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狗十三观后感(热门14篇)

2024-01-27 14:29:16 狗十三观后感

【#实用文# #狗十三观后感(热门14篇)#】以下是编辑为您搜集整理的“狗十三观后感”相关资讯敬请关注,如何写好观后感呢?撰写观后感可以从原作整体出发,表达个人感想。笔者坚信这篇文章将给您带来深刻启发!

狗十三观后感(篇1)

看了《狗十三》,昨天看了一遍感觉特别的压抑,同情李玩。感觉没有人关心她,大家合伙欺骗,有一个有心机的后妈,一个特别惹人厌的弟弟,以及面对一群死气沉沉的生意人组成的饭局。

站在李玩的角度,感觉这个家庭真是糟透了。

可是仔细想来,这些人中其实没有真正的坏人。爷爷奶奶爱李玩,爸爸也爱她,堂堂是个好姑娘,后妈也没对她做恶。

何帆老师说,读小说要悬置道德判断。看电影也是。我们很容易说谁对谁错,可是带入到各个角色当中,我们也许并不能比他们做的更好。

爸爸有爸爸的无奈,在李玩和新家庭之间要权衡,要面对焦头烂额的工作。对李玩最大的希望就是“懂事”。能有个好成绩就是“骄傲”了。打过女儿扔过狗,也逼过喝酒。可是哪个父亲没有打过骂过或是伤害过孩子呢?为了不伤害李玩,昭昭出生好久之后才在滑冰场让他们见面。

姐姐应该就是李玩的成长版,男朋友喜欢李玩她没有闹,大家换了一只假的爱因斯坦,她选择息事宁人。大家对昭昭一拥而上,姐姐过来安慰。

奶奶几年没有出过门,为了李玩出了家门。是奶奶一拖再拖,没有把昭昭出生的消息说出去。

后妈的位置本身挺尴尬的。一面是自己的家庭,一面是李玩。我想她自然不喜欢李玩,李玩也不喜欢她,李玩是孩子不喜欢就不喜欢,她是大人,就要给李玩送礼,给姐姐送礼。她是有怨气的,狗咬了昭昭之后,她让爸爸把狗送狗肉馆,虽然恶毒,却也情有可原,父母总是舐犊情深的,就像爸爸一手把高放拍在墙壁上一样。

爷爷给孙子取名“昭昭”,说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意思是贤者先使自己明白然后才去让别人明白。这句话还有后半句:今者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说今天的人自己都没有明白却想让别人明白。也许大家的不和谐,都来自于做自己认为对的事,而没有考虑到他人的想法。

影片是站在李玩的视角去拍的,唤起了我很多童年不好的回忆。可是一个人成长过程就是从昭昭、李玩、姐姐、爸爸妈妈再到爷爷奶奶的过程。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才能活的坦然吧。

影片描述了一个青春女孩李玩的成长历程,在物质条件方面,李玩衣食无忧,但在精神层面,她一直备受煎熬。父母离异后,父母都对她很不关心,甚至填报志愿也要顺从父亲的意志,无法进入自己喜欢的专业,生活上除了父亲偶尔开点空头支票,大部分时间都是李玩一个人独处。

李玩寄居在爷爷奶奶家,也找不到可以产生思想共鸣的人。爷爷表示,李玩的名字取得不好,随便取的,给孙子取名的时候可要好好起名。在典型的中国式教育环境中,长辈在物质条件上无条件满足、百般溺爱,在生活条件不错的家庭中更是如此,只要开口都能满足,而在精神情感方面则是肆无顾忌地百般践踏,从来没有将子女视作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而是当做自己的附属品。

在长辈眼中,小孩子有什么想法并不重要,甚至有没有自己的想法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小孩子能够顺从大人的想法,不给大人添麻烦。小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才是大人不愿意看到的。

这就意味着孩子变得“难管”“不听话”,大人要带着面具对付社会上的牛鬼蛇神,身心俱疲,哪有心思满满倾听孩子的想法。长此以往,小孩子也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只要顺着大人安排的路走下去就好,无论对错,想象力、创造力什么的根本不重要,小孩子只需要安全长大即可,紧接着结婚生子,循环往复,大人们也就功成圆满,问心无愧。

同样的,大人做错了事情也不需要向小孩子道歉,而是反复强调自己付出了多少,通过勾起孩子的愧疚感逃避道歉话题。长辈总喜欢忆苦思甜,不断强调自己受过的苦,并且将一切不行归咎于孩子出生,如果不是因为孩子,自己“可能”生活得更好。

类似的道德绑架不断上演,一遍又一遍地否定孩子,制造愧疚阴影,让孩子生活在愧疚的阴影下。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有了自己的孩子后也会继续延用老辈的教育方式,进一步扩大愧疚阴影。

典型的中国式教育就此形成,突然闯入她生活的小狗,仿佛一颗救星。她独爱物理,喜欢读《时间简史》,给小狗起名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可以理解她的孤独,可以陪伴她化解苦闷,对她毫无保留地付出感情,同样的李玩也对爱因斯坦倾注了全部感情。在孤独的青春期,一人一狗相互扶持。美好的时光都是短暂的,人总是要成长的,而且成长过程中永远不会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李玩原本贫瘠的精神世界因为爱因斯坦有了点起色,可意外来临后,李玩发现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大人的权势面前一文不名。

在选择长大和保留自我之间,李玩十分无助地选择了长大。就像影片海报一样,孩子想要长大,就要盖住自己原有的颜色,丢掉幻想,带上灰色面具,只有这样才能在虚伪的成人世界里存活下去。

酒桌上,李玩后妈猛拍领导马屁,“听老领导说话不比看展览获益深嘛”,听领导的话自然受益匪浅,但这个益处落到谁身上就不一定了。长大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只不过有的人提早进行自主选择,而有的人是被动完成选择。孩子们长大的标志之一就是身体里的一个自己死去。绝大部分时间,我们没得选。

因为如果可以自己做选择的话,我们肯定会选择多读书多学习,提升自己的档次,多交结有学识的人,远离那些将《时间简史》视为“娃娃看的书”的自命不凡的“文化人”。尽管在这个世界活得不开心,但或许在某个平行宇宙,我们可以快乐。

狗十三观后感(篇2)

阳光下的悲剧

——观电影《狗十三》有感

原创: 禾边鱼

刚看完《狗十三》这部电影,在看的过程中,我不断审视自己的学生时代,也不断审视自己作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心有戚戚,强烈的观感涌上心头,于是述诸笔端。

《狗十三》的主角叫李玩,一个十二岁的小女生,刚上初中,与年迈的爷爷奶奶同住。她母亲小时候离家出走,父亲再婚,与继母生了一个弟弟。父亲焦虑着该如何告知李玩新生儿的到来,却意外因课业起了争执,为此父亲决定买一只小狗哄劝女儿。

热爱物理学的李玩给狗取名“爱因斯坦”,但那条狗在一次事故中迷路了。李玩不仅对爱因斯坦的去世感到难过,而且他的家庭也不安宁。为了安抚李,他的家人用同一品种的另一只狗代替了爱因斯坦。在全家人的压力之下,李玩越来越沉默。

随着继母和新哥哥的加入,李娜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当她的加人称她的新小狗为“爱因斯坦”时,她开始发现她无法逃脱这个世界为她编织的谎言。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从老师的角度看到了一个叛逆任性的学生。李玩的叛逆、任性,我的学生身上都有,电影中父亲的那种无奈、伤感,我是绝对能体会的。但触动我心的不是李玩的叛逆,而是看着一个充满个性的女孩成为大人眼中的“好女孩”

李玩因为她的狗——"爱因斯坦"——走失而内心悲伤,进而耍性子,可是在父亲的"爱"的教育下,变得收敛,妥协。爸爸说,“爸爸打你是因为他爱你”,“我在这里是为了你”,“我这么大怎么能这么无知?“这些台词现在不是中国家庭最常见的吗?

在这种教育下,李玩变得越来越“听话”、“懂事”。即使她最后在街上看到了迷路的“爱因斯坦”,她也不相认识对方,害怕“爱因斯坦”会认出她来。为什么李play不敢认出爱因斯坦?电影没有解释,但我们都能理解李娜在那一刻的表现,因为她害怕!

因为害怕,所以要压抑自己真实的想法;因为害怕,所以要自愿或者被动地拔掉身上的刺;因为害怕,所以要杀掉曾经不符合"规矩"的自己。这是多么残忍的现实!这样的悲剧,每时每刻都能在中国的家庭里上演,都能在我的学生身上重现,而且这样的悲剧都是在阳光下发生的。

看完后我是悲哀的,原因三点:一是自己的某些教育行为正在扼杀学生的"个性",二是我竟无能为力改变这样的现状,三是我也是这种教育的牺牲品。

我非常疑惑,究竟怎样才是正确的?李玩充满个性,向往自由。这没有错。可是李玩父亲教给她的生活道理,也没有错。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呢?有人会说,找到一个平衡点,其实有一个平衡点吗?李玩最终的屈服妥协才是最后的平衡点吧?

我班上有一个小女孩。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她在每个人面前都很活跃。我和她说话,她想四处看看;我批评她,她还是不能安静下来。不过,她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对。每次老师或同学向我“报告”她,我就头疼。

于是我非常狠的批评她,直到把她说哭,可是她依然不改。后来了解到,原来她有一个暴力的父母,但凡是不符合"规矩",解决的方式一定会有"武力"的存在,甚至某天她到我这里哭诉,要状告她母亲"家暴".那一刻,我是又心疼,又无奈,之后我便很少甚至不跟她父母讲她在校不符合"规矩"的事情。

从那之后,貌似有些好转,但仍然错误不断。

我认为这个小女孩的问题和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她本天性活泼,而父母希望看到一个合乎"规矩"的文静女孩,所以每天"教育"她,然后没有很好的教育方法,就用**世界所认为正确的方式去做,但是效果只是让孩子变得"不像自己".

实在没有头绪,我不想看着在阳光下再发生这样这样的悲剧。但问题是我解决不了。除非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否**族文化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的确解决不了,但是我可以在今后改变自己的某些教育行为,找到一个更好的教育方法,让学生能有能张扬个性,也能让他们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让孩子真正享受阳光,生活最终都是一部完美的喜剧。

任重道远······

狗十三观后感(篇3)

每个人都会经历成长,可是成长究竟是什么?

我想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答案。

有人说成长是《天才枪手》里回国后的小琳在父亲怀抱里的哭泣,有人说成长是《最好的我们》里耿耿高考后拨不通的那个电话,有人说成长是《闪光少女》里西洋乐学生帮助民乐的学生登上的国家大剧院的舞台,还有人说成长是《狗十三》里李玩平静地与自己的爱犬擦身而过……最近一部描述成长的国产电影在朋友圈掀引发了一阵刷屏热潮,电影的名字叫《狗十三》,是曹保平执导的国产青春片,据说因为太真实所以封被禁五年,12月初解禁上映,收获无数赞誉,更有观众评价其为“十年来最好的华语片之一”。

翻看《狗十三》的豆瓣影评,满满都是观众们的共鸣,或无奈或愤慨,影片主人公李玩经历的那些不被理解的心酸,不被重视的委屈和不得不成长的妥协,我们也都曾经历过,有人说“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而我们都是被害者。

其实看完整部电影之后,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角色不是主角少女李玩,而是另一个少女李堂,一个同样在成长的少女,一个被忽略了的重要角色。

对待感情,她是冷静成熟的大姐姐

初登场时,李堂是作为贴心玩伴出现的,在李玩与爸爸冷战中被派来陪伴李玩,名为补习英语,实为缓和父女关系。

在爸爸和奶奶的看来,李堂很优秀,全班第二名,是个典型的不用操心的好孩子,而这个好孩子却做了件叛逆的事——早恋。她把这个秘密告诉了李玩,并带她见了自己的男友。

“你爱她吗?”李玩这样问。

“你怎么用这么老土的词!爱?不知道。我喜欢他,我总得喜欢谁吧!”

这就是她早恋的理由,如此率真任性。

然而生活的剧本总会充满意料之外。

在随后的日子里,男友和李玩却越走越近,她慢慢变得像个局外人。我以为她会歇斯底里地大吵大闹,但是她没有,她以一种不属于这个年龄的冷静处理了这件对她伤害至深的事情。

“我爱你”,她用仿佛醉酒的语气对男友说,

“我知道。”

“我们分开吧!”转身离开,干脆利落。

那一刻我知道这个女孩儿长大了,她学会了如何正确处理感情。

对待家人,她是温暖懂事的小棉袄

据影片的侧面交代,同在一所中学的李堂应该比李玩大一两岁,但在处理爱犬走失的事情中,她却表现出了“小棉袄”的贴心。

初闻狗走丢时,她第一时间安慰心急的妹妹李玩,“丫头,你别着急,狗都是认识路的,说不定爱因斯坦一会儿就回来了”。

当李玩焦躁地在深夜里漫无目的地寻找爱因斯坦时,是她与爷爷一起跟在李玩身边。

当李玩因为丢狗事件与家人矛盾升级时,是她挽着奶奶,无声地劝慰。

当发现家人拿了一条假狗糊弄李玩时,是她第一时间出声声援李玩,表达了对此不赞同。虽然后来,她因为形势所迫站在了家人一边。

当众人热闹地庆祝李玩弟弟的生日时,只有她发现了角落里失意的李玩,并走到她身边安慰她。

当发现未归家的李玩与前男友在一起时,她没有任何责怪,只是摸了摸妹妹的脸。

当李玩参加英语演讲比赛时,是她带来了李玩的爸爸为她加油助威。

当李玩赢得了物理大赛的名次,拿到了重点高中的保送名额时,也是她与有荣焉地说“你老姐我都兴奋死了”。

这就是李堂,一个称职的好姐姐,一个贴心的小姑娘。

在李玩成长之前,她是李玩与家里的润滑剂,缓和着李玩与父亲时而紧张的关系。在李玩成长之后,她是李玩与家里的隐形纽带,是李玩唯一愿意倾吐心声的对象,因为同样年纪,同样的成长,只有她最懂得、最关心这个妹妹。

对待初心,她是热血坚定的守护者

影片结尾时,李玩认出了爱犬,却任由它跟自己插肩而过,最后云淡风轻地对李堂说,刚刚那只狗好像是爱因斯坦。

而李堂呢?她二话不说转身冲了回去,找到遛狗的人,逼问你的狗是不是捡来的?它是我们的狗,丫头你快叫叫它。彷佛丢的是她的狗,而独立旁观的李玩倒像个局外人,与家人拿来假狗糊弄李玩时的场景相似,只不过两姐妹的反应完全相反。

李玩长大了,明白爱犬在自己身边不如在别人身边幸福,所以她不认,并且说害怕爱犬会认出自己扑过来。

那一刻,李堂的脸上出现震惊与心慌,因为她明白这个小妹妹成长了,但是这究竟是好是坏呢,她不知道。

“我想要一个李堂这样的姐姐,”看完电影后,我对同行的朋友说。

“我也想啊”!

果然,美好总是让人向往。

谁的年少里不想有李堂一样的姐姐!

她会跟你分享秘密,带你结交新朋友,维护你的愿望,安慰你的失落,守护你的初心,她比任何都希望成长,也比任何人都不希望你成长。因为成长很痛,她都知道。

成长很痛,如蜕皮换骨,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的钱和足够的爱,我们终究还是要成长,这对你,对世界,都好。

愿你的成长中能遇到李堂姐姐。如果没有遇到,那么愿你成为李堂姐姐。

狗十三观后感(篇4)

这部电影的名字真的很特别,细心的人将十三换做数字写法大概就会发现,原来简简单单的一个名字居然还有了这么大的含义!够永远是狗,但是人却有可能不再是人!看完这部电影,内心很平静但是思绪却飘远了!

都20xx年了,有些传统的错误思想一直还是根深蒂固!这部电影,故事的情节其实也很简单,可能很多人有过这样的经历,恶毒的后妈,不太关心自己的亲爸,一只灵魂寄托的宠物,还有越来越“成熟”和“虚伪”的自己。

讲点剧透吧!电影的主人公是为13岁的青春”叛逆“少女李玩,父亲的再婚和弟弟的出生,都让她在这个家中显得越来越渺小与孤立。父亲是关心她,但是这是表面的,从来不关心她内心的真正需求。所以当她变得孤僻时,父亲想的是送一条狗!这是一个讨好她的工具,但是狗真的是个好东西,不像人!尽管李玩一开始不接受它,但它依然对你好!这条狗被取名为爱因斯坦,就这样陪伴着这个内心无比寂寞的小女孩!没有人真正关心她的内心,没有人在乎她的感受,大人们总是想着给了好的物质就是最好的爱,可是,没有真的爱,物质是会变质的。

后来,爱因斯坦走丢了,李玩疯了一样的找它,就此和家里人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爷爷受伤,奶奶走丢,这些她都没有在意,她就想找到这个自己精神世界的唯一寄托!父亲恼怒,打了李玩,没有丝毫的情感,但是在打完之后,父亲有后悔了,他开始道歉。此时的李玩似乎开始变得懂事了,她开始不再执拗与寻找爱因斯坦而接受了新的那只长得很相似的狗狗!

但是,事情并没有因此而归于平静。李玩的弟弟,因为是家里的男孩子而从小就受宠,被宠的有些过头了,也很叛逆,会拿晾衣架打人!后来他的'目标转向了这只新的狗狗,他打了这条狗,狗狗在反抗的过程中将弟弟弄受伤了。虽然这只新的狗狗也渐渐进入了李玩的世界,但是这时却又一次,因为继母和弟弟给无情的踢走了!后来我们知道这只新的狗狗虽然摆脱了被吃掉的命运,但是它绝食死了!原来的爱因斯坦,被其他人收养了!

大概最令人动容的就是,后来李玩在明知道其他人的故意为之的情况下吃下了狗肉!也许很多人的青春都是这样的,被逼着做一些不喜欢的事情,好像很多人都不能理解自己,这种疼痛青春,会爆发但是终归平静。或许,正确的爱一个人的方式应该是从心出发!我们终究会被岁月打磨,变成光滑的石头!很硬但是没有了棱角。

狗十三观后感(篇5)

原本我是没打算去看这部《狗十三》,那天同事小东邪问我要不要去看这部电影,还发来一篇有关这部电影的微信文章,文章我也就看了个大概,但因为我恰好也对这部电影有点兴趣,所以也就答应了。

直到走进电影院的那一刻,我对这部电影的印象,还只是停留在这是一部有关于童年成长经历的故事。有趣的是,我们看的那个场次的观众,有一部分是阿姨结伴而来的,也有一家人带着女儿来看的。我不知道他们看完这部电影是否会对教育子女有所帮助,我听见边上一位大姐偶尔发出的笑声和哭腔,对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内容深感疑惑。甚至在片子前半部分我一直都无法代入,数次都有想要离场的冲动,坚持看完之后,我依旧无法对这部电影产生有更多的好感。

小东邪看完后觉得这部电影很好,回去的路上也和我讲了她童年时刻的遭遇,似乎都能在这部片子中找到一些共鸣的点。我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代,却始终无法找到与这部电影里相似的地方,甚至我觉得这部电影里的李玩比我过的幸福极了。当然,我知道这并不是导演想要表达的内容。

她的整个童年可谓衣食无忧,除了学习之余,也能去追寻自己的天文兴趣爱好。但这些物质上的丰盛,并不能掩盖李玩她精神上的伤痕。父亲找了一个后妈,生了一个男孩却瞒着她好几年;在酒桌上父亲让她喝酒,在私下却又斥责她喝酒;爱因斯坦丢了,家人买来另一只相似的狗,却怪她不懂事;弟弟玩耍打了奶奶后哭了,父亲只顾安慰却丝毫不提道歉的事。这一切的遭遇,不断刷新李玩对家人印象的下限,让她明白同样的事情,摆在不同的人的身上就有截然不同的结果。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欲望无法被得到满足,甚至是被扭曲、无视,当时的我们可能会痛不欲生,会产生一系列可怕的念头,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在这种破碎的情境中慢慢成长,而那些曾经给我们带来巨大伤痛的缺口,也渐渐消沉在成长的鸿沟里。等到我们在成长之后,在为人父母之后,当再次遇到下一代出现的这些问题时,我们回头望去,会恍然发现那些伤口依然存在,却也在某一刻觉得那时的自己多么“不懂事”,似乎也就越发理解了为人父母的无奈。

这也是为什么我看这部电影内心却始终波澜不惊的写照,我并不认可李玩的童年生活是不幸福的,相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李玩已经比他们过得幸福多了。而这则越发证明了我曾经也和李玩一样,当已经成功改造后的我,看到这一幕幕似曾相识的遭遇,内心已经没有任何波动了。

我现在已经丝毫想不起来我曾经的遭遇,或许它们早已深深掩埋在记忆的坟墓里,变成我不愿意想起的尘埃。但越是这样,就越发凸显出我那被阉割的童年生活。我并没有李玩那么好的家庭背景,这也是我认为她并非不幸福的主要原因。在我的童年时代,我的物质欲望被家庭无限制的阉割了,“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可能是对我更为真实的定义。我唯一一次欲望得到满足的,就是当时想要看《七龙珠》和《名侦探柯南》漫画书,后来姑姑帮我买了一整套,那就是我最为感到幸福的时刻了。

与物质欲望无法被满足或者难以被提及的童年,大人们对于孩子成长的过程大多数是漠视的,一切以自己的意志为主。你应该要早点懂事,你应该要学会照顾他人,你应该要尽力帮助父母,你要懂得父母一切都是为了你,你要好好学习以后才能有所成就……我们的成长被一切的“你”所包围,所以我们就慢慢长成了别人眼中的“你”,那个真正的“自己”就被埋在心底,变得越来越小,以至于最后变成一颗沙砾,躲在记忆的褶皱里。

我们从来不去主动寻找“自己”,因为这会将那早已愈合的伤口慢慢撕裂,我们又仿佛经历一遍那惨痛的时光。我们早已习惯了忍受,所以我们也懂得教会别人如何去忍受,去成长。当我看到李玩,我觉得她的童年其实也很幸福时,那不仅仅代表我童年物质生活的贫瘠,更揭开了我曾经被阉割的童年。它的悲惨让我看到其他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哪怕是那种有着诸多悲痛的经历,也有一种美好的闪光。

这真的是多么的可怕。而更可怕的是,这些是电影无法改变的,没有人会因为一部电影而改变他们固有的想法,那些他们经历过的伤痛,下一代必将经历。这也是我不喜欢《狗十三》的缘故,它试图揭开某种事实,让人们看到这鲜血淋漓的伤口,然后指着伤口说道:“这就是我们成长的悲痛,也是我们下一代成长的悲痛,你难道不应该去改变。”

人们只是去看看过去的自己,然后提示自己不应该这样子去做。但真到了那一刻的时候,他们完全不会想起这一幕,他们只会在自己的意志得到满足的那一刻,留下悔恨的泪水。

他们似乎改变了什么,似乎什么也没能改变。

狗十三观后感(篇6)

这个影片围绕着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少女讲了一系列的事,首先是爷爷买菜把狗丢了,然后女孩子疯狂找狗未果,家人为了平息这件事买了一条狗说是原狗,女孩经过爸爸的教训接受了这个事实,再和另一条狗培养出感情后,因为弟弟的挑逗狗,导致狗的反击,从而第二条狗也被爸爸送走了,最终狗绝食而亡,还有一件事就是爸爸为了酒会而失信女儿没有去天文馆。

女孩一直不懂大人的世界,却一直被要求在大人世界的规则中选择妥协。最终,女孩在路上见到了她的原来丢的狗,却没有再去相认找回,因为她知道,她无力保护着它,带走可能是更大的伤害。全剧大人一直不懂的,原来有的东西,是不能被替代的,他们总以为狗就是狗,丢了买一条回来就好了,反正就只是一条狗,所以在剧的最后,第二条狗绝食死亡后说再买一条狗,就足够说明了这一切。孩子要的也不仅仅只是一条狗,还有那一个感情,所以才会在第二条狗来的时候要把狗送出去。全剧一系列的冲突细腻的体现了大人世界和孩子世界的认知冲突。

有时候就在想,大人们都是从孩提时光过来的,为什么不能理解孩子们的想法。我们的家长,老师们,他们都是从少年到青年再到中年的,为什么他们就不能理解,或者说不能去感受孩子们的感受,我们等大了总会对我们的小孩或者说别人的小孩说,我们也是从孩子时代走过来的,你们所做的一切我们都懂,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人的记忆啊,总是容易丢失的,我们只记得自己从那个时候长大,却忘记了我们那时的思想和感受,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代沟,我们只记得我们从前是个孩子,却忘记了我们孩子时期的模样。还是说,我们在长大的过程中慢慢的在杀死从前的自己。

狗十三观后感(篇7)

我小时候也养过狗,有一次,夜幕降临了它都还没回家。我就面朝大山、面朝河岸,大声地喊它的名字。边喊边哭,想着它是不是在山上被老虎吃掉了,后来一想我们那边的山里是没有老虎的,就放心了;但是可能大山里有蛇呀,会不会被蛇放倒了,一下又好难过。

差不多喊了1个多小时,我都做好它已经挂掉、已经失踪的思想准备了,它竟然趁着夜色,跑回来了,身上还带了些污泥,想必是受了什么苦,可我又猜不出,一时间哭得稀里哗啦的。

我妈也很央就我,在我喊的过程中,没有阻止过我,到现在我还有点感谢她。

我有很多小情绪,经常得不到照顾。

一旦被照顾到了,就会铭记、感激。

①幼儿园放学后,我们在田边摘李子。一个斯文的大哥哥,发现几颗金黄色的李子,连着长在一个枝头上,他冒险爬上树,把那枝丫摘下来了,再从树上跳下来的时候,李子散落一地,所剩无几,我们几个小朋友,就哄抢地上散落的李子。抢的时候我还心惊胆颤的,因为别的大哥哥从树上打下来的李子,哪怕是普通的李子,要是被人捡了,他们都会厉声厉色地呵斥,让人交出来,稍不注意还会打人。

他却笑呵呵地,让我们不用还了,就拿着吃吧。20多年了。

②那天同事婚宴,酒席上,大家推杯换盏,喝到最后都去敬老板的酒了,我没有去,独自窝在角落,看他们谈笑风生。

有人特地好心过来教我,快去给大佬敬酒。我说他们都喝了很多了,可能也不想再应酬了,算了吧。教我的人说,你管他们喝多少干嘛,你要去敬了才是关键。

我转手拿起酒杯,又犹豫了,内心有些抵触,觉得喝酒也应该是你情我愿的事情,特意去敬老板感觉有点谄媚,最后还是决定,不要去敬酒了。

放下酒杯后,又出现了转机。老板特意叫到我,端着酒杯,唠了几句,我倒上了更多的酒,双手端起杯子,杯口低于老板,一饮而尽。我很感激,感激大佬不嫌弃,主动拉我一把。

然后我退下了,有些无所适从,坐在椅子上,埋下头。有人过来关心我,是不是酒精过敏,我内心差点哭了,有人能懂。这是我不擅长喝酒的一个原因,而且我的体质,喝酒多了是更容易得食道癌的。

③前几天回老家,小侄女也回来了,她被要求喊一些不知道该喊什么、不知道该怎么称呼的长辈,但是没有人第一时间教她怎么喊。那种场面我是感同身受的,我不是不喊人,我是不知道怎么喊,但是有时候我都急得火烧眉毛了,我爸妈还总是略带责怪的语气说我,要知道喊长辈,但是很多时候并没有第一时间告诉我,面前的这个长辈,该喊什么。

小侄女有报周末的舞蹈班,所以后来还被要求在长辈面前跳个舞,她不好意思,但是长辈们央求不休(虽然只是开玩笑,但是在小孩子看来可能就是为难,我能体会),我说,不用跳,懒得跳喔,我们好好吃饭。她很开心。

后来吃饭的时候,她要我坐她旁边,后来还说,舅舅,我们两个拍个照嘛。我们都很开心。

别逼一个最爱你的人即兴表演。

④我妈妈不太会使用智能手机,上次回家我才知道,她每次查话费余额都是打人工客服,根据语音提示按了很久的号码,都问不到话费余额。我分分钟给她装了个营业厅APP,演示了几次给她看怎么登录,然后就能一目了然地,看到电话账号的套餐使用情况。她很开心。

今天她登陆营业厅APP后,没看到余额,微信截图给我看了,语音说了一堆,按照我提示,还是没弄明白。然后我们用另一个手机开视频,对着她手机,我说一句,她操作一下,弄到最后,发现好像是运营商bug,这两天可能暂时看不到。我说可以发短信来查询,也很简单,也免费。然后我自己用短信的方式查了一遍话费,截图发给她,她还是说麻烦,算了不弄了。最后还说了一句:“我不想再麻烦你了。”

我才回想起来,我今天的态度不好,因为当时忙着要去洗澡、忙着要回别的事情,有点急躁,不像以前那么温和耐心。

是我没有照顾好她的小情绪。

以前她可是有什么软件不会用,都会打电话问我的。那种耐心讲解一个简单的问题的画面,很温馨。然后我又打了电话回去,道了歉,相互之间嘘寒问暖说了些,最后道别时我妈说:要是以后,你和你姐姐有一丁点给我脸色看的事情,我都不会去你们家玩。我说:哈哈哈哈,不会的不会的。

以前看到一句话:我们总是把坏的脾气给了最亲的人。我便希望以后,我能给最亲的人最好的脾气。

狗十三观后感(篇8)

xx年上映了一部直击人心、戳中家庭教育痛点、聚焦孩子成长的电影——《狗十三》。这也是一部当下普遍存在的重组家庭下孩子成长的现实主义影片,同时也是一部折射大部分中国式“软暴力”家庭教育的青春影片。

导演曹保平告诉我们观众:“没有人注意到我们在什么时候忽然就长大了,一切好像自然地发生了,但那一天的到来其实是很残酷的。我想让大家回头看看这一天。”

我们一起回头看看李玩“长大”的那一天,那一天是否如曹保平导演所说的残酷呢?

这部影片的每一个情节都聚焦在13岁叛逆期的李玩和成年人(爷爷、奶奶、爸爸、继母)之间的矛盾,正是因为这些矛盾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作为一线教师和两岁姑娘的妈妈,对于家庭教育,我谈以下几点启示:

一、“暴力爱”与“尊重”的矛盾

第一幕:强迫李玩修改兴趣小组

电影开头,班主任,父亲和李玩三人同在办公室,可是当听到孩子英语成绩不理想时,父亲不顾自己孩子的兴趣和内心想法,自己修改了李玩的兴趣小组,殊不知,她酷爱物理。当下,绝大部分家庭,父母在对待孩子的学业上难道不是这样做的吗?

《狗十三》这部电影只是一个反应当下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故事。这个故事正发生在所有家庭的儿童和父母身上,却被所有人都遗忘了。

儿童的瘸腿科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群谈及瘸腿科目就惊慌失措的父母。试问补习班、兴趣班能够改变多少个孩子骨子里的兴趣和爱好呢?李玩酷爱物理,只是因为英语成绩没考好,父亲就专权修改兴趣班,表面上看起来是父亲对孩子的爱,而这种为了提高成绩对孩子的爱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声的“暴力爱”,这种爱没有尊重、没有商量,孩子的无力反抗最终只能以妥协收尾。

尊重孩子,是爱孩子的表现,孩子要的不是“考了高分我就爱你”而是“无论怎样我都爱你”。

第二幕:丢“爱因斯坦”,欠一句“对不起”

13岁的李玩正处豆蔻年华之际,本该手挽父母畅谈着梦想,无忧无虑地与父母共进晚餐。然而父母离异,不在她身边陪伴,只能住在爷爷奶奶家。父爱、母爱在她身上都缺席了。父亲送来的一只狗,李玩在孤独的成长过程中与它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爱因斯坦”丢了,爷爷、奶奶、父亲、继母无一人寻找,他们严正以待,却不知道一只普普通通的狗早已在缺失父爱和母爱的李玩心里无法替代。

一边是李玩疯狂寻找丢失的“爱因斯坦”,一边则是啧啧不休的劝说和责备:你长大了要懂事了。孩子这时难道不是需要大家一句“对不起”吗?李玩的痛苦无人问津,甚至最后父亲暴打李玩后还在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这是多么露骨的一句话,父亲心目中的懂事就是孩子应该妥协成年人的想法和做法;家人心目中的懂事就是孩子应该唯命是从。试问,这是尊重孩子吗?

正是因为无形的“软暴力爱”和“尊重儿童”的尖锐矛盾,才会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才会暴露家庭教育中的些许问题。

二、“为你好”与“你怎么想”的矛盾

第一幕:修改兴趣小组——“为了你好”

不顾李玩酷爱物理,擅自修改为英语兴趣小组,父亲的一句这是“为你好”居然让所有人都无言以对。可是试想一下,父亲知道孩子的想法吗?这样的做法直击人心,其直接矛头指向的何尝不是中国传统“父权”主义在当下家庭教育中的弊端。李玩的父亲,又何尝不是“父权”的一个典型缩影。每一幕看似他都在宠爱着女儿,他以为任何事情都可哄女儿开心,他总觉得女儿还只是个孩子,可以事后道歉,甚至补救。可是,他以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将“父爱”强加给女儿,李玩不得反抗,不得不服管教,而这一切都美其名曰“爸爸是为你好”。

孔夫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多少父母将“己所欲”,抑或“己所不欲”都强加在孩子身上,我们真的会去思考、会去问“你是怎么想的吗?”

第二幕:假狗冒充“爱因斯坦”——“为了你好”

“爱因斯坦”丢了,面对李玩歇斯底里的寻找,全家人集体撒谎说:“爱因斯坦回来了”,面对错误,成人不能直视错误,而是懦弱的逃避,看似是为了李玩好,实则是不愿考虑孩子的感受。李玩只是需要“爱因斯坦”的陪伴,可是全家人都忽视了问题的根源。

三、“物质给予”与“精神陪伴”的矛盾

整个影片成人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用自己认为对的方式“补偿”孩子。

第一幕:修改兴趣小组,金钱补偿

面对父亲毫无商量的修改兴趣小组,李玩无力反抗,只能冲出校园一人哭泣,这时的父亲递给她几百块钱,试图想着用哄小孩的方式哄哄女儿,却不知女儿已伤心欲绝。父母离异,父亲不能陪伴,母亲一直未出现在荧幕上,李玩需要的难道不是一个正常的家庭,她内心的孤独能用金钱补救吗?

第二幕:弟弟降生,送“狗”安抚

同父异母的弟弟降生了,全家人沉浸在喜悦中,考虑到了李玩的感受,在爷爷奶奶的劝阻下,没有第一时间告诉李玩,父亲却为了李玩能与弟弟和谐相处,送“狗”示好。

用物质上的“金钱”、“狗”补救对孩子的歉意,这就是李玩的父亲对于孩子的关爱和陪伴吗?

第三幕:父亲眼中的“懂事”,观众眼中的“伪善”

电影后半场是李玩学会了言听计从,笑着做不喜欢的事,还学会了说“谢谢”。酒桌上,父亲让李玩敬自己生意场上的叔叔喝酒;弟弟生日宴上,强颜欢笑;物理竞赛第一,庆功宴上强迫吃下饭桌上的红烧狗肉,笑着“谢谢叔叔”……

黑色动态小圆分割线

这就是成长的残酷,一场孤独的妥协,电影以李玩最终的妥协而收尾,她做到了大人所期待的懂事,然而观众们看到的是李玩被逼迫成长的伪善。“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李玩的父亲看到了吗?

曹保平导演这样评价:“对于孩子的想法,父母的问题其实不在于要不要倾听和尊重,而是,他们从来都没有考虑过想法的存在。”孩子要的不是物质满足,而是简简单单父母陪伴;不是“这是为你好”,而是考虑孩子的想法;孩子还需要一句简单的“我爱你”、“对不起”。

常言道:“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作为父母,择师首先应当选择做好自己而教之。

狗十三观后感(篇9)

这部片子在没开播之前,已经是好评不断了的。于是便买了一张电影票,独自去电影院看。

13岁的少女李玩,由于父母离异,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正处于青春期的她渴望了解、陪伴和爱。在“要听话”的中国式教育里,李玩也完成了属于她的“成人礼”。电影中,父亲希望通过一条宠物小狗完成与女儿的和解与沟通,李玩为狗取名“爱因斯坦”,暗潮涌动的青春因“爱因斯坦”意外走失,开启了它汹涌又无奈的成长之路。张雪迎是14岁的时候饰演的,那时还是挺清纯的演出了李玩的那种感觉。(虽然胡辣汤事件并不喜欢她,但这个演技还是值得肯定的)。

现在的生活中有很多像她这样的同学,这样的朋友,他们由于父母在外面打工,还可能是父母已经离异或是父母都不幸去世,而独自与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甚至自己生活在家里。试问哪一个同学,哪一个孩子不想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呢?电影中的女主角,我相信他当然是希望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当然之后父亲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便开始通过一只小狗来与李玩,重新建立起感情联络。这也告诉我们那些留守儿童,不要太过多的去埋怨父母,为什么不去陪着你?也不要认为他们就不爱你了,怎么怎么样。其实他们也只是生活所迫。为为了你的学习,为了你的生活,为了你以后更好的成长,他们只能外出打工。我也想说的是父母生你养你,这不是天经地义的,但也是伦理吧。要相信世间有哪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呢?

电影中的女主角很让人心疼。但也同时反映,折射了我们的生活。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狗十三吧。

狗十三观后感(篇10)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割舍掉难以割舍的情感去换取生存与发展。至于这之前的性价比,我想没人摸得清。

一部电影展示的内容有限,电影虽然讲的是一个女孩的故事,但想表达的意义却是非常广泛的。不同的遭遇,身不由己,情不由衷的痛处却是那般相似。

为了学业远离父母的大学生,为了多赚些钱背井离乡的外地打工者,为了升职加薪放弃与家人团聚机会的企业职工,为了拉拢人脉强颜欢笑的创业者大小老板……我想很多人想起曾经的自己,或是想到现在的自己,都难免会扎心。

在影片中女主的故事打动了我们内心脆弱的地方。但当小女孩问爸爸你和妈妈是怎么开始的,爸爸痛苦的哭泣又说明了什么,他是不是曾经为了事业和前途放弃了一生中最爱的那个女人?而现在女主渐渐活成了爸爸的样子,女主的弟弟慢慢活成了她的样子……

在现实中,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一个内心柔软的小女孩,一边失去一边在寻找,不堪一击却又无比坚强。只是我觉得在这挣扎中,如果能相互的多一点的关怀与理解,这个世界一定会温暖很多。

狗十三观后感(篇11)

长大是人必经的溃烂——《狗十三》观后感影评:

这是第一次不看豆瓣独立写影评,因此一个潜意识的声音说我可以把它写得随随便便了。这个电影也是关于叛逆与成长的,这便又成了我任性挥洒不顾章法放浪不羁写东西的一个借口了。

主标题“长大是人必经的溃烂”,是五月天《盛夏光年》的半句歌词,常被应用于《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读后感。第一次见到这句话是一个我极恶心的一个初中同学发的说说,当时不知道它的典故,恨屋及乌,于是感觉“溃烂”这个词用得极其差劲毫无美感表现了资本主义腐蚀人心的歪风邪气。但今天看了这部电影,对这句话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溃烂”一词用得相当准确,表现了人在成长过程中的那种活生生的与本我的撕裂感。在此向那个恶心的同学郑重道歉。

《狗十三》完全没有用任何高级的摄影技巧,拍摄方式很是朴实。可越是这样,电影就越有可怕的、引人共鸣的真实感。它让你感觉这就是现实中活生生的例子。电影的主人公叫李玩,她从一个坚持内心想法的有个性的女孩,一步、一步走向成年人的世界。她最后长大了,懂事了,——成为又一个平凡的成年人,开始向社会展现她的社会属性。

细节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李玩热爱物理,喜欢《时间简史》、平行宇宙和相对论。她非常非常想去一个天文展览,她爸告诉她“我一定带你去”(听到这句话我就知道她去不成了)。第一次她爸带她去记错了时间,还没开门;第二次她爸带她应酬各种陪土豪开心结果忘了时间,李玩奋自跑出去,到了地方,展览却已经结束。从两次经历可以看出她爸对她的敷衍已十分明显,根本没把这件事当回事,though李玩很当回事。李玩就像她爸的一个工具,只是用来给家里争气的工具,竞赛得奖了考得好了争了气就重视重视,没有这些的话最好啥事也不要有。还想找狗?真不让人省心,瞎胡闹。到后来李玩其实也很清楚,她全然没有了作为孩子的尊严,她只有成年人那种迎合他人的尊严。最后李玩长大了,甚至理解了她爸,可她早已面目全非了。

再来一个细节。李玩伤心,跟异性朋友去喝酒,被她爸当场抓获。她爸质问那个男孩子“你怎么让她喝酒了”,李玩反问“你不是也叫我喝过吗”。在之前,李玩她爸曾为哄那个很土的土豪开心,让李玩敬酒,尽管李玩很不情愿。两相对比,一个情愿一个不情愿,过于真实。

最后一个细节。李玩去滑冰场看她弟弟学滑冰,每个人都要喝牛奶,就他一点都不想喝,把灌进嘴里的全吐了出来。学滑冰,他摔倒在地就是不愿起来,可教练却偏偏拽他起来。读后感·李玩在小男孩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本来是多么爱狗的一个人,最后为了让给自己点“红烧狗肉”的叔叔开心,硬是把狗肉吃了下去,笑着说了“谢谢”。估计在场的她爸当场心碎。

曾在电视上见过一个著名香港演员兼导演的采访。主持人问他问什么不想要孩子,他说,我不想带TA来到这个世界上。看了这部片子,我对这句话有点理解了。孩子长大十有八九要经历必须的“溃烂”,也许孩子害怕溃烂,但你强行对孩子说:不,你不想。你为了孩子变得优秀操碎了心,可这种爱一次次地转化为对孩子的伤害。既然如此,还不如不带他来到这个世界上。

当然,李玩受到的伤害的重要来源还有后妈乃至全家的偏心,我没有亲身经历过,在此不再赘述。当然X2,那个香港朋友在五十多岁改变了看法,有了一个大胖儿子。

狗十三观后感(篇12)

电影《狗十三》观后感

周末在家时看了电影《狗十三》(英文名《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导演是曹保平,之前拍过《李米的猜想》和《追凶者也》,都很不错),有一些感受和思考,想来想去,不由得把自己绕进去了,所以索性把它写出来。

这是一部题材很与众不同的电影,一个13岁的孩子的成长,不同于江湖武侠、都市恋爱、侦探悬疑、搞笑喜剧,但作者却在这个题材里营构了包罗万象的人事,触动了我的内心;细节做的很到位;陕西方言也很恰当;剧中人物演技都很到位,尤其是爸爸。

电影里的主角是一名13岁的女孩,还在读初中,家庭破碎,父母离异;想报的兴趣小组(物理小组)受到父亲的强力干涉而不能报,只能报(英语小组),当然父亲也有父亲的想法和无奈(孩子升学成绩和老师的面子);不太懂谈恋爱的堂姐;还不会溜冰,在喧闹的溜冰场里,无助地站着;和不太沟通的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吃饭的时候看电视.......像每个在长大的孩子一样,有漫不经心的不开心,有自己天马星空的幻想(多重时空),和觉得永远不会理解自己的父母。电影中的父亲、爷爷奶奶很疼爱她(爸爸在当着老师的面吵她之后哄她,爷爷奶奶怕她不能接受,暂时瞒着新阿姨生小孩的事情,买她喜欢的螃蟹),甚至是继母,第一次见面时也会买滑冰鞋来获得她的好感。

事情的缘起是爸爸为了哄她买的一条小狗,叫做爱因斯坦,她一开始很不喜欢,小狗可怜兮兮的攻势还是俘获了她。她煮面,她们同吃同睡,她不喜欢爷爷奶奶把狗关在厕所里面、用切碎的猪肝和着米饭喂小狗。可是后来爷爷去菜市场买菜时不小心把爱因斯坦弄丢后,一切突变。

她在夜晚慌乱无助地去找爱因斯坦,甚至不小心把阻拦自己的爷爷推倒,爷爷的脚受伤,从此不便走路;到处贴传单;因为一直找小狗,多次晚回家,奶奶也出门找她,差点走丢。她固执地找着爱因斯坦,却无形中损耗着家人因为丢狗对她的愧疚、耐心。在继母买了一条在外形上跟爱因斯坦一模一样的小狗时,在大家都一直地劝她甚至要求她接受这是爱因斯坦,她拒绝承认它是爱因斯坦(表姐李堂的反应值得玩味,在继母的眼神示意下改变了自己的立场),在这种互不理解中,看到酒后归来的她,爸爸终于出手打了她。

打完之后向她道歉,她似乎真的“懂事”了,学英语,叫新的狗爱因斯坦。在物理竞赛中获奖,参加英语演讲比赛,讲的是她喜欢的时空,她学会了妥协。终于可以参加弟弟的生日会,笑着掩饰着自己的失落。一次是爸爸的聚会,她喝了酒,错过了天文展览;一次是她自己的庆祝会,她吃了狗肉,她终于妥协了。

有几点仍然使我印象深刻,也无法想出导演想要传达的信息。

1、爸爸:为什么会唱红歌?为什么在提到和妈妈是怎么开始的会流泪?

2、在小弟弟被训练滑旱冰时,频繁跌倒,想要拥抱的时候,教练不肯给他怀抱,却一直鼓励他自己爬起来,这一幕想要传达的是?

3、她在拒绝回应李堂前男友的示好之后,说的一句,这样的事,以后还会有,这一幕是“懂事”了之后的她体会到的吗?在片尾,看到原来的爱因斯坦(新主人称之为贝贝)时,她为什么拒绝相认(此时甚至李堂也不理解)?

4、弟弟用晾衣棍打遍了家里所有的人,在打狗时被狗咬,继母希望丢掉狗,她为何泪流满面地安抚下了狗?在卫生间里瑟缩的狗是不是像她自己,像那天被爸爸打了一样,哭着流着泪去洗澡的她?

5、当爸爸说,可以满足她愿望时,她说要去看新的爱因斯坦?是为了找什么?

6、电影里唯一出现的英文单词“伪善”,是说什么呢?

7、喝牛奶,在她这里出现了三次,一次是爷爷奶奶的饭桌上,一次是爸爸的酒桌上,将牛奶换成红酒,一次是陪着她的李堂的前男友,他们都不知道她不喝牛奶;在弟弟那里出现了一次,弟弟喝了之后又吐出来,是象征这什么呢?

8、她楼上学鸟叫的怪人,后来似乎是精神病人所以被绑在担架上抬走,有什么含义呢?

9、纹身,这个男孩先纹的是堂,后来改纹了玩,纹身象征着什么?

一起看电影的人,觉得女孩太不懂事,不能体谅父母和爷爷奶奶的苦衷?因为一条狗,就这样对待自己的亲人?可是换做是小时候的他,在相同的环境下,就一定可以理解吗?

我有过相似的经历,似乎在经历那两件小事上长大了(想看还珠格格和金粉世家时,家里人说太晚了不让看)。每一个人,都不可能任其独自生长,不受约束,没有完全的自由意志,不受干预的真空环境。从小到大,一直被大人教育着要懂事,世界并不围绕着自己转,必须接受无奈、忍受痛苦,跟这个世界上除了自我之外的一切妥协,这个妥协的过程,不管是被暴力还是被以爱之名强加的,最终我们都会接受,不再强求。何止是长大的过程,在融入学校、进入职场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学会妥协,接纳一切,然后再尽力争取自己想争取的结果。这是一场漫长的驯化或者说养育,我们为家庭为社会熏陶同化,再一代一代、生生不息、潜移默化地传递下去,毫无知觉。我们这么做,是为了被驯化的一方好?还是为了自己不再麻烦,不再需要额外付出?这是不是一种伪善?更不用说暴力战争,可谓最极端的手段(比如“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口号)。

看完这部电影,最大的感受是怜悯,怜悯剧中的一切人,而不是讨厌某一个角色;就连这份怜悯,都夹杂着无奈,没法追究这样的结果该由谁来负责,无法恨任何一个人(因为谁都没有错),这部电影带给我一种无法言说的沉重,奇怪的是,竟然也让我渴望自己变得温柔。

狗十三观后感(篇13)

看完电影,我有点忘了它讲了啥。因为电影的内容离我有点远。

在我的生活中,家长是体贴温暖的,他们眼中的我也没有那么叛逆。很多时候,我并不懂事,而我的家长似乎也从来没有用“懂事”来要求我。

我的妈妈,看起来,和我的智商情商都差不多。比如,最近的我迷上了辩论。妈妈就会和我一起看《奇葩说》,看大专辩论会,还会给我讲她经历过的辩论赛。有时候,我的观点过激了,或者我的胜负欲太强烈了。妈妈也会通过对辩题正反两方面的思考来打动我,会讲很多故事来影响我。这不,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我终于不那么在乎输赢了。很多时候,我都激动的要命了,词不达意的挥舞着拳头要争吵起来,而妈妈总是不温不火,渐渐地,我就会被她“传染”了,也就把那些执念忘记了。

和电影里的.小女孩不一样,我的家庭是充满温暖的。

每一个人的家庭生活都是一部青春成长电影。

我从来没有挨过打,也没有被忽略过。在我们家里,大家有话就说,有时候,我的观点也能被采纳。

你要是以为妈妈溺爱我,那你们就错了。妈妈是很溺爱我。真好!哈哈!开个玩笑了,妈妈还是比较有数的,谁让她读了那么多书呢。不过,这倒是和电影里那个张哥的人设有点相似。哈哈!

哦,对了。看完电影,我要把《时间简史》买回来了。我真的很喜欢物理!我要研究平行空间!我要学物理!

好了,我就凑了这么一篇观后感。因为,我和李玩太不一样的。

我去网上买书了,再见!

狗十三观后感(篇14)

《狗十三》这部电影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了,并且被这部电影感动了,很多人都会感同身受,被女主角的命运所感动,你看过这部电影有什么感动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狗十三观后感700字范文欣赏,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

看了《狗十三》,昨天看了一遍感觉特别的压抑,同情李玩。感觉没有人关心她,大家合伙欺骗,有一个有心机的后妈,一个特别惹人厌的弟弟,以及面对一群死气沉沉的生意人组成的饭局。

站在李玩的角度,感觉这个家庭真是糟透了。

可是仔细想来,这些人中其实没有真正的坏人。爷爷奶奶爱李玩,爸爸也爱她,堂堂是个好姑娘,后妈也没对她做恶。

何帆老师说,读小说要悬置道德判断。看电影也是。我们很容易说谁对谁错,可是带入到各个角色当中,我们也许并不能比他们做的更好。

爸爸有爸爸的无奈,在李玩和新家庭之间要权衡,要面对焦头烂额的工作。对李玩最大的希望就是“懂事”。能有个好成绩就是“骄傲”了。打过女儿扔过狗,也逼过喝酒。可是哪个父亲没有打过骂过或是伤害过孩子呢?为了不伤害李玩,昭昭出生好久之后才在滑冰场让他们见面。

姐姐应该就是李玩的成长版,男朋友喜欢李玩她没有闹,大家换了一只假的爱因斯坦,她选择息事宁人。大家对昭昭一拥而上,姐姐过来安慰。

奶奶几年没有出过门,为了李玩出了家门。是奶奶一拖再拖,没有把昭昭出生的消息说出去。

后妈的位置本身挺尴尬的。一面是自己的.家庭,一面是李玩。我想她自然不喜欢李玩,李玩也不喜欢她,李玩是孩子不喜欢就不喜欢,她是大人,就要给李玩送礼,给姐姐送礼。她是有怨气的,狗咬了昭昭之后,她让爸爸把狗送狗肉馆,虽然恶毒,却也情有可原,父母总是舐犊情深的,就像爸爸一手把高放拍在墙壁上一样。

爷爷给孙子取名“昭昭”,说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意思是贤者先使自己明白然后才去让别人明白。这句话还有后半句:今者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说今天的人自己都没有明白却想让别人明白。也许大家的不和谐,都来自于做自己认为对的事,而没有考虑到他人的想法。

影片是站在李玩的视角去拍的,唤起了我很多童年不好的回忆。可是一个人成长过程就是从昭昭、李玩、姐姐、爸爸妈妈再到爷爷奶奶的过程。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才能活的坦然吧。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狗的观后感 |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 观后感金陵十三钗 | 狗的使命观后感
上一篇:实习总结报告推荐10篇 下一篇:最新蛋糕学校读后感精华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