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龙应台寒色读后感

2024-06-15 07:06:54 龙应台寒色读后感

【#实用文# #龙应台寒色读后感#】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知识点。你所见过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龙应台《寒色》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龙应台寒色读后感 篇1

雨一直在下,我的思绪也随着雨丝漫天飞舞,在这样的时节,这样的雨天,好像最适合听着音乐读一本好书,于是我和着轻音乐在网上漫步,不经意间又一次看到了龙应台这个名字,这个名字最初映入我眼帘的时候我觉得它应该与女人无关!

但是当她的作品引领我细细品味时,我才知道她是一位来自台湾的女作家,她的文字像涓涓细流般,静静的流淌。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却能深入读者的心灵,她的文字平实却有着深深的寓意。似是和一位故交娓娓的讲述着自己的经历……

今天我是第二次读《目送》了,确切的说是第一次认真的读,这是一篇读后让我有些酸楚和失落的文章,龙应台在文章里的每一种感觉都撕扯着我的心,让我感同身受。

《目送》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当我读到“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时,我的心有种难以言喻的痛楚!当读到“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我的心再一次被刺痛,“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一个人听音乐。”我们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对我们是如此的排斥与冷漠!

于是“我慢慢、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任谁看到这样的文字,都不免在心里发出一个共鸣的震颤,这让我想起现实中的自己,现在我们总在抱怨孩子粘人,总希望能让自己多一点自由的空间,少一点孩子的纠缠,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想要跟她们亲近都将成为一种奢望了。

我们的现在就是孩子的将来,今天上午我还在跟表妹埋怨老妈太过唠叨,我都三十好几了还管三管四的。从上学到工作再到成家,我不知道留给了母亲多少落寞,我每次都匆匆的离家,留给父母的只有背影!当车轮启动我目视前方,完全忽略了身后那深情的目光!每一次离家,母亲都会把我送到车上,帮我找好座位,而我却只留下淡淡的一句:“妈,你快回去吧”,但每次妈妈都会固执的等到车子启动,直到我完全脱离她的视线……

感谢龙应台的这篇散文,是她让我读懂了老人内心的凄凉与无奈!是她让我知道在以后的日子里应该怎样去对待我的亲人,爱人和孩子!怎样让我们的人生少一些不必要的遗憾!

龙应台寒色读后感 篇2

这个寒假,周围的朋友都去游玩了,陪伴我的,只是一本书——《目送》。看着龙应台淡淡的叙述,从目送晚年的母亲开始,以目送衰退的父亲结尾,龙应台用她平淡沉稳的笔触,诉说了她对生活的感悟,对周围事物的见解……从她的叙述中,我认识了一段静默的时光,体味了一份陈旧的心。

阅读中总有想流泪却眼眶干干的感觉,龙应台内心无法抑制的苦涩和怅惘,让人情不自禁得想流泪,可她那平平淡淡的口吻,又让人欲哭无泪。那些埋藏在灵魂深处热烈却又无法言说的感情,却又被淡淡地叙述出来,让人时而悲痛,时而无奈,时而感动,这也许就是这本书的意义吧。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当读到这段文字时,喉咙不知什么时候哽咽了,让我体味到隐隐的凄凉与哀伤。

其中的《跌倒》一文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指出了现在教育的漏洞所在,告诉了孩子如何成为卓越的人,却不曾告诉他们那些卓越的人背后的辛酸,告诉了他们卓越的人成功的经历,却不曾告诉孩子怎样去面对挫折;告诉了孩子表面的美好,却不曾告诉他们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而这样,必教育不出优秀的,有担当的好孩子。

不知你是否还记得《两本存折》里有这样一段话:我突然就明白了:原来,这两本存折之间,是有斩钉截铁的反比关系的。你在那一本存折里所赚取的每一分金钱的积累,都是用这一本存折里的每一寸“时间”去换来的。而且,更惊人的是,“金钱”和“时间”的两种“币值”是不流通,不兑换,不对等的货币——一旦用出,你不能用那本存折里的“金钱”回头去换取已经支付出去的“时间”。任何代价,任何数字,都地法兑换。这引人深思,也告诉了我们时间的珍贵,“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是自古不变的道理,抓住时间啊,这是龙应台作家对我们真挚的嘱咐啊!

《目送》一书,龙应台用最朴素的方式绽放出了动人的诗意。在这本书中,会看到感性而又素朴的文字背后,对生命、对亲情、对幸福的深刻领悟。再多的不舍和遗憾都是生命的过程,那些都已不复存在。我们只能坚定地往前走,用回忆愈合过往的伤,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龙应台寒色读后感 篇3

在看完《目送》这本书后我思绪万千,我明白了在短暂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那就是亲情。你与父母的关系不过意味着你将望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每一次都牵动着你的心。

在第一篇散文中,儿子对母亲送别时的唠叨满不在乎,甚至抱怨母亲的唠叨,母亲就只能望着他的背影消失在人山人海。母亲那时多想他回望一眼,多想他回来给他一个拥抱,但他并没有。当我替他的母亲抱怨时,我突然想到我小时候的感受。小时候因为家里穷,父母为了我们的前途出去打工。小小的我并不明白他们的苦心,我只知道他们又要离开这儿了,撒娇不让他们走;不走是不可能的,他们丢下泪流满面的我,还是狠心地离开了。从此以后,不到长假我们都见不到面。那时我十分抱怨他们,我觉得别人都有父母的关爱,而我没有。随着我渐渐地长大,我逐渐明白:父母都是为了我好,他们正是因为爱我,才背井离乡。后来我才知道,妈妈常常走出我的视线后才流泪。

这本书不但写了亲情,还写了龙应台女士对人生苦短的看法。人生就如两本存折,一份在支出,一份在存入。支出的永远是时间,存入的便是我们的收获。在这短暂的人生中,我们要存入更多的收获,并让那些收获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人生在世不能浪费时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光飞逝,我们更要珍惜每一段时光。在学习的年龄中,我们就该努力地,一心一意的地学习知识,不能浪费太多的时间在玩乐上。有的人问:为什么要学习?人不正是因为学习才变成高等动物吗?学习能让我们收获的更多,收获的越多长大做出的贡献就越多。为国家做贡献,为人类做贡献,这不就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做的吗?

当父母离开我们,我们也要努力而快乐的成长。人生在世,不可能你走的每一步路都有人陪着你。是啊,有些路只能你自己一个人走,这就是成长,这就是人生!

龙应台寒色读后感 篇4

《目送》的七十二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对于龙应台的了解是由她的《目送》一文。后来才知道,《目送》是一本散文集。集子里,满满的都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悟。其中龙应台将对亲人真挚、又很复杂的情感表达得十分真实。

朱自清在《背影》中写道,因看到父亲为自己担心操劳的背影而油然而生的心酸;龙应台则写了两种背影。一种是目送父亲离开人世,另一种则是看着儿子慢慢长大。渐渐只能远望儿子高大的背影。文章抒发的是一种不舍,却又不得不舍的心情。作者身为人子,身为人母,经历了大半辈子,回首往事,内心泛起点点涟漪。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当作者倏地发现当年的小男孩已经长成大人、自己也无法随时随地的陪在儿子身边了,心里有几分落寞。

全文的感情基调有些压抑,语言却十分真诚。如今我们也生活在父母庇护的翅膀下。却未曾报答过什么,小时候我们总自顾自地一往直前,好像探险之路丝毫不艰险,我们去忘了回头看看保护着我们的父母。我们快要在社会中变得独立,在将来又会目送我们的孩子。或许真的像龙应台所说的那样,我们间的缘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中行渐远——记得回头看看关心我们的人。

作者经历了许多、想要教会我们的是超脱的看待这个尘世。的确,有时候需要的是继续往前走,而有时,需要停下来。正如“相信与不相信之间,仿佛还有令人沉吟的深度。”这便是我们的生活:相信了便是这样,不相信便非得刨根问底,亲身试验。总之,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信心地做事,而不要拒绝困难、甚至拒绝生活。

龙应台寒色读后感 篇5

有一种爱,一句话,一个微笑,或许就可以感知。有一种爱,散落得漫无边际,人只能默默地让自己确信它的存在,无从说起,却无处不在,而这全部都是爱。

其实,从开始拿起《目送》这本书时,我感触最深的是封面的那两个背影和那一句话,是一个母亲送儿子上学的背影,母亲高大的身子包裹着儿子,是那么的温馨,而一句话却打破了这个温馨。“我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是啊,在生活中不就是这样吗!当我们要出去玩耍,是你有想过要回望那关心的身影吗?当我们匆匆赶进校园时,你有想过要回望那站在远处期待的身影吗?我想这些我们都无法做到吧。

或许,直到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那一个背影一直都在原地等待着我,从来不曾离去。

那是一个不太理想的阴天。刚好到我们放学时,天空便下起了倾盆大雨,就像水龙头一直关不上一样。而没带伞的我只能勉强的,跟着有伞的同学一起回家。才刚出校园,我便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背影。她打着一把伞站在雨下,因为穿得单薄,有时还会冷得发颤,一双布鞋,早就在雨中被淋湿透了。两只睁的大大的眼睛,一直望着校门口,从不曾离去。而此刻我不知为何有些欣喜因为她并没有看见我。不知是什么在作祟。我并未跑向她,而是与同学离开了。回到家才一进家门,我就闻到了一股香味,我知道那是我最爱吃的菜。那一刻我没有像以前一样。而是丢下书包跑去了学校。因为那个背影一直都在原地傻傻的等我,从来不曾动摇要离去的心。步子再快再快,终于我到了看见那站在远处的背影,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她仿佛也看见了我,而她只是露出了微笑。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我的愚蠢。是啊,她从不渴望我可以回望她,因为她只知道我平安就好。她从来都不曾打搅我总是在离我十步之遥的地方缓慢前行,因为她希望自己可以在我无助时第一个出现在我的面前,而我又对她做了什么呢?只是慢慢的在学会如何忘记和忽视这个背影而已。

有一个背影是在你忽视之后还会出现。也许你从不曾关注她,但她会一直陪伴着你,直到她的离去。

龙应台寒色读后感 篇6

合上《目送》这本书,眼泪止不住的流下来,想到日渐苍老的父母在目送我离家时的背影的不舍,想到终有一天我也要看着他们的背影渐渐走远,最终消失不见。从温情的开始到残酷的结束,人生就是这样,周而复始,从不停歇。

我不明白龙应台是以一种怎样的心境写下这七十四篇散文,把欢乐的痛苦的回忆一字一句的剥开。也许人到中年的她早已懂得了时间的无言,生命的无奈,所以才能够用如此冷静而又温情的文字写下这些记忆。从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到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前行。每一篇都不仅仅是对亲情友情的怀念,更是对自我人生的反思。而这其中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家和亲情。

她写“家”,小时候,我们觉得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长大了,有了伴侣,觉得有伴侣的地方就是家;再之后,有了儿女,有儿女的地方就是家。可是之后这些家会怎样呢。大多数慢慢地就散了,父母会离开,伴侣会离开,儿女也会离开,到最终也只剩下自我一个人去应对人生,独自应对这人生的“寒色”。

我想起我的小时候,那个天真无邪的年纪,最爱的是饭桌上香喷喷的饭菜,每一天早上热腾腾的牛奶,还有爸爸妈妈温暖的怀抱;之后长大了,却越来越想逃离,最爱的变成了哪个明星,哪件衣服,哪个新发型,开始拒绝父母的关心,厌恶他们的唠叨,把他们拒之千里之外;而此刻十七岁的我背上沉重的背包,踏上去远方的列车,开始人生的新旅程。离开了家,离开了那两棵为我遮风挡雨的大树,一个人应对生活,最爱的变成了每一天晚上家里打来的那一通电话,是他们从家乡寄来的小吃,是每次回家的相聚。家真的是仅有离开了才会想念,那样温和的踏实感也仅有家才能给的了。

可是有一天我终将远走,而他们也终将离开,家就只变成了一个符号,一段记忆,告诉我在这段孤单的旅途中也要坚强的义无反顾的走下去。

而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让我在这本书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让我明白了父母的无奈,艰辛,隐忍,付出。以往种。种不理解,种。种埋怨都化为乌有,以往的每一次争吵,每一次怄气,都变成了愧疚。他们用他们的青春养育了我,我开始懂得了他们的眼神,开始明白他们每一次的目送。

也许最终的目送难以避免,也许生命的轮回我们无法抗衡,但在不得不放手之前,请好好珍惜爱你的人。之后也要坚强的应对人生。

龙应台寒色读后感 篇7

人都有温情的一面,即便是燃烧着野火的龙应台。散淡的文章里,把浓浓的亲情深埋在字里行间;随意而写的闲适中,把台湾的风土人情传递了出来;即便写的只是家里的日子,还是在不经意间把一个大家的深刻隐约的显露。

貌似不着边际的表述里,安置了上下三代人的默默温情。没有浓墨重彩的去扬厉爱深爱切的感受,只是随手把捡起日子里的点滴,然后,你会在无意之间被貌不惊人的文字打动,会报以会心一笑,会默然神伤,会被柔软的孝顺所温暖。

写亲情一般都回难以自持在浓的化不开的情感里。但是,《目送》不会让你如此,即便笔者的母亲脑萎缩不认识自己的儿女,但是你也会在作者那智慧而又充满爱意的孝顺中,看到灿烂的人性,把你温暖的留下含笑的热泪。书的最后写到作者的父亲埋葬故里,族人把这个从台湾回来的孩子按照当地风俗荣光下葬。你会为乡里人们那打不断的骨肉相连而浩然落泪,那是自豪的泪,交织着民族大义的泪。一句,族人们就像迎接自家里十几岁走丢的孩子一样的,在几十年后接来了从台湾回来的骨灰。你不能不为之动容!

合上书的时候,你的思想会在那一场葬礼的轰轰烈烈中升腾,从一个人的爱,到一个家的亲,最后阔达到一个中华民族的分合。你会忍不住想,哪些走丢的优秀华夏儿女,又有多少,又会葬身何处呢?扼腕叹息里,桑梓依旧在,青山永不老。

这就是大家的文笔,不着痕迹里,就写出了大视野大境界。

有时候,甚至,你都会读的心不在焉。或许,这是两岸下笔不同的思维所决定,但是,你的思绪还是会不绝如缕的随同文字勾勒的人情去起伏。

散散的文字全然不似作者火力凶猛的杂文,文字所及,依然能抵达文化深处的基因,即便是写生活里的点滴和琐碎。你可以从另外的世界里,看到他们社会里的风情,也能清晰的对比出我们自己生活里的各种劣根,甚至你还能看到制度里的黑洞。不避讳能直言,在温情的文字里依然能真实的传递批判的力量。

刚猛而深刻犀利的龙女侠,在《目送》里回到生活的真实烟火,用随意即兴的'日子,淡然的描绘出我们共同的亲情。做起了孝顺的女儿,回到了碎所里的母亲。做女儿,那般温润智慧;做母亲,一样絮叨,一样在代沟前耸肩表达深广的无奈。

这就是真实的目送,这就是我在稀稀疏疏的文字里读出的感受。

目送,我们的亲人,我们的子女,让我们共同去经历,一起去相互目送,一起相互慰藉,在这浅长而又深邃的日子里,在亲情的温暖中,在这浩茫的人生里!

龙应台寒色读后感 篇8

寒色

龙应台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①。

当场被读者问倒的情况不多,但是不久以前,一个问题使我在一千多人面前,突然支吾,不知所云。

他问的是,“家,是什么?”

家是什么,这不是小学二年级的作文题目吗?和“我的志愿”、“我的母亲”、“我的暑假”同一等级。怎么会拿到这里来问一个自认为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早有体会的人?

问者的态度诚诚恳恳的,我也只能语焉不详蒙混过去。这么难的题啊。

作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腾腾的豆浆。天若下雨,他坚持你要带伞。烫的便当塞在书包里,书包拎在肩上,贴身还热。周末上街时,一家四五口人可以挤在一辆机车上招摇过市。放学回来时,距离门外几尺就听见锅铲轻快的声音,饭菜香一阵一阵。晚了,一顶大蚊帐,四张榻榻米,灯一黑,就是黑甜时间。兄弟姊妹的笑闹踢打和被褥的松软裹在帐内,帐外不时有大人的咳嗽声,走动声,窃窃私语声。朦胧的时候,窗外丝缎般的栀子花香,就幽幽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在很长的岁月里,只有一年一度,屋里头的灯光特别灿亮,人声特别喧哗,进出杂踏数日,然后又归于沉寂。留在里面没走的人,体态渐孱弱,步履渐蹒跚,屋内愈来愈静,听得见墙上时钟滴答的声音。栀子花还开着,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看都觉得凄清。然后其中一个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个,从暗暗的窗帘里,往窗外看,仿佛看见,有一天,来了一辆车,是来接自己的。她可能自己锁了门,慢慢走出去,可能坐在轮椅中,被推出去,也可能是一张白布盖着,被抬出去。

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曾经是异国大学小城里一间简单的公寓,和其他一两家共一个厨房。窗外飘着陌生的冷雪,可是卧房里伴侣的手温暖无比。后来是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跟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作,一个又一个重新来过的家。几件重要的家具总是在运输的路上,其他就在每一个新的城市里一点一点添加或丢弃。墙上,不敢挂什么真正和记忆终生不渝的东西,因为墙,是暂时的。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家,也就是两个人刚好暂时落脚的地方。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很多,没多久就散了,因为人会变,生活会变,家,也跟着变质。渴望安定时,很多人进入一个家;渴望自由时,很多人又逃离一个家。渴望安定的人也许遇见的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寻找自由的人也许爱上的是一个寻找安定的人。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很多,一会儿就有了儿女。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天还没亮就起来做早点,把热腾腾的豆浆放上餐桌,一定要亲眼看着他喝下才安心。天若下雨,少年总不愿拿伞,因为拿伞有损形象,于是你苦口婆心几近哀求地请他带伞。他已经走出门,你又赶上去把滚烫的便当塞进他书包里。周末,你骑机车去市场,把两个女儿贴在身后,一个小的夹在前面两条腿之间,虽然挤,但是女儿的体温和迎风的笑声甜蜜可爱。从上午就开始盘算晚餐的食谱,黄昏时,你一边炒菜一边听着门外的声音,期待一个一个孩子回到自己身边。晚上,你把滚热的牛奶搁在书桌上,孩子从作业堆里抬头看你一眼,不说话,只是笑了一下。你觉得,好像突然闻到栀子花幽幽的香气。

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注:①引自李煜被俘入宋后所做《望江南》一词: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19、作者从哪几个人生阶段写出自己对“家”怎样的感悟与理解?(4分)

20、作者反复追问的“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21、文章以“寒色”为题,有何深意?(4分)

22、“家,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和阅读的感悟,说说你的理解。(6分)

试题答案:

19、三个阶段:为人儿女、为人夫妻、为人父母。(或者:为人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与人做伴侣时,两个人在哪,哪就是家;为人父母时,儿女在的地方就是家。)。家即意味着亲人、爱人之间温暖、安心、真挚的情感交融和相互需要;但没有一个家是永恒不变的。(答出三阶段得2分;答出家的内涵一条1分,共2分。)

20、一是结构全文(答线索亦可),三次追问,三次打破人生不同阶段对家的温暖想象;二是步步递进,引发深思,让读者沿作者思路探讨文意,追问家之于人生的最终意义;三是暗示文意:答案即在问句中,这个家会怎样呢,这个家终难免失去,每个个体只能独自面对人生;四是用反复手法,强调家的不永久性。(答对一条得2分,答出两条得满分4分;意思对即可)

21、作者从引用的诗句“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中选取“寒色”两字为题,意即“寒”(孤寒、凄冷)是人生的底“色”。“家”是人追求温暖、安心、永恒的爱的物质寄托,对永恒的追求可以有,但对有限的生命而言,永恒是不存在的。无论怎样的“家”终将失去,且成为个体的回忆,个体只能独自面对自己的人生,这就是人生的终极“寒色”。(答出寒色与引文关系得1分,答对其内涵得3分。对内涵的回答赋分可根据答案深度酌情给分;意思对即可。)

22、开放式答案:人生如果难免孤凄,我们要坚强面对;家的温暖、安心与爱极其珍贵,我们要知道珍惜拥有且切实感受;对于家所寓含的爱、美、温暖的永恒追求是人生的意义所在,尽管终将“寒色”,但追求永恒。(说出一种认识可得3分,说出态度再得3分。有其他认识,能自圆其说也可。)

高考备考贴士:考查重点为散文和小说,散文部分要重点对文章层次、结构进行梳理和对主旨进行把握。小说部分则要重点把握小说三要素和小说的主题。

龙应台寒色读后感 篇9

读完龙应台的《目送》,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深沉而细腻的情感之旅。这部作品以其温柔婉转的文字,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亲情、友情和人生的多重滋味。

书中,龙应台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父亲的死亡、母亲的衰老和失智,这些场景虽然沉重,但在她的笔下却流露出一种深深的怜惜和体恤。我仿佛看到了她站在时光的尽头,目送着亲人渐行渐远的背影,心中充满了无奈和不舍。这种情感的传递是如此真实而深刻,让我也不禁陷入了对亲情的深思。

除了对亲情的描写,书中还写到了兄弟间的疏离和人生的无常。龙应台用“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来形容兄弟间的距离感,这种距离感不仅仅是空间上的,更是心灵上的。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这种情感的微妙变化,让我感受到了人生中的无奈和遗憾。

书中还写到了一个人独自走路、赏树、观鸟、拍照的生活状态,这种宁静而平和的生活画面,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简单。龙应台通过这些细节,展现出了一个人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让我也不禁反思自己的生活状态,是否也能够像她一样,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最让我感动的,是书中对亲子关系的描写。从牵着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满满的亲情,到青春后期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的背影,龙应台用文字捕捉了这些微妙的情感变化。她以母亲的视角,写出了对孩子成长的欣喜和担忧,也写出了对孩子独立后渐行渐渐远的无奈和失落。这种情感的转变是如此自然而真实,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与孩子的未来。

龙应台寒色读后感 篇10

我读了龙应台所写的《目送》以后,有一些感想,我觉得除了第一篇《目送》和最后一篇《魂归》跟“目送”有些关系,其余都很杂乱,几乎与“目送”没有关系,所以,大致内容我也概括不出来。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他讲的是龙应台目送她的孩子——华安小学到大学,然后作者的父亲住院还有火葬。“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段让人心酸和感动的文字说了:年幼的孩子长大到成人,让她牵挂、让她失落、让她懂得怎么放手。和她父亲的去世,在火葬场最后一次目送他——父亲的时候,明摆她和他的缘分也就终止了。

原来,龙应台的“落寞”与儿子、父亲有关。儿子逐渐得长大,离“我”愈来愈远,机场龙应台目送儿子的背影一寸一寸地往前挪,直到消失。儿子都不愿意回头看“我”一眼,感到非常失落。当龙应台大学教授的那一天,父亲开车送“我”,但是父亲并没有把“我”送到大学的大门口,而停在侧门的巷边,因为他认为,这种廉价的小货车不是送大学教授的的车子。父亲生病住院,“我”每个礼拜都去看父亲。有一次,龙应台帮父亲清理排泄物,结果让自己的裙子也沾上了粪便。父亲对“我”对我的爱和“我”对父亲的愧歉都告诉了“我”:不必追。

在《目送》这本书的第八篇:《母亲节》里,有一段有趣儿的文字,是一些对话,我一边看,一边想,貌似我和母亲也有过这类的的对话……

最让人感动的是最后一篇文章《魂归》,它说了龙应台的父亲死了,村民们说,根据家乡的习俗,儿女不能亲手埋了父母,但是,但是作者——龙应台和她的母亲却说:“最后一次接触父亲的机会,我们不会以任何理由给任何别人代劳。”这一天清晨,“父亲”上山了,当司仪长长地唱“拜——”时,“我”和“我”的母亲深深地跪下,眼泪决堤。

虽然我看得是“电子书”,有一些重复的,我不知道是故意重复还是无意重复的。但是,这“本”《目送》十分感人。虽然我还不是完全理解《目送》,可是,这里面有些路我可能会走,我希望我以后也有一颗感恩和回报的心。

推荐阅读

上一篇:锅炉出售合同模板(精选7篇) 下一篇:大学生贫困补助申请书分享14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