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收藏十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好工具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四年级语文《观潮》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重难点、关键:
1、利用电化教学手段,体会潮的壮观。
2、紧扣重点词句,指导感情朗读。
教具准备:录像,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图、复习导入新课。
师: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1、请比一比:“观潮”和“天下奇观”的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潮来前的情景是怎样的?生回答后,PowerPoint出示板书。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观潮》,PowerPoint出示学习目标,齐读。
学习目标: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表达方法。
二、欣赏录像,感受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PowerPoint出示苏东坡的名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引导齐读。激发学生情感,欣赏录像,引入学习课文。
PowerPoint出示学习方法齐读
学习方法:
1、自由读课文,说说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打个问号。
2、抓重点词句品读体会、积累。
三、自由学习课文
1、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汇报学习成果。
2、质疑,讨论,解疑。
3、小结,PowerPoint出示板书。
四、精读“潮来时”部分的重点句子
设想: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帮助理解,又帮助记忆。
教法:PowerPoint出示,图句结合,指导品读。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 好像闷雷滚动。(鼓励学生想象,主动模拟闷雷滚动的声音,并读出隆隆的感觉。)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表演沸腾的场面“跳着、叫着、喊着”,指导读出惊喜的`感觉,理解“人声鼎沸、沸腾” )
3、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 逐渐拉长, 变粗,横贯江面。(同桌互读,读出激动的心情。)
4、再近些, 只见白浪翻滚, 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分组比赛读,读出壮观的感觉。)
5、浪潮越来越近,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个别赛读,读出雄伟气势。教师鼓励,与学生一起鼓掌。)
6、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来。(教师试读,学生评价。)
7、加入自己的表演,入情入景,分男女赛读“潮来时”部分。
8、小结,课件出示练习,反馈学习情况。
五、学习“潮过后”部分
齐读,谈潮过后的景象。PowerPoint出示板书。
六、PowerPoint再出示苏东坡的名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总结全文。
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希望把今天学到的方法用到今后的学习当中。
七、拓展练习
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方法,仿写飞沙滩的潮,用上课文
的好词佳句。
八、布置作业
1、继续仿写。
2、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三个事例中蕴含的意思。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老师小时候的事情导入。
2、引出课题《生命生命》。
3、指导对课题的朗读,请生读,师范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读准生字、新词,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理解课文中词的意思。
2、找一找课文写了哪几个事例。
板书:
1、飞蛾
2、瓜苗
3、自己的心跳
三、快速地默读课文
找出课文中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反复地读一读。
交流:
1、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解决:
震惊,什么让我震惊?
飞蛾那求生的欲望指什么?
挣扎什么意思?我们什么时候会挣扎?
飞蛾一开始“极力鼓动”,后来怎么又变成“跃动”了呢?
2、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解决:
我们知道植物的生长离不开……但它却可以在……你感受到了什么?
有一个字很好地写出来了,“竟”表示不可思议,出乎意料之外。
3、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解决:
好好地使用,指什么?
白白地糟蹋指什么?
4、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解决:
有限的生命,你怎么理解?
无限的价值你怎么理解?
怎样的生活才是有价值的?
四、师总结
出示关于生命的名言。
五、小练笔
学了这篇课文,我的感受是xxxx。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意思。
2、整体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3、体会、学习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课文内容的理解,写作特点的体会、学习。
教学难点:
1、对生僻文言词语的理解。
2、对课文内容的准确把握。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师生互动,共同研究、共同探索,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仪器: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谁知道我国最著名的海潮是什么?今天我们就一同去感受一下钱塘涌潮的壮观景象。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学生介绍作者情况。
周密:字公谨,南宋文学家。
2、给下面的生字注音。(投影显示)
霆 斋 艨艟 履 倏 舸 泅 鲸 绮 僦赁
三、教师范读,学生正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读后师问:
1、有哪些读音和你读得不一样?
2、听了后你对钱塘潮有什么印象呢?
四、学生朗读课文内容,疏通文意。
1、根据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有疑问的地方标注出来,质疑。师生共同解决。
2、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五、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共同朗读第一段。
①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②这一段是怎样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的?
(明确:先用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总领全文,点示题旨,接着交待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作正面描绘,最后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
③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明确: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地写出潮,刻画了海潮的雄奇壮观。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简单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海潮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情景。
2.理解“这里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桂花。”一句话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浓浓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语:童年是美好,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回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生活文章。(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教师:读了课题,你有问题要问吗?
(学生自由提出疑问)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读书交流。
(l)请学生选读感兴趣段落。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懂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以下问题。
1.“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①从文中找出“我”喜欢桂花句子读一读,说说“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2.重点理解摇花时乐趣。
(l)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2)画出“我”摇桂花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雨”?
(3)指导感情朗读。
3.理解“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摇花乐’,还有那摇落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四、课堂总结
1.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热爱之情。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由于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文章,学生会很感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交流中自己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童年生活,说一说不能忘怀人和事,在阅读学习中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篇5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难点是稳重作者映衬手法天衣无缝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二、认读。
1.读准字音。
艨()艟()倏()泅()舸()
雉()溯()僦()绮()溢()
2.读懂词义。
①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略不相睹()略不沾湿()
虽:虽席地不容闲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皆:皆披发纹身()皆出酒食()
既而:既而渐进()既而儿醒()
②生词释义点读。
珠翠罗绮溢目______________倏尔黄烟四起__________
方其远出海门______________
③通读句子,指出其修辞方法。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三、研读。
1.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写了涨潮、水战、弄潮、的盛况。按“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板块,将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段自然美,第2——4段人情美。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可将文章分为两层,第1——3段正面描写,第4段侧面烘托。
2.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以人多马众侧面烘托出浙江潮的壮美。
四、赏读。
1.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
写涨潮,由远而近,顺势而下,挽狂澜于笔端。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尽了大海的威仪和气派。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角度进行描绘,如:“仅如银线”写其形;“玉城雪岭”状其色;“大声如雷霆”描其声;“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绘其势。
2.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和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屡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任务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写参演船舱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写“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写“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五、亮点探究。
1.《》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作者在《》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
点拨:作者从四个方面写: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人拥挤之极。
3.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方法,请各找出一个例句,说说它的作用。
点拨:“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如“饮食百物皆倍穹于常时”是烘托人极多和盛况。“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4.试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点拨:“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动词“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的人特别多。
六、背读。
七、练习(略)
探究活动
课下由老师组织观看中央电视台拍摄的钱塘江大潮的纪录片,查阅相关的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1写一篇说明大潮形成原因、关于大潮的传说、习俗的历史沿革的说明文。
2写一篇记叙文,描绘场面、抒发内心感受。
两个题目任选一个。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篇6
【教学目的】
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2、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朗读、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庶民,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今天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这番盛况吧。
二、朗读课文、感知大意
1、朗读课文。
2、理解字词,领会课文大意。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略:略不相睹( ) 略不沾湿( )
虽:虽席地不容闲也( )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皆:皆披发文身( ) 皆出酒食( )
而:既而渐近( ) 倏而黄烟四起( )
三、研读理解课文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3、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 观潮的?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4、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5、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
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像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神舟6号飞天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有能力的同学课后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文中“冰激凌也很感动,也流着白色的眼泪”这句话的意思,体会文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并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冰激凌也很感动,也流着白色的眼泪”这句话的意思,体会文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真挚情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充分自读,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说说主要内容。师提示:主人公是谁?他去哪干什么,那时,他发现了什么?于是,他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
3、朋友去哪干什么,那几个自然段说了这个内容?
指名读,你在预习时遇到了什么问题?
4.课件出示地图:介绍“甘肃西部地区”、介绍“青年志愿者协会”。
中国青年志愿者协(xié)会(英文名Chinese Young Volunteers Associasion,简称CYVA)成立于1994年12月5日,是由志愿从事社会公益事业与社会保障事业的各界青年组成的全国性社会团体,本协会通过组织和指导全国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经常组织志愿者到西部山区支援当地教育。
二、讨论、学习、理解课文
1.“朋友为什么会产生知难而退的想法?”
2.青年教师心里不平静。
(1)当他了解到学生连冰激凌都没有见过时,他的`心情怎样?会想些什么?
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看到孩子们欢呼雀跃的时候,他的心情怎样?又会想些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件出示:反映我国西部地区贫穷落后现状的音像资料。
(3)读到同学们写的作文时,青年教师心情又是怎样的?他会想些什么?
学生讨论:为什么说“冰激凌也很感动,也流着白色的眼泪?”
冰激凌是不会被感动的,更不会流下白色的眼泪(因为青年教师走过了相当长的一段路,冰激凌已经开始融化了)。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师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同学们,大家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在同学们看来,就连冰激凌好像也被老师的行为感动得流泪了。这句话表面是写冰激凌,实际上还是在写同学们被老师买冰激凌的事情感动了。
3.冰激凌一事使青年教师改变了想法。猜猜他现在会怎么想?
学生尽情发挥想像。
课件出示音像资料:我国现在的西部大开发计划、“春蕾计划”、“母亲水窖”工程等。
三、总结课文,畅谈体会
读了课文,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西部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及经济的发展。
四、拓展
师:让我们再来看一看老师收集到的有关西部贫困地区的情况吧。(课件出示图片)
问: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布置作业:
给那里的孩子写写你想说的话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篇8
【教材理解】
《观潮》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设计理念】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我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以读为本,紧抓“奇”进行教学,初读感知奇,品味探究“奇”,美读感悟“奇”。
【学情简介】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知识面不宽,对文中所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很难想象出画面,教师必须指导感情朗读并借助电教媒体等辅助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3、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留心周围事物,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及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方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我将远程教育资源:图片、影像等有机地融合到多媒体课件中,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寓情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为学生提供了直观、动态、形象的影视文件,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为学生自读、自悟文章内容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为了上好这一堂课,我在远程教育资源网上查找了和课文有关的图片和录象资料,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以便对大潮有初步了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大家去看过吗?(没有)很遗憾老师也没能亲眼所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壮观的景象。
二、出示课题,探究“奇”意:
1、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1课观潮,(师相机板书课题)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通过预习学生自然就可以回答出:钱塘江大潮)
2、师介绍: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我们可爱的家乡——秦皇岛有好几千里。如果说秦皇岛的北戴河风景区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师板书:天下奇观)
3、师引发问题:“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给学生独立思考空间,之后可以提醒学生借助字典解决。)
4、多指名回答后明确:“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进一步引导说出“天下奇观”的涵义,即:天底下或世界上奇异的景象。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奇”:
1、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2、老师发现大家都有些迫不及待了,那就赶快打开课文读一读吧!
阅读提示:
A、把字音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B、认真的读课文,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刚才教室里可真是书生琅琅,大家读得都那么认真又那么好,现在谁愿意展示一下你自己,我们开火车读一读,注意一定要认真听哦,老师随时会有可能叫到你!
3、开火车读课文,教师利用这个过程纠正学生读不准的字音。
4、刚才看到大家火车开得那么好,老师真为你们骄傲!现在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5、指名回答后明确: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四、精读课文,品味探究“奇”:
1、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么你认为“天下奇观”到底奇在哪里呢?边默读课文边用——画出你最能感受到大潮“奇特”的词句。读一读这些词句,说一说体会。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篇9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2、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的结构: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部分来写文章。
3、重点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能读懂些什么。
二、教学准备
1、生字、词认读幻灯片。
2、钱塘江潮的录像片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看课题《观潮》,你能想到什么问题。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观潮的地点、时间、简单概括当时的情形)
(二)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请学生说说自己已经学会了哪些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2、重点交流的几个字:
若为上下结构,下半部分是右,不是古;
昂的左下不要多一撇;
崩的形近字区别,嘣,蹦,繃,漰等;
震注意下面部分是辰字。
3、课文看看文中有没有自己不理解的词,提出来集体交流。
4、用上课文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话。
(三)了解文章结构
再读课文,自由找伙伴分工朗读课文。集体评议哪种分工方法好。
可能的几种情况:1、四人小组朗读,每一个自然段,对此种读法加以肯定。
2、三个小组朗读,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分工,对此方法要表扬,是正真的读懂了课文。
老师点拨,这篇文章就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时间顺序写的。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潮来前)
1、明确钱塘江大潮的时间是农历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地点是在海宁市盐官镇;这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2、潮来前的情形是怎样的,作者从两方面进行描写。
一是周围的景物江面、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远处的小山(特点非常平静);
二是当时的人们(人山人海、昂首、等着、盼着)
3、指导朗读该段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课本以外有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3、复习学过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第二、三自然段,体会钱塘江大潮来临时的壮观景象。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能够背诵该部分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一读课文,初步感知
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说说读了课文对钱塘江大潮的描述后自己的感受。(学生自由发挥,一个词、一句话等等都可以)
(二)再读课文,找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1、听到的:(研读句子,同时落实感情朗读)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分析:这是一个比喻句,把潮水来时的声音比作闷雷。请学生体会闷雷一词,播放闷雷的声音与潮水来时的声音,之后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说明潮水越来越近)
(3)人们的反应:人声鼎沸、沸腾起来(反衬出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4)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夸张的用法,的'把潮水的声音与山崩地裂时发出的声音相比较,说明声音之响,气势之大,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说明潮水给人们的一种冲击力。)
2、看到的:(研读句子,同时落实感情朗读)
(1)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重点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以及与潮水来时的关系。明白白线指的就是潮水。)
(2)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潮水越来越近,越来越急,越来越高)
(3)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比喻,把翻滚的潮水比作白色城墙)
(4)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比喻,给浪潮以特写镜头,比作白色战马,这就是文章开头所写到的天下奇观)
(三)三读,看谁读得好
感情朗读,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比赛。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试着给课文分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抓住表示时间的词给课文分段。
2、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片段,试着用自己的话描绘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并与课文比一比,看谁写得更好。
二、教学过程
(一)指导分段
1、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早上,午后一点左右,霎时)
2、给课文分段,并说说各段的大概意思。
(二)观看录像,进一步了解钱塘江大潮
1、观看录像,结合课文想想,作者哪些地方写得好。
2、试着用自己的话给录像配上解说词
3、集体交流,看谁的描述最准确,最能吸引人。
(三)作业:
1、检查课文背诵情况
2、听写词语
3、完成作业本相关作业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篇10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课文的重点是打捞铁牛的经过,包括准备工作和打捞过程。记叙层次清楚,行文简明有序,是这篇课文语言表达上的主要特点。这样的课文,适宜训练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然后把各部分内容连起来想一想,练习抓住文章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是捞铁牛所凭借的水的浮力的知识,可抓住第二自然段的重点词语理解船能“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的原因和先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的意义,来理解打捞过程中对水的浮力的利用。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方面是训练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段,进而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而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受到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3、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重点段落是怎样把意思表达清楚的。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清怀丙在捞铁牛时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2、理解铁牛能捞上来的原理。
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懂得一点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也可做一些有关水的浮力的实验。
第一课时
一、引入:
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个叫怀丙的和尚把沉入河底的大铁牛捞上岸来,他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一看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要求认识的字:捞陷淤搭绑铲减绷丙
2、要求会写的字:捞笨潜绑铲减越丙程
“淤”读yū,不读yú;“潜”读qián,不读qiǎn
3、认读生字卡片:打捞笨重潜泳绑架出色穿越工程铲除减轻议论纷纷浮桥结实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2.每个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
3.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第一部分(1):写为什么要捞铁牛。
第二部分(2-3):写怀丙为捞铁牛做的准备。
第三部分(4-6):写怀丙捞铁牛的经过。
第四部分(7):简介怀丙和尚。
4、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指名说。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讲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的事。先讲捞铁牛的原因;再讲准备工作;最后讲怎样捞铁牛。
第二课时
一、引入:
认读生字卡片:打捞笨重潜泳绑架出色穿越工程铲除减轻议论纷纷浮桥结实
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研读课文
(一)、1、读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话说为什么要捞铁牛?
2.铁牛有多笨重呢?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没有打捞工具?有没有科学简易的打捞方式?
3.指导读句子,加深理解。
4.再读第一部分。学生评议。
(二)、自由读课文2、3自然段,
1、引导学生理解“议论纷纷”是什么意思?他么在议论什么?
2、正当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一个和尚出现了,他说了什么?在文中把这句话画出来。
3、请大家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并用笔画出重点词语。
4、怎样捞铁牛?我们先来看看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
完成填空:(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然后引导学生用四个字把每项准备工作概括出来。)
首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怀丙做四项准备工作,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6、读懂了这一部分,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小结:回顾四项准备工作,我们感受到四项准备工作做得认真和周密,准备工作出色。
(三)、默读课文4、5、6自然段。
1、思考:怀丙和尚是怎样捞起第一只铁牛?
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的,指名读和尚……向上拔。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用……把表示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在铲沙过程中变化的词标出来。
课件演示捞铁牛的过程,让学生充分认识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拔出淤泥。
2、全体朗读这段话,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概括出来。
3、用同样的方法自学5、6自然段。
4、思考并讨论: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而是先让水手使劲划船把铁年拖回岸边,再让众人拖牛上岸。指名说。
5、思考讨论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分别用四个字慨括出来。
6、怀丙几次利用水的浮力?他能把铁牛捞上来,在哪个字上下了工夫?
(四)、齐读最后一自然段。学习文章写法。
你觉得怀丙是个怎样的人?从他身上你能学到什么?
三、课外扩展:当时条件有限,只能用这样的办法捞铁牛,现在科技进步了,如果是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捞铁牛?(学生各抒己见)
四、小结:怀丙虽然不是身体上的大力士,但是却是知识上的“大力士”,他用自己的知识创造;了奇迹,“知识就是力量”啊!他巧用水的浮力,依靠科学的力量把铁牛从水里捞上来,这种做法足以说明他是无愧于“出色的工程学家”这个称号的。
板书:
铁牛被冲走
怀丙做准备 摸清位置 准备沙船
捞铁牛 拴船搭架 绳拴铁牛
铁牛被捞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