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化学教案(精品十二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好工具范文网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化学必修二《原电池》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化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化学反应分析,使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2.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的两条原则,能初步掌握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难点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配合阅读。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2.为什么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是相等的呢?(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说明。)
〔引言〕我们已经知道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在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出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又能反映出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回答是肯定的,这就是化学方程式。
〔板书〕化学方程式
一、化学方程式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例如,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CO2
〔设疑〕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是否只要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就可以呢?请看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
〔板书〕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改成化学式)
P+O2P2O5
〔组织讨论〕这个式子能称为化学方程式吗?为什么?(由学生回答。)
怎样才能把上式改为化学方程式呢?
〔板书〕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提问〕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哪些原则?具体的书写步骤是怎样的?
〔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然后指定学生回答问题。
以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的反应为例,说明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具体步骤。
〔板书〕1.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及生成物的化学式
P+O2─P2O5
2.配平化学方程式用最小公倍数法确定系数。(根据是质量守恒守律)。把短线改等号。
4P+5O2===2P2O5
3.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
4P+5O22P2O5
(介绍“△”’“↑”“↓”等符号表示的意义,及“↑”“↓”符号的使用范围)。
〔讲解〕反应条件常见的有:点燃、加热(△)、高温、催化剂等。
“↑”“↓”号的使用范围:在反应物中无气态物质参加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气体,则在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反应物无难溶性物质参加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固体难溶性物质生成,在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强调要防止随意乱标)
〔板书〕例如:
CuSO4+2NaOH===Na2SO4+Cu(OH)2↓
〔小结〕书写化学方程式具体步骤(韵语)
左边反应物,右边生成物
写好化学式,方程要配平
短线改等号,条件要注明
生成气体或沉淀,上下箭头来分清。
强调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关键和难点是方程式的配平,并要注意其规范化。
〔板书〕三、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和读法
〔讲解〕以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讲解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质和量方面的涵义
〔板书〕4P+5O22P2O5
质的方面:略
量的方面:略
〔过渡〕根据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各物质间的量的关系,可以用于化学计算,这将在下一节讲。
〔总结〕略
化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不同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二)能力目标:
逐步体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目标: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
四、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很高兴能和同学们一块上一节课,我昨天从集市上买了一个很漂亮的小鱼缸,顺便买了6条金鱼放在里面,可今天早上发现我的金鱼全飘在了水面上,请同学们帮我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
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它与人类生活关系非常密切,难怪人们常说“氧气是养生之气”。了解物质的性质是认识物质的主要环节,氧气到底有哪些性质呢?是我们今天探究的主要内容。
出示一瓶氧气,请学生们观察
【提出问题】①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色、态、味?并通过你的观察描述其物理性质。
学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提供资料】课件上提供资料: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密度比空气略大)
【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水中溶解有氧气吗?
学生:有
问:什么事例能证明
学生可能回答水中有生物存在,生物离不开氧气
【图片】河塘中的增氧机
问:水中有氧气,又为什么用增氧机,说明水中溶解的氧气多不多,易溶解在水中吗?
学生回答--不易
引出水中溶有氧气,水中溶有氧气不多(氧气不易溶解于水),指导学生归纳出氧气的溶解性。
学生:氧气的溶解性是不易溶于水。
师: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条件改变固态氧、液态氧是什么颜色?
实验证明,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时,变为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图片】液态氧气 固态氧气
通过上面的学习请同学们总结出氧气的物理性质有哪些?
学生总结:
【板书】一、物理性质:
1.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略大。
3.不易溶于水。
【PPT】
师:研究气体物理性质通常从色、态、味、溶解性、密度等这几方面探究。
师:生活中同学们知道氧气可以和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呢?
学生可能回答----液化气、---------等
师:氧气的化学性质活泼吗?你们能否通过生活先来假定这个结论!
学生:化学性质活泼
作出假设: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 的气体。
师:今天和同学们共同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是活泼还是稳定。同学们已经知道在生活中很多物质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那在纯氧中的反应有什么不同呢?我们通过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对比实验来一起探究。
【板书】二、化学性质:
【探究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PPT】师:根据实验提纲,做演示实验。
注意:实验中不要将玻璃片拿掉;将燃着的可燃物从上至下缓缓插入集气瓶中,以便可燃物与氧气充分反应。切不可直接把可燃物插到集气瓶的中下部,否则燃烧产生的热量驱动物质膨胀,会将集气瓶上部尚未反应的氧气排出,反应时间缩短,现象不明显,不利于观察。
现象总结:
空气中:持续红热,无火焰
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无色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比较:在氧气中燃烧更加剧烈
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分组实验】
师:下面各组分别做实验提醒学生注意:
(1)分工合作,有实验者也有记录者
2名操作员,1名记录现象,其它是观察员。
(2)发现问题要记下来思考、讨论。
师:下面实验开始
教师巡视并指导,发现问题,同时记录。
【学生合作实验】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师:实验要求蜡烛在空气中和在氧气分别燃烧,和同学们共同探究现象有什么不同?
【合作探究】【PPT】师:根据实验提纲结合学案上的实验操作,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实验,并填写相应的学案部分内容。
学生总结实验现象:
空气中:明亮的火焰,黄色火焰
氧气中:火焰十分明亮,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瓶壁有水珠生成,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生成。
比较:在氧气中燃烧更加剧烈
【问题讨论】
问题1:铁在空气中能燃烧吗?
学生回答----不能
问题2:铁在氧气中能燃烧吗?
能不能怎么办?做实验来看!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合作探究。
总结现象:
空气中:只能加热至红热,不能燃烧
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的黑色固体。
思考:(小组合作完成学案相关部分)
下面把这个化学变化表示出来【学生板书】
【板书】1.碳+氧气二氧化碳
【板书】蜡烛+氧气二氧化碳+水
【板书】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问题讨论】
问题3:为何集气瓶底要放少量水?你估计是什么原因?
防止熔化物溅落下来炸裂瓶底
延伸:那么铁丝放入集气瓶后能否接触到集气瓶内壁?
操作不规范,铁丝碰到集气瓶内壁导致集气瓶炸裂
问题4:铁在空气中点不燃,如何在氧气中点燃铁丝?
学生:在铁丝的末端系上火柴杆看来目的是?
引导学生回答:给铁丝预热,提高铁丝温度,利于铁丝燃烧,火柴杆起引燃作用。
问题5:火柴杆点燃后什么时候伸入氧气瓶最为适合?书上面是如何要求的?
学生:火柴杆即将燃尽时
师: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否则火柴杆燃烧将消耗大量氧气,以免火柴梗的燃烧消耗过多的氧气,而影响铁丝燃烧
问题6:铁丝为何绕成螺旋状?
引导学生回答:铁丝绕成螺旋状,是为了增大受热面积,提高铁丝的温度,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问题7:如果你发现铁丝生锈了,你认为对实验有影响吗?如何解决?
引导学生回答:有影响。没有除去铁丝表面的氧化层导致铁丝不能燃烧
问题8:铁丝细点好还是粗点好?
引导学生回答:细点好。
分组回答:
师:
(1)各组实验是否成功?
(2)在实验中发现了哪此问题?组内发现了哪些问题?
(3)组内如何认识的?
(4)其它组认同否?(如果有同学们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再点拨)
师:通过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同学们发现可燃物在空气中还是在氧气燃烧更剧烈?
学生:氧气
师: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是比较活泼还是比较稳定?
学生:比较活泼
师:甚至一些不能在空气中燃烧的物质在纯氧的帮助下却能燃烧,这种化学性质就是氧气的助燃性,也说是氧气能支持燃烧。
【课堂小结】
【达标检测】
化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反应物、生成物的计算。
能力:掌握解题格式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思想教育: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意义。
学会科学地利用能源。
【教学重点】
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方法】
教学演练法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我们知道,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和质量关系。那么,在工、农业生产中如何通过质量关系来计算产品或原料的质量,充分利用、节约原料呢?
下面我们学习根据化学议程式的计算,即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变化的'一种方法。
根据提出的总是进行思考,产生求知欲。
问题导思,产生学习兴趣。
[投影]例一:写出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试写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每份质量的碳与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可生成克二氧化碳。6克碳与足量的氧气反应,可生成()克二氧化碳。6克碳与足量的氧气反应,可生成克二氧化碳。
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试着完成例一的各个填空。
指导学生自己学习或模仿着学习。
[投影]课堂练习(练习见附1)指导学生做练习一。
完成练习一
及时巩固
[过渡]根据化学方程式,我们可以通过式量找到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根据各物质之间质量的正比例关系,我人可以由已知质量计算出求知质量,这个过程称为根据化学议程式的计算。
领悟
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习新知识,使学生体会成功的愉悦。
[讲解]例二;6克碳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碳?讲述根据化学议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格式。
[解](1)设未知量
(2)写出题目中涉及到的化学议程式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经量未知量
(4)列比例式,求解
(5)答
随着教师的讲述,自己动手,边体会边写出计算全过程。
设6克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答:6克碳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22克CO2。
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书写完整、规范的良好学习习惯。
化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了解并记忆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
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分析:
本节要求学生学习的概念有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也比较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是初中化学的学习一个分化点。这节课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课,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去加深理解和巩固,是所学的化学用语、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
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学用语,必须将大纲中规定要求记住的常见元素符号记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它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应最好采用分散记忆法,在此过程中,进行元素符号发展简史的探究活动,课上小组汇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及表达能力。
关于元素概念的教学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时应从具体的物质着手,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例如: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这时再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元素的概念。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概念,此时应及时地进行元素和原子的比较,使学生清楚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注意元素作为一个宏观概念的'意义及说法。
关于单质和化合物的分类过程中,学生也容易出错,关键在于理解单质和化合物是纯净物这个前提下进行分类的,即它们首先必须是纯净物。
教学设计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以上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
请同学们给元素下定义:[学生讨论归纳]
(1)元素:
①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学生讨论思考]
a、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是什么?
b、学习元素这个概念的目的何在?
c、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a、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是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
b、元素是一个描述某一类原子的种类概念,在讨论物质的组成成分时,只涉及到种类的一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c、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于联系:[投影片展示]
投影片展示:教材图2-8介绍地壳中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
②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氧、硅、铝、铁
③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而这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却达三千多万种。
(2)物质分类:
学生阅读课本p36前三段,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思考讨论:我们已经学过的物质中那些是单质?哪些是化合物?哪些是氧化物?
布置研究课题:元素的故事。分组布置任务,要求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全班汇报。
第二课时
(3)元素符号:
①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钅”旁,汞除外
非金属元素:“氵”“石”“气”旁表示其单质在通常状态下存在的状态
稀有气体元素:“气”
②元素符号的写法:一大二小的原则:Fe、Cu、Mg、Cl、H等
③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种类):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微粒):(知道一种元素,还可查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讨论回答:下列符号表示的意义:Fe、2N
用卡片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
课堂练习记忆元素符号名称及写法、读法。
(4)探究活动汇报:元素的故事。
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加深对元素的理解和记忆。
4、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元素的故事”
将全班同学分组,课下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课上选代表向全班汇报。选材可以是“元素的发现史”,“元素名称及符号的由来”,“关于元素的趣事”等等。这样既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对元素的概念及元素符号的理解和记忆起了促进作用。
化学教案 篇5
一、 学习目标
1、 掌握原电池实质,原电池装置的特点,形成条件,工作原理
2、 了解干电池、铅蓄电池、锂电池、燃料电池
3、 了解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二、 知识重点、难点
原电池原理、装置特点、形成条件、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三、教学过程
引入: 你知道哪些可利用的能源?电池做为能源的一种,你知道
是怎么回事吗?它利用了哪些原理?你知道金属是如何生
锈的吗?
新授: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实验:4-15:①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报告实验现象。
②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报告实验现象。
③将与铁锌铜片相互接触或用导线连接起来插入稀硫酸中报
告实验现象。
④在③中把锌片和铜片之间连上电流计,观察其指针的变化。
结论:①锌片能和稀硫酸迅速反应放出H2
②铜片不能和稀硫酸反应
③铜片上有气体生成
④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在两金属片间有电流产生
结论:什么是原电池?(结论方式给出)它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原电池定义: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形成条件: ①两个电极
②电解质溶液
③形成闭合电路
讨论:1、Zn|H2SO4|Cu形成装置后有电流产生,锌片上发生了什么
反应?铜片上发生了什么反应?(可以取锌片周围的溶液
用NaOH溶液鉴别;取铜片上生成的气体检验。)
结论:在锌片周围有锌离子生成;铜片上生成的`是H2
讨论:可能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俩金属片上的反应式的书写。
结论:在Zn上:Zn – 2e- = Zn2+
在Cu上:2H++2e-= H2
Zn失去电子流出电子通过导线--Cu--电解质中的离子获得电子
我们把: 流出电子的一电极叫负极;
电子流入的一极叫做正极
两极反应的本质:还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是分别在两极进行了。
负极失电子 被氧化 ,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得电子 被还原 发生还原反应
实验:分别用两个铜片和两个锌片做上述实验④。
结论:两种情况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说明线路中无电流生成,铜
片上无气体生成。即两电极必须是活泼性不同的金属与金属
或金属与非金属(能导电)
化学教案 篇6
一、探究目标
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
二、探究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三、探究难点
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四、教学过程
【引入】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像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那么,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我们这节课来一起复习一下有关原电池的相关内容。
【板书】4.1 原电池
一、原电池实验探究
讲:铜片、锌片、硫酸都是同学们很熟悉的物质,利用这三种物质我们再现了179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留给我们的历史闪光点!
【实验探究】(铜锌原电池)
实 验 步 骤现 象
1、锌片插入稀硫酸
2、铜片插入稀硫酸
3、锌片和铜片上端连接在一起插入稀硫酸
【问题探究】
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
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 (H+)如何变化?
4、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
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讲:我们发现检流计指针偏转,说明产生了电流,这样的装置架起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桥梁,这就是生活中提供电能的所有电池的开山鼻祖----原电池。
【板书】(1)原电池概念: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问:在原电池装置中只能发生怎样的化学变化?
学生: Zn+2H+=Zn2++H2↑
讲:为什么会产生电流呢?
答:其实锌和稀硫酸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但氧化剂和还原剂热运动相遇发生有效碰撞电子转移时,由于分子热运动无一定的方向,因此电子转移不会形成电流,而通常以热能的形式表现出来,激烈的时候还伴随有光、声等其他的形式的能量。显然从理论上讲,一个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若能设法使氧化与还原分开进行,让电子的不规则转移变成定向移动,便能形成电流。所以原电池的实质就是将氧化还原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实质:将一定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即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形式释放。
问:那么这个过程是怎样实现的呢?我们来看原电池原理的工作原理。
(3)原理:(负氧正还)
问:在锌铜原电池中哪种物质失电子?哪种物质得到电子?
学生:活泼金属锌失电子,氢离子得到电子
问:导线上有电流产生,即有电子的定向移动,那么电子从锌流向铜,还是铜流向锌?
学生:锌流向铜
讲:当铜上有电子富集时,又是谁得到了电子?
学生:溶液中的氢离子
讲:整个放电过程是:锌上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用电器,从铜流回原电池,形成电流,同时氢离子在正极上得到电子放出氢气,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铜片上产生了气泡的原因。
讲:我们知道电流的方向和电子运动的方向正好相反,所以电流的方向是从铜到锌,在电学上我们知道电流是从正极流向负极的,所以,锌铜原电池中,正负极分别是什么?
学生:负极(Zn) 正极(Cu)
实验:我们用干电池验证一下我们分析的正负极是否正确!
讲:我们一般用离子反应方程式表示原电池正负极的工作原理,又叫电极方程式或电极反应。一般先写负极,所以可表示为:
负极(Zn):Zn-2e=Zn2+ (氧化)
正极(Cu):2H++2e=H2↑(还原)
讲:其中负极上发生的是氧化反应,正极上发生的是还原反应,即负氧正还。
注意:电极方程式要①注明正负极和电极材料 ②满足所有守衡
总反应是:Zn+2H+=Zn2++H2↑
讲:原来一个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通过一定的装置让氧化剂和还原剂不规则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就形成了原电池。
转折:可以看出一个完整的`原电池包括正负两个电极和电解质溶液,及导线。那么铜锌原电池中的正负极和硫酸电解质能否换成其他的物质呢?
学生:当然能,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电池。
过渡:也就是构成原电池要具备怎样的条件?
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活泼性不同的两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形成闭合回路(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且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
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本质条件)
思考:锌铜原电池的正负极可换成哪些物质?保证锌铜原电池原理不变,正负极可换成哪些物质?( C、Fe、 Sn、 Pb、 Ag、 Pt、 Au等)
问:锌铜原电池中硫酸能换成硫酸钠吗?
判断是否构成原电池,是的写出原电池原理。
(1)镁铝/硫酸;铝碳/氢氧化钠;锌碳/硝酸银 ;铁铜在硫酸中短路;锌铜/水;锌铁/乙醇;硅碳/氢氧化钠
(2)[锌铜/硫酸(无导线);碳碳/氢氧化钠] 若一个碳棒产生气体11.2升,另一个产生气体5.6升,判断原电池正负极并求锌片溶解了多少克?设原硫酸的浓度是1l/L,体积为3L,求此时氢离子浓度。
(3)银圈和铁圈用细线连在一起悬在水中,滴入硫酸铜,问是否平衡?(银圈下沉)
(4)Zn/ZnSO4//Cu/CuSO4盐桥(充满用饱和氯化钠浸泡的琼脂)
(5)铁和铜一起用导线相连插入浓硝酸中
镁和铝一起用导线相连插入氢氧化钠中
思考:如何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来设计原电池呢?
请将氧化还原反应 Zn + Cu2+ = Cu + Zn2+设计成电池:
此电池的优点:能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
其中,用到了盐桥
什么是盐桥?
盐桥中装有饱和的Cl溶液和琼脂制成的胶冻,胶冻的作用是防止管中溶液流出。
盐桥的作用是什么?
可使由它连接的两溶液保持电中性,否则锌盐溶液会由于锌溶解成为Zn2+而带上正电,铜盐溶液会由于铜的析出减少了Cu2+而带上了负电。
盐桥保障了电子通过外电路从锌到铜的不断转移,使锌的溶解和铜的析出过程得以继续进行。
导线的作用是传递电子,沟通外电路。而盐桥的作用则是沟通内电路。
三、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正极反应:得到电子 (还原反应)
负极反应:失去电子 (氧化反应)
总反应:正极反应+负极反应
想一想:如何书写复杂反应的电极反应式?
较繁电极反应式=总反应式-简单电极反应式
例:熔融盐燃料电池具有高的放电效率,因而受到重视,可用Li2CO3和Na2CO3的熔融盐混合物作电解质,CO为负极燃气,空气与CO2的混合气为正极助燃气,已制得在6500C下工作的燃料电池,试完成有关的电极反应式:
负极反应式为:2CO+2CO32--4e-=4CO2
正极反应式为:2CO2+O2+4e-=2CO32-
电池总反应式:2CO+O2=2CO2
四、原电池中的几个判断
1.正极负极的判断:
正极:活泼的一极 负极:不活泼的一极
思考:这方法一定正确吗?
2.电流方向与电子流向的判断
电流方向:正→负 电子流向:负→正
电解质溶液中离子运动方向的判断
阳离子:向正极区移动 阴离子:向负极区移动
化学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教师讲解实验细节:
(1) 铁丝系上一根火柴的作用?
(2) 铁丝绕成螺旋状的原因?
(3) 若某同学做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失败,原因是什么?
提示学生从铁丝的情况和燃烧条件两个方面去思考
【归纳】
氧化反应
1.剧烈氧化——如燃烧、火药爆炸等
2.缓慢氧化——如动植物的新陈代谢、金属器皿的锈蚀、食物的腐烂、有机肥的腐熟
【小结】
1.共同点:都属于氧化反应,需要消耗氧气,都放热
2.不同点:
(1)剧烈氧化: 剧烈、速度快、放热多,伴随着发光、发热
(2)缓慢氧化: 不易被察觉,速度慢,放热少。
【活动】
性质决定用途
许多物质能够在氧气中燃烧——广泛应用。
【阅读】课本P53—54归纳用途
【用途一】支持燃烧——助燃剂
【用途二】供给呼吸
【课堂小结】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氧气能供给呼吸、支持燃烧具有助燃性(不是可燃性,不能作燃料)
【课堂检测】
1.下列有关氧气的“自述”,错误的.是
A.我不易溶于水 B.我具有可燃性
C.我能供给呼吸 D.我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 下列描述属于氧气化学性质的是
A.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通过低温加压,可以使氧气液化成淡蓝色 的液体
C.液态氧可用作发射火箭的助燃剂
D.氧气是一种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氧化许多物质
课后作业
学习与评价P15-16 1-9.12
【教学反思】
能够依据课程标准教给学生学习具体物质的方法,能够借助演示实验给学生以视觉冲击,关注学生实验现象的语言描述训练,能够从化学学科素养的培养视角组织教学,框架意识比较强。
本节课不足之处:教学容量偏多,个别知识点拓展过深。实验细节的强调还不够。
化学教案 篇8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书写方法。
3.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读法。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对具体化学反应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培养学生按照化学含义去理解和读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对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和配平方法的讨论,对学生进行尊重客观事实,遵从客观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1)化学方程式的含义。(2)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坩埚钳,酒精灯,集气瓶,幻灯,木炭,氧气,澄清石灰水。
五、学生活动设计
1.教师演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并检验二氧化碳生成的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组织讨论。
(1)该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
(2)怎样用文字表达式表示此化学反应?
[目的]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兴趣。
2.引导学生在文字表达式基础上,用化学式表示该化学反应,并观察该式能否体现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判断)?
[目的]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客观规律考虑问题,建立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3.教师提问
(1)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哪些原则?
(2)具体书写方程式的步骤是怎样的?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有关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指定学生说出书写原则。并以氯酸钾受热分解为例,说明具体书写步骤。
[目的]使学生明确书写原则及步骤,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4.教师以“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为例,讲清书写步骤及配平原则和方法后,组织学生练习,并分析讨论。
(1)什么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2)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的步骤是什么?
(3)为什么说质量守恒定律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基础?
[目的]在练习中加深体会,逐步熟练,培养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书写方法。
(3)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读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
3.德育目标
尊重客观事实,遵从客观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整体感知
本节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采用从实验人手的讨论法导出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在进行书写配平的教学中,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既调动学生积极性,又加深对化学方程式含义的理解和读写。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前面我们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又能反映质量守恒这一特点呢?
[演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并检验二氧化碳生成的实验。
学生观察并组织讨论。
(1)该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
(2)用文字表达式表示此化学反应。
引导学生在文字表达式的基础上,用化学式表示该化学反应并把箭头改成等号,称之为化学方程式。
1.化学方程式
概念: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点燃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C+02======CO2
那么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是不是只要把反应物和生成物都用化学式来表示就可以了呢?请看以下反应:如“氯酸钾受热分解”反应:
催化剂
KClO3==========KCl+02
加热
能不能称作化学方程式?怎样才能使它成为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化学方程式呢?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学生阅读课本第71页—第72页有关内容,组织学生讨论。
(1)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哪些原则?
(2)具体书写步骤是怎样的?(以氯酸钾受热分解为例。)
(学生阅读,讨论得出结论。)
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①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②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书写步骤:①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②配平化学方程式;
③注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并标明“↑”、“↓”。
(说明“△”、“↑”、“↓”等符号表示的意义。)
[教师活动]以“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为例,用“最小公倍数配平法”,讲清书写原则及配平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练习配平、讨论分析出现的错误及注意事项。
①什么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②用最小公倍数配平法的步骤。·
③为什么说质量守恒定律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基础?
[目的意图]加深理解,熟练掌握配平方法。
3.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读法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71页第三自然段并讨论。
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含义,化学方程式的读法,指定学生回答。
[教师活动]结合氯酸钾分解反应讲述化学方程式表示的质和量的意义及读法(说明“+”和“二”表示的意义)。
KClO3==========2KCl+302↑
2(39+35.5+3×16)2(39+35.5)3×16×2
=245=149=96
从质的含义读作:“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从量的含义读作:“每245份质量的氯酸钾在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条件下加热生成149份质量的氯化钾和96份质量的氧气”。
(四)总结、扩展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
中间连等号,条件要注清;
生成气、沉淀,箭头要标明。
最小公倍数配平法:
步骤1.找出在反应式两边各出现过一次,并且两边原子个数相差较多或最小公倍数较大的元素作为配平的突破口。
2.求它的最小公倍数。3.推出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
(五)智能反馈
点燃
1.化学方程式C+02=======CO2表示的意义是①②。
此化学方程式可以读作:[质][量]。
2.配平化学方程式指的是在式子的左右两边的前面,配上适当的,
使得式子左右两边的各元素相等。配平的理论依据是。配平的理论依据是。
3.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1)Al+02→A1203
(2)Fe+O2→Fe204
点燃
(3)CO+02───→C02
点燃
(4)H2+02───→H20
(5)HgO──→Hg+02
(6)KMn04──→K2Mn04+Mn02+02
(7)Cu2(OH)2C03──→CuO+C02+H20
点燃
(8)CH4+02───→C02+H20
点燃
(9)C2H2+02───→C02+H20
点燃
(10)Fe203+CO───→Fe+C02
点燃
(11)CuS04+NaOH───→Na2S04+Cu(OH)2
点燃
(12)FeS2+02───→Fe02+S02
化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分子和原子概念,并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过程方法】
用边教边实验的方法。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考,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相互交流、分析与讨论,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路过花圃、饭店门口会闻到什么气味?一杯水长久静置会不会减少?若加热这杯水呢?这些现象该如何解释呢?
(学生凭自己的想象、猜测来描述、解释上述现象。)
师:先进的科学仪器已经拍摄到了一些分子和原子的照片,如苯分子和半导体材料硅的原子,见教材的图36、图37。证明物质确实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构成。那么这些粒子究竟小到何种程度呢?我们来看: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有多少?怎样才能把它们数完?需十亿人口、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昼夜不停地数3万多年才能数清。
生: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很小。
师:这是分子的第一个基本性质,下面请同学配合完成下列两个实验。(1)向静置的盛水烧杯中加入品红,观察现象。(2)浓氨水在空气中扩散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实验。
生: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师:而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这就是水受热后减少更快、夏天湿衣服比冬天易干的道理。请同学们继续思考,为什么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呢?(教师布置学生动手实验:请两学生分别量取50 mL水、50 mL酒精倒进100 mL量筒里,观察现象。)
师:现在是否满100 mL?
生:不满了。
师:那么说明什么问题呢?
生: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师:而且不同的液体其分子间间隔不同,如果把它们混合起来,相互挤占对方的空隙,最终体积不是1+1=2。这说明不同液体的体积不能相加。然而质量却能相加,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组成物质的微粒个数没有改变。
师:为什么气球易被压缩,而铅球受压几乎纹丝不动?
生:因为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很大,而液体、固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
师:现在同学们应该知道为什么物体受热体积会胀大,遇冷体积会减小了吧?
生:因为分子间间隔受热变大,遇冷间隔变小。
师:能否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说明分子的三个基本性质。
(学生稍作讨论并举例回答。)
师:分子、原子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教师向学生展示用硬板纸做出的几种分子模型。),现在我们已经了解到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而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学习了这些知识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学习了这些知识后,至少我们要能运用这些微观世界的知识来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而且要能借助这些知识更深入地研究宏观世界里物质的变化。前面我们已学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生:有无新物质生成。
师:这是一种宏观的说法。如果我们从分子角度看“有无新物质生成”其内在原因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分析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有何不同。并结合教材的图3-11、图3-12、图3-13,推断在上述变化中谁变?谁不变?(穿插演示:把硬纸板做的.水分子模型进行分解,多媒体展示x化汞分子分解成汞和氧气的过程。)
(学生分组讨论,达成共识。)
(教师给出以下填空题供学生回答并进行小结。)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______不变,仅_____变了;正是由于_____不变,物质就不变,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就不变;若_____变了,物质也就变了,该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就变了。由此定义_____是保持物质_____的最小粒子。
(2)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_____变了,变成_____,然后_____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可见,在化学反应中,_____可分,而_____不可分,这就是_____和_____的本质区别。由此定义:_____是化学变化中的_____。)
师(追问):分子能否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不变呢?
生:不能。例如,同样是水分子组成的水,既可呈液态,又可呈气态、固态,其状态不同,即物理性质不同,但只要是水分子,通电就能分解成氢气、氧气,即它的化学性质是相同的。
(教师简单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后感】
新课程目标是要通过该课题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再反过来用微观世界的知识去解决宏观世界中的诸多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人教版新教材对《分子和原子》这一课题的设计构思巧妙合理、化繁难为简易,非常有利于教师的演绎讲解和学生的理解接受。
成功之处:①学生实验现象明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有关基本操作能力;②这一课题中由于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再结合教师设计的有关动画效果,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此时学生便能体验到化学变化实际上是分子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分子的过程,为深刻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铺垫,加上最后设计的填空题,为学生理顺了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也理顺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关系和根本区别,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不足之处:本节课反映出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不多,对常见的化学现象注意不够,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例子,还难以用恰当的语言去描述。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全方位、多角度来考虑问题、描述问题,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宏观现象想象微观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化学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认识常见仪器及使用方法、熟练掌握常见药品的取用。
2、过程与体验:通过观看幻灯片,使学生体验到实验过程,经动手操作领悟出实验技能。
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探究的热情。
二、重点难点:
掌握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
熟练掌握常见药品的取用方法。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形成基本实验技能,将依据操作技能形成原理:积累原形动作知识,铺垫模范动作基础,完成整合动作的过程。
四、教学方法
1、演示法
2、合作练习法
五、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仪器
药匙、烧杯、坩埚钳、酒精灯、胶头滴管、铁架台、托盘天平、量筒、玻璃棒、橡皮管、导气管、镊子、蒸发皿等
<二>药品的取用
1、粉末状药品的取用方法
注意事项: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准确送到试管的底部,以防洒落或粘到试管壁上。
2、块状药品的取用方法:
块状药品容易打碎仪器,取用时必须严格安要求操做,防止打碎实验仪器。
3、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
液体药品的取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粗略取用;一种准确取用,
粗略取用时打开试剂瓶,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标签向手心、瓶口相互紧靠。
准确取用时一般用量筒(或移液管),首先粗倒,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逐滴滴加,使凹液面底部与刻度线齐平。
4、胶头滴管和托盘天平的使用:
(1)胶头滴管使用一般专管专用,垂直滴加。且与试管口齐平。
(2)托盘天平的使用时先调平,药品放置时左物右码、砝码用镊子加取,顺序是先大后小。
<三>、练习提高。
<四>小结:
1、常用的实验仪器使用
2、固体药品的取用。
3、液体药品的取用。
4、胶头滴管的使用和托盘天平的使用。
<五>作业:
配套练习:填空题
化学教案 篇1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研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的品质。
通过实验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
重点、难点:
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了解空气中的主要成份氧气引入新课。
【引言】化学上学习和研究一种物质,一般都是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三个方面着手。
【板书】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提问】什么叫物理性质?
【学生回答】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
【引导学生看书】根据物理性质的要求引导学生看书P11
【归纳板书】1、通常状况下:
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不易溶于水。
2、标准状况下:
密度为1.429克/升,(空气密度1.293克/升)。
3、加压.降温条件下:
淡蓝色液体、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投影】课堂练习
1、液态氧为__色,由气态氧变为液态氧属于___变化。
【提问】什么叫化学性质?
【学生回答】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板书】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碳的燃烧
【实验】【实验1-2】【引导学生观察】
【归纳板书】现象:①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
②放出热量;
③生成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
点燃
化学方程式 :C + O2 === CO2
【板书】2. 硫的燃烧
【实验】【实验1-3】
【归纳板书】现象: ①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②放出热量;
点燃
③生成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化学方程式:S + O2 ==== SO2
【板书】3. 磷的燃烧
【补充实验】磷的燃烧
【归纳板书】现象:①,发出黄白色光;
②放出热量;
点燃
③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化学方程式:4P + 5O2 ==== 2P2O5
【板书】4.铁丝的燃烧
【实验】【实验1-4】
【归纳板书】现象:①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②放出热量;
点燃
③生成一种黒色固体。
化学方程式:3Fe + 2O2 ==== Fe3O4
【问题讨论】为什么要预先在集气瓶底放少量水,
或在集气瓶底铺一薄层细沙。
【解释】是为了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
【板书】5、铜.铝也可以燃烧
【板书】6、石蜡的燃烧
【实验】【实验1-5】
【归纳板书】现象:①发出白光;
②放出热量;
③生成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
点燃
④瓶壁上有水雾产生。
化学方程式 :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
【小结】
【作业】P141.2
【教学反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初步学会判断化合反应的方法。
2、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及其反应的判断和氧气的用途。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通过对反应物和生成物种类的归纳,初步学会判断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方法。
德育目标:
使学生初步理解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归纳,培养学生对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
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分析、归纳、认识反应的本质。
重点、难点:
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及对反应基本类型的判断。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初步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点燃
【投影提问】写出碳、硫、磷、铁、石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文字表达式。
点燃
【学生板答】化学方程式:C + O2 === CO2
点燃
S + O2 ==== SO2
点燃
4P + 5O2 ==== 2P2O5
3Fe + 2O2 ==== Fe3O4
石蜡+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水
【板书】三、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1、化合反应:
【归纳板书】Ⅰ、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Ⅱ、特点:多变一
Ⅲ、表示方法:A+B→AB
【投影】练习:
1、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B )。
A、 石蜡+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水
B、镁+氧气 点燃 氧化镁
C、碱式碳酸铜 加热 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D、锌+稀硫酸 → 硫酸锌+氢气
点燃
2、下列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C )。
A、C + O2 &
shy;=== CO2
点燃
点燃
B、S + O2 ==== SO2
点燃
C、2C2H2+5O2==2H2O+4CO2
D、4P + 5O2 ==== 2P2O5
【板书】2、氧化反应:
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讨论】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吗?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例如石蜡的燃烧。
【板书】氧气的鉴定
【讲解】用带火星的木条鉴定.现象:木条重新燃烧
【实验】鉴别氧气和空气
【板书】氧气的用途
【讲解】 性质 依赖决定 用途
【投影】 医疗
供给呼吸 登山、潜水
航空
氧气的用途
气割、气焊
支持燃烧 炼钢
宇航
化学教案 篇12
【考纲要求】
1.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2.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常见的考查形式: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近几年考查的重点,预计今后几年还会加强此方面的考查);②设计原电池,并绘制装置图。
【梳理与整合】
一、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A、导学诱思
下列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的是____,并写出形成原电池的'电极材料及电极反应式:正极:____________________;负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教材回归
1.概念
原电池是将______转变为____的装置。
2.工作原理
如图以铜锌原电池为例:
(1)在ZnSO4溶液中,锌片逐渐____,即Zn被____,锌原子____电子,形成________进入溶液,从锌片上释放出电子,经过导线流向____;溶液中的________从铜片上得电子,还原成为____并沉积在铜片上。
(2)电子流向:从____极流向____极。
(3)电流方向:从____极(____)流向____极(____)。
3.电极材料及反应式
电极名称 负极 正极
电极材料
电极反应
反应类型 ____反应 ____反应
电池反应式
4.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原电池的形成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有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
(2)一般是活泼性不同的两电极
(3)形成闭合回路①两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②两极直接或间接接触③有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发生一般是活泼 性强的金属与电解质溶液反应
原电池装置的作用就是把一个完整的氧化还原反应分开——在负极只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只发生还原反应。这样负极失去的电子就只能通过导线转移到正极上,从而产生电流。
二、化学电源
A、导学诱思
铜锌原电池中,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失电子质量减小,是否所有的化学电源中负极电极材料均减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教材回归
1.一次电池
(1)锌锰干电池
碱性锌锰干电池比普通锌锰干电池性能优越,比能量大,储存时间长,能提供较大电流并连续放电。其中负极是____,正极是______,电解质是KOH,其电池反应方程式为Zn+2MnO2+2H2O===2MnOOH+Zn(OH)2。
(氢氧化氧锰)
(2)银锌纽扣电池
银锌纽扣电池的电极分别为Ag2O和Zn,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后生成Ag和Zn(OH)2。其中____为负极,______为正极,电池反应方程式为Zn+Ag2O+H2O===Zn(OH)2+2Ag。
2.二次电池
铅蓄电池是常见的二次电池,是由两组平行排列的栅状铅合金极板作为主架,正极板上覆盖______,负极板上覆盖____,电解质是硫酸。其放电反应是______反应,充电反应则是放电反应的逆反应。放电时,负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其充放电反应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燃料电池
(1)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利用燃料和氧化剂之间发生的____________,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化学电池。它工作时不断从外界输入反应物,同时将电极反应产物排出电池。因此,燃料电池能连续不断地提供电能。
(2)氢氧燃料电池
氢氧燃料电池是常见的燃料电池,它以____为燃料,____为氧化剂。除具有能量转化率高、可持续使用的优点外,还由于其燃烧产物为水,因此不会污染环境,其电池反应为H2+12O2===H2O。在酸性电解质中电极反应式为:负极:______________,正极:____________________。
C、理解与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