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科学课课件通用15篇

2024-08-03 13:00:18 科学课课件

科学课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茎运输水分的作用;会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茎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研究成果。

2.在探究过程中能大胆猜想,养成认真细致、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

3.知道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2、会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茎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

活动准备:

1、提前剪取带叶的枝条,迅速放入滴过红墨水的水中,并在阳光下照射3~4小时,观察现象,做好观察记录。

2、准备生长旺盛的盆栽植物、放大镜、刀片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

探根吸收来的水分是怎样输送到植物各部分的?今天我们来学习12课、植物的茎。师随机板书带领学生观察校园中的植物。

讨论:根吸收的水分怎样到达植物的叶、花、果实?叶制造的养料怎样到达植物体的其它部分供它们生长?

你认为茎会有什么作用?茎的内部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如果茎确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那么水分和养料走的一条道路还是两条路?

学生讨论,汇报结果。

教师小结:根据以上讨论我们知道茎可能具有运输作用;茎的内部可能有两种管子,一种管子将根吸收的水分运送到植物体内的各个部分。另一种管子将叶制造养料运送到植物的其他部分。

二、验证我们的猜想

谈话:如果自来水管断了,水就会流出来,那么切断植物的茎,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在这颗植物上选择一嫩枝,剪下。观察嫩枝的截面上有什么?

讨论:嫩枝截面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用植物上面的一段茎推放在红水中,你观察到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会么叶子变红?

讨论: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把浸泡过的茎、横切、纵切、观察。

提问:在茎的横切面上看到了什么?在茎的纵切面上又看到什么?说明茎内有什么?茎有什么作用?

小结:以上实验说明茎确实有运输水分的`作用。在茎的内部确实有运输水分的管子。

三、根据自己的研究,绘制出植物运输水分的示意图

根据自己研究的成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制出植物运输水分的示意图。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可以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全班交流。

自由活动:

叶制造的养料是通过什么运输到植物体各个部分的?运输养料的细管子在什么部位?

教师出示资料卡,引导学生认识筛管,使学生知道茎里还有一条运输养料的管子,它在导管的外面。

教师小结并板书:在植物体内,茎担负运输作用。在茎内有两种管子。一种管子运输根吸收的水分,另一种管子运输的叶制造的养料。

四、实践应用

在两棵小树间拴铁丝晾衣服,日子久了,在捡钢丝的树皮上方会形成瘤状突起,这是怎么回事?(因为植物的营养是通过树皮自上而下运输的,如果破坏了树皮,叶子制造的养料向下运输的通道就被切断了,养料通不过去便积存在破坏的树皮处,形成瘤状物。)

有的小朋友爱剥小树皮,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五、拓展活动

用塑料袋罩住一株盆栽植物的茎叶,扎紧袋口,放在向阳处,过一段时间,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科学课课件 篇2

一、教材分析

《土壤中有什么》是在三下《混合》单元的《研究土壤》和四下《岩石和矿物》单元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材第一部分“寻找土壤的成分”分三步进行,观察新鲜的土壤、观察干燥并弄碎的土壤、土壤沉积实验。让学生明白土壤中有肉眼看看得见的物质,也有肉眼看不见的物质,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教材第二部分“土壤和生命”通过一幅图生动地描述了土壤与生命的关系。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2、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3、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请的颗粒后沉积。

4、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3、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土壤是由岩石风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动物、植物残体,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组成。

教学难点: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准备: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铲子、塑料盒、报纸、放大镜、圆柱形玻璃瓶、镊子、小棍、水、牙签。

教师演示:小黑板几块。酒精灯、石棉网、玻璃片。

(四)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谈话引入

师:看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实验材料,猜测一下,我们今天会研究什么?(研究土壤)

师:“土壤”我们在三年级研究过,四年级学习岩石时也提过,你们知道土壤中有什么?

板书:“土壤中有什么”这节课我们又会有什么新发现呢?翻看课文,读课文第一段。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土壤中究竟有什么? [复习旧知,引导学生对土壤作更深一步的研究,激起探究的欲望。]、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师:这是一份刚从地里挖来的新鲜土壤,把它倒在一张白纸上。材料员拿出白纸放在桌子中间,再把新鲜的泥土倒在白纸上,同学先用肉眼仔细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书本第3页的表格中。

学生分组研究土壤。

汇报:你们小组有什么发现?(有水分、动植物活体或残体、沙子、黏土、腐殖质等)。

科学课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分类和分类的意义。

2.能从提供的同类事物中发现共同特征,即相同或相似特征,并据此合并同类和排斥异类。

3.知道什么是多极二分法,并能用多极二分法给邮票及其他物体分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是找物体的相同点。

学案

《2分类》学案

自主探究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分类和分类的意义。

2.能从提供的同类事物中发现共同特征,即相同或相似特征,并据此合并同类和排斥异类。

3.知道什么是多极二分法,并能用多极二分法给邮票及其他物体分类。

自主探究过程:自主探究过程:

一.我看书:我认真阅读了电子书,熟悉了课的内容。

二.我思考:我与父母探讨了、思考了书中提出的问题。

三.我能做:

1.看书55页,试给植物的果实分类:

2.什么是分类?

3.给事物分类有什么作用?

4.什么是二分法分类?

5.看书58页,用二分法给邮票分类:

6.看书,了解“双名法”分类方法:

7.看书,想一想,是怎样用“双名法”来给东北虎分类的?

四.我总结:通过探究性学习,我知道了:

五.我提问:我经过思考,还不懂的问题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到商场买过衣服吗?你知道运动装在商场的几楼卖?怎么知道的?

2.商场为什么要有这些标志?

3.看标志牌,商场的标志牌是按什么给商品分类的?(相同或相似的特征)

二、尝试分类,认识分类分法和分类的意义

1.试着给植物果实分类,思考:怎么分类的?为什么要这样分法?

2.汇报交流

(1)怎么分类的?

(2)为什么要这样分法?

3.阅读(书55页):关于分类、分类意义

4.小结: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征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和排序一样,它也是整理各种信息的常用方法。分类的方法有多种。

三、用不同的方法给物体分类

(一)按相同点分类

1.看书56页,给手指纹按相同点分类。

2.汇报交流:

(1)分哪几类?

(2)为什么这样分?

3.看图,找一找这类海洋生物的特征。

4.汇报交流:

第一题:这类奇怪的海洋生物的特征是什么?

第二题:这些海洋生物不是它们家族成员,为什么?

第三题:哪些是它们的家族成员?

第四题:描述这类海洋生物与众不同的特征:

(1)形体:多边形。

(2)色彩:都是绿色。

(3)腿:六条腿。

(4)六条腿的方向一样。

5.总结:

按相同的一个特征或相同的几个特征来分类,这是一种分类方法。

(二)按二分法分类

1.阅读书57页,说说什么是二分法?

2.关于多极二分法,你有什么不懂的?

3.分组讨论:看图,找出二分法的依据。

4.汇报交流:

(1)卵生————胎生

(2)飞行————游动

(3)四腿————两腿

(4)两栖————水生

(5)家养————野生

5.小结:

把事物一分为二,再一分为二,一直分到不能再分为止,这种方法叫多极二分法。分别找出两类的特征,有相同或相同特征的为一类。

6.用二分法给邮票分类

7.汇报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1)有生命————无生命

(2)有时间————无时间

(3)单票————套票

(4)齿孔度数

(5)外形规格

(6)发行日期等等

(三)“双名法”

1.阅读书58页资料,思考:什么叫“双名法”?

2.说说你对“双名法”的理解。

(1)属名,该生物与其他生物的共同特征和亲缘关系,相当于你的姓。

(2)种名,描述了该生物的个体特征,相当于你的名字。

3.看图,说说是怎样用“双名法”给东北虎分类的?

都是动物→→→都有脊椎→→→都哺乳→→→都食肉→→→都有猫的形态→→→都是虎属→→→东北虎是虎的一种

4.小结:

“双名法”分类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按属和名来分类,先属最后名,有姓————属名,有名————名字,

四、总结

1.我们学习了哪几种分类方法?

(一)按相同点分类

(二)按二分法分类

(三)“双名法”

2为什么要给事物分类?

五、作业

1.考一考爸爸或妈妈,请他们来给事物分类,你做老师,给他们评分。可用书上的题目,也可自编题目。

2.完成实验记录。

科学课课件 篇4

过程与方法

● 能够运用感官和工具,对纸的特点进行研究;

● 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

● 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知识与技能

● 知道纸的一般特性和常见用途,并能把纸的性质和用途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意识到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 养成节约用纸的好习惯;

● 体验与人合作的愉快。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初步确立什么是纸,了解纸的多样性

1 谈话: 同学们,今天你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纸,谁愿意到讲台前面给大家做一下介绍?

2 学生介绍。

3 谈话: 纸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人们天天都要用到纸。有了纸,我们可以读书、写字、画画、看报;有了纸,我们可以包装各种物品;有了纸,可以装扮我们的生活……总之,自从人类发明了纸,纸的用途越来越广泛。当然,关于纸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你们想了解关于纸的哪些问题呢?

4 学生讨论,并把自己的问题填写在资料卡上。

5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 分析研究纸的不同特点

1 提问: 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呢?

2 学生回答。(板书:观察、实验)

3 谈话: 对,观察与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事物的常用方法。首先,我们就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纸的特点,你们想研究纸的哪些特点,准备怎样研究呢?

4 学生讨论、回答。

5 讲述: 老师在教室后面为大家准备好了实验所要用的纸和用具,请各小组根据所要研究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并填好实验记录表。

6 学生实验。

7 小组汇报、交流研究成果。

8 教师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纸的不同特点,正是因为纸的这些不同特点,才产生了不同种类的纸和纸的不同用途。

三、 学生上网查询资料,了解有关纸的发明、制作、用途等内容

1 谈话: 同学们,还有一些问题是用观察、实验的方法暂时无法解决的,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解决。譬如,上网查询就是很好的方法,老师已经把有关纸的资料搜集整理在学校的网站上,下面就请大家到网上去边查询边完成资料卡片。(板书:上网查询资料)

2 学生上网查询有关资料。

3 讲述: 同学们通过上网查询,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了吗?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吗?

4 学生汇报、交流收集的资料,同时补充完善自己的资料卡。

【注意】(1)当学生交流到纸的历史和发明时,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2) 当学生汇报到纸的用途时,进行节约用纸教育,并指导学生做一项课后调查(见下表);(3) 当学生交流到造纸时,对学生进行课后自制再生纸活动的指导。

附: 课后调查表

一学期来,个人使用、消耗纸的情况:

● 大约要使用多少本书?

● 大约要使用多少本练习本?

● 其他纸张的使用情况又怎样?

● 如果把一个学期使用的纸叠起来,大约有多高?

● 根据自己的使用情况,统计出全班、全校纸张的使用情况。

● 最后统计这些纸要消耗多少树木?

5 教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实验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同样上网查询资料也是非常好的方法,它将成为人类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你们还想了解更多关于纸的知识,希望你们继续到网上去遨游,并把研究成果通过电子邮件告诉老师。

科学课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

2、能够利用器物模拟出月球围绕地球转的原理。

科学知识: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竖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听取其他同学的看法和意见。

2、体会到任何科学认识都来源于科学实践,科学认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3、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愿意像科学家牛顿那样大胆想象,热爱科学研究。

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而克服地球引力。

教学难点:

1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

2能够用水杯做模拟万有引力的实验。

教学具准备:

米尺,装大半杯水的一次性塑料水杯(杯口穿好绳),画重力方向记录图。

教学过程:

一、生活现象揭示物体都要落地

1、谈话:到地上、树叶飘落、杯子里的水打翻留向地面、书从桌子上掉下来、水龙头打开水流下来、球扔出去后掉下来)

2、雨点、树叶、杯子里的水、书、自来水、球,它们最终都会怎么样?(板书:落地)

二、感受物体重力的存在

1、(出示米尺并提起)谈话:如果老师松手,米尺会怎样?(演示)怎样让米尺不掉到地上呢?(用手抓)

2、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抓尺子的游戏。

出示游戏规则,边讲解边请学生上台演示。

(1)游戏由甲乙两个同学相互配合来完成;

(2)甲同学将右手抬起与腰齐平,张开右手虎口;

(3)乙同学提起米尺,将米尺的一半放于甲同学右手虎口中(注意米尺不能碰到甲同学的手);

(4)当乙同学放下米尺时,甲同学迅速捏紧右手虎口去抓米尺。

(5)完成两次游戏后,甲乙同学相互交换再做两次游戏。

(6)甲乙同学完成游戏后,将米尺交给另外两个同学玩。

注:

(1)没有轮到游戏的同学请仔细观察,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甲同学的右手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2)甲同学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3、学生游戏,观察手的运动方向,体会手里的感觉。

4、游戏后交流。

(1)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甲同学的右手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2)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5、师生演示,加深感受重力存在。

(1)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抓老师手里的尺子,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甲同学的右手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2)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3)这股力来自哪里呢?

6、揭示:我们把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板书:地球吸引→重力)

7、老师这里的一桶水受到重力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水桶受到的重力。

8、小组轮流提桶,并思考:提起水桶时,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9、指名说说:提起水桶时,你手里有什么感觉?如果你放手,水桶会怎样?

10、小结:不管是离开地面的物体,还是在地面上的物体,它们都会被地球吸引产生重力。

三、认识重力的方向

1、谈话:重力使物体向哪个方向落的呢?我们可以用箭头来表示重力的方向。(板画↓)

2、出示尺子下落和提起水桶的图。

(1)谈话:下落的尺子和地面上的水桶,受到的重力方向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用箭头画出它们受到的重力的方向。

(2)学生画重力方向。

(3)画后交流。

A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的重力方向。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画的情况。

B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板书:向下)

(4)小结:不管是离开地面的物体,还是地面上的物体,它们受到的重力方向都是向下的。

3、出示平地上和山坡上的树图。

(1)谈话:生长在平地上和山坡上的树,受到的重力方向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用箭头画出平地上和山坡上的树受到的重力的方向。

(2)学生画重力方向。

(3)画后交流。

A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的重力方向。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画的情况。

B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C如有学生在斜坡上重力方向画错,教师用直尺和橡皮做演示。方法:将橡皮放在直尺上,迅速抽掉直尺,让学生观察橡皮下落的方向。

(4)小结:不管是平面上的物体,还是斜面上的物体,它们受到的重力方向也都是向下的。

4、出示地球图。

(1)谈话:地球表面的这些物体(房子、人、飞机、月球),它们都受到重力了吗?(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提示:这些物体会往外掉吗?)它们受到的重力方向又是怎样的呢?

(2)学生画重力方向。

(3)画后交流。

A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的重力方向。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画的情况。

B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指向地心)

(4)小结:地球表面的任何物体,都具有重力。重力的方向都是指向地心的。我们把这个都指向地心的重力方向叫做竖直向下。(板书:竖直 ↓)

5、出示下雨、树叶飘落、水打翻、书掉下来、水龙头滴水、扔球图,让学生画画这些运动的物体受到重力的图。

(1)谈话:掉落的雨点、飘落的树叶、掉落的书本、流下来的自来水、扔出去的小球,它们受到的重力方向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画一画。

(2)学生画重力方向。

(3)画后交流。

A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的重力方向。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画的情况。

B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C为什么这些物体都会落向地面?你能作出怎样的解释呢?

四、解释牛顿的第一个问题

1、谈话:苹果熟了落向地面,跟雨点从天上落到地上、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一样,非常平常。大科学家牛顿看到了苹果落地会想些什么呢?你知道牛顿和苹果落地的故事吗?

2、边介绍边出示牛顿与苹果落地的故事(出示到第一个问题)。

3、牛顿在300多年前提出的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作出怎样的解释呢?(板书: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4、牛顿是怎么解释的呢?(出示牛顿的第一个解释:是某种看不见的力把苹果拉向地面,这种力使其他东西掉下来时,也都落向地面,这个力来自地球。它使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

5、小结:牛顿说的“垂直向下”和我们说的“竖直向下”是一样的意思。同学们的解释和大科学家牛顿的解释基本是相同的,真了不起。生活中我们只要对一些现象加以注意并思考,也能像牛顿一样有伟大的发现。

五、课堂总结

任何科学认识都来源于科学实践,科学认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科学实践是充满乐趣的,愿你们能像科学家牛顿那样大胆想象,热爱科学研究。相信你也能像牛顿一样有伟大的发现!

科学课课件 篇6

活动目标

1、能积极尝试,创造性的想出多种让球动起来的方法。

2、能大胆的交流自己的想法。

3、体验活动带来的成功感。

二、活动准备

刺猬球若干;辅助材料(盆子、书、垫板、夹子、勺子、泡沫、小棒等)

三、活动过程:

1、引发兴趣。(出示一只刺猬。)

这只刺猬球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

实录:

A、圆圆的,像大西瓜。

B、有点像点心店里做的大馒头。

C、像一个圆圆的山洞。

D、像转动的汽车轮子。

E、像一只只蜂巢。

F、还像天挂的月亮。

评析:在幼儿的生活中,像球一样圆溜溜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因此,幼儿的.想象空间很大,他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东西,充分满足了他们想象表达、大胆创造的愿望。

2、猜测“当球动起来”的方法。

引导语:这只小刺猬球一动也不动,如果不用手来帮忙,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刺猬球动起来呢?

(1)幼儿猜测

(2)幼儿交流自己的猜测、想法。

实录:

幼1:我可以用嘴吹。

幼2:我可以用头顶。

幼3:我想用手拍桌子。

幼4:我想用脚踢。

评析:虽然是猜测,幼儿的想法并不一定正确,但我们关注的是发散幼儿的思维,让幼儿敢于想象,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3、验证想法。

幼儿人手一只刺猬球,进行验证。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1)观察每个幼儿的实验操作情况。

(2)询问个别幼儿的想法。

4、交流讨论。

请幼儿大胆的表示、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

实录:

幼1:我是用大拇指和食指弹了一下,球就动了。

幼2:我是用头来顶球的。

幼3:我是用一只大大的篮球打在刺猬球上它也会动的。

幼4:我是用手当扇子扇风,球有一点点动。……

评析:在探索让球动起来的活动过程中,我发现罗星的玩法与众不同,他是用一只大大的皮球去碰撞刺猬球的,这一新颖的方法很快的被其他小朋友效仿。还有的孩子验证了自己的一种想法后还积极探索其他的方法,可见,孩子们探索的欲望很强烈。

5、借助辅助材料探索“让球动起来”的方法。

刚才小朋友都是借助身体进行的,如果不直接用我们的身体,而是借助其他的物品,你会怎样让你的刺猬球动起来呢?

教师提供百宝箱,鼓励幼儿借助其他物品进行。

6、交流实验结果,分享经验。

幼1:我把球放在网兜里,用力甩,球也会跟着转圈。

幼2:我用小棒子推着小球走的。

幼3:我把球放在半只雪碧瓶中,我用两只手来回的转瓶口,球也会转动。

幼4:我是用吸管吹的。

枰析:在借助其他物体探索“让球动起来”的活动中,孩子们探索的欲望更强烈了。他们纷纷去寻找自己需要的辅助材料,积极尝试、探索。有的孩子还把自己的新方法介绍给自己的同伴,有的孩子还与同伴合作,如一起用垫板扇球,这样风力大些,球就动了起来。

四、活动后的反思:

本次活动中孩子们思维活跃,积极性高,探索的欲望强烈,创造性表现的非常突出,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科学课课件 篇7

活动目标:

1. 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了解水可以变化。

2. 乐于动手探究水的变化,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的过程。

活动准备:

1. 水的两种形态:一杯水、一个冰花或冰块(预先做好)

2. 酒精灯一个、铁皮一块

活动过程:

1. 导入

出示一杯水,引起幼儿的注意

师:老师今天请来一位朋友,他有一个小故事要与大家分享,你们认得他是谁么?

2. 听一听、讲一讲

师:今天,小池塘里的水跟风发生了一个故事,故事里的水好像发生了一点变化,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故事,看看到底小池塘里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完整欣赏故事《会变的水》

关键提问:小池塘里的`水变成了什么?小池塘里的水为什么会变?

小结:原来不同的季节小池塘里的水有了不同的变化。夏天变成了水蒸气,冬天变成了冰。

3. 玩一玩、说一说

l 师出示提前做好的冰花(冰块)给幼儿玩,让幼儿体验冰化成水的过程。

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不同的水,我们一起来玩一玩,看看冰块变成了什么?

小结:原来冰块变成了水

l 师演示水滴蒸发的过程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一滴水烧了以后变成什么样子了?

小结:原来水因为火烧了以后变热,就变成了水蒸气,到空气中去了。

活动延伸:

幼儿在家中尝试让水在三态之间发生变化,进一步了解水三态之下的特性。

附故事:会变的水

风对小池塘里的水说:“你看见我吗?”

水说:“看不见,可是,当树枝摇、旗帜飘、天空呼呼叫的时候,我知道你来了。不过有时候你也看不见我,因为我会变。”

风笑笑说:“我不信!”

夏天,太阳晒着,晒着,小池塘里的水不见了。

到了秋天,风来问水:“夏天你到哪里去了?”

水说:“我变成水蒸气,升到天空去了。”

冬天,北风吹着,吹着,小池塘里的水又不见了。

到了春天,风又来问水:“冬天你到哪里去了?”

水说:“我在池塘里结成冰啦了。”

风说:“啊!你真的会变!”

科学课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初步通过查阅资料进行专题研究,初步了解和体验专题研究的基本态度。

2、了解人类进化的过程,关注一些和进化有关的有趣问题。

3、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培养学生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经历和体验通过查阅资料进行专题研究的完整过程。

教学过程

1、对选择的主题做出猜想之后,就要引导学生关注事实与证据,这是专题研究的核心环节。

2、计划与组织。

在以往和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的计划与组织能力得到了锻炼,知道了做好研究准备的基本方法和内容。教师可以组织研究相同问题的学生先进行商讨,并制订出研究计划,然后集体交流和评议,再修改完善研究计划。教材设计了一个范例,从计划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对学生制订研究计划给予适当的指导。

3、事实与证据。

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计划开展专题探究活动,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寻找证据。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如果学校图书资源比较丰富,能够上网查阅资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认真组织学生利用课堂或课外时间搜集资料;如果学校没有足够的查阅资料的条件,而学生家庭具备这些条件的,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籍或网站,让他们利用梨外时间查阅资料,搜集证据;如果学校和学生家庭均不具备足够的查阅资料的条件,教师课前就要认真准备原始材料,以便在课堂上供学生查阅。

(2)教师一宽一要指导学生做好资料卡,为后面的整理和交流提供丰富的材料,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记录,注意证据的科学品质。教材中呈现了三个资料卡和一个采访记录,分别是探究小组和奇妙小组搜集的资料,就是要引领学生重视填写资料卡,重视把搜集的资料记录下来。

(3)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摊材料和证据。

4、整理与分析。

学生搜集到的资料往往是杂乱无章的,资料的来源也不尽相同。对这些数据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与解读,是专题研究的重要步骤,也是思维加工的过程。教学时,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与讨论:哪些可以作为证据验证我们的猜想;哪些不符合我们的猜想;哪些是相互矛盾的,需要进一步研究。然后,可以开展集体交流,汇报小组形成的结论,对于不能形成统一意见的要组织全体学生讨论,集思广益。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各个研究小组提供对问题的解释,与大家交流和分享。

活动延伸

对于研究问题如果不能形成统一结论,可以将不同的解释展示出来,让学生继续查找资料,继续关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这样非常有益一于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千万不要直接肯定或否定,强制学生认同某个解释。

科学课课件 篇9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各种复制的现象,感受复制方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2、尝试简单的复制方法,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活动准备:

1、橡皮泥、模具、泥工板。

2、恐龙平面图、拷贝纸、铅画纸、复写纸、印章、白纸。

3、彩纸、剪刀、小筐。

4、复印机、电脑、视频转换仪。

活动过程:

一、认识复制的现象。

1、出示小鱼图。

提问:“这是什么?老师还需要一张一样的小鱼图,有什么办法?”

2、示范使用复印机操作过程。

师:我就请复印机来帮忙。看,一张一样的小鱼图出来了。

3、:刚才老师操作的过程就叫复制。复制就是做一模一样的东西。”复制的方法有很多种,刚才老师用的是复印机来复制。

二、尝试简单的复制。

1、我还带来了一些东西:恐龙图、拷贝纸、复印纸用这些材料能不能来复制小恐龙呢?还有印章、模具,它们能用来复制吗?请你们动手来试一试。

2、幼儿自由选择,操作。

鼓励先完成幼儿尝试多种方法复制。

3、介绍复制情况。

(1)请个别幼儿来介绍是用什么材料,怎样进行复制的?

师:请你介绍一下,是用什么材料,怎样复制出这两个东西的?

(2)请使用相同材料,不同方法幼儿来介绍。

师:有谁也用了这些材料,但不是用这种方法来复制的?

(3)请使用不同材料的幼儿来介绍复制方法。

师:你是用什么材料来复制的?请你也来介绍一下。

(4):原来这些东西都是可以用来复制的。

(请你们把东西都放回筐里。)

(当幼儿讲到用复印纸等要讲解一下操作的过程和要点。)

三、感知、探索快速复制的方法。

1、师:“5月12日,四川发生了大地震,现在那里的小朋友需要许多纯净的水,我们一起他们,好吗?”

“你们每一个的筐里有一瓶水,我们要想办法用最快的速度复制出更多的水。还有5分钟,运送水的'车子就要开了。小朋友要加油哦!

2、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快速复制。

提醒:废纸放桶里。

3、介绍复制方法。

(1)师:“时间到,请小朋友数数复制了多少瓶水。”

(2)请复制的最多幼儿来介绍一下是用什么方法进行复制的。

(3)请用不同方法进行复制的幼儿来介绍,比比哪一种方法好。如果同一种方法,想想为什么有多有少。(剪速度快慢)

4、: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复制出这么多瓶水,四川的小朋友一定很感激你们。

四、了解复制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1、提问:“在我们平时的生活里,哪些地方也要用到复制的办法?”

2、“复制的方法对人们有什么好处?”(方便、速度快)

延伸:了解电脑复制,结束活动

1、出示小兔图。“这是谁,小兔一个人觉得怎么样?”“怎样帮助她?”(复制的方法)“老师也小兔找它的好朋友吧。”

2、.教师电脑复制小兔。

“原来电脑也是可以用来复制东西的,家里有电脑的小朋友回家也可以试一试,如果你们平时发现了不同的复制方法,再来告诉小朋友和老师,好吗?”

科学课课件 篇10

教学目的:

1、指导什么是电磁铁,能够做一个电磁铁,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电磁铁与永久磁铁的异同点。

2、能够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相关因素,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圈数有关。

3、知道电磁铁的磁极是可以变化的,能够设计实验探究电磁铁的.磁极的变化。

4、了解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意识到电磁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

教学难点与重点:

1、重点:认识电磁铁的基本性质。

2、难点:制作电磁铁,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和磁极变化的因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演示磁铁吸大头针

2、提问:铁钉能吸铁么?

3、演示电磁铁装置,并做吸大头针实验。

二、制作电磁铁

1、指导制作电磁铁。

2、学生制作并玩电磁铁。

3、给装置起名(板书:电磁铁)

4、提问:你能够比较磁铁和电磁铁的异同么?

三、分辨电磁铁的两极

1、谈话:你对电磁铁有感兴趣的问题要研究么?(学生提出研究问题)

2、指导设计实验方案(讨论制订实验方案)

3、引导学生用指南针检验。

4、学生验证假设(教师指导实验)

5、学生讨论汇报,对不同的答案进行分析。

四、归纳小结

谈话:在本课的学习中,你们有哪些收获和体会么?

五、扩展探究:

如果电磁铁针帽是北极,那么,改变缠绕方向和电池的正负极以后,电磁铁的针帽是什么极?(学生假设,学生实验,学生汇报)

科学课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

铁片、锈铁、铁锈、电路、磁铁、锤子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生活实例图片:

很多的铁制物品被锈掉了,影响了我们的使用,要控制铁锈就要了解铁锈。

二、观察铁锈,和铁形成对比认识

1、提出问题,明了探究任务:铁锈是从铁变来的,那么铁锈是铁么?生答。怎样证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呢?

2、取出铁、锈铁、铁锈(刮下来的),仔细观察回答,如何支持我们的看法?

3、引导思路:要看铁锈是否是铁,除了观察等外,我们还要看铁锈是否拥有铁所具有的特性来验证,寻找证据借鉴课本资料实验探讨填写35页表格。(指出:是对比实验,注意可变因素的唯一性,以及实验注意点)

4、反馈交流探讨结果,展示填表。如何用你的发现说明你的看法的?

5、小结:我们通过观察和敲击、导电、磁铁的吸引等实验得到的结果都说明铁

锈不是铁,是铁产生的一种新物质,那么就是一种化学变化。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这是我们控制铁锈的关键。

三、探索铁锈形成成因

1、教师提出问题: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也就是铁锈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大胆讨论猜测。

3、制定研究计划。

4、交流研究计划,相互质疑补充,(对研究命题作出指导,通过比较“铁为什么生锈?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与具体学生单一猜想问题作出比较,指导问题选择的可行性,人员分工等)

四、总结:

下周我们再上课的时候,相信同学们对铁锈形成的研究会有不小的收获,我们还可以获取避免生锈的方法。

阅读43页相关资料——铁为什么会生锈

科学课课件 篇12

前一阶段,我班的孩子一直在玩“沉与浮”的游戏。他们从日常生活中找来了各种物品放入水中进行实验,如:木珠、海棉、回形针、木片、塑料积木等等。观察其在水中沉浮的情况并做好记录。孩子们不仅越玩兴趣越高,而且在个别孩子的带动下,大家还玩出了新花样:想办法将沉入水中的物品让它浮起来;浮在水面上的物品让它沉下去。而在“橡皮泥浮起来”的实验中,孩子通过自己反复的操作,发现了:原来,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可以使下沉的橡皮泥浮起来。小小“沉浮实验”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活动结束后,有孩子提出:铁做的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的,但是它不能改变形状。那怎么办?为了支持和延续孩子探究的兴趣,在对现有的材料进行了研究和大量的讨论之后,我设计了本次正规活动--怎样让小铁块不下沉。活动以问题开始:怎样让小铁快不下沉?让孩子在观察了材料以后,充分地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并进行假设。

老师为孩子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材料,如:塑料盒、乒乓球、气球、纸、泡沫塑料等等。让孩子自己选择所需要的材料,在操作的过程中验证自己的假设、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有两个环节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是鼓励孩子进行实验记录,另一个则是实验结束后的讨论交流。

实验记录是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尝试着让孩子做个人的实验记录,因为它能记录下每个孩子的发现、问题、实验的结果及其解释,这是保持实验连续性的最好工具,也是激发和延续孩子对问题探索和研究兴趣的最好方法。正如“做中学”中所说的`:同样的实验,同样的观察,对于不同的孩子来讲有着不同的体验、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理解。

讨论交流则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提出:完整的探究过程应该包括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完成调查研究、回答该问题和向他人介绍成果。讨论交流是我们经常进行的也是孩子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在这个环节中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讲述自己实验的过程、说明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反驳他人的观点、提出自己新的疑惑。

而作为老师的我,在实验中则是起到引导、鼓励、支持、合作的作用。引导,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会发现问题,会提出问题;鼓励,鼓励孩子能够用已有的经验或新的观察来回答问题;支持,老师支持孩子们的探索活动,相信他们的能力,放手让他们去做;合作,老师能将自己与孩子们看做是合作伙伴,愿意与孩子一起寻找答案。

科学课课件 篇13

设计意图:深秋正是季节交替进行的时节,幼儿园里原先的一些树叶都纷纷掉落下来。在平时外出散步的时候,孩子们会在落叶的草地上打着落叶仗,观察着树的变化。因此,选择在这个时机进行这样的一个教学活动是再恰当不过了。

其次,这个活动内容选自新教材学习活动中的内容,在整合的引导下,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利用身边的直接可探索的材料,来激发孩子们的观察比较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在探索周围世界的过程中与优美的音乐和诗歌渲染成的一个有意思的活动。

活动的'难点在于孩子们需要在具体的树叶间做对比的过程中,建立起一个下位概念--落叶树和常绿树两个特征的概括。我试图运用实物观察比较、同伴共同验证的方法帮助孩子区分落叶树和常绿树的明显的普遍性特征,在认识周围的世界的同时慢慢习得一些逻辑思维的方法。

活动目标:

1、关心树朋友的变化,学习比较、概括落叶树与常绿树的明显特征。

2、活动中能积极交流并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ppt、各种树叶

活动过程: 一、说说树朋友的变化1、最近我们都在观察了解你的树朋友,那就说说你的树朋友吧!

(通过已有经验回忆,引导幼儿进入主题。)

2、诗歌(进一步帮助幼儿感受树朋友的变化及生活中的美景。)

二、议议两类树的不同1、刚才有的孩子说树朋友落叶了,那你们的树朋友是不是都落叶呢?

(了解幼儿已有经验。)

2、听听落叶树和常绿树的话。

3、你能听出落叶树和常绿树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吗?交替是什么意思?

(关注孩子们的倾听理解能力。)

三、找找两类树叶的不同特征1、这些树叶你们都认识吗?这三片落叶树和三片常绿树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2、观察要素:

关注幼儿在观察比较操作中是否指向-----类的概括。

3、交流梳理落叶树和常绿树不同特征。

4、验证表述各自的想法。

:如果看到树叶比较薄、暗、脆的树叶可能是落叶树;比较厚、亮、韧的树叶可能就是常绿树。

(由于孩子们是针对具体的树叶进行比较,挑战点是对两类树种的主要特征进行归类概括。我试图运用实物观察比较、同伴共同验证的方法帮助孩子区分落叶树和常绿树的明显的普遍性特征,在认识周围的世界的同时慢慢习得一些逻辑思维的方法。)

四、延伸活动你对树朋友还有什么想了解的?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提出问题,为以后进一步探索活动做好延伸。)活动点评金晓燕执教的集体活动《落叶树与常绿树》则激励幼儿调动多种感官,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角度深入观察、细腻体会、专注探索落叶树和常绿树树叶的不同,并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等高科技媒体将灵动的PPT、悠扬的散文诗作为手段激发幼儿大胆表达、深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精彩活动离不开多年的积累和磨练。

科学课课件 篇14

你能通过观察来预测吗?下面考考你。谈话:我们也学着珍妮预测一下粉笔落地的实验,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做。

一、提问:

在下面情况下粉笔掉地不容易碎?为什么?

情形1:站立,将手中的粉笔掉在硬地面上。

情形2:取一枝粉笔,用纸将其包起来,让包裹好的粉笔掉在地上。

情形3:取一枝粉笔,放在充气的塑料袋里,让袋子掉在地上。

二、教师演示

三只粉笔大家预测的结果是什么?预测的根据是什么?

(1)学生预测。

(2)汇报预测的结果、根据。

(3)学生实验验正。

三、进行预测 动手验正

1、教师讲解:科学预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预测因果,另一种是预测趋势。 观察下面的实验:在装水的烧杯里放5克盐,水位会发生变化吗?如果放入10克盐,水位会发生变化吗?再放入15克盐呢,情况又会怎样呢?

2、学生进行预测。

3、小组实验进行验正。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由此看来,只是根据正确,预测才可能正确。

6 教师小结:科学的预测不是随意猜测,而是生活经验的推测。要想知道预测正确不正确,必须要经过实践。但是,如果根据只是个人经验,未经科学证实,也是经常要出错的。

四、拓展延伸、激发探究欲望

1、师:看来预测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事例让学生预测。

(1) 傍晚时分,聪明的小狗纠缠着主人,这是小狗表示??

(2) 冬天住冰冷的玻璃杯中,杯子有可能会??

(3) 过度开采城市地下水,可能带来什么危害?

(4) 乌云从天边飘过来,天气可能??

2、目前为止,还有很多自然害不能准确地进行科学预测。你知道地球上发生了哪些难以预测的大灾害吗?

4.师:生活离不开预测,更离不开科学的预测。生活中科学预测的事有哪些呢? 让学生感知:生活中预测的事例还真是不少呢。

五、总结

谈话:其实生活就是科学,只要你经常关心身边事物、关心重大事件,关心社会发展,你会发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希望每名同学认真观察都能成为生活中的科学家。

六、课后延伸

让学生预测掉光叶子的植物的生死情况。你认为生活中哪些情况下需要我们作出预测?

科学课课件 篇15

教材分析

1、空气无处不在,它既看不见,有摸不着。空气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这种物质有什么性质呢?它和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本单元就是通过观察、实验、收集资料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空气的性质与用途,了解生命之源,初步形成爱护空气环境的意识。

2、本节课我从证明空气存在的活动入手,让学生利用各种感觉器官了解“空气在哪里?”通过“捕捉空气”和“转空气”的过程,在体会科学探究过程的同时,认识空气具有占据空间和可以流动的性质。

学情分析

1.空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从与学生的谈话当中了解到学生已经对空气的概念比较熟悉,它的一些性质也略知一二。同时他们又喜欢动手操作,喜欢实验,这样我设计实验将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吸引力,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2.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空气有一定的认识,但实验的操作性不高,对问题的探究深度不够,所以该课时的教学应以引导为主,实验为重

3.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一道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去探究空气的质量。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了解空气的性质及应用。

3、从已有的经验入手,并运用对比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空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观察、体会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难点: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空气的存在,并用简单的方法来证明,探究空气的性质。

推荐阅读

上一篇:观摩评议发言稿 下一篇:入党积极自我鉴定简短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