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将相和的课件#】教学设计是作为教者,基于对学生和教学任务的分析,而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进度、课程评估等做出系统设计的一门学科。今天好工具范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是五年级最新教学设计《将相和》,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将相和的课件 篇1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因此,“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就成了本文教学的重点、难点。
一、查阅资料,了解背景。
《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课前可先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的情况,并做到适当摘录,以丰富学生知识,为学文作好铺垫。学生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教师可给他们创设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在课前几分钟里,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获取多方面的知识信息,这样,既为顺利地读懂课文打下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的好习惯。
二、理清脉络,分清因果。
1.初读感知,设疑激趣
遵照大纲中阅读教学要从整体入手的原则,我们在教学伊始,可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在读准、读通的前提下,教师可借检查预习,了解学生对课文生字新词(包括课后题4的词语)的'认读情况,对课文整体感知的情况以及对“将”“相”“和”三字的理解。然后由“和”字引出“不和”。此时教师可设疑激趣: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言归于好了呢?学生带问题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最后通过讨论,初步理出故事的来龙去脉,即前两个故事是失和的原因,第三个故事是事情的结果。
2.分清因果,突破重点
《将相和》一文篇幅较长,三个故事的处理不能平均用力。可以重点段“完璧归赵”为主,教师扶学指导,并渗透一定的学习方法或思路,然后发挥群体优势,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自学后两个故事,做到长文短讲,省时高效地突破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1)扶读悟法。细读“完璧归赵”,引导学生弄清两个问题:一是该故事的起因和结果各是什么;二是你从中体会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画出有关语句并谈出理由。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蔺相如的动作、语言和语句来体会,如“上前一步”“往后退了几步”“举起”等动作的描写;“他理直气壮的说”“大大方方地说”等语言的描写。通过练读体会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也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理直气壮”地读,“大大方方”地说,尽可能地站在人物的立场体会他当时的心理,从而读出人物的语气。最终通过学生的读和发言,总结出这样的结论: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的性格。这样,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句段体会人物特点”,渗透了学法的指导,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2)自学用法。“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两个故事,教师可由半扶半放到全放,也可以直接全部放手,以课后题1的(2)(3)或上面两个问题为主,分小组自学。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抓重点句段体会人物特点”的方法,在熟读、精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可重点抓以下两部分:一是蔺相如“逼”秦王击缶并记录下来,二是“负荆请罪”中蔺相如说的话。从这两部分中,体会出他的机智勇敢和对敌寸步不让、对友却宽宏大量的高贵品质,突出他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思想,同时可渗透团结、爱国的思想教育。教师可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朗读的基础上复述“负荆请罪”,完成课后题5。
通过自学,学生弄明白了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然后以课后题2、3为主进一步深入探讨,抓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结论:第一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二个故事的起因,即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大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即蔺相如连立奇功造成廉颇与之失和;整个故事的起因则是课文第一自然段所讲的“战国时期,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三、品读欣赏,领悟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回过头来领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课文中心的,从中学习表达方法。如《将相和》一文,作者构思巧妙,虽然因果关系错综复杂,但却表达得非常清晰。为了让学生加深认识,可设问: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另外,作者在写人物特点方面主要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来表现其性格特点,这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可找出有关句段品读、体会、欣赏。也可以让学生谈体会:你认为课文哪些地方写得好?让其各抒己见,说明理由。如:前两个故事中几次用到“只好”“只得”这两个词语,可抓住它们来深究事情的前因后果,在事情的因果关系中体会出蔺相如的智与勇,从中品析出作者用词之巧妙。
另外,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考虑布置以下作业:
一是知识延伸练习。课后设悬念:“既然将相和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呢?它是怎样灭亡的?”这个问题虽然难度较大,但却能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促使他们博览群书,养成查阅资料的好习惯。
二是读中学写练习。通过一件事写写同学、朋友之间团结友爱的故事,要写清前因后果。
将相和的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1、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感受人物形象。
2、学习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三个故事间联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具准备:
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二、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1、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三、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1、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1)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化理解、挖掘。
①出示投影片,说说对这段话的理解:“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②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
(2)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①体会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②出示投影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③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思维扩展,深化认识
1、讨论: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三个小故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文中蔺相如和廉颇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3、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五、小结
1、鼓励编排课本剧。
2、复述三个小故事。
六、课外延伸
1、引导课外阅读:既然将相和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
2、写一件发生在同学、朋友之间的团结友爱的故事,要写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
将相和的课件 篇3
一、导入
1、上课!大家好,请坐!同学们,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国被分裂成了七个国家(课件:七国方位图)秦、齐、楚、燕、韩、赵、魏。其中,赵国比较弱小,又地处强大的秦国之东,因而常受至秦国的欺负,由此,也就有了《将相和》这个流传至今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2、一齐读读课题
3、《将相和》课题三个字中,你会特别注意到哪个字?
4、为什么,“和”字使你想知道什么?(将相为什么会和?)你还想知道什么?(将相为什么不和?)师:也想知道的举手,很好,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一定能学好!
二、体会将相不和的原因
1、将相不和,文章哪写了将相不和?划出相关语句(课件出示问题)
2、学生划句子,师巡视
3、文章哪写了将相不和?谁来读读你划的句子?(课件出示:廉颇说的话)很好,也划到这的举手!
4、廉颇是什么人?他是一位怎样的将军?师介绍:有一次,廉颇攻打齐国,长驱直入齐国境内,威震列国。
5、然而,此时,这位骁勇善战的廉颇将军心里是什么滋味?我们一起读读这段,体会体会。
6、廉颇心里什么滋味?(不服、忌妒)很不错,你会从人物语言去感受人物内心,表扬!
7、我们看,廉颇为了表达自己心中强烈的不满,不服,他用了一个什么句?(感叹句)对,很明显,感叹句有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还用了一个什么句?(反问句)哪句是反问句?意思是什么?
8、但廉颇用反问句来说,那表达的语气和感情就更强烈,谁来读读这个反问句?抽两个学生对比读。(表扬,他钻到廉颇心里去了。)
9、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这段中还有哪个字也表达了廉颇极度的愤慨?(哼)很好,你哼一下,这廉颇生气吗,谁再来哼一下
10、看来,廉颇虽是武将,也很会表达,我们要表达内心强烈的感情可以用感叹句,反问句,还可以用语气词。我们一起读读廉颇说的话,读出廉颇不服,气愤。
11、廉颇说蔺相如没能耐,你赞同吗?(不赞同)你的意思是蔺相如有能耐?认为蔺相如有能耐的举手!
三、感受相的勇敢机智
1、口说无凭(课件出示:蔺相如的哪些言行可以证明他是有能耐的?划出相关语句)
2、学生划句子,师巡视。
3、好的,我看大部分同学都划好了,我们小组内快速交流一下,看看划得对不对?
(一)学习“完璧归赵”
1、谁来读读你们组划的句子(课件出示:骗璧部分)也划到这的举手!
2、这句能证明蔺相如有什么能耐?(机智)何以见得?
3、蔺相如不仅这一骗的方法机智,而且在表达上也很机智,(板书:机智)想想,蔺相如说这话时的语气会是怎样的,秦王才会相信?(温和的,假装胆小的)
4、谁来读读他说的话?抽两个学生对比读,看看哪位蔺相如更会让秦王相信?(嗯,很好,他简直是蔺相如的化身)
5、还有哪也能证明?(课件出示:撞璧部分)
6、从这,能证明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勇敢并板书)为什么?师:秦王是什么人,强盛的秦国之君,是天下最可怕的人,蔺相如呢,一个小小的赵国的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小小的使臣,竟然敢威胁秦王,这要何等的勇气!可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7、如此勇敢,又是如此机智,用个成语来赞美他?(智勇双全,有勇有谋、大智大勇)
8、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还有很多地方都体了蔺相如非常机智,勇敢的,我们就不一一分析了。
(二)学习“渑池之会”
1、我们再来看看,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的?谁来读读你划的句子?(课件出示:逼秦王击缶部分)
2、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看看这段中,哪个词会一下就跳入你的眼帘?
3、哪个词?(课件:“同归于尽”变色)
4、从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蔺相如爱国)师:是啊,蔺相如为了赵王的面子,为了国家的尊严连命都不顾,真可谓是赤胆忠心。
5、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可以证明,廉颇是错的,蔺相如之所以封为上卿靠的是什么?(课件出示:填空)
四、将相握手言和
(一)相顾全大局
1、奇怪了,我们能看出蔺相如有能耐,为何与他同朝为官的廉颇将军没看出呢?他比我们傻吗?为什么?(他当时在气头上)师:是啊,当一个人产生忌妒心理时,在气头上时,对别人的评价总是有失公正的,我们就不要犯廉颇将军这样的错了。
2、(课件出示:负荆请罪图)可为什么后来,这位骁勇善战,居功自傲的廉颇将军又去向蔺相如请罪呢?为什么?什么原因促使廉颇来个180度转身?到文中找原因,划出相关语句。
3、谁找到了廉颇负荆请罪的原因?(也就是蔺相如说的一番话,课件出示)
4、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蔺相如说的话,看看,从蔺相如的话中,你听出了什么?
5、你听出了什么?(他爱国,顾全大局)板书:顾全大局
师:是啊,面对廉颇的有诋毁,廉颇的咄咄逼人,蔺相如没有斤斤计较,没有肥唇相讥,而是宽容忍让,顾全大局,一心为赵国着想,这不是一般人能有的肚量,我们一起读读这段,一同感受蔺相如的高尚品质。
(二)将相“和”
1、蔺相如的这些话最终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你想想,廉颇听到蔺相如的这番话,他心里会怎么想?文章写了吗?但我们可以体会得到,他怎么想?(课件出示:情境写话)
2、谁来说说,你认为廉颇会怎么想?
3、廉颇不仅这样想了,还这样去做了,从他这一举动,可以看出廉颇是个怎样的人?(板书:知错能改)
4、就这样,将相和好了,但将相和好的关键是什么?
师:是啊,他们都是为了谁?可见他们都有一颗爱国的心(板书:爱国)
五、总结全文
1、是啊,(课件出示:对联)蔺相如“宰相肚里能撑船”是为了赵国,廉颇“将军背上可负荆”也是为了赵国,正是这种爱国情结,使他们握手言和,成为流芳千古的美谈。
2、这个故事离我们已有2000多年了,可我们仍然在学习,不仅因为故事中的蔺相如,廉颇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而且还给后人于启示,想想,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要团结)
3、是啊,我们要团结,要以大局为重,要以和为贵!
4、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课后请同学们收集历史故事中,生活中团结的故事,小组内开个故事会。(课件出示:课后拓展)
将相和的课件 篇4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权,机制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推让的好品质,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从三个小故事中任选一个演一演。
教学重点: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历史故事吗?为什么喜欢?你知道的历史故事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板书:将相和
2.请同学们读课题。看到课题时,你想到了哪些问题呢?
3.(检查预习〕通过预习,你解决了哪些问题?(学生板书文中出现的三个小故事)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弄明白呢?
二、深入探究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书。
1.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个故事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解决了哪些问题?
2.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3.你喜欢谁?为什么?(学生板书自己喜欢的理由,就是人物具备的品质)
4.他们两个人使我们喜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呢?(爱国之心)
三、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自由结合,练习表演故事。
第二课时
一、回忆
1.说自己弄明白的问题。
2.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三个故事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
二、深入探究
1.继续读书,讨论这些问题。继续讨论。
2.交流。
三、表演
小组表演自己喜欢的小故事。大家认真看,看后做评论:哪里演得好,哪里不好,为什么?
四、总结
1.通过学习,解决了哪些问题?有什么收获?获得了什么启发?
2.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如何修改?
3.还有哪些问题?我们课下讨论,查找资料解决好吗?
五、作业
小组合作,编写课本剧。
将相和的课件 篇5
一、教学目标
学习第二、三两个故事,通过蔺相如和廉颇的言行了解渑池会见时的斗争经过、结果,理解蔺相如避让的原因,了解廉颇负荆请罪、两人和好的经过,从而懂得他们都以国家利益、整体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
二、教学思路:
本堂课采用“读读、画画、议议”的教学方法,抓住主要人物蔺相如的言行,领会人物的品质这一条主线开展教学。找出重点词句,进行不同形式的读、议、说、演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廉颇到蔺相如门前负荆请罪时,将相两人各会说些什么,同桌互说,再上台演,目的是深入理解、感悟课文内涵,“喜欢谁,不喜欢谁”目的是感觉课文思想内容,渗透学生的思想教育。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
昨天我们学习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我们是怎样学的?我们用读、画、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下面咱们仍旧按这种方法学习后面两个故事。
(二)学习课文第二大段,默读思考:
1、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还提到谁?
2、反馈。说出这段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出来。教师板书:渑池会见。
3、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⑴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赵王为什么决定不下,相如对这件事看法是什么?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弄清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的目的,是想借约见之会占赵国的便宜,赵王和大臣们正是看清了秦王的阴谋诡计,所以左右为难,决定不下。去怕有危险,不去,又显得太胆怯。怕日后被世人笑话。
相如认为不能对秦王示弱,还是去的好。表现他勇敢精神,时时以国家利益和国家尊严为重的高尚品质。
⑵渑池会上,秦王逼赵王鼓瑟,赵王为什么不好推辞?推辞是什么意思?因为赵王怕秦王,所以不好推辞?“推辞”的意思是廉让不干。秦王可以凭借自己强大的势力指挥赵王为他鼓瑟,并秦王却得寸进尺,还让人把这件事记录下来。在这关键时刻,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说的?画出重点词句,从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画出重点词句,可抓住“生气极了”“请秦王击缶”“拒绝”“再要求”再拒绝“跟您拼”等词语,指导朗读。让学生读中体会相如为维护国家尊严,抓住秦王怕死特点,以死相拼,逼使秦王击缶,并叫人记下,表现了他机智、勇敢的品质。
⑶渑池之会的结果怎样?廉颇起了什么作用?
赵国占了上风,相如又立新功,封为上卿。廉颇在背景介绍时同学们已了解到,廉颇是一位英勇善战、为赵国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秦王之所以放赵王回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廉颇在边境做好了准备,万一有什么情况,廉颇会拼力保护赵王,到那时危险的是秦王,所以,赵王安全回国,廉颇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⑷教师小结过渡
“完璧归赵”“渑池会见”相如大智大勇,连连立功,职位比老将廉颇高了,这样就引起了“将”“相”之间的什么问题?教师板书“不和”,从哪里看出不和?那么在处理这场矛盾中,相如又是怎样说的?怎么做的?从中体会出他的什么品质?请同学们自学第三大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大段。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读课文,画出有关的重点词句,谈出自己的体会。
2、检查自学情况。
这大段主要写了谁和谁,写了他们的什么事?
3、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从中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
用投影出示句子:
⑴“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颇吗?”说说这句话是什么句式,表示什么意思。这句话是不是蔺相如自我吹嘘?为什么?(引导学生回顾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立功情景,再与对廉颇忍让的言行对比,突出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板书:顾全大局
⑵“秦国不敢进攻赵国,就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是什么句式?果因句可以用哪个关联词语?在原句上加“之所以”,再读句子,然后用“之所以……就因为……”口头造句。
a.根据课文中的内容说说之所以什么就因为什么。
b.说说平时生活中之所以什么就因为什么。课文哪个地方证明了相如的话对的?(引导学生体会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的作用。)这句话说明蔺相如怎样?(蔺相如充分肯定廉颇作用。板书:英勇善战)
⑶“如果我们两个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就要乘机来打我们了。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认识到为了国家利益,必须和好)。
4、这些话传到廉颇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为什么廉颇开始是很不服气,现在觉得自己不应该?所以就亲自到蔺相如门上去……?“负荆请罪”,“负”是什么意思?“请”呢?整个词语的意思?找出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负荆请罪?想想廉颇负荆请罪时,他们说了些什么?(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后指名几个学生说说。)
5、廉颇认识到自己错了,登门请罪,从中能看出他的什么品质?(知错就改,也同样以国家利益为重。)
6、演一演:负荆请罪的小品。
7、小结: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
将相和的课件 篇6
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2)理解“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
(3)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把握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表演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与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识大局和大将军廉颇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
2、感受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
教学方法:
自渎感悟,讨论交流。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重、难点:
1、本文的重点是理清“完璧归赵”这一故事的层次,知道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本文的难点是通过文中对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感受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同学们,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国家还没有统一,处在战国七雄时期(出示战国形势图),七国有秦、楚、齐、燕、赵、魏、韩,其中秦国的势力最强大,经常欺负其他国家,与他相邻的赵国是一个弱国,经常遭到秦国的威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故事——《将相和》。(板书课题)
1、读课题
学习3个多音字
2、质疑
(1)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预设:文中的将是指谁?相是指谁?和是什么意思?通过预设,使学生知道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以及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从题目来看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 预设:生这篇课文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从不和到和好的故事。)
(3)师追问:他们因什么事不和?后来又为什么和好了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听录音朗读,扫除障碍。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学生学习字词情况。
三、设疑激趣、理清文脉。
1、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2、通过阅读,我们知道了文中的“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预设:“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3、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4、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四、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
1、学习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归纳整理:(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秦王凭借什么来骗璧?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3、赵王接到信后是什么反应?此时大臣们是怎么想的?
4、就在大家都束手无策时,他们想到了谁?(蔺相如)为什么说他能解决这个难题?(勇敢机智)从哪里可以看出他勇敢机智?
5、讨论、交流、整理:
用“—”画出描写蔺相如语言的句子,用“~~”画出描写蔺相如行动的'句子。
语言:
(1)“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勇敢)从两个如果说明了蔺相如已经做好了应对秦王的几套方案,从中可看出蔺相如还是位深谋远虑、智慧过人的人
(2)“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3)“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指导朗读:读得理直气壮,语气坚定、态度坚决)
行动:
(1)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2)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3)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6、秦王作出让步后,蔺相如又提出了什么要求呢?目的是什么?秦王为什么不杀蔺相如呢?
7、小结: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8、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五、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1)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下节课我们再学习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
六、课堂练习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起因:(1-2)秦王企图骗璧
完璧归赵 经过:(3-9)蔺相如勇斗秦王
结果:(10)蔺相如完璧归赵
语言:深谋远虑 智慧过人
蔺相如
行动:勇敢无畏 不畏强暴
将相和的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初步认识过渡句,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板书课题):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预习了课文《将相和》,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武将和文官和好)
2、既然是“和好”,说明将相以前有过“不和”,他们为什么不和了呢?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⑴生读文,找到第十六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⑵指导朗读:读书要读得“声情并茂”,老师教大家一个方法:边读边揣摩廉颇当时的心理,想象他说话时的表情,动作,这样自然而然就读得“声情并茂”了。想不想试试?
⑶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3、找到将相矛盾的焦点了吗?(师生讨论交流)
4、小结:
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没什么真本事。竟然爬到他头上去了,心里就不平衡,不服气。那么蔺相如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嘴到底厉害不厉害?官到底该不该升?这就是咱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二、新授
1、我们先来看“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话时表现的两个词语,做上记号。
⑴生自由读文。
⑵请两位同学将词语板书到黑板上。(理直气壮大大方方)
2指名读“理直气壮”,理解词意,指导读出词语的味道来。
3、引读: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4、蔺相如的理“直”在哪里?请大家默读2到8自然段,划出重点句,组织好语言,替蔺相如来摆摆这个理。(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5、导读:
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理由充分,说话才有气势。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生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有理有据,所以蔺相如面对的虽然是虎狼之国的秦王,却仍然毫无惧色,言语中字字掷地有声。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生齐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6、讨论交流:蔺相如真的撞吗?
(引导:秦王对和氏璧是爱不释手,蔺相如已看在眼里。这是蔺相如使的“金蝉脱壳”之计。)
7、除了金蝉脱壳之计,蔺相如还用了几个计。请大家接着读书,看看谁能读出来?
(生读书后交流,师相机引导:“缓兵之计、瞒天过海、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
8、过渡: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宫见了秦王才会──(师指板书“大大方方”,生齐读)
9、引读: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
“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10、讨论交流: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请大家再读蔺相如的话,揣摩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
(相机指导:蔺相如已揣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杀了蔺相如也没有用。反而落下不讲信用的恶名,让天下人耻笑。)
11、导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蔺相如已经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会杀他,所以才会大大方方地说──
(生齐读“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12、你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不畏强权机智勇敢)
13、小结:
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你们说说,他这张嘴厉害不厉害?
(擦去黑板上“厉害”后的“?”,改为“!”)
14、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也被秦王客客气气地送回了赵国。咱们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来了。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请大家读书,找出文中的句子来。
“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⑴指名读后自由读。
⑵你们又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交流:“自信、胸有成竹”,相机指导朗读)
15、总结提升:
“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不辱使命。(板书:不辱使命)
16、同学们,如果你是赵王,面对这样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才,要不要给他升官?
(师擦去黑板上“升”后的“?”,改为“!”)
三、复习检查
进一步指导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蔺相如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不辱使命。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预习第二个小故事:渑池之会。
【板书设计】
将(廉颇)负荆请罪
→不和→和
相(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将相和的课件 篇8
【设计理念】
《将相和》一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为此,我把丰满人物形象作为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摒弃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悟、演,去丰满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教学过程】
一、在反复读课文,读通、读熟、读好的基础上,借助成语游戏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1、填空练习:
“将”→(廉颇)→(大将军)→(元帅)“相”→(蔺相如)→(宰相)→“和”→(同心协力)
2、“人物开花”成语游戏:
(填出可以用在这两个人物身上的成语——课内、课外的成语都可。)
以上这两个练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两位人物的形象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对课文内容也有个基本了解。所以在教学这一内容时,给足时间让学生自读、自学课文,找出有关的词语填写。通过递等式形式和游戏方式,学习了词语,积累了成语,也了解了课文,充分体现语文的趣味性原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借助过渡句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基本关系
1、学习单元提示,学生通读课文找到文章过渡句,结合上面对“和”的理解,引出了哪三个故事?
这一环节侧重读的训练,以读懂为基础,向读深、读透发展。把学会读书作为一个训练训点来抓:因为读书能力是语文素养基本内容之一。
2、细读三个故事,自学讨论,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学生参与板书。
3、在找到三个故事各自因果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朗读,领会每个故事之间的因果联系。
三、借助名言丰满人物形象
1、出示“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名句,围绕这句话对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展开讨论。
2、出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句,围绕这句话对廉颇这个人物形象展开讨论。
以上的讨论与练习旨在使这两个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凝聚,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形象。通过练习,学生不仅看到了蔺相如和廉颇的个性品质,而且悟出他们的共性品质,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名言、成语的运用,亦能提高语文知识的积累,开拓学生思维,充分体现语文的开放性。
3、根据课文内容对对子:如: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负荆。
填空练习:因为蔺相如(顾全大局)、廉颇(知错能改),更因为他们都有(精忠报国)的精神,所以他们能化干戈为玉帛,(同心协力)保卫赵国,他们文武双全,真是赵国的(无价之宝)。
四、借助课剧形式,展现人物形象
通过上面三方面的学习,学生对两个人物的形象有了基本认识,但是要想真正领悟品质还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为此,我大胆地请同学自编、自演课本剧,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学生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故事或一个角色进行表演,不必强求要达到什么效果,学生理解的深浅也可以不一。因为作为表演的同学来说,实践了一次,本身就多一次体验;对于观演的同学来说,又有了一次很真切,很实在的感悟。
将相和的课件 篇9
《将相和》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语文第十册,它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它以秦赵两国矛盾为背景,具体地叙述了战国时期赵国的廉颇与蔺相如由失和到言和的事实,歌颂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热爱祖国、顾全大局的思想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认错的`精神。
教学目标:
1、正确认写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2、能简要复述本文的三个小故事。
3、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复述“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三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人们都说:“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这说明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和长久发展需文臣武将齐心协力,但在战国时,曾发生一件将相有不和到和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
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一)提出自读要求:
1、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懂。
2、借助上下文理解词义。
(二)小组合作学习
1、分小组轮流朗读课文,相互纠正生字的读音。
2、提出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录,小组内探讨。
三、反馈交流
1、指名朗读课文。
2、把握词语的词义。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和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
无价之宝 理直气壮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理直气壮:理由正确、充分,说话气势壮盛。
完璧归赵: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
负荆请罪:光着上身,背负荆条,向人请罪。
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文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是齐心协力,共保赵国。)
2、 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小故事?请简要复述故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赵王得到无价之宝——和氏璧,秦王想占为己有,假意用十五座城交换,蔺相如与秦王巧妙周旋,最终把和氏璧安全送回赵国。
渑池之会: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秦王要赵王鼓瑟,并让人记录下来,蔺相如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被逼无奈,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让人记录下来。秦王没占到半点便宜。
负荆请罪:蔺相如官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让蔺相如下不来台。蔺相如一针见血的话语传到廉颇耳中,廉颇深知自己大错,背负荆条,上门请罪。
3、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学生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而“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结果是“负荆请罪”的起因,三个小故事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五、布置作业
把“将相和”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六、板书设计
将相和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将相和的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根据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为重和廉颇顾全大局、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3、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
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
教学难点:
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课文围绕“将相和”讲了哪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二)读书评价,感悟廉颇其人
1、找出廉颇评价蔺相如的话。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2、评价廉颇:听了廉颇这短短的三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廉将军?
3、再读廉颇的话,找出将相不和的原因:将相之所以不和,是因为( )。
(三)言为心声,感悟蔺相如其人
1、快速默读课文,用直线画出蔺相如说的.话。
2、小组讨论:找出几处你最喜欢的话,认真读一读,说说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
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就没动兵的理由。”(胸有成竹)
②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真的有毛病吗?为什么说谎?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机智)
③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我的脑袋和璧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理“直”在哪里?真撞吗?你体会到了什么?}(机智勇敢)
④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不怕被杀吗?你体会到了什么?}(机智勇敢)
⑤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不畏强暴)
⑥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为的是我们赵国呀!”(顾全大局)
(四)将相之和
画面定格在“负荆请罪”这个历史瞬间,化静为动,想象两人见面会是怎样的情景,他们会说些什么?
1、小组交流;
2、情景表演。
(五)总结拓展
1、通过学习,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思考: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3、“和”的社会意义。
将相和的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到对敌人要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对自己人要以国家、大局为重,团结一致。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自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在故事中品析人物的思想品质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难点。
【教学准备】生字词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和历史背景。
2、《将相和》中的“将”指谁?“相”又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课件:
1、读准字音:
“和氏璧”、“推荐”、“渑池之会”、“胆怯”、“侮辱”、“击缶”。
2、朗读课文并分段,给每段加小标题。
3、指名朗读课文。
三、熟读课文 同桌互相讲述课文。
四、布置作业
1、结合课后“思考练习”。
2、自学本文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写生字词
二、整体入手,直奔难点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
2、指出廉颇是怎么说的?并读一读这些句子。
3、蔺相如是不是靠一张嘴爬到了廉颇的头上。
三、读议第一段
1、默读一段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2、从这些句子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蔺相如是怎样完璧归赵?
3、蔺相如立下了什么大功?
(维护赵国利益、是有功之臣。)
4、指出名复述这个故事。
四、读议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理出故事情节。
2、渑池会上秦王怎么侮辱赵王?蔺相如怎么对付?用的是什么办法?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3、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连自己的命也不要了,多么勇敢啊!请同学们齐读。
4、渑池会上的斗争赵国占了上风,功劳应属于谁?为什么?
(提示:这份功劳也有廉颇的一份,不是他在边境上做好准备,秦王也不会这样轻易放回他。)
5、这个与第一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6、复述故事。
五、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知道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大夫;在渑池会上,他又立了大功,又封他为上,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说要给他个“下不了台”,这就是将相不和的主要原因。
二、默读第三段,思考问题
1、蔺相如立了功,廉颇为什么要给他个下不了台?廉颇说的对不对?
2、蔺相如怎样对待?
3、将相怎样和好?说一说你对他们的认识。
三、总结全文
1、从这三个故事中,我们知道“将”“相”经历了由和到不和的过程,想想他们为什么不和又为什么和好?
2、蔺相如的勇敢机智、顾全大局表现在哪?廉颇的英勇善战,知错就改表现哪?
3、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
四、课堂练习
复述三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