为了帮志愿军洗补衣服,已经几夜没有合眼了。

(师板书:洗补衣服几夜不眠)

生:第二件事是为给志愿军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

(师提示学生用三个字概括做了什么事,用四个字概括结果怎样。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准确地概括出:送打糕,昏倒路旁。师板书)

生:第三件事是救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孙孙。

(师板书:救伤员失去孙孙)

师:这位同学概括得很好,语言准确,简洁。接下来,准说说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生:小金花和她妈妈一起救侦察员老王,结果妈妈牺牲了。

(师示意学生看板书,使语言简练一些,生马上说出救老王,牺牲妈妈,师随即板书)

生: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失去了双腿。

(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总结概括,板书:挖野菜失去双腿)

(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老师让学生齐读了一遍板书的内容)

师:这些事情(指着板书)为什么让志愿军难以忘怀呢?从这些事情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请同学们默读前三个自然段,读后分小组讨论。

(学生默读,大约三分钟。读后分小组进行讨论,大约二分钟。之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生:送打糕这件事之所以让志愿军难以忘怀,就是因为大娘是在战士们饿着肚子与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的情况下,送去了打糕的,所以志愿军难以忘怀。

师:在这种情况下送去的打糕就叫

生:(接道)雪中送炭!

师:(板书:雪中送炭)谁还有补充?

生:我认为,这件事让志愿军难以忘怀,还因为大娘是冒着生命危险把打糕送去的,而且她自己累得昏倒在路旁。

师:补充得很好。从这件事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生:体会到了大娘确实像慈母一样,关心、帮助志愿军。

师;说得对!大娘不是志愿军的亲人,但却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这真是:不是亲人

生;(接道)胜似亲人。

师:(板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还有别的意见吗?

生:因为大娘为救志愿军伤员而失去了唯一的孙孙,所以这件事让志愿军终生难忘。从这件事中,我体会到大娘爱志愿军胜过爱自己的亲人,大娘对志愿军的情谊真是比山高,比海深哪!

师:从这件事中,我们又一次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

生:(接道)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

(师示意学生继续说下去)

生:因为小金花的妈妈牺牲自己的生命救回了侦察员老王,所以志愿军难以忘怀这件事。

师:小金花的妈妈是怎样牺牲的?

生:她是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

(师板书:同归于尽)

师:从这件事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从这件事中,我又一次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哪!

生:我从大嫂为了挖野菜,失去了自已的双腿这件事中,体会到了大嫂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她把志愿军当做亲人,关心志愿军胜过关心自己。

师:同学们都理解得很好。现在你们明白志愿军为什么把朝鲜人民称为亲人了吗?说说看。

生:从课文所叙述的具体事例中,我知道了朝鲜人民为大军付出了血的代价,体会到了中朝两国人民同生死共患难,亲如一家人,所以要称亲人。(教学课文前三个自然段的内容,用时共22分钟)

[总评]本课有以下优点。首先是一上课,出示课件《志愿军战歌》,又利用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参战抗美援朝50周年这一特别年份,创设情境,一下子激发起学生对志愿军战士的崇敬之情和学习本课的兴趣。其次是在教学中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让学生阅读、体会、概括、总结,学生活动占了主要时间,而且思维含量、情感含量都很高,许多问题的答案都是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讲出来的。别外,王玉萍老师善于运用自己的语言美、仪态美、板书美,让学生获得鲜明的美感体验,从而领悟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再见了亲人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中亲人的不同含义。

2、能力目标:

以读作为突破口,以读悟情,培养语感,有感情朗读。

3、情感目标:

学习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中亲人的不同含义;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志愿军战歌》音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

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的是志愿军战歌,当年志愿军战士就是高唱着这首歌踏上了朝鲜的土地,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即将离开朝鲜回到自己的祖国,面对着许许多多送别的人们,每位志愿军战士都从心理默默的说着一句话,那就是“再见了,亲人!”

二、复习旧知,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一遍课文,想一想志愿军战士把谁称作亲人?他们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三、合作学习,交流,体会情感

1、师:在这些事例中,哪位亲人的事例给你的感受最深,就学习哪件事。怎么学呢,老师为同学提供了一个自学提示,谁来读一读。

课件:默读,思考志愿军回忆了和这位亲人的哪些事?事例中的哪句话给你的感受最深,把这句话画下来读一读,想一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请你用朗读的形式,读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小组交流:

谁对大娘的事例感受深,小金花、大嫂、学习相同段落的同学就近两三人结合小组,进行交流。

3、汇报自学,读中悟情(大娘):

师:谁对这件事感受深,读出你的感受。谁也找的`这句话读出你的理解?同学们注意听看他们哪读的不一样。

师:她是通过抓重点词语弄懂句子的含义的,大家要向她学习这种好的方法。

老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重点指导。

课件: 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点拨:结合课文想一想雪指的什么,炭指的什么。大娘冒着生命危险给战士们送来的仅仅是打糕吗,对,你们体会的真好,是他们的精神感动了志愿军,鼓舞了志愿军使他们的斗志倍增,顽强拚搏取得了阻击战的胜利。愿意再读读吗,把大娘关心志愿军的情感以及志愿军拚搏的精神读出来。谁来读读。

课件:我们还记得…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师:在这部分中还有哪件事给你感受深。

点拨: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抢救的是谁,是和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志愿军,失去的是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唯一的亲人,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朗读:面对这位可亲可敬的大娘,你一定有很多感受,愿意读出你的感受吗?(指导朗读)我也想读,听听有没有和她读的不一样的地方。为什么这样读。

师:想像一下当时的画面,进入情境感情就出来了。

4、汇报:小金花:谁对这件事感受深。

课件:同志们伤心的…你怎么落泪了呢?

点拨:学生朗读,失去妈妈小金花没有哭,可是与志愿军就要分别的时候,小金花却落泪了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5、师:还有哪件事令你感受深。

投影:“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你来读读。

问:这样高的代价指的是什么代价?

6、小结:

学习了他们的事例后,你现在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选择你感受最深的段落用你的朗读,读出朝鲜人民与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四、换位感悟

1、师:听着这样的话看着这样的战士,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你会对志愿军说什么,任选其中一个角色练习说。

2、汇报:谁来说,你以谁的身份说。(还谁想说)

3、小结:听了同学的介绍,感到志愿军为朝鲜人民也是付出了太多太多。再读读课题你对课题有没有新的理解。

4、师:那么今天就是亲人送亲人了,让我们共同抒发一下对亲人的依恋之情吧!

五、运用悟情

1、师:既然是亲人送亲人,你能不能将这段话改为朝鲜人民对志愿军说。自己先练一练,也可以互相说说。

2、汇报:

改为:再看一眼志愿军战士,让他们再停留片刻。

3、师:志愿军不愿走,朝鲜人民不愿他们走,因为在这片土地上洒过他们的鲜血,大娘小金花的妈妈、大嫂还有更多更多的亲人为志愿军洒过鲜血;罗盛教、邱少云、黄继光、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等14万志愿军长眠在朝鲜的土地上,他们的鲜血和朝鲜人民的鲜血凝在一起。

六、渲染升华

1、师:你们说,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什么凝成的?可称之为伟大的友谊。

2、火车慢慢的启动了,让我们再读读最后三段,再次感受一下两国人民那依依不舍的深情吧!

3、师:火车越去越远,可是两国人民的心却是越来越近。

两国人民共同说着一句话:“再见了,亲人!”

4、师:多么感人的场面,咱们来写首诗吧,永远记住当时的场面。出示诗句填空“血火凝深情,依依相送行。无言默默泪。

(你我一家人“惜别知情深“有缘再相见“只见车影远”“天涯若比邻”“彼此常牵挂”。)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大娘

小金花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志愿军

大嫂

【课后反思】

教学中体现较突出的几点:

1、导入中的情景创设把学生带入到了课文中,为学习课文作了很好的铺垫。两分钟预备通过录音机为学生放了《志愿军战歌》,伴随着雄壮的乐曲声,学生的情感被激活,很快的进入到情境当中。

2、从对语言的品位中,理解雪中送炭,从而进一步体会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设计的三个层次,即第一层次用读读出大娘是怎么把打糕送来的;第二个层次体会大娘不顾自己的生命为战士们送来打糕,读出感受。第三个层次让学生理解雪指什么炭指什么,通过情境的创设体会出大娘对战士们的深情、对战士们的爱,以及战士们把大娘对他们的爱化作一种精神,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战士们打胜了仗。课堂教学中,层层深入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对大娘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为什么大娘把战士称作亲人的情感体会的很到位,学生情感也被调动。因此学生对这一段的朗读,读的有感情,学生的情感很到位。

3、重视了学生的朗读及教师对学生读的指导:

在学习小金花及大嫂一段时,注重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例如:学生在朗读描写小金花的刚强的语句时,学生对小金花为妈妈报仇的决心读的还不够坚决,因此委婉的指出学生读的不足及建议,通过比读的方式激励学生再读。

不足:

1、对重点段的体会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自读自悟,而是通过教师的导语引着学生体会出来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自主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2、教学结构安排的欠妥,大部分时间是指导学生学习大娘为志愿军战士送打糕和救助伤员的事情,对小金花和大嫂的学习只是以读带讲,没有给学生朗读感悟的时间。学生对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的情感是一点一点的积聚起来的,不是只通过对一个段落的学习,感情就能体会出来的。因此对后两个自然段的学习,也要让学生充分的学习体会。

再见了亲人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志愿军战士与北韩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3.学习文章叙事抒情相结合,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借助北韩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创设情境

1.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亲人?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代表北韩人民]

2.从题目看,课文主要写什么内容?(北韩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

3.激情导入:走进文本,感受北韩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

(二)整体感知,梳理事件

1.自由朗读1-3段,根据课文内容归纳志愿军战士在与北韩人民分别的时候,回忆了哪些事情?

2.学法指导:在文中用[]将具体事情标出来,再反复读一读,结合表格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初步感知:从这些事件中你感受到什么?(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三)学习感悟,体会写法

1.默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这段话如果找3个同学来读,你们分一分,看怎么分最合适?

2.小组练习读:送别的情景-往事的追忆-情感的抒发(现实-回忆-现实)

3.像这样,再练习读一读第2、3自然段。

4.思考:这三个自然段,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师生交流、归纳:并列关系;叙事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法;每一段最后的一个反问句,都强烈地表达了我们对北韩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

5.小结:本文情感丰富,作者在抒写离别之情的时候,回忆一些典型的感人事件,将现实情景与往事结合,给人情真意切的感受

6.提问:作者这样写,为了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7.指导批注:从书中找一找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写一写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8.师生对话:交流对本文思想内涵的理解。中朝两国人民的用鲜血与生命凝结了深厚的友谊,这种情感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志愿军为了帮助北韩抗击美国侵略者,在北韩的土地上浴血奋斗,不怕牺牲的国际主义精神感动着每一个人。

(四)精品细读,推敲积累

1.学生与文本对话: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里的“代价”是指什么而言呢?

(大娘失去了唯一亲人“小孙孙”;小金花失去了妈妈;大嫂失去了双腿)

2.导语: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情景再次浮现,在送别的站台上,志愿军战士们都思绪万千。快,劝一劝大娘吧,劝她回去吧!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送别的情景。

4.朗读指导: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大娘和志愿军之间深厚的情感?请你圈点出来,在朗读的时候注意突出表达这样的意思。

A.大娘-称呼时亲切地、关爱的语气。

B.一“丢”一“背”-感受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

5.渲染气氛:八年的朝夕相处,多少个日日夜夜。大娘为了送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真是雪中送炭呀,读到这里你有什么体验?(大娘是冒着生命危险为志愿军送打糕的;志愿军战士饿着肚子在阵地上拼了三天三夜)为了救助伤员,她自己唯一的小孙孙被炸死,读到这里你又有什么体验?(大娘对志愿军怀着多么深厚的情谊)有了这样的体验,你想怎样来读?

6.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7.交流、积累句式:

(1)“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你认为在文中使用这样的句式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避免平铺直叙,更加强烈地抒发了依依惜别之情。)

(2)文中还多处出现了这种句式,画下来,抄写一句你最喜欢的。

8.学习指导:小金花是个刚强的孩子,今天与志愿军分别,她却落泪了;大嫂架着双拐送了几十里,还不愿离去。你又感悟到什么?带着你对北韩人民的敬意,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给同伴听。

(五)直抒胸臆,升华情感

1.创设情境:长鸣的汽笛催促我们就要与这片热土分别了。此时志愿军战士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朗读4-6自然段,理解他们的情感。

2.读了这几个自然段,你觉得当时的场景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请以呼唤的方式,练习读一读,抒发志愿军战士的心声。

3.示范朗读:两个“再”;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4.总结:中朝两国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愿这友谊之花永不凋谢!

再见了亲人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认识役、妮等八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3、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体会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课前准备

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搜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发生的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

1、出示题目:亲人是什么意思?(有血缘关系的,关系亲密的人)谁是我们的亲人?

2、课文中的亲人指谁?(指大娘、小金花、大嫂,指朝鲜人民)这句话离别的话是谁说的?

3、介绍时代背景: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中朝两国人民终于打败了美国侵略军。1958年10月撤离朝鲜。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时,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说--引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4、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那为什么把他们也称为亲人呢?--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

二、深入研读,展示探究过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1)大娘为志愿军战士洗衣服,几夜无眠;

(2)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3)小金花,为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

(4)大嫂,为挖野菜,炸伤了腿。

2、走进情境,感受体验。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哪里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划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①交流。学生说句子,自由谈体会。

②重点出示: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哪里写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难和危险?大娘她们仅仅是为我们送来打糕吗?还为我们送来了什么?(鼓励、希望、信心)

抓住动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想象一下,说说大娘还会为我们做哪些事?

也许大娘做的事还有更多更多,这一切,怎么不使我们感动和敬佩呢?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③引读:是啊,素不相识的大娘虽然不是我们的母亲,但却像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因此,在离别的一刻,我们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生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师引,大娘,您就是我们的亲人,就是我们的母亲!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最感动人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随机理解词语:同归于尽、噩耗

②重点指导: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她的死重于泰山。但小金花为什么没有哭呢?

出示句子: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失去妈妈的痛,对敌人的恨,这两种情感是多么真切,对比又如此强烈。有感情地朗读。

③引读:刚强的小金花,在失去妈妈的一刻,她没有哭,但当与志愿军叔叔离别时,她却哭了,她与志愿军战士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所以,当志愿军叔叔与小金花离别时,关心地说--(生读)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3)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小组交流体会。

②重点交流,出示句子:

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

到前沿阵地上挖野菜,会有哪些危险?那大嫂为什么还要去挖呢?这说明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③引读:为了给战士们挖蔬菜,大嫂却为此付出了双腿残疾的代价,所以在志愿军心目中,这位大嫂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所以,在离别的一刻,战士们满怀真情地说--(生读)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再读课文,加深体验:

1、在这些感人的故事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个人的事迹呢?有感情地读一读。

2、交流展示朗读。

3、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说。

4、是的,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渡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血与肉凝成的深情厚谊怎能不感天动地?怎能不牵肠挂肚啊!让我们齐声读--再见了,亲人!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领悟写法

1、选择你最感动的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分别读不同的故事。

3、这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这三个自然段虽内容有别,但写法相似,这三个朝鲜人民的代表人物都为志愿军付出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说不尽的关心帮助,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这样高的代价,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每一段最后的一个反问句,都强烈地表达了我们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

三、刨根究底,再读再悟

1、可亲可敬的朝鲜人民,为什么要像亲人一样对待我们志愿军战士呢?再读课文,找出句子体会。

2、交流:

◇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所小房子里,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

◇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我们缺少野菜

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3、志愿军战士踏上异国他乡,与朝鲜人民共同浴血奋战;朝鲜人民关心志愿军战士,军民一家人,同甘共苦,都是为了什么?(为了共同的敌人,为了共同的心愿--和平,这就是爱国主义,这就是国际主义精神。)

四、创设情境,体验朗读

1、当离别的抽泣声与长鸣的汽笛交织在一起时,当我们从车窗伸出手、探出头跟朝鲜亲人再见时,当列车的轰鸣一声紧似一声时,你的心情是怎样呢?请通过第四、五、六自然段的朗读来表现出你的心情。

2、指名读--互评--齐读。

3、读了这几自然段,你觉得当时的场景可以用哪几个词来形容?(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4、正是因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两国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所以说这种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这种感情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五、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齐声朗读课文。

2、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说的,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以角色,以他们的口气,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六、作业

1、背诵喜欢的段落。

2、摘录使自己感动的句子。

再见了亲人课件【篇12】

《再见了,亲人》一课,选自魏巍的著名散文《依依惜别的深情》,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描述了中朝两国人民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取得胜利后依依惜别的动人场面。全文字字表情,句句含爱,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教学时,从“情”字入手,导情、诵读、激发想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以达到渗透国际主义教育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诱发感情

课文所写的是否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战士撤离朝鲜回国时的事情,离现在已达四十年了,距学生生活的时代相对久远。孩子们也很难从日常生活中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学习起来很难投入。为此,我在开篇教学时,运用设疑导入的方式,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看见过亲人别离的场面吗?那种挥泪道别、难舍难分的动人情景,会带给你如何感受呢?”诱发学生情趣。接着通过简明扼要的时代背景的介绍,进一步拉近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使学生初步进入情境为学习课文作了充分的情感准备。

二、品赏重点词句,体会感情

课文语句饱蘸了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在理解课文时,我在品赏词句上下了一定功夫。具体步骤是:

1、理解本义。

2、理解具体语言环境。

3、推敲比较。

4、反复吟诵。

5、摹仿运用。

这篇课文中有许多词句都是值得品赏的。在词语方面,我重点突出“雪中送炭”、“唯一”、和“代价”。目的是加深理解,增强对大娘(大嫂)的崇敬之情。如在品赏“雪中送炭”一词时,我是这样引导的:“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比喻什么?为什么说大娘送打糕是“雪中送炭”?最后通过摹仿运用,学生就能很自然地体会到:大娘冒着生命危险,在志愿军战士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的情况下送来打糕,真可谓“雪中送炭”。大娘送来的不单单是打糕,而是朝鲜妈妈慈母般的温暖,送来了战胜敌人的精神子弹,送来了朝鲜人民伟大的爱……。在品赏句子时,着重理解表现文章中心的关键句,语意含蓄的佳句,结构复杂的长句……如课文的结尾都用了反问句,我要求学生先把它们变换这陈述句,弄懂意思,再比较语气,体会感情色彩。

三、读讲结合,丰富感情

多朗读,特别是有感情的朗读,是加深感受的有效途径。课文作者用倾吐心声的叙述方式,用赞美、感激的语句勾画了几位朝鲜妇女的高大形像。教学时,我一方面采取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让学生逐步感知课文,体味课文中包含的深情,在头脑中再现朝鲜人民高大鲜明的形像。另一方面,我也试图运用声情并茂的讲解适时点拨,使学生有所悟而产生共鸣。例如,在学生了解了大娘的事迹后,我追问到:“大娘为志愿军是不是只做了这几件事?”(不是)“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齐读──“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一句后,我进一步引导:“正因为这样,所以志愿军说大娘的情谊──(学生接下去)“比山还高,比海还深。”“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这种感情。”通过巧言利导,读讲结合,学生对“大娘”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再加上朗读体会,这种感情变得更加丰富深刻。又如,在学完志愿军跟“大嫂”告别的一段后,我作了概括性的解说:“大嫂为了使志愿军多吃蔬菜跑到前沿阵地最危险的地方,结果被敌人的炮弹炸断双腿,付出了血的代价。今天,又架着双拐,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地送了程又一程,志愿军十分感激,深表敬意,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这一段……”。再如,课文最后一段集中抒发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教学时,我先要求小组诵读,讨论理解意思后继续动情地说:“列车开动了,想到也许再也见不到这里的亲人了,再也见不到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了,志愿军心情十分沉重。跟亲人的难舍难分之情,对土地的无比眷念之情达到了最高峰,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样稍加点拨,既有助于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又能把学生的感情自然推向高潮。

四、激发想像,升华感情

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气写的,通篇都是志愿军的话。这给学生理解课文中心带来一定了难度。于是在学完课文后,我再次引导想像: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心里又是怎么想的,他们会说些什么?通过回顾课文有关情节,学生不难想象:在挥泪道别时,朝鲜人民也一定回忆起了许多志愿军可歌可泣的事例,讲述着志愿军对朝鲜人民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在朝鲜战场上,不仅洒下了朝鲜人民的鲜血,而且也洒下了无数志愿军的鲜血。进而认识到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领悟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受到了强烈的情绪熏染,受到了深刻的国际主义教育。在此基础上全班诵读,在诵读中倾吐对朝鲜人民崇敬感激之情。以便让这种浓烈的感情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得到升华。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作文再见了 | 抒情作文再见了 | 再见了爱情说说 | 再见了昨日爱情说说
上一篇:供应室出科自我鉴定简短(集锦5篇) 下一篇:端午活动邀请函精选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