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能够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知识与技能
对有关恐龙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到人应与环境和谐相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课件,有关恐龙种类、生活方式及绝灭原因的图文资料。
学生准备
纸板、石膏粉、布条、水粉颜料、铁丝、报纸、胶纸带等制作恐龙模型的材料。
教学过程
教学安排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教学效果集中话题1.研究与恐龙有关的问题。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进行研究,最后写出一份研究报告,然后在班级内交流。教师应充分放手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通过讨论,确定下几个大家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探索和调查2.搞一个恐龙博览会。每个小组可根据爱好选择其中的活动,做一两件作品。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恐龙头骨复印件、恐龙爪子的制作过程图。
如有条件,教师最好课前制作好样品。如果课堂教学时间不够,教师可鼓励学生课后完成。
3.了解其他已灭绝或濒危的动物,并调查它们灭绝或濒临灭绝的原因。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源,调查相关资料,让他们有一次心灵上的震撼。恐龙博览会可在期末举行,同时可作为期末评价的一部分。回顾和解释4.讨论:恐龙等物种的灭绝给我们什么启示。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制约作用,使他们感悟到,如果人类再无视自然规律,肆意破坏自然环境,那么,人类也终将退出生命的舞台。关于绝灭生物墓地,也应要求学生查阅资料进行了解,教师也可作必要的介绍。一定要请学生谈谈:面对着如林的墓碑,心中有什么感想?
苏教版科学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能够画出多个月相图,并能够按顺序排列,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2、连续长期的观察月相,养成实事求是观察记录的习惯,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月相盒的材料,记录纸、月相日记表等。
学生准备:课前观察月相变化情况,要求记录下每天观察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月亮的变化等,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
1、猜谜语:小时两只角,长大没有角,到了二十多,又生两只角。(打一天体)
2、学生思考后汇报:月亮。
3、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月亮。(板书)
二、研究月亮的各种各样形状
1、动手画月亮。
师:大家说说月亮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请你们画出月亮的样子。
(条件允许的学校,老师可以给每组准备10张24开的白纸,发给学生画月相的纸尽量做到大小相同,最好能在纸上先画出一个虚线的圆。这样可以方便比较、排序和发现规律。)
学生画月亮。
师:一眨眼工夫,一个个月亮在我们手中诞生了!哎呀,画得多美呀!谁拿自己画的月亮到上面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呢?
2、组织交流。(教师可相机介绍不同的月相所出现的不同时间。)
生:我画的月亮是一个圆月,这是月半的月亮,很亮很亮的。
生:我画的也是圆圆的月亮,不过,我的月亮上有许多环形山。
生:我画的月亮是姜黄色的,很细很细,弯弯的,像一只小船,荡漾在银河里。(这是月初或月底时看到的月亮)
生:我画的月亮只有半个,还有一半我们看不见了。(这是初八左右或二十二左右的时候看到的月亮)
3、研究月相。
师:我们面前出现了这么多的月亮,同组小朋友互相看看,这些月亮有什么不一样呢?大家画出这么多不同形状的月亮,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学生分组把10个不同的月亮排起来,并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有不同的意见)
提醒学生:尽可能按时间排。
师生交流,得出正确的月相排列方法。
(可能会出现右蛾眉月在前还是左蛾眉月在前的争论,这个留在后面通过实际观察,给月亮做日记来解决)
4、制作月相盒。
教师介绍制作方法:在一个圆形的盒子上开8个圆形的观察孔,盒盖的内部悬挂一只乒乓球,在盒上斜插入一支电筒,就可以从每个观察孔观察到模拟的月相的变化,就像天空中的月亮的形状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画月亮、排月亮两个操作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学生成为科学课堂研究的主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制作月相盒,使学生由感性的认识向理性的分析过渡,教给学生用模拟实验来发现科学道理,便于学生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
三、作业:连续观察月相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画月亮、排月亮来认识月相的,你们认为,怎样才能更准确地认识月相呢?
生:实际看月亮。
师:看月亮需要很长时间的,能不能坚持到底?怎样记录?
教师提示:1、不同的日子月亮出现的时间不同,要适当了解当晚的月亮大约什么时候出现,做到定时观察。2、要注意天气状况,阴雨天看不到月相。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教育学生要有耐心和恒心,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观察,并填写下表。
农历时间月相图学生活动教师引导
初一到初十
交流观察到的情况。
月相为什么回发生变化的?
十一到二十
预测后再观察,并进行比较。
右蛾眉月和左蛾眉月的区别。
二十一到月底
写观察小论文。
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苏教版科学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动植物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
2.能对动植物的身体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3.会查阅和收集有关生物的变异资料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
2.了解变异有两种: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情感态度
1.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2.感受生物变异的神奇和美妙。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什么是变异现象
难点:了解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
多张有关玉米、康乃馨和金鱼的图片作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查找有关变异的谚语
教学过程
教学安排教学效果一、导入1.如果说克隆技术体现了生物的遗传现象,那是不是子代和父母都一模一样呢?
2.你跟父母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再说说差别。
3.相同的地方是生物的遗传现象,那这些不同呢?我们一起来研究生物的变异现象。二、学习新课
1.了解同学间的差异
(1)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2)比较P45页一张全家福的子代与父代之间的不同。
2.班级差异大调查
(1)选定几个特征作为调查项目,例如有无耳垂、单双眼皮、舌头能否卷曲、大拇指能否后翘等。
(2)由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参与,解释清楚每个标准的定义。
(3)我们调查出来的这些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如果有些差异是因为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那这种差异就会遗传下去。
3.动植物间的变异现象
(1)观察P46图片,说说你的想法,为什么会这样?
(2)小组讨论回答
4.总结
你还知道哪些描述变异现象的谚语吗?
例如:一猪生九仔,连母是个样等三、变异现象的拓展
1.出示三叶草的图片,说一说幸运的四叶草传说
有条件可以到校园中找找幸运的四叶草
2.了解变异的两种形式
我调查一下,有没有同学的父母都是带近视眼镜的?
近视这个现象是变异吗?
3.你来设计一种有关四叶草的纪念品
苏教版科学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研究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科学。
2、体验到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难点: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多媒体课件等。
分组实验器材:不同温度的水、烧杯、温度计、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认识温度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每个小组选一名手指感觉最灵敏的学生站起来。(学生讨论后站起来)
好!你们是你们小组当中感觉最灵敏的,老师来测测你们的感觉是不是灵敏?
看,桌上有三杯水,左边是一杯冷水,右边是一杯热水,中间的是温水。请将左手食指放入冷水中,将右手食指放入热水中,感觉到冷与热了吗?
好!检测你们手指灵敏的时候到了。将左手食指放入温水中,再将右手食指放入温水中,感觉到的冷热一样吗?(不一样)
【评:(1)以做游戏的形式导入,学生较为感兴趣;(2)选手指感觉灵敏的同学,是为下面感觉到的冷热不一样做铺垫;(3)将左右两只食指插入温水,书本中安排是同时插入后,我经过多次实验,感觉一先一后,效果更加明显。】
哪只冷一些,哪只热一些?(右手冷一些,左手热一些)
是这样的吗?可,同一杯水,它们冷热应该一样的啊!怎么会一只冷一些,一只热一些呢?是不是我们感觉出了问题?(原先右手放在热水中,突然放到温水中,就会感觉冷一些,而原先左手放在冷水中,再放入温水中,感觉就会热一些。)
噢,是这个原因致使我们感觉到的冷热程度不一样。(板书:冷热)其实,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板书:温度)它的常用单位:(板书)摄氏度当我们要想准确地知道物体的温度时,就要借助科学仪器温度计。
二、正确使用温度计
过渡: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三杯水的温度?(想)那好,我们先得学会怎么使用温度计,老师介绍,大家要听仔细。
【评:借助刚才桌上的三杯水,抓住学生急切想知道桌上三杯水温度的心理,激发学生测量的欲望,为学习使用温度计做下铺垫。】
(1)(出示温度计)这就是温度计,它是用玻璃做的,很易碎。所以使用时,一定要轻拿轻放。为了方便大家观察,老师特意做了个大模型。
(2)这最下端红色的叫液泡,这红色的一条叫液柱,上面还有刻度,每一小格就是1C。
(3)测量时,液泡要完全浸在水中,而且不能碰到杯底和杯壁,否则测出来的温度就会不准。
(4)读数时,要使视线与液柱的最顶端水平,液柱顶端指向哪个刻度,就是多少摄氏度。但要注,一定要等液柱不在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读数。
大家清楚了吗?好!看看老师教具上的温度是多少?(学生读数)改变液柱的高度,学生继续读数。
【评:以往说到科学课,我们马上想到的就是让学生亲历亲为,动手探究。可是,动手探究不是科学探究的唯一方法。在提倡动手探究的同时,我们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的讲授教学,在许多情况正是,传统讲授法,也有自己的优势。】
大家会测量水温了吗?(会),好,我们就来测测这三杯水的温度。注意,先测冷水再测温水,最后测热水,测量过程中,要分工合作,及时记录下所观察到的温度。
开始测量。
汇报测量结果(教师板书,一至两组测量的数据)
我们发现冷水的温度较高,温水的温度一般,冷水的温度较低,你们都是这样的吗?
三、连续测量一杯热水温度的变化。
1、过渡:大家这么快就学会了使用温度计,并且测量了这三杯水的温度,真了不起。大家知道,一杯热水放在这里,它会渐渐变凉,也就是温度在下降。那么它的温度是怎样下降的呢?是先快后慢,先慢后快,还是均匀下降呢
2、学生猜测。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快慢,慢快,均匀)教师:为什么这样猜?
【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热水是在渐渐变凉的,但至于怎样变的,学生可能没有细想过。这里教师设问它的温度怎样下降后紧接着追问,使得问题的指向性更明,学生思考的难度大大降低。科学课中的探究并不等同于猜谜语,它是要有根有据的。】
(一)方案设计
4、大家的意见都不一样?那该怎么办呢?
5、学生答:测。
6、师追问:怎么测?我只测一次行不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呢?一次看不出变化?两次呢?(也不行)那你认为测几次?
7、对,必须经过多次测量,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才能发现温度变化的规律!大家统一一下,测6次好吗?
8、那隔几分钟测一次呢?
(1、2、3、4、5)
9、一分钟时间太短,可能不易发现其中的规律,时间长了,又怕来不及,我们就隔2分钟测一次吧!为了时间的准确,老师用秒表给大家记时,2分钟时间一到,老师会报时,你一听到报时,就把观察到的温度及时记录下来,好不好?
10、除了测量次数和时间间隔,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使用温度计)
11、另外,老师觉得大家还需要分工合作,保持安静,仔细观察,有时记录。
【评:教师通过一系列引领性的提问,化解了此次实验中的难点,在宽松和谐的对话中和学生共同制定了活动方案,制定过程中,教师时刻注意与学生保持平等,用商量的口吻,充分体现师生互相尊重,也为科学探究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
(二)实验操作
1、(发材料)小组长上台来领铁架台和一杯热水。
2、你们温度计的液柱还在上升吗?(不升了)
3、好,注意开始记时了,请记录下此时的温度,填入0分钟对应的格里。
【评: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教师统一计时,避免有的小组温度还在上升时读数。】
4、2、4、6、8、10,观察记录。
(三)交流汇报
1、23组汇报,教师板书温度。其他小组都记录下来了吧!我们来看这两组的数据。大家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
2、(先快后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学生思考回答。
4、为了直观地看出这种变化,我们往往用曲线图来表示。
5、出示小黑板:横轴表示时间,竖轴表示温度。
下面就根据第一小组的数据来画曲线图。
6、师生同步作曲线图。
7、大家看图,0分钟到2分钟,线段坡度怎么样?(较大)说明温度下降较快,810分钟的线段坡度呢?(较小)说明温度下降较慢,这说明温度下降先快后慢。
8、大家知道为什么温度变化是先快后慢呢?
(热水刚到入杯中时与周围的温度相差较大,热量散发得很快,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的散发速度就减慢了。)
四、拓展延伸
讨论:如果继续观测下去,温度会怎样变化?
提问:是否一直这样降下去呢?会降到多少呢?
苏教版科学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唐山大地震的惨烈程度,归纳地震灾害的特点:暴发突然,猝不及防,预测预报困难,成灾广泛,后果严重。
2.能明白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害,推测地震的成因。
3、能用模拟实验感受地震产生的原因。验证推测的正确性,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概括、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对地震的探究,了解科学家在地震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侯风地动仪的接受,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5、地震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既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好处,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对待事物的能力。
6、通过唐山地区的重建,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
教学准备
1、反映唐山地震及其它地震破坏情景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数据以及视频资料等。
2、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和现代地震仪的资料。
3、地震中的逃生技巧资料,演习教具。
教学过程:
一: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
1.讲述:今年5.12号在四川的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关于地震你知道一些什么?
2.让学生讨论,相互交流,再全班交流。
3.让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小资料
唐山地震发生的时间,地震的级别,地震给唐山造成了什么样的灾害?
4.地震后发生了什么现象?地表形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让学生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二:认识地震的形成
1.实验;用一叠纸、木片等物品地表岩层进行模拟实验。注意安全
a.把一叠纸平放在桌上,两手从两边把纸慢慢向中间挤压,观察现象,如果是一层层的岩石当挤压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b.用薄木片进行上面的实验,直到木片折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问:实验说明了什么?
3.讨论:地震是怎样产生的?并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4.看P49的小资料,了解地震的形成。
三:发生地震时怎样做
1.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2.如果现在发生了地震,我们该怎么办?
3.进行一次课堂演习:发生地震时怎样逃生。
四:全课总结:通过学习你明白了一些什么?出现地震时,在家里你会怎么做?
苏教版科学课件 篇6
课题
《我们吃什么》
【内容分析】
《我们吃什么》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吃的学问》的第一课。本课主要是通过给食物分类、阅读资料、检查食物营养成分、统计与分析自己最爱吃的食物、学习阅读食物标签上的营养成分信息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食物的营养成分,了解这些营养成分的作用,认识食物多样性的作用,以及选择食物时要注意它的营养成分和数量。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2)能用试验的方法,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和脂肪。
(3)能按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给食物分类。
(4)意识到食物多样化的必要性,知道不能偏食挑食
【学习重、难点】
重点:认识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
难点:按食物含有的营养成分给食物分类。
【教学准备】
课件,食物挂图,土豆,萝卜,花生米等食物,碘酒,白纸
【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反思重构导入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在生活中非常重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吃什么》。(板书课题:我们吃什么)
直接引入课题,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新授
一、探究人为什么要吃食物
师:从小到大,我们都吃过哪些食物?
你还吃过什么不同的食物?
刚才大家说出了很多种食物,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人们为什么要吃食物呢?
师:(幻灯片出示一些常见食物图片)这是我们常吃的食物,你能确定一定的标准,给我们常吃的食物分类吗?
二、指导学生给食物分类
师:各小组先讨论,你们准备按什么分类,想一想怎么分才既快又好?
小结:给食物分类的标准有很多,大家的分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如果从营养学角度来分类,怎么分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40页,自学P40-P41.并思考: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有哪些?
教师相机板书
师:现在请同学们按照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来找一找。哪些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哪些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脂肪呢?维生素和矿物质呢?
师:同学们,其实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都是人体所需要的主要营养,人体所需要的主要营养还有一种,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板书:水)
师:下面我们就食物的营养成分表再次给食物分一分类。(按照课本42页主要食物营养成分表)
三、探究食物的营养标签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些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那么,我们经常吃的这些食物(出示包装的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是什么?
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提示让学生知道并会看食物的营养标签)
出示一些包装食物的营养标签
提问:看了营养标签,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小结:会看营养标签了,在我们买或者吃这些食品前应该先看看营养标签,这对于我们有很大的帮助。
四、检测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接下来,我们用实验来证明这些营养成分。请阅读课本41页检测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教师介绍和示范用滴管取、滴古碘液的操作方法,并要求在各种食物上只滴1-2滴碘液,强调不要滴得太多。
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结:因为碘酒滴到含淀粉的食物上会变蓝,所以说碘酒是淀粉的探测器。
提问:我们用手去摸油,会有什么感觉?
花生里有没有没脂?
怎样才能知道花生里有油脂?
(引导提示:将花生米放在准备的一张白纸上,用手压,白纸上就出现了油迹,用手摸就会有滑滑的感觉,这说明花生里含有油脂。)
五、科学饮食与身体健康
你最爱吃哪些食物呢?
这些食物中都有哪些营养?
你们觉得他的饮食科学吗?你有什么建议吗?
下面以小组来交流:各说说自己最爱吃什么?并讨论应该怎么科学饮食最好。
师小结:不同类的食物能给我们提供不同的营养。没有哪一种食物能含有人体必需的全部营养。如果我们要想拥有一个健康和充满活力的身体,就千万不能偏食、挑食,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生说出平时生活中吃的食物
生进行补充
小组内讨论,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说食物中有营养可以使我们长高,可以使我们有劲,可以使我们身体健康。)
能
各小组给食物分类
小组汇报(指名小组代表把本组分的情况展示给大家看一看,说一说分类的标准)
指名汇报,其他同学补充。
各小组找
小组讨论给食物分类(参照中42页营养成分表)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看包装袋上的营养标签
看营养标签
学生汇报
生认真阅读课本42页检测
学生观察颜色的变化。
汇报观察结果
滑滑的
有
讨论交流,并进行操作
指名说
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请其他学生来交流
小组交流讨论
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激起学生研究食物的兴趣
质疑激发探究兴趣
了解学生对食物营养的认识
明确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
明确主要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学会看营养标签并知道了食物的营养成分
学用简易方法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和脂肪。
让学生在给同伴间提建议的同时也提醒自己不要偏食总结延伸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汇报板书设计
我们吃什么
碳水化合物
蛋白质
脂肪
维生素
矿物质教后记
苏教版科学课件 篇7
【课堂再现】
(生读通课文后)
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方面的内容,是哪三方面呢?请大家默读全文,边
读边思考这一问题。
(约6分钟后交流)
生1:我找到了一个点,就是课文介绍了克隆是什么。
师:对!你概括得很准确。(板书:什么是克隆)还讲了什么呢?
生2:我认为课文还讲了克隆的作用。
(一片附和声)
师:用书上的话说,就是克隆
生:(七嘴八舌)造福人类。
师:用书上的话概括是个好方法。(板书:克隆造福人类)还有呢?
(生沉默,有几只小手似举非举,显然不敢确定)
师:那这样吧,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一想哪几节是写什么是克隆,哪几节是写克隆造福人类。
(约3分钟后交流)
生3:课文1、2节是写什么是克隆。
生4:(立即举手反驳)我觉得14节都是讲什么是克隆。
师:好,现在出现两种意见,你们同意哪种呢?
生4:(迫不及待)老师,我这样分的理由是第三节最后说凡此种种,都是植物的克隆。这说明这一节也在讲什么是克隆。第四节最后也说这就是低等生物的克隆,这也是讲什么是克隆。
师:大家赞同的想法吗?(停顿,学生若有所思,片刻不少学生点头)我也赞同的观点,可能有的同学还不是很理解,别急,相信学完这课你就能明白。
师:哪几节讲的是克隆造福人类呢?
生5:69节是讲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对此学生没有分歧,达成了共识)
师:那现在还有哪节没有说到呢?这节讲的又是什么呢?
生6:第五节,这一节讲的是世界第一只克隆羊诞生了。
生7:就是克隆实验。
师:对啊!这不就是课文的第三方面吗?(板书:克隆的实验)
师:好!现在我们理清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手指板书)同学们,你们看,作者的思路多清楚啊!从介绍什么是克隆,讲到克隆的实验,再讲克隆造福人类,让我们一步一步地深入了解克隆。
师:课文14节介绍了什么是克隆?请同学们再读读这4节,看作者是如何介绍的呢?
(生埋头读书,感觉有些茫然,我便做了提示:是从同一个角度写的吗?不少生豁然开朗。)
生8:我发现第一节写的是《西游记》中的克隆。
师:哦!也就是神话中的克隆。(板书:神话中的克隆)还有呢?
生9:第三节植物的克隆,第四节是说低等生物的克隆。(板书:植物的克隆、低等生物的克隆)
师:那第三节呢?
(刚才那三个句式一样,学生依葫芦画瓢,很容易说出。对于第三节生不知该如何表达了。)
(我的预设是科学解释的克隆,运用了说明文常用的下定义的方法,但感觉就这样生硬地告诉学生不太容易接受。忽然想到,数学中不是有很多定义吗?于是)
师:谁来解释解释什么叫倍数。
(学生一愣,马上就有个学生心领神会。)
生10:第三节解释了克隆,告诉我们克隆的定义。
师:你反应非常快。这节我们可不可以说是科学解释中的克隆?(师板书:科学解释中的克隆)这是用了下定义的方法,是这样的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师:(手指板书)现在大家看看这板书,作者为了让我们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克隆,从四个不同的角度作了解释。所以,我们把这四节归纳成一部分,现在大家理解的意思了吗?(停顿)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讲了很多,什么引起我们的兴趣啦,很简单,容易懂啦,等等。由于快要下课了,我作了个总结。)
师:同学们很会揣摩作者的心思,讲得不错。老师也有一点想法:作者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来写什么是克隆,能让我们在头脑中对克隆建立起立体印象。(学生不理解什么叫立体印象。于是,我随手画了个正方形和正方体。)如果只从一个角度讲,就像这个正方形,而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讲,就像这个正方体,让我们对所要讲的事物产生立体印象,了解得更加清楚。(学生会心一笑)。今天,我们又学了一招:为了讲清别人比较陌生的事物,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去介绍,这样别人的印象才会深刻。
【我的感想】
苏教版第十册第二单元以科技之光为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梦圆飞天》、《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克隆之谜》。说实话,这是让不少语文老师感到困惑的主题单元,原因很多,我感觉最有代表性的便是,这样的课文语文味不足,放入科学课似乎更好。对此困惑,我也曾茫然,但想到既然编者将它们编进语文课本,必然有他们的道理,也一定想通过课文的学习提高语文素养。由此,我想到:挖掘教材语文因素,教科学课所不教。
那么,这篇课文有哪些语文因素呢?哪些又是科学课所不教的呢?我首先想
到的就是语言的内容和形式,即,表达了什么和是如何表达的。因此,我在学生疏通文字后,着力做了两件事:一、弄清课文讲了哪三方面的内容,其中,在讲什么是克隆这部分时,又讲了几方面。二、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感受课文的结构严谨,步步深入,以及多角度阐述某一事物的写作方法。
应该说,这节课我在尽力凸现语文味,但由于是课前思考不够深入,导致课堂不够流畅,坎坎坷坷比较多,费了不少周折;对写作思路的感悟,侧重于老师的说教,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感悟时间,估计内化就更加困难。此外,对于立体印象的总结,不知是否恰当,有没有拔高之嫌,从现场的情况看,这一环节学生听的兴致最浓,大概是将语文和学生整合的缘故吧!
苏教版科学课件 篇8
教学内容空气的性质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探究过程和方法: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到空气是有体积的,占据一定空间,而且不能随意缩小;会利用小工具制作验证假设的工具;小组动手完成空气水火箭的制作
2、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是不能随意缩小的;知道空气的质量比水轻,能浮上来;知道空气是有压力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利用空气也占据空间的例子,体验身边事物的重要性。
课前分析及准备
水槽、玻璃杯、塑料瓶、气球三个、塑料绳、细竹箝、针筒、橘子皮、橡皮、橡胶塞、自行车气门心、气筒、塑料袋、塑料管、白、餐巾纸、天平。
教学预设
教学生成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一起研究一个人最不能缺少的东西空气。空气大家每天都在接触,但是这个问题你想过吗?
2、先不急着讨论,先来看看一个纸团的秘密板书课题从身边入手,由一个简单的小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二、自主学习
1、初步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秘密
(1)实验一
①如果我把纸团放在杯子里,再把杯子反扣进水槽,你认为杯子里的纸团会湿吗?说说看为什么
②有的同学说纸团会湿掉,有的同学说不会,究竟结果是什么呢?下面请一位同学证明给大家看,看看哪种说法是对的
(2)实验二
①班上哪个同学肺活量大?我请他来吹一个气球
②我这里有一个塑料瓶,还是那个气球,把它放在瓶子里,再让他吹看看
③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④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你们小组能解释吗?
(3)做了2个实验了,你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4)关于空气你还知道些什么?还有哪问题?把它们记在活动记录上演示实验方法由学生来验证实验提醒:杯子要竖直放入水槽中前后对比,让学生产生疑问教师演示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发现为什么气球放在瓶子里就吹不大?的问题板书小组讨论,作记录大部分学生已经知道原因,重点是要他们自己说知道一定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看似容易的实验,但是实验原理的揭示和上一个实验不同,学生要自己发现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情况
2、空气有质量
(1)空气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你能告诉我空气有多重吗?
①小组讨论有什么方法能大概知道一部分空气的重量
②演示空气在水中的跑动实验,说明了什么?比水轻的物体浮上来
③你能不能用气球、竹签、塑料绳想个方法验证我们的实验结果?把你设计的方案记录在P70上
(2)我们可以为空气的性质这一栏上添个新的性质了:有质量把讨论的方案记录在小组讨论板上请学生演示按照活动设计完成实验或用天平也可以板书质量通过实验了解空气是有重量的,空气的质量比水轻,所以能在水中浮上来,就是看到的气泡
3、空气所占据的空间不能随意压缩
(1)实验一
①大家都玩过气垫的玩具,你玩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②用手轻轻压一下模拟小气垫,你发现了什么?怎么解释呢?
(2)自我设计实验
①我们的实验对吗?用橡皮和针筒设计个实验,再来验证一次,看看我们的实验结果对不对
②把观察的结果记在活动记录P71上
(3)我们又发现了一个空气的新性质:有压力,不能随意缩小
(4)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空气的不能随意缩小的性质?从生活体验中发现现象强调口一定要扎紧分发针筒板书不能随意缩小这个空气的性质比较难以说明。学生已经知道空气的这个性质,不容易说出来。自我设计实验是让学生体会解方程验算的过程,也是逻辑思维训练的安排
4、理论运用实际(1)制作空气枪
①讲解制作方法
②小组动手制作,比一比谁的子弹射的远
③你能说说制作原理吗?
(2)制作压缩空气水火箭
①讲解制作方法及原理
②室外实验提醒学生不要对着人开枪可放在课后,教师演示一个也行动手完成趣味实验,加深印象
三、课外拓展
1、观察生活中利用空气性质的地方
学生提出要把杯子倒下纸才会湿,但又说不出原因。学生觉得很有趣,大大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学生对空气所占据的空间能被压缩,但不能随意压缩,不理解,也表达不清楚。教学评价及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吗
性质:要占据一定空间
有质量
不能随意压缩所占据的空间,有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