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量无声观后感 篇1
《兵临城下》的故事围绕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德双方两个顶尖狙击手间的较量展开,苏军一方是牧马人出身的神射手瓦西里,德方则是容克贵族、狙击手学校校长——科宁斯少校。因为是商业片,为迎合大众的收视嗜好,影片着重渲染两人之间的种种恩怨对决,并且加入了一段爱情故事。战争场景也很宏大,富有视觉冲击力。影片的教育意义在结尾通过苏军政委临死前的对白传达给观众:“人与人之间的绝对平等是自欺欺人的理想主义迷梦,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实现。”
看完整部影片,最吸引我的却是那位纳粹枪手——科宁斯少校。作为影片中的反派角色,他的出场并不多,但有着莫名的迷人气质,举手投足间散发着猫科动物般的自媚、优雅和从容。细腻、温文尔雅的贵族风度下,则是内敛的坚强斗志。当上级误认为瓦西里已死,要送他安全回国时,他主动留下来,要亲手击毙瓦西里。冒生命风险继续置身于地狱般的环境中。是责任感、荣誉感使然?还是为已战死的儿子复仇?我想这是德意志军官团发自内心的自尊与骄傲;这也是德国容克贵族特有的集体人格。容克的形成可追溯到600年前古老的条顿骑士团。在影片中,容克军官面对上级时的坦诚、尊严、不卑不亢和苏军政委对上级的恐惧、谄媚、战战兢兢、唯唯诺诺形成鲜明的对比。
印象比较深的'镜头——科宁斯少校的出场。他作为德国王牌被专门派来猎杀苏军王牌瓦西里。时间:夜晚。场景:前往斯大林格勒前线的德军某临时火车站。一列满载伤员的红十字客运卧铺车正靠站进行维护,车内拥挤不堪,塞满了士气低落、缠着绷带的伤兵,准备回国。这时,伴随着一阵狼啸般深远幽长的汽笛声,另一列方向相反前往斯大林格勒的火车徐徐进站,两车正好相交错,伴随着车轮撞击铁轨的有节奏的咔咔声,车尾挂接的一节灯火通明的办公车厢在黑夜中非常引人注目。卧铺车上拥挤狼狈的伤兵们纷纷好奇地望向它。列车缓缓地停下,透过办公车厢明亮的车窗,可以发现餐车改装的诺大的雅致舒适的办公车厢内只有一个人。(镜头转到办公车内)军容笔挺的科宁斯少校正在窗边端坐,安静地看着书。厚厚的书摆在桌上,已翻去了一半,书旁晶莹的高脚玻璃杯里有他最爱的清酒,还有大半杯。他的手放在书面上慢慢触动,手尖大体指着读到的字行,显然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陷入思索。手旁不远处放着香烟和玻璃烟灰缸,另一边摆有精致的书灯,这确是个阅读的好环境。列车靠站的轻微晃动打断了他阅读的乐趣,不经意向窗外一瞥,恰对到对面伤兵们的集体注视礼,倏地他的心紧了一下,从这满车拥挤的伤员中隐约意识到了前方战事的惨烈和形势的严峻。低调的少校对这许多似有深意的目光感到不自在,有些厌恶这突如其来的打搅,便抬手轻轻拉下了遮窗帘。静静想了一下,摸起精致的钢制烟盒,慢慢打开,取出一根烟缓缓放在嘴边,小心扣上烟盒,优雅地掏出火机点燃,吸了一口,然后习惯性傲慢地昂起头,目光凝视着远方,若有所思般地吸了起来。前方等待他的,会是怎样的对手和凶险?他从容谈定的神情看起来好似是在蔑视命运的挑衅。
有时,男人的气质和魅力不一定要年轻俊俏的脸庞、健美的肌肉;更重要的是在举手投足、言谈举止中散发出的气质,给人的感觉。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和表情都传递着只有潜意识才能理解的心理活动和性格讯息。内省、自信、傲慢又有一点矜持和害羞。这就是科宁斯少校出场短短10秒钟给我的印象。这短短10秒钟就使我迷上了他,不用一句台词,就触发了我一直蛰伏在心底的极右贵族情节。故做此文纪念。
较量无声观后感 篇2
“我身后都是老百姓,我要守护我必须要守护的人。”这是江西省安义县新民乡向家坪社区党支部书记何致忠在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中经常挂在嘴边、愿意跟人分享的话。这句简单而朴素的话道出了他作为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显现了他在危难时刻和急难险重面前的责任和担当。何致忠作为千千万万抗击疫情党员干部当中的一员,他在抗疫路上的点点滴滴,可以从“一日三餐”中窥探出奥秘。
一个馒头,一碗稀饭,是他抗疫路上的“必需品”。疫情发生以来,他一直选择了吃住在社区,他一天的早餐就是一个馒头加一碗稀饭,十分简单。快速吃完早餐后,他就前往社区内为居民张贴宣传单,仔细核对湖北入赣返乡人员的信息、收集返乡人员的体温记录。由于他只有一只手臂,当乡里领导考虑到他身体情况,想把他安排到二线去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时,何致忠坚定地说道:“如今疫情形势如此严峻,尽管我身体残疾,但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必须义不容辞地奋战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虽然疫情防控工作很累很苦,但他从未因这点累而抱怨,因为他的心里已经扎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信仰、对社区居民爱大于天的感情。他的奉献付出只是广大党员干部在疫情一线的一个缩影,正是这些党员干部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让党员本色在战役火线越擦越亮,让党徽底色在疫情防控一线熠熠生辉!
一碗蛋炒饭,一勺豆腐汤,是抗疫路上的“营养品”。上午排查工作忙完后,他就匆匆忙忙到家给自己做了个蛋炒饭,又做了豆腐汤。他常说,这个搭配是最有营养,最养生的。吃完午饭,他又做起了“配送员”。“何书记,给我带点几斤肉,回来给你钱”“何老板,给我带条鱼回来”……“收到,晚上我就给你买过来,明天给你们送过去”,他答应道。每天下午4点去买菜,5点左右去送菜,晚上还要守夜班,有时候睡眠不足4—5个小时,可他依然乐此不彼。他说,“以前服务大家总觉得累、觉得苦,但现在觉得很快乐、很开心、很光荣。”社区居民都说:“我们书记虽然是独臂,但是他是我们的主心骨,有他冲在前面,我们就有信心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员干部在疫情一线诠释了入党时的铮铮誓言,用行动撑起了战胜病魔的全民信心。
一碗泡面,一根火腿肠,是抗疫路上的“奢侈品”。忙到晚上8点,才把社区群众需要的东西给准备好。又想起了要对返汉人员进行测量体温,又急忙跑去了给他们测量体温并记录。虽然每天做的最多的就是“戴口罩、测体温、劝返群众”,要经过无数次的反复的核查,但他从不马虎,坚持做到一丝不苟。忙碌完,在晚上一碗泡面加一根火腿肠就是“美味”,就是抗疫路上的“奢侈品”。对他来说最幸福的就是在帐篷里和亲人视频对话,在街道社区为居民采购就是日常……亲人朋友常叫他多休息,他却说道:“疫情当前,我必须冲在一线,报答国家一直以来对我的关怀。”人们常说,这世界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在这场只许胜利的战役中,哪里有疫情、险情,哪里最困难、最艰苦,哪里就有党员干部的身影。他们默默坚守最前线,用实际行动践行“守初心、担使命、战疫情、保平安”的神圣职责!
较量无声观后感 篇3
《兵临城下》,是一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电影,它的背景是斯大林格勒战役.这部电影我看了三遍,每次都被它深深地吸引,被它的故事情节所感动。我很荣幸的选到了团队建设这门课,而且最后能在《兵临城下》这部电影基础上浅谈团队精神,我感到十分高兴。
既然咱们是在电影基础上浅谈团队精神,所以这电影情节内容介绍就不必多讲了,有兴趣的话可以看完我分析后再观赏一遍这部电影。
电影的主人公瓦西里,他把德军当作猎物,带领着他的狙击组对德军展开无情的猎杀,这给了德军极大的威慑和打击,于是他们派出了自己的王牌德国狙击学校校长科尼格少校。一个日耳曼的猎鹿贵族和一个乌拉尔山区的年轻猎人之间展开了一场顶级狙击手的.巅峰对决。
瓦西里与科尼格在最终决战前进行了大致三个回合的较量,每一个回合都是用生命在较量,输一点就会没了性命。第一回合,百货大楼,科尼格用商场里的塑料模型作诱饵,引瓦西里进入百货大楼,在此过程中轻松狙杀留守原地的苏联狙击手一名,当百货大楼遭遇空袭时,两大高手都岿然不动,而与瓦西里一同进入的一名女狙击手在逃离之际被科尼格狙杀。第一回合,科尼格完胜。第二回合,断楼,这次科尼格利用一个电线修理工作诱饵,清楚判断出瓦西里小组的位置,并瞄准了他们必经的两个楼体间的断层,当瓦西里的搭档跳跃断层时被一枪狙杀。第二回合,科尼格完胜,并给对手极大的震慑。第三回合,工厂,科尼格通过苏联小男孩萨沙故意提供给他的情报了解到了瓦西里每次出发的线路,并预先埋伏在一个最佳的狙击位置,等待机会。一开始的科尼格中计,落于下风,最终用计扭转局面,反败为胜。第三回合,瓦西里小胜,他也找回了几乎丧失的信心。
在这三个回合的较量中,科尼格击毙三名苏联狙击手,击伤一人,都是瓦西里的搭档。苏联在那个时候就开始采取双狙的战术,由两个人组成狙击组,其中一人负责观察和掩护,另一人负责狙杀目标,这也是目前也是世界普遍采用的狙击战术。而德国那时候似乎还在用单人狙击的战术,所以科尼格永远是单枪匹马作战。所以,从结果可以看出,团队合作作用还是很大的,如果真一对一的话,瓦西里可能早就输了,但是由于瓦西里有搭档,每次都是搭档帮他挡住了子弹,而且最后是在同伴用生命做赌注的情况下战胜了科尼格。科尼格输了,他不是输给了瓦西里,而是输给了瓦西里的团队。
从瓦西里跟科尼格的较量中我们可以看出所谓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挥洒个性、表现特长保证了成员共同完成任务目标,而明确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则产生了真正的内心动力。团队精神是组织文化的一部分。
较量无声观后感 篇4
随着时间的推移,疫情防控狙击战已进入“白热化”,已到了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攻坚时期。在这事关全民健康的关键时期,党员干部更要秉持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在战“疫”中身做表率、迎难而上、共克时艰,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凝聚群防群治群控的强大力量,共筑“钢铁长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狙击战。
吹响“集结号”,党员应冲锋在前“打头阵”。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农历正月初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对防控疫情再次吹响“集结号”。面对日益严峻的防控形势,广大党员更应把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当前的重大政治任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找准站位、立足岗位,依托自身优势,冲锋在前,把投身防控疫情第一线作为践行初心使命、实现担当作为的试金石和磨刀石,将党员这面“旗帜”飘扬在战“疫”的最前线,为后来者立好“标杆”、树好“灯塔”。
立下“军令状”,党员应责任上肩“勇逆行”。84岁高龄、一往无前的钟南山院士,坚持与时间赛跑、实现人生价值的张定宇院长,“一线岗位全部换上党员,没有讨价还价”的“硬核”主任张文宏以及一份份“请战书”,无数党员放弃春节团聚和休假,主动请缨,奔赴抗疫一线,勇当“逆行者”,得到人民群众肯定。但这不是赞赏,本是应该。入党时的铮铮誓言就是早已立下的“军令状”,明确了在党和人民的危难时刻要随时随地挺身而出、冲锋陷阵。广大党员要坚决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强化作风建设,提升业务水平,当好防控疫情的“多面手”“百事通”,让党徽始终在“逆行”队伍中闪耀。
共筑“隔离墙”,党员应团结群众“聚人心”。疫情防控没有“局外人”“旁观者”,防控疫情战役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事关社会大局稳定。无论是联防联控还是舆论引导,无论是供给保障还是交通运输,都需要充足的人员力量。广大党员要强化领头雁、主心骨的角色意识,始终坚持引导群众、发动群众,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让9000多万党员的坚韧初心带动14亿人民释放无穷能量,共筑病毒无法翻越的“隔离墙”,共同打赢打胜这场没有硝烟战“疫”。
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1998年抗洪抢险、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抗震救灾以及此次疫情防控狙击战,无数的党员用行动,甚至生命在保护国家和人民中诠释着党员的初心使命。也正是如此,我们的党和国家能够在一次次的“考验”中站稳脚跟、不动如山。在向他们致敬的同时,更要对标看齐,始终高举党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同舟共济,以必胜的决心,早日打赢疫情阻击战。
较量无声观后感 篇5
在宋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起观看了纪录片《无声的较量》,给我的是心灵上的震撼!看着前苏联在美国无声的攻击下瓦解成15个国家,在这个过程中,甚至听不到一句反抗的声音,真是使人感到不寒而栗。而作为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更是成了美国的下一个目标,一不小心就会被美国所控制,我们更是应当提高警惕,让国家迅速发展起来,才不会让虎视眈眈的美国得逞!
不得不说,美国是强大的,它是继前苏联之后,世界的又一大强国,但前苏联仍是在它的控制下瓦解且再无力与之抗衡,可见美国是真的实力非凡,不可小觑。但作为中国人,我们的职责,就是保卫国家,保卫我们的共产主义,通过不断的发展进步,让国力强盛!而不是总向往着美国的富裕优越,总认为中国是比不上美国的,这不是一个中国人应该有的想法。
在纪录片的`下集中,我了解到,美国以中国为目标,是想从中国的下一代,也就是我们这些青少年为目标为核心,灌输他们的民主思想,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许多方面改变我们的价值观。等于就是思想的催眠,是我们背离自己国家的思想文化初衷,成为为美国效力的人。这种情况已经在我国发现了许多,很多政府官员都在美国的诱惑下,背叛国家,打着为人民服务的旗号,为美国做事,提供情报等等,从中获利。作为一个在祖国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人,这样做也太小人之心了,但美国就是有这样的本事。因此,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的我们,更是应该从小树立爱国志,从小辨清自己的身份和职责,长大以后,做一个能为中国发展作贡献的人才!无声的较量,是中美两国的较量,是经济与科技的较量,是思想与精神的较量!我们要为了祖国的未来而奋斗,彻底泯灭美国的瓦解之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