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化学教案范本#】小编细致地筛选为大家整理出了最新的“化学教案”,此篇文章仅限参考。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因此在写的时候就不要草草了事了。教案的编写应该充分考虑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对应性。
化学教案 篇1
了解氢气的物理;初步掌握氢气的可燃性;理解氢气之前为什么要验纯及其验纯的方法 。
2.能力培养: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想象从所感知的宏观现象到微观世界,借以了解变化本质的抽象能力。
3.科学品质 :通过氢气燃烧、爆炸受燃烧条件制约的事实,使学生逐渐懂得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氢气的可燃性。
2.难点氢气的验纯而已检验方法。
实验准备
见课本[实验3-4]至[实验3-7]。
教学用品
球形干燥管、烧杯、纸筒、小试管、锌粒、稀h2so4、彩色肥皂水、氢气球一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投影)下图a-g,是一组实验制务或收集气体的装图,看图回答:
(1)写出图中①-⑤的仪器名称。
(2)制备氧气应选用的装置是__________,收集氧气应选用_________
(3)制备氢气应选 用的装置是___________,收集氢气应选 用____________
(提示:①洒精②铁架台③试管④长颈漏斗⑤集气瓶;(2)a,e、g;(3)c,e、f)
二、引入新课
(引言)通过以上的一道练习,我们知道了氢气的实验室的制法及装置,那么氢气具有哪些性质呢?我们今天主要探讨氢气的性质。
三、新课讲授
(提问)以氧气的物理性质为例说明观察气体物理性质的顺序。
1.氢气的物理性质
(展示)出示一瓶预先收集好的氢气,让学生观察氢气。
(观察)通常状况下,氢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提问)氢气是一种最轻的气体,用什么方法证明呢?
(实验)见课本[实验3-4]
(观察)肥皂泡迅速上升。根据这一性质,人们常用氢气填充气球(见封面彩图)。
(阅读)课本第53页,氢气的物理性质。
(小结)总结氢气的物理 性质 ,将ho 的物理 性持列表对比。(如下图)
颜色、气味、状态 密度 溶解性
氧气 无色、无味、气体 比空气略大 不易溶于水
氢气 无色、无味、气体 比空气水 难溶于水
1.氢气的化学性质
(讲解)氢气的化学性质在常 温下稳定,但在点燃或加热的条件下能跟许多物质 发生反应。本节先讲解氢气的可燃性及验纯方法。
2.氢气的可燃性
(实验)我们可以看到,纯净的氢气在空气里安静地燃烧 ,产生淡蓝色的火焰。用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时,烧杯壁上有水珠生成,接触烧杯的手能感到发烫。
(分析)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实际上是氢气跟空气里的氧气发生了化合反应,生成了水并放出大量的热。这个反应式可以表示如下:
3.氢气的验纯
(提问)不纯的氢气,混有空气(或氧),点燃时会怎样呢?
(实验)见课本[实验3-6]
(观察)听到尖锐的爆咆声。
(提问)为什么纯净的氢气能安静地燃烧,而混有其他气体却会发生爆炸呢?
让阅读课本第54-55页,然后计论,最后由教师小结。
(小结)任何可燃性气体或可燃性的粉尘如果跟空气充分混合遇火都有可能发生爆炸。
(讨论)如何检验氢气的纯度。
(实验)见课本[实验3-7]或下图。、
(小结)使用氢气时,要特别注意安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四、巩固练习
1.课堂练习:课后习题1、2.(1)(2)(4)。
2.典例分析
例1 见课后习题(第58页)第3题。
(分析)第一个学生判断是错误的,由于氢气比同体积空气轻,收集了氢气的试管管口应向下,并用拇指堵住管口,移近火焰再移开拇指迅速点火,这个学生没有堵住试管口,试管口又朝上,氢气很容易从试管中扩散,检验不出氢气的纯度。第二个同学的操作也是错误的,在第一次检验氢气之后,如果不换一支试管或不设法交试管中可能留有的余火熄灭,马上再去接近氢气发生器的导管口,是违反操作规程的,应马上将试管重新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的氢气,按下确的检验方式进行检验,直到听见“轻微”的响声,则证明氢气已经纯净了。
五、归纳小结
1.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氢气的可燃性及验纯方法。
六、作业布置
1.课后习题:2.(4)
2.课时作业设计第二大题。
七、板书设计
化学教案 篇2
一、物理性质
1、金属的共性:常温下大部分为固体(汞是液体),有金属光泽,大多为电和热的良导体,有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教高。
2.性质决定用途
二、合金
1、常见合金──生铁和钢。
2、常见合金的主要成份、性能和用途。
3.合金的优点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②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③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能力目标:
①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金属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难点
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及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的判断。
四,教学准备
药品:镁条、铝片、铜片、酒精灯、砂纸、稀HCl、稀H2SO4、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
硫酸铝溶液、铝丝、铜丝、镁条、锌粒、铜片、铁钉、
仪器:砂纸、火柴、试管(若干)、坩埚钳、。
五,教学方法
问题情景→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练习巩固→联系实际。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内容
1,【引入】
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
2,【新授课】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反应
①镁铝在常温下就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时,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铝制品不宜用钢刷来清洗)。
2Mg+O2==2MgO2Al+3O2=2Al2O3
②铁铜在常温下很难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
2Cu+O22CuOFe+2O2Fe3O4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③金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金属的活动性:Mg>Al>Fe,Cu>Au
【演示实验Mg、Zn、Fe、Cu和稀HCl混合】
2、金属+酸→盐+H2↑
Mg+H2SO4=MgSO4+H2↑反应最剧烈,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Zn+H2SO4=ZnSO4+H2↑反应剧烈,但比镁与硫酸的反应速率要慢
Fe+2HCl=FeCl2+H2↑反应较慢
★铁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时只生成+2价的铁,不生成+3价的铁。Cu不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
金属与稀硫酸或稀盐酸能否反应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可以反映金属的活动性。金属的活动性:Mg>Zn>Fe>Cu
置换反应:
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及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演示实验活动与探究P11】
3、金属+盐→另一金属+另一盐(条件:“前换后,盐可溶”)2Al+3FeSO4=Al2(SO4)3+3Fe
化学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知识: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氢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有关的实验过程和现象;理解点燃氢气之前先要检验氢气的纯度并掌握检验的方法;根据氢气的性质了解其主要用途;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和还原剂。
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思想教育:通过氢气燃烧后生成水,对大气无污染,渗透环保教育;通过氢气的燃烧与爆炸以及还原性与还原反应的教学,进行量变引起质变和对立统一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 氢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边讲边实验
教学用具 仪器:集气瓶、球形干燥管(装有碱石灰干燥剂)、试管、试管架、烧杯、长颈漏斗、带导管的双孔塞、铁架台、带小孔的金属小筒、粞精灯。
药品:锌、稀硫酸、氧化铜、肥皂水。
其它:火柴、木块。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展示一瓶瓶口倒置的氢气,让学生观察、思考。氢气的色态。 为什么瓶口倒置存放? 为什么可用排水法收集氢气?
【演示实验】用氢气吹肥皂泡。
观察、思考、讨论,小结出氢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观察氢气泡运动方向。
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以过瘾物的观察、分析、小结出氢气的物理性质。
吸引每一个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证明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板书】一、氢气的性质
1、氢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 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难溶于水
归纳氢气的物理性质做笔记
指导学生
学会归纳
【过渡】再用氢气吹一个肥皂泡,轻轻抖动玻璃管,使气泡上票飘,请一学生点燃氢气泡。
观察、思考、回答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点燃氢气泡引出氢气的化学性质。
【提问】此实验证明了氢气具有什么化学性质?
【结论】氢气具有可燃性。这是氢气的一个重要化学性质。
回答:氢气可以在空气里燃烧。
【板书】2.氢气的化学性质
(1)氢气的可燃性
【演示实验】验纯后点燃氢气,并在火焰上方罩一干而冷的烧杯。
【指导观察】①氢气火焰的颜色。
②干冷烧杯内壁有无新物质生成。
③接触烧杯的手有何感觉。
试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态式。
请讨论氢燃烧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做笔记
观察
描述现象
①安静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②干冷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生成。
③手感到发烫,放出大量热。板书:
( ) ( ) ( )
踊跃回答:因生成物为水对大气无污染。
增加感性认识,培养观察和叙述反应现象的能力。
进一步从知识转化为能力。
学会关心能源、地球。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提问】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能安静地燃烧。如果混有空气的氢气被点燃,结果又会怎样呢?
【演示实验】将氢气和空气混合后点燃。
【提问】此实验为什么有这样的现象你能解释吗?
【解释】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4最后一段。
介绍氢气的爆炸极限,强调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如何验纯呢?
【演示实验】用排水法收集一小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移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结合实验说明如何为纯或不纯。
思考
观察实验,叙述反应现象。
发出“砰”的一声巨响,爆炸的气浪反小筒高高掀起。说明不纯的氢气点燃会发生爆炸。
思考
一名学生读书
观察验纯的操作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培养学生观察和叙述反应现象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使学生初步学会验氢气纯度的操作。
【提问】如用排气法收集氢气时,试管口为什么向下?当听到尖锐爆鸣声,证明氢气不纯。需要重新验纯时为什么要用拇指堵一会儿试管口?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学生做课堂练习一
思考、回答因为氢气的密度小。 使试管内未熄灭的氢气火
焰因缺氧气而熄灭。防止未熄灭的火焰再收集氢气时点燃发生器里尚混有空气的氢气,使氢气发生器发生爆炸。
做练习一
培养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使学生掌握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验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
【引入】氢气在常温下性质稳定,但在点燃或加热等条件下,能跟许多物质必生化学反应。氢气能跟氧气单质反应,它能跟氧化物里的氧起反应吗?怎么研究这个问题呢?
【演示实验】氢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和氧化铜反应。
思考
回答:做实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板书】(2)氢气的还原性
( ) ( )
注意:通氢、点灯、撤灯、停氢
【分析反应实质】
从实验可知,氢气在反应中夺得了氧化铜中的氧,跟它结合生成水。物质与氧所起的反应叫氧化反应。所以说氢气被氧化。
氧化铜失去了氧而变成铜单质。这种含氧化合物里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还原反应。所以说氧化铜被还原。(在这一反应中,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同时进行。)
氢气是使氧化铜还原为铜的物质,它具有还原性,是还原剂。
氢气不但能还原的氧化铜,还可以还原三氧化三铁、三氧化钨等一些金属氧化物。
观察实验的操作步骤和反应现象。一名学生叙述反应
现象。讨论为什么要这样操
作?
领悟氢气的还原性,在此反应中氧气是还原剂。
使学生认识氢气还原氧化化铜的实验,明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指导学生记忆方法。
通过得氧、失氧的分析,使学生初步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认识氢气的还原性。渗透过立统一的观点的教育。
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过渡】通过学习氢气的性质,我们知道了氢气是最轻的气体,有可燃性、还原性等。根据这些性质,我们思考一下氢气应有哪些用途呢?
【板书】二、氢气的用途填充气球 作燃料 焊接或切割金属 冶炼金属 作化工原料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
思考、讨论、归纳
学生做练习二
培养学生逐渐学生根据性质思考用途的思维方法。
结合氢气的用途渗透环保教育。
复习巩固
启发学生小结出第三章第四节的重点内容。
【小结】1.氢气的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反应现象。 氢气的用途。
讨论、归纳
指导学生学生归纳重点知识实验。
【投影】随堂检测(见附4)
独立完成检测题
及时反馈
附1:课堂练习一通常状况下氢气是_________色、_________味的气体,比空气________,__________溶于水。 实验室用排水法收集氢气的原因是__________。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的原因是_________。 使用氢气时,要特别注意安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____________。 下列氢气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 混有空气的氢气,点燃易发生爆炸 在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 氢气难溶于水 液态氢是无色液体 下列反应的生成物,不污染空气的是 ( ) 在空气中燃烧煤 在空气中燃烧石油 燃放烟花爆竹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能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 氢元素 (B)氢分子 (C)氢原子 (D)两个氢原子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的颜色是 ( ) 紫色 (B)蓝色 (C)淡蓝色 (D)明亮的蓝紫色
附2:课堂练习二根据氢气的用途写出氢气相应的性质。充灌探空气球:_________;焊接或切割金属:__________;驱动火箭:________;冶炼金属:__________ 。 氢气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后,__________色的氧化铜逐渐变为_________色铜,试管口有_________生成。在反应中氢气夺得氧化铜中的氧,生成水,发生_________(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的还原齐是_______。 下列物质中含氢分子的是 ( )
(A) (B) (C) (D) 液态氢
下列物质中,前者属于单质,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 ) 水、红磷 (B)空气、氧气 (C)液氢、硫酸 氢气、石油 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通氢气后加热的理由是 ( ) 加快反应速度 排除试管内的空气,避免发生爆炸危险 否则氢气与氧化铜不反应 增大氢气的浓度 在化学反应原剂是 ( ) (B) (C) (D)
附3:课堂练习答案无 无 轻 难 2.氢气难溶于水 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 验纯 4.A 5.D 6.B 7.C 8.密度小 可燃性 可燃性 还原性 黑 亮红 无色液珠 氧化 氢气 10.D 11.D 12.B 13.B
附4:随堂检测选择 氢气的下列用途中利用了氢气的物理性质的是 ( ) 制备盐酸 (B)驱动火箭 焊接金属 (D)填充气球 氢气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手成铜和水,是因为氢气具有 ( ) 可燃性 (B)还原性 氧化性 (D)难溶性 下列物质中含有氢分子的是
(A) (B) (C ) (D)
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要 ( ) 先加热后通氢气 先通氢气。实验完毕时要先撤氢气,后撤酒精灯 先通验纯后的氢气,再加热;实验完毕先撤酒精灯,后停止氢气 先加热,后通验纯后的氢气用文字表态式表示下列化学反应,在物质下面写出元素符号或化学式。注明反应类型。 氢气跟氧气反应 氢气还原氧化铜
化学教案 篇4
化学资源
矿产资源
海洋资源 生物资源
动力资源 整理笔记 明确本节课题,并知道海洋资源的种类
(问题):1、海水有什么味道?
2、海水中有哪些物质? 思考、讨论、交流 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容易引起学生兴趣
(板书):一、海水中的物质 整理笔记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0页图示海水中的化学资源 阅读、思考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会观察图表
(讲解):海水制取镁的过程
(板书): 石灰乳
海水或卤水 氢氧化镁
盐酸 通电
氯化镁 镁
写出每一步发生的化学方程式并记忆,整理笔记 了解海水制取镁的反应原理,熟练掌握化学用语,并认识到海洋开发前景广阔
(问题):镁有哪些用途呢? 思考 了解镁的用途
补充:海洋中的“国防元素”镁 整理笔记 拓宽视野
(过渡):不仅海水中含有大量的化学物质,海底也是个巨大的宝藏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31页图示海洋矿产资源部分
(板书):二、海底矿物 阅读、思考 了解海底矿产资源的种类,会观察图表
(讲解):新能源--可燃冰的主要成分及形成过程 写出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了解可燃冰的主要成分及形成过程,树立新能源观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32页锰结核部分和33页海洋资源分布图 阅读、交流 了解锰结核、石油、天然气分布情况,
(讲解):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海洋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
(投影):海洋污染图片、录像
(问题):怎样保护人类共有的海洋资源?如从污染源头上应采取哪些措施? 观察、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发表各自的见解 让学生意识到海洋污染的严重性和紧迫性,知道保护海洋环境的措施,学会辩证的处理开发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
(投影):地球水资源储量示意图
(问题):从图中你得到什么信息? 观察、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共享 让学生意识到淡水资源的短缺,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问题):怎样从浩瀚的海洋中获取淡水,你有什么好的办法?
(先引导学生回顾分离、提纯混合物的常用方法) 回顾旧知识,分组讨论、交流发言 从旧知引出新知
(板书):三、海水淡化
(实验探究):
蒸馏法淡化海水
(投影):蒸馏法淡化海水实验报告 实验探究,对实验现象进行记录、分析,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设计实验能力、合作意识,学会完成实验报告
(讲解):多级闪急蒸馏法 思考 了解多级闪急蒸馏法
指导学生阅读结晶法和膜法淡化海水 阅读、思考 了解海水淡化常用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讨论)海底矿物是人类共同财富,怎样科学合理地开发海底矿物 思考、分组讨论,发表每组的见解 学会辩证的处理开发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
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要点 归纳整理本节要点 对知识进行系统梳理
附:蒸馏法淡化海水
实验仪器、药品:酒精灯、试管、单孔塞、玻璃导管、铁架台(带铁夹)、胶头滴管、海水、硝酸银溶液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结论
1、按图所示组装仪器,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2、向大试管中加入约5毫升-10毫升海水,塞好橡皮塞,用酒精灯加热
3、往小试管里的冷凝水中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
问题:为使水蒸气的冷凝效果更好,你认为应对实验装置做哪些改进?
化学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等粒子所构成,讨论的基本性质。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是运动的及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握的有关知识进一步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