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亲爱的安德鲁读后感(系列5篇)

2024-09-16 20:09:26 亲爱的安德鲁读后感

【#实用文# #亲爱的安德鲁读后感(系列5篇)#】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5篇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好工具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亲爱的安德鲁读后感 篇1

儿子成长了,本来就和母亲渐行渐远,他有他的思考,有他对这个世界的抱负,有他的朋友圈——那是任何父母都无法跨越进去的圈子。于是,和家人之间的感情也就渐渐平淡。龙应台慌了,她不晓得该如何掌握住她与儿子之间的联系。于是,她邀儿子安德烈以通信方式与她合写一个专栏,一方面她可以透过书信来了解儿子的想法、内心到底在做什么打算,以及为人母亲最渴求知道的——过的好还是不好?这36封信就是如此产生出来的。

从他们的对话里,我看到的龙应台,是一个爱儿子的普通母亲,她在认真地了解、认识儿子,同时也在努力解释自己,三年的对话是成功的,母子收获了巨大的幸福。在我看来,龙应台对“中国”和“中国文化”非常热爱,反独裁、反强权,追求民主、关心民生,厌恶作秀的政治人物,呼唤公平正义。在给儿子的信里,她对“贫乏”、“愚昧”的渔村娓娓道来(“渔村确实没有给我知识,但是给了我一种能力,悲悯的能力,同情的能力,使得我在日后面对权力的傲慢、欲望的伪装和种.种时代的虚假时,虽然艰难却仍旧得以穿透,看见文明的核心关怀所在”),她对故土台湾爱的深沉。在一些话题的讨论中,她多次提到大陆见闻,关于将来,说在西安的一家回民饭馆里,16岁的从甘肃山沟小村里出来的女孩,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个月赚两百多块,寄回去养她父母,安德烈说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龙应台就问:“安德烈,那16岁的女孩,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你能想象吗?”回想自己,龙应台说:“18岁的我,不知道高速公路,不知道下水道,没进过音乐厅和美术馆,不知道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龙应台对安德烈说:“我对于享受和物质,带有几分怀疑的距离”,爬黄山的时候,她看到挑90斤重的少年挑夫,一边水泥、一边食品,早晨4点出门,黄昏爬到山顶,回到家深夜,肩膀被扁担压出两道深沟,一天挣30块钱。她说:“安德烈,30块钱不到3欧元,不够你买3球冰淇淋,山顶咖啡一杯20元,我不太敢喝,但是不喝,那个大眼的少年是不是更困难呢?”她讲黄山少年,我很激动,不知道安德烈是否也动容了。

从安德烈的信件中,我看到的更多是中西之间的差异,教育、意识,很多方面。比如,他们长于理性思考,而我们重情感抒发,他们会积极参与、干预现实,而我们更多是旁观。18岁的安德烈和他朋友讨论的内容在我们看来是不用讨论的,没什么好讨论或者讨论不出什么,我们受到的教育是接受,而不是思考,我们不会思考,也不会想去思考。我们依赖长辈、领导,我们相信,我们从众、附庸。就香港选举时间表出台问题,安德烈置疑香港人数的少,在他看来,争取小小的本该的权利,为什么不发出声音呢?龙应台是呼唤民主的,她在之列。当然,一些问题上,安德烈跟我们一样顾虑、烦恼。“妈,你要清楚接受一个事实,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我几乎确定不太可能有你们的成就,你会失望吗?”龙应台说:“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要你和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我完全赞成龙应台,但事实上只有少数的人不是被迫谋生。以龙应台的这一段文字来看,我认为,她衷心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快乐的。所有的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快乐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为什么世上还是有这么多的父母把自己的期望压在孩子的身上呢?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顶尖中的精英,不断的期许孩子的成就能超越自己,这或许就是变相的施压吧。但……就放任着他一事无成、游手好闲?不!所有的母亲都会担心,会紧张。如何拿捏其中的尺寸,正是母亲的为难之处。

亲爱的安德鲁读后感 篇2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让我知道了龙应台那个年代的贫穷,那样的生活,那样的环境,那样的落后,是我无法想象的。而安德烈这一代,及我们只一代,这是另一个世界。这个时代,与时尚接轨:疯狂地听音乐,无止地跳舞,拼命地玩耍,这些与龙应台那一代截然不同。而这样的差异,会选择的人总是站在安德烈的那一年代,殊不知,当人们的生活,文化随着时间逐渐提高时,往往会丢弃一些原始的东西,被金钱所束缚而变得残忍。而那被丢弃的东西,正是龙应台那时所普遍拥有的单纯与互助。现在的人们,在利益的诱惑下,友谊、亲情变得一文不值,而身为现代人的我们,又是否看清什么呢?还是在享受着贩卖心灵后得到的物质呢?也许,我们能期望某一天在我们享受物质时,回头想想逝去的心灵。

也许,我和安德烈是同一代,一个新新时代,懂的快乐,玩耍和音乐的时代。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有自己的伟大理想。我们不是只懂玩的叛逆少年,我们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向往,所以也请天下的父母能理解我们,别总用“轻狂”指责我们,别总用“清狂”批评我们,别总用“不行”给我们下死刑。在信中龙应台写过这样一句话:走进人生的丛林之后,自由却往往要看你被迫花多少时间在闪避道上的荆棘。这句话然我感受很深,是呀,人生的荆棘太多,困难太多,每一个困难都需要花上你大多时间去克服去打败,而在人生的时间中就给自由的,玩耍的却所剩无几,毕竟这个社会残酷。虽然我还是一个初中生,但只属于小学生的自由,我却无法在享受,也许这正是龙应台在信中所说的“寂寞无比”。

信中,安德烈说自己是一个百分百的混蛋,我的想法和龙应台一样,我并不认为他是混蛋。人活在这个世上,总有一些有优点,不能因为他人在受苦自己在享受而自贬。其中,安德烈与龙应台都写了自己对道德的看法,安德烈因为面对道德而厌恶自己,但我认为只管这样厌恶自己是没有用。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条件优越时,不该更加努力地生活着,用更好的方法帮助他们吗?毕竟他们的贫穷鄙视自己造成的,我们不必厌恶自己。同样,既然意识到这一点了,就应该让自己节省一点,不浪费东西和金钱,就给需要帮助的人。此外,我们在吃穿住行,也是给自己一个良好的条件去挣金钱和爱心,所以我们需要心存善心并付出行。

在关于人际关系方面的感受,我不会像安德烈一样去烦恼,而是坚决地支持自己的想法。在权威的世界里,人际关系仿佛显得很重要,它可以将你从山峰摔到低谷,也许会让你一炮而红,所以,掌握好人际关系很重要。对每一个人都露出微笑,面对那样的“英语老师”我们大不用消极的方式去反抗,我们可以与那样的权威坐下来沟通,解决好所在问题,而不是将那无谓的反抗化作让自己受伤的一把剑。至于那对于我来说还很遥远的爱情,在龙应台的话中,我也找到了最好的诠释: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肩并肩立在船头的,浅酌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的人。对于爱情,也许我还想得很简单,但这句话却和我想的一样,爱情不需要海枯石烂,沧海桑田,只需平平淡淡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在书中,何必要纠结于“左”“右”之分呢?就如菲利普所说的,极左跟极右,就像站在一个圆圈上,看起来是在两个相反的方向走,其实最后会碰头的。在我看来,只要做出的决定对人民对国家有好处,都可采用,不必计较谁好谁坏。有时候,今天的问题用一种方式解决,明天用另一种。也许,支持“左”“右”之分的人都是为人民好,那不如将左右结合,即可“左”也可“右”,既能解决政治问题,也可摆平争吵,岂不万事大吉,皆大欢喜?有时候,不需要问到底,探个透,适中也是一种解决方法。对于那些有争议的问题,若你看后解决不了什么,那你不如当做看了一本故事书,不用无风起浪的分出胜负。要知道,有些问题就是这样。

亲爱的安德鲁读后感 篇3

匆匆读了《亲爱的安德烈》,合上书页,我不知是该羡慕安德烈的生活,还是应该为自己眼下的生活悲哀。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来安慰他,而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却往往收获的是家长和老师的联合斥责;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难道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吗?

随着我一天天的长大,有很多的烦恼围绕着我。别玩电脑游戏了,快睡觉!快点去,明天还要上课!一阵刺耳的声音又从妈妈的嘴里不耐烦地跑出来了。我心里暗想:好烦,游戏正玩到精彩的地方妈妈又来烦我了。看这就是我成长中的第一个烦恼:电脑游戏和妈妈之间的战争,而且战争有愈演愈激烈的趋势。另外在学校里发生的一些事情,我也不愿与家长谈论,因为只要一谈,他们就要长篇大论,不准我插一句话,而且我的耳朵也受不了那么多话的进出,所以我不愿让耳朵受罪,就不想与家长啰嗦!

我只是想拥有自己的一片蓝天,有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的选择,有自己的空间。多么希望我们的爸爸妈妈和老师们也能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亲爱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们快乐的生活,学学龙应台那样贴心的母亲,把你们严肃的爱变得温情一些,把你们古板的关怀变得更加亲切一点,给我们一点柔美的微笑,给我们一点应有的尊重,那样,你们的孩子,你们的学生一定会变得比现在灿烂很多,很多!

亲爱的安德鲁读后感 篇4

初识龙应台是因为《目送》,在当当网上很是畅销。尤其是那一句“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可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让我很是感慨。当时很难想象母亲和孩子竟能够这样的交流。当龙应台遇到了所有家长都会遇到的问题——和自我的孩子终归还是渐行渐远时,甚至她的问题更为严重,在孩子最重要的成长过程中并未陪伴在孩子身边,并且两人中间还隔着一堵巨大的中西文化的差异之墙。可是龙先生选择的是“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关系,可是我能够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于是两个人便一齐写了三年专栏,经过一封封跨越大洋的书信,一次次深夜的交谈,让所有人看到了,找到了和父母和儿女沟通的方法。36封家书谈论的资料包含生活,社会,经济,政治,人生,母亲与孩子思想的碰撞交流融合清晰的展此刻所有人的面前。如果说《傅雷家书》是父亲对孩子谆谆的教诲,那《亲爱的安德烈》就是母亲与孩子深刻的交流。

《亲爱的安德烈》一书虽是以母子交流为主,但大多经过对时事,对人生,对事情的交流来体现。文中涉及了许多问题,实在是太多了,我就只拿一两个我很有感触的说一说。第8封,第9封信中,两人讨论了“两种道德”的问题。主要针对日益明显的贫富差距问题,不仅仅在台湾在德国,在大陆也是,整个世界也是。我们在吃着好几百块的大餐时,是否能够想到还有孩子在山区里不明白什么叫披萨不明白什么叫汉堡。在我们倒掉残疼剩饭的时候,是否能够想到非洲那些因饥饿导致水肿、肚皮滚圆最终死掉的孩子。这是个十分严峻的现实问题,也是个十分严峻的道德问题。于是龙应台就提到了两种道德,消极的和进取的。我们能够节俭,能够不浪费,能够随手关掉无人房间的灯,在并非很热的时候不开空调,可是这个只是消极的道德。进取的道德是主动的抵制,主动的做一些事。而我觉得其中最令我有感触的话是“菲利普(龙应台二子)说,唉呀妈妈,那你鸡也不要吃了,你明白他们是怎样很多养鸡的吗?他们让鸡在笼子里活活被啄成一堆烂肉,你说人道吗?我说,我又不是圣人,我只管我记得、做得到的。道德取舍是个人的事,不必须由逻辑来管辖。”虽然这话听起来自私,却确实解决了我的问题,许多次我徘徊于消极和进取的道德之间不知如

何取舍——那只是个人的事。

第27封信《给河马刷牙》更是使无数人潸然泪下。文中龙应台主要写到他的儿子觉得自我会一向平庸下去,而问他是否会失望,龙应台的回答是只要觉得有意义,能够带来欢乐便不是平庸,平庸是和别的比的,自我的事情本就不需要和别人比较,何来平庸?“我怕你变成画长颈鹿的提摩,不是因为他没钱没名,而是因为他找不到意义。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期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也让我明白了父母的心,他们要求我们好好学习的目的并不是要让我们成为什么人,而是让我们有选择成为什么人的权利。

“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从纯真的《孩子你慢慢来》,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的写作境界逐渐转往人生的深沉。”这样的文品、人品,值得我们去品读。

亲爱的安德鲁读后感 篇5

“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龙应台用了这一句话来描写她与她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代沟。年龄以及文化的双层代沟让他们母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难上加难。我觉得这在我们学校的学生和家长中也很常见,特别是像我这种家长是来自中国的学生,因为我们和我们的家长的文化背景就会不一样。

这本书收录了36封龙应台和安德烈给互相写的信。他们由于在一起的时间不多,所以两个不熟悉的人就通过写信的方式来拉近距离。他们在信中会分享自己的一段经历,生活中的一个故事,或是对某件事情的观点。他们也会一起回忆他们之间的记忆。这两个不同的人用这些方式找到了许多的共同点。

让我最能产生共鸣的是在第二和第三封信中,龙应台和安德烈都分享了一个看比赛不知道支持哪个国家的故事。在别人问我是从哪里来的时候我也会不知道怎么回答。我说美国也对,因为我的国籍是美国而且我从小接受的也是美式教育。不过我自从在上海出生以来就一直住在这里,我虽然有时会回去看我住在纽约的外婆,但是回去的感受也不会觉得是回家,而只是去旅游,因为在我的心目当中,我的家在上海。

通过与儿子互相写信,龙应台说,“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我认为在这句话中,“认识”的意思其实是“了解”,因为他们其实已经认识了十八年,却是第一次真正的了解了对方。

推荐阅读

上一篇:组织全县讲课比赛工作总结推荐 下一篇:酒店个人上半年工作总结精华7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