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最新敦煌观后感(通用8篇)

2024-03-25 19:39:05 敦煌观后感

敦煌观后感 篇1

《敦煌守护神》是一本具有浓郁文化底蕴的畅销书籍。这本书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在敦煌莫高窟的守护神们的帮助下,解开迷题和保护遗址的故事。这本书读后让我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和历史的厚重。


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敦煌,一个小镇上。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考古学家,他对敦煌莫高窟深感兴趣,希望能够解开这个世界遗产中所蕴含的谜团。然而,神秘的事件和宝石的迷失让他感到无助。就在他快要放弃希望的时候,一群守护神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


守护神们是莫高窟里的壁画形成的生命力量。他们拥有各种各样的特殊能力,比如能够穿越时空,呼风唤雨等等。在和守护神们的相处中,主人公逐渐认识到了自己对文化传承和遗址保护的责任。


通过与守护神们的合作,主人公逐渐解开了迷题,找回了那些失落的宝石。同时,他也目睹了莫高窟的变化和危险。一些贪婪的人想要将这些著名的世界遗产带走,甚至不惜实施暴力。面对这样的情况,主人公和守护神们勇敢地站了出来,保卫了莫高窟的完整。


通过这段故事,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遗产,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而守护神们代表着文化和艺术的灵魂。他们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莫高窟,更是为了让后人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除了文化的力量,历史的厚重也是这本书给我的深刻感受之一。莫高窟作为一个古老的遗迹,承载了无数年的历史。而主人公和守护神们的故事就如同穿越时空一般,连接了古老和现代。通过他们的冒险和努力,我不仅仅了解了莫高窟的历史,也明白了历史对我们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扣人心弦的历史冒险小说。通过主人公和守护神们的故事,我们可以领略到文化的力量和历史的厚重。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被感动了,也更加意识到了文化遗产的珍贵和保护的重要性。我相信,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像守护神们一样,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才能够让它们得以延续并继续发光发热。

敦煌观后感 篇2


在这个充满了现代科技和快节奏生活的时代,人们总是渴望能够找到心灵的寄托,寻找一处可以舒缓心情、陶冶情操的地方。近日,我有幸参观了中国文化遗产敦煌,感受到了大梦敦煌的博大精深,这让我颇有感慨和启发。以下是我的观后感。


大梦敦煌,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名字。敦煌古代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这里浸润着历史的痕迹,每一寸土地都饱含着古老的智慧和艺术的瑰宝。我心怀期待,来到这片土地上,追寻着古人的脚步,融入他们的思维,感受他们对艺术、对生活的理解。


我的第一站是莫高窟。莫高窟是中国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也是敦煌最重要的景点之一。进入莫高窟,我仿佛穿越了千年时光,感受到了那个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与辉煌。每个洞窟都有着不同的壁画、浮雕和佛像,描绘着佛教的故事和传统文化。漫步在莫高窟之中,我不禁被这座巨大的艺术宝库所震撼,感受到了大梦敦煌的博大精深。


莫高窟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经过千年岁月仍然闪耀着光芒的壁画。它们用简约而直接的方式表达了佛教的教义,让人感受到了精神的力量和内心的宁静。每一个壁画都是一个小品,讲述着不同的故事,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与古代的智慧和信仰亲密接触。这些壁画的保护工作非常重要,我们应该努力将它们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这些艺术的精品。


除了莫高窟,我还参观了敦煌研究院和敦煌书局。敦煌研究院是一个专门研究敦煌文化的机构,这里有大量的文物和文献资料供人研究。在这里,我看到了很多珍贵的历史文献,这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敦煌的历史和文化。敦煌书局则是一个特色的文化场所,这里有许多关于敦煌的书籍和文献,让人能够进一步了解敦煌这座文化名城。在敦煌书局,我还有幸与一位著名敦煌学者交流,他对敦煌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让我更加志同道合地向他请教了一些问题。


大梦敦煌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寄托。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感受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敦煌的美丽和神秘,让我忍不住想要了解更多,去发掘更多。在这个现代社会中,忙碌的生活让人迷失了自我,忘记了精神的寄托。而来到大梦敦煌,感受到那种古老、纯粹的美,给予我了重新思考和疏导内心的机会。


大梦敦煌,一场心灵的触动。在这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古老文化的魅力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是一个让人心驰神往的地方,一个可以让人忘记烦恼的天堂。回到现实的生活中,我会铭记这次观后感,继续追寻大梦敦煌的梦想,将这份美丽带给更多的人们。


大梦敦煌,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见解和体验。这是一场灵魂的洗礼,也是一次知识的启发。在大梦敦煌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了中华民族的韵味和情感,让我更加热爱这个美丽的国度。我将永远怀念这次特殊的旅行,希望有一天能够再次回到这座魅力无穷的敦煌,找回我迷失已久的内心的梦想。

敦煌观后感 篇3

历史学二班刘亚男

学号:2011010772

历史因其逝去而神秘,因其神秘而迷人。

历史是一场盛大的祭奠,所有回不去的被埋葬的故事都等待被重新解读,敦煌隐居于岁月深处,成为这场祭奠里最令人痴迷的“往事”。

敦煌从来不是一座孤城。

这世上有很多前赴后继的事业,有很多值得付诸一生的研究,但是敦煌跨越民族、地域、语言、文化等条件的限制,成为一个国际追逐的“迷”。我在以往的**故事里,从那些善于给历史着色的作者笔下见识了敦煌的魔力,但是在开始上崔老师的课之后,我真正了解了敦煌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深刻意义。

崔老师向我们推荐的荣新江先生所著的《敦煌学十八讲》是一本研究敦煌历史,解读敦煌文化的好书。在这本书里,荣先生不仅介绍敦煌的历史及其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敦煌藏经洞宝藏的发现和流散,各国敦煌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还分类概述各类敦煌文献及其对相关学科研究的贡献,更记述了敦煌学的研究方法和个人心得。

我个人认为,荣先生所记述的敦煌学研究方法,如敦煌写本真伪的鉴别以及他个人在这条研究之路上的心灵历程尤其吸引人。这些文字的价值不同于单纯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承载着一个学者对一段历史的真挚热爱。总有人愿意为敦煌痴迷。

我曾特意到图书馆找有关敦煌的书籍,在翻阅王冀青所著的《斯坦因与日本敦煌学》一书时,矢吹庆辉对于敦煌的狂热情感也让我惊讶。暂时抛开民族情感和文化归属问题,无论这些人出于何种原因,竟然以不齿的方式窥得我们的遗产,我们都不能否认,他们急切地渴盼着复原敦煌的历史容貌。这是对在漫长历史中失去的文化的极大尊重。

《敦煌学十八讲》为我打开一扇无比宽广的敦煌城门,我由此进入敦煌的艺术史、政治史、宗教史和科技史,我甚至在这里知道敦煌在语言文学上的贡献以及这座城复杂的民族史和中外关系史。没有什么比这突如其来的发现更令人惊讶了。我几乎开始鄙弃从前提起敦煌只能想到漫天黄沙和飞天壁画的自己。

书籍不单纯为了记载和表达,更多的是让读者获取作者所拥有的信念。而《敦煌学十八讲》这本书于我则是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敦煌学研究的认知。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我们与这座城已经错过太久,虽然它在我们的国土里,在我们的历史中,在我们祖先的记忆里,但我们没有更早地将它挖掘出尘埃,我们没有珍视彩色的壁画和残缺的写本,我们没有及时留下岁月的印证和时光的迁徙。不要总是等到另一个民族来**或嘲讽地暗示我们,才能幡然醒悟。也许,没有那么多文化遗产等着我们醒来。

我们需要做的是更加积极和谨慎。对于那些还尘土飞扬的人,不要放弃。对于那些流失海外的,早日寻回。

别让我们的文化断裂,从敦煌开始,给历史一个交代。

敦煌观后感 篇4

提到敦煌,你会想到什么?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它是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它有着许多标志性景观,比如莫高窟,比如月牙泉,再比如玉门关。

《我心归处是敦煌》是一名敦煌考古工作者樊锦诗的自述。她被人们称为“敦煌的女儿”,在书中她提到这件事,她说:“‘敦煌的女儿’这样一个美名,那时也让我倍感不安和压力。”我当时其实并不理解她说的这句话,应为我认为被别人知道并且喜爱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直到我看见后面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原来,由于环境、家人等种种原因,她几度想调离敦煌,甚至还在同事那里打听来了些消息,说“只要连续六个月不来,就相当于自动脱岗,自动离职。”但在家呆的这六个月中,她一直牵挂着敦煌,加上家里的“经济危机”,她又回了敦煌,好在领导们也希望她不要调走,所以她又继续在敦煌工作。

书中描写了作者从儿时到大学再到现在的故事。作者在大学里有一位对他影响最深的老师,苏秉琦先生,在得知作者被调往敦煌时,找来作者,说了些话,就是这些话,让作者意识到考古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使命。作者一方面描写的是她的生活经历,但另一方面,她从侧面反映了我国从解放战争到胜利再到现在人民生活水平一步步进步和国家建设水平的一点点提高。

但在文中占比更大的是关于敦煌的故事。通过作者的描述,我即使没看过敦煌的照片也能感受到敦煌的魅力。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对敦煌的热爱。

是怎样一种的热爱啊,让一个南方姑娘背离家乡,家人,在敦煌坚守了大半辈子。或许是那份怎么努力都甩不掉的牵挂吧。

敦煌观后感 篇5

施予涵

月牙泉、鸣沙山,美丽神秘的敦煌莫高窟,石窟壁画的艺术殿堂,你可知道有那么一个人执着一生坚持一件事,把56年的青春奉献给了保护敦煌文化,她就是被称为“敦煌女儿”的樊锦诗奶奶。

读完《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我内心澎湃,久久不能平静。“我是敦煌这棵大树上的枝叶,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这句话就是樊锦诗奶奶一生的真实写照:从1963年北大考古系毕业分配到敦煌工作后,本是南方女儿的她就扎根在荒漠的敦煌,全身心投入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弘扬事业,几乎天天围着石窟壁画转,走遍了莫高窟大大小小735座洞窟,远离现代化生活、长年与家人分居两地,一辈子就做了这一件事——把莫高窟建设成为世界遗产博物馆,探索“数字敦煌”工程,让中华千年文化瑰宝熠熠生辉!在2019年获得“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

樊锦诗奶奶守着“保护祖国文化瑰宝莫高窟”这份信念,即使有过退缩和放弃的念头,也是用惊人的信心和毅力坦然面对。我们身边也有不少这样坚守一份信仰、坚持做好一件事的科学家:“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穷尽一生所学设计制造出中国自己的射电望远镜;“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治理一生提高杂交水稻亩产,让中国人吃饱饭,实现“禾下乘凉梦”……我们伟大的祖国正是有这样一代又一代信念坚定、执着使命的儿女,才能踏上复兴之路,实现伟大中国梦!

联想到自己正在准备的钢琴九级考试,虽然时间紧迫,困难重重,感觉是“不可能的任务”,也不止一次想到放弃,但是如果自己拥有樊锦诗奶奶1%的坚定信念,脚踏实地地咬牙坚持,啃下每个技术难点,做好每个规定动作,每天多花1个小时再巩固提高一下,还是有成功希望的,轻易放弃实在太可惜,突然觉得自己充满力量。对,从现在开始认真坚持做好一件事,加油!

敦煌观后感 篇6


《敦煌守护神》是一本让我难以忘怀的历史小说。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古代人物的命运和中国历史上独特的文化艺术遗产。通过深入研究敦煌石窟和敦煌文化的历史,书中呈现了一个令人着迷的故事。


小说从一个现代人被送回到唐朝的情节开始,讲述了一个年轻的考古学家,陈非却在穿越时空的过程中,误打误撞成为了敦煌石窟的设计师之一。陈非借助一本神奇的画册,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穿越时空之旅,亲身体验了唐朝时期的敦煌。通过他的眼睛,读者能够深入了解这个古老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敦煌石窟是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陈非的世界与唐朝的敦煌产生了接触,他将现代的科学技术和唐朝的艺术精神相结合,为敦煌石窟设计了新的壁画。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陈非与名字忘记的士兵、家境贫寒的画家和醒目的美女之间的故事,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动人的历史画卷。陈非的设计承载了对敦煌石窟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敬意,他的作品成为了一座座守护神,守护着敦煌的文化。


小说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陈非的眼睛,我了解了唐朝时期社会生活的细节,如宫廷的权谋斗争、士人的才华与追求、画家的创作之路等。我也对敦煌的壁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些壁画不仅仅是一幅幅艺术作品,更是历史的见证和故事的载体。敦煌的艺术展示了唐朝时期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敦煌守护神》不仅展示了敦煌石窟的壁画艺术和唐朝社会的历史背景,更提醒我们保护和传承中国的古代文化。小说中,陈非与画家们一起努力保护和修复几百年前的石窟壁画,在他们的努力下,敦煌的文化宝藏得以保留至今。这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敦煌守护神》是一本融合历史、文化和艺术的优秀作品。通过阅读这本小说,我对敦煌石窟和敦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和博大精深,也教会了我们保护和珍惜历史遗产的重要性。读完后,我对敦煌产生了更深厚的兴趣,希望能够有机会亲自去感受这个古老文化的魅力。


总之,读完《敦煌守护神》后,我受益匪浅。通过这本书,我了解了敦煌石窟的历史和文化,也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从中汲取到了保护和传承文化的力量和责任,相信这些知识和情感将在我今后的生活中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优秀的小说,与我一样对敦煌的神奇与美妙产生共鸣。

敦煌观后感 篇7

【作者:王艺燃】

今天,我们二年级去浙江美术馆参观。

我们先坐大巴到美术馆。我在里面看到了一幅美丽的画。画面上的人物栩栩如生,雕刻的佛像非常精致。我们仔细地看了看雕像和五颜六色的画。我发现有些雕像要么失去了颜睛和鼻子,要么失去了颜色。

老师告诉我这些雕像已经很久没有做了。我看见一个大佛躺在石板上。老师说是**,真佛坐在那里。

我想向雕刻家学习,因为他努力雕刻出如此精致的雕像。我要向他们学习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

【作者:孙誉恺】

今天上午,我们和老师坐公交车去参观浙江美术馆的敦煌展览。我们一路上有说有笑,很快就到了目的地。里面有很多非常漂亮的壁画,有的是佛像,有的是风景。

此外,还有仿古天井和几尊高大的佛像。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尊躺着的巨大佛像,他的表情非常生动,眼睛和嘴巴都闭着,神情像是在睡觉,而它的耳朵、身体和脚掌都特别的大。院子有大有小。四周和顶部都有壁画。有的有很多小佛像,有的只有一尊佛像,有的没有佛像的天井周围都是风景。

等到我们走到门口的时候,看到外面飘起鹅毛大雪,我们撑着雨伞走到大巴车抱着快活的心情回学校了。

敦煌观后感 篇8

胡亦璇

有一个人,北大毕业却留在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工作了一辈子;有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地为守护祖国文化瑰宝默默奉献;有一个人,把一生的时光都交付给重现古窟文明的昔日辉煌……

在一个纪录片中,我了解到这位莫高窟的守护人樊锦诗,心中产生了很多疑问:为什么她宁可放弃舒适的城市生活,却守在最艰苦的地方?为什么她为了自己的事业,甚至能忍受骨肉分离?为什么,她几经不舍和挣扎,最终选择了扎根西北这片土地?带着一个个问号,我翻开了樊锦诗的自传——《我心归处是敦煌》。

慢慢的,我似乎找到了答案。也许,能解释这一切的,唯有她对莫高窟的热爱与守护这份文化瑰宝的责任心。樊锦诗奶奶凭着对莫高窟文化的无比热爱,牢记母校老师的嘱托,用瘦小的肩膀承担起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播的重任。60年来,她倡导和推动敦煌走上了科学保护之路;她大胆着手建立“数字敦煌”,使敦煌艺术走出莫高窟,让游客能“窟外看窟”;她主张进一步挖掘利用敦煌文化遗产资源,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助力“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广,让敦煌文化遗产走向世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她用毅力演绎着“守一不移”的人生。

这个暑假,我去了敦煌莫高窟,站在这片荒芜的戈壁,望着石壁上栩栩如生的壁画,听着穿越千年历史的解说,我终于明白了,樊锦诗奶奶为什么用自己的一生守护这里。耳畔回荡着樊锦诗奶奶说的“聊以欣慰的是,我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我为莫高窟尽力了!”眼前浮现出书的封面上那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我仿佛看到她从青春少女到一位母亲、一位耄耋老人,头发白了,容貌变了,唯独镜片后坚毅的目光没有变!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何为“初心”,何为“坚守”!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并不乏这样饱经考验,坚守初心的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怀揣让人类不再饿肚子、让世界不再有饥荒的梦,在试验田里研究了六十多年,屡次刷新世界杂交水稻亩产的历史纪录,用自己的一生为保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乡村教师张桂梅怀揣“知识改变命运”的办学梦,用一双贴满膏药的手,拖着不堪重负的病体,坚持十多年如一日,用自己的生命改变了一千多个孩子的命运。神舟十二号宇航员聂海胜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三十多年如一日地坚持高强度训练,三次代表中国航天人出征苍穹,画出龙的轨迹。奥运赛场上女排主攻朱婷即使手腕负伤仍坚持上场,田径运动员巩立姣年过三十仍坚持高强度训练最终摘金……这样的“坚守者”还有很多很多!

从他们身上,我更加明白了像樊锦诗奶奶在书中所说的:“莫高窟是一种考验,只有那些最终经受住考验的人才能修成正果。”跟他们相比,我有什么理由在数学难题面前退缩?我有什么理由放弃特长培养日复一日的训练?我有什么理由在运动会失败后就一蹶不振?是的,有时,不是你要做的事情太难,而是你缺乏坚守的毅力和信念!“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在任何平凡的岗位,做任何平凡的事,只有做一个像樊锦诗奶奶那样的“坚守者”,才能创造美好的奇迹。

以上是网小编精心帮大家整理的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征文精选16篇,供您参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大梦敦煌观后感 | 观后感通用 | 最新观后感 | 狂飙观后感通用
上一篇:金融公司工作总结锦集 下一篇:最新空城计课件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