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有理数教案8篇

2024-08-27 11:52:56 有理数教案

有理数教案 篇1

今年开学不久,我校的多媒体教室终于建成了,怀着迫不急待的心情,我尽我所有的电脑知识,精心制作了课件,准备在多媒体教室上一节课来感受一下现代的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好处。哪知天不遂人愿,我遭遇到这学期以来教学上给我的第一次打击。

以下是这节课教学中的两个片断:

片断1

我问学生:阅读教材第52页的一、二两段,并思考后面的“想一想”,你能用等式类似的表达净胜球的个数吗?

(很长时间后也没有人作答)

(我估计学生不明白什么是“净胜球”,马上进行说明)

我:先赢一个球,再又输一个球,最终赢了球没有?。

生答:没有。是平局。

(几乎是异口同声)

我:把平局记为0,现在你能用等式表达净胜球的个数吗?

一生答:(-1)+(+1)=0

好!学生答出了我想要的结果,我马上用课件展示:

我问:后面的两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义?你能得到这两个算式的结果吗?

(还好,马上就有人举手,我暗自庆幸)

一生答:第一个算式表第一场比赛输了3个球,第二场比赛赢了2个球,净胜球的个数为-1,也就是输了一个球。

一生答:第二个算式表示第一场比赛赢了3个球,第二场比赛输了两个球,净胜球的个数为1,也就是赢了一个球。

片断2

为了让学生探索异号两数相加的规律,进行了以下过程

课件展示:

我问:观察数轴1,先向东运动3个单位,再和西运动两个单位,结果是怎样的?用算式怎样表示?(向东记为“+”,向西记为“-”)

一生答:3-2=1

我问:3减2吗?向东记为正,向西记为负,应怎样表示?

一生答:3-(-2)=1

我问:3减负2吗?两次运动的结果用什么运算?

一生答:3+(-2)=1

(谢天谢地,总算有人回答对了,我暗自松了一囗气。)

我问:观察数轴2,先向西运动3个单位,再向东运动2个单位,结果怎样表示?

一生答:(-3)+(+2)=-1    

我问:两次运动方向一致吗?最后的结果相同吗?

一生答:两次运动的方向不一致,结果也不相同。

我问:3+(-2)=1    (-3)+(+2)=-1这两个算式结果的符号有何特点?

一生答:两个结果的符号都与第一个加数的符号相同。

(糟,学生答出了我不想要的结果,怎么回事,我仔细一看幻灯片,呀,我怎么犯了这样一个非常明显的错误?)

我问:+3与-3作为加数在两个加法算式中还有何特点?

一生答:它比2大。

我问:应该说,正3与负3的什么值都比2的什么值大?

一生答:绝对值较大。

…………

(转了一大圈,终于回到我想要的答案上来了,但此时一节课只有五分钟了,真失败啊!)

因为时间关系,本课的随堂练习没有时间完成,只刚把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归纳出来就下课了,远没有完成计划中的任务。

自以为应该是很成功的一节课却感到寸步难行。回顾本节课,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通过仔细思考,我认为存在的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没有正确的把握好教材,是片断1失误的主要原因。

如情境的引入要恰当。如本节中“净胜球”学生就不懂,如无事先进行补充说明,学生就不懂,导致一节课的进度一拖再拖。必须让学生所接触的例子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这样才能更易为学生所接受。回顾这一整节课,其实还有很多可以对教材进行发掘的地方,如在数轴上的运动问题,也可以是让学生在一条直路上运动,这样可能让学生更有兴趣,再用数轴进行抽象,可能效果会更好。

又如第四章的《平行》这一节中所提到的滑雪运动最关键的是要保持两只雪撬的平行,这一知识点对于我们这里的孩子是非常陌生的,我们都没见过雪撬,更谈不上其技巧了。

用过新教材的同行们都说,一节课完后不知这节课都在干什么!我也常有这种想法,教材是专家们研究实验过的,专家是干啥的?现在痛定思痛,实际上是我们对新教材把握不够,没有搞清其重难点,没有把握教材的真正要求。虽然我们天天在谈、天天在写“目标”“重点”“难点”,但实际上仅仅是在写而已。实际情形往往是这样:由于我们教学多年,大都只凭我们以往的经验来“把握”教材,凭我们过去所了解的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来引导我们、来确定组织教学,实质是用老教法来教新教材。所以一节课下来我们自己都不知干了些什么!实际上只要我们真正掌握了其教学要求,把握了新教材的内涵、我们的思路清醒,方向明确,就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

2. 备课粗枝大叶,造成一些不应有的失误。

如在片断2中,由在数轴上先后两次不同方向的运动,得到两个算式:

3+(-2)=1    (-3)+(+2)=-1

教师:这两个算式结果的符号有何特点?

生答:两个结果的符号都与第一个加数的符号相同。

学生的回答非常正确,而且是经过仔细观察后回答的,但我的本意是要把绝对值较大的数放在不同的位置让学生来观察、归纳的。这实际上是备课工作中的马虎大意引起的,备课缺乏深度。备课以及课堂中要尽量避免人为地给学生带来的错误导向。

3. 教学语言单调、生硬缺乏启发性、激励性。

课堂上,我十分吝啬“请”“请坐”及一些称颂学生的语言,认为自己天天在说没有必要,在一定程度上就变相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对差生而言,他们是进行课堂学习的“学困生”更需要我们的肯定和赞扬,每一次真心的赞扬可能都会给他们带来一次新的进步。

教学语言是决定教学效果好坏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语言活泼风趣、幽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语言是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切感的一个重要渠道。启发性的语言能使学生顺理成张的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不需要绕太多的圈子,具有点石成金的功效。通俗易懂的语言可以让学生学得轻松自然。激励性的语言则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肯定了他们的学习成果,让他们时时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尤其是对“学困生”更要让他们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语言评价的功效。

课后,同行给我提了许多建议。其中有一个是这样的,乒乓球是学生最喜欢的动动之一,若把片断1作如下改动,效果会好一些:

片断1更改后:

你喜欢打乒乓球么?小明最喜欢打了。一次他和别人比赛结果是这样的,他先赢了10个球,但接着又输了5个球,他这一场一共赢了多少个球?若把赢球记为“+”,输球记为“-”,用算式如何表示他赢球的个数?

类似思考:(-9)+5=?    (-9)+(-5)=?

这两式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这样避开了“净胜球”这个专业名词,由实际经验及正负的规定,学生就会很轻松地得出这个问题的答案,获得正数与负数相加的感性认识。

片断2改进后:

观察数轴上,先向东运动3个单位,再向西运动2个单位,一共向东运动了多少个单位呢?用算式如何表示?

“一共”暗示学生知道用加法,学生很自然地想到“3+(-2)=1”这样的结论,而不会出现“3-2=1”这个对这节课教学极有影响的回答(因为这又不错),从而浪费时间,完不成本节课的任务。

这节课初想来还真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无奈,但经过认真反思,带来的则更多的是对今后教育教学的启示,“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我想我对新课标又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的学习都要力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生活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的、最感兴趣的、最常见的情境引入学习主题,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这样更易为学生所接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我们所教的学生又最终要走向社会,要成为会做事的人,把数学用于生活更是我们数学教师长远的教育教学目标之一。

新的教材、新的理念、新的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基本功的含义更为广泛了,她不仅包括了我们过去所要求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对教材的把握能力等,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再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了,而是要广闻博识,让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是我们教育的终级目标。

有理数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明白生活中存在着无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能举例说明;

2、能体会引进负数的必要性和意义,建立正数和负数的数感。  

重点:通过列举现实世界中的“相反意义的量”的例子来引进正数和负数,要求学生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为以后通过实例引进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加法和乘法法则打基础。  

难点:对负数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知识导向:  本节课是一个从小学过渡的知识点,主要是要抓紧在数范围上扩充,对引进“负数”这一概念的必要性及意义的理解。

二、新课拆析:  1、回顾小学中有关数的范围及数的分类,指出小学中的“数”是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如:0,1,2,3,…,,

2、能让学生举例出更多的有关生活中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能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对立面。

如:汽车向东行驶 3千米和向西行驶2千米

温度是零上10°C和零下5°C;  收入500元和支出237元;  水位升高1.2米和下降0.7米;  3、上面所列举的表示相反意义量,我们也许就会发现:如果只用原来所学过的数很难区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一般地,对于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可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的,用过去学过的数表示;把与它意义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的,用过去学过的数(零除外)前面放上一个“—”号来表示。

如:在表示温度时,通常规定零上为“正”,零下为“负”即零上10°C表示为10°C,零下5°C表示为-5°C  概括:我们把这一种新数,叫做负数,如:-3,-45,…  过去学过的那些数(零除外)叫做正数,如:1,2.2…  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例:下面各数中,哪些数是正数,哪些数是负数,  1,2.3,-5.5,68,-,0,-11,+123,…

三、阶梯训练:  P18 练习:1,2,3,4。

四、知识小结:

从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中,应能从数的角度来区分小学与初中的异同点,通过运用发现相反意义量,能理解引进“负数”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五、作业巩固:

1、每个同学分别举出5个生活中表示相反意义量的的例子;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2、分别举出几个正数与负数(最少6个)。  3、P20习题2.1:1题。

有理数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中的符号法则和绝对值运算法则;

2.能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弄清有理数加法与非负数加法的区别;

3.三个或三个以上有理数相加时,能正确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简化运算过程;

4.通过有理数加法法则及运算律在加法运算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5.本节课通过行程问题说明法则的合理性,然后又通过实例说明如何运用法则和运算律,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依据法则熟练进行运算。难点是法则的理解。

(1)加法法则本身是一种规定,教材通过行程问题让学生了解法则的合理性。

(2)具体运算时,应先判别题目属于运算法则中的哪个类型,是同号相加、异号相加、还是与0相加。

(3)如果是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如果是异号两数相加,应先判别绝对值的大小关系,如果绝对值相等,则和为0;如果绝对值不相等,则和的符号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和的绝对值就是较大的绝对值与较小的绝对值的差。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同学,在学习新课以前可以适当复习小学中算术运算以及正负数、相反数、绝对值等知识。

2.法则是规定的,而教材开始部分的行程问题是为了说明加法法则的合理性。

3.应强调加法交换律“a+b=b+a”中字母a、b的任意性。

4.计算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加法算式,应建议学生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不要盲目动手,应该先仔细观察式子的特点,深刻认识加数间的相互关系,找到合理的运算步骤,再适当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加法运算更为简化。

5.可以给出一些类似“两数之和必大于任何一个加数”的判断题,以明确由于负数参与加法运算,一些算术加法中的正确结论在有理数加法运算中未必也成立。

6.在探讨导出法则的行程问题时,可以尝试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用动画演示人或物体在同一直线上两次运动的过程,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有理数运算法则。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初步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运算.

2.通过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熟练应用法则进行加法运算.

难点:法则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有理数是怎么分类的?

2.有理数的绝对值是怎么定义的?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3.有理数大小比较是怎么规定的?下列各组数中,哪一个较大?利用数轴说明?

-3与-2;|3|与|-3|;|-3|与0;

-2与|+1|;-|+4|与|-3|.

(二)引入新课

在小学算术中学过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这些运算是在正有理数和零的范围内的运算.引入负数之后,这些运算法则将是怎样的呢?我们先来学运算.

(三)进行新课 (板书课题)

例1 如图所示,某人从原点0出发,如果第一次走了5米,第二次接着又走了3米,求两次行走后某人在什么地方?

两次行走后距原点0为8米,应该用加法.

为区别向东还是向西走,这里规定向东走为正,向西走为负.这两数相加有以下三种情况:

1.同号两数相加

(1)某人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一共走了多少米?

这是求两次行走的路程的和.

5+3=8

用数轴表示如图

从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在原点0的东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8米.因此两次一共向东走了8米.

可见,正数加正数,其和仍是正数,和的绝对值等于这两个加数的绝对值的和.

(2)某人向西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显然,两次一共向西走了8米

(-5)+(-3)=-8

用数轴表示如图

从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在原点0的西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8米.因此两次一共向东走了-8米.

可见,负数加负数,其和仍是负数,和的绝对值也是等于两个加数的绝对值的和.

总之,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例如,(-4)+(-5),……同号两数相加

(-4)+(-5)=-( ),…取相同的符号

4+5=9……把绝对值相加

∴ (-4)+(-5)=-9.

口答练习:

(1)举例说明算式7+9的实际意义?

(2)(-20)+(-13)=?

(3)

2.异号两数相加

(1)某人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由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又回到了原点,两次一共向东走了0米.

5+(-5)=0

可知,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和为零.

(2)某人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由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在原点o的东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2米.因此,两次一共向东走了2米.

就是 5+(-3)=2.

(3)某人向东走3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由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在原点o的西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2米.因此,两次一共向东走了-2米.

就是 3+(-5)=-2.

请同学们想一想,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是怎么规定的?强调和的符号是如何确定的?和的绝对值如何确定?

最后归纳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例如(-8)+5……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

8>5

(-8)+5=-( )……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

8-5=3 ……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8)+5=-3.

口答练习

用算式表示:温度由-4℃上升7℃,达到什么温度.

(-4)+7=3(℃)

3.一个数和零相加

(1)某人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0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显然,5+0=5.结果向东走了5米.

(2)某人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0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容易得出:(-5)+0=-5.结果向东走了-5米,即向西走了5米.

请同学们把(1)、(2)画出图来

由(1),(2)得出: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总结有理数加法的三个法则.学生看书,引导他们看有理数加法运算的三种情况.

有理数加法运算的三种情况:

特例:两个互为相反数相加;

(3)一个数和零相加.

每种运算的法则强调:(1)确定和的符号;(2)确定和的绝对值的方法.

(四)例题分析

例1 计算(-3)+(-9).

分析:这是两个负数相加,属于同号两数相加,和的符号与加数相同(应为负),和的绝对值就是把绝对值相加(应为3+9=12)(强调相同、相加的特征).

解:(-3)+(-9)=-12.

例2

分析:这是异号两数相加,和的符号与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相同(应为负),和的绝对值等于较大绝对值减去较小绝对值..(强调“两个较大”“一个较小”)

解:

解题时,先确定和的符号,后计算和的绝对值.

(五)巩固练习

1.计算(口答)

(1)4+9; (2) 4+(-9); (3)-4+9; (4)(-4)+(-9);

(5)4+(-4); (6)9+(-2); (7)(-9)+2; (8)-9+0;

2.计算

(1)5+(-22); (2)(-1.3)+(-8)

(3)(-0.9)+1.5; (4)2.7+(-3.5)

探究活动

题目 (1)在1,2,3,4四个数的前面添加正号或负号,使它们的和为0;

(2)在1,2,3,…,11,12十二个数的前面添加正号或负号,使它们的和为零;

(3)在1,2,3,4,…,99,100一百个数的前面添加正号或负号,使它们的和为0;

(4)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你能总结出一些什么数学规律?

参考答案 我们不妨不妨以第二问为例探讨,比如,在12,11,10,5这四个数的前面添加负号,则这12个数的和是:-12-11-10+9+8+7+6-5+4+3+2+1=2.

现在我们将各数的符号加以调整,考虑到将一个正数变号,其和就要减少这个正数的两倍,因此可得到两个(明显的)解答:

(1)得+1变为-1,有-12-11-10+9+8+7+6-5+4+3+2-1=0; ①

(2)将(+6-5)变为-(6-5),有-12-11-10+9+8+7-6+5+4+3+2+1=0.②

又如,在11,10,8,7,5这五个数的前面添加负号,得

12-11-10-9-8-7+6-5+4+3+2+1=-4,

我们就有多种调整的方法,如将-8与+6变号,有

12-11-10+9+8-7-6-5+4+3+2+1=0. ③

经过几次试验,我们发现了规律:欲使十二个数的和为零,其中正数的和的绝对值与负数的和的绝对值必须相等.但

1+2+3+4+5+6+7+8+9+10+11+12=78

因此我们应该使各正数的和的绝对值与各负数的和的绝对值均为

为了简便起见,我们把①式所表示的一个解答记为(12,11,10,5,1),那么②,③两式所表示的解答就分别记为(12,11,10,6)与(11,10,7,6,5).

同时我们还发现:如果(12,11,10,5,1)是一个解答,那么(9,8,7,6,4,3,2)也必定是一个解答.同样,对应于②,③两式,还分别有另两个解答:(9,8,7,5,4,3,2,1)与(12,9,8,4,3,2,1).这个规律我们不妨叫做对偶律.

此外我们还可发现,由于的三个数12,11,10其和33<39,因此必须再增加一个数6,才有解答(12,11,10,6),也就是说:添加负号的数至少要有四个;反过来,根据对偶律得:添加负号的数最多不超过八个.

掌握了上述几条规律,我们就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许多解答.最后让我们告诉你,第(2)问的解答个数并非无数多,其总数是124个.

有理数教案 篇4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加减法法可以互相转化。2.使学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过程与方法:

1.体会有理数的加减法法可以互相转化的思想。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态度。

重点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材提示:

本节课是学习有理数减法的第二课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通过探究的方式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借助于已有知识,体会有理数的加减法法可以互相转化的思想,如何省略加号,并且还要正确掌握省略加号后它们表示的是哪些数的和,强化混合运算的.准确性。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阅读教材23-24页。

(二)、导学练习 [活动1]:学生课前自主完成。 1.减法法则: ,用字母表示为:

2.计算(1)1-5= (2)8-11= (3)6-9=

(4)9-(-9)= (5)(- )-(- )=

[活动2]:学生先课前自主,然后在课堂上一起和大家交流讨论。

1、红星队在4场足球赛中的战绩是:第一场3:1胜,第二场2:3负,第三场0:0平,第四场2:5负。红星队在4场比赛中总的净胜球数是多少?

2、一20十3十(十5)十(一7)(读作 , , , 的和 ) 3、 计算:(一20)十(十3)一(一5)一(十7). 注意:在进行有理数混合运算时,应该先将减法按规则统一成加法后再计算;第一个数前面的一常用括号括起来,但熟练后,第一个数带负号时,通常可以不用括号手起来。 4、 计算在做有理数运算时,易出 符号错误。

计算:(1)(一5)一(一4)一(十1)=(一5)十(一4)十(十1)

=(一9)十(十1) =一8

(2)(一7)一(十4) 十(一8)十(一3)一(一8) =一7十4一8一3一8 =一22. 以上两个小题均有错误,指出错在哪里,并改正。 [学法指导:有理数混合运算,只有将减法按规则统一成加法后,才能省略加号,而减号不能省略。在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当我们把减法转化为加法时,为了书写简便,常常省略加号和括号。] 5、分别指出下列两个式子的读法,表示那些数的和,并计算: (1)8一7十4一6 (2)(一8)一(十4)十(一7)一(十9)。

(三)自学疑难摘要:

自主学习小组长检查等级 等,组长签字

二、合作探究

计算:1、-5+3-2 +6+7-8-9; 2、-0.5-(-3 )+2.75-(+7 )

3、 4、

[学法指导:在完成以上计算题时,一定要注意当把 减号变为加号时,减数必须变为原数的相反数,再利用加法法则进行计算。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时,当减法转 化为加法后,可以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这样可以使运算简便。]

[小组活动:1.在进行小组交流时,各位组长一定要注意每一位组员,看他们是否掌握了减法法则,特别是交流一下如何把减数变为原来的相反数。2.特别小心在省略加号时是否正确。3.组长注意自己小组到黑板上交流的任务,安排好展示的人员,督促大家掌握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展示提升

1、每个同学自主完成二中的练习后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2、每个组根据分配的任务把自己组的结论板 书到黑板上准备展示。 3、每个组在展示的过程中其他组的同学认真听作好补充和提问。

四、反馈与检测

1.计算:(1)(-41)-(-18)-(+39)-(-72) (2) 2.活动与探究:23. 1 ―3 +5―7 +9―11++97―99= 。 [学法指导:这个环节的处理方式是第1题在课堂上完成,第2题在课外由组长主持,进行探究活动,进而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

五、课后 反思

有理数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能把给出的有理数按要求分类。

过程与方法:经历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观点和正确进行分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保持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会把所给的各数填入它所属于的集合里

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法

一、情境诱导

在小学我们学习了整数、分数,上一节课我们又学习了正数、负数,谁能很快的做出下面的题目。

1.有下面这些数:15,-1/9,-5,2/15,-13/8,0.1,-5.22,-80,0,123,2.33

(1)将上面的数填入下面两个集合:正整数集合{ },负整数集合{ },填完了吗?

(2)将上面的数填入下面两个集合:整数集合{ },分数集合{ },填完了吗?

把整数和分数起个名字叫有理数。(点题并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

学生自学课本,对照课本找自学提纲中问题的答案;老师先做必要的板书准备,再到学生中巡视指导,并了解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为展示归纳作准备。

附:自学提纲:

1.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称为整数,

2._______和_________统称为分数

3.____ ______统称为有理数,

4.在1、2、3、0、-1、-2、-3、1/2、0.1、-0.5、-5/2中,整数: 、分数: ;正整数: 、负整数: 、正分数: 、负分数:.

三、展示归纳

1、找有问题的学生逐题展示自学提纲中的问题答案,学生说,老师板书;

2、发动学生进行评价、补充、完善,教师根据每个题目的展示情况进行必要的讲解和强调;

3、全部展示完毕后,老师对本段知识做系统梳理,关键点予以强调。

四、变式练习

逐题出示,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请有问题的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板书,并发动其他学生评价、补充并完善,最后老师根据需要进行重点强调。

1.整数可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分数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__.有理数按符号不同可分为正有理数,_______和________.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有理数包括有整数和分数.

(2)0.3不是有理数.

(3)0不是有理数.

(4)一个有理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

(5)一个有理数不是整数就是分数

3.所有的正整数组成正整数集合,所有负整数组成负整数集合,依次类推有正数集合、负数集合、整数集合、分数集合等,把下面的有理数填入它属于的集合中(大括号内,将各数用逗号分开):

杨桂花:1.2.1有理数教学设计

正数集合:{ …} 负数集合:{ …}

正整数集合:{ … } 负分数集合:{ …}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是最小的正整数

B.0是最小的有理数

C.0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

D.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5、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1)整数就是正整数和负整数(2)零是整数,但不是自然数(3)分数包括正分数和负分数(4)正数和负数统称为有理数(5)一个有理数,它不是整数就是分数

五、总结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必做题:课本14页:1、9题

有理数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懂得有理数的两种分类,及对一个有理数进行分类判别;

2、在数的分类中,应加强对负数的理解及对零在数分类中的特殊意义的理解。

重点:在引进负数后,能对已有的各种数进行概括,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及有理数的两种不同分类的重要意义。

难点:在对有理数的认识上,应加强对负数及零的重视,明确两者在有理数集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过程:

一、知识导向:

通过上节课对“负数“概念的引入,通过对数范围的补充及扩大,进一步引入了有理数的概念,并对扩大后的数的范围进行重新分类。

二、新课拆析:

1、引例:(1)请学生说出负数的特征,并指出实例说明。

(2)以第(1)题中,学生所回答的数进一步分析,不同数的不同特点。

2、通过对“负数”的引入,从我们所接触的数可发现有这样几类:

正整数:如1,2,34,…

零:0

负整数:如-1,-3,-5,…

正分数:如 …

负分数:如 -0.3,…

由此我们有:

概括:正整数、零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正分数、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然后根据我们的概括,我们可以对有理数进行如下的分类

分类一: 分类二:

正整数 正整数

整数 零 正有理数 正分数

有理数 负整数 有理数 零

分数 正分数 负有理数 负整数

负分数 负分数

3、有关集合的简单知识:

概括: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一个数的集合,简称为数集;

所有的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

所有的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

例:把下列各数填入表示它所在的数值的圈里:

-18,3.1416,0,20__,-0.142857,95%

正整数 负整数

整数集 有理数集

三、巩固训练: P20 ,练习:1,2,3

四、知识小结:

从有理数的分类入手,就着重于各类数的特点,特别是正,负及零的处理。

五、作业:

P20-21 习题2.1:2,3,4

有理数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理解加减法统一成加法运算的意义。

2、会将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转化为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学习重点、难点:有理数加减法统一成加法运算

教学方法:讲练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一架飞机作特技表演,起飞后的.高度变化如下表:

高度的变化 上升4。5千米 下降3。2千米 上升1。1千米 下降1。4千米

记作 +4。5千米 3。2千米 +1。1千米 1。4千米

请你们想一想,并和同伴一起交流,算算此时飞机比起飞点高了 千米。

2、你是怎么算出来的,方法是

二、探究新知

1、现在我们来研究(20)+(+3)(5)(+7),该怎么计算呢?还是先自己独立动动手吧!

2、怎么样,计算出来了吗,是怎样计算的,与同伴交流交流,师巡视指导。

3、师生共同归纳:遇到一个式子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第一步应该先把减法转化为 。再把加号记在脑子里,省略不写

如:(—20)+(+3)—(—5)—(+7) 有加法也有减法

=(—20)+(+3)+(+5)+(—7) 先把减法转化为加法

= —20+3+5—7 再把加号记在脑子里,省略不写

可以读作:负20、正3、正5、负7的 或者负20加3加5减7。

4、师生完整写出解题过程

三、解决问题

1、解决引例中的问题,再比较前面的方法,你的感觉是

2、例题:计算—4。4—(—4 )—(+2 )+(—2 )+12。4

3、练习:计算 1)(7)(+5)+(4)(10)

三、巩固

1、小结: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P241、2

3、计算

1)2718+(7)32 2)

四、作业

1、P255 2、P26第8题、14题

有理数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初步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通过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熟练应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加法运算.

难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有理数是怎么分类的?

2.有理数的绝对值是怎么定义的?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3.有理数大小比较是怎么规定的?下列各组数中,哪一个较大?利用数轴说明?

-3与-2;3与-3;-3与0;

-2与+1;-+4与-3.

(二)引入新课

在小学算术中学过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这些运算是在正有理数和零的范围内的运算.引入负数之后,这些运算法则将是怎样的呢?我们先来学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三)进行新课 有理数的加法(板书课题)

例1 如图所示,某人从原点0出发,如果第一次走了5米,第二次接着又走了3米,求两次行走后某人在什么地方?

两次行走后距原点0为8米,应该用加法.

为区别向东还是向西走,这里规定向东走为正,向西走为负.这两数相加有以下三种情况:

1.同号两数相加

(1)某人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一共走了多少米?

这是求两次行走的路程的和.

5+3=8

用数轴表示如图 :略

从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在原点0的东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8米.因此两次一共向东走了8米.

可见,正数加正数,其和仍是正数,和的绝对值等于这两个加数的绝对值的和.

(2)某人向西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显然,两次一共向西走了8米

(-5)+(-3)=-8

用数轴表示如图 :略

从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在原点0的西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8米.因此两次一共向东走了-8米.

可见,负数加负数,其和仍是负数,和的绝对值也是等于两个加数的绝对值的和.

总之,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例如,(-4)+(-5),同号两数相加

(-4)+(-5)=-( ),取相同的符号

4+5=9把绝对值相加

(-4)+(-5)=-9.

口答练习:

(1)举例说明算式7+9的实际意义?

(2)(-20)+(-13)=?

2.异号两数相加

(1)某人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由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又回到了原点,两次一共向东走了0米.

5+(-5)=0

可知,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和为零.

(2)某人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由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在原点o的东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2米.因此,两次一共向东走了2米.

就是 5+(-3)=2.

(3)某人向东走3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由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在原点o的西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2米.因此,两次一共向东走了-2米.

就是 3+(-5)=-2.

请同学们想一想,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是怎么规定的?强调和的符号是如何确定的?和的绝对值如何确定?

最后归纳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例如(-8)+5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

85

(-8)+5=-( )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

8-5=3 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8)+5=-3.

口答练习

用算式表示:温度由-4℃上升7℃,达到什么温度.

(-4)+7=3(℃)

3.一个数和零相加

(1)某人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0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显然,5+0=5.结果向东走了5米.

(2)某人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0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容易得出:(-5)+0=-5.结果向东走了-5米,即向西走了5米.

请同学们把(1)、(2)画出图来

由(1),(2)得出: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总结有理数加法的三个法则.学生看书,引导他们看有理数加法运算的三种情况.

有理数加法运算的三种情况:

特例:两个互为相反数相加;

(3)一个数和零相加.

每种运算的法则强调:

(1)确定和的符号;

(2)确定和的绝对值的方法.

(四)例题分析

例1 计算(-3)+(-9).

分析:这是两个负数相加,属于同号两数相加,和的符号与加数相同(应为负),和的绝对值就是把绝对值相加(应为3+9=12)(强调相同、相加的特征).

解:(-3)+(-9)=-12.

例2

分析:这是异号两数相加,和的符号与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相同(应为负),和的绝对值等于较大绝对值减去较小绝对值..(强调两个较大一个较小)

解: 解题时,先确定和的符号,后计算和的绝对值.

(五)巩固练习

1.计算(口答)

(1)4+9; (2) 4+(-9); (3)-4+9; (4)(-4)+(-9);

(5)4+(-4); (6)9+(-2); (7)(-9)+2; (8)-9+0;

2.计算

(1)5+(-22); (2)(-1.3)+(-8)

(3)(-0.9)+1.5; (4)2.7+(-3.5)

推荐阅读

上一篇:生活老师演讲稿(汇集六篇) 下一篇:老师运动会加油稿汇总12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