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物理教案(锦集9篇)

2024-12-11 10:12:50 物理教案

物理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在上一节磁场、磁感线基础上讲述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安培力以及描述磁场性质的物理量――磁感强度。它们是学好本章的基础也是重点,同时是高考的热点,学好他们也可以为以后理解和掌握洛仑兹力打下基础,是高中教材电磁学中的重要内容

内容特点:具有类似性:磁感应强度B与电场强度E概念的建立是类似的,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复习电场强度的概念这一环节,对两者类似的地方恰当地进行联系,对它们的不同点严加区别,这样做,既复习了旧知,获得了新知,又体会了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获得物理学规律的对称美的享受的同时,使教学上的难点得以突破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考虑上述教材分析,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高考考纲要求,同时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提出以下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

1、 理解磁感应强度的概念,会用磁感应强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2、 知道什么是安培力,掌握分析安培力的方法

3、 理解安培力方向特点,会运用左手定则

能力培养既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也是课堂教学的任务,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特提出以下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

1、 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来掌握新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2、 使学生学会用类比法学习新概念,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等常见的物理方法,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方法和分析问题能力

同时,寓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也是课堂教学的任务,在本节课提出以下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实践第一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

磁感应强度B的概念,安培力的大小和方向

磁感应强度B的概念贯穿本章的教学,是学好本章的基础,因而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安培力的大小和方向不仅是高考热点,同时也是以后理解和掌握洛仑兹力的基础,因而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四、教学难点

磁感应强度B的概念,安培力大小、方向的制约因素

由于磁感应强度B的概念理论性强,比较抽象,不易建立,因而是本节课的难点;安培力大小、方向的制约因素等涉及空间结构思维特点,学生不易掌握,因而也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

类比法 实验探究法和讲授法结合

围绕上述重点、难点,我采用类比法,使学生从研究方法上建立磁感强度B的概念,然后从实验入手,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自己动手实验,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物理现象自己解决问题,使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升华,达到学习新知的目的。

在本节课,改进了实验模式,将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性实验,既锻练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由实验总结出物理规律的能力,又让学生充分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般性方法,达成本节课的能力目标

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本节课同时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重点知识的重点讲述,以解决较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进一步达成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课堂教学以实验为基础,通过观察物理现象,使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升华,这样既体现了实践第一的观点,又使物理规律具有强有力的说服力,体现了直观性原则,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实践第一的观点,达成本节课的德育目标

所以,做好实验是本节关键。

六、教学设想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学性,对一些主要环节有以下构想

1、 引入新课:设疑:如何表征磁场的强弱和方向?→联想(类比):描述电场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电场强度”是如何定义的?

2、 实验一:导线方向与磁场方向对安培力的影响(让学生归纳教师启发)讨论指明:我们只研究两者相垂直的情形

实验二:找出安培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演示)让学生设计方案(控制变量法)→实验(师生共同演示)→结论:F=BIL或B=F/IL(由学生对表达式进行语言表述,使客观知识演变为主观知识,既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能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积极思维,有利于培养能力,在教学效果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提出问题:上面式中比值B有什么意义?(设疑)→启发(F=QE E=F/q)→类比思维→推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可以用比值B表示磁场的强弱――(引出)磁感强度的定义(定义由学生,补充由师生共同),例题巩固。

3、 安培力:F=BIL(上),教师说明一下

4、 实验:改变实验中的磁场方向、电流方向,→进行分析、概括、总结→安培力方向判断方法→左手定则,例题巩固。

5、 总结:总结时不是对全部知识进行复述,而是提纲挈领,概括总结,再精心设计必要的练习,使本节课教学具有永久性效应

例题1:一根长2m的直导线,通有1A的电流,把它放在某匀强磁场中,受到的安培力的最大值为1N,求该匀强磁场的磁应强度。

析:电流所受安培力最大时,即为导线与磁场垂直时,根据磁感应强度的定义,此时磁感应强度B=F/IL

例题2:图14-21表示一条放在磁场里的通电直导线,导线与磁场方向垂直.图中已经分别标明电流、磁感应强度和安培力这三个物理量中两个的方向,试标明第三个量的方向

课堂练习

1.关于磁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电流在磁场中某点不受磁场力作用,则该点的磁感强度一定为零

B.磁场中某点的磁感强度,根据公式B=F/Il,它跟 F,I,l都有关

C.磁场中某点的磁感强度的方向垂直于该点的磁场方向

D.磁场中任一点的磁感强度等于磁通密度,即垂直于磁感强度方向的单位面积的磁通量

2.磁场中某点的磁感应强度的方向 [ ]

A.放在该点的通电直导线所受的磁场力的方向

B.放在该点的正检验电荷所受的磁场力的方向

C.放在该点的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

D.通过该点磁场线的切线方向

3、匀强磁场中有一段长为0.2m的直导线,它与磁场方向垂直,当通过3A的电流时,受到60×10-2N的磁场力,则磁场的磁感强度是______特;当导线长度缩短一半时,磁场的磁感强度是_____特;当通入的电流加倍时,磁场的磁感强度是______特.

物理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一些物理现象,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

认识声、光、热、电、力等基本物理现象,并能举例说明。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学习物理知识的探究方法。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实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通过实验探究,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在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培养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物理现象和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直观、易于理解的形式。

如何在实验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通过创设与物理现象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现象,加深理解。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协作精神。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物理现象和实验过程。

实验器材:准备必要的实验器材,供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讨论交流: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或实验视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简要介绍物理学科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新课内容讲解:

讲解声、光、热、电、力等基本物理现象的概念和原理。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现象的应用。

3、实验探究:

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如“放大镜只能放大物体吗?”、“乒乓球为什么不会掉下?”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尝试解释实验原理。

4、讨论交流:

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和感受,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思考。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总结提升: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强调物理学科的重要性和趣味性。

布置相关作业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物理世界。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

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观察、实验报告、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中的表现,评价其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反馈:

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感受和评价。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优化教学设计。

物理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

学习并掌握力、运动、声、光、电等基本物理现象及其规律。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观察、实验、分析、推理等科学探究能力。

学会使用物理模型、公式、图表等工具进行物理现象的描述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态度。

认识到物理学在科技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教学内容涵盖力与运动、声现象、光现象、电与磁四大板块。重点在于理解和掌握各部分的基本概念、规律及应用;难点在于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如力的作用效果、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光的反射折射定律、电路分析等,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

情境导入:通过播放科普视频、讲述科学家故事或展示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实验探究:设计一系列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活动,如测量物体的重力、制作简易音响、观察光的反射与折射、搭建简单电路等,让学生亲手操作,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直观感受物理现象,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合作学习:组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项目式学习等活动,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协作解决问题,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动画、模拟软件、微课等多媒体资源,形象地展示抽象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问题导向:提出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引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物理改变世界”的短片,引发学生对物理学重要性的认识,引入课题《科学之旅》。

环节二:力与运动

讲解:介绍力的概念、分类、单位,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牛顿第一、二、三定律。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测量物体重力”、“探究摩擦力影响因素”等实验,观察并记录数据,分析总结实验结果。

环节三:声现象

讲解:介绍声音的产生(振动)、传播(介质)、特性(频率、音调、响度、音色)等基础知识。

实验探究:制作简易音响,观察不同材料、结构对音质的影响,理解声音的传播原理。

环节四:光现象

讲解:讲解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色散等现象,介绍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实验探究:进行光的反射、折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理解并应用反射定律、折射定律。

环节五:电与磁

讲解:介绍电荷、电流、电压、电阻等基本概念,讲解欧姆定律、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简单介绍电磁现象。

实验探究:搭建简单电路,测量并计算电路参数,探究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

环节六: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分享收获与困惑。

作业布置:设计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实践性作业,如制作物理小报、设计一个物理实验、解决一个生活中的物理问题等,以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

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包括:

实验报告与作品评价:对学生完成的实验报告、物理小报、设计的实验等进行评价,考察其知识应用、实验操作、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能力。

课堂表现与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实验操作、问题解答等环节的表现,评价其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团队协作等行为。

单元测试与期末考试:通过定期的单元测试和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能力。

物理教案 篇4

教学目标设计:

1、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浮力。

(2)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

(3)简单测量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2、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定量观测、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浮力。无论上浮的物体,还是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生掌握简单的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以及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实验用具:小石子、水槽、塑料泡沫、石头、乒乓球、钉子、木块、钩码、测力计、笔、盆子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文彦博树洞取球故事,好吗?

生:好!

师:从前有个小孩名叫文彦博,有一次,他跟好朋友在玩皮球,当他们玩得起劲时,皮球掉进了旁边的树洞里。小朋友都望着树洞兴叹:“唉!没有皮球可以玩了!真可惜!”正当大家都手足无措时,文彦博镇定地说:“有办法了!”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取到树洞里的球呢?

生:给树洞灌水。

师:为什么给树洞灌水能把球救出来呢?

生:因为水能把球浮起来!

师:你们真聪明!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有关浮力的现象。

(出示板书:浮力)

二、科学实验,探究新知。

(一)活动一:判断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

师:浮力是阿基米德首先发现的,文彦博利用球能浮在水面上的原理取到了球,那么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想一下,我们桌面上的泡沫塑料、木块、钩码、乒乓球、钉子、石头。如果把我们准备的6种材料放入水中,哪些能浮在水面上?哪些会沉下去呢?

生1:泡沫塑料、木块都会浮起来。

生2:乒乓球也会浮起来。

生3:钩码、钉子、石头会沉下去。

师:大家都说了自己的猜想。现在我们来亲自试一试,究竟我们的猜想与实验结果是否一致呢?请同学们把材料一个一个轻轻放入水中,一边做一边把实验结果填在表格一的“实验结果”那一行里。注意:在格中填的答案可以是“沉”或者是“浮”。

(学生分小组进行试验并填写表格)

师:谁来告诉老师你的结果是怎样?

生1:上浮物体:木块泡沫塑料乒乓球

师板书:上浮物体:木块泡沫塑料乒乓球

生2:下沉物体:钩码钉子石头

师板书:下沉物体:钩码钉子石头

(二)研究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木块、泡沫塑料、乒乓球能浮在水面上,为什么他们能浮在水面上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就可以知道了。

师:首先把气球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按入水中,再稍稍抬一抬手,反复几次,看看手有什么感觉?

(师动手压浮在水面上的泡沫塑料)

生1:手向下压一压,感觉到手有一种向上托的力,被压到水底的物体又被一种力托到水面上。

师:手的感觉和泡沫塑料等被压入水底又浮上来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2:水有浮力。

师引导: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一种向上的力这就是水的浮力。

师问:你们知道浮力的方向怎样吗?

生齐答:竖直向上。(课件演示)

(三)活动二:简单测量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师:既然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呢?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课件:演示实验的操作顺序)

师:现在我来教大家怎样使用测力计。力的单位是:牛顿(N)现在老师出示三把测力计,谁能准确读出以下三把测力计的读数?第一把是多少?

生1:0.5牛顿。

师:第二把是多少?

生2:0.4牛顿。

师:第三把呢?

生3:0.1牛顿。

师:现在老师说一说称钩码的实验步骤:(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

师:首先,在空气中用测力计测量一下钩码的重量,记录测力计的读数,然后把读数填在表格二钩码在空气中的重量。接着将钩码缓慢放入水中,把全部钩码浸入水中,但钩码不要碰到水槽的底部。待指针平稳后,再记录测力计的读数。然后把读数填在表格二钩码在水中的重量。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做完后,请来告诉老师你的实验结果是怎样?

(学生分组活动并记录实验数据)

师:从这个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一下,哪个读数大?哪个读数小呢?学生小组讨论并齐答:在空气中读数大。

师追问:为什么在水中会变轻了?

生齐答:因为水中有浮力!

师高兴地:那么怎样计算钩码的浮力呢?现在小组讨论一下。谁来说说钩码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第二小组组长展示实验记录表。

师问:你知道钩码受到的浮力是多少吗?

该组长:物体浸入水中,变“轻”了多少,就是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也就是用空气中测到的数减去水中测得的数。

师问全班: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齐答:同意!

师肯定并表扬该组长!

师强调:通过表格一和表格二,我们已经知道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也就是说: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三、浮力的应用。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有关水的浮力现象。水的浮力是自然界中一种很普通的力,与人有很密切的关系,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有很大的帮助。那么水的浮力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哪些应用呢?(出示图片)

师:我们回想一下在三年级下学期学到哪篇课文有关浮力的呢?(捞铁牛)宋朝时的出色工程家怀丙利用了水的浮力把一只只陷入海底淤泥的铁牛拉回了岸边。

师:(出示小朋友用救生圈游泳的图片)这幅图哪些地方应用了水的浮力?

生1:救生圈利用水的浮力承载人的'体重浮出水面。

师出示木排图:这幅图哪里应用了水的浮力?

生2:木排利用水的浮力载人。

师:此外,渡河用的浮桥、浮在水上的航标灯,它用来指挥海上的交通。以上这些也都应用了水的浮力。(多媒体出示图片)

四、课外拓展:

师:同学们,你们曾记得在二年级语文下册有一篇《称象》的课文,曹操的儿子曹冲利用水的浮力称出大象的重量。这头大象又大又重,又不能用大秤去称,也不能砍了再称。于是他想出一个方法,那就是首先把大象赶上一艘大船上接着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然后把大象赶上岸,再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最后称一称石头的重量,石头的重量等于大象的重量。

五、课堂小结。

师:现在我们回想一下,今天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生1:知道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有上浮、下沉、悬浮

生2:学习了浮力的应用

生3:怎样计算浮力的大小……

师:人们对浮力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只要我们注意认真观察,就不难找到利用水的浮力为人类服务的事例。这节课同学们表现非常不错!相信你们一定收获不小!

物理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认识浮力,知道浮力的方向和产生原因。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能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浮力的概念和方向。

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探究和理解。

难点

浮力产生的原因。

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计算。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轮船在海上航行、木块浮在水面上的视频,提问学生:这些物体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

浮力的概念

让学生将乒乓球按入水中,感受手受到的向上的力,引出浮力的概念: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

演示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空气中和在水中的重力,比较两次示数的变化,说明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浮力产生的'原因

通过动画演示或模型展示,讲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阿基米德原理

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可能的影响因素,如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等。

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关系。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这就是阿基米德原理。

浮力的应用

介绍浮力在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等方面的应用。

让学生分析这些应用中浮力的原理。

课堂练习

布置一些与浮力相关的练习题,如计算浮力的大小、判断物体的浮沉等。

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浮力的概念、方向、产生原因、阿基米德原理和应用。

强调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 F 浮 = G 排 = ρ 液 gV 排 的应用条件。

五、教学反思

在浮力产生原因的讲解上,部分学生理解较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采用更直观的教学方法。在实验探究环节,应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和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

物理教案 篇6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特点

(一)重视基础性

在初中的物理教学设计当中,教师需要从实际生活出发,然后逐渐融入物理教学当中去,然后再从课堂走向实际问问题。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也要看重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和知识核心体系的建立。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和创新能力比较强,这个阶段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护他们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强调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能得到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

(二)体现时代性

在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物理的教学应当更加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观念的融入,强调知识的前沿性。同时要适当融入一些国家的科技发展内容,重视物理知识教学与现代物理之间的发展结合,从而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和能力素质培养奠定基础。

(三)反映选择性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认知特点和生活环境等影响因素,要精心为他们设计教学方案,促使方案更加丰富,能凸显出教学特点,尽量让学生接触到更多他们没有接触过的内容,从而促使学生能得到更加充足的发展空间。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一)明确教学目标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当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首先,教师在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应当明确教学的任务和知识体系,不能完全按照课本要求来进行教学设计,而是要更多突出教学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目标。全面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促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运用及其产生的社会价值。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能力。教师对此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层次和认知水平来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具有创新精神。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体现出辩证唯物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从而为学生价值观念的`建立提供可靠的保障。此外,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应当体现出因地制宜的原则。要分析学生主体的区域特点,积极利用好当地的资源来进行知识补充和教学开展,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二)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初中阶段的教学来说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了足够的兴趣,他们才能在学习中更加主动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达到知识和能力上的全面提升。对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为学生创造一个公平、民主的学习环境,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研究。尤其是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设置出适当的探究性题目内容,并在课堂中留有一定的空白时间,让学生能进行知识交流和学习,同时也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建议和想法,并给予适当评价。要将当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全面记录下来,以便于为学生制定接下来的教学计划。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尊重学生,要了解学生的看法和思想,尽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促使教学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此外,教师要利用物理实验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物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科学设置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多方面的,当中既要体现出教师对教学主体活动的指导,同时也要体现出教学活动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其中。教师针对教学主体的活动开展,当前应当强调当中的针对性,并且要保证学生都能平等地参与其中。在教学设计中则应当以学生的基础能力和生活经验作为基础,以实践案例的方法来代替传统的说教手段,要求教师掌握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课堂的多样化发展。同时,作为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班级的不同情况来设计出可见性比较强的教学计划,要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适当的改进,弥补教学当中的错误问题,促使教学设计能够得到适当的延展。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态度调动,只有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更好地配合教学实施。对此,教师可以使用现代多媒体进行教学,也可以使用其他的方法,总之要保证教学设计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更多的学生愿意投入中。

(四)引导学生探究和感受

现代社会中市场竞争是十分激烈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同时也要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不同之处,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当然学习当中的基础部分也是很重要的,對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探究和实验的方式才能让学生更加直接地了解到知识本质所在,从而提升自身经验。创新不是实验结果相同的不同实验方法应用,而是要求在理念上是全新的,在方法上也是全新的,只有真正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给创新一个更高的期望。只有学生有了对知识学习的新认识,他们才能更加主动地参与其中。初中物理的教学设计中,探究的方式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激发他们物理学习动力的关键所在,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理学习的意义,从而找到学习的乐趣。

(五)积极展开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不仅是对学生成绩的评价,而且是对学生的潜能进行开发的一个过程。学习评价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当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检查学习成绩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为了改变当前的评价现状,作为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要在评价中重视人性化,从而促使学生的价值观念能得到进一步的培养。此外,教师还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意志力等方面的培养,采取自评、互评等方式来让学生对自我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全人格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同时也要从环境、氛围和教学内容等方面来进行综合的考虑,从而找到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升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物理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一些基本的物理现象,如声、光、热、电、力等现象,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和实验活动,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在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认识到物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实验活动有效地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理解物理现象。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初步了解物理现象和研究内容。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通过讨论加深对物理现象的理解。

实验探究:通过有趣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物理现象,发现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物理现象和应用实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器材:准备相关实验器材,让学生亲手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如声音的传播、光的折射等,引导学生思考物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物理现象和研究内容,完成预习题目。

3、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教材内容和预习题目,分享学习心得,提出问题。

4、教师讲解:

针对学生的讨论和提问,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和补充,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现象和原理。

5、实验探究:

学生进行实验活动,观察物理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6、总结归纳: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归纳物理现象的特点和应用,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7、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习题和实验报告,巩固学生对物理现象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表现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通过实验报告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物理现象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通过期中和期末考试,全面评价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

课后,教师应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不足之处,以便在后续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和完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物理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磁感应强度B的定义及单位.

2、知道用磁感线的疏密可以形象直观地反映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3、知道什么叫匀强磁场,知道匀强磁场的磁感线的分布情况.

4、知道什么是安培力,知道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平行时,电流受的安培力为零;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时,电流受安培力的大小.

5、会用左手定则熟练地判定安培力的方向.

能力目标

1、通过演示磁场对电流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

2、通过学习左手定则,理解磁场方向、电流方向和安培力方向三者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安培定则的学习,使得学生了解科学的发现不仅需要勤奋的努力,还需要严谨细密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关于安培力这一重要的内容,需要强调:

1、安培力的使用条件:磁场均匀,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

2、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平行时,安培力具有最小值。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时,安培力具有最大值。

教法建议

由于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电场的有关知识,讲解时可以将磁场和电场进行类比,以加深学生对磁场的有关知识的理解。例如:电场和磁场相互对比,电场线与磁感线相互对比,磁感应强度与电场强度进行对比等等。

在上一节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回忆电场强度的定义,对比说明引入磁场强度的定义的思路是通过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的研究得出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磁场,可以在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教学设计方案

安培力磁感应强度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 、理解磁感应强度B的定义及单位.

2 、知道用磁感线的疏密可以形象直观地反映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3 、知道什么叫匀强磁场,知道匀强磁场的磁感线的分布情况.

4 、知道什么是安培力,知道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平行时,电流受的安培力为零;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时,电流受安培力的大小

5 、会用左手定则熟练地判定安培力的方向.

(二)能力训练点

1 、通过演示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总结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

2 、通过学习左手定则,理解磁场方向、电流方向和安培力方向三者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阅读材料介绍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说明科学家之所以能取得辉煌的成就,除了本身所具有的聪明才智外,刻苦勤奋地学习和工作,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灵感更为重要,鼓励和激发学生从现在开始更加发奋地学习,将来为国家做贡献.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介绍物理学家安培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是靠勤奋自学、刻苦钻研的顽强意志,让学生感受物理学家们的人格美、情操美.

二、学法引导

1 、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法直观教学,决定安培力大小的因素,通过启发讲解,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公式

及B的定义式.结合练习法使学生掌握左手定则使用.

2 、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在教师启发的指导下总结规律,积极动手动脑理解公式,掌握左手定则的应用.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 、重点

(1)理解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大小的决定因素,掌握电流与磁场垂直时,安培力大小为:

(2)掌握左手定则.

2 、难点

对左手定则的理解.

3 、疑点

磁场方向、电流方向和安培力方向三者之间的空间关系.

4 、解决办法

以演示实验为突破口,直观地引导学生掌握电流在磁场中所受安培力大小的决定因素;反复地借助实验,来理解左手定则,建立磁场方向、电流方向和安培力方向三者关系的正确图景.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铁架台、三个相同的蹄形磁铁、电源、滑动变阻器、电键、导线.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先通过实验,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总结出安培力公式,再引入磁感强度B的定义式,通过讲解类比电场强度,启发学生理解公式

的意义,借助墙角(或桌角)帮助学生建立三维坐标空间,理解掌握左手定同.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略)

(二)整体感知

本节教学是在上一节学习了磁场的概念及方向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磁场的强弱性质,根据磁场力的性质用定义法定义B描述磁场的强弱,用磁感线形象地反映磁场的强弱,同时利用定义式来计算安培力的大小,再用左手定则来确定磁场方向、电流方向和安培力的方向.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用条形磁铁可以在一定的距离内吸起较小质量的铁块,巨大的电磁铁却能吸起成吨的钢块,表明磁场有强有弱,如何表示磁场的强弱呢?我们利用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安培力来研究磁场的强弱.

2 、决定安培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利用演示实验装置,研究安培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与电流的大小有关.

保持导线在磁铁中所处的位置及与磁场方向不变这两个条件下,通过移动滑动变阻器触头改变导线中电流的大小.

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导线摆动的角度大小随电流的改变而改变,电流大,摆角大;电流小,摆角小.

实验结论:垂直于磁场方向的通电直导线,受到磁场的作用力的大小眼导线中电流的大小有关,电流大,作用力大;电流小,作用力也小.

(2)与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长度有关.

保持导线在磁铁中所处的位置及方向不变,电流大小也不变,改变通电电流部分的长度.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导线摆动的角度大小随通电导线长度而改变,导线长、摆角大;导线短,摆角小.

实验结论:垂直于磁场方向的通电直导线,受到的磁场的作用力的大小限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长度有关,导线长、作用力大;导线短,作用力小.

(3)与导线在磁场中的放置方向有关.

保持电流的大小及通电导线的长度不变,改变导线与磁场方向的夹角,当夹角为0 °时,导线不动,即电流与磁场方向平行时不受安培力作用;当夹角增大到90 °的过程中,导线摆角不断增大,即电流与磁场方向垂直时,所受安培力最大;不平行也不垂直时,安培力大小介于和最大值之间.

3 、磁感应强度

总结归纳以上实验现象,用L表示通电导线长度,I表示电流,保持电流和磁场方向垂直,通电导线所受的安培力大小FIL

用B表示这一比值,有B的物理意义为:通电导线垂直置于磁场同一位置,B值保持不变;若改变通电导线的位置,B值随之改变.表明B值的大小是由磁场本身的位置决定为.对于电流和长度相同的导线,放置在B值大的位置受的安培力F也大,表明磁场强.放在B值小的位置受的安培力F也小,表明磁场弱

4 、安培力的大小和方向.

根据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可得通电导线垂直磁场方向放置时所受的安培力大小为:

举例计算安培力的大小.

安培力的方向如何呢?还过前面的演示实验现象可知,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的安培力方向跟导线中的电流方向、磁场方向都有关系.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总结出通电导线受安培力方向和电流方向、磁场方向存在着一个规律——左手定则.

左手定则:伸开左手,使大拇指跟其余四个手指垂直,并且跟手掌在同一个平面内,把手放入磁场中,让磁感线垂直穿入手心,并使伸开的四指指向电流方向,那么,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

应该注意的是:若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垂直,则磁场力的方向、电流方向、磁场方向三者互相垂直;若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不垂直,则磁场力的方向仍垂直于电流方向,也同时垂直于磁场方向.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安培力,通过研究安培力的大小,我们定义了反映磁场强弱的物理量——磁感应强度

八、布置作业

九、 板书设计

物理教案 篇9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磁感应强度》,磁感应强度是电磁学中的基本物理量,是如何用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方向来描述磁场强弱及方向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分析完教材现在再来分析一下学生,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是我说课的第二部分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高二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探究分析、合作学习的能力。因此,本节课将通过类比电场强度的内容和特点来进行讲解和学习,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同时能加深对于磁感应强度的认识。

(根据本节课的结构和内容通过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能通过磁感应强度的性质判断磁场的强弱和方向,并且会运用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进行有关计算。

2、体会通过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提升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关注物理与生活相互联系,感受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的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立如下:)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磁感应强度的定义。

难点是:利用磁感应强度来描述磁场强弱和方向。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所以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五、教学方法:

讲述法、类比法、实验探究法。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如下,首先是导入部分。)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情境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磁悬浮列车运行、吊车吸起铁板的场景以及各种不同的磁性物体,引导学生分析各种磁性物体磁性的.强弱,并提出问题:怎样来描述磁性物质磁场的强弱?提出磁感应强度的概念,从而引入课题—《磁感应强度》

【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从生活实际出发,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动力,也能在教学中渗透物理和生活的联系。】

(导入新课后,就进入到新课讲授的环节首先是第一个模块,磁场的方向。)

(二)新课讲授

模块一:磁场的方向

引导学生回想电场的强弱和方向的确定,并将电场强度与磁感应强度联系起来。顺势提问电场有强弱和方向,磁场也有强弱和方向。请大家回顾一下,电场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对研究磁感应强度的方向你有何启发?

学生分成小组通过思考讨论得出:电场的方向是从电荷受力的角度规定的,小磁针放入磁场中会受到磁场力的作用,因此猜想磁场的方向可以从小磁针受力的角度来规定。接下来学生通过类比电场强度的定义方法,同样的利用小磁针去探测磁场的情况。

通过演示小磁针处于条形磁铁产生的磁场中的不同位置过程,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在不同位置,小磁针的N极或S极所指的方向不同的结论。接着我会归纳实验结果,并补充磁场的方向为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顺势牵出磁感线的概念强调学生类比电场线的概念进行记忆。

模块二:磁感应强度的表达式

首先我会带领学生回顾奥斯特实验,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可以通过这个性质来研究磁场强度的大小。

学生从书本的演示实验方案能够受到启发,思考分析得到可以通过导体棒的受力情况来研究磁场的强弱。此时我会安排小组探究组织学生猜想通电导棒的在磁场中的受力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在探究过程中我会进行巡视指导适当的给予提示,学生将根据演示实验所提供的方案进行探究,记录各种情况下的电流值、通电导线长度以及通电导体的摆角。结束后,带领学生分析得到的数据,共同合作归纳其中体现的规律。

通过对实验结论的引申和推广,使学生了解比值F/IL是磁场中各点的位置函数,比值F/IL与IL的大小无关,进而引入电流元的概念。并由此设问,既然这个比值与电流源无关,是否代表着物体的某种属性?在此提出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总结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和大小。

【意图:从直观的角度出发,更能将抽象的问题具体话,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巩固提高

多媒体展示教材内容‘一些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使学生知道地磁场及自然界中各种磁源磁场的弱数量级。并简单介绍可以使用磁传感器探测周围的磁场强弱。

【意图:拓宽知识面,能够更深刻的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的实际联系。】

(四)、小结作业

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将课堂还给学生,构建学生的知识思路和框架,作业布置,比较E与B定义的异同,进行归纳总结。

【意图:设计这样的作业是为了,学生通过自己的总结,能够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七、板书设计: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采用提纲式,简洁明了,重难点突出,便于学生记录和复习。

推荐阅读

上一篇:主题活动总结十三篇 下一篇:2025三年日记写今天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