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2025年团建方案(经典六篇)

2024-12-28 17:21:27 团建方案 浏览:44204

【#实用文# #2025年团建方案(经典六篇)#】为了确保工作安全顺利进行,预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作为计划中最复杂的部分,撰写时需慎重。以下是好工具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县域教研共同体建设方案,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提供帮助。

2025年团建方案 篇1

一、指导思想

依据《东丰县“大学区建设”工作方案》和《东丰县“大学区建设”工作指导意见》为指导,本着“准确定位,专题突破,积极创新,稳步推进”的思想,遵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整体提升,共同发展”的原则,本学期大学区将利用各成员校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校际间的优势互补,有计划,有组织,有侧重点的开展学区内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学区建设与教师发展的相关工作,并以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活动为载体,促进学区教师队伍、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活动目的

“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及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要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及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共同体成员之间形成并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通过建立各学校间青年教师学习共同体可以促进教师向专业化发展,进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

三、活动的策略与措施

1、对话策略。

(1)利用网络平台,引导教师进行网络互动,进行自己的博客建设学校要有计划地指导教师进行撰写教学反思和教学论文,在各校校园网,东丰教育论坛网,东丰县名师工作室等网络空间,进行学习和交流,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博客,定期开展博文评选活动,利用学科QQ群或博客圈,引导教师与名家进行交流,扩大自己的影响,鼓励每一位青年教师确立终身学习理念,积极营造教师积极对话的环境。利用教研平台,建立青年教师对话平台,鼓励教师参与教研网的学习讨论。让青年教师经营自己的博客,看到自己专业成长的轨迹,体验专业成长的喜悦。

(2)、与同伴对话。开展教师间松散型话题讨论,并随时做好记录,使青年教师们在自我反思和相互间的学习中能够共同提高。利用每周的例会和周二的学习时间,组织学校的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进行讲座,把他们多年来的教学管理水平和专业成长经验推介给青年老师。以“教师专业成长大讲堂”的形式,让每一位教师参与交流。同时,也给青年老师提供机会,让他们把教学中或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疑惑提出来,以“教学问题大家谈”等形式,开展大讨论活动。

(3)、与名师、专家对话。有机地利用各学校名师资源,发挥辐射作用,带动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活动以案例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培训教师。搜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学校名师工作室经过整理,列出一些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要求青年教师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准备好解答材料。

2、实践策略。

(1)关注课堂实务。针对“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开展“怎样上好一堂课”的活动。让青年教师在学习课标,钻研教材,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上下功夫。同时,将教学研究中已经看得准的东西,传授给青年教师。

(2)开展课堂教学研讨。学校以教研组和年级组为依托,开展学习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的集体备课。备课时对课程资源的收集是否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教材和教参上,课堂教学如何真正做到从重老师的教转向重学生的学,如何创设教学情景,引发学生主体学习积极性,如何改变差生的消极心理等等。针对,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水平薄弱的现状,采用“专家引领、骨干示范、同伴互助”的策略,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学校给教师提供学科研究为核心专业成长,利用星期四晚上,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以学科的备课组长为中心,开展学习学科的课程标准、教学模式、编写教案、精选习题、辅导学生等内容的专业活动。集体备课力求做到编写教案统一、课件使用统一、配备习题统一、检测考试统一。达到七所学校共同分享的目的。

3、诊断反思策略。

开展说课、微型课、教学论文、学案制作、博客建设活动,教师介绍设计思路,实施课堂教学,然后名师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反馈艺术、习惯性行为等方面“把脉诊断”,分析“病情”成因,提出“治疗”方案。既要有教学设计过程中的`“行动前反思”,又有教学过程中的“行动中反思”,还要有教学后的“行动后反思”;反思的主要内容为:教学设计是否切合实际,行之有效: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反思的目的在于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养成教师对自己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性见解,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

4、建立学习激励策略。

激励教师自我发展好的合理的制度可以提高教师们学习的热情,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开展教师间的评比活动,营造一个教师专业化的好的氛围。

四、活动具体计划

第一阶段:活动的准备阶段(20xx年3月——5月)

(1)确定活动方案,建立“对话—实践—反思”型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

(2)成立学习团队的助学教师。

(3)细化活动内容,准备活动需要的素材。

(4)组织第一次集体活动。向团队成员传达活动的目的、意义及活动方案。

第二阶段:活动的实施阶(20xx年5月——20xx年12月)

(1)第一次活动:教学理论学习与研讨。就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两个方面与骨干教师座谈。

(2)第二次活动:开展说课反思活动。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养成教师对自己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性见解,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

(3)第三次活动:启动“教师专业成长大讲堂”活动,要求班子成员、骨干教师、年级主任和教研组长率先带头。

(4)第四次活动:开展教学论文、学案制作活动。就教学设计是否切合实际,教学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2025年团建方案 篇2

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文化和旅游部定于20xx年开展“大地欢歌”全国乡村文化建设年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文化培根铸魂、凝心聚力作用,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激发新时代乡村文化活力,促进乡村文化持续繁荣兴盛,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正确方向。坚持党对乡村文化建设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文明乡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精准对接农民需求,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引导带动农民群众在文化生活中当主角、唱大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三是坚持守正创新。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广泛搭建群众自我交流展示的文化活动平台,创新打造一批有特色、受欢迎的乡村文化品牌。

四是坚持整合资源。注重加强统筹协调,盘活优化各类文化惠民资源,畅通下沉渠道,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培育乡村文化和旅游新动能。

二、重点工作

(一)丰富开展乡村文化活动

1.持续开展“四季村晚”活动。以春夏秋冬主会场活动为重点、各示范展示点为引领,推动“村晚”活动常态化开展,实现节目季季演、才艺人人秀。鼓励乡村文艺能人、团体等担当“我要办村晚”主播,通过直播互动的方式自办“村晚”,生动呈现乡村文化振兴的丰硕成果。

2.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歌唱祖国”主题群众歌咏系列活动。推动开展全国优秀群众文艺团队“百团汇演”,鼓励和支持乡村文艺团队发展。推动各地广场舞活动蓬勃开展,创作推广优秀广场舞作品,持续擦亮“广场舞大会”品牌。以乡村为重点,组织办好中国(新疆)民间艺术节。

3.会同相关省市举办第九届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以文化艺术为主体,以亿万农民为主角,组织开展文艺展演、文化展览、文创展销及闭幕文艺演出等系列活动。

4.创新实施“春雨工程”——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边疆行计划。充分发挥“春雨工程”志愿服务平台作用,紧密结合现有政策和工作机制,支持指导各地各单位与边疆民族地区结对帮扶、双向互动,持续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以志愿、公益的形式向边疆民族地区流动,使高水平、多形式的文化活动深入边疆民族地区城乡基层,助力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建设。

(二)传承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5.开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支持各地依托富有特色、具备一定群众基础和市场前景的非遗资源建设非遗工坊,带动乡村地区群众就业增收。开展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生态修复工程试点工作,对中国传统村落内的非遗及其得以孕育、发展的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整体保护。

6.加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创新开展20xx—20xx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审命名和建设管理工作,举办系列交流展示活动,搭建学习借鉴、交流展示、协同发展的平台,推动民间文化艺术焕发新活力。

7.持续实施“戏曲进乡村”项目。引导带动各级各类戏曲演出团体深入乡村基层,依托公共服务设施场地,以提供戏曲演出为主,同时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戏曲鉴赏、戏曲知识讲座以及名家进乡村等活动,发挥传帮带作用培育乡村戏曲团队,切实促进戏曲艺术的普及和传承。

(三)繁荣乡村文化产业和旅游业

8.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培育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总结第一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经验,推广文化产业特派员等机制,启动第二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

9.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美好生活休闲度假工程。联合相关部门建设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乡村旅游集聚区,推介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等。持续推介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完善“城市休闲”“乡村度假”产品体系。

10.提升乡村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制定乡村旅游公共服务相关标准。依托旅游发展基金,加大对乡村旅游服务中心、旅游集散中心、旅游标识标牌、旅游厕所、旅游惠民便民设施等的资金投入力度,带动各地加强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改造提升。

11.加强乡村旅游风景道建设。制定出台旅游风景道建设相关标准,结合国家旅游风景道评定和建设工作,依托各地乡村文化和旅游资源做好线路规划,带动各地完善乡村旅游风景道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乡村旅游风景道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四)提升乡村文化设施服务能力

12.持之以恒推动乡镇综合文化站创新发展。开展乡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和首批优秀乡镇综合文化站典型案例遴选工作。统筹利用村级各类公共阵地资源,充分发挥文化职能作用。

13.建设乡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围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依托乡村旅游点、民宿、农家大院、传统村落等,打造融入乡村田园生活和人文生态、展现乡村新风貌的乡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持续开展乡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交流展示活动。

14.推动基层公共阅读服务提升效能。征集基层公共阅读服务优秀案例,通过奖励、宣传等方式发挥示范作用,提升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服务水平。

15.开展“童书漂流”试点。依托各地公共图书馆,组织中小学生以革命老区、民族地区为重点,向乡镇综合文化站、中小学校等捐助闲置童书,丰富乡村儿童阅读资源。

(五)激发乡村文化创造活力

16.加强乡村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结合组织实施公共数字文化工程,支持各地加强乡村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丰富面向乡村的数字文化资源,提升乡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水平。依托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支持中西部地区脱贫县(团场)的文化馆(站)推动基层全民艺术普及服务高质量发展。

17.开展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试点。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试点工作,总结推广湖南益阳“文学村庄”等做法,以点带面推动各地乡村文化持续繁荣。

18.实施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支持项目。通过加强联系服务、实施项目资助、搭建交流平台、强化教育培训、鼓励创新实践等方式,充分激发带头人发展潜力,进一步加强乡村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实施全国“乡村网红”培育计划,培育发展“乡村网红”新型文化志愿者。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统筹协调。各地要发挥好省级党委和政府有关乡村文化建设实绩考核的导向作用,整合用好乡村各类文化和旅游资源,统筹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年各项重点工作实施。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举办各项活动要厉行节约、注重实效。

(二)创新平台载体。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各类文化设施阵地作用,深入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改革,加大对乡村文化制度建设、活动举办、艺术创作、人员培训的指导扶持。立足地方特色打造融合乡村文化和旅游的节庆活动品牌,开展活动要坚持迎进来与走出去、走下去相结合,扩大区域联动和村民互动,搭建农民群众广泛参与、乐于参与的交流展示平台。

(三)加大宣传推广。广泛利用政府门户网站、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年各项工作和活动的宣传,营造浓厚氛围。鼓励采用数字化手段丰富线上推广,国家公共文化云对重点活动予以直录播,专题展示活动动态。及时总结推广乡村文化建设经验做法,选树一批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2025年团建方案 篇3

为贯彻落实福建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不断提升乡村学校办学水平的通知》,根据《海沧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20xx——2025年)》等文件精神,为切实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引领作用,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我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义务教育共同体成员校同步发展、共赢共进,加快推进区域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为每个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服务。

二、工作内容

在原有北附学校教育集团的基础上,新组建厦门海沧延奎实验小学、厦门双十中学海沧附属学校、厦门市海沧区天心岛小学、厦门外国语学校海沧附属学校、厦门市海沧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华中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中学、东师理想厦门海沧东孚实验中学牵头,覆盖区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七大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共同体成员一般为独立法人学校。教育共同体以牵头学校校名命名为“xx学校教育集团”,成员学校加挂“xx学校教育集团成员校”牌子。教育集团制定共同体发展章程,商定共同发展愿景和具体举措,探索开展干部教师挂职交流、联合教研、课题共建共享、学生交流等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交流活动,共享先进的办学理念、成功的管理模式、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良好的场地设施设备和优质的师资团队,促进集团成员学校融合发展,互通有无、优势互补,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和办学层次,努力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三、实施路径

(一)构建组织框架。教育集团由牵头校统筹,发挥牵头校的引领作用,建立校长议事制度,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围绕科学管理制度,共同磋商集团建设中的管理问题。制定合作互助的集团发展章程,围绕教师发展、教育科研、学生活动等内容,研究制定共同体建设工作计划和项目活动内容,统筹策划、组织实施开展各项活动,及时总结集团建设的做法与经验,研究制定下阶段工作举措和活动内容。

(二)优化管理模式。教育集团要根据具体情况,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建立并统一管理制度,在文化塑造、品牌创建、队伍建设、管理创新、质量提升等方面整体推进,放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成员校全方位的良性互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均衡发展,让更多的学生真正享受到教育集团成员校优质均衡发展的'成果。

(三)推进教学管理。教育集团实行同步的教学管理模式。要推进规范化的教学管理,在课程管理、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检查、教学监测、教学评估等方面充分沟通,达到基本统一。要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共研与共享。在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集聚各成员学校校内外资源,建设具有本教育共同体特点和地域特色的优质课程的开发、共享、配送机制,丰富学生学习经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四)加强师资调配。推进教育集团内部的教师统筹管理、调配和交流。通过教师交流、跨校兼课、师徒结对等形式,实现学区内各学校名师、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等优质师资共享,并逐步推行管理干部交流制度。

(五)促进学生交流。探索教育集团学生培养的长效机制,定期选派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学习交流、互动体验。开展教育集团学生研学实践、劳动实践、联谊互助等活动和学生体艺特长交流、综合素质竞赛、劳动成果展示等活动,促进学生共同成长、多元发展。

(六)统一考核奖励。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方案,委托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组织,教育局负责评估过程的指导和监督。注重增值评价和发展性评价,考查优质资源增量与校际差距缩小情况以及每所学校学生进步、教师成长、教学质量提升、教育特色形成、学校持续发展等方面。

(七)促进特色发展。注重先进的学校文化在教育集团内部的培植和发展,大力塑造教育共同体成员校的文化品牌,在办学理念、学校文化上形成教育集团的特色。要在坚持教育集团发展一盘棋的同时,尊重各学校原有的文化特色,使各校既有共同的主体色调,又有个性化的亮点,努力形成“一校一品”。

四、保障措施

为保障教育集团的有效落实,区教育局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局领导联系制度,组建教育集团办学指导专家组,设立专项经费支持集团的日常运作。保障骨干教师流动、优质课程开发、教科研联动、场地资源共享等方面的经费需求,加强共同体建设的过程管理,不断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定期组织召开共同体研究成果交流活动,营造良好氛围,提升共同体及成员学校的社会知晓度和影响力。

2025年团建方案 篇4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乡村振兴工作战略,充分挖掘利用我县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用优秀传统文化为我县乡村振兴“铸魂”,县文旅局牵头负责全县乡村文化振兴专项工作,现结合部门职责和全县中心工作、年度绩效目标、年度重点任务,就20xx年推动我县乡村文化振兴,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文旅融合,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更好发挥市场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人士参与,有效统筹各类文旅资源,注重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乡村记忆和文脉。

以完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抓手,不断完善农村文化体育旅游基础设施配套,不断加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输出供给,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和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建设,激发乡村旅游发展活力,打造乡村特色生态产业链,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我县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旅游支撑,为全县乡村振兴工作一盘棋注入更有活力的内生力量。

二、工作目标

立足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年度旅游经济绩效考评、市级“六大旅游产品”建设、文旅品牌营销等重点工作,通过持续而有针对性的保护、开发、利用、培育、宣传等分区分类指导推动措施,到20xx年底,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并运转有效,县级文化下乡、公益文艺汇演实现“进社区、进村居、进校园”常态化演出,村级自发性群众文化活动队伍、人员、场地得以进一步保障,乡村传统古建筑、文化设施、非物质文化传统保护发展富有成效,乡村生态休闲、观光农耕、健康养生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乡村文化风貌、精神风采更具活力。

三、工作措施

(一)强基础,完善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1.抓县“两馆”建设,回应民生需求。全面启动县博物馆、新图书馆开工建设,稳步有序推动县“两馆”按照既定建设任务和建设周期加快建设步伐。继续巩固县文化馆及博物馆、图书馆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线上文化服务、图书下乡、流动图书载体服务效应,办好“聚悦读书会”等群众喜爱的读书活动,丰富群众文化阅读需求。

2.抓镇村两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夯实乡村文化服务阵地。坚持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标准之下,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强地毯式全覆盖指导检查,逐步补足全县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项目短板,巩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阵地。

3.抓示范点和特色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打造惠安特色文化标杆。在全县深入推进市级乡村文化示范点建设,以点带面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围绕省市关于打造“百千特色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工作部署,采取自主申报、镇级审核、实地初评等评定程序,扶持培育一批场所设施较为完善、文化内涵丰富、文化活动多彩、运营管理顺畅的的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升级版”,授予惠安“百千特色文化服务中心”称号,打造惠安特色文化标杆。

4.抓基层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强化农村文体活动阵地。加大基层足球场地规划实施,坚持整合资源、因地制宜,加强部门合作和县镇村沟通,扎实推动体育健身事业在基层铺开,切实把足球场地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让群众就近享受体育健身福利。

(二)育精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文艺活动

1.实施乡村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输出力度,推动基本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和民众普及。组织百场公益文化活动进社区、进村居、进校园为群众和在校学生呈送精彩免费文化盛宴,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设青少年暑期培训课程,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持续打造“惠图”公益课堂品牌,做好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继续推动流动图书下基层服务。

2.提升“风情惠安”文旅营销体系。充分发挥“芳草之夏”县域文艺展演活动品牌效应和载体作用,创新活动形式和宣传途径,更好服务广大群众;加强“风情惠安”官微宣传矩阵推介力度,用好线上服务平台,通过图文结合方式不间断向群众推广惠安文化旅游资讯,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审美和感知能力。制作一批富有文化气息、兼具审美性和实用性的文化旅游宣传品,配合县域文化旅游推介,向群众讲好惠安文化旅游故事。

(三)优配套,打造良好的文旅产业发展服务环境

1.促进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一步贯彻《惠安县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实施意见》,充分用好旅游业扶持奖励政策,调动全社会各层面关注支持旅游业发展共识;认真组织《关于做好20xx年县级旅游专项资金申报工作的通知》工作,鼓励县内演出团队到相关涉旅单位进行常态化演出,鼓励乡镇、文旅企业举办民俗旅游节庆,繁荣乡村文化旅游市场。

2.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对各类文物本体及其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实行“定线落图”,纳入城乡建设保护管控范围。加强文物保护单位安全管理,推动部门联防联查机制,使乡村文物、文化景观、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3.增强旅游公共服务能级。立足市级“六大旅游产品”建设,继续推动“厕所”革命,注重科学布点,提高全域旅游服务质量。发展一批特色滨海民宿、乡村旅游点、旅游特色村等旅游项目,丰富全县旅游产品结构,完善旅游产业体系。

4.壮大群众文化人才队伍。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及传承人体系,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利用传习场地开展带徒授艺活动。

四、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将乡村文化振兴与年度绩效和重点工作任务相结合、同部署、抓落实,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办公室、文化股、体育股、旅游和产业股、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传承中心等联动负责,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局党组加强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2.强化政策保障。认真梳理现有政策,用足用好用活文化旅游业各项政策。加强部门协作沟通,共商活动策划、共推活动进展、共享活动成果。抓好相关示范点和创建点工作。坚持问题导向,着眼抓重点、破难点、补短板,深入研究政策措施,为乡村文化振兴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

3.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乡村文化振兴的财政保障,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引导鼓励社会力量、民间热心人士投资兴办乡村文化事业。

4.加强新闻宣传。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进一步加大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宣传力度。坚持政务宣传和网络宣传相结合,回应群众需求,广泛深入宣传推广乡村文化振兴有关资讯、活动、成果,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及时报道我县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进展情况。

2025年团建方案 篇5

为扎实推进徐家坪乡村振兴楷模建设步伐,现结合我局工作实际,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总体目标

以创建AAA级旅游景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镇为目标,以徐家坪社区和上坪为核心,辐射朱儿坝村、周家坝村、明水坝村、街口村,巩固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功能,分步实施郙阁颂摩崖遗址、街口伏击战遗址、宝成铁路遗址、乡贤文化等优势资源保护开发,推动文旅、农旅、交旅等融合发展,为建设徐家坪乡村振兴楷模做出应有贡献。

二、政策方面

1.争创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镇。按照省级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示范镇创建标准,加强业务指导,补短板、强弱项,尤先进行申报,加强与省、市文旅主管部门对接,力争创建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镇。

2.抓好AAA级旅游景区创建。对照AAA级景区标准,指导徐家坪镇进行查漏补缺,完善硬、软件方面资料,积极与是文旅局汇报,力争早日创建为AAA级旅游景区。

二、资金方面

1.统筹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调整30万元用于徐家坪镇综合文化站改造项目。

2.筹措34万元,用于解决明水坝乡贤文化广场改造提升项目建设资金。

三、项目方面

1.结合20xx年省级旅游专项资金项目,指导徐家坪镇编报朱儿坝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项目、徐家坪乡村振兴楷模文旅项目。

2.结合全县涉农整合资金建设项目中期调整时机,将徐家坪乡村旅游项目纳入涉农整合资金建设项目进行申报。

3.编报徐家坪火车站出站口旅游厕所建设项目,积极争取全市20xx年旅游厕所项目补助资金。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思想认识。各股室、局属各单位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把徐家坪乡村振兴楷模工作作为提升文旅工作水平的重要抓手,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家和省市县对文旅工作的关心支持上来,统一到抢抓徐家坪楷模带来的有利机遇,用足用好项目资金支持,全力守底线、提质量、创经验,做到工作增亮点变面貌、干部增本领提素质、群众增收入得实惠。

(二)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各股室、局属各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县文旅局徐家坪乡村振兴楷模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抓好工作任务落实,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相关问题,推动楷模工作取得实效。

(三)强化督查督导。将徐家坪楷模文旅工作纳入全系统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严督实考,务求实效。局纪检室要采取暗访督查、随机抽查等形式,对各股室(单位)整改任务推进落实情况跟踪督查,及时掌握整改进度、存在问题。对整改不力、工作走过场的股室(单位)将进行严肃追责问责。

2025年团建方案 篇6

一、指导思想

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以建立健全家校共育工作机制、提升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水平、推进家校共育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明确学校、教师、家长的教育职责和任务分工,优化家校沟通渠道,共同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基本原则

(一)育人为本原则。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基本准则,围绕促进学生发展,做好家校共育的策划、组织、实施工作;坚持尊重家长、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家庭;反馈学生情况,要坚持正面鼓励,与家长沟通,态度要平和,语气要亲切。

(二)科学有效原则。传播教育理念要科学,解读政策、了解情况、反馈问题要准确;和家长共同拟定育人方案、策略,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注重因材施教,为学生量身定做不同的教育策略;坚持问题导向,科学合理配置家校共育工作中各种资源,形成良好的帮扶解困机制。

(三)开拓创新原则。针对不同学校、不同家庭环境和不同的学生群体,积极探索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结合实际情况,创新家校共育的模式、手段和方式,灵活搭建各类育人活动平台;探索建立家校合作的评价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家长的育人动力,凝心聚力,携手共进。

三、工作目标

(一)构建家校共育工作新格局。构建线上线下互通互联、教师家长全员参与、覆盖所有家庭、重点关注特殊群体的家校共育工作新格局;不断优化家校合作机制,凝聚家校育人合力,使家庭教育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增长极。

(二)创建现代化家长学校。充分挖掘整合社会、学校、家庭资源,优化育人要素配置,积极创建现代化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树立全新的育人理念,增强家庭教育的`责任感,引导家长确立正确的育人观、价值观、成才观,促进家长理性看待择校。

(三)创建协同配合的育人机制。制定家长委员会、家访、家长学校等系列制度,明确学校、教师、家长的教育职责,密切学校、教师、家长的关系,规范学校、教师、家长的育人行为,构建关系融洽、合作顺畅、协同配合的育人机制,为学生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

四、工作途径与内容

畅通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协作,整合学校与家庭教育资源,梳理各项家校共育工作内容,结合我县家校共育工作实际,主要做好以下家校共育工作:

(一)成立家长委员会。构建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体系,提高家长在学校管理中的参与度,从办学方向、教育理念、教育提质、教育行为、收费管理、放学后托管、阳光招生以及后勤服务等为学校建言献策,不断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二)创建家长学校。积极探索家校协同育人新模式,创建现代化家长学校,定期对家长进行培训,提升素养,发挥家教职能。通过“新父母大讲坛”、家庭教育课堂、亲子研学、家庭教育故事会和“ 传承好家风 ”等主题活动,实现家校共育常态化、制度化。挖掘整合社会、学校、家庭资源,积极探索家长学校教育课程化建设,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家长教育课程体系。

(三)开展“千师访万家”活动。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制定家访计划,多形式、多渠道地组织教师对所有学生开展家访活动,原则上每学年至少一次的实地入户走访,向家长宣传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条件、校园安全、教育惠民政策,反馈学生在校表现及了解学生家庭情况,走进家长心里,指导家长有效开展家庭教育,解决育人困惑,形成育人合力,提升社会、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满意度。重点关注特殊学生,学校要提出具体举措,切实为家长排忧解难,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开展“家长进校园”活动。每学期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家长会、开放日或开放周活动,邀请家长进校园。通过座谈会、 问卷调查、家长陪餐、家长听课等形式,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社会的沟通联系,虚心听取家长对学校在课堂教学、环境卫生、社团活动、学生食宿等方面的建议意见,及时研究制定整改计划和措施,不断完善育人方式。

(五)推进亲子活动。积极开展“亲子运动会”“亲子读书会”“亲子劳动课”“亲子研学旅行”等活动,培养感情、增进亲情,教育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尊重父母,懂得感恩、学会报恩,自尊自爱、热爱生活。同时密切学生、家长、教师之间的关系,增进了解,培养情感,以合作伙伴的关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六)打造“互联网 + 家校共育”平台。教育装备中心要根据县情和校情建立健全家校共育平台,配合教育科建设家校共育专栏、优化平台设计、畅通交流渠道;学校要充分利用家校共育平台,引导家长积极参与交流互动,充分发挥线上育人的功能。学校要贯彻落实好《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推进中小学数字家长学校建设的通知》(浙教办函﹝20xx﹞155号)文件精神,全面开展数字家长学校建设,至“十四五”末,全县90%学校建成数字家长学校。同时,借助钉钉、微信、学校自建平台等常规信息化手段,向家长推送校园教育教学信息和师生动态,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工作进展情况,加强家校的协同教育和管理。

(七)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各学校要拓展视界、借智借力,充分挖掘利用社会资源,推进家校共育建设。根据学校的实际需要,畅通社会资源引进渠道,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合作交流,充实家长教育资源,丰富家长教育活动,提升家校共育成效,提高家校共育水平。

五、组织与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教育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以教育科为牵头科室的工作指导小组;各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家校共育指导小组,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推进家校共育的具体方案,并按方案落实各项工作,形成学校主导、家长参与、社会支持的家校共育工作格局。

(二)严肃家校共育纪律。坚持阳光共育、廉洁共育,做到为人师表,廉洁清正;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得借家访名义向家长提出任何私人要求,不得接受家长钱物、宴请、购物券及其他有价证券等,树立良好形象;严禁泄露学生及其家庭隐私,尊重家长、爱护学生,做一个值得家长学生信赖的老师;力戒形式主义,严禁为完成任务而弄虚作假,诚心诚意为家长和学生纾难解困。

(三)完善督导考评。建立健全县、校两级评价体系,教育督导中心设置家校共育专项考核,协同教育科、教育发展中心等科室组织开展入校督导检查、评价反馈;学校要将家校共育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将教师家访及参与家校共育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建立家校共育评价激励机制。

(四)加强宣传引导。各中小学(幼儿园)要注重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要充分培育、挖掘和提炼先进典型经验,利用公众号、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家庭教育正确观念和优秀家庭教育案例,引导全社会重视和支持家庭教育工作,为家校共育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推荐阅读

上一篇:优秀日记300字可抄 下一篇:通用观评课思考(收藏15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