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拯救读后感#】读完一本名著后,我们对生活有了全新的认识和观点。此时,撰写一篇读后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小说的内涵并加深对生活的思考。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做温暖的教育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拯救读后感 篇1
风筝,一个用棉纸、胶水和竹子做成的玩具,却始终交织着亲情、友情……等等。如若有人问我,你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什么?我现在脱口而出的一定是这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
在《追风筝的人》这本书中知晓这句话。直至我合上这本书是,只是觉得有一种别样的感觉。从前读书前所未有的感觉。就好像你在深呼气,却没有呼出气来。我从来不知道一个人被背叛之后,还可以若无其事的继续为对方尽心尽力;我从来不知道一个人的愧疚可以转为仇恨,我从来不知道友情可以无私到这么伟大。从口中发自内心的说出:“为你,千千万万遍。”
我为哈桑那无私而善良的爱所折服,为阿米尔的懦弱与自私而感到失望,为年幼的索博所遭受的罪行所揪心,为跌宕起伏的情节所着迷。
很多夜的梦里,时常眼前会漆黑一片,耳边总是听见有人在淡淡地说:“为你,千千万万遍。”或许是我内心的呼叫,然后星光慢慢亮起,缓慢地令人感觉不到存在,却又是真实的,无比真实的。我闭上双眼,然后猛地睁开,就会发现,一颗有一颗,小而无比璀璨的繁星点缀了整片天空。天蓝色的风筝在天空中翱翔着,我发现自己奔跑在辽阔的草原上,背后是繁星点点。我总是在不停的奔腾中醒来。我相信,梦是人认知的表现。
“为你,千千万万遍。”仿佛还在回荡,那是孩子的稚嫩声音,却又是男人低沉的声音。它们重叠在一起,相仿又不同。是那样的真挚而真诚,却又是那样的伤感。从前的他们啊,稚嫩美好宛若个梦,生活在阿富汗。童年的时光,总让人不忍去打碎,看着它散落一地的心碎。是朋友,还是主仆。他们说不清,谁也说不清,却是那么简单。风筝伴随了他们的童年,却又是被已知风筝无情地划条一生无法弥补的伤痕。
这本书里,哈桑注定是个悲剧人物。在一场追风筝的比赛中好哈桑总是为了阿米尔什么也愿意去做。但是当哈桑正真需要好朋友的帮助时,阿米尔怯懦的选择袖手旁观。于是曾经的好朋友就这样留下了伤痕,阿米尔也陷入了沉重的自我救赎当中,阿米尔在知道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阿米尔接受不了父亲的谎言和隐瞒,但是陈年旧事是可以被埋葬的,阿米尔为了弥补心中的缺失,他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然而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他历尽艰辛,与当年侮辱哈桑的那伙流氓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花尽心思,让受到严重创伤的哈桑之子重新找回了生命的意义,并将他带回美国的家。
而阿米尔,也同样不是个懦弱的人。懦弱的人怎会二十几年之后,再次重返动乱的家乡,为了哈桑。懦弱的人又怎会为了一个哈扎仆人的儿子,而与多年之后强壮的阿塞夫相争斗。懦弱的人又怎会在索博割腕自杀后,在医院里的毯子上做着多年未曾做过的行礼,重新愿意相信神的存在。他并非圣人,也并非恶魔。他并非勇敢,也并非懦弱。他只是那个愿意为别人追逐风筝的人。
为你,千千万万遍。当年缺失的勇气,多年后为你寻回。当年为他追风筝的人,如今你正为他追着风筝。追赶着内心,追逐着过去,追逐着曾经的你与他,追逐着请求宽恕的勇气,追逐着那属于爱的救赎。如此残忍而又美丽,这不正是生命?每个人的心中都存在着那只迷失的风筝。但我却愿意为你拼死去追逐。只为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
拯救读后感 篇2
从前,杞国有一个人他从小就爱问问题,他的父母带他出游,他走一路就问一路。有些父母知道的问题,父母就回答了,有些父母不知道的问题,连见都没见过,更别说回答了,于是就让他闭上嘴,好好走路。
长大以后,他虽然不再问问题,可他脑子里的问号却从来没少过。有一天,他听了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就想:如果盘古累了,一松手,天不就塌下来了吗?
从此,他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香,整天想着,我都快死了,还吃饭睡觉干什么呢?他的一位朋友来看望他,这位杞人就对朋友说:”你知道吗?天就要塌了,我们都要死了!“哪位朋友说:”怎么会呢?天是气体形成的,塌不下来的。“杞人又说:”就算天塌不下来,日月星辰也会塌下来的。“他的朋友继续安慰他说:”日月星辰也是气体形成的,都不会塌。“杞人听了这话,便放心了。从此又变的强壮起来。
看完这个故事,我觉得人的一生是美好的,不用担心不会发生的事情,高高兴兴的就行了。
拯救读后感 篇3
刚学过《穷人》这篇文章,读后很是感动,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
这篇文章讲的是:渔夫的妻子桑娜自己已有五个孩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当她看到邻居西蒙死了,而且身旁还有两个熟睡的孩子时,就毫不犹豫地把他们抱回家。经过丈夫的同意,他们打算把这两个孩子抚养成人。
课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桑娜想的一句话:"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桑娜宁可自己挨揍,也不愿让西蒙的两个孩子饿死,充分地表现了她善良的心灵。渔夫说的一句话也使我感动:"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样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几句话是那么坚定,也表现了渔夫助人为乐的品质。虽然这些话都很朴素,但能体现他们的善良和伟大。
渔夫一家的生活那么困难,还去帮忙那些更需要帮忙的人,而我们呢?有些人有很多钱却不为那些有困难的人着想,渔夫和桑娜是我们的好榜样,他们善良的心感动着我。
我们的生活富裕了,但还是有许多失学儿童上不了学,我们就应像桑娜和渔夫一样,伸出援助之手,让他们也能学到知识、文化,期望所有的人都充满爱心,去帮忙他们,让世界更完美!
拯救读后感 篇4
这不是一部典型的正能量主流电影。
在监狱可以改造人的一切的背景下,老布、瑞德、安迪,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人,在高墙之中,继续着人生。
老布是大多数人的代表,安于现状,最后接受、妥协,并无力反抗。
有些人像瑞德,机缘巧合下受到了救赎,遇到机遇,最终踏上自由之路,得到了想要的东西。
只有极少数人像安迪,不管在什么环境下,始终不忘初心,很清楚自己的梦想,而且付诸行动,一直在向自己的梦想靠近。内心坚定不移,为自己内心的希望忍气吞声,隐忍的同时又有智慧与勤奋,最终为自己创造了机遇,获得了梦寐以求的自由。他不仅自己坚信希望,还成功地用图书与音乐重燃狱友的希望,如同剧中的那句“强者救赎自己,圣人普度他人”,或许安迪可称得上“圣人”。因此他也是我在剧中最欣赏的人。
在电影中可以看到人生。从这部电影中,我感受到了自由的重要与友谊的可贵。让我感触最深的词则是“希望”。它教会了我,面对挫折失败应该奋进坚守。“希望是好事,甚至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失”。
当然,在感动的同时,三人的不同结局也引人深思。老布出狱后,无法适应,上吊自杀。瑞德坚持不懈,最后假释出狱,阳光明媚。安迪凭自己的努力,最先获得自由。
拯救读后感 篇5
欢快的文字,轻松的旋律,真实的背景,最重要的是还有一名伟大的作者,合在一起,形成了好看的《汤姆·索亚历险记》。
此文作者,马克·吐温是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和老舍一样都是著名的幽默讽刺作家,他的文字如同一把尖锐的军刀般刺破全美民主与自由掩盖下的虚伪,揭穿了这发达国家“肮脏”的社会弊端,《汤姆·索亚历险记》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汤姆就是那把尖锐的军刀。
汤姆·索亚,一个典型的正直的美国乡村男孩,活泼好动,聪明可爱、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他讨厌学习,厌恶枯燥的生活环境,和死板的教育方式。从此,围绕他开展了一段奇妙的历险……
此书主要讲了汤姆·索亚是一个热爱自由的.阳光男孩,他经常和他的两个死党乔·哈波 、哈克贝里·芬 一起逃课在外,还一起还离家出走当了回海盗。此外他还和萨切尔法官的女儿贝奇·萨切尔经历了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最后这个阳光男孩率领自己的伙伴击败了印江·乔埃 ,得到了一大笔财富。
这本书运用了大胆的、细腻的、敏锐的人物描写,衬着极为真实的美国社会的背景,通过了汤姆强烈的个性对比,豪不夸张地讽刺了书中部分人物对于宗教的“诚恳”以及他们落后庸俗的心理。可以在这样说:马克吐温再利用汤姆解剖当时的社会,有喜有乐,或多或少……
不可否定的是,这的确是一本好书,它的文学地位也是不可否定的。马克吐温教给我们的思想还适用,指出的不足还没补,未来的路还很长,等待我们的是对自由的追求、对爱情的执着、对梦想的努力、对自己的肯定……
拯救读后感 篇6
班主任应该具有怎样的情怀?从教20年,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我总在比照自我,不断追寻。一位优秀的班主任要有爱心, 能够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学生存依恋之情;要有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为国育才,能够时刻为学生着想,和孩子一道成长。但却很少意识到一位优秀的班主任还必须要有童心。
教育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包括我自己均缺少童心。我们总是觉得学生很难沟通,觉得学生总是很容易就犯错误,而且好说歹说都听不进去,问题学生不断涌现,教育问题层出不穷。聆听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理念,豁然开朗,学生问题的不断出现,是我们做老师的从成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思考问题,是我们没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也就很难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解析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理念,一位优秀的班主任是应该善于站在孩子的角度认识世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应该和学生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减少学生问题,我们须要做一个具有童心的教育者,一刻也不要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要和学生保持共同爱好。要有儿童般的情感、儿童般的兴趣、儿童般的纯真。还必须要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只有真正具有童心的教师才能和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谈得上平等,谈得上朋友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自然而然的走进学生的心灵。回想二十年的教学生涯,自己丧失了很多使自己成为“孩子”的机会。学生在球场篮球比赛,我为什么不能和学生一样一起在边上大声加油呢?学生参加课间跑步,我为什么不能作为学生一样和学生一起跑呢?学生在课间玩“悠悠球”时,我为什么不能从学生手里接过并向学生虚心请教呢?学生开班会表演节目的时候,叫老师唱歌,我为什么会感觉到害羞,然后迅速推掉呢?学生体育课玩篮球或者跳绳的时候我为什么不能参与进去潇洒打(跳)一回呢?如果做老师的我们能放下身段,在与学生交往中多一份童心,和学生一起玩,一起聊天,一起“疯”,师生真正心连心,师生间的关系将更加融洽,学生问题也将少之又少。
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关键在教师,秉持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理念,在爱心、责任心的基础上再拥有童心,放下架子,走进学生心里,与生同乐,我们不仅能做快乐的教师,也能成为为国育更多栋梁的优秀教师,师生关系将更加和谐,那时候我们的教育事业一定是崇高而又愉快的事业。
拯救读后感 篇7
《肖申克的救赎》值得看两遍,甚至更多遍。大部分电影如同时装,赶一个时髦,过上一把瘾,就永远过去了。可是确实有些电影是能够沉下来的,它将在这个世界永存,比如《肖申克的救赎》。
有些电影,给我们感官上的快感,让我们暂时降低智商,如孩童般地欢乐;有些电影,给我们人世间没有的奇景,满足我们白日间想入非非的幻想;而《肖申克的救赎》不一样,它是一部感动我们心灵的电影。—这真是好莱坞式的——电影竟然不给我们这个充满必然的杯具结局。安迪没有被命运毁掉,他获得了一个完满的结局。他重获自由,惩罚了监狱长等恶人,还与老友阿瑞在海边重逢。明白这情景是梦,好莱坞制造的梦,但我们仍然感激这梦,因为它实在是太完美了。回想一下这部影片,虽然讲了那么多残酷的事,但留在我们脑海中的竟然都是完美的记忆。比如安迪冒死向看守队长进言,为狱友们赢得了一箱啤酒,大家在阳光下畅饮的情景;比如安迪不顾一切进入监狱长办公室为大家播放《费加罗的婚礼》的场面:你从来没有觉得自由的阳光是如此灿烂,莫扎特的音乐是如此美妙。那些平日里最粗劣最愚昧的人在这一瞬间都变得高尚美丽,容光焕发……
这时你就明白了:为什么人类在经历了那样多的苦难与沉沦之后,还能生存,因为完美永在,期望永在。
拯救读后感 篇8
“为你,千千万万遍,追风筝的孩子——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孩提时代,我们跟身边的玩伴总是那么地要好,一起爬到很高很高的树上坐着,一起分享好吃的好喝的,一起淘气顽皮。这种很铁的关系,不分性别,无论国度,不论在什么地方都坚固地存在着,只是形式上可能因地域文化而有不同。主人公阿米尔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他和他家的仆人的儿子哈桑就是这样一对很要好的玩伴,他们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一起对抗喜欢欺负别人的孩子,一起放风筝、追风筝。他们生活的国家阿富汗——一个传统文化气息浓郁的国度,在某一个小镇里,每年冬季都会举行一次斗风筝比赛,各家的儿童会比赛看谁的风筝放得最高、谁能够追得着掉下的风筝。阿米尔就是个非常期待拿到冠军的孩子,这是因为他要借此荣耀从他的父亲那里取得赞美和宠爱。他做到了,他把风筝放到了最高,在比赛的最后,天空上只剩下他那只风筝在飞,他似乎看到了父亲脸上满意的神态。但是几乎与此同时他看到了父亲脸上着急的表情,在那表情中他明白他还得把倒数第二只掉下来的风筝追回。于是他让哈桑替他去追。哈桑为了阿米尔,开始了又一次的追逐。怎料就这一追,他们的关系再也不似从前。哈桑追风筝时遇到了早有预谋的三个坏孩子,他们说要将哈桑强x了才能将风筝给他。哈桑无可奈何地被坏孩子头——阿塞夫欺负了,但哈桑不知道其实阿米尔当时就躲在墙角后,阿米尔目睹了整个惨剧的经过。然而他没有给他的朋友提供援助,他背叛了为他千千万万遍的玩伴,读后感《追风筝的孩子——追风筝的人读后感》。阿米尔因此备受良心煎熬,反诬蔑哈桑偷东西借口将哈桑赶走了。19世纪70年代的阿富汗兵荒马乱,阿米尔随父亲离开了家乡,却没能结束昨日的噩梦。
20多年以后,阿米尔费尽周折回到了家乡,开始了救赎之旅。此时哈桑已死,阿米尔只好通过救出阿米尔的孩子——索拉博来赎幼年犯下的罪。阿富汗小镇的昨日光景早已变成今日一派惨败景象,阿米尔却偶然得知哈桑原来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阿米尔曾经的犹豫最后变成了救出索拉博的坚定想法。想不到,困住索拉博的正是那该死的阿塞夫。冒着生命危险,最终他救出了阿米尔,将他带回到自己在美国的家中。
阿米尔最后终于想明白了,为什么在小的时候,他的父亲那么喜欢哈桑。他也体会到了父亲这样做是有多无可奈何。他的父亲希望能用一生来赎私生子的过错,而他没有给父亲这样的机会。阿米尔在被噩梦困扰了许多年以后,终于成功地赎回自己童年的罪行——背叛和侮辱哈桑。也许每个人在生命开始的头十几年中,都会犯下这样那样的过错,而后,这种过错便需要有良心的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偿还。文中有个人物说得对:迟早都是要回去面对的。躲得了一时,避不了一世。
死去的哈桑依然逝去,过往的时光美好不复,活着的人不管有没有犯过大错的曾经都好,只要尽力去弥补了,也就罢了。回忆中,阿富汗小镇里绿草坪上拽着风筝线跑的孩子有几多欢笑,蓝天上飘着的风筝有几多色彩,追风筝的孩子是他一生中最好的同伴,他对他说:“为了你,我愿意做任何事。为你,千千万万遍。”
然后,追风筝的孩子去了,随着那些最后一只被割断线的风筝,从拽着风筝线跑的孩子的世界里消失,再也没有回来。
拯救读后感 篇9
教师,每天都在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学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有没有耐心的程度怎么样,就能如实反映出一个教师自我修养的程度。因此,耐心是一名教师的一个重要素质,是师德修养的一个方面。因此教师特别需要有耐心。
在某种程度上,教师的耐心可以说成是对因班级管理、学生教育、工作压力等方面而产生的烦躁情绪的控制力,是耐性在心理活动中的集中表现。如果一位教师的耐性差,那他就教不好学生,不是一名好老师。
学生的接受速度、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在我的教学中有这么一类学生,我们必须重视,那就是:态度端正,反应较慢。这类学生在学习中往往表现出接受知识慢的特征,而对这类学生,最需要的就是耐心,在辅导这类学生时,我们必须做到心平气和,不可着急。因为这类学生心里是很想做出题目的,在试了几次都做不出来后,自己心里已经非常着急,这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他放松,而要真正做到让他放松,那首先不能着急,也就是要有耐心,否则,当学生看到老师也着急后,他自己心里会更乱,正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欲速则不达。
俗话说得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正是耐心的一种深刻体现。教师担当的是教书育人的重任,既然是重任,当然不可能轻松完成。所以,当自己面对后进生的顽固不化就要火从口出、恨从手泄时,要提醒自己,再讲一遍。当自己面对后进生出现反复就要灰心丧气、甩手不干时,要提醒自己,再给他耐心的讲一遍,教师日常工作之一就是要对有关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这必须做到有足够的耐心。
拯救读后感 篇10
杞人忧天是讲杞人很害怕天塌地塌,很苦恼,有一个人前来开导他,最后,他就不再担心他之前担心的事情了,他的心里也就高兴多了。
我觉得几人担心的事都是一些他不该担心的事情,在生活中,我们绝对不要像杞人一样担心自己不该担心的事情。
那,就拿我举个例子吧,我刚进入韩愈小学,就听同学说,六楼闹鬼了,当时我十分害怕,我担心我一去六楼会被鬼吃掉,我心惊胆战的过了一个月我才忘记那件事情。我这种情况就和杞人忧天一样的心情。
有一次,是快期末考试了,我有一个朋友,她的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她对我说她很害怕这次考试她会考得很不好,老师和她的爸爸妈妈都会批评她,但是她的成绩居然是全班第八名,于是,我对她说,她这不是考好了吗。但是,我也不比她好,因为,我也担心过我的学习成绩呢。
同学们千万不要像杞人忧天一样担心自己不该担心的事情哦。
拯救读后感 篇11
今天我预习了一篇课文《杞人忧天》,学完了这篇课文,有了许多感悟。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有一位杞国人,他担心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自己无处容身,于是整天闷闷不乐。有一个人去劝导他,使他消除了那个人的疑虑。渐渐地,那个整天担忧的人开朗了,快乐、幸福地生活着。这里面的人物思想,不禁让人们大笑,这个杞国人考虑自己不该考虑的事,使自己抑郁寡欢。
我也常常“杞人忧天”,每天都在想:如果有一天太阳突然消失了,不发出热量了,那人们应该怎么生活,会不会因此而毁灭;地球会不会四分五裂,那人类的身体是不是要四处飘散,从此整个宇宙是不是就没了人类这个词语。我有时会害怕地流泪,原来人类这么脆弱,这个思想的阴影藏在心底里好长时间。读了这则文言文,我不禁为自己的思想感到可笑,可能看科幻书看得多了。
我知道,我只需要做好眼前的事,放下心里的负担,勇往直前,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
拯救读后感 篇12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个寒假,一本书来到在我的生活之中,它便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汤姆·索亚历险记》。
汤姆是一个19世纪的小孩,住在一个穷乡僻壤的村庄。他非常调皮,经常惹他波莉姨妈生气,有一次为了给汤姆点惩罚,波莉姨妈让汤姆刷墙。汤姆不愿刷墙,甚至讨厌刷墙,所以他大脑咕噜一转,想出一招妙计:假装自己很喜欢,吸引别的孩子,再一步步设圈套将其引入,最后毫不费力地“完成”,还获得了一些利益。
汤姆这种机制不仅让他“免受”惩罚,还能从中获取利益。在生话中,我们也要有这种习惯,积极动脑,坏事也可变成好事。汤姆不仅爱动脑,他还勇敢,揭发了一起罪恶的行为,为人洗清冤白。
有天深夜,他来到墓园,谁知无意间碰到一场凶杀案,罪魁祸首印江乔埃把罪名嫁祸给同他一同到来的伙伴,那位伙伴自然而然担任了凶手这一罪名。汤姆想出来给这位家伙洗清冤白,可却没有勇气。他开始逃避,可是在法庭上,他站了出来,替好人洗掉罪名。在汤姆这次的行为中,告诉我们,不要总想着逃避,要勇敢的站出来,大胆的去做,毕竟不下水,怎么可能学会游泳。
有一次,汤姆和一些小伙伴合伙去山洞里探险,途中他与一位叫贝琪的女孩儿独自去别处探险。走着走着,两人知道走的`太远,想原路返回,可汤姆从未想到竟会原路返回,一路上未做记号,他俩迷路了。迷路这一困难,倒是告诉我们:遇事要考虑后果,要先做好准备,否则麻烦就要来了。
遇到困难,汤姆会坐以待毙吗,不会!他在山洞里摸索着,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束亮光从外透过,给他们增添一线生机。遇到困难,不用怕,没有困难不怕有心人,走上去,别怕黑暗,你总会看到一束光穿透这里。
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很多人为了钱财走上不法之路,印江乔埃就是这样,可最后还是丢了性命,找到的宝藏全归立了功的汤姆和哈克所有。所以别想着自己通过顺手牵羊就可获得“宝藏”,这样最终落不到什么好下场。“宝藏”只属于那些靠自己双手生活的人。
一本好书,它可告诉我了很多很多,如果只是匆匆一过。书,照样还是打发时间用的。
拯救读后感 篇13
从我读了《汤姆·索亚历险记》后,时常会想起汤姆的担当、勇敢和善良。
这本书主要讲了:汤姆·索亚天性活泼,渴望做一番事业,但由于调皮捣蛋闯了不少祸,然而就在这一次次的历险中,他逐步成长,发展了自己的天性,塑造了勇敢,善良和敢于担当的性格。
汤姆身上有许多优点,但是最显而易见的就是他的敢于担当、勇敢和善良。说他敢于担当,那可是有凭有证。例如他和贝琪被困在山洞里的时候,汤姆没有抱怨这是贝琪的过错,而是时时刻刻指责着自己,想着是自己的过错而造成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事要勇于承担责任,热心助人毫不利己才会获得友谊与尊重。
汤姆身上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那就是——勇敢。他与哈克一起目睹了杀人案,但因为害怕坏人报复一直不敢说出来。由于受到内心的谴责,在开庭的时候他大胆的说出了真相。这件事情让我知道了一个人如果敢于直面自己的错误并且积极的改正,那么他必定是生活的强者。
说了他的前两个优点,可千千万万不能忘了他的善良。当波特被关在牢房里的时候,他就每天为波特提供食物。善良就是要我们用一颗真正包容、慈爱的心去关照这个世界,用真诚去感化每一个人,每一个地区和每一个国家……
《汤姆·索亚历险记》告诉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这些道理会让我受益终身。这本书更让我懂得了要学会微笑着面对生活,不要太悲观,这样才能使生活多姿多彩。
拯救读后感 篇14
这本书是陶妙如先生的教学随感,是她在教育实践中提炼总结的教育智慧。本书从教育的不同角度分为:享、想、研、养、换、用、化、创、悟、赏、度十一个篇章。下面是我读“想”这一部分做的整理以及自己的浅显思考。
陶老师提出了三“想”:想象着我们自己能抵达的层次、想象着学生能登临的高度、想象着我们能创造的妙境。
一、想象着我们自己能抵达的层次
想象着自己能抵达的层次,其实也就是在教育事业中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初涉教坛,陶先生在笔记本扉页上写下了“我的目标:教育家”。经过十年的历练,先生认识到教育局的价值在于开启人类的心智,提升时代的思想境界。于是她在笔记本上认真写下“成为教育实践家”。先生化用《苏东坡突围》的话,概括了自己的理想的高度:光辉、从容、大气、温和、淡泊、厚实、高度
优秀的教育者应当有自己的教育理想,理想能给我们努力的动力和方向,在不断学习中进取,不断进取中调整,不断调整中成长。
二、想象着学生能登临的高度
每接一个班,我们都应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这些学生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怎样才能把他们的优势或者潜能都发掘出来?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作为老师,应当了解学生的现状,发掘他们的个人潜能,激励他们勇于挑战自己,不断进取。
陶老师接到一个基础很差的高三普通班,在第一堂班会课之前,她了解了班上每个孩子的基本情况,她理解孩子们常受批评,对自己没有信心的心理,但是她抱定一个想法:不管他们原来怎样,我只坚信每个孩子内心都是想优秀的。
接下来,陶老师让学生自己选座位。第一堂班会课主题定为——“大学欢迎你”,用七张幻灯片展示七所名校的照片和名言来激励学生,让他们想象和憧憬自己未来,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用训狗师的故事和美国哈佛大学的调查数据告诉孩子们确定目标的重要性。
陶老师引导学生明确了目标,点燃了他们心中的理想之火,下一步就是测量自己离目标有多远,正视起点,才知道怎样去努力。于是,老师展示他们高二成绩表与上一个层次班级分数的对比表和高考划线标准,让他们清楚自己跟目标的距离。
现实跟理想差距很大,看到录取分数线,学生刚提起的兴趣又明显地低落下去了。这时陶老师打开网站,让学生看一位学长给学弟们的一段演讲《读书是读不死人的》、《绝不让自己后悔》。
聆听同龄人的心声,学生这次真的心动了,陶老师知道他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心静,所以又讲了《呆若木鸡》的故事,让他们明白心不能为外物所牵制。学生若有所悟,老师紧接着提问:十八岁成人礼意味着什么?做事要五讲:讲秩序、讲规范、讲方法、讲合作、讲发展整堂班会课,陶老师理解并尊重学生的真实感受,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可能达到的高度,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并且激励他们努力克服困难,也明确了努力的方向。从这堂班会课里,我看到了一位温和宽厚、循循善诱的师长,陶老师果然是一个温暖又有智慧的老师!
三、想象着我们能创造的妙境
科任老师,接手一个新班级的学科教学,要让学生在第一二节课就喜欢上老师,喜欢老师上的课,让他们对学习产生一种追梦般的感觉。开始给学生上学科课,既要简明扼要地纵向介绍本学科的体系轮廓,又要横向生动形象地展示学科的奇妙与璀璨、博大与精深,将学生引领到一个文明的充满情趣、理趣、无尽的妙趣甚至妙境的艺术天地。
在第一堂语文课上,陶老师来了一个幽默的开场白:请同学们抬起头来,眼睛平视前方,微笑着注视着前面这道风景——将陪伴大家一道学习的老师,我!学生笑声起,课堂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了。
这堂课陶老师给出的主题是:情趣理趣妙趣——语文,我们享受的时候。语文,其实是一种感觉,感觉来了,自然就感受到了。陶老师带领学生会名人:季羡林,启功大师,钱钟书,苏轼,孔孟。介绍这些文化大师,使他们感知到语文知识的广博与璀璨,以激起孩子们的向往之情。最后老师总结:心灵之所以会枯竭是因为没有扩充精神这一时空以厚度和深度。跳出井底的那一刻,开阔的不仅仅是眼界,更多的是心境以及今后不可估量的发展空间。
老师给学生描绘出语文的妙境,让他们产生学习语文的美好愿望,再给出语文学习的方法,提出语文学习的要求和建议,学生就能欣然接受,学生就愿意追随大师的方向,从而走进语文的妙境。
拯救读后感 篇15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主人公桑娜夫妇生活不富裕,甚至可以说是衣不裹体,食不饱腹。但当知道邻居西蒙死后,依然抱回她的俩个孩子。这会让他们的生活雪上加霜。但是桑娜宁可自己吃苦,也要抚养这俩个孩子。
桑娜的同情心使我敬佩,桑娜用头巾裹住熟睡的俩个孩子,把他们抱回家。她的心跳的厉害,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但他知道一定要这样做不可,桑娜一家五口,只靠丈夫一人打鱼为生,生计本已艰难,现在又多了俩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丈夫会不会不堪重负责备自己,他很担心。
桑娜的善良,富有同情心让我看到穷人精神的可贵。
在我身边也有很多富有高贵品质的穷人,他是一名清洁工,每天天不亮,他就挥着扫帚,把我们的世界打扫的干干净净,他起早贪黑,无论严寒酷暑。要论金钱他是穷人,在我眼里她也是高贵的。
读了《穷人》这一课,我知道了穷人的善良,富有爱心,富有同情心,他们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就像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的一样,“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