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完整成长读后感通用(8篇)

2023-10-19 14:09:19 完整成长读后感

【#实用文# #完整成长读后感通用(8篇)#】我们在阅读完一本书后从中获取的心得与感受通常叫做读后感,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大家都深受触动。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提炼和总结文章的重点和亮点,如何用文字的方式记录读作品时的感悟呢?这份“完整成长读后感”是我精益求精的结果期待得到您的赞赏,我们为您提供这些资料以供参考和使用愿它们对你有帮助!

完整成长读后感 篇1

王云利,我今天的分享从这个开始**

读《完整的成长》,“完整”两个字首先触动了我的心弦,在书的背面,对“完整”做了件的解释。何为“完整”这里的完整不是完美,人,不会完美,也无需完美,完整是表明这一个人是丰满的、立体的、多个层面的人。人的完整需要一个完整的成长过程,这是儿童自我创造的过程。

孩子的成长应该是完整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孩子的成长是不完整的。如何让孩子完全成长,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需要正确的方法。而这本书,通过大量的例子告诉我们如何让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成年完全发展,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1、儿童自己创造自己

人的成长会从身体开始,经历情感和情感到心理认知,进而有精神升华。这些奇妙的内在部分将帮助孩子们创造一个独特的自我。儿童总是有意或无意地绕过或逃避**设置的障碍,一步一步地创造自己,这是儿童成长的开始,也是儿童发展的始终。

因此,在幼儿自己创造自己的同时,我们**要给于儿童充分的自由,让儿童自己找到创造自己的方法。

二、儿童是自己身体的主人

生命真的不可以被禁锢!

身体的自由是走向人的起始!

儿童要成为自己身体的主人之前必须唤醒自己的身体,而唤醒自己身体的前提便是对儿童的“爱和自由”。

爱可以把各种场所变成儿童的家,在儿童自己家中,大多数孩子可以自由的支配自己的身体,他依靠身体来探索外界以此上升到头脑,这是发展他未来一切发展的开始。因此,身体的自由对于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反复的活动四肢,让身体自由这是儿童的第一个自由,这一阶段四肢的活动就是快乐就是成长就是一切。

三、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

我们理解孩子,就要理解他的情绪;我们接纳孩子,就要接纳他的情绪;我们爱孩子,就要包容他的情绪。

倾听就是允许孩子把情绪流淌出来,就是接纳与理解,就是爱。

管理情绪是生命的智慧!

情感是儿童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需要了解孩子的情绪,我们需要了解孩子的情绪,我们需要接受孩子的情绪,我们需要爱孩子,我们需要控制他们的情绪。

幼儿刚刚进入幼儿园,难免会有害怕的情绪,最直接的反应便是哭,孩子为什么哭呢?是因为这时的她心里有种强烈的不安感这种不安是他感到很难过,这时候老师应该了解幼儿心理的情绪,才会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这时,我们应该让孩子发泄情绪,让孩子哭,然后告诉孩子:

“宝贝,你很安全,老师时刻陪着你,保护你!”这时候,孩子可能还会哭,但是,他的心会慢慢的趋于平静。

哭是痛苦和悲伤的表现。在这里哭泣不是伤害,而是情感的流动。此时,安慰是情听孩子的情感,倾听孩子的哭声。倾听是让孩子把自己的情感流露出来,是接受,是理解。

四、儿童是自己感觉的主人

孩子们是自学成才的,他们通过感觉来发展和创造自己。

与其说我们是从出生开始学习,不如说我们是从出生开始感觉,并通过感觉发现这是真正的学习。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都是家长和老师在孜孜不倦的告诉孩子“你要这样,你要那样”,生怕孩子“犯错和栽跟头”,恨不得替孩子做完所有的事,而这样恰恰是隔断了孩子认识事物的渠道,反而阻碍了孩子的成长!

如果我们不打孩子,不骂孩子,不控制孩子,我们克服了**的自大和权威,和孩子平等相处,看看会发生什么。

五、儿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

儿童天生就是“精神贵族”。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一块海绵。你给他画什么他上面就显示什么,你给他什么他就吸收什么... ...

达芬奇、梵高、米罗

莎士比亚、雨果、李白

贝多芬、莫扎特p>

一个完整成长的孩子不一定是他每一次考试的时候都是100分,而是他可以有好的习惯,有认真做事的执着,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面对困难和挫折,不轻言放弃,能勇于面对;在与人交往中,有充足的自信,又能够尊重他人;可以不完美但是能够坦然面对欣然接受…….

教育的核心是爱!在孩子的教育中我们和家长要做的只是陪伴…… ‘

最后用孙瑞雪老师的诗《当我爱时》结束我今天的分享。

当我爱时,

我就开始行动,

并和你在一起。

完整成长读后感 篇2

《完整的成长》证实,童年是人生基础的奠定,人的童年不是跟随在父母及朋友、老师的指定、计划,而是跟随于自己的内心,遵循于内在自然发展规律。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1

这几天仔细的看了《完整的成长》,由于之前并没有太多了解这本书的信息,所以看完后不禁惊叹。这是一本很好的书,从儿童教育的角度来描述另一个世界,每个人的内心世界。

儿童自己创造自己!

儿童是自己身体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感觉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心理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认知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

一切创造始于儿童的自我创造!

这里每个观点都是真理。然而每个观点在当今的教育中却显得那么的陌生!

因为有了内心世界,人类才有了智慧,通过这个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创造了一个丰富的外部世界。但多年来,可见的外部世界无疑占据了我们的时间和空间。然而,内心世界的探索一度在生存的挑战中被抛弃。

我们的父母亲没有清晰的告诉过我们如何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如何学习管理自己的情绪;我们的老师没有能量懂得我们的内心世界,当然也无法引领我们的精神成长。

但今天,世界似乎在一夜之间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从充满物质欲望和竞争的外部世界转向我们的内心世界。《阿凡达》现象的出现无疑默默的证实着这一切。

那么,《完整的成长》在这个时候出现无疑是盏明灯。它如同十年前的《爱和自由》,为我们崭新的小生命指明方向。

即使,很多的父母与教育者由于对内在世界的陌生,而无法更彻底的领悟其中的意义,但我依旧坚定的相信这将是我们的必走之路。正如爱和自由十年前的陌生与今天的影响一样,这是一个深远的影响!对于父母与教育者来说,了解内在世界不仅是为了孩子,更重要的是为了透过了解自己的内在,而提升自己的生命状态。

完整成长读后感 篇3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大家晚上好!我是中三班王昱哲的妈妈吴琼,今天由我为大家分享《完整的成长》第四章第二节:感觉是儿童认识的基础。

儿童主要依靠视觉、味觉、触觉、听觉、嗅觉五种感官来了解世界。从婴儿开始,他们用眼睛观察光明和黑暗的世界,区分这个物体和那个物体。用嘴吮吸,既能获得食物,也能和妈妈发生生命的联结。

用耳朵听各种声音,选择你的母语。用哭声召唤妈妈,并与妈妈建立关系的雏形。用身体活动,并和妈妈接触,激发生命的活力和探索世界的愿望。

这样,情感就扩大和延伸了孩子的内外世界。感觉的那一刻,感觉的世界被打开了。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会经历数万种情感。通过这种感觉,孩子们有了自己的心理、知识和精神,这是任何人都不教的。就像情感一样,感情是自然存在的,所以这个过程的完成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有些感情是由外部世界带给内部的,而另一些则是由内部世界带来的。

各种不同的情感刺激着孩子,使他们发展出很好的辨别能力、准确能力和协调能力。儿童的认知是从感觉开始的,体验感对儿童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感觉数学:

孩子把数棒握在手里,握住1个数棒、握住2个数棒、握住3个数棒、握住4个数棒……以此,孩子用手握的感觉发现“越来越多”。

注重感觉才可以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真实的人,不让孩子感觉与体验,那就意味着让孩子失去自己的人生,离开“感觉”,“教“出来的成长,只会建构一套认知与生命分离的系统,儿童所掌握的东西就是知识,而无法形成智力。智力是身体、感觉、心智一体化的过程中形成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分离则会导致一个和自己的生命不融合的虚假系统,它的本质是一个人的身、心、意的**。

读完这一节后,感触颇多。作为父母,首先,我们需要多读书。我们需要了解儿童的成长过程。我们不能想当然地使用教化和驯化。无论你是**还是小孩,阅读后生活的改变必须从感觉开始,只是意识到改变是不可能的,所以你能想象说教真的能改变人吗?

每个人在说教时都想尽可能地说得好,以为那将改变很多人的命运……但只有触动了感觉,变化才有动力。

其次,我们必须从改变我们的语言系统开始,把“你怎么又这样“改变为”妈妈很爱你,但是这个事情不能这样做”。然后教给孩子正确的方式。语言一旦发生变化,语言传达的能力就会发生变化,情景也会发生变化,一种新的感觉就会产生。

还有我们需要把我们跟孩子在一起的速度放慢,让自己成为一个观察者而存在,同时也作为一个感觉者而存在,当我们尝试着去感觉孩子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他们怎么了,然后再依此做出决定。

最后,我们有一个支持者和一个自然的让我们学习。那是我们的孩子。

完整成长读后感 篇4

李建伟的孩子刚进幼儿园。他们害怕。最直接的反应是哭。他们为什么哭?因为这时她心里有一种强烈的不安感。他感到很难过。这时,教师应该了解孩子的心里情绪,从而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允许孩子发泄自己的情绪,允许孩子哭,然后告诉孩子:“宝贝,你很安全,老师时刻陪着你,保护你!”这时候,孩子可能还会哭,但是,他的心会慢慢的趋于平静。

哭是痛苦和悲伤的表现。在这里哭泣不是伤害,而是情感的流动。此时,安慰是情听孩子的情感,倾听孩子的哭声。倾听是让孩子把自己的情感流露出来,是接受,是理解。

儿童除了哭得情绪还会经常出现愤怒的情绪,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三岁的小男孩拿着一个红薯,艰难而笨拙的剥着皮,父亲毫无察觉的想:“按孩子这样的速度,恐怕半天也吃不到。

”于是,爸爸一把夺过了红薯:“爸爸帮你剥。”孩子怔住了,愤怒的大声哭了起来,父亲慈爱的说:

“别哭别哭,真是太心急了!”父亲以为是孩子急于想吃到红薯便急切的把剥完的一半放在了孩子手里,可是,孩子却将红薯愤怒的扔到了地上。这一仍也激起了父亲的愤怒。

这个矛盾的产生是因为父亲不知道孩子的兴趣在于剥红薯皮,在于手的使用在于必须由自己剥自己吃的秩序,儿童成长的需要没被满足才使他愤怒。由于**无法站在孩子成长的角度,来对待儿童,所以就这样和孩子失之交臂,更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因此,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要善于发现儿童心理感受和情绪的变化,才能更好地做好教育工作,用心理解生活,尊重生活,从本质上提高教育水平。

出于对生命的考虑和对孩子的尊重,我也想仔细品味这本书。我相信每次读到它,我都会收获。我会把这个收获珍藏在心里,用实践来实现孩子的全面成长。

2017年2月

完整成长读后感 篇5

以前看《爱和自由》(也是孙瑞雪的书),就很受震撼和启发。从那本书中了解了精神胚胎的存在,并非小树不修剪枝桠就会长歪,而是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就是决定你的精神会长成什么样的种子,只要有足够的阳光雨露——爱、和足够的成长空间——自由,精神胚胎就会长成她本来的样子,最美好的样子。如果有外力的强加,反而是“病梅馆记”——压抑扭曲了人的本性。

《完整的成长》和上一本书是一脉相承的理念,但是这本书揭示了生命成长的规律,解释了儿童展现给我们的各种表象之下的本质。完整指的是丰满的、立体的、多个层面。人的完整需要一个完整的成长过程,我们只有认识到成长的真正内涵,尊重生命的成长规律,才可以给儿童提供完整的成长环境。这本书是讲述的成长规律的书,对我来说也是一本成人认识自己幼年成长过程中障碍的书。

以下是我的一些整理和摘抄:

身体的自由:

人在小时候需要有使用自己身体的自由,在一次次的锻炼中,儿童掌握对身体的使用,这个过程是生命力的释放,对儿童自由行动的禁锢就是对ta生命力的禁锢,是精神胚胎的第一次枷锁。

情绪的自由:

情绪是生命通往世界的桥梁,婴儿依靠情绪的桥梁走向外在的世界,也依靠情绪的桥梁走向深处的世界。

所有人包括婴儿都在扩展自己的'心理世界中学习和成长,而扩展时内在就会失衡,失衡就会恐惧,这种恐惧的释放也就是帮助我们寻找内在平衡的过程。可以说,情绪的功能就在于帮助我们自己修复、自我调节与自我平衡。

我们要把孩子内心发生的情绪告诉孩子,就像要把他的鼻子眼睛嘴巴告诉他一样。我们需要肯定孩子的情绪,是孩子接纳自己的情绪,并与自己的情绪为伴,帮助他发展出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哭可以释放情绪,调节内在。

儿童内在的情绪运转是一个天然的过程。情绪像河流一样在生命中流过,流过……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儿童不会躲避、不会评判,但儿童会观察、感知、熟悉、了解、升华……儿童在正常的情绪成长中,逐渐趋于内在的平静祥和。

如果孩子在情绪不好的时候还不断受到家长的指责,会致使孩子被反复叠加的复杂情绪纠葛在一起,孩子就被锁定和桎梏了,那种生命之中自然启动的调节情绪的功能,在这样的局面中失效了。在焦虑的情绪之后,认知开始产生一个不真实的结论(甚至不经过认知而在潜意识中自然形成):“我不好。”自我价值感的地下就这样形成了。这样的情景即使成年后也可能无法走出来。那破坏了情绪流动的特质,是对生命功能的破坏,它人为的把情绪变成了不流动的泥潭和沼泽,这样的湿地在早年就成为人生命的一部分,阻塞并存留在人的生命中,成年后他也会不时出来作怪。

儿童如果生活在管制、紧张和被动中,想的不敢说;做的又不是想要的,障碍就会出现。一个人想了,说了,做了,三位一体,就会奇特的有力量。如果三位分离开,分裂就存在了。内在充满了挣扎、抗争和纠葛。就此在人的内在世界,被分裂出来了三中需求:想的、说的、做的。他们各自有自己的需求,分道扬镳,自我就会向四面八方出击。这种状况使我们无法成为正常的人。

成人的情绪像儿童的情绪一样说来就来,可他走就没有那么容易了,这是因为我们长期在成长的道路上不照顾情绪、不倾听情绪甚至压抑情绪,使得各种情绪累积、固着的结果。

如果一个成年人不能够清晰地分出“你的情绪”,“我的情绪”、“你的感觉”和“我的感觉”、“你的想法”和“我的想法”……他就会迷惑。这可能是成年人沉淀之深的痛苦。这就叫做没有得到充分的成长。

成熟的人首先能清晰地把自己和别人的情绪剥离开,他清晰地知道“情绪是我的”、“我要为我的情绪负责”。负责指的是我要照顾的我情绪,清晰我的情绪,知道我情绪的来源,准许自己有这样的情绪。接下来再去看看那情绪背后站着什么,然后我们请站在情绪背后的那个东西出来,和他在一起,把他转化成支持我们生命的东西。

感觉的自由:

生命的感觉是人所有部分的基础。我感觉了,我才能发现。感觉帮助儿童发现着外在的世界,也帮助儿童发现在内在的世界。发现了,儿童才能产生下一步的探索与创造,才能流向下一步的心理与认知。

卢梭告诉我们:注重感觉才可以让我们成为一个真实的人、统一的人,而真实的人才可以靠近真理。全然依靠理性,我们会被驯化成社会或是某人或是某个利益集团的工具。

离开感觉,“教”出来的成长,只会建构一套认知与生命分离的系统,儿童所掌握的东西就是知识,而无法形成智力。会导致身、心、意的分离。

用感觉建立概念,之后用感觉不断充实和修正概念,使概念不断发展和完备,这是儿童一直再做的事情。

如果我们准许自已使用生命的感觉来认识人,当我们成年后,我们就不会再把住在这个星球另一面的人,不再把明星、名人、伟大的人、权威的人视作彼岸世界的人、抽象的人或是神奇的人,我们可以在某一部分和他们产生连接,产生感觉和共鸣;我们会知道他们和我们一样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我们有着共享的情感和精神,有着人类共性的成长历程和梦想——我们就从成年后荏苒具有的儿童对成人的虚幻中走了出来。

真正了解生命,才能从本质上改善教育。尊重生命的特征,我们会惊喜地发现生命的智慧。

看了这本书,我更加尊重孩子的情绪和感受,试图去了解她无厘头的语言背后内心想法。在她需要我时给予帮助,在她不需要我时安静陪伴。知道爱,也学着怎样“给予爱”。

对于我自己的情绪问题,正视她的存在,学着去看到她背后的根源,看到了也就逐渐释然了。

完整成长读后感 篇6

的孩子都一样呀。例子是这样的:

有一次,一位老人问我:你做过这样的实验,模仿一个4岁的孩子的一天活动,做他做的任何事情。他继续说,我做了,但我没有模仿超过一个上午。

他弯腰我就弯腰他蹲下我就蹲下他跑多远我就跑多远最后我累得都不能动弹了,但他什么事都没有,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

事实证明,当孩子们开始发现自己的身体,探索和发展自己的身体时,他们也和**一样着迷,充满了挑战和探索的精神。当身体的一种功能被唤醒,儿童就会尽情地重复使用,反复练习,一直到他自己困了累了,才会躺下。

同时,儿童的生命特质也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对于儿童,身体就是认知、是感觉、是情绪、是心理、是精神,他们是一体的,并通过身体的活动来体现浑然一体当儿童在做某种身体活动时,他不仅在发现和探索身体,也在用身体的活动表达自己的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

在教育和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从对生活的真正理解开始,这也许会让我们更惊讶地发现孩子们的智慧!

《完整的成长》读书心得昨天晚上,我终于读完了孙瑞雪老师的《完整的成长》。这次这本呢书读得这么慢,跟开学了、工作比较忙、晚上不愿动有关系,但我觉得更多的是这本书实在让我没有多大的动力去读。

当然,我不是说这本书不值得一读。这是一本有点像散文的书,当你认可了蒙氏教育理念,就会觉得这是一本闲来无事读来消遣的书。书中对于蒙氏的理念讲得很模糊,很理想化,甚至是有点夸张。

至少对于我现在的理解程度,我认为有点夸张。不过我也想再多说一句:或许再过一段时间,我也会不觉得有多么夸张。

因为我以前认为蒙台梭利的理论被夸大了,直到我看到日本蒙台梭利幼儿园的**。有点扯远了。虽然我不能理解这篇散文理论,但我仍然认为这本书值得一读。

这是因为这本书为读者提供了大量儿童行为的例子,关键是要把它们与理论解释结合起来。更加清晰明了。

这是我随意截取的关于一个孩子的两个例子。一个是他八岁时的对话过程,因为逻辑让老师发疯。面对这样一个孩子,我会觉得他的生活很有趣吗?

但读了他四岁时的例子后,我觉得这个孩子是他父亲教育的正常结果。

这本书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在这样的例子中,我们会发现自己原来对自己的孩子犯过这样的错误。也许对我来说,这就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读《完整的成长》有感儿童的成长应该是完整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幼儿的成长却是不完整的,如何使幼儿做到完整的成长,这需要家长、老师的共同努力,更需要那我们运用正确的方法。而这本书,通过大量的例子告诉我们如何让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成年完全发展,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情绪在儿童完整发展中是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要理解孩子就要了解孩子的情绪;我们要接纳孩子,就要接纳孩子的情绪;我们爱孩子,就要包容他的情绪。

幼儿刚刚进入幼儿园,难免会有害怕的情绪,最直接的反应便是哭,孩子为什么哭呢?是因为这时的她心里有种强烈的不安感这种不安是他感到很难过,这时候老师应该了解幼儿心理的情绪,才会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所以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自主的机会,提供更多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展示,尽情创造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从出生开始,即自己身体的主人、自己情感的主人、自己情感的主人、自己心理的主人、自己认知的主人、自己精神的主人,真正完全成长起来。

猜你喜欢:

1.有关成长的作文

2.以成长为话题的作文

3.成长的季节作文

4.成长的足迹作文4篇

5.以成长为话题作文

完整成长读后感 篇7

《完整的成长》是由孙瑞雪编著,世界图书出版社出版的育儿教育图书。以下是阅读后完全成长的感觉,欢迎阅读!

昨天晚上,我终于读完了孙瑞雪老师的《完整的成长》。这次这本呢书读得这么慢,跟开学了、工作比较忙、晚上不愿动有关系,但我觉得更多的是这本书实在让我没有多大的动力去读。

当然,我不是说这本书不值得一读。这是一本有点像散文的书,当你认可了蒙氏教育理念,就会觉得这是一本闲来无事读来消遣的书。书中对于蒙氏的理念讲得很模糊,很理想化,甚至是有点夸张。

至少对于我目前的理解,我觉得有点夸张。不过我也想再多说一句:或许再过一段时间,我也会不觉得有多么夸张。

因为我以前认为蒙台梭利的理论被夸大了,直到我看到日本蒙台梭利幼儿园的**。有点扯远了。虽然我不能理解这篇散文理论,但我仍然认为这本书值得一读。

这是因为这本书为读者提供了大量儿童行为的例子,关键是要把它们与理论解释结合起来。更加清晰明了。

这是我随意截取的关于一个孩子的两个例子。一个是他八岁时的对话过程,因为逻辑让老师发疯。面对这样一个孩子,我会觉得他的生活很有趣吗?

但读了他四岁时的例子后,我觉得这个孩子是他父亲教育的正常结果。

这本书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在这样的例子中,我们会发现自己原来对自己的孩子犯过这样的错误。也许对我来说,这就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孩子的成长应该是完整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孩子的成长是不完整的。如何让孩子完全成长,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需要正确的方法。而这本书,通过大量的例子告诉我们如何让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成年完全发展,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情绪在儿童完整发展中是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要理解孩子就要了解孩子的情绪;我们要接纳孩子,就要接纳孩子的情绪;我们爱孩子,就要包容他的情绪。

孩子刚进幼儿园,难免会害怕。最直接的反应是哭。孩子们为什么哭?因为这时她心里有一种强烈的不安感。他感到很难过。这时,教师应该了解孩子的心里情绪,从而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所以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自主的机会,提供更多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展示,尽情创造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从出生开始,即自己身体的主人、自己情感的主人、自己情感的主人、自己心理的主人、自己认知的主人、自己精神的主人,真正地完全成长起来。

利用假期时间,把孩子从他姥姥家接回来,自己照看了几天,同时也细细品读了孙瑞雪的《完整的成长》这本书,对照自己的孩子,感悟颇多……

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成就就是认识到了一个孩子对世界的看法,有了美好的经历,每时每刻,每页,都有新的惊喜,原来孩子的视界就是这样。

总感觉自己的孩子身上有一种力量,让他一会儿也闲不下来,只要是醒着,就不停地爬呀~找呀,站起来,坐下来,再爬~再找……一直到困了,饿了,才嚎出不耐烦的叫声,来表达他的不满。读了书中的一个小例子,我会心一笑,世界上的孩子都一样。例子是这样的:

有一次一个长辈问我:“你有没有做过这样的实验,模仿一个4岁孩子一天的活动,他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他接着说,“我做了,但我模仿的时间都没有超过一个早晨。

当他弯腰的时候,我会弯腰他蹲下,我蹲下我会尽可能地跑,最后我累得动弹不得,但他什么也没做,什么也没做。”

原来,当孩子们开始发现自己的身体,探索和发展自己的身体时,他们也和**一样着迷,充满了挑战和探索的精神。当身体的一种功能被唤醒,儿童就会尽情地重复使用,反复练习,一直到他自己困了累了,才会躺下。

同时,儿童的生命特质也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对于儿童,身体就是认知、是感觉、是情绪、是心理、是精神,他们是一体的,并通过身体的活动来体现浑然一体……当儿童在做某种身体活动时,他不仅在发现和探索身体,也在用身体的活动表达自己的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

在教育和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从对生活的真正理解开始,这也许会让我们更惊讶地发现孩子们的智慧!

时间之河可能不会汹涌,但足够长。在这永恒中,生命是匆匆忙忙的。有的胆小,有的逃避,有的暴躁,有的苛刻,有的勇敢成为英雄,有的执着超越自我。伟大的爱能打动人们的心。

找不到差异的原因,不理解已是成年的他人或自己不该有的情绪、心理、价值观……

《完整的成长》告诉我们,迷惑于现在,不如在童年寻找答案。

儿童自己创造自己。父母给孩子生命,但孩子的成长是从身体开始的,经历情感和感情,然后上升到心理和认知,再从精神升华,由自己创造和完成,从而达到一个独特的他。这个过程伟大而隐秘,常被外在不经意的干扰,割裂,甚至强制改变,从而成长停滞,某种情绪、认知被割裂在彼岸。

孩子被误解而哭泣,家长没有引领他认识这种情绪,使他在莫名的惶恐中多了一分焦躁,以哭泣宣泄而出,这是正常的儿童的反应。短时间的忍耐,这种哭泣没有停止的迹象,终于忍无可忍,一番训止,连疏通情绪的门也被关闭,世界里停留了一分焦躁,更没有今后面对这种情绪时的理解和解决办法,一种隐性的成长停滞了……即使多年以后。

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诠释,情绪、心理、感觉、认知、精神……多少的成长都是相似的过程,有的得到了及时的认识、宣泄,正确的梳理、解决,使儿童成长后,再经历时已因为有过完整的体验而顺利解决。而没有体验过的,就会指责别人。所以,心理医生在**时,多是引领患者回顾成长,找到断裂的点,从而连结疏通,这一切本可以在童年解决。

想营造儿童完整的成长,家长、老师要给予的就是陪伴和引领,给他爱和自由,让他的内在安全从容地完成这段伟大的人生历程。从而,我们也就不会再为**后形形色色的人的差异而困惑了吧。

我对孩子有着天生的喜爱和怜悯。对孩子的喜爱源于我是一名妈妈和老师,而怜悯则是因为常常看到很多的孩子因为不被理解或者缺乏有效的引导陷入迷茫和苦恼。

偶然的机会知道了孙瑞雪的教育机构,捧回《爱与自由》的书读了。随后又读到了她的《完整的成长》,似乎是续上了,更完整的了解了她的理论与实践。

孙瑞雪说:我们是搞儿童教育的,但我们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的了解和研究。因为,如果我们不成长,我们无法了解儿童,无法做这种高于我们意识形态的教育。

成长需要寻找一个途径,观察儿童能帮助我们找到成长的路。我们必需与儿童一起成长。

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本书,觉得在书中找到了自己的情绪密码,也找到了通往孩子世界的美丽小路。

她用温和的笔法向大家呼喊:

儿童自己创造自己!

儿童是自己身体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感觉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心理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认知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

一切创造始于儿童的自我创造!

如果想做到这些,就用“爱与自由”去浇灌。

书中举了大量的实例,甚至包括作者的迷惘与解惑,用最真实的感受传达了她的一份担忧,一份责任。

虽然写的是0—6岁孩子的成长,但是对于从事小学教育的我们来说,有着很重要的借鉴的意义,让我们知道因为哪一部分的缺失,才造成了我们现在所教孩子的问题,有助于我们帮助孩子走出困境。现在想来我们班的一个典型特征的孩子,就是缺少了早期的体验学***,父母是非常利落能干的人,帮助孩子解决了一切可以动手的机会。刚入学时,孩子虽然活泼,可是手部及身体肌肉的协调感差,造成了不自信的状态,更不必说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了。

这些方面慢慢在学***现出不愿意思考,遇到稍有一点难度的题就放弃,不愿意写作业。于是我就对症下药,增加他的动手机会,并把他的任务难度系数降低,先解决自信心的问题。又经过长期的体验训练,帮助他进行内部的自我建构。

终于有一天,迎来了他自豪地跟我说:“我现在的躲避球水平很好噢!”再后来,开始耐心而专注的作业。

孩子,你终于完了一部分的自我建构,开始认识自己了,变成自己的主人啦!

我的女儿只有三岁两个月,美丽可爱,活泼伶俐,我也尝试着这样和她这样交往。

暑假里,我把她带到姥姥家,因为姥姥家里有年龄相仿的好几个小朋友,女儿可喜欢他们了。她的大姨喜欢她,独独邀请她做客,她不肯,声嘶力竭地哭,完全失掉了乖巧的形象,勉强去了一次,就再也不肯去了。后来,大家就常常拿这件事逗她玩,只要说:

“送你到大姨家。”她就大哭,屡试不爽。女儿不是太爱哭,再因同样的原因又哭了一次后,我试着询问:

“你喜欢大姨吗?”她含泪点头。“你不想去是因为舍不得戚珩哥哥吧?

”女儿大眼晴里珠子就断了线啦,小嘴儿一撇,又要哭,看来这就是她的伤心处了吧。我接着说:“你看,妈妈就是你肚肚里的虫虫,什么都知道,那么,我们就暂时不去大姨家了,要是去的话,妈妈和你商量,好吗?

”她破涕为笑:“我以后再上大姨家。”好像,类似的哭就少了呢。

完整成长读后感 篇8

导读:读书笔记《完整的成长》第

《完整的成长》第

十、十一章读后感:

今天由我跟大家分享孙瑞雪老师的《完整的成长》第十章“完整的人”,第十一章“再谈感觉”两部分内容。

在读《完整的成长》这本书的时候,“完整”两个字首先触动了我的心弦,何为“完整”?书的封面上有一句话:孩子在爱与自由、规则与平等的外部环境中经历完全的成长,建立内在的自我,成长为完整的人。

这篇文章包含两个完整的人,完整的人和完全的成长。这里的完整不是完美,人,不会完美,也无需完美,完整是表明一个人是丰满的、立体的、多个层面的人。人的完整需要一个完整的成长过程,这是儿童自我创造的过程。

儿童成长的前六年,需要大量的时间唤醒和启动自己的身体和内在,需要大量的时间接触、探索外在环境和内在环境。探索是一种动态。整个过程不是分离的,是交融在一起的。

但是在**的世界里,由于我们不关注儿童内在的世界,我们就很容易把儿童分离到外在的世界中了。

孩子不需要被大量的玩具和外部事物过度刺激,也不需要一直干扰孩子。这些都会把孩子的注意力完全拉到外面。这样就占一个儿童内在统合的时间和空间。

书中写到“身体是属于儿童自己的,他需要自由地支配他。家长和老师应该做的是巡查孩子活动的界限,在鼓励和分享中保护孩子,让他们学会保护自己。如果我们被允许投票,我们将没有自主和自由的意识。

”如果不让儿童感知与经验,那就意味着让儿童失去自己的人生。

记得大宝小时候,我还不曾接触幼儿教育,总认为“严是爱,宽是害”。很多时候,知道让孩子们去探索的后果(或者危险或者家里一团糟)会让孩子们无法去探索。婆婆总是会说:

“娃还小,她想干啥你就让她干啥嘛!”那时候,我心里还嘀咕:啥都依着娃儿的性子来,还不把娃儿给惯坏了呀!

为了照顾老人的情绪,我必须面对它,并支持它。婆婆在时,我就随着孩子性子来,婆婆回乡下了,我就对孩子严格要求。生二宝时,我已从事幼教多年,在园长的带领下我深入学***瑞雪老师的《爱与自由》、《捕捉幼儿敏感期》、《完整的成长》等书。

收获颇丰,很多观念都得以转变。前几天,在乡下带二宝的婆婆打来**,她告诉我:二宝最近在家可“勤快”了,总是喜欢帮忙。

择菜、洗碗、和面、包饺子、扫地、洗衣服……样样都要插手,嘴里还不停的嚷嚷:“娃娃长大了,娃娃来帮忙……”一个人一小时能搞定的事情,现在变成两个人两小时干不完。面对越帮越忙的二宝,婆婆没有一点儿脾气,居然听之任之,祖孙俩每天都这样乐在其中。

我忍不住想:我婆婆的这种做法,不正是孙瑞雪老师提倡的吗?婆婆虽然不懂幼儿教育,但却胜似幼教专家,他充分给予了二宝爱与自由,完整的成长过程。

再谈感觉,对于儿童来说“我”感觉到的世界,对“我”来说它才存在。“我”感觉不到的世界,“我”就无从发现那个世界,也无从认识那个世界。读后感幼儿是感觉的而不是语言的。

有了感觉孩子就都明白了。这也是最近一段时间。二宝吃了一根青苹果味的棒棒糖后,眼睛里的绿都变成了苹果味。她会画出苹果味儿、拼出苹果味儿、看见苹果味儿、摸到苹果味儿、穿上苹果味儿、甚至于连她的小马桶也会是苹果味儿的。

婴儿天生就是艺术家。他们的创造力是无穷的,他们的感情是我们无法企及的。

所以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自主的机会,提供更多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展示,尽情创造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最后,让我们以孙瑞雪先生的话来结束:你认为你爱孩子,你认为你可以爱孩子,你认为这是爱孩子,但它不同于你真正爱孩子。也许,你需要停下来看:

你是基于你的思想,你的恐惧,你的焦虑,你的爱。这可能意味着更爱你的思想、恐惧、焦虑和习惯。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思考就是思考,一切都是这样。

我们需要学会把爱与一切分开,这样你的孩子才能真正得到爱的礼物。因为我们一生能够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作者: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 成长滋味读后感 | 伴我成长读后感 | 终身成长读后感
上一篇:领导干部述职述德述廉报告汇总 下一篇:人力资源竞聘演讲稿范文通用(7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