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天生一对观后感合集十六篇#】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暮光之城电影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生一对观后感 篇1
我们来到沙滩公园的金米民族影城看电影——《美女与野兽》。
真人版电影《美女与野兽》是根据迪士尼1991年经典动画片及闻名全球的经典童话故事改编的,也是好莱坞的音乐剧影片。这部电影讲的是:很久以前,村庄内住着一位漂亮善良的姑娘贝儿,她为了解救被野兽囚禁的父亲,被迫与野兽同居于古堡中。刚开始他们相处得并不愉快。一次,野兽拼命从狼群中救回贝儿,令彼此间得到了解,野兽也渐渐变得温柔,二人不但冰释前嫌互相体谅,更互生情愫。怎知喜欢贝儿的大坏蛋加斯顿自以为是,突然前来袭击野兽,令野兽身受重伤,性命危在旦夕。深爱贝儿的野兽要她离去,不过贝儿并没有逃跑,她紧紧抱着野兽痛哭,最后在花瓣掉落的最后一刻说出了自己的心声,魔咒终于解除了。刹时野兽变成了帅气的王子,他们终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这部电影反映出了善恶美丑,爱与恨,画面惊险。看完电影,我深深地知道:在生活学习中,我们不能以貌取人,要有宽容之心,要善待他人,要有爱心。宽容让人的生活变得美好;宽容使我们变得善良;宽容使我们变得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友爱。有了宽容就会化敌为友,同学间可以和睦相处,校园就不会出现欺凌行为,社会就会安定祥和。
天生一对观后感 篇2
刚刚看完一部励志电影《永不放弃》。宫本二也主演,仓泽英雄,一个从小就失去爸爸的残疾少年。
取名为英雄,那是因为他作为婴儿的时候,大脑受到损伤,但他仍捡回一条命,而被他妈妈取名为“英雄”。英雄拥有了人生最大的财富——生命,却成了残疾人。早期大脑的损伤,导致他运动出现了障碍,语言也有缺陷。(励志名言)因此,出现在屏幕上的他,走路便是一拐一拐的,说起话来,嘴巴都歪到一边去了。另一只手一直如印度舞蹈手势般五指张开搁在后边。对于仓泽英雄来说,他跟常人一样的仅是一只手,一只脚。
在他22岁,将要从商业专科学校毕业那会,他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亮晶晶牌净水器的上门推销员。仓泽英雄在第一次面试的时候,因为他的长相,他残疾的身体和他那一说话就歪到一边去的嘴巴而被轰了出来。在妈妈的鼓励下,他推门而进,向老板力荐自己。后来,老板答应给他试用期,却给他划了一个正常人都推销不了商品的区域,明摆着让他知难而退。然而,上天眷恋仓则英雄,巧合下,推销出了两个净水器。
正在仓泽英雄对自己的工作开始有了自信的时候,老板却解散。
天生一对观后感 篇3
一片与世隔绝的魔法森林,一场迷雾笼罩的未知之旅,一个尘封多年的惊天秘密……艾莎和安娜即将踏上寻找真相之旅。做好准备,更凶险、更精彩、更传奇的全新冒险即刻开启,一切充满未知。
2013年,《冰雪奇缘》一经上映,便成为了无数观众的心中至宝。勇敢冲破命运束缚的艾莎,在真爱困境中“摸爬滚打”的安娜。不落俗套、充满惊喜的姐妹真情,获得了全球粉丝的喜爱。
这一次,万众期待的《冰雪奇缘2》华丽归来。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得主珍妮弗·李和克里斯·巴克指导,史诗前作和《疯狂动物城》原班人马打造,横扫全球的现象级动画全面升级,全新冒险即将开启。
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我并没有时间先去回味前作。其实有时候这样挺好,知道了结果,随后再去寻找答案,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欣喜。看了电影《冰雪奇缘2》,很少见的既没有反派,也没有公主和王子在一起等情节的故事。整部电影将你带入与爱莎公主一起,寻找关于自己的真相。
从剧情上来看,男主显然再次意料之中的沦为了背景(嘻嘻),两姐妹之间互相拯救,最后依然是一个完美的大团圆结局。即使没看过前作,也不会太多看不懂的地方。这部续作的意义在于完善前作,讲前作中没有交代清楚的部分以及观众期待的部分,在续作中得以展现。也许是因为看过了太多烧脑片,因此在本人看来这所有剧情似乎全是意料之中的事儿,没有感受到意料之外的欣喜。然而一个简单的剧情想要讲得精彩,也没那么容易,这也是我喜欢这两种剧情的原因:要么围绕一个简单的故事将其讲得精彩绝伦;要么呈现一个烧脑的剧情,使人有无尽的猜想与思考。显然此部影片属于前者。当然,毕竟公主类型的电影更多的不是靠剧情取胜。
天生一对观后感 篇4
翻开这书前,我还一直没有分清主角是杜丽娘还是杜十娘,就像幼时把《长门赋》当成《长恨歌》一样。但待我读后感叹同为佳人,杜丽娘的命诚然比陈阿娇和杨玉环好些,柳梦梅没像汉武帝那样因鬼神之事冷落丽娘;杜丽娘纵然因感伤柳生离魂,总好过马嵬坡赐死。
纵观丽娘游园、离魂、惊梦、还魂……这系列多舛的经历,才子和佳人到底求成正果,至最后柳生高中,杜宝阖家团聚,也算个完满的结局。戏曲的编者在安排人物角色时就隐隐决定了最后结局。柳生才华横溢,风流随意,以致张榜报喜的人们找状元郎左右不得,却发现他正被杜相吊起痛打,令人忍俊不禁。陈夫子腐朽村儒,降于敌寇又以宋使身份招降敌寇,彻头彻尾尴尬好笑;杜老相顽固倔强,痛打状元女婿,抵死不信女儿死后还魂;杜老妇人仁慈爱女,早早与女儿团聚,共享天伦。万事皆因丽娘游园因春感思,花神引柳生入她梦境开始,以二人佳偶天成做尾,环环相扣。
死后复生这种事在古代戏曲小说中并不少见,《长生殿》中就可见一二,它看上去就像网络小说里的穿越。两种创造出这类奇特情节的作者都有他的无奈,试想杜丽娘作为一位侯门绣户,连后花园都不让逛的千金小姐;柳生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岭南秀才,纵使他们缘定三生,二人相识、相会,以及后来喜结良缘都是不可能的事。在封建礼教的层层束缚下,除了这种特殊情况,发展出来的极端产物(死后还魂),一个作者无论再怎么妙笔生花,也无法让柳生和丽娘的爱情深得人心。如红楼梦里史老太君看戏时曾批道:那些故事原本滥俗,满纸富贵人家,书香门第的小姐,知书达理,才貌双全,如何见了人家男子便不顾父母,私奔而去。况何曾大户小姐,身边只一个丫头,便是我们这样人家也不至如此。
不过,王实甫写的就比网络小说一干人等想过百倍,游园感伤,斯园,斯柳,无可奈何之时,“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逝水流年,是答儿闲巡遍,在闺阁中自怜”,比之“一道闪电,当再度睁开眼睛,她的世界已完全颠覆”何其太韵,同为男女主角相逢做引(一离魂,一穿越),但前人丝毫不应付读者,寥寥数笔,带出千古绝句。今人却只想草草交割,赶紧进入正文。细节决定成败,在开头,已大势已去。
词句纵妙,但原本认为元戏曲杂剧,明清小说已过了它的朝代鲜有人问津,不过,看众篇穿越文,都少不了都套用《牡丹亭》、《红楼梦》原句,为人物润色,他们文章好坏还在其次,看有很多人也和我一样喜爱,甚是开心。
经典不管过了多久,仍是风华正茂,如秋霜中一枝傲菊,独立不败之地。
天生一对观后感 篇5
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一种颜色,而有的人哪怕活在一片灰色中也坚信能等到灰色变为彩色。我想,刘峰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我不知道文工团的人在叫刘峰“活雷锋”时,有多少人是在嘲讽,又有多少人是在由衷地称赞。在那个将品质看得比金钱更重的时代,品质和名誉无疑就好比如今的金钱,是一个人珍贵的财富。而刘峰这种雷锋般的做法,就是在积攒自己的财富。他帮家在北京的战友带东西、不顾生死地抗洪抢险、帮买不起沙发的战友做沙发、甚至当炊事班的猪跑了时第一个想到求助的对象就是他……我相信,出身贫苦的刘峰是发自真心的爱文工团,爱那个接纳了木匠儿子的.文工团,那个他为之付出无数努力的文工团。我想,没出事前的刘峰是坚信在文工团他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将之前灰色的人生绘成彩色。
而出身高级干部家庭的郝淑雯的人生似乎一直都是彩色的。军长的女儿可以理所应当地在文工团里当上室长,可以理所应当地成为女兵们的头儿。天生丽质的林丁丁和才华横溢的萧穗子默认了这种生物链,出身想对平凡的她们同样爱着这个文工团,也同样渴望活出更美好的自己。而那个从未被善待的何小萍,或许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她将成为这个文工团的笑话。
可能我们身边很少有刘峰那种活雷锋,但我相信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会有像何小萍那样的“灰姑娘”,那种可能永远也不会成为公主的灰姑娘。从未被善待的她期待着成为能够被善待被尊重的解放军,却不曾想等到的是被不停地耻笑和孤立。我想,汗味和军装照只是她被嫌弃和孤立的借口,根本的原因还是她不愿认同文工团的生物链。我相信萧穗子和林丁丁们的内心是善良的,郝淑雯的调侃和戏谑也非出于有意,但隐藏自己的怜悯做一个看客的成本远比失去现在所拥有的去和何小萍做朋友的成本低。就这样一个一直不被善待和认可的人,却突然被施舍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舞蹈A角时,她体现出了发自内心的抗拒,一种夹杂着委屈、愤怒而又不做作的抗拒。
我想刘峰和何小萍的青春芳华在被文工团下放的那一刻就结束了,迎接他们的是残酷的炮火和潦倒的人生。而郝淑雯林丁丁萧穗子们的青春芳华也随着文工团的解散而结束。现实的残酷和社会的变革消磨尽了那个文工团大院里最后一丝青春的气息,萧穗子的热枕和金链子终究没能敌得过郝淑雯的门当户对,可能军长的女儿和副司令的儿子就应该天生一对儿;林丁丁在医生和摄影干事间犹豫徘徊过后终究还是投入到了未曾相识的华侨的怀抱;而刘峰和何小萍这两个命途多舛的人最终在晚年相依为命……
岁月不能抹去记忆,但岁月可以将一段记忆擦拭得熠熠生辉。从那个文工团大院里走出来的萧穗子刘峰郝淑雯们在世俗中浮沉多年以后最终还是坐在一起温馨地追忆起了那段定格了他们的芳华的岁月,那些各自被中伤、委屈苦痛的瞬间在多年后都化作了轻微的摇头和叹息。哪怕曾经不被善待的人,也会怀念那时芳华的自己,或羡煞,或叹息。
天生一对观后感 篇6
《暮光之城》看了很多遍了。百看不厌。我想,关于电影,我的确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不谈理性,只谈感觉。
终日潮湿多雨的暗蓝色小镇。青春俊美的少男少女。干净清新的画面和流行风格的音乐。仿佛是一场简单美好的青春校园爱情。
当他们躺在林间草地上,让温柔的阳光照耀他钻石一样闪光的皮肤;当他们飞越丛林,飞上树梢,俯瞰着脚下绿色的森林和暗蓝色的河流;当她在他的怀抱里安详地睡去;当他们在梦幻般的灯光里相拥而舞……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每个女人的心中,都曾经有这样一个童话——即使你已经被柴米油盐淹没了很久,看到这样的场景,也会记起初恋的感觉吧。
如果仅是如此,也已经很好,可幸运或者不幸的是,不仅仅如此。因为童话里的男主角,不是王子——是魔鬼——吸血鬼。而她,是人。这是一场危险的游戏。于是猜疑,于是逃避,于是隐忍,于是放弃。于是,故事变得荡气回肠,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张力,让人的心,时而紧张,时而感动,时而陶醉,时而惊艳。
也许是英文水平有限的缘故,我一直觉得电影比小说更好看些。《暮色》的编剧只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就把小说改编成了电影,她无疑是成功的——每一个场景的起承转合都是那么流畅自然,好得甚至超过了小说中的设定。比方说,撞车的一节,爱德华冲向贝拉,推开汽车,四目相对,扶起贝拉,掉头而去——此时无声胜有声;再比如,贝拉和爱德华一起开卡车逃离詹姆斯追捕的路上,正好扭头看见她的朋友们成群结队地从酒吧出来——一边是温暖的人类世界,一边是与吸血鬼有关的恐怖不可知的未来,一回头,仿佛便是沧海桑田。电影的语言真的可以如此丰富。
有人曾经把《暮光之城》和《泰坦尼克号》对比,《泰坦尼克号》激情而热烈,《暮光之城》细腻而温婉。作为一部女作家、女编剧、女导演打造的“女性电影”,《暮色》的确有种精致柔美的特质,导演小心地让每一个镜头都保持着这种精致——哪怕是吸血鬼的打斗,也不那么血腥。精致没什么不好,只要精致得足以让你唤起心中的美好。
先写这么多吧,总觉得还有很多话没有说。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我的心被《暮光之城》的温暖久久地打动。就像二十岁那年,痴迷地喜欢《泰坦尼克号》。是爱情的感觉吧,它真的值得被反复地、长久地吟诵。
暮光之城系列,我都不记得自己看了多少遍了,这部剧可以说陪伴着自己的成长,对这样一部爱情奇幻剧情电影看了简介只知道讲的是吸血鬼狼人与人的故事,仅仅觉得人物与背景很有意思。
第一遍看的时候,最喜欢的是雅各布,觉得他对贝拉的爱很真挚热烈,就像是现实中从有好感到疯狂爱上一个人,而不像爱德华起初对于贝拉只是觉得读不出来她所想的,对她的血有十分强烈的渴求。当时对爱德华的印象极其不好。还觉得贝拉太坏了吧,爱德华不在的那段时间和雅各布在一起,或许印证了想要忘记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立刻一段新的感情。之后爱德华回来,贝拉还是义无反顾地和爱德华在一起,我觉得对于雅各布来说,他真的是很可怜,就像是备胎一样,对贝拉精心地守护,被贝拉一句:我永远都会选择爱德华冷冰冰的回绝。
却还是只愿她好,愿意为她守护。 时隔很久,在之后的观看中,我渐渐明白了爱德华的内心,他是爱贝拉的。从一开始告诉贝拉他的惊人能力以及吸血鬼身份而吓她走再到为了贝拉的安全选择离开,以为贝拉死了一心赴死。我深深被被他们的爱情所吸引。很羡慕那份义无反顾,以及失去对方宁愿去死的勇气,原来爱一个人可以为了他放弃很多。相识相知相爱想生,这部剧很好的诠释了这些吧。作者最终还是以印记之意诠释了之前贝拉与他的感情,也在最终赋予了他幸福。
天生一对观后感 篇7
六月二十七下午两点多,终于把暮光之城前四部给看完了,平均每部电影两个小时10分钟以上的时间,还真是挺长的阿,用了两天把暮光之城看完,暮光之城系列有五部,分别是暮光之城之暮色,新月,月食和破晓(上下部)。
回味一下,个人最喜欢的还是第一部,因为刚刚进入暮光系列,确实充满好奇与梦幻,里面的人物也都青涩朴实,当然印象最深的要数女主角贝拉(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她由一明普通的或是说是稍带不幸身世的女孩,成为男主角潇洒吸血鬼爱德华·库伦(罗伯特·帕丁森)的女朋友,库西速度力量都超出人类,在贝拉面前也是一直在像超人一样保护着贝拉,电影里还充满了校园生活气息,更加贴近现代的年轻人们的生活,所以印象比较深刻吧。
这电影就有点像是童话故事里的丑小鸭变天鹅,灰姑娘变身美丽的公主的故事,不仅如此还有着两位超出常人的英雄人物深深爱着这位姑娘,产生了竞争,暧昧元素又让人羡慕的三角恋,还记得狼人杰克说的那句很感人的话:"心中的烙印深深的印着某人,就会愿意为她做任何事。"
还有就是这部电影多次获得最佳吻戏奖,也不知道是谁设的这奖,但不得不承认暮光系列吻戏不是一般的多,只能说明美国人思想就是比中国人要开放,什么:"ilove you阿。kiss me阿"听得都想像是家常便饭似的。
电影的男女主角电影里是情侣,现实生活中也是鸳鸯一对,这更是给好莱坞,娱乐界调足了胃口吸引了无数眼球,连宣传费都省了好多吧。
其实挺简单的,假如你是暮光系列的男主角,5部电影,5年时间朝朝暮暮下来,有是感情戏,又有吻戏,又有零距离的二人对白,又有床戏,还要保证电影的演技是一流的,效果是一流的让观众看觉得你们确实演的是情侣,没把观众当成傻瓜,票房还得是一流的,男主角就算不想爱上女主角,女主角,周围人,导演,以及你的粉丝会同意吗?所以感觉现实生活中不成为情侣应该都难噢。
说到男主角嘛,其实我更喜欢杰克,现实中他是从小学习空手道,是个空手道高手,长的也很英俊,并且身材很好和肌肉漂亮,并且是90后噢,最近发现90后才华横溢,事业成功的人越来越多了,这让人有些亲切感,也有些压力阿,同为90后咋差距这么大咧,唉,失败啊。
破晓下部要到今年十一二月才上映,这也是暮光系列的最后一部了,期待电影的上映,希望看到贝拉真正破茧化蝶变身成赤眼吸血鬼美丽的模样,和电影最后的结局。
天生一对观后感 篇8
看了电影《芳华》禁不住想写观后感。
电影开头和结束,都用了电影《小花》里的绒花曲子。看完最后的画面,我很想认真的唱《绒花》。这个歌太熟悉了,是我能唱很少歌曲中之一。在这个旋律中,能感悟到电影芳华时代的他们的美好年华和向往纯真以及后来的深深怀念,也还有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感伤和愦憾。尤其是那句旁白:原谅我不能让大家看到他们老去的样子,就让他们的芳华停留在银幕里吧令我有种莫名的感触。当年我们在卡拉ok里唱绒花时已经三十多岁了,摆脱了文革时代,现在看来是美好年轻的时代,是勤奋努力和快乐的时光,转眼间现在已退休在家,无疑是芳华不再,但这歌曲能唤起那时的记忆和友情,记起了一起唱歌的朋友,尤其是已不在人世的几个朋友和同事们。
电影芳华是旅美作家严歌苓和冯小刚合作的`作品,总的来说电影没有现实残酷,但是还是能从中感受到了那种令人窒息的难过和痛苦。正如高晓松说的:冯导是一个善良的人。片子在展现灾难荒诞的同时,还不忘保留些许善良的微光。确实电影的艺术定是来自于生活本身。用两个例子来证明:我父亲在生前经历了两次牢狱之灾在困难时期,身在牢狱的父亲被派出去给村里的人看病,吃饭时村干部送来了一大碗饭。父亲发现碗底埋了两只荷包蛋。但父亲只动了一点饭就放下了。后来家人问怎么不吃,父亲说:我能感知人家的善良,但我也是要有尊严的;还有就是母亲的经历了:父亲在xx遇难之后,母亲又听人说单位有人要把她列为xx对象,于是下班后到马河自家挖的两块菜地痛哭。这时有一位大婶过来说:妹子你在这河边哭什么?你别想不开啊,那一大堆仔女不能没有妈啊!我怕如果我也被打死了,这些仔女可怜。不会的!你又不做坏事。那些打靶鬼害死了他爸,以后会受报应的!这件事我是在十多年前才听母亲讲的,当时我拼命忍住了眼泪,第二天在回来的班车上哭了个天昏地暗,泪洒一路。这些,都是他们在那个时代残酷的环境下感受到的微弱的善良光辉!
这些,促成了我在高毕业四十年后主动写下观后感。
电影中大量的元素将我们带入了回忆,英雄儿女的歌曲、小花的歌曲、草原女民乒的舞蹈、自卫反击战,还有礼堂的舞台和布局,我们的童年、青年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走过来的,太熟悉,太深刻。
在《晓说20xx》里,高晓松说他是在美国洛杉矶看的芳华。在周二下午看电影人最少的时段去看的,在世界电影平均上坐率15%的情况下,那天坐无虚席。他前面的一对老夫妇一直在哭。这些应该是那段岁月的亲历者们。可见,无论人生处于何种阶段,处于何时何地,都会对自己的青春年华深藏着或美丽或痛苦的深刻记忆。
这个电影,让我们再次听到那个时代的回响,令人感动,不能释怀。
天生一对观后感 篇9
一好教练可以带出一支好球队,卡特上任的第一天就给队员签订合同,这些傲慢的队员却不服,可教练的威言谁敢不服,不服从的可以走。每天都要强制的训练,在卡特的带领下他们打出十七连胜。
可球打得再好,这些傲慢经常逃课孩子考不上大学又有什么用呢。他不顾学校和家长的反对,把体育馆门锁起来,让队员们到图书馆学习。队员不服从,他说“你们想国你们的未来吗,里士满中学每年能毕业的只有百分之五十,能上大学的只有百分之六,就是说你们这些人当中只有一个人能上大学,不能上大学的出去了不是坐牢就是被枪杀,你们想过你们的未来了吗?
在教练的严管下他们文化成绩都达标了。他们打出十七连胜,在最后一场以2分输给另一支强队,他们失去了冠军,可他们赢得了掌声,他们得到的比冠军更重要,那就是拼博精神。从中可以学到责任,卡一开始就扛起责任。结果,十七连胜就是他想想要的结果。尊言,他们大比分领先对手时他告诫队员不要戏弄他们。一个教练把这些傲慢的孩子从黑暗走向光明,就象最后一个队员所说的“谢谢你,先生,是你拯救了我”。
天生一对观后感 篇10
细细一想,将昆曲比作牡丹并不妥当。只是一来《牡丹亭》是昆曲中数一数二的经典剧目,二来自己十分偏爱,便取其中二字用以取代了。
昆曲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惊世骇俗,她雅致,恬淡,即便是像《长生殿》这样的宫廷大戏,也会不知不觉早早流露出苍凉末世之感。她没有木棉的赤瓣玲珑,比水仙少几分萧然清冷,较丁香多几分端庄素雅,又不及玉兰冰肌柔弱。在我看来,它更像一株空谷幽兰,在了无人迹的峡谷中,茕然一身散发幽香,不孤寂,不沮丧,不高傲,不张扬。只静静的等待着相隔数百年的知音,踏着晨露而来,欣喜地因她的美流下热泪。
很多同龄人不理解我对昆曲的喜爱。他们常带着同样诧异的表情,说出同样的理由:“那是老年人才看的东西。”更有人说:“那是早该淘汰掉的。”听到这句话我的心凉透了。无法想象若昆曲在将来的一天彻底为我们抛弃,中国还有哪些文化值得我们如此义无反顾的坚守,传承下去;中国人向外国人介绍戏曲之母时头脑会否一片空白。毫无疑问的是,后者这种情况在大部分青少年甚至中年人身上早已出现了。
昆曲,这门曾经风靡全国如同今日流行乐且整个社会为其显现出集体痴迷的古老艺术,在今日的中国,竟一度出现“台上演员比台下观众多”的现象,其原因显而易见,又令人匪夷所思。
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量吸收西方文化。在音乐领域,从七八十年代的迪斯科,霹雳舞到今天的摇滚,重金属如LinkinPark,AvrilLavigne,无一例外的冲击着青少年的耳膜,再把他们迷得晕头转向的同时,中国的这门传统艺术也在逐渐失去自己的定位。所幸,老艺术家们力挽狂澜终于使得昆曲得以保留,在各地亦成立了昆剧院,培养新一代人才。然而,昆曲仍一直处于一种少人问津的尴尬境地,似空守闺房的思妇,形销骨立,恹恹然清冷。
天生一对观后感 篇11
《风雨哈佛路》这部电影来自我的女友介绍。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人生百态,过去是什么,未来又是什么。
如果我和伊丽莎白来比的话,我们都曾经拥有一个和谐,安宁的家。但是或许我比较幸运,我是一直拥有。而伊丽莎白却因为父母失去了家。而家是什么,一张床,一种安全感。而伊丽莎白·马里却在她年少时失去所有,过去和未来是什么,伊丽莎白·马里却用自己诠释这两个问题。过去和未来只是梦,只是两场不同梦。
就像伊丽莎白说的,我放下所有了安全感,我只有前进,没有了退路。她知道她未来是什么,她明白她需要一次展现自己的机会。她成功的登入了世界最高学府。
或许过去还在缠绕我们身体,或许未来才掠过我们的身体,那都是梦。生命很短暂,没有了前进,那就是后退。只有前进,不能后退。
我知道我的安全感给让谁来把持,我知道我未来是什么,我知道我该如何去做。生命就有一回,没有前进。没有诠释生命的价值。那
活着的意义就由行尸走肉来诠释吧。
加油吧……我爱的人,还有我所有的朋友。不要去和过去缠绕,不然永远都不会前进。
加油吧……未来在我们身边掠过,你能抓住嘛,伸出自己的手去把握未来。
天生一对观后感 篇12
最近围绕电影《前任》的话题很多,这个自带感情色彩的名字,自然可以吸引痴男怨女的围观。同事分享种子好几天了,我却不愿点开,不想给自己伤口撒盐。
吉哥哥看过《芳华》就忍不住分享了自己的感想给出了这样的评价,让我心有所向。他说“《芳华》的票房可能不及《战狼》,但它的艺术价值在《战狼》之上,我相信十年之后他仍是经典。
之前看过一个节目,宋丹丹老师说“不能引发人思考的作品就没有艺术价值”,我不能再赞同。虽然我对艺术的欣赏尚停留在大众水平,但是我可以通过思考和再创造使它价值提升。引发观者的无限思考,就是艺术的真正价值所在。
坐在电影院的我旁观着那段离我们很遥远的年代,影片之初,对于他们的`理解最多只是斗志昂扬,意气风发,热情高涨云云……随着人物关系的阐明,矛盾的显现,那个年代的特征才开始鲜活。
1.干部子弟的优越感强压着身份不做好的普通民众,让一颗原本就怯懦的心连同对军装的向往被外人曲解为行为鬼祟。是那里的现实残酷还是人性的邪恶,我倾向于前者,所以对那些像恶霸一样的军人表示包容。
2.我觉得丁丁是影片中最能体现时代特征的人物。她骨子里有追求和尝试新事物的胆魄,四个人躲在屋子里接受新音乐的洗礼,甚至为了追求极致体验特意营造氛围,以及后来远嫁海外都能证明。影片之初,刘峰接小萍到文工团时,丁丁争相与刘峰握手,那时的她感觉荣幸至极,还当众戏称一个月不洗手。结果在刘峰鼓起勇气跟她表白时,却转变成为旧时代女性的思维方式,觉得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也许是对先进个体的神化,让她认为,优良的作风是一种天性,他一生的职责便是英雄的使命,他应该是无私,不食人间烟火的。一旦像常人一样有情感诉求,英雄形象便崩塌了,无法说服自己接受这扭曲的精神脊梁。我其实能理解,她并不是惺惺作态,也不是小题大做。她的分裂像极了我的纠结,不同的是她是受时代的局限,而我是受自我的禁锢。
3.小萍精神恍惚地观看着文工团解散前的最后一次演出,忽然之间有了意识,独自一人在草地上翩翩起舞那段最让我动容。面对现实的残酷,人很容易迷失,陷入一无所有的挫败感。她厌恶刻板的组织纪律,逃避让她受尽委屈的家和组织,都不过是想远离是非,简简单单,诚诚恳恳地生活,却不小心把自己封闭。谁也料想不到,唤醒她的是曾熟悉的舞蹈。或许正是因为舞蹈单纯,不曾伤害过她,所以她隔绝了所有不如意的事,物,唯独她的热爱。直到影片结尾,她将埋藏在心底十几年的感情向刘峰表露,最终如愿靠在他的怀里,让人欣慰和敬佩。
《芳华》对于我的启发是人的思想和信念是可以贯穿整条时间长河的,纵年华易逝,然初心不改。
天生一对观后感 篇13
几个月前我就在搜索影片的时候看到过这个片子,当时犹豫在看与不看之间,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对影片的故事背景有所了解,看到海报上那个过于诡异的男主人公以后我决定不看这片子。不过随着该片在美国的上映,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反响,它甚至得到了美国青少年选择奖,这是吸引我再次关注这部影片的一个原因。随后我了解到这部影片是根据一个畅销小说系列的第一部改编的,而这部小说描写的是关于吸血鬼与人类的爱情,这唤起了我曾经对吸血鬼以及吸血鬼故事的强烈好奇心和狂热的兴趣,但我仍决定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先读原著,事实证明我是对的。
基本上影片还是忠实于原著的,但是不可否认的,由于电影片长的限制,影片只能将最经典最具代表性的片段展现在观众眼前,而为了将这些精彩桥段串联得更有逻辑,导演不得不适当的加进了原著以外的演绎。总体来讲,影片的气氛和节奏把握得不错,但是小说总是能带给人更多的遐想空间,正如让一百个人读《三国演义》就会有一百个版本一样,每个人对于小说的不同感受会形成不一样的理解,而电影在逼真的表现故事情节的同时也剥夺了观众想象的空间,这就是为什么我更喜欢《暮光之城》原著小说的原因。
另外在演员的选择上,我觉得男主人公爱德华应该更美型一些,虽然罗伯特·帕丁森因为在哈利波特4中成功的塑造了那个不幸被佛地魔杀死的Cedric Diggory而被众多青少年观众所熟知,但我仍认为小说描写的那个完美的爱德华不应该是他这样有棱角的模样,当然,正如我说的,一百个人读《暮光之城》就会有一百个爱德华,好在他的演技是能被我所认可的。
天生一对观后感 篇14
老实说,我对戏曲知之甚少,对昆曲更是了解的不多。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似乎在我们这样的90后们中间影响力渐渐减弱。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在老师播放有关《牡丹亭》的视频时,我发现有许多同学都没有认真地观看。一开始,我也没有认真看,但之后我发现我被它吸引了。我想这正是戏曲的魅力吧! 《牡丹亭》说的是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牡丹亭》塑造了许多生动鲜活的人物,我很喜欢杜丽娘这一形象。她是《牡丹亭》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在她身上有着强烈的叛逆情绪,这不仅表现在她为寻求美满爱情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方面,也表现在她对封建礼教给妇女安排的生活道路的反抗方面。而柳梦梅是一个富有才华的青年,但又存在着较浓厚的功名富贵的庸俗思想。可贵的是他在爱情上确是始终如一的。杜宝是封建家长制度的代表,是坚决的正统主义者,他用严格的封建教育来教养女儿,为了使女儿他日嫁到人家“知书识礼,父母光辉”。春香是一位活泼可爱的丫鬟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春香正是杜丽娘性格中调皮、直率层面的外化。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杜丽娘是中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喊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牡丹亭》以文词典丽著称,宾白饶有机趣,曲词兼用北曲泼辣动荡及南词宛转精丽的长处。明吕天成称之为“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有言:“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2]。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阅读《牡丹亭》,享受文字的飨宴,穿越时空的生死之恋,不必借助现代科技,缠绵秾丽,至情弘贯苍茫人世,逶迤而来。
《牡丹亭》是古代爱情戏中继《西厢记》以来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杰作。而汤显祖则是封建时代中勇于冲破黑暗,打破牢笼,向往烂漫春光的先行者。
天生一对观后感 篇15
很荣幸能够在学校欣赏到上海昆剧团表演的《牡丹亭》,这是我第一次如此完整的看一段戏曲。以前总觉得国内的剧种很多很繁复,咿咿呀呀听不懂,可是这一次,尝试着认真去听去感受,真的发现中国的戏曲如此婉转而优美,戏曲演员的表演丝丝入扣,动情至深。
这次在舞台上演的有《游园》、《惊梦》、《寻梦》、《离魂》、《拾画叫画》、《冥判》、《幽媾》、《冥誓》、《还魂》共九折戏。先是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郁闷,去花园中游玩,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醒后因相思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在《寻梦》中,杜丽娘坚持寻找梦中的自由爱情,然而现实中却无处可寻,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让她郁郁而终。然而这并没有结束,她的冤魂感染了地府的判官,得到了还魂的机会。并以鬼之身与书生柳梦梅结为连理,当书生发现她是非人之身时,也勇敢地接受了她,并帮助她还魂,成就了美满姻缘。他们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充分地表现了他们不服从于封建制度的反叛精神。
跌宕起伏的剧情加上昆剧演员的精湛技艺,让人深深陶醉在这个充满矛盾的爱情故事中。昆剧严守格律、板眼,唱腔圆润柔美、悠扬徐缓,婉转优美,加上华美的服饰,精致的妆容,堪称一次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
感触最深的是能够在一次戏剧中感受到中国戏曲文化的魅力,深深的陶醉其中,不再觉得与古代戏种格格不入,而是希望更多的了解。希望我们这一代人能够更多地关注、欣赏中国的戏曲,保留住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天生一对观后感 篇16
有一本书最好在静夜里读,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在高阁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爱情最好在生离死别中吟,那还是《牡丹亭》。
悄悄然折起最后一页的书角,我问自己:梦到底是什么?于丹说,梦只关乎情怀,只关乎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汤显祖却道:“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而我想说:“梦很简单,就是走出深闺大院,恍然间,看到那个真正的自己,拾起那份遗落的本真。”直言罢,“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附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便是我对《牡丹亭》最深的怀想。
杜丽娘,那位生于官宦之家的深闺女眷,被《诗经》中《关雎》一章所描述的爱情故事所打动。梁梦中,见一书生柳梦梅持柳求爱,从此共度良辰,幽会牡丹亭畔。然而天妒佳眷,杜丽娘因夜有所思,情无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终身。死后,其母亲将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后移至梅花庵观,丫鬟春香将丽娘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当柳梦梅赴京赶考,留宿庵观中,拾得那幅画卷,忆起梦中佳人。他不顾开棺处死的危险,掘开杜丽娘的坟墓,让她起死回生。几经波折,两人最终兴得皇帝赐予姻缘,从此相伴相随,相知相爱。倘若缘定三生,即便穿越生死,教人惜得一缱绻。
《牡丹亭》与《长恨歌》不同,它没有皇家宫苑,没有金盆玉器,只有那芍药花开,杏花雨落,青桥石板,满园春色,还有那段梦回千转,相思不相负的爱情。或许如果丽娘不走出那深闺大院,没有看见“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的风光,这段爱情会不会锁进封尘中,不会出现呢?不,它会出现。因为它的背后有两颗脱去世俗的心。这便是《牡丹亭》留给我最美好的梦幻。在那个宋明理学压制,封建胁迫的年代里,杜丽娘解放个性,追求幸福,是福还是祸?我说,是福。封建思想让她从唯唯诺诺变得执着勇敢,敢于为爱情放弃生命,勇于在朝堂之上据理反驳,慷慨陈词。只有为自由,为信念奋斗的人才会变得至情至理。我想这至情至理就是本真,《诗经》中“关关雎鸠”便是丽娘寻找本真的开始。诚然,每个人心中有缺失不了本真,缺失不了真正的自我。丽娘不应该甘于礼教,所以她突破自我,寻找幸福;林逋不应该求生于污浊的官场,所以它隐于湖畔,梅妻鹤子;严子陵不应该安于富贵所以他逐梦山水,无忧无虑。请相信,人有时会很渺小,渺小到瞳孔在清澈也会被人看成冰穹,光明站在身边,却无法被庇护,但人有时会因渺小而强大,只要他相信自我,突破自我,其实人的本真很强大。
我想,我该重新翻开第一页,因为爱情的故事没有尽头,自我的实现没有终点。今晚,又是一静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