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都是生活读后感(范本九篇)

2024-06-16 14:26:08 都是生活读后感

【#实用文# #都是生活读后感(范本九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活》读后感(精选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都是生活读后感 篇1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叫《笨狼的学校生活》,讲的是一只小狼和其它小动物在学校里一起学习、一起生活的故事。我最喜欢的故事是《一张森林币》。

这个故事说的是笨狼在在学校里打扫卫生的时候,捡到了猫小花的一张二十元的森林币,他想这张森林币可以买很多好吃的东西,还可以买玩具。可是他又想到了森林币是猫小花的,吞了一口唾沫把森林币放到猫小花的课桌里,最终害怕被小偷偷了去,他又拿了出来。回家的时候不知不觉地走到了胖棕熊的杂货店里,在胖棕熊的怂恿下,笨狼用二十元森林币买了一大包东西,结果走出杂货店时,碰到了黑猫警长和猫小花正在找这张森林币呢,笨狼想逃跑,但脚像生了根似的动也不动不了,他把那包东西还给了猫小花,猫小花又邀请他们的同学一起吃这些好东西,最后猫小花还把橡皮擦作为礼物送给了笨狼。

我觉得这个小笨狼很有意思,他是一个很可爱、很善良、助人为乐的小笨狼!他也很诚实,他一见到猫小花就把买的东西都还给了她,本来这些东西他都可以留着自己吃了的,但是他善良诚实的本性不允许自己这样做,这才是真正的笨狼啊!我要像笨狼学习,学习它的善良、学习他的诚实、学习他的乐于助人,也要像他那样可爱地生活!还有啊,我还有一个小缺点啊,就是课堂上发言不积极,可是笨狼上课发言很积极的,这一点我也要像他学习啊!以后上课要大胆发言,认真思考,做一个“聪明小孩”!

都是生活读后感 篇2

今天,我认真地读了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文章《生活即教育》,感触颇深,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具体包括三方面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

毛泽东同志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基本思想就是生活教育,这是面向大众的教育。其出发点是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他有着为大众生活解放而教育的宏愿。他说:“少爷小姐有的是钱,大可以为读书而读书,这叫做小众教育”,而人民需要的是“大众教育”,为生活的教育。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我们的教学应如陶行知主张的:做好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加强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应避免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再次出现。

而“综合实践”这门学科的开设就十分符合陶行知的理论。内容可以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有疑问的身边小事。教学时,可以让家长等有关人员共同参与学习,这就是“教学相长”也。教学时间不一定在课内,完全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教学地点也不一定要在教室,社会是最好的课堂,让学生走出去,亲密地去接触社会,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以及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等,在生活中学习和成长。

在实际教学中,也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尽可能的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提供更丰富的源于生活的感性材料,尤其是数学生活知识的教学,让其在观察、实验、调查、参观等实践活动中,主体参预自主探究。从而,获取新知识,养成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严谨推理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为后续学习作准备,同时让其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生活教育理论是博大精深的,它还需要我们结合教学实际,不断的去探究其实质,付之于行动,进行成功的生活教育。

都是生活读后感 篇3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基石。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沾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

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对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有在种种生活中实行。

第三,“生活即教有”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陶行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先生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然想将他的所有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把天地间折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一种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有了这种能力,即使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他们照样能获取知识。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都是生活读后感 篇4

在城市生活,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工作和住房。在当今社会,这两个条件要实现,要达标,却是谈何容易。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了激烈的变化。谁对谁错,谁能说得清呢?

李肇正在《城市生活生活》中向我们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对中年知识分子的这种变化。

英语教师杜立诚和数学教师宋玉兰都是当年去外地农村的上海知青。当年他们离开上海当然是处于无奈。因此,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人到中年的他们还是心系上海。他们每年寒暑假都要回上海,虽然他们在江西有两个大房间,但还是感到冷清和孤寂。上海老同学一家独住的一间小屋都能让他们羡慕不已。这是一种何等厚重的故乡情结和城市情结啊!

当他们在1993年如愿以偿,夫妇双双回到上海就任中学教师后,真正的城市生活开始了。但是,城市生活给他们带来的沉重压力却是他们难以承受的。

住房制度改革后,住房也就成了城市生活的大问题。况且现在的住房不单纯具有遮风挡雨的功能了,它还是富裕的标志,个人能力的证明。谁能不把它当回事呢?夫妇两人做人处事的原则也就围绕着房子问题产生了严重的分歧,矛盾激烈到无法调和,以至于发展到离婚分手。

有人说李肇正是平民作家,有人不以为然。我以为李肇正是不是平民作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关注了在社会大变革中的社会生活状态极其矛盾,给人以警醒。为此,我们应当真诚地感谢李肇正孜孜不倦的努力。

都是生活读后感 篇5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一文中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以生活为逻辑起点与归宿,以生活为中心和基础,既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读了陶行之的教育论,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作为基础教育教师的我,也产生了一些浅薄的认识和感悟,以下是我对“生活既教育”的理解和感受。

陶先生所说,现在的教育要结合生活、社会,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 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 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 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 是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是不康健的生活,就是不康健的教育。教会学生生活同时也是教会学生做人、处世。学校里的教育有很多是空洞的、理论性较多的教育,而生活中的教育却是实在的教育、终生的教育,把理论和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那种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纵观当代的教育,真是让人担忧。家长、学校都是为了分数而教育学生:“好好读书,将来考上个名牌大学,找个好工作……”学生的一切都是以学习的成绩分数来决定。导致现在有的学生除了读书什么都不会,甚至连最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说白了就是生活白痴。这些人将来如何生活、生存?这类人其实到了社会上也做不了什么事的。连生活都成问题的人,我想在社会上立足也是很困难的。

这个学期,我们学校号召学生到社会中参加实践活动,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果然收获不小。让我们来看看一位学生的实践体会:“假日,我们班组织了一次社会活动。老师给我们每人发放6张报纸进行真实的生活体验。我们这一组领到报纸后就迅速的来到小区广场,我和罗龙二人一组,我们一起向行人推销,罗龙骧递报,我找补零钱。我在家时已准备得很好,因为一份报纸6角钱,我就把4角钱分成一扎,这样顾客给一元钱,我就拿出一扎找补,如果顾客给5元钱,就拿出4元钱和一扎角票,这样又快又准确。我回家进行了盘点,还真是一分都不差。这次卖报很顺利,是我们把语文知识和数学知识都用得很好,礼貌用语赢得了顾客的夸奖,数学知识赚到了辛苦钱。回家后,我和妈妈讨论假如我一个月生活费700元,而卖报纸每份赚两角钱,那么要卖3500份报纸,一天要卖110多份报纸才够生活费,这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头顶烈日,走街穿巷,还要不停的吆喝,口干舌燥。我终于知道我用的每一分钱都是父母辛苦挣来的,我要做一个勤俭节约的好孩子。”

相信这些在生活中真真实实体验过的孩子会更加努力学习,更加懂得珍惜,更加懂得感恩,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

都是生活读后感 篇6

细细品读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我的思绪也仿佛随之飘进了他笔下那个高雅世界之中。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老谈了庄子的淡泊,赞了陶渊明的闲适,诵了《归去来辞》,讲了《圣经》的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于笔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完美生活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林老说:“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使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林老是一个讲究自我、懂得调剂和享受生活的人,这在《生活的艺术》这本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在工作之余、责任之外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过上有品位的生活。林老并不是叫我们放弃所有的理想,而是在强调,对理想的追求必须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是以快乐为原则的。

在当下,我们总是碌碌忙忙、急功近利。但自从读了《生活的艺术》后,书中提倡的悠闲的情绪和中庸的精神就一直感染着我。惊天动地的生活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平凡恬淡的日子也一样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荣华富贵能使人快乐,粗茶淡饭也能使人快乐。快乐与否,关键在于我们的心境。如果多体验一下大自然的神奇,多倾听一下自己的内心;多一些工作的坦然,而少一些追名逐利的烦忧;尊重生命,顺其自然,还自己一个自然的心灵,我们将生活得充实而快乐:当我们工作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创造的魅力,从而快乐;当我们悠闲的时候,可以感到生命的愉悦,从而快乐;当我们历经苦难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奋斗的激情,从而快乐……这,或许就是作者追求的“中庸”的和“闲适”的境界吧。如果我们能做到的话,何乐而不为呢?

“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林老这样说。亲近大自然,珍惜我们身边的人,安静地阅读一本好书,品尝美味佳肴……得到的就是最简单最质朴的快乐。

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它能让我们知天地、晓人生,它能让我们陶冶性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书是我们精神的巢穴,生命的源泉。读书不仅给人带来恬淡、宁静、心安的快乐,还能引导人走入另一个世界,给人思考和熟虑的空间。书中提到的一个读书目标的共式“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意思是人如读书即会有风韵,富风味。出于勉强态度的去读书的人,都是些不懂读书艺术的人。只有我们善于读书才可能去懂得文学的欣赏及写作的艺术,才可能去领略文学的美。宇宙中有生命的东西尽是文学的美,古藤的美胜于王羲之的字。人生既是文学,文学也脱离不了生活,生活的一切悲欢离合、可歌可泣,交织成一篇篇绝妙的大好文章。只有喜怒哀乐爱恶欲的最真切最广大最坚强的,始是最道德的,也即是最文学的。

《生活的艺术》仿佛是一束光,指引我们从庸俗走向优雅,从理智走向情感,在苦难中找到快乐,在忙碌中找到闲适。或许,我们应该细细品味《生活的艺术》,重新,好好的,邂逅一下生活。

都是生活读后感 篇7

之前上初中的时候读过林语堂的《中国人》(《吾国与吾民》),最近又读了他写的《生活的艺术》。看书名就知道林语堂老先生是个幽默旷达的人。因为此书当年在美国也以英文出版,所以书中介绍了中国的许多文化和生活方式。我对他关于中国人悠闲生活的描写记忆尤深。书中提到几个十分舒适的生活方式:安卧眠床,坐在椅中,谈话,茶和交友等等。老先生十分推崇自然乐天的生活方式,并对西方过于严苛古板的生活方式提出批评,比如过于讲究效率,纪律。最终老先生还是觉得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更近乎人情人性,是最高档的生活方式。

其实读完了书,我觉得非常矛盾,甚至有些难以接受林老先生的观点。我的矛盾是这样的:我非常希望自己也生活在那样的悠闲自得的状态当中,并希望所有的人都能拥有这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可是无论如何这也是不可能的。老先生笔下的中国哲学虽然处处充满着高于西方的优越感,但其实这种格调与如今的时代现实格格不入。如果在一千年前,我是可以理解这种轻松愉快的哲学。因为中华的帝国无可匹敌,全球第一,所以我们自然有些自己的优越感,并诞生一种享受生活的哲学。但后来的事实是,我们在这种优越和清闲当中无可挽回的落后了,世界文明变成了西方中心。这本书出版于1937年,书中提到美国非常紧绷的工作压力,和中国人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的对比。然而反观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情况恰巧反了过来。看来无论哪个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都是清闲不得的。

林老先生最喜欢的哲学家是陶渊明,认为陶渊明是最高智慧的生活方式的典型。在我看来,这也仅仅是一个完美的理想和少数幸运儿的幸运。谁不想过世外桃源的生活呢?但我无法料想自己被放入一个清幽的深山老林之后能快活多久,恬淡的生活并不能带来持久的意义,我无法相信自己可以维持这样的一个神仙般的日子直至终老。想想迈克尔杰克逊家财万贯时修建了自己的梦幻庄园,然而他并无法在自己的音乐事业消退之后继续享受自己的乐园生活,反而问题重重。在我看来,中国的很多古代哲学,都存在着消极避世的倾向,我非常认为这是我们文化的一大软肋,而非所谓的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自在快活。再怎么看也有点犬儒主义的意味。

我更多的看到一种阿Q的幽默,圆融,隐忍,缺乏崇高感的现实主义,依仗厚重文明撑腰的些许狂妄。林老先生喜欢的脚搭在写字台或茶几上的自在已经在西方随处可见,然而发达与秩序在中国却依然在缓慢建立。抽烟饮酒在他看来是一种极乐享受和真性情的体现,但是拿烟头烫桌子却略显迂腐。在我看来,严谨秩序古板的西方哲学在现今是值得推崇的,也许多年以后中国跻身发达国家以后再拾起这种悠闲哲学也不迟,到时,我们更会连同中华文明的复兴一起幸福的生活着。

都是生活读后感 篇8

生活的艺术关于生活的艺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际遇,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生活的艺术》探讨生命、心灵的价值,并抒发林语堂个人对日常生活中人、事、物的观感,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而论及周遭,乃至整个社会。全书虽被分为十四章,但在重要观点上前后呼应,各章虽有一既定的讨论主题,但往往将内容向外扩展,并无绝对的限制,这正合作者所提倡的悠闲随兴的生活态度。作者在本书《自序》中说:“本书是一种私人的供状,供认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我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不想创立不朽真理。我实在瞧不起自许的客观哲学,我只想表现我个人的观点。”又说:“一切取舍都是根据我个人的见解。”是的,无论是思想观点,还是情感情趣,或是表述方式,《生活的艺术》也好,《吾国与吾民》也好,都有非常鲜明的“林语堂风格”。

因而,喜欢这种风格的读者——准确地说,是具有林语堂式思想、情趣的读者,自然对林语堂的著作评价极高。例如,有人认为《吾国与吾民》是“迄今为止最真实、最深刻、最完备、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中国的著作”。但是,不喜欢这种风格的读者——准确地说,是不具有林语堂式思想、情趣或者说人生境界还没有达到林语堂那种高度的读者(如某些大学生),肯定会对林语堂的著作不以为然。林语堂在《自序》还说:“我也想以一个现代人的立场说话,而不仅仅以中国人的立场说话为满足,我不想仅仅替古人做一个虔诚的移译者,而要把我自己所吸收到我现代脑筋里的东西表现出来。”

实际上,林语堂写《吾国与吾民》与《生活的艺术》的时候,不仅是以“一个现代人的立场说话”,更多的是站在美国人的立场上说话。这从前面的《编创花絮》部分介绍的成书背景就可推测到这一点。林语堂创作的读者意识很强,他在《自序》中说:“我颇想用柏拉图的对话方式写这本书。把偶然想到的话说出来,把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琐事安插进去,这将是多么自由容易的方式。可是不知什么缘故,我并不如此做。或者是因我恐怕这种文体现在不很流行,没有人喜欢读,而一个作家总是希望自己的作品有人阅读。”我们完全可以说,《吾国与吾民》与《生活的艺术》是写给外国人看的、介绍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的经典。然而,我们很难有充足的理由说,它们也是写给中国人看的、介绍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的经典。或许,我们真应该细味一下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重新,好好的,邂逅一下生活。

都是生活读后感 篇9

从朋友处借来了学者周勇的著作《大师的读书生活》,我认真地拜读了一遍。书中介绍了钱穆、朱自清、鲁迅、顾颉刚、陈寅恪、沈从文六位大师的教书生活。读完此书,我明白了要成为“大师”,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也就是说,大师是辛苦历练而来的。

而这样的过程,与任何领域的成功人士一样,似乎没有特别的途径。而其方法,亦不外是勤奋刻苦,专心敬业,以及改革创新。钱穆在被京城学界名流发现、成为“名教授”前,已在中小学教过18年书。而这18年间,无论身处何处,钱老师从未停止过他的“读书治学”,因为在他看来,“学术不息,则民族不亡”。我们以前更加注意的是作为大文豪的鲁迅,没想到,作为教师的鲁迅,也是那么的认真,“为了上好课,鲁迅每天都要熬夜”,而且还会“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我们可能以为鲁迅会上语文类的课程,但鲁老师在学校却始终教授着“化学”、“博物”、“生物”类的功课,在之江两级师范学堂时,鲁老师甚至“在积极准备写一本《西汉植物志》,以充实教学、愉悦自己”,而在绍兴府中学堂,作为教务长的'鲁迅则是个“在管理上非常严厉的人”,“他每晚到自修室巡查”,竟赢得了学生们的“敬畏”。

我感受着大师的教书生活,同时也在思考着自己所从事的教育生活,似乎找到了文中提到的“虚怀若谷”与“百感交集”,想想若是为了计算一下会得到多少“名利”与“地位”,恐怕就会让自己陷入失望与虚无了。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绝活读后感 | 复活读后感 | 都是人民群众读后感 | 读后感感悟生活
上一篇:最新代驾服务合同(通用十篇) 下一篇:2024成都地铁司机试用期总结范例8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