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赤壁赋读后感范文7篇

2023-10-19 13:54:16 赤壁赋读后感

赤壁赋读后感范文 篇1

读过之后,中国的文人有了不同的风格。他们很少追求精神解放和自由。他们更关心治理国家和平衡世界。一大批在儒家文化熏陶下的文人怀揣自己的抱负自己的政治理念在向往中踏上**。而文人千千万,古往今来又有几个是完美的君臣范本,又有几个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中笑到了最后?

又有几个因这名留青史?

苏轼在官场上无疑是不幸的,但他充满才华的作品却留在了另一个历史领域。泛舟游于赤鼻矶的两篇《赤壁赋》是他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两块拼图,正是两片拼起了苏轼创作的分期中重要的一环:黄州时期。

前后两篇《赤壁赋》在抒发的感情上基本是一致的,虽有壮志难酬的苦闷但更多是乐观旷达的处世态度。

许是写作的时间不同,秋日的天空辽远微风飒飒呈现在苏轼的笔下是一派柔和超然的水墨画,多了些飘飘彷如羽化登仙的仙气,波光潋滟的缥缈水汽,少了世俗的尘嚣的炊烟气。优美的长短句错落排开,气韵连绵,兼有骈文的华丽散文的灵动,浑然天成,读来朗朗上口,带有旋律。

冬日的后篇,带着凛冬后覆着白雪的梅花气息,扑面而来的是醒脑的冰凉,是光秃秃的枝桠的干净利落,是白茫茫一片中一点红的直击心底。三字句和四字句的节奏感比较快,让人感到紧张和紧迫,这与前文的闲适形成对比。

前后《赤壁赋》虽是一脉相承,但是犹如一株生长的松树,前篇是年轻的枝叶柔软,后篇则是中年的枝干苍劲。

也许苏轼在政途的顺利全部移到文途了,他的文学之路走得比官场之路更长更顺利。而前往黄州似乎也成了上天对他的馈赠。

元丰五年,赤鼻矶。

苏轼泛舟于他心目中的赤壁古战场上。

上天赐予他诗情,而他将这一份感情化作实体的礼物,留给了中国文坛。

赤壁赋读后感范文 篇2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大美世界,美哉景观。美哉公瑾,少年英雄。

所谓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岁月更远,赤壁伫立。且观赤壁下海治长江水,自几千里外的青海来此喧嚣雀跃,再看江面船随波起伏,从数千年前的浮木小舟,至如今的游览船,船身船型皆在变,与赤壁的纽带不曾断。几千年前,少年僧人看寺中流民日多而粮渐少,问住持洪水何时可停歌?住持回答何节中不宜泛溢?何节中不曾泛滥?何时没有赤壁?

提及赤壁,便不得不说到它扬名立万的代言人周瑜。很时曹操换天子而立令诸候,割据一方破到州、下江陵,势如破竹。而周郎春秋年盛,定八卦,卜东风,一句操直送死耳,一招火烧赤壁让曹操溃不成军。而今赤璧已不见当年的漫天火光,或许耸立的石壁某处还留有烧焦的印记,或许有一块石头还能回想起周郎是如何羽扇纶巾,谈笑鸿儒。

非独周瑜,苏轼亦为乔壁的名气添了一把火。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两篇《赤壁赋》叫响了江山如画,凝成了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有人说苏轼所游赤壁并非三国赤壁,现已无从考证,可他本为凭吊周瑜,倾慕三国而来,所观之景、所写之物又岂会不是赤壁?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曾提到的士人文化,恰如其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之旷世奇景般震撼,却绝不会想象到冲天大光吞墨水面、苏轼泛舟湖上时的刻骨铭心。江南景中描绘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在赤壁江边用木槌浣洗衣物的那个少妇,盈盈之水,盈盈佳人。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历史已然沉淀成过往,赤壁之美除了波涛汹涌,风云变幻,更多的已是如今的一隅水,一扇壁,一块岩,一颗造访者苏试的心。

赤壁赋读后感范文 篇3

读后感篇1

是一篇怎样的作品呢?初读它的人,会为其文辞华美而打动;再读它的人,会为其体现的哲学人生观而打动。但假如读者能再多一些知识,懂得运用孟子“知人论世”的方法,就会进一步为苏东坡的人格而折服。

写时,苏轼正处于他一生多次贬官生涯之初: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一些不利于百姓的措施而贬官黄州。其实,苏轼和王安石是好朋友。

但是,正如夫子所言,“君子群而不党”,苏轼就不愿加人“新党”,并且由于新法实施中出现诸多弊病,他抗言直谏,就被贬了官。(不过,后来新党倒台,司马光等旧党上场,召回苏轼,而苏轼又因为反对旧党全废新法而再度被贬―到海南食芋饮水去了。真不知王安石对此作何感想。

)贬了官的人应该很郁闷啊,但是苏轼不,他又是吟诗又是吊古,又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丝毫不以处江湖之远为苦。(赤壁赋》就是他第一次游赤壁时写下的。虽然大家现在都说这个赤壁搞错了、真正的赤壁应该在哪儿哪儿,可苏东坡不知道呀,他也不必知道,只要有这份心情,**都可以是赤壁。

于是苏子就这样与客泛舟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赤壁之下了。风月无边,他觉得自己仿佛如渡江一般,羽化登仙则是道家的说法。此情此境中,苏轼既达到了“离形去知,同于大道” 的境界,又有了释家“体无”的体会。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什么呢?听起来像。

“望美人兮天一方”,这就说到自己贬官的处境了,难怪客人吹洞箫以和之,而作凄怨之声。但这并不是东坡的本意。他所表达的是美好日子里美丽景色中的淡淡优郁,而不是感叹生命的无常。

针对客人“哀吾生之须臾”的虚无的人生观,他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这又令人想起(庄子·大宗师》里河伯见海神的一段。

苏轼没有意识到个体的渺小,但他把渺小的自我视为虚无,于道相连,与自然融为一体,追求它在永恒中诞生。这样的人生观,是释、道两家人生观的核心,有这样的处世态度,苏东坡才不会拘泥于个人境遇之得失,处江湖之远而不改其乐也。

苏shi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他乐观而不圆滑,人世而不拘泥,用世而不苟且;身处政治漩涡中而不结党不营私,保持自己的独立品格;贬滴蛮荒之地而不伤不怨,不自怜自叹,坚持自己的道德修养。胸襟豁达,如光风界月。

他融合了儒、释、道三教精神,历代仍有人格魅力。

我们总说要树立知识分子的道德标准,保持知识分子人格的独立性。苏轼就是最好的例子。只是保持独立人格,谈何容易,要做好两边不讨好的心理准备。这就不但要有苏轼的胸襟.

更要有他的勇气!

读后感篇2

这篇文章虽短却写得精彩无比。具体经过是苏轼与朋友驾小舟在江上游玩,并唱起了上的歌曲。这时,一个朋友吹奏长笛,但声音充满了悲伤。

东坡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吹,他说,想想曹操攻破荆州的情景,真是气势磅礴。英雄豪杰,叱咤一时,而如今又到**去了呢?由此想到人的生命跟天地相比,渺小得就如同沧海一粟,功名利禄如同过眼云烟,因而悲从中来,不能自禁,演绎此悲凉之箫声。

苏子以水和月亮为例反驳了他的观点。他说,人生的长短在于你怎么看,假如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即使是一眨眼的时间也没有停止过运动;假如从不变的角度看,我们与万物都是无穷尽的。这样想长江又有什么好羡慕的呢?

苏轼的世界观是开放的、积极的,从而肯定了人的价值。接着他又说,万物各有属主,惟有“江山之情风,山间之明月”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自然界的宝藏。他超越了人的局限,追求和享受着大自然无尽的美,这是发现生命本质和本质的表现。

这种旷达的胸怀大概可以让那些蝇营狗苟与名利、心胸狭窄而思想庸俗的人感到惭愧吧?!苏轼的朴素的世界观,与我一向尊崇的人生准则不谋而合,假如不是时空相隔,我还真想引之为挚友呢! 赤壁之下,多少英雄尽事,多少骚客留情。

赤壁的美,赤壁的妙,在大文豪苏轼的笔下,以简极的笔墨跃然生辉,意境悠长,令我陶醉。“月出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月色水光,天宇合一。

是实景还是幻象?苏轼写的是常景,但却叫我也不禁“羽化登仙”了。 夜游赤壁,虽怡然但因苦闷。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政治上遭受严重打击,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而东坡毕竟是个胸怀旷达之人,他放情山水,随缘自适,不禁令人钦佩。文中此情此景,令人赏心悦目。

正当主客陶然其中,扣弦而歌却又引出了缠绵悲凉的洞箫声,刹那间情绪转为惆怅。借景生情,情由景生,“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客”由曹操之口抒发感情:赤壁一带,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

何况吾辈鱼樵江渚之上!江水无穷,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若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骤得”。

赋写客之生悲,实为苏子开导之关合。他针对“客人”之言有感而发,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

况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这样,世间的荣辱、得失、忧愁和欢乐就不够了。苏子的人生哲理,虽有佛老思想的随遇而安,惟我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但他身处逆境而不消极颓废,豁达开朗,超然物外,在当时是难能可贵了!此赋中对江山风景的热情赞美,对历史英雄的倾慕向往,对理想的追求,值得受到我们感染,不愧为名作!

合卷闭目,坐思己过。现代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困难与坎坷虽无穷尽,但是只要有开朗乐观的心态,辽远旷达的胸襟,何畏之所有?

读后感篇3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是一种淡然;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是一种洒脱;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是一种自在。

喜欢赤壁赋,喜欢作者的这种淡然的处世态度,喜欢他洒脱的处事情怀,喜欢他对回归自我,寻找心灵净土的那种执着的追求。大自然,是造物者出色的杰作,心向往之处,在大自然中徜徉时,让我有了物与我同在,遨游于天地的感觉。有时候觉得活着挺累,每天学会笑脸迎人,没笑强笑,干着不喜欢干的事,没有自我,接触大自然,就可以卸下了虚伪的面具,纯真的笑容,在脸上显现。

在自然中,可以什么都不用想,什么都不用烦,大自然帮助我们回归自我,找到心灵的那份净土。与大自然相比,这个世界有点疯狂和宁静。

当今世界物欲横流,人们都在追求那些所谓的金钱,权利,由此,啃老族出现了,富二代出现了,人人渴望自己的爸爸是李刚;穿名牌的多了,穿不起名牌,就穿假名牌,因为名牌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它可以满足人们的虚荣心,脚踩李宁耐克鞋,就像踩着别人似地,简直高人一等,结婚买钻戒,越大越好,有面子,攀比之风愈演愈烈,名牌、钻戒被人捧起来了,**越来越高,人们追求她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然后就开始不择手段的挣钱,捞钱,管他贪不贪,犯法不犯法,这年头有钱就是大爷,有几个能像比尔?盖茨那样搞个裸捐什么的,把自己挣得钱回馈社会。

同时追风的多了,在网络上,凤姐以一种恶作剧的形式登场,是炒出来的名人,好多人开始关注凤姐,开始想,凤姐为什么会红?应为她能够有看点,恶搞的力量也挺强的,大家纷纷效仿,也来网络恶搞,哎,一切的背后都是名和利,而后,网络红人越来越多了,农民工旭日阳刚上了春晚,搞网络有前景了,商家纷纷投入网络市场,获取利益钱财的地方,就是人最多的地方。

追求过后就会发现,人生如梦,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也许你就需要转一下身,回顾想一下经历的,你所追求的,是不是你没想要的。浪子回头金不换,及时的回归自我,活出自己,才是对的。之所以向往赤壁赋中苏轼描绘的生活,是因为他能够自由自在的生活,无拘无束,没有压迫,没有烦恼,心态平和,满足生活,人生由自己主导,为自己而活,当今社会不再是充满战争火焰的社会,我们国泰民安,不用像保尔一样,整个一生都要祖国的解放而奋斗,我们可以幸福的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必每天去追逐名利,追逐金钱,有吃有喝就好,做点自己喜欢的,有意义的事情,何必执着与那些如过眼云烟的东西呢?

一个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何必执着于追逐那些带不走的东西呢?人生又是何其短暂,就像小沈阳说的,两眼一睁,一闭,一辈子过去了,浮华尘世,唯有守住心灵的那份净土,不被世俗浑浊所污染,才能无怨无悔的走过一生。

赤壁赋读后感范文 篇4

上午还是阴沉的天气,下午竟然放晴了。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舒服得只想好好睡上一觉,不辜负这大好韶光。懒散地翻了翻手边的书,恰好翻到《后赤壁赋》,我觉得这就是传说中的“邂逅”。

二游赤壁,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到“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似乎天地不曾变化,又似乎已有什么不同之处了。苏轼的心境,又起了何种变化,几分相似,几分不同?

忽然想起以前听过的一个故事。

一个老和尚看着广场上飞扬的红旗,问他的徒弟:“你说,旗,动了吗?”

小和尚看着旗,想了一会儿,答到:“动了。”

老和尚微笑着摇了摇头,说:“不,旗,没有动;是你的心,动了。”

曾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都对这个故事一头雾水,不甚明白。出家人不打诳语,小和尚诚实地说出了所他看到的东西,可是老和尚却意味深长地否定了。而在他那充满禅意的微笑里,又藏着些什么呢?

后来学了《赤壁赋》,看到了苏轼那句“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于是,在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一些什么。

变与不变是相对而言的,那么动与不动,也绝非定论。它更突出表现的是一种境界,也就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得失观。

禅机,或许只是山水依旧后的淡定。慧根,或许只是大起大落后的顿悟。皈依,或许只是红尘碌碌后的清明。而佛曰的不可说、说不得,或许只是豁然开朗的感觉。

在《后赤壁赋》里也出现了类似的感觉,但它们却是“道”字的延伸。

道家的羽化登仙是虚幻缥缈,难以捉摸的。

我不清楚“羽衣翩跹”是怎样的一种逍遥洒脱,我不明白“玄裳缟衣”是怎样的飘然神秘,我更不懂得“烨然若神”该是怎样的一种风流韵态。因为道的出现,本身已经有太多的迷。

但于我本身,乃是信道的,我想“心凝形释,与万化合冥”,应该也是一种道的体现吧。都说“道可道,非常道”,但是真正能够去阐述“道”的人,却始终是少之又少。

从这点上来讲,我觉得,苏轼应该是懂道的,但他又是采用的极为含蓄的手法来叙述他心中神圣的道的,也许正是因为它的“犹抱琵琶半遮面”才使道如此迷人,令无数人穷尽一生,只望触其一角,而仍甘之如饴吧。

赤壁赋读后感范文 篇5

赤壁者,昔孙刘计施祝融败强曹之所也。其确然所在,古来众说不一。东坡居士二游之文词,光绝千古,然或曰是处也,非真赤壁。呜呼!然则真也假也,又何妨焉?得享妙文佳句,即实所咏者乃庭中石山,又何憾乎?人有穷推苦测者,乃舍本逐末,惑矣。又有自命不凡者,以己之慧目鉴人之得失,嗤笑不已,殊不知有识之士反讥之矣,夫复何言?

少时吟诵东坡之前赤壁赋,如杭一苇于流水之上,随波转折,任意西东,进退无不宛转如意,疑乃御风。文章佳妙,字字如珠如玑,如檀如麝,见之忘俗,读之解忧,清音不绝,齿颊余香。沐江上之清风,玩山间之明月,乐趣无穷,吾心欣欣然,虽千载也,亦得共享造化之无尽藏也。

数载间复吟前赋,方其稍悟东坡真义所在。又读后赋,始茫茫然,隐有栗栗之感。明月不改,山川依旧,然心之所见,浑不若前。前赋得一清字,后赋得一寒;前文妙在逸,后文佳于虚。清拔轻逸固难为,正是翩翩少年之态。然由实转虚,自明月远箫至山谷长啸,寒意弥满,木叶萧萧,窥桓宇之秘奥,悟天地之真宗。然莫可名状,无以言传,一鹤蹁跹,缟衣玄裳。君得之否?此东坡之仙笔,东坡之谐谑,亦东坡之真趣矣。

予今夏亦曾往赤壁一游,是时江流疾速,芳草青青,夕阳在山,暮霭满天,绝壁千寻,静立无语。正乃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争不教人心生岁月无情,人生若梦之叹?漫天愁绪,袭面而来,一时无端。风霜渐历,年岁已长,再吟前赋,无复少时飞扬之感。少年心性,吾思之甚矣!呜呼!江边一望楚天长,征鸿飞杳杳,流水去茫茫。

赤壁赋读后感范文 篇6

《后赤壁赋》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之时,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

《后赤壁赋》沿用了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抒发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同时也描写了长江月夜的优美景色。全文骈散并用,情景兼备,堪称优美的散文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作者高超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技巧,文中的孤鹤形象更能够让我们感到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孤独、寂寞、高贵、幽雅、超凡脱俗的孤鹤历来便是道家的神物。乘鹤是道化升仙的'标志,苏轼不仅借孤鹤以表达自己那种高贵幽雅、超凡脱俗、自由自在的心境,更表现了那种超越现实的痛苦遗世的精神。那我们就看看他在《后赤壁赋》中是如何将孤鹤的孤独、寂寞、高贵、幽雅、超凡脱俗展现得淋漓尽致的。山石高峻怪异,既是对立、压迫着他的自然力量,又象征了他积郁难消的苦闷之情。鹤则是这一苦闷孤独情感的意象。歇于松柏,不作稻粮谋的孤鹤在苏轼心中,就像在其他隐逸者的意中一样,本是高蹈于世外的象征。苏轼曾作《放鹤亭记》,以放鹤招鹤、与鹤共处来渲染内心弃世的幽情,孤鹤的形象尤其为他所钟爱。此际在苏轼最感孤独时,忽然有一东来的孤鹤振翅横江而掠过小舟西去。这只在暗夜独飞,独鸣的鹤是孤独的,它可以蔚藉同样感受状态中的苏子之心。因此与客不交一言的苏子对它注意极深。而且它不仅是苏子此际情怀的象征,也是七月之夜的道士形象新化。苏轼以“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的觉悟,联想前来入梦的道士,表明作者在这只孤鹤身上寄予了自己怀念故友之情。而道士的思想,原是苏子思想中的一个侧面,苏子--孤鹤--道士的联结,暗示着苏轼在精神上已归向高蹈于世外的隐逸者。“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结尾处写自己梦醒后开门寻找,夜色茫茫,不见孤鹤,也并无道士。一笔双关,余味深长。将苦闷与希望糅合在诗化境界中。山形与鹤形,使苏轼因自然的变化和人事的不谙的精神不适感,和在孤独中向往自由的念头找到了对应。通观全文,在我们的眼前自然就展现出了好一幅“水月禅境、山鹤幽鸣”的美景图!

《后赤壁赋》中的孤鹤形象,说明了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黑暗。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涵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很容易就让我们知道为什么苏轼在逆境中能够依然保持着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

赤壁赋读后感范文 篇7

后赤壁赋(苏轼) ◇原文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①。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②?”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③。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④。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⑤。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⑥。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⑦。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鸣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⑧?”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②松江之鲈:松江县(今属上海市)以产四鳃鲈著名。顾:可是。

③摄衣:撩起衣服。履巉(chán)岩:走上险峻的山崖。披蒙茸:分开丛生的野草。踞虎豹:踞坐在状如虎豹的大石上。攀栖鹘(hú)之危巢:攀登鹘鸟巢居的崖壁。鹘,一称“隼”,猛禽类。危:高。冯(píng)夷:神话传说的水神名,即河伯。幽宫:深宫,此指水府。

⑤“听其所止”句:任凭它(舟)随便漂流,停在哪里就歇在哪里。

⑥玄裳缟衣:黑裙白衣。丹顶鹤(俗称仙鹤)身上纯白,羽尾黑色,故云。

⑦羽衣:《汉书·郊祀志上》:“使衣羽衣,夜立白茅上。”颜师古注:“羽衣,以鸟羽为衣,取其神仙飞翔之意也。”按:五利将军栾大为汉武帝时方士,故后世称道士为羽士,道服为羽衣。蹁跹(piān_xiān):状如舞蹈之旋行貌。

此篇承《前赤壁赋》而来,也写赤壁,却自有其特色。前赋写秋夜泛舟江上,月白风清,流波万顷,主客由良辰美景而生感慨,议论宇宙人生,表观旷达情怀。后赋则由写水转向写山,着重描绘于冬夜江岸上的见闻感受,充满了超尘绝世的奇想,并用虚幻的'梦境来表现作者超尘绝世以求解脱的情思。前赋长于说理,后赋精于体物,写法不同,主旨却一致。二赋合读,更能体会其中好处。

本篇以写景、叙事为主。开篇即写作者与客人自雪堂步归临皋,由良夜美景,带出主客闲情逸致。接着文笔一顿,写到主人乘兴复游赤壁。下面便细致描画出赤壁冬夜之景与登山泛舟情况,笔触冷峻,淋漓写出寂寥清冷、幽森凄清的夜色,并突出孤鹤掠舟形象,给人以神秘恐怖之感。篇末写梦,且点明梦中道士为鹤所化,恍恍惚惚,扑朔迷离,曲折反映了作者身处逆境、力求解脱的独特感受。

文章铺叙有致,行文流畅,有真实,有梦幻,有层次,有情致,写鹤以寄意,托梦以寓怀,可谓匠心独具。

虞集云:“陆士衡云:‘赋体物而浏亮。’坡公《前赤壁赋》已曲尽其妙,《后赋》尤精于体物,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皆天然句法。末用道士化鹤之事,尤出人意表。”

前赋是特地发明胸前一段真实了悟,后赋是承上文从现身现境一一指示此一段真实了悟,便是真实受用也。本不应作文字观,而文字特奇妙。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

前篇写实情实景,从“乐”字领出歌来。此篇作幻境幻想,从“乐”字领出叹来,一路奇情逸致,相逼而出。与前赋同一机轴,而无一笔相似。读此两赋,胜读《南华》一部。

此赋与前赋有同处,有异处,有同而异处,有异而同处。尤不可不知。……究之两赋情景,与两赋笔法,虽皆异,而着想之奇同,惜词之工同,见地之高同,结构之妙同。语语之皆仙,笔笔之入化,亦无不同。人能详析两赋同异,而熟读之,何患不增长许多学问,开悟无限法门。

东坡真仙人也。若此二篇亦文亦诗,亦阳刚亦阴柔。随笔挥洒,皆成妙谛。令人读之,但觉飘飘弃屣,迥出尘埃之外矣。

推荐阅读

上一篇:建团百年活动策划(精选7篇) 下一篇:安全管理重在落实演讲稿6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