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春节ppt内容的展示与感悟(经典十四篇)#】在当下这个社会中,大家逐渐认识到报告的重要性,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报告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好工具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春节社会实践报告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节ppt内容的展示与感悟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生字13个。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理解自然段,找出各段讲的什么。
教学准备:
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散文。
教学方法:
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完成“初显身手”。
学生讲自己查资料了解的情况。
2、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⑴、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的顺序。
⑵、出示13个生字,学生分组认读。
矩,蒜,醋,假,夕,鞭,戚,逛,驴,恰,盏,预,吉
(请每组2、4号同学起立教读)
⑶、出示生词,同桌读。
规矩,大蒜,香醋,放假,除夕,鞭炮,亲戚,逛街,恰好,几百盏灯,预示吉祥
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
⑴、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老北京的.春节怎样”用一个词来概括。
⑵、指名接读。
⑶、齐读课文,分组讨论:
老北京的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哪些日子是最热闹的?勾出这些日子来。
⑷、齐读课文4—6自然段,谁用一名话概括这部分内容。
⑸、接读1—3自然段,谁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部分讲了什么?
⑹、齐读1—3自然段。
⑺、齐读7自然段。
⑻、朗读全文。
⑼、分小组学生谈自己家乡过年的情景。
三、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春节ppt内容的展示与感悟 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2.体会详略得当、总分结构、准确用词等写法的好处。
3、以文带代文,学习《除夕》《本命年的回想》《青玉案·元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文中描写的“除夕”“十五”这两个日子,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详略得当、总分结构、准确用词等写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诵读、引入新课
美好古老的传统节日,各具特色的地方节日中蕴含着一份份美好动人的情感,一种种支撑民族脊背的精神,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本节课老师要带着大家再次走进《北京的春节》一课,去体验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二、回顾课文,总结写法
1、这一课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写了“腊八、小年、除夕、初一、十五、十九”六个日子,在这六个日子里,作者详写了“腊八、除夕、初一、十五”四个日子。这样写详略得当,条理清晰,让人读了感觉清楚明了,重点突出,如果面面俱到,会让人感觉文章非常臃肿,让人读着不够轻快明了。
2、复习回顾课文内容
3、总结写作法宝一: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三、在美读中悟情,在悦写中提升
1、现在就请同学们选择作者描写最详细的四个日子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反复读读,体会写法,加以批注。
2、反馈交流:
(1)学习“除夕”部分
①教师总结读。
②围绕中心句强调读。
③本段中心句:除夕真热闹。在作家老舍的笔下除夕夜是热闹的,那在不同的作家,不同的地区除夕夜又是怎样的呢?
④以文带文:
A、斯妤《除夕》
B、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
⑤比较三两位作家笔下的除夕的异同之处。
相同点:都写出了除夕夜的红火喜庆,都采用了总分的写法。
不同点是描写的侧重点不同,描写的角度不同,一个抓住了热闹、一个抓住了忙碌,一个抓住了欢乐而又庄严,然后从各方面围绕重点去写。
⑥总结写作法宝二:总分结构,条理清晰。
⑦朗读地方节日特色范文。
⑧学生课堂练写。
⑨分享交流、评价。
以上是我们交流学习的除夕部分,现在我们来学习“十五”部分,如果说元宵节是春节的高潮,那什么又是元宵节的高潮就是灯了。
3、学习元宵节部分。
(1)换词朗读:
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都是玻璃的,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都是牛角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文中的一律、清一色、通通表示什么意思?我们把它们都换成“都”,感觉怎么样?
(2)比较换词的效果,总结写作法宝三:准确用词,生动表达。
汉语是一种非常奇妙的语言。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字或词语来表达。这样可以避免言语呆板枯燥,也可以使语言生动形象,当然文中妙不可言的美文表达还有很多呢。
(3)朗读感悟
这妙不可言的是回环反复的美——大人赏灯: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这妙不可言的是简洁流畅的美——小孩玩灯: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这妙不可言的是留白遐想的美——吃元宵: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在现代作家的笔下元宵节是这么的美好快乐,那么在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笔下元宵节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4)以文带文:《青玉案·元夕》南宋辛弃疾?教师诵读译文,学生读原文。
简析助理解:在这首词中的元宵佳节之日作者都描写了些什么呢?有马、有车、有灯、有人。那马、那车、那灯、那人、何其美哉!绘声、绘色、绘形、绘神,让人回味无穷·······一切的美好都会让人回味无穷,最后请同学们带着这份回味无穷和本堂课学到的三大写作法宝完成课后的学习。
四、布置作业,巩固拓展延伸
1、小练笔:写写你印象最深的一个节日。
2、背诵《九月十日即事》和《鹊桥仙》。
春节ppt内容的展示与感悟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会写8个,积累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
3.认识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文化年的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关于过年童谣的课件,各地各民族过春节习俗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你们家乡过春节的一两件事。(学生说,教师可与学生作适当的探讨)
2.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去了解一下北京的春节,感受那里的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2.开火车式轮流读课文,其它同学边听边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同时纠正其它同学读的不正确的地方。
3.同学交流汇报,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4.再读课文,思考: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
三、细读课文,了解老北京习俗
1.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的,到哪天结束?
2.读课文,按顺序填下表
时间
主要事例
腊八
腊八粥 腊八蒜
腊月十九
买杂拌儿 买爆竹 买玩意儿
二十三
祭灶
除夕
穿新衣 贴对联年画 炮声不绝 吃团圆饭 祭祖 守岁
元旦
男人出门拜年,女人在家待客,逛庙会
元宵
悬灯结彩 放花炮
3、交流填表情况,根据学生的交流老师在表格中板书关键词。
4、观察上表,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
四、朗读体会,感受民俗
1、通过节阅读和填表,找出春节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除夕、元宵)
2、找出相关的段落,读一读,试着读出热闹喜庆的气氛。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知道了课文的写作顺序。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大家下来后再用心揣摩,联系上下文记住它们的音形义,下节课对生字进行听写。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1.听写后学生对照课本检查改错。
2.讲解易写错的字。(熬、醋)
二、品读课文
1.作者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哪几个时间段?(结合上表,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
2.在这五个时间段里,哪个时间段是准备过年的情景。找出课文中相关段落(1-7)读一读。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人们准备过年的场面。(忙乱、紧张等)。大人们在忙什么?小孩们在忙什么?这时他们的'心情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来读一读。读出你的感受。
3.在这五个时间段里,重点写哪几个日子?(除夕、元旦、元宵)。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都一样热闹吗?找出文中的段落,默读思考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
同学交流体会:(除夕:喜庆、团圆 元旦:悠闲、快乐 元宵:红火、美丽)
抓住关键词语,逐一品读,体会特点
三、总结课文,领悟写法
课文从腊八到正月十九,记叙了五个时间段的主要活动,为我们勾勒出一个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大家再来读课文,看一下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如果让你写春节,你打算怎么写?回忆你过春节的情景,写一写。
四、布置作业:朗读课文,把过年的喜庆气氛读出来。
春节ppt内容的展示与感悟 篇4
今年春节期间,我们家来到了历史文化名之一的绍兴。下了火车,感受到一股浓浓的春节气氛:火车站挂着红灯笼,贴着对联,玻璃门上贴着祝福,都让人感到温暖。
离开火车站后,我们首先来到了大作家鲁迅的故居。坐在公交车上,看到车外人山人海。乍一看,除了更高的屋顶、路灯和灯笼,还有一群群穿着色彩鲜艳的新衣服的游客。今年的游客比往年多得多。不管有多少人,一点也不削弱我的兴奋。公共汽车停下来之前,我匆匆下车,挤进人群。
来到鲁迅祖屋门口,我迫不及待地掏出门票,跟着导游的脚步走进鲁迅祖屋。听了导游的讲解,我了解了很多鲁迅童年的故事,也了解了一些江南民居的'老建筑风格。参观完鲁迅的祖籍,我们来到鲁迅故居。这是鲁迅成年后的住处。在这里,我进一步总结了鲁迅的生平和他的介绍。
接下来,我们要去香草园。我太激动了,脑子里充满了想象。“白草花园是如此美丽和有趣!”有人说:“我一定要看。”不知不觉已经到了百草园门口。进了大门,我惊呆了:“这么漂亮的百草园怎么可能是普通的菜园呢?”我很失望。但是仔细想想,童年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在当时的鲁迅眼里,连这样一个普通的菜园都是美的。
我们从百草园来到三个映月池,看到了鲁迅的启蒙老师寿吴京教授学生的教室和当时的一些场景。教室中间有一张方桌,上面有一把尺子。教室左上角的那张是鲁迅小时候的书桌,上面刻着一个小字“枣”,提醒自己。我不禁暗暗下定决心。
离开鲁迅故居已经是晚上了。回酒店的路上,路边的红灯笼点着,路边忙碌的夜店来来往往,美丽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人们陶醉在美妙的春节里。
春节ppt内容的展示与感悟 篇5
一、教材解读:
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二、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及理解“翡翠、万象更新、掺和、万不得已、截然不同、娴熟、通宵、残灯末庙”等词语,读准文中的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重点)
3、揣摩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顺序及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并体会其好处,品味作者俗白朴素的语言特色,学习迁移。(难点)
4、收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过春节的习俗,收集与节日相关的古诗词加以整理积累。
三、课前准备:
师:课件——文中涉及的民俗艺术品 春节童谣 重点语段 原文片段等
生:熟读课文。收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过春节的习俗(特别是我们家乡的),收集与节日相关的古诗词
四、过程预设:
板块一 创设情境 整体感知
一、创设情境,回味过年
1、说说家乡的春节印象。
(1)谈话引入: 同学们,开学已经三、四个星期了, 虽说时光匆匆易逝,可过年的情形分明还在眼前,年的味道似乎还让人回味无穷。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2)师补充过春节的俗语。
(3)这么多的春节习俗要不要把它们全写下来,该怎样写?
二、揭示课题,整体把握
让我们一起走进语言艺术大师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看看老舍先生是怎么来介绍老北京的春节习俗的。
1、大声读课文
(1)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字音,圈划不理解的词句。
(2)、老北京过春节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印象?
2、交流
(1)、完成《语文作业本》第二题。
(2)、词语理解:腊月 残等末庙
(3)、抽读感兴趣的部分,(随即呈现附有文字解释的图片帮助理解)
(逛庙会 逛天桥 熬腊八粥 买杂拌儿 贴年画…… )
(4)、老北京过春节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印象?
喜庆 热闹 隆重 忙碌 祥和(板书)
板块二 理清脉络 了解习俗
一、默读课文
1、想想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在课文中找出依据)?
2、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写了哪些天的哪些风俗特点,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份热闹、忙乱、喜庆、团圆?
用不同的符号在书中圈划
二、 自学,小组交流
三、 全班交流,师注意归纳指导:有的可以在文中直接划出,有的要用最简洁的语言归纳,(如:第二个时间段,可归纳为:购置年货。)有的要在课文中跳跃式的划出,如写除夕这一时间段。
四、 课件出示下表,对照。
时间
风俗习惯
腊月初八
熬腊八粥 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至
腊月二十二
孩子:买杂拌儿 买爆竹 买各种玩意儿
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购置年货)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 放鞭炮 吃糖
过了二十三
大扫除 把吃的准备充分
除夕
做年菜 穿新衣 贴对联 贴年画
灯火通宵 放鞭炮 吃团圆饭 守岁
正月初一
店铺关门 男人拜年 女人待客 逛庙会
初六
铺户开张 逛庙会 逛天桥 听戏
元宵
看花灯 小孩放花炮 吃元宵
正月初九
春节结束
五、观察表格,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板块三 深入研读 领悟表达特点
一、从表格上看,北京过春节的习俗也太多了,老舍先生是怎么来安排的呢?
或者:在老舍爷爷眼里,老北京的春节哪几个日子最热闹喜庆?(除夕、初一、元宵)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写得特别具体,留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他又是怎么来介绍热闹的情景的呢?
二、从详写的三个日子入手,探究表达特点
(一)、研读除夕的热闹
1、引:除夕是春节的重头戏,也是过年的第1个高潮
2、这段话中哪句话最能概括除夕的气氛?圈出其中的中心词。这份热闹还可以从哪些词语感受到?
3、这是怎样的一种热闹呀!你会用那些词来形容?(普天同庆、通宵达旦、团团圆圆)老舍先生对这份热闹的描写可谓匠心独具,调动了多种感官来感受这份热闹,你觉得他是从哪些方面来体现这份热闹的?(香味、色彩、声音)
4、预设学生有难度,让生思考后,提示:看标点符号,可能还是有难度,让生直接完成课堂作业本练习13面。
5、补充:当然还写了“团圆”(能不能这样安排,待考虑)
6、体会结构特点
7、引导学生朗读
过年喽,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
这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
这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
(二)、研读初一部分,感受作者的表达特点
1、正月初一给人又是怎样的感觉?(悠闲 快乐)
作者又是抓住了哪一点来具体描写的?(人们的活动)
2、引读
1、同样是热闹,作者抓住红火而美丽来突出十五的节日特点,那么初一作者又是抓住了哪一特点,怎么展开介绍的呢?自主研读。
2、完成课堂作业本中针对性的练习。
3、交流
除夕——喜庆 团圆
人们的活动——做年菜 穿新衣 守岁 吃团圆饭 香味——色彩——声音
初一——悠闲 快乐
人们的活动——铺户关门 男人拜年 女人待客 小孩逛庙会、
(三)、研读正月十五元宵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作者着力描写了什么来体现?
读圈关键词
交流 灯的数量多 灯的种类多 (排比)
3、按照文章的总分总结构,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四)、体会有详有略的写法
如果作者文中提到的'那么多日子都像这三个日子一样介绍得这么具体,大家觉得好不好?那老舍爷爷为什么就选这三个日子来详细地介绍?(印象深刻,最热闹,最有年味等)
详略安排有什么好处?重点突出,点面结合,读来印象深刻。
三、圈划文中语词,品味语言特色
朴素自然 耐人寻味
1、以“腊八”段落为示范,领着学生欣赏老舍的语言风格——朴素自然,聊天式的,俗雅共赏
2、出示朱自清的《匆匆》片段,对比阅读中感受其语言风格
3、学生自由阅读,从不同的语段欣赏老舍的语言特色
主要句子罗列:
1、腊七腊八,冻死寒鸦——俗语引用,说明一年最冷的时候开始
2、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语言简练,夸赞腊八蒜
3、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和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非常自然地运用了排比和比喻,通俗有趣,说明粥的材料丰富,表达对丰收的自豪和期盼
4、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板块四 小结写法 迁移运用
一、引入:
老舍爷爷以其朴素自然、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按时间顺序抓住每个节日的最主要的特点有详有略地简单勾勒,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让我们读后回味无穷。
二、阅读“阅读链接”,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1、采用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过年时那份真实的情怀;
2、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过除夕的喜庆与热闹,其中细致地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情景。
三、练笔:
假如此时请你介绍家乡的春节全景,你打算怎样写?
预设:以地点变换为线索——超市,菜场,服装店,车站,码头,饭店,各家各户……
以不同人物为线索——老人,大人,小孩,打工回家的,做生意的……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热闹 忙碌 喜庆 团圆 祥和
时间顺序 详略得当 朴素自然
春节ppt内容的展示与感悟 篇6
调查时间:
20XX年春节
调查目的:
通过观察家人、朋友的过节方式,体验传统节日的意义
调查地点:
我家
调查方法:
向长辈询问、在网络上查找、浏览书籍
调查成果:
在调查中,我了解到,春节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些甚至沿用至今。
一)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二)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古时候人们以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如今,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三)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但根据我的调查,现如今城市中,由于人们多住在楼房中,不便贴春联,以致城市中这一风俗习惯正在慢慢消失。
四)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春节期间,处处可见人们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DD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我家门前贴上了“福”字。据说,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就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五)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乡村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表达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根据我的调查,现如今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城市人中很少挂年画,但也总少不了挂历,想必就是这个原因。
六)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但根据我的了解,由于每个人生活方式的不同,少部分人由于种种原因,已不再认为守岁是一种必要的活动。
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我家除夕夜团年的时候就燃放了爆竹。
八)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初二则为出嫁女回娘家拜年。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根据我的调查,现如今拜年不同于往日,大多数情况只是大家聚在一起互赠礼物,吃饭或者进行某项娱乐活动,比如打牌、唱歌等,而不必真正地进行跪拜。
调查感言:
通过此次调查才大致上了解了春节民俗,但多数现已不用,或者改变。大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年味淡了”。但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应该有更加长足地发展,因此,我们在注入新的文化的同时,也要维护那些传统的民俗,不让“年味”在我们身边渐行渐远。
春节ppt内容的展示与感悟 篇7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所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加见识,语言简洁而生动,文质兼美,是学生培养语感,对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时对小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提升语文学习能力的平台。怎样在完成教学任务时,有效地运用课堂上的有效理答,利用文本材料,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计多层次、有秩序、阶梯式的语言训练点,激发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扎实地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我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的一个前提条件和因素,之所以,在教学时,尽量体现和渗透教学设计的意图,使学生在课堂中快乐地学习、在教师的有效理答中构建更加准确、清晰、完整的语言表达体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一、自主读文、读中感悟
读是培养学生语感和语言素养的最佳途径之一,读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文质兼美的文章,能使学生读来朗朗上口、成为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的范本材料,更是成为学生语言表达借鉴的一个最佳平台。所以,以读为主的教学是本课的教学主线。确实是大势所趋,这节课中,我抓住作者按时间的顺序记叙老北京过春节的表达顺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有目的的读走进北京人过春节的几个片段,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初读划出有关句子,再读体会交流,在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的重点部分。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评价,提升学生的认识,升华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课伊始时,我要求学生初读课文,自主感悟。在这个环节中,我创设了一个力求一石激起千层灵的中心问题:“看来大家课前预习的不错,下面我们就跟随老舍爷爷一起去看看北京的春节。请同学们打开书,注意这一次读书,要认真地朗读课文,看一看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学生通过自由读课文、自由感知文本、自由和文本对话,在交流汇报在交合汇报中进行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最后回归文本——说说老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我此时设计了两个语言训练点对学生进行表达能力的训练:
语言训练点1、这么热闹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请说一句完整的话。
语言训练点2、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腊月初几就已经开始了,首先第一个好日子是——其次是——接着是——最后是——。
同时,对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我积极进行了有效的评价理答:
1、两个问题,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表达,真不容易。谁再来说说?
2、你的表述真有条理。
3、太神了!这么长的句子你都能说得这么流畅、完整。谁也能向这位同学一样说说?
4、哇!在表达中,你能加进自己的语句,使句子表达得更加具体,向你学习!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先概括出叙述顺序,老师提示质疑,重读课文,锻炼缜密思维,然后了解文中详写与略写的日子。既遵循了学习的规律,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在渗透本课的表达方法时,针对文本的内容特点,选择了一个教学内容点设计了语言训练说话句式,用积极地评价来给予学生积极的回应,激发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做出了精彩的回答,也就是对学生回答给予及时的赞扬或者表示接受学生的观点。使学生更愿意参与问答,并在问答中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
二、朗读展情,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
由于本课所写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其中许多情景如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孩子从未见过,但老舍先生对此描述的使人如身临其境,加之课前布置学生从网上搜集的资料,再结合我从网络资源中找到不少资料图片,通过多媒体恰当的呈现在课堂之上。这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在教学的开始,在图片各异的课件中,我示范读了课文中描述“腊八”一段文字,通过看和听,将学生带入了学习的情境,同时对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有了初步的印象、对文本精美的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借此,我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自主读文,感知文本,在再次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感知了文本,感悟作者文字的魅力,触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还对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了熟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语言的“味道”,并把好的语言进行了积累。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语言的过渡,教师的及时评价,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大胆交流,在这种对话中不断感悟,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
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同学抓住三个重点时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在教学中渗透作者的表达方法。
为此,让学生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说话训练,进行语言积累的同时,突破教学重难点。
所以,我特意设计两个语言训练句式:
1、你们交流的句子那些是写灯的数量多?那些是写灯的种类多的?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归纳、练习说一说。
2、请试试看,能否用从灯的数量多和灯的种类多,用一句话完整地表达出来。
如和除夕相比,正月初一全城都在休息。人们都干什么去了呢?请读课文第9自然段。学生通过读中进行交流。针对学生的交流、表达,我特意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评价理答;
1、这两个同学交流的时候,不仅恰当地用上老舍爷爷的话,还巧妙地运用了老师引语进行表达,真令人佩服!
2、各种各样的花灯,加上五彩斑斓的花炮,加上香甜美味的元宵,令人陶醉,谁能不喜欢呢?这么热闹的灯会,你们想不想读一下呢?
这样的选点训练,充分利用理答这一种特殊的教学对话,仔细倾听学生的问答,通过有层次、有秩序、有针对性的“追问”、“转问”、“提问”和“反问”等理答有效方式,把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充分调动起来,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升华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发情感的欲望。此时,此处语言训练点的设计和教师对学生有个性的评价语言的设计,更好地让学生敞开心扉去接触语言,去感受语言,去体味语言,使学生在沉浸于文本语言和情景的基础上,自由述说、自由运用本课习得的语言,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几点思考
不足之处:
1、教学的节奏把握还应该明快一些,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还应该确切些。
2、在语言训练点的选择上,选择面较窄,达不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说话句式训练的设计,只针对多数学生,而对一些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甚至难于掌握,应该对这些学生多谢关注,设计合适、乐于让他们进行语言表达的语言训练句式。
总而言之,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对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开展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研究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同时我也认识到在教学中还需要更多细节的思考,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春节ppt内容的展示与感悟 篇8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收集有关春节的习俗。
教学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回忆春节
1、导语: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寒假里我们刚刚过完中国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我想春节的场面大家还历历在目吧,老师在网上下载了一首有关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2、现在,我们就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回顾写作顺序,分清详略
1、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
2、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在这些节日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请你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3、交流后,板书。
三、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哪一天?选择你最喜欢的那一部分,深入地读文,读到你印象最深的地方,你就把它画下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觉,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并且可以把你的感受和小组同学交流。
汇报重点: (预设)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 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农业展览会。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幽默。
(2) 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多吃几个饺子。体会老舍语言的简练。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从家家赶做菜男女老少都穿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等语句体会除夕的热闹。
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全方位的描写,更体现除夕的热闹,也可见老舍先生描写细腻。
3、正月初一: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男人在午前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女人在家中接客。
逛庙会可通过学生查找的资料和自己的生活谈一谈。
4、正月十五: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四、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有一个月的时间,中国的春节是个非常隆重的节日,详细说起来恐怕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为什么老舍先生让腊八、除夕、正月处一、正月十五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
五、课后小练笔
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春节ppt内容的展示与感悟 篇9
一、主题的确定
传统的寒暑假作业,老师一般都是布置学生完成由正规出版社出版的《寒假(暑假)乐园》或《寒假(暑假)新时空》之类的作业。一学期一学期下来,孩子们对这一类作业慢慢地产生厌倦感,觉得做这一种作业很枯燥、很乏味,从而在做作业的态度上慢慢变得漫不经心、敷衍了事!那么,如何激起学生的作业兴趣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他们做自己感兴趣的作业。话说每一年的寒假,都有一个我们中国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过春节,这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件多么令人开心、令人兴奋的事儿!他们天天感受着有关“春节”的民风民俗。于是,“走进春节,感受春节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作业就这样诞生了。
二、作业的指导
确定了作业的主题后,接下来就要设计作业的相关内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设计的本次作业内容是:
1、查找资料,了解年和春节的来历。
2、了解自己家乡人们过春节的习俗。(吃的、穿的、人们的活动等)
3、搜集有关春节的对联和诗歌,并摘抄下来。
4、写一写过春节时,自己印象最深的事儿。
5、拍一拍过春节时,一家人团团圆圆热闹喜庆的照片。(至少3张)
6、画一画过春节时,家乡热闹美丽的景象。(8k纸)
7、做一做富有春节特色的手抄报。(8k纸)
8、剪一剪富有春节气息的纸工。(福字、春字、窗花等)
9、写一写本次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自己做了些什么、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有什么问题值得今后继续探究)
(备注:根据实际情况和居住条件的限制,可以自己一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几个人一小组合作完成,必要时可以请家长帮忙,同时要注意安全。有条件的同学,有些作业成果,可以以电脑打字的形式呈现。)
在布置作业时,单单把这一大块作业内容抛给孩子们,那显然是不行的,因为这样孩子们会不知道自己该从何处着手,还需教师作细细地指导。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
(一)时间和内容上的安排
寒假前期,查找资料,了解年和春节的来历,搜集有关春节的对联和诗歌。寒假后期,
画一画过春节时,家乡热闹美丽的景象;做一做富有春节特色的手抄报;剪一剪富有春节气息的纸工;写一写过春节时,自己印象最深的事儿;写一写本次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贯穿整个寒假的,了解自己家乡人们过春节的习俗(吃的、穿的、人们的活动等);拍一拍过春节时,一家人团团圆圆热闹喜庆的照片。
(二)人员上的安排
根据孩子们居住条件和兴趣爱好,可以自由组队(要给自己的小队起一个富有新意的队名),也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几个人组成一小队的,一定要做到分工明确,每个人都有任务,比如谁负责搜集资料、谁负责整理资料、谁负责拍照摄影、谁负责美工设计等等,同时又要做到相互合作。独立完成的同学,必要时请求家长帮忙。
(三)作业形式上的辅导
五年级的孩子,大多数同学都具备了很强的作业能力,比如:编手抄报、画画、剪纸等等;但是对一些不常见的作业,还是需要教师在形式上加以指导。如写心得体会,要让孩子知道从“自己在本次实践活动中做了些什么、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有什么问题值得今后继续探究”等方面去思考,为孩子们消除畏难情绪。
三、作业成果展示
开学初的第一堂课,是孩子们最激动最兴奋的一堂课,因为教室里成了孩子们的“作业展览会会馆”。孩子们个个喜气洋洋,脸上无不流露出幸福喜悦的神情。他们互相传递着自己辛勤换来的成果,彼此介绍着、交流着、欣赏着。于是,教师趁热打铁,先让孩子们在组里交流,然后选出优秀组派代表在班里进行交流。下面,摄取几组镜头:
摄影队:这几组照片是我们小组正月初六在皤滩古街拍的。我们赶到那儿,正好那儿有舞龙表演、花灯展出、民间舞蹈表演等等。我就快速按下数码相机的快门,留下到这一幅幅精彩的画面。此次的皤滩之行真快乐!
剪纸队:你瞧!我的“红色小兔子”剪得多精致呀!看上去,小兔子活灵活现的!因为今年是兔年,再加上我的阿姨是剪纸能手,于是,我们组的同学都向我的阿姨学习剪“兔子”,以表示喜庆。祝愿大家在兔年里快快乐乐、开开心心!
编报队:同学们,新年好!请大家把目光聚集到我们小队同学精心编制的几张手抄报,这可是我们小队同学一寒假的心血呀!瞧!图案色彩鲜艳,字迹工整漂亮,内容新颖独特,主题鲜明突出,处处洋溢的`春节喜庆热闹的气息!怎么样!给我们一点掌声吧!
小画家队:我们组在“郑王也画画大王”的带领下,每人都从不同的角度画出了新年新气象。方馨宁同学的“舞龙”、赵婉彤同学的“吃年夜饭”、朱彥霖同学的“放烟花”、郑王也同学的“看联欢晚会”等等,都富有新年喜庆快乐的味儿!我觉得大家虽然画得很辛苦,但还是觉得收获多多!
心得队:我觉得这一次实践活动非常有意思,不但让我们懂得了有关“年”和“春节”的来历,感受到了我们仙居人过春节的民风习俗,而且还提高了我们各个方面的能力。我希望这样的活动以后还会有,这样的作业多多布置!
……
四、作业带来的思考
我觉得这一次作业设计有几大亮点:首先,作业设计有主题,整个作业都是围绕“春节”这一主题而展开,显得集中而不零散,学生作业过程中容易操作;其次,作业设计面广,有画一画、剪一剪、拍一拍、编一编、写一写、搜一搜等,充分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作业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都是来自学生的身边,是学生能触摸得到、感受得到的,是学生愿意去做的,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作业兴趣;第四,作业设计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学生在相互合作过程中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感受到了集体的智慧,从而懂得合作是多么重要、集体是多么温暖。同时,通过这一实践活动的作业,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本次作业活动,从横向来看,确实是面上比较广,考虑到了各个方面;但是,从纵向来看,作业的每一个点都还没有做深做实,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点到而已,学生的作业不够丰厚、精致。
春节ppt内容的展示与感悟 篇10
今年的春节与以往不同。对我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春节,因为全家人一起去武汉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春节期间武汉的大街小巷真的很热闹。街道上挂满了红灯笼,充满了笑声和欢笑。一些人跳龙灯,一些人表演魔术,一些人唱歌剧,一些人燃放烟花。人们穿着漂亮的衣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我边走边看,很快就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们又来到了著名的黄鹤楼。高耸的黄鹤楼矗立在长江边。我兴奋地爬上了黄鹤楼的顶层。远远望去,长江向东流,看不到边。不时有各种各样的船在江面上穿梭,一只只可爱的河鸥在船间飞来飞去,仿佛在迎接我们远方的游客。看着我,想起李白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出黄鹤楼西,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诗人和朋友告别的美好景象。
从黄鹤楼东张西望,可以看到武汉的美景。雄伟的长江大桥连接着长江两岸,高楼林立,车辆川流不息。我听说武汉的小吃闻名全国。我不能错过这个难得的`机会。我们来到一条小吃街,那里人来人往。小吃的香味满天飞,小贩的喊叫声无处不在,品尝美食的游客无处不在。
我眼花缭乱,迫不及待地把所有美味都放进肚子里。但是,我不得不吃一些最有特色的小吃:美味的热干面,外面香脆的豆皮,臭豆腐的味道和美味,粘粘的粽子,唉,太多了!我吃了金金,嘴里塞满了油。我拍拍圆圆的肚子,忍不住说:“太酷了!”
参观了美丽的风景,品尝了美味的食物,我对武汉之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年真是一个热闹的春节,一次难忘的旅行。
春节ppt内容的展示与感悟 篇11
一、实践单位
二、实践时间
三、实践目的
为响应我校对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传统文化学习践行活动,弘扬优良社会风气;拓展学习资源和发展空间;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
四、实践内容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我在饮食、文娱及传统活动等方面对沅江市的春节文化习俗进行了调查。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然而各个地区风俗不尽相同。据调查,xx市的春节习俗主要可以概括成:二十三,打扬尘、送灶神;
1、二十四,过小年:二十九,贴春联;大年三十熬一宿;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大年初六,把店开;七不去,八不归;正月十五,挂灯笼。
2、二十三,打扬尘、送灶神:打扬尘的意思就是大扫除。
一般这类清洁平时是不太做得,但等到要过年的时候,就要把房间彻彻底底的清扫一遍。湖南话为“打扬尘”。每次,我家在二十三这一天打扬尘,最重要的事就要擦窗户,尤其是室外那一侧面。一年积攒的灰尘要在这一天清理的干干净净,更好的迎接新的一年。
除了打扫,就是祭灶神了。家家户户要将灶台、几案、锅碗瓢盆打扫干净,在灶神像旁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并在灶前供上贡品,我家一般用香油,但也有用糖果之类的。全家大小要在这时行礼许愿。
3、二十四,过小年:我家的小年就是这二十四这天。过小年是过年的开幕式,从这一天开始,喜庆的气氛持续到元宵。从这天开始,餐桌上就会大鱼大肉不断,一直到元宵过后。
4、二十九,贴春联:春节时张贴对联由来已久。
对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清人所著《燕京岁时记》中说:“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街头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春联最能体现出春节喜庆的氛围。
5、大年三十熬一宿:全家团圆聚饮,菜肴有余有剩,叫吃团年饭。
吃饭的时间是不定的,从凌晨到晚上十二点都可以,这段时间会听到各处都有鞭炮声,表明就是哪一家开始吃团年饭了。
说到这里要讲讲鞭炮了,过春节放鞭炮是一个古老的民俗,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旧时放鞭有两个意思,一是为了驱鬼迎神、祈祷五谷丰登:二是为了增加节日欢乐的气氛。现在更多的是增加节日气氛了。
不过现在很多城市禁鞭,无形中削弱了过年的气氛,不过湖南好多地方过年从来就没有禁过鞭。除夕这天晚上,就要放三次鞭炮:一次是在吃团年饭时放,意思是告诉人们吃团年饭了:再一次是在新年钟声敲响是放,意为辞旧迎新;另一次就是早上开门时放,表示迎来一个崭新的美好的年头。
6、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这句俗语讲的是大年初一儿子要携妻带子给自己的父母拜年;而大年初二是一家人回娘家给岳父岳母拜年:初三初四街坊互拜。
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湖南人特别重礼节,常以情义待人。这几天,街坊邻里们都纷纷走出家门,互祝“过了一个热闹年”。拜年时,主人会放鞭炮以示喜庆。
7、大年初六,把店开:初六取六六大顺之意,很多商家也会选在这天开门大吉,以祝愿在新的一年里,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同时,一些在外地工作的人也会选择这一天离家外出工作,民间谚语:“三六九,往外走”,所以这几天民航,铁路,公路等交通系统人流量会大大增加。
8、七不去,八不归:到了初七初八,湖南人讲究“七不去(念ke去声,家乡话发音),八不归”’意思是初七不外出,初八不回家。初八这一天,“八”取“发”之意,工厂上班,商家营业,一切活动都恢复正常。以后,熟人见面,互道“请拜个迟年!”
9、正月十五,挂灯笼: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又名灯节。
有俗语说:“三十夜的火,元宵夜的灯”。元宵观灯多是用篾扎纸糊的各式灯笼,有的`挂于门顶屋檐,有的就是手拿着去游街了。这一天家家点烛于灶台屋角,户户煮食元宵团。一到晚上便热闹非凡,不论大人小孩都会手持灯笼上街去赶庙会、唱大戏、耍狮舞龙、骑竹马等迎春文艺活动,还有猜灯谜等等,通常是喧闹通宵,故名闹元宵。
其中以舞龙灯最为普遍,乡下的舞龙的队伍是最多的了,民间认为耍龙可保清吉,所以“龙”所到之处,鼓乐齐鸣,鞭炮不绝,大家多会赐上一个红包。湖南人拜年、看龙灯、放鞭炮之外,还有唱花鼓戏,至于正月十五吃元宵这一点全国各地全都一样吧,就不多说了。
五、实践总结
春节是中华民族阖家团圆的节日,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 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这些年,随着科技的发展,相隔遥远的家人,朋友一年中有很多机会能相见或交流,所以人们对春节的团圆变得不那么重视了。
但是春节依旧是我心中一个最特殊的节日,在这一段时间内的团圆似乎更有一种喜庆和吉祥的感觉,或许这其中就包含了我在每年春节时对于新的一年的祝愿吧。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
春节ppt内容的展示与感悟 篇12
通过在社区里两周的社会调查和走访,我对于昆山春节习俗有了很大的了解,春节民俗充分体现出了我国五千年来悠久的文化以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它不仅是前人为后人留下的丰富的文化遗产,春节民俗更是文化遗产的精华部分。而每个地区、每个城市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春节习俗,昆山作为拥有中华古镇并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的城市,自然拥有许多自古流传的习俗和新的习俗。
自古就有“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说法,民间的说法是因为“尘”与“陈”谐音,所以新春扫尘有“除尘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在昆山也不例外,每逢春节来临这里的家家户户都要进行大扫除,把家里各个角落都要打扫干净。但从大年初一开始,一般人家都是不扫地的,即使扫了地,家里的生活垃圾包括脏水是无论如何不能倒到外面去的,那会倒掉“财气”,必须聚集起来,过了大年初三再倒出去,有的甚至要过了正月半,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农历正月初一,我们称做“大年初一”。按照传统这天是新一年的开始,古时称之为“元日”。元日的早晨叫做“元旦”,乃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一年、一月、一天的早晨结合在一起,这一天可真是非同寻常。既然是一年的开始,也应该是万象更新的开始,这一天,昆山人有很多“老规矩”,除了不能扫地,大年初一也是不能动用刀剪的,认为动了刀剪会带来“血光之灾”。还有大年初一不吉利的话是绝对不能说的。而我妈妈则告诉我初一不能懒床,真不知道是真的习俗,还是妈妈不想让我懒床诓我的。这一天小辈要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小辈红包,称之为“压岁钱”。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虽然春联并不是昆山的习俗,但为了增加喜庆气氛,寄托对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大多数人家还是会贴上喜庆的春联和门神像,还有“福”字,“福”字一定要倒过来贴。为什么要倒过来贴?因为“倒”和“到”同音,“福倒福倒”,就是说福气“到”了。
“大年夜”是大年初一前一天,昆山习俗要“守岁”。“守岁”也有规矩,比如家家户户要将蚕豆、黄豆等等放在锅里炒,炒得毕咧剥落响,这叫“炒杂脚”,又叫“炒发禄”,意味着新的.一年要“发”了,这当然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如今虽然过年越来越简单,但“守岁”是大多数家庭都会进行的。一过大年夜的半夜子时,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放爆竹,因为爆竹有“辟邪驱鬼”的功能。后来时间越来越提前,提前到了子夜零点。虽然春节联欢晚会一直被吐槽,但我们家还是基本每年都看,零点一到,外面的鞭炮声是根本不断,小鞭炮更是噼里啪啦响个不停,最起码要持续半个小时,晚会也是看不成了,更别说想睡着了,不想守岁也难。农历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昆山民间特别是做生意人有“接路头”(财神又叫路头神)的习俗。蔡云《吴歈》诗中写道:“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抢路头”。就是说初四半夜就要“抢路头”了,从“接”到“抢”一字之差,“以争先为利市”,便体现出这急不可耐的心情。所以初四的下半夜起爆竹声便不绝于耳,震耳欲聋。接来“路头”,商家要将他供起来,供桌上除了香烛供品之外,梁上还要有一根长线吊一条鲜龙活跳的鲤鱼,因为“鲤”谐音“利”,故美其名曰“元宝鱼”。祭拜完毕就将鲤鱼放生到河浜里去。因鲤鱼放入水中时会跳跃,所以叫做“跳龙门”,视为吉祥之兆。
当然春节作为喜庆的节日当然少不了吃,年前家家户户都会置办年货,过年期间更有许多就有昆山习俗的特色小菜。如“小雪腌菜,大雪腌肉”是老昆山的传统习俗,虽然现在自己腌咸菜吃的人越来越少,传统工艺腌制的雪里蕻已成为儿时的回忆。但是,现在的一些老昆山人喜欢自己准备一个腌菜坛子,腌上一坛咸菜,能吃好长时间。腌腊肉是每年必做的一项工作,虽然现在能买到现成的,
春节在中国是个非常古老的节日,也是在一年的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也有许多的风俗。而在我们的祖国中国地域广阔,所以春节也会因地域的不同在春节习俗上有着南北的一些差异。每个城市都拥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这一次的调查也让我对春节习俗的由来和演变也有了更新一步的了解,让我对自己的家乡的春节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春节ppt内容的展示与感悟 篇13
春节的到来是令人感到有些忙碌的,毕竟无论是卫生的清扫还是团圆饭的准备都需要花费不少精力,虽然父母很少让自己参与到这项工作之中,但想到他们做家务那么辛苦让我对此十分关心,因此我也在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家务并为父母减轻负担,即便如此父母也没有让我参与到厨房的工作之中,毕竟若是不小心打碎碗的话可不是什么好兆头,能够参与到忙碌的家务之中着实能让我感到很兴奋,这意味着自己已经长大不少从而能减轻父母的负担,另外我也有参与到年货的采购工作之中,既能买到过年所需的货物又能增进与父母之间的交流。
春节的到来是令人感到有些兴奋的,无论是拜年还是与亲戚家的孩子玩耍都很有趣,而我在亲戚来访的时候也会端茶倒水,既体现了自己的懂事也让父母对此感到欣慰,让我有些尴尬的是自己有许多亲戚都不认识,在我看来主要是自己长期在外读书从而很少与亲戚交流的缘故,而且亲戚也会因为我的成长而心生感慨,在他们看来这样的变化意味着我已经懂事了许多,我在拜年的过程中也获得了不少压岁钱,虽然对能够自由支配这笔金钱感到兴奋,但我也明白父母是需要给亲戚的孩子压岁钱的',这便意味着我获得的压岁钱在某种性质上也是父母给予的。
春节的到来是令人感到有些温馨的,家人的陪伴让这段闲适的时光显得那么温馨,这让我不由得自己在校期间与家人进行通话的经历,虽然能够经常和家人联系却很少得知家人的近况,而且我也明白父母为了不让自己担心总是展现出较好的以免,但当他们生病或者难过的时候却不会让自己得知这种情况,而我却总向长不大的孩子般向父母倾诉着内心的苦闷,现在想来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做法的确有些不妥当,但这些内心的不愉快在与家人团聚在一起的时候已经消散一空。
父亲在过完春节不久便踏上了在外打工的旅程,而我在寒假结束以后也要返回学校继续学习了,虽然每年和父母团聚的时光并不长却让我感到很满足,也希望下个春节能尽快到来从而让我和父母相聚在一起。
春节ppt内容的展示与感悟 篇14
【调查人员】:
xxx
【调查时间】:
20xx年1月30日――2月15日
【调查地点】:
xxx凤翔镇
【调查方式】:
实地调查寻访老人查阅资料
【调查目的】:
为响应学校对寒假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空间,激发学习体验,我们对家乡春节文化民俗民风展开了调查,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对xxx农村春节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形成文字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调查内容】
xxx农村新年习俗和禁忌
【前言】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千百年来在每一个华夏子孙心中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地域广袤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民俗,南北方的年俗文化更是存在巨大差异。例如09年我在海南省三亚市过得新年,大年初一不吃饺子吃年糕,意为“一年更比一年好”。而哥哥所在的重庆地区,新年第一餐吃汤圆,寓意着生活甜甜蜜蜜。远在新疆的姑姑家,新年第一餐吃以大米、羊肉、葡萄干做成的香喷喷的普罗,还吃用面粉、羊肉等做成的包子和用带骨羊肉做成的手抓羊肉。我从小生活在xxx,记忆中每逢除夕、大年初一都吃饺子。除夕吃饺子,取“更年交子”(来年交好运)之意,大年初一吃饺子则是为了一年交好运。饺子形似元宝,所以寓有进宝之意。饺子中有的馅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馅里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的在一个饺子馅中放一枚钱,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中国的文化博大精神,正因为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勾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下面就是我们调查的xxx地区年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概况。
在xxx地区正月期间的饮食有着丰富的含义,腊月初八,我们称为“腊八”,在这一天早上,我们要吃腊八粥,教育后人不忘勤俭。小年,就是腊月二十三,称为“辞灶”这一天要吃水饺,大扫除,祭拜灶王爷,来保佑新的一年里丰衣足食。腊月二十九清晨上坟祭祖,去上坟的都是家里的长者和小孩,表达对祖先的尊敬悼念和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的心愿,祭祖一般没有女性这是古代封建社会重男轻女思想的遗留。除夕即大年三十,这一天就是吃、喝、玩、乐的日子,张贴春联和福字,xxx农村有个风俗,如果这一年家里有人去世是不能粘贴春联的,去世三年才可以张贴红色春联。除夕晚上全家团圆吃年夜饭,菜肴中必须有鱼预示着年年有余。守岁,在十二点时吃饺子,燃放最长的鞭炮,接财神。春晚成了全国家家户户的盛宴。全家集聚一堂,谈笑风生,守岁过节。大年初一,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开始了新的一年,早餐要吃素饺子,吃过早餐开始走访拜年,这是小孩最高兴的一天可以收到压岁钱。大年初一有个禁忌就是不能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正月初三称为庄稼会,如果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就会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初五被称为元宝日,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会兴旺发达,财源滚滚。初七被称为“人七日”这一天吃面条预示着大人小孩会身体健康,无病无灾。正月十五,这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也称上元节,有观灯吃元宵的习俗,所以我们都叫元宵节。
在我的家乡还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正月禁忌剪头发,据说剪头发方娘家舅舅,意思是正月里剪头发对自己的舅舅没什么好处,记得小时候妈妈就不让我剪头发,现在我长大了,社会也进步了也就没有这样的做法啦。我还听说在xxx地区正月里做媒也是不允许的,做媒有自找倒霉的'意思。同时新正月也不允许买鞋,买鞋与“买邪”同音也就是说把邪气带回家里,是不吉祥的预兆。一个正月里处处暗藏着年俗“机关”稍不留意就会中招。初一到初四是禁忌乱用针线的,初五那天才可以用,被称作缝破,意思是把过去一年里的琐碎和缺憾都缝补起来。
在家乡的新年期间对天气也格外关注,如果初一到初六天气都为晴,那么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六畜兴旺,反之灾祸不断。就这样的一些年俗似乎已经成为人们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艳阳高照,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这些再简单不过的民俗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为人们的希望。在人们不知不觉遵循它的时候,也就产生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由此产生动力去创造生活创造幸福。
【结论】
这次调查报告让我对家乡的民俗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我们系统地收集了xxx地区乡村民俗的信息,想以此来激发更多的人,去关注年俗,关注身边的普通文化,捍卫乡土文化,避免文化的大量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